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评论 认为三池今年的作品越来越不给力 但是我看了《恶之教典》,《爱与诚》,和这部,都觉得三池的对于人物,心理的变现真心很厉害 。
三池对于这种极端的变态心理理解的很深,对于人性的探讨也很多,剧情也许不那么真实,但这种剧本好歹也是很有新意,不是什么随便就山寨出来的东西。
片子对于心理的描写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在死的边缘的人产生出来的不是逃命,是想杀更多的人,表现的越发变态,一个对于这种人渣却又要去保护他的男主,怎样去控制自己,变现得让人无法忍受这种看起来那么蠢的人。
这其实才是片子有意思的地方。
整部片对于这种极端的恶,与痛苦的正义是让我深刻,喜欢的主要原因PS:这是小弟第一次写影评 ,自己看了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反正我认为很好看
要是有个人杀了那个警察的妻子和生下来的女儿,然后背景通天就是不会判死刑,我要看看那个货还会不会坚守自己身为警察的原则!
这样一想就有点明白小丑为什么要不停在刀尖上跳舞不惜自己死也想要蝙蝠侠破掉自己的誓言,这种所谓的君子之誓真的有时候令人作呕!
原则再重要不也是为人服务的么,不能为所谓的原则而去牺牲别人的生命吧,蝙蝠侠不停地抓人放人,满足了自己的道德爽点,那些死在罪犯的无辜者已然没有了生命,哥谭市还是那个哥谭,他所做的那些有什么有吗?
还有电影里他保护的那个杀人犯,难道他死了日本法律就不行了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只会是法律的错,在路上死掉的警察不无辜么,差点被杀的小女孩他们难道不是法律的被保护者么?
他们为什么要为一个杀人犯独处代价!
这个电影拍的就不合理,跟那个电车悖论一样简直是恶心人的产物
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只有一个,这个世界存在彻头彻尾的垃圾。
垃圾需要同情?
垃圾需要拯救?
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裁决,但是作为社会来说,处理方法只能有一个。
这是人伦和法制的抗争。
有的国家有死刑,有的国家没有死刑,应该说从有人以来,这样的矛盾就不停的延续着。
当问题奶粉导致那么多的婴儿致病,有多少人的内心有了杀掉犯罪人的念头?
我必须承认,我有。
当看到疯狂砍杀小学生的事件,有多少人渴望罪犯以血偿血?
我必须承认,我更希望让他生不如死。
对于那些性侵幼童的官员,校长,老师,有没有人觉得杀之后快已经不能带来任何快感,他们更需要折磨。
切肤之爱的女王应该可以胜任。
仅国内而言,例子便已多不胜举。
当然,这些都不是愉快的问题,但谁也不能说自己可以完全避免他们。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是怎么想的?
北欧是非常人性化的,我暂且用人性化来形容他们的措施。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他们的监狱。
那里的监狱非常豪华,有套间,有健身房,有电视,有大片的落地窗,像度假村一样。
我产生了一点错觉,如果这样也算监狱,那北漂青年住的地方又算什么?
地狱?
几年前挪威出了个疯狂杀手,在一个岛上杀了77个人。
在他进了监狱后,很多人发现他住的那么好,表示抗议。
但是,这个杀手却还要投诉监狱的咖啡很难喝,衣服不是名牌损害了他的人权,最后法院竟然判决投诉有效,让监狱换好的咖啡和好衣服。
我起初看这些新闻的时候,觉得十分荒谬,但当我了解到北欧拥有全世界最低的再犯罪记录时,又似乎明白了一些合理性。
后来,我发现,有时候作恶者本身就是受害者,他们自身就十分可怜。
变态杀手也许是童年遭到性侵的受害者。
抢劫也许是为了给母亲治病。
当然,这些假设也有他们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除去一些特殊基因外,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小时候都是天真善良的,然后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在童话国里长大,有的人在毒品窑里长大,然后又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遭遇,才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独立个体。
因此,从某方面说,你和垃圾的距离比一张纸片还要薄。
我看过一部叫《偷》的纪录片,讲述了90年代初,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许多犯罪分子贩卖新疆小孩,将他们训练成小偷。
当他们长大的时候,又用毒品来控制他们。
据报道称,当时有35000名新疆儿童被拐卖成了小偷。
他们一边偷窃,一边过着比失主还惨的生活。
新疆小偷的称呼已听闻多年,但今天才知道背后的故事。
这让我更多的同情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憎恶。
于是,我想知道,当你了解了垃圾的背景后,你又怎么来看待他们呢?
说了这么多,从矛盾到扭曲再到分裂,到头来我还是得做出自己的裁决。
我想,我仍然将弱肉强食视作世界唯一的本质,以暴制暴仍旧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不过,我会避免了解犯罪者的背景,我不想给自己换位思考的机会,在心中产生同情之前,便以暴力来清洗血腥。
除去上述这个核心价值,电影也有其他值得思考的地方。
对于钱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生活幸福,那么幸福的原因很有可能和钱无关;如果一个人生活困苦,那么困苦的原因很有可能和钱有关。
对于死亡的认识。
一个人在临死前所有的情绪,比如愤恨,思念,不甘等,都有可能是他一生最强烈的一次,但死后就全部消失。
就像流星强烈燃烧后化为灰烬。
不过,活人却会带着死人的执念活下去,而且这份执念还有可能是活人自己给自己编造的故事,就像影片里的隆夫扮演的SP一样。
没有了这样的执念,也许活人也活不下去。
这样来看,活着要比死复杂得多。
所以,死人消失了,但又没有消失,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仅管有些逻辑问题,但仍然看得很爽。
藤原龙也,一个变态的loli控,极端厌恶大叔大妈的疯子,他的人就和他的声音一样十分不真实。
我拒绝将他视作人,不然我也活不下去。
看到松岛的样子,我只能感慨时间是女人的最大杀手。
以前看GTO的时候,女神一样的存在。
岸谷五朗是戏骨啊,我真恨不得他抽风变成真岛哥。
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心情下看的电影,唯有三池。
三池的电影看着是商业片的快感,看完是文艺片的感动。
一个字,爽。
一个杀害弱小,杀害保护她的人,最后也没有悔改的人渣,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编剧是想告诉大家正义的宣判才是正确的,一切带有自己感性情感的复仇都是错误的,换个角度,我觉得中国共产党绝对是男猪脚,把人渣都放回去了,影评跑偏了!
回来!
.........放下仇恨,承受痛苦是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命运。
同志们还是把10亿分了吧!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要凶手死而后快的做法,我也一样。
但是我同意“南奈里”讲的要坚守道德的底线,看片时我联想到前几年的药家鑫杀人案,从民众到媒体都是一面倒的杀而后快,仿佛不需要审判,只想要结果,在大多数人看来不需要知道真正的过程,当人人都认为法律没有存在意义的时候,社会就会失去最底限的正义。
片中老人的悬赏就如同一颗炸药将正确与人性中的原始欲望的边界炸的一干二净,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凶手杀人偿命,证据确凿,法律必然会给他应得的下场,这一点神箸知道,白岩知道,铭苅更知道。
所以他们才会把自己的职责、国家的权利放到第一位,甚至会为此而牺牲!
请不要说他们傻,他们何尝不是普通的人,听他们最终的言语,哪一个不是有决不能死的理由,但是他们知道自己首先是执法者,只有他们能够做到,不让个人凌驾于国家之上,这是他们的职责。
国家及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人都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不受模糊的道德以及私欲的侵害。
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决定他人的生死,那他和片中的杀人犯有什么区别?
影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思考底线存在的意义,而执法者就是这条底线最后的守护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SP们做到了。
《稻草之盾》很具启示意义的电影,拍摄方面一般。
但是必须说下,这个电影的选材很好,极具现实启发。
很多人说的是法律的虚伪,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法律当中掺杂了太多个人感情的原因。
现实中往往也是这样,法律恰恰因为其道德和善良,在处理中往往倾向于罪犯的权益,而没有过多考虑的受害者和家属。
原因是,很多警察和法官会这样认为——应该以活着的人为优先。
不管罪犯犯下何罪,但毕竟人还活着,他的生活还要继续,要给他机会,让他继续走下去。
而受害人和其家属呢?
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已经那样儿了,即便再怎么过多的追究犯人也无法挽回,于事无补。
再怎么惩罚也没用了。
往往就是这种心理。
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善良的心理。
导致了一种伪公平。
这是法律不能轻易讲情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法律是正义的,它讲道德,讲正义,有很多考量。
而犯罪者则是邪恶的,他没有那么多顾忌。
其实,我倒是觉得,影片中唯一做得对的是那个女警察。
首先,在罪犯性命遭受重大威胁的时候,保护和押解他是正确的。
因为法律要维护它的权威,不能随便容许滥用私刑。
只有这样,法律之盾才能更好的保护其他人。
其实这个决定其实没问题的。
其次,虽然要维护法律的权威,但是,也要顾及实际方面的问题。
法律不是万能的,他只能做一个大面上的规定。
不能顾忌到发生的任何一种具体情况。
像影片中,牺牲那么多人去保护一个罪犯,最后这个罪犯还是判了死刑,公正吗?
合适吗?
不合适。
这时候需要人去主动的调节。
比如,那个女警提出来,在路上让受害人的家属杀死犯人,拿到10亿补偿。
然后对外说是押解失败了。
表面上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暗地里由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可能是更好更正确的做法。
但是这样的做法存在风险,如果泛滥,也可能会毁掉法律这个盾牌。
所以现实是有风险的。
开始以为是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虽然四个字只有一个“之”字是重复的。
但竟连主题都那么像啊!
后来发现两者形似而实质太远,东野讲的是程序性正义的可疑性,而三池老妖虽然画面更火爆激烈,却比东野想的更简单,他讲的是程序性正义的正义性。
为什么?
从“如果”谈起。
a 如果被悬赏追杀的清丸不那么罪大恶极,甚至根本就是个好人呢?
清丸的人物设计严格遵循了一个基本点,就是——人渣,完完全全不可救药,想饶了他都不好意思。
这个设计很具迷惑性,客观上给了众多极不专业的杀手和摇摇晃晃的蜷川老爷子行事的合理性。
但是!
我相信如果蜷川老爷子出10亿悬赏的是铭苅,也会带来全民总动员的效果。
毕竟,促使清丸成为全民公敌的是10亿悬红,而不是他犯的罪。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一:私刑包含了太多个人主观性因素,无法对一个人是否该死做出相对公正的判决。
b 如果”杀手们“不是急需用钱的话 电影里提供了一个反证,即女出租车司机。
她明明白白知道清丸脑袋价值几何,但却不动心。
根本原因在于开出租车可供她衣食温饱,没必要为了给一糟老头子报仇而惹上牢狱之灾。
我妈告诉过我:钱不是好挣的。
而地铁站的大叔杀手,为了杀清丸——获奖金,甚至以挟持女童为威胁,本质上,已经和清丸等量齐观了。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二:任何企图动用私刑的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更直接点说,动用私刑,无论是否触犯法律,都是对社会公权的侵犯和损害,只有将决定死刑的权利公摊,才能将个人利益的公摊为群众利益。
c 如果清丸杀的不是蜷川老爷子的孙女,或蜷川老爷子不是那么有钱的话?
关于这一点,电影里也提供了一个反证,即惠美的父亲。
一样是被虐杀的小女孩,惠美的死亡却没带来这种“全民办奥运”式的集体狂欢,我相信惠美的父亲曾经无数次想杀清丸,却只有在清丸杀了蜷川的孙女时才能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为什么?
无非是钱作怪。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二:允许个人有权利动用私刑,实际上是认同了某些个人的权利高于法权和公权,是以必须将动刑的权利交给法律和群体,才是实现最大范围的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综上所述,三池这片确实论证的是程序性正义的正义性。
但是,但是,我的话还没说完。
d 如果清丸没被判死刑怎么办?
铭苅教训奥村时有一句台词很有力道——真有意思,当你一提到钱,好像所有的理由都成为了借口。
但奥村有一句话,也是很凶的——如果清丸死不了…… 我顿时觉得中国的死刑制度绝对英明神武,清丸这种人渣,如果都不死,再培养俩“模仿犯”的话………… 清丸在电影里是死了的,但是,依照日本那几乎是名存实亡的死刑制度,……我真是不敢想象。
——清丸敢自首,多半也是看准了日本对于死刑的暧昧态度,在政府手里,没准自己还能留一条活路。
《彷徨之刃》中长峰重树之所以亡命天涯,只身寻仇,就是因为按日本法律,强奸虐杀自己女儿的两个人渣,压根死不了。
要是想要这片子将程序性的可疑性写的更狰狞残酷,就该写经历了漫长的司法取证,马拉松式的庭审,以及法庭外的争辩、示威。
最后给清丸判个无期甚至二十年有期徒刑。
但是—— 我知道这样写悲剧性更大,拷问更深刻,但还是喜欢将清丸判处死刑的这个结局。
最后我还得PS一句,穿白衬衫的菜菜子大姐,很美。
她不再拥有鲜活俏丽的容颜,然而她还是那么的,美。
喜欢三池崇史的观众笼统来分有三种人:追求刺激的人、寻求快感的人和娱乐至上的人。
在三池崇史的电影作品中,很难找到一部或清新、或优雅、或写实的影片,大部分作品充满血色和残暴。
有些观众把三池崇史比作日本的昆汀·塔伦蒂洛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四溅的血浆、暴走的行径、疯狂的杀戮呈现在画面中的却有种难以言表的美。
能令影迷疯狂,必定有着难以替代的魅力。
比起昆汀,三池崇史更多了一份叛逆和愤世。
他的血腥之美是黑暗的、阴冷的、深沉的,也是严肃的。
早期为影迷追捧的影片《杀手阿一》、《切肤之爱》、《热血高校》……中无不透着浓浓的怨念,似幻非真的剧情和画面更增添了作品黑暗、阴冷的气质。
但是,极有新意的杀戮方式又给影片增添了相当高分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无怪乎得到那么多观众的支持。
但是《一命》之后,三池崇史似有改邪归正、书写正义的苗头。
风格上比过去趋于写实、情节的连续性更强,故事更显得比以往更饱满,但是节奏跟着下降了,全无过去叛逆青年的疯狂。
2013年新作《稻草之盾》更是如此,其深沉内敛的气质更胜,以至于见惯他厮杀风格的观众一下还适应不了比血腥更残暴的是现实这件事。
《稻草之盾》是部有关法律公正和人性自私面的作品,其中反复强调最多的就是残酷的杀人犯在被国家机构审判之前是否值得保护这个问题,且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前提,土豪出巨额资金买杀人犯的人头。
如果在过去,这样的剧情设置,三池崇史的处理很有可能偏向《大逃杀》的风格,多走残杀路线。
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三池导演一反常态,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捕捉和环境的表现,尽可能的降低了屠杀的过程。
其实,这样的改变是好事,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面的三池崇史,也能领略更多类型的影片。
但是,作为一部主题沉重、思想深沉的影片,徘徊在主流边缘太久的三池崇史的把控能力还是有限。
护送过程中设定的几个高潮点表现得略显平淡,减少血浆量之后的节奏感也变得乏力,冲击力减少了很多。
文戏方面的处理没有太细腻,编剧安排的对白里信息量和深度都不太够,最后给出的答案也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使全部的气质支撑不足,仍觉浅薄了点。
其实,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意料之中。
转变对于三池崇史来讲本来就是实践的起步,缺乏经验导致的始料未及,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观众以此来判断三池崇史的才华是否枯竭或是其他状况,未免会有失偏颇。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能让人思考或回味,就已经全是上乘制作了。
但本片过于极端的剧情设置,尤其在结尾时,还能让恶徒在众目睽睽之下,捡起短剑重创保护他的男主,其中说教的意味太重,为一大败笔。
历史上有这么慈悲胸怀的可都是圣人级别的。
也许男主是耶稣下凡吧。
电影一直在试图表现出主人公的超越人类普遍感情的高尚情操,为了追求法律的尊严,职业的荣誉,男人的忠义精神,却反而落入受虐狂的嫌疑:男女警察的精神内核是实际上就是武士道的忍字诛心。
个人认为如果人类社会真发展到这么高的水平,人类就和机器人一样,人类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谁也不愿落下个为老不尊的名号,日系邪典教主三池崇史老妖也不例外,当初那个偶尔拍两部主流电影虚掩众生然后再用彻底的反人类姿态虐杀观众观影之传统的地下飙风族如今却在一部又一部的鼓捣儿童片、青春片,而那个过去时常在各种小众科幻奇幻电影节上游荡的前AV导演的身影今日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戛纳或是威尼斯这样的主流电影节的红毯上与媒体见面厅里,当然,我们依然为《十三刺客》那接近一个小时的搏杀戏而热血沸腾,为《爱与诚》的无下限恶搞而坏笑,更为《恶之教典》的“肉枪邪眼”而目瞪口呆,即使柯南伯格早已在《录像带谋杀案》里玩过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些电影的市场属性,便会发现三池老妖正在偷偷地改邪归正,上述影片,虽有异色,本质上却是向主流的投诚之作,那个曾经用浅野忠信的裂口巨嘴咬碎大众审美的拳头的叛逆教主终于被主流招安。
《稻草之盾》,华纳发行,片名就让人想起了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那部山姆佩金法的暴力名作《稻草狗》,三池从“黑社会三部曲”开始就在慢慢发酵的“台湾情结”也让本片再次来宝岛取景,以便拍摄影片开场不久的那段公路绝杀戏,这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稻草之盾》最酷且最具观赏性的桥段,这段动作戏一过,影片立刻陷入了一种消极而故作紧张的姿态,三池的这部具备主流动作片节奏的“全国版《勇闯十六街区》”,因为承载信息量的巨大与自我观点的模糊,反而陷入了一种好看却不明所以的囧境,戛纳的败北想必也与此存在着某种联系。
电影讲述了五名押运人押送一名死有余辜的变态杀人犯前往东京接受审判,而一名大财团持有者同时亦是杀人犯受害者的祖父却在全国媒体上公开悬赏十亿日元呼吁民众干掉杀人犯,于是,五位各自怀有复杂背景的押运人在押运途中同全日本国民展开了一场海陆空维度全开的有关利益与司法公正的血腥纠缠,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个人隐藏许久而不为人知的人格与情绪也相继显露了出来。
有关故事立足点“全国围剿”这个噱头本身就很难自圆其说,五位押运人因为有内奸而引起的相互猜疑本来可以打造一出好戏,但三池却早早的给了岸谷五朗的手腕一个特写,所以,接下来的数场内讧戏就显得有些多余而乏味了。
永山绚斗本来是押运小组里性格最具表现力的一位,可惜早早的就挂了,临死前连情都没煽起来。
伊武雅刀的角色更是给人不知所措的感觉,出现的草率,因为杀了袭击者而匆匆下台,感觉十分没有存在感,与袭击者交涉那段显得夸张和造作。
发挥最好的是岸谷五朗,可惜三池对这个角色的最终结局交代的遮遮掩掩,五郎在前面苦苦经营的徘徊在私心与司法之间的生动形象瞬间成了空中阁楼。
至于松岛菜菜子,直到其挂掉我也没搞懂御姐到底是在演什么。
说说两位绝对主角藤原龙也和大泽隆夫,大泽在《稻草之盾》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以一个十分简单的形象存在着的,他对司法公正有着绝对信仰,遇事冷静应对,才能出众,影片后半段有关妻子故事实为谎言的揭露更是瞬间令这个角色立体了起来,但是在影片结尾他同山崎努的交涉完全不知所云,作为最后的高潮戏,其实当他把大泽隆夫从车里拉出来走向众人时高潮就已经结束了。
藤原龙也在本片中塑造了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恶棍,我的意思是,这个讨厌是发自内心的,希斯莱杰的小丑会让人心生莫名的崇敬,但是这个强奸杀人犯角色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藤原龙也在本片中的形象就十分欠扁,简直是让我恶心,同时,角色的内心转变可谓乱七八糟,一会黑化,一会洗白,最后又用一句台词进一步变态,让人看得很累,说白了,无论是角色还是表演,藤原和角色皆以失败告终。
在《稻草之盾》的结局,恶人几乎没有一丝悔改,不知这是三池老妖一如既往的“不良嗜好”还是因对影片把控失衡而进行的强行补救,总之这个结局对整部电影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前面的一切全部沦为徒劳,有关主题的诉说更是不了了之。
在这里,并不是说《稻草之盾》不好看,只是,它的里子是混乱无序的,没有了三池老妖过去作品内在里的那种玄妙而清晰的可解读性,即使这种解读是建立在Cult的基础上的。
本来当惊悚推理片拍就好了,非要往程序正义、废死、贫富矛盾这些三池老怪驾驭不了的大道理上套,主角伟光正,坏人彻底的恶,结果就拍成了狼牙山五壮士。
都是些玩剩下的东西,没新意
130427 新宿ピカデリー 舞台挨拶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死刑的量刑应该如何判定,既然一个杀人犯说杀一个人也是死,杀十个人也是死,多杀几个无所谓。于是我想这时应该采取:杀一个人的杀人犯,让他死一次; 杀N个人的杀人犯,就让他死N次好了,前N-1次为(100-N)%死。
菜菜子完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帮人得团灭,日本人就爱这个
三池崇史身手不凡嘛,能把自我的焦虑排成三人组间的矛盾冲突,虽然看到最后种种似成相识的对决……
这么好的剧本不该让日渐式微的日本电影执行,但是这么尖锐的话题除了日本大概也只有韩国勉强适合。但到头来可能连现在的排场也比不上
宏大的开场却迎来不合逻辑的烂尾结局。日本人拍心理变态是强项
这么好的片子分这么低豆瓣儿们在逗我么。。夜神月演变态演的越来越好了!所有人都是敌人,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杀怪啊。。这种暗搓搓又带感的电影最好看了嘿(*-`ω´- )
#稻草之盾#在10亿元面前,你的人性还剩下什么?故事的极端化设定将戏剧冲突最大化,这点跟《大逃杀》很像,每个角色之间都充满了冲突,张力十足,金钱诱惑下的人性以及正义与职责的冲突深化了影片的思考空间,但不合理的情节模糊了影片主题,一个伟大的故事创意最终与经典电影擦肩而过。#子凯微影评#
铭苅的职业精神令我赞叹。
很不错,有场面有内容有反思,法律和道德的冲撞
超妈说饼哥不是演变态就是演被变态虐到不行的受害者,我说这一部饼哥最后都还不洗白我就想点一个赞,看到最后才发现大泽是仁医的脸盲的我啊....看完白金这一部是飞机上最后一部能看的...
节奏有大问题,完成度也不高,藤原龙也的表演给一星。
卧槽戛纳主竞赛惊呆了
三池君终于拍了一部像样的电影。
1.女神禁不住岁月2.神化的日本警察竟然这么无能3.大泽隆夫一看就是好男人好吗所以他怎么会被钱诱惑呢4.藤原龙也你为什么自从大逃杀开始就要像马景涛一样的乱吼,还有他恋童癖又怕死又精分自黑好玩?5.直接开一架直升机从福冈开到东京会很远?6.第一次知道你可以在日本威胁一个人死但不被判刑
这就是五个二百五和一个死萝莉控的虐心故事,扯这么多干嘛?在天朝,这个家伙在派出所阶段就挂了,在现实的日本也好不到哪去。
第一次看三池崇史。很有趣的思考,只是节奏像许多日本电影一样让我难受。法治得到这种程度的尊重,想来也只有日本人可能做得出来,在我的祖国,这样的设定下,哪还会有两小时的故事可讲。
日本人有时候凑齐一堆人然后开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然后居然玩着玩着自己都信了。。。菜菜子啊!这里妆容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