十分怀疑母亲最后说的一段话的真伪性。
我觉得这是电影故意留个大家的一个悬念。
一个十分宠爱自己儿子,甚至不惜为他犯罪,杀害那个吸毒大叔来掩盖真相的母亲,在面对审讯的时候,会真实完整的交代儿子的犯罪真相?
我是不相信的,一定有一定程度的美化。
通过在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改编优化,从而减轻儿子的罪行。
这个揽下全责(take full responsibility),值得回味。
第一个疑点,margot开始的时候告诉爸爸说自己晚上不回家。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margot这一晚上是有明确的目的地,而且她知道要很晚,可能没法回家。
而在叔叔家吸大麻并不需要占据整完时间,所以也就是说她在吸完大麻之后,应该另有安排。
而这个情节电影并没有讲她要去哪。
不过有一个相关的证据是,警官说儿子是跟踪。
如果确实是跟踪,那就很难解释margot为什么要深夜去湖边?
原因很有可能是Robert(警官儿子)约了margot。
警官说margot在车里吸嗨了。
而根据叔叔所说,他们平常在家里面吸毒聊天。
就算当晚是单纯的去湖边吸毒,肯定也不会彻夜不归,因为这是一个常规事件,margot不会突然说彻夜不归而引起父亲的怀疑。
所以一定是有人约了她。
而且警官说的margot吸毒这个事情,全程父亲都没有告诉她。
所以应该是Robert本身就知道margot吸毒,告诉的母亲。
第二个疑点,车上的2500美元信封。
如果儿子真的想还钱,想告诉margot真相,大可直接网上转账,为什么要当面换现金?
当面承认错误比在网络上应该是更困难的。
Robert在youcast上说自己因为要支付母亲的住院费,所以需要借钱。
这一点也很值得怀疑。
Robert究竟是为了编造相同的际遇来骗取同情,还是说确实也想骗到钱?
我倾向于后者,如果单纯的想借相同背景来增加共同话题,大可不必透露出自己没钱。
而是应该更多的聊母亲生病的感受。
所以我认为Robert是真实的需要钱。
结合警官讲的那个儿子以前筹钱的故事:找每个邻居借25元钱。
很显然儿子有骗钱的前科。
因此我更觉得车上的那个信封里的现金,是母亲准备为儿子洗白所卖下的伏笔。
第三个疑点,儿子一直借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猜测和吸毒可能有关联。
一个警官为什么会与前科犯人共建解毒所?
这个应该是戒毒所需要做的事情吧?
另外图中警官左边的大叔,也就是后面承认自己杀害了margot的人,是因为吸毒和性侵被抓起来的。
他最后愿意承认是自己杀了margot,应该是和警官达成了某种py交易?
PS:警官也是单身这种py交易是第一次吗?
还是说以前在建戒毒所的时候就有过py交易,为的是保护儿子?
让儿子在自己的眼皮下解毒
第四点,爸爸第一次登上女儿facebook的时候,信息流里面,Robert还在12小时前发了动态。
可见他毫无悔改。
第五点:那个哀悼会的网站。
在父亲提交完个人信息以后,给出的提交成功页面。
这个服务员!
看的毛骨悚然,为啥又是她,这个网站是谁做的??
从这个图片来看我觉得是Robert。
因为如果是一个正规的网站的一定是会正式的请一个模特。
而恰巧也是这个女生的概率太低了!
从个人的习惯来讲,当你使用了这个女生的形象之后,一下次还是有很大的概率再使用的!
所以我觉得是Robert建了这个站,来骗取margot的照片和视频。
最终他也拿到了这个数据。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和最后的哀悼会视频直播页面,根本没有任何地方用到了提交在这个网站的数据!!
最后结论:Robert是一个被溺爱过度的孩子,他有吸毒的习惯,在案发那天是他约了margot,想要性侵她。
挣扎中,margot掉下了悬崖。
或者是被推下了悬崖。。。
假设这事儿发生在中国:1.社交网站绝少有人用自己的真名注册,甚至头像都不用自己的,茫茫人海如大海捞针,几乎找不到。
找回密码要用手机短信,手机在女儿手上。
即使打开找到了里面的人,也很难一个个排查,不可能两三天时间有这等效率。
2.搜索引擎用百度,排名前几位的全是广告,什么线索都搜不到。
由于频繁搜索关键字,私家侦探会闻讯杀到,和电影一样,殡葬业相关会提前进场,自称有关系可以的神秘人士会暗示有路子,装神弄鬼会算命的还能插一脚。
估计查电话号码那段就被人骗了。
发在贴吧里面,没人看。
3.万般无奈,发到微博上求救。
首先没人关注,唯有求大V转发,但一有热度就会被删帖。
实在盖不住了就开始有脑洞大开的元芳乱指路,地域黑,流言满天飞。
顺便出现一大堆高仿认亲诈骗,私信爆炸。
终于热搜出现了,营销号发现有利可蹭,纷纷转发做分析,带节奏,用假借帮助的名义顺便推销自己工棕号,脏水泼向各个方面。
学校和JC的官博会沦陷。
然后又来一波辟谣,封几个号。
4.嫌疑犯认罪,女儿疑似死亡。
蜡烛满天飞,认识不认识的都在原po下面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表情。
当中必定有杠精戏精出现,又引发一轮口水战。
5.老爸殴打网上乱口嗨的男人,下巴脱臼这个程度要被治安拘留的。
十天出来以后,女儿骨头都凉了。
6.老爸的弟弟因为吸D被刑拘,自己吸还好,提供场所可是重罪,可参见房祖名当年。
7.到了最后发现是内部JC做的,那只能是临时工了。
8.女儿是有一百种理由活不下去的。
当David老爸发现了Magot在直播平台上拍摄的湖是Bobosa Lake,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起身乘车赶去湖边,并且在路上给Detective Vic打电话当时Vic还在睡觉,所以David的电话直接到了留言信箱注意老爸David这个时候透露的信息:I know why she was at the intersection (我知道她为什么经过那个路口了)She wasn't leaving town (不是要出城)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5 months (她去了一个在她在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It's 3:45 AM (现在是凌晨3:45分)I‘m headed there now (我现在赶过去中)镜头戛然而止下一画面就是切换到了 4:22 AM (也就是 37分钟后了)这次David呼叫的facetime 把Vic吵醒了Vic 从睡梦中醒来接接电话第一句话问的是 Hey where are you ?(再次证明了David 并没有告诉Vic关于他发现Bobosa Lake的信息)这个时候David显然已经发现了什么,情绪复杂的他没有回复上面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有指责色彩的话:你说她是离家出走的。
注意!!
高能预警!
这个时候, Vic 用试探性地口吻问:Are....you at the lake?? 问题是,Vic第一反应怎么会猜到David在湖边???
除非。。。。。
第一刷细节的时候只觉得在湖边打的这通电话有种迷之诡异的感觉,但是Vic和David的演技都太太太自然了!!
所以根本就注意到这些导演早就埋伏好的剧情线索!
有兴趣二刷的盆友可以回去看看这一段,很精彩了不得不说,Vic的演技爆裂了,她一边呈现压抑住地慌张,在语音中保持镇定试探David知道多少了同时间手部动作一直在收拾东西马上准备出发了 细节都暗示了Vic绝对不仅是一个太过机敏办事认真负责而已,而是她提前知道了关于湖边的事 .
《网络谜踪》不是第一部“桌面电影”,但的确是目前将互联网元素运用得最成熟最巧妙也是影响最大的,也难怪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大受好评,又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一如曾风靡一时的“伪纪录”风格,“桌面电影”无疑是惊悚恐怖片在互联网时代的再次重要创新,它如此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人所熟悉和依赖的信息化生活,并探索了隐藏在数字与程序背后的恐惧。
互联网的语态,那些弹窗、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博客、邮件,也成为了特殊手段,让电影拥有了影像叙事、台词对白、旁白与字幕之外的另一层叙事空间,令观众感到新鲜。
互联网的独特属性,让交流者身份的 “真实性”处于混沌状态,身份的可疑自然引出了更多的不确定,而未知,恰恰就是恐惧的来源。
《网络谜踪》倒没那么惊悚,更多的是悬疑与紧张感。
让人感叹的,是导演在自由使用各种主流互联网产品时的巧妙与自如,整个叙事完全通过不同操作系统的多种互联网产品切换完成,并承担了所有线索的埋藏与获取,又不显得刻意。
如果单纯只是使用界面,缺乏必要视听刺激,难免会乏味,所以演员的表演、精巧的剪辑就尤为重要,电影的拍摄据说只花了13天,但整个后期剪辑却历经两年,最后我们得见的,是一个轻盈、紧凑、流畅又不失情感的成片。
情感不是电影的主线,却也在电影中熠熠发光。
开场5分钟,既是整部电影的背景铺垫,也清晰勾画了一个家庭从幸福陷入悲伤的过程,这一段甚至让我想起了皮克斯《飞屋历险记》的那段经典开场,简洁、清晰、充满力量。
情感在电影中篇幅不多,却又是支撑整部电影的骨架,对于离世的母亲欲言又止的伤感,父女彼此微妙的关系,既有前后呼应对照,也有关于亲情“明”和“暗”的对比。
充分勾勒的细节,让电影里每个角色的行为都变得“可信”与“真实”,而做到了足够的“真实”之后,这样的情感也在无需长篇冗读的前提下,变得动人。
细节不光体现在情感表达上,在整个事件的推进与反转中几乎无处不在。
凶犯早露出马脚,又不着痕迹;父亲登录女儿直播帐号时忽然登入又下线的可疑帐号;叔叔抽大麻的习惯;突然而至的暴雨……所有看似无心却又精巧的设计,都随着故事的进展突然绽放,自然精彩。
其实抛开炫目的“桌面”元素,电影更让我想起了那种老派的黑色侦探电影,整个剧本谈不上有特别创新,但做得扎实,而恰恰是这个比较经典的叙事文本,搭配上了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与主题,一下拉近了数字时代观众的好感,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电影也讽刺了互联网下,表演人格的泛滥与虚伪,不管何种缘故,女孩在平日里只是个略显内向的普通人,在选美皇后与橄榄球队员大受欢迎的美国高中,实在没什么存在感,也没有知心好友,所以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状况的发生。
可是在失踪成为热点事件之后,那些此前对女孩漠不关心的泛泛之交们,却摆出了一副副关切与悲悯的姿态,并利用这样的表达,来展示或积累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与影响力。
这样的事情,对照我们身旁种种互联网的景象,那些被某个标题或某条新闻而轻易挑拨而起的情绪,那些基于身份隐藏而毫不负责的言语羞辱与谩骂,真实得让人心惊肉跳。
无论如何,《网络谜踪》是部成本很低,但充满新意,叙事精彩的电影。
不难想见,随着电影在评论与商业上的成功,将来会有一系列类似电影出现在观众视野之中。
尽管国情使然,我们无法共用Google、Facebook、twitter或Tumblr,但对于好的故事和表演,依然会有共通的感受。
形式带来的新鲜感会很快褪去,最后能打动观众的,仍是好电影本身。
看起简单容易的事,从来不会是简单容易的,这也是对国内可能会出现的跟风者的提醒。
最后的最后,赵约翰真是个帅气又会演的好演员。
论形式主义,张艺谋和他的电影们无疑走在了其他国导的前面,而国师十一档上映的《影》更是凭借杂糅太极阴阳、泼墨山水的中国元素再次引发了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两极讨论。
令人遗憾的是,每次观看国师以排山倒海之势,用高成本、低效率营造出的古风国韵时,越发感到沉闷和笨拙。
可以说,张艺谋走上了一条低效能、高污染的重工业电影的不归路,极不符合当今新时代新思想下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的发展主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外语片兴起了一股以《解除好友》系列为代表的,屏射桌面操作系统、社交网络媒体的惊悚悬疑片,此形式既出便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影迷的压倒性好评。
究其原因,除去它们低成本、小制作、重剪辑、强类型,用新颖、鲜明、极简的形式风格,轻盈的视觉化了互联社交网络造型外,其核心是用第一视角展现了我们日常面对不同液晶屏幕、各种社交软件的生活本身——躲在屏幕背后的我们看到了电影里我们的液晶屏幕后感到异常惊喜。
近期大热的《网络谜踪》就是上面所说的“节能环保”、“全程屏射”的桌面社交惊悚悬疑类型片。
电影开场熟悉的windows界面抓人眼球,用《飞屋环游记》的套路快速呈现了妻子的一生,这张亲情牌起到牵引、带入情绪的作用,随后女儿失踪进入悬疑类型模式,用男主浏览社交媒体、网络工具的形式交代各种信息点,制造出干扰项和反转项,在排除各个障碍角色后,绕回原点——最不可能犯罪的人才是凶手本身。
整个悬疑剧情以父女亲情疏离诱发,为女警察母子亲近掩盖罪行所致,其电视剧化的既视感,不难让人想起老TVB刑侦剧以及《重案六组》。
其剧情极其陈旧:妻子早逝,女儿离奇失踪,男主通过社交网络发现父女情感隔阂,并最终尽到父责找回女儿,完成亲情和解弧光。
其套路也极其普通:导演刻意的拖延着男主找到女儿的时间,让男主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交媒体以及网络交流思维(撤回消息、取消直白文字表述等过程,以及面对摄像头的虚假同情视频等)里打转,为了反转而反转,虽拖沓带入感却极强,以至于让我们顺着剧情容忍了BUG,忽略了合理正确的破解方向。
正是当今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把我们禁锢在了屏幕的对面,源源不断的信息或主动或被动的泄露以及人们对移动通讯设备的依赖,已经很难让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真正意义上的失踪。
网络对人们无时无刻的捆绑已经成为了惊悚悬疑剧很难逾越的瓶颈。
《网络迷踪》同样受此影响,女儿最后一通电话的位置被剧情完全忽略手机的作用被忽略,而那些查查百度、找找微博、翻翻直播、微信视频、看看八卦的日常行为,也并不是一个父亲面对女儿失踪这种特殊事件本该有的合理反应,还有办案警察与受害家属居然仅用视频软件沟通……这些种种问题都是导演为了展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刻意为之,通过肉眼看到的现实并不真实,通过液晶屏幕看到的也亦真亦假,可以说不要相信眼睛和耳朵的生活已经被一块块第三方屏幕所攻陷。
不恰当的说,新瓶装旧酒的《网络谜踪》走在了旧瓶装旧酒的《影》的前面。
回看中国知名第五代导演试图触碰当今人们的网络生活时,也仅限于陈凯歌的《搜索》、顾长卫的《微爱之渐入佳境》之流,就连第六代的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对未来的展现也力不从心,还有真正的摇滚之父崔健对网络写手和黑客的理解也极其幼稚(《蓝色骨头》)。
在他们一味追求古之盛世(或毫无追求或重复自己)的骨子里,很难去耗费精力去理解“肤浅”的年轻人的生活和触碰尖锐的现实社会题材,准确的说他们不思进取的老了或者说时代过去了,高高在上的他们早已脱节了青年草根的生活。
《网络谜踪》里男主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儿,让他为之震惊。
当今的人们把过分修饰的现实生活或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提交到网络上,这些或真实或虚假的生活印记供他人翻阅玩味。
假设某一天你消失不见,那些发布在社交网络,经过涂抹、PS、掩饰的内容将会变成记忆取代真实的你。
扪心自问,经过无数网络折射的你还是自己吗?
还好人终将会死去,系统总会注销,只把我们的背面留在网络里,也不是谁能左右的事。
#Searching感谢Kate姐的赠票😄这是今年在影院里看到的最惊喜的电影!
从剧本到影片节奏都足够扎实和惊艳。
这才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usc的^_^)影片从头到尾呈现的都是屏幕(电脑手机等)的影像。
拍了十三天(真的)后期十三年(并不。。
)就这么几个屏幕被导演玩的在剧情上不停的合理反转 各种地方都在埋线 到最后真相出来的时候惊艳之余也觉合情合理 前期埋的各类笑点也相当有趣询问了导演 这个片有做中文版 觉得国内会爆😄对john cho在映后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他觉得电影对他来说是面镜子 一直以来他觉得自己是个吸血鬼一样在镜子上找不到自己的投影 所幸他在这部电影上看到了自己(亚裔)的故事。
强推!
8/24 limited release 8/31 正式上映
整部电影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后来想了想警察的办案方式,为什么警察不能一开始就提取失踪者的电脑等个人物品,当作证物的那种扣押,反而是让男主拿着电脑,自己去电脑上一点点找线索,这种工作不应该是交给警察的吗?
首先警察更加专业,知道电脑上哪些地方能提供有用信息,第二是警察有普通人没有的权限,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一个人,警察可以用特殊手段查到这个人的真实信息,而男主却只能自己上网搜别人的电话号码。
于情于理,电脑交给警察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这么做,而是男主像一个侦探一样在寻找蛛丝马迹。
另外让人细思极恐都就是最后男主发现端倪的契机,是因为恰好那个广告是那个女模特拍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案子可能就被女警官瞒天过海,同时也体现了女警官的心狠手辣,表面上是慈母的形象,但是却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置别人孩子的安危于不顾。
如果不是男主发现真相,就是女警官亲手扼杀了女孩的生命。
(文/杨时旸)多么无趣的片名——Searching,被译成《网络谜踪》,听起来不过像是15年前某个矫揉造作的悬疑片,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却引得众多影迷惊呼。
今年真是“桌面电影”的重要一年,《解除好友2:暗网》的热门又紧接着被这部《网络谜踪》接棒,整个故事都能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呈现,视频电话、搜索引擎、Facebook、ins、视频报道……一切一切,从某个角度去看,这样的呈现方式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我们生活中不面对屏幕的时间已经远远低于面对它的时间,屏幕已经是我们视网膜的延伸。
抛开外在形式,《网络谜踪》还是一部本分的悬疑惊悚类型片,《消失的爱人》混搭着《看不见的客人》又掺杂一点美剧《谋杀》里的冰冷,甚至在悬疑、惊悚和罪案故事之外,还令人想起那部悲伤又动人的《无人引航》,一个关于亲子之间的疏离、走近与重新相互理解的故事。
《网络谜踪》讲述一个高中女孩突然与单亲父亲失去联系,父亲遍寻不得,开始登陆女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自己试图挖掘线索,最终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儿的过程。
无论故事的设置,悬念的铺排,反转的接续,抑或结尾的团圆,《网络谜踪》都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悬疑片,它的外部形式和内在故事相得益彰互相助力,这是它成功的一层重要原因。
一切都发生在房间之内,方寸屏幕之内,一切交流、沟通都在线上,但线上的焦虑与急躁都是线下真实发生的一切的反射,这样的形式把每个观看电影的人也有效地纳入情绪之中,人们面对屏幕,看着其中的人面对屏幕,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独特景观。
《网络谜踪》一直有意无意地塑造一种“内外有机”的叙述模式,一方面,是有关桌面电影的形态与内在悬疑故事的内外结合,另一方面,还有寻找女孩的案件破解过程与父亲破解女儿内心过程的结合。
罪案成为了一个契机,让原本看似亲密但实则早已疏远的父女关系重新启动,“寻找”变成了双重的动作与双重的动机——寻找女孩的肉身下落,以及寻找女孩的内心世界。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整个故事无非是一个关于“破译”的过程,破译犯罪者到底是谁,破译犯罪动机,破译女孩的内心轨迹,成长过程。
故事起始之初,是从一家人和美的生活开场的,孩子慢慢长大,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又是以母亲的患癌、斗争与最终的早逝作为转折的,从那开始,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的内里正在被慢慢蛀空,生活维系了它表演性的一如既往,徒有其表的完美,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地损坏。
父亲沉浸于记忆与悲伤,但对所有人避之不谈,表面上仍然阳光,但实际上偶尔的皱眉、旁人提及亡妻时的回避,才是真的内心黑洞的闪现,而女儿一直扮演着某种乖巧上进的设定,延续着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但她自己却有着无法对外人诉的悲伤。
如果和那部同样著名的桌面电影《解除好友2:暗网》相比,《网络谜踪》更加完整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由社交网络反射出的所有人际关系、情感模式变化以及生活所面对的各种可能性,被拯救的和被篡改的,被暗中操控的也被及时纠偏的,一切都更加真实,也更加全面。
其实,故事在第58分钟开始,突然起了一些变化,暧昧的水花突然被溅起,女孩被官方宣告死亡之后,盛大的表演开始了,那些原本和女孩并不熟悉的同学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自拍的视频,女孩哭得梨花带雨,表示那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孩纷纷表演责任感,声称随时准备着为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并不会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什么真实的悲伤,悲伤只会发生在现实空间之内,一切网络上显形的内容都是表演性的,那些拍摄、发布、互动的过程本身就和沉浸于悲伤的凝重相悖,但是如今,我们却都相信或者说愿意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表演,并自愿或者半自愿地参与其中。
其实,《网络谜踪》的底色是团圆和温暖的,是父亲的坚持最终解救了女儿,现实的、真诚的一切战胜了虚拟的和矫饰的东西。
这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美好的期许。
新“镜头”前的两层滤镜当《网络迷踪》出现在社交网络宣传中时,它的第一吸引力便是“屏幕”这一载体。
尽管这并不是电影界的第一次尝试,但对于多数之前对这一载体了解不多的观众而言,“屏幕”这一形式一定是最大的期待值。
这种期待值并非单纯的好奇,而是注定伴随着网络时代受众对“屏幕”这一载体的惯常使用(亦即“观看”)经验的;与此同时,同样发挥作用的则是另一潜在的观看经验——面对大多数普通镜头拍摄而成的实景电影的经验。
他们内在于信息时代观众的意识与感官中,仿佛现在无处不在的滤镜一般发生作用。
在第一个层次中,“屏幕”作为人们日常电脑操作的平台,几乎是一个永远的主观视角。
而在这一四方之中,人的注意力处于高度自主活动的状态,“我想看”是视觉活动的主要原则(此处暂时忽略另一层面大众传媒中客观存在的商业投喂机制)。
而在第二个层次中,普通的摄影机镜头下,创作者的意志或多或少控制着它的运动,观众的被动属性相对更高。
在作为整体的剧情片中,“需要看”是创作者针对受众提出的预设要求(此处也暂时忽略另一层面创作者对受众需求的迎合)。
这可能是两者在观看经验上最直观的冲突。
而在《网络迷踪》中,“屏幕”作为新的电影“镜头”,必须尝试在前者的框架中突破后者,并探索两种机制的平衡。
“屏幕”真实:剧情的镜像许多观众都已经注意到,影片中的男主角David时常把会显示人脸的Facetime放在桌面上。
更多观众注意到的,是影片在后半程逐渐完全脱离男主的视角,开始自由跳跃的剧情推进。
而更为常见的则是,影片在电脑屏幕上时常缩放的视觉范围,不断左右着观众的视线;与此同时,随着剧情逐渐走向紧绷,渲染气氛的配乐此起彼伏。
假设在屏幕操作的逻辑下,或许观众们能想象男主角因为愿意欣赏自己俊美的面庞而习惯于打开摄像头,或许观众们也能理解不断跳跃的新闻等等是在浏览的范围内或是用户离开电脑前的时间延续又或是最终女儿Margot视角的嵌入。
但绝对无法理解的则是最后一点——假如要模拟一个单一的视角,屏幕上被“特写”的绝不可能是对于主角无效的内容,更不可能出现外在于主角的氛围配乐。
显然,这一切的答案指向的都不是观众预期之内的“屏幕”逻辑。
影片中所拣选的一切,不外乎是观众“需要看”的内容——当然,其中部分与主角视角下“我想看”的内容重合。
因而,观众依然身处传统镜头下的观看机制中。
然而,假如这便是最终结论。
那么结合影片的叙事风格,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也势必或多或少地呼唤出传统商业片的观看习惯——追求剧情的合理性、人物的丰满程度等文本的挖掘,或是追求蒙太奇与场面调度的精致架构。
坦白说,我个人在后者上的确看到了一些独属于赛博空间的闪光点(比如监控视频的层次跳跃中奇妙的剪辑与“窗口”调度);然而对于前者,我看到的只是剧作上少部分契合信息时代生活的心理细节,以及许多商业片中出现的剧情丰富而人物薄弱、惊天反转却欠缺情感、试图批判却浮皮潦草……总而言之,跳不出单薄、巧合、急躁、浅薄等等老生常谈的问题。
这样看来,屏幕这一形式所召唤的真实感,是否只是传统情节剧思路下的幻影?
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可能跳出对以上缺陷的执着,重新尝试去建立一个合乎“屏幕”逻辑的观看方式?
这并非没有可能。
网络幽灵:窥视的形成熟悉赛博朋克的影迷永远不会忘记《攻壳机动队》中可以自如穿梭于网络空间的“傀儡师”。
除了外在现实世界,它可以无处不在,仿佛一个幽灵游荡于这个无比浩渺的虚拟空间。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网络迷踪》的视点想象为一个试图在赛博空间中窥探这一事件经过的“幽灵”呢?
事实上,被修辞所夸张的“幽灵”并非没有其现实对应。
不少网友提到,影片“顺藤摸瓜”的方式特别类似于自己平日寻找信息的过程。
作为一个具备技术基础近似黑客的网络观众,他可以自由地调动一切摄像头、一切浏览器窗口以及一切文件——当然,最主要的是,它可以调动,更可以在必要的时刻放弃调动仅进行对角色行为的窥视而不被察觉。
这和传统电影中的摄影机位置或是可以不断跳跃切换时空的“大影像师”的假设极为相似,但又存在重要的差异,这依然是屏幕这一载体所决定的:假设观众面对屏幕的主观习性是难以瞬时剔除的,那么屏幕中所呈现的一切,便都是必须经过观众的意识中介才能成立。
观众所处的位置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存在——因为没有观众的在场,“屏幕”的逻辑便只有崩塌的结局。
一方面,网络空间条件下观众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形式,他们是窥伺者,是随时准入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是参与这一事件的抽丝剥茧又能够全身而退的;另一方面,观众必须在场,才能保证影片叙事的意义,他们是被影片叙事层次所规定的必然。
换言之,观众与事件的距离是可以无限自主调节甚至完全消弭距离的意义的,却又是被固定在一个链条中的位置上发生作用的。
这似乎一定程度地解决了“我想看”和“需要看”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结论中的自主状态与不自主状态,又是否存在着矛盾呢?
这一网络幽灵的视角,是否如“傀儡师”一般自由地指向宽广的未来赛博空间呢?
封闭式观看:自由的幻影一般剧情片镜头中,我们尽管被预设为相信镜头的真实感,却时不时会怀疑叙述的真实性。
因为视角的变换,因为剪辑的暗示,因为某种影像风格或是叙事氛围的特殊感受,因为人物的性格,因为可能存在心理与现实多个空间……因为诸如此类的复杂原因,我们始终可以质疑影像世界的真实性。
无论参与与否,观众与电影世界之间都存在着可以拉开的距离,存在着观众质疑影像的维度。
然而回到《网络迷踪》所构造的“自由”视点中,不少观众发现自己的体验是受禁锢的。
我们跟随所有的镜头观看屏幕中的内容,而屏幕中的内容为屏幕所限往往以最简洁明确的方式直达于我;我们必须跟随着剧情并信任影像所传达的全部信息,跟随编剧的逻辑链条完成对真相的理解。
这与一般的商业片观看模式类似,似乎也无可非议。
但区别在于,这种对影像的信任由于屏幕这一形式的存在以及固定视点的操纵设计,必须达到一个不容置疑的高度。
落实到影片中来,即便网络空间是多维度的,即便其中不同空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即便屏幕这一形式可以存在非常多未知的暗流可供观众的意志随意潜行——《网络迷踪》的创作者依然选择了最为保守的方式,那就是直接填塞所有观众需要的信息以及情节模板,并把观众的目光遣送到“该看的地方”——那一小块被框定的屏幕中。
因而观众看似自由,实际上对影片叙事的态度是无可选择的:假如你不信任屏幕所提供的信息,你相当于选择了退场,你就几乎不可避免地再次回到了前文所说的对这一视角的怀疑之中。
万一你在这基础的一层发生动摇,就几乎不可能信任其中轻薄的戏剧性反转,侈谈为其中的人物与情感所动容。
影片最终召唤的机制,可能是更甚于当下大量超级英雄电影所形成的高度封闭式观看。
而在这一超现实的封闭式观看内部,它端上来的却只是干瘪而传统的悬疑故事框架。
而一般的封闭式观看中所能提供的有厚重物质性的视听感染、情感体验与思维震颤,却又是远远缺位的。
以上的判断或许还是过于武断了。
那我们不妨再继续假设这一封闭空间中存在着可以逃逸的路径,继续探索影片的可能性所在。
网络幽灵的原样复制我们不妨重新回到观众的观看距离这个问题上来。
在这一层面上,影片值得称赞之处在于,它的确精确还原了当代网民的生存态度:可以身处其中,而又随时抽离旁观。
这一距离不断变幻的过程中,距离这一概念已然不存在。
观众在如幽灵般窥探了这一事件之后,便可全身而退。
假设这种从网络编织的事件中逃离的行为是可能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怀疑影片这一方法论与其文本诉求的冲突之处。
假如观众在这一创新的载体中只能获得和普通好莱坞电影一样危机解决即可抽离的体验,那其位置是否和影片中所批判的对象(即在网络中随时参与热点又随时离场的看客)又有何不同?
在步步精密计算的情节单位与拼命补救的大反转中,观众所收获的对现实的认知,是否依然只是一些超现实的碎片?
如此看来,观众的确可以逃离,但逃离的仅仅是观看这一行为所内蕴的社会伦理以及屏幕这一载体所过滤、遮蔽掉的更为丰富沉重的现实,而非影片所提供的超现实观看空间。
如此的位格仅仅是一种对网络幽灵状态的原样复制,不复具备通向现实真实的可能性。
观众在这一观看过程中所收获的快感,甚至可能更多是对当下网络生活习性中的逃避性、片面性以及投喂方式的潜在认同。
显然,这种认同中鲜有影片中所试图达成的批判勇气,更不可能触动现实的网络权力结构。
Ghost in the Shell再退回到之前对《攻壳机动队》的缅怀中来,作为观众和影迷我感到好奇的是:作为《攻壳机动队》中傀儡师视点的延伸,为什么《攻壳机动队》让人看到的尽是未来的无限可能,而《网络迷踪》却几乎只有过去的陈词滥调呢?
当然,《攻壳机动队》所蕴含的赛博与现实空间互动的未来哲思显然不是《网络迷踪》创作的重点。
后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这一形式去回归传统的悬疑路数,重新用一个封闭的故事空间激发观众的游戏感以及情感共鸣。
然而,正是它所做的新颖形式与保守叙事之间的冲突,让它既无法在形式层面求得真实感,也无法在叙事上真正拓宽广度深度,更无法将自主观看的权利与想象的空间信任地交付给观众。
它确实和傀儡师一样,陷落在了一个无比宽广又无比狭隘的虚拟世界中。
它渴望通过如素子一般的观众在场来达成自己的丰富性,但又没办法真正让观众全心全意地进入其中,更不可能通过与现实的交互完成自己的层次扩展。
它为自己的扁平、单薄、幽闭所困扰,也因此焦虑而不断地对观众视线的行进路线进行千方百计地设计,并在触及现实生活时做一些可有可无的隔靴搔痒。
狭小的屏幕以及内在的网络空间依然是它难以突破的肉身或躯壳(Shell),而其幽魂(Ghost)又始终处于簸荡的犹豫之中。
自始至终,由向内的内容结构到向外的观看逻辑,它都是对被捆绑的网络幽灵最真实的写照。
根据网友S在Reddit上的解释:女警官Rosemary Vick前半部分Rosemary来自于电影“Rosemary's Baby”,即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魔鬼圣婴》,戏中名叫Rosemary的女人产下了一个“邪恶”的孩子。
而本剧中警官Rosemary的儿子应对自己的恶行负责。
后半部分Vick则是来源于“Vick Mackey”,美剧“Shield”(《盾牌》)中舞弊的警察角色。
当然有网友觉得网友S的解释比较牵强,警官儿子的行为谈不上邪恶,而且Vick这个角色不太有名。
但网友S其实是编剧Sev Ohanian,那还扯啥了。
编剧在社交网站玩的飞起,也算是一种坚守。
故事核心還是家人的疏遠與和解。爸爸推理找線索的能力就像受到侮辱的前女友一樣厲害~~~ 我很開心看到美國出現亞裔群體為主要人物的電影。
有暗网在前,这个就差了点意思,也不是全程一个屏幕,没有做到极致。
形式倒是新颖啊,我找的没有中文字幕,生肉看的一塌糊涂,而且感觉开始的铺垫好乏味啊。可能也是自己对剧情亲情片不太感冒吧。
看着累,怎么现在很流行这么拍吗?看电脑里的电脑里的画面,多累啊。哎,吹天上去了,可怕。
既然全片使用电脑桌面+各种屏幕这种平面二维的storytelling的媒介而非传统处于三维世界中的摄影机,那么对话正反打这种在传统影片中常见的剪辑方式显然就会非常违和。很可惜的是,本片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影片中各种视频对话的段落里更加这种违和感放大。从这方面来看,“全片screen”只是一个噱头。剧本算是合格的类型片剧本,结局看似俗套妥协但确实是在全片整体基调的情理之中
看得头痛,与其说是一部电影,还不如说是一场试验。
2020@NankingTV
转折的太生硬
为John Cho啪啪啪鼓掌,真正的喜剧正剧独立大片全能多面手演员。
看到片头制作人是贴膜就也小小的作了一番搜索发现近年来的桌面电影,什么友尽、暗网还有贴膜自己导的简介都是他的Bazelevs公司出品,未来还有点赞、取关。。。好吧,希望贴膜能重回漫画风结合他的录屏素材库拍出一部真正的键盘侠= =剧情急转直下后的走向跟玩儿似的。女主长得有几分神似我蕴,难怪可以颈纹瞩目捏着嗓子扮(有着帅气老爹美貌老妈还有从小爱慕她的病娇小男生的)16岁少女惹
对话框里多少句打完又删掉的狠话,最后都像那个感叹号一样被小心翼翼地改成了句号。你以为我害怕提起妈妈,我也会很配合地在她生日那天关心美国好声音的赛况。为了大学我们可以表演塑料情谊,但你「死」之后就是我最好的朋友。精确到毫秒的牛逼剪辑,在线上与线下、回忆与当下间精巧切换,时间线控制和影像调度堪称完美。一星留给bug。
看之前以为是突出父爱的电影,看完发现并不全是,电影手法很特别,情节节奏流畅,没有大的bug,不错。
就是觉得幸好没去影院看。呈现的手法倒是前所未有
咋得的8.5分我就纳闷了。
这片子真有那么好看,我觉得很混乱
从技术上看,男主以迅猛又事无巨细的信息检索和管理技能,完美演示全面检索+精准匹配的沙漏式思维,再加上缜密的观察推理,极大地满足了强迫症和推理迷。打动我的不是频繁反转解谜过程和相当放飞的谜底,而是电影用逼真琐碎的数据勾勒出一个人的生活全景,又不动声色地一点点挤压释放出情感的疏离、压抑、试探和胶着,于无声处听惊雷,唯细节处显伤怀。
for me,没看到尸体打死都不会办追悼会的…………
2018年度第一悬疑电影,瞠目结舌看完多重反转,只能羡慕嫉妒恨有这种帅气和聪慧于一体的好爸爸,如果是我应该是判死刑了。网络迷踪在摒弃了之前同类型的缺陷,将一切外在介质都围绕故事展开,以情节推动互联网社交介入,让电影显得无太多雕饰痕迹,且更见纵深性。形式上的创新配上高超的叙事技巧,让网络迷踪显得更为独特;悬疑情节的设定加快了电影的节奏,网页界面的相互牵连以及配乐,为观众营造了更多的悬念,让观众在跟随电影线索陷入的同时,更被主角的情绪所带动。影片剪辑和反转依旧凌厉丝毫不逊于《看不见的客人》,互联网很可怕,不过比互联网更可怕的是人心险恶。
剧情上最后的反转难以自圆其说,讽刺的段落有可圈可点之处,最独特的还是这个全部以屏幕(电脑、手机、摄像头)来呈现的形式。它只能以电影来呈现,无法转述成文字。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影像语言。但是这种形式本身没什么美感可言,甚至可以说很丑陋,所以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应用空间。(也许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孤独?)
印象比较深的是几个细节,比如发信息时的举棋不定,把叹号改成句号,然后删掉整段对话重写。比如女儿失踪后,网上的小混混发布挑衅视频,说自己曾经和他女儿如何如何。比如一个先前对他女儿非常冷淡的女孩,在他女儿失踪成为热点新闻后,泣不成声地在视频中宣称,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相比于主线剧情,是这些闲笔,让我觉得形式上的“新词”并没有“强说愁”的感觉。也让这个新形式所带来的特定的时代感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