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odd. This is probably the last time I’ll ever be in a car with Jake. Soon this’ll all be a distant memory. We’ll both be in different places, remembering this moment. This shared laugh. And maybe there’ll be regret. Maybe time will soften the harder edges and... we’ll both think that was sort of nice. Why did it have to end? And there’s no way back at that point. There’s never a way back.’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 whether you have a wife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 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 Coming home is just awful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 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 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 returned,remaindered ill-met by moonlight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You return home,moon-landed,foreign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an effort now redoubled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and your shoulders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You return home deepened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by a frail strand ofanyway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Wellanyway,you’re back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Your vision blears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the big,blue whale,a skeletal darknessYou come backwith X-ray vision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to a house of boneEverything you see nowAll of itbone参考译文:回家很可怕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回家孤独得可怕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回家是...就是可怕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你回到家里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地球的引力拉扯现在力量加倍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还有你的肩膀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通过一缕虚弱的如此这般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有时人也会这样好吧总之,你回来了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你的视线朦胧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来到一个骨头之家现在你看到的一切所有一切都是骨头
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症、思维错构、近记忆遗忘…这些死寂的表达让人恐怖彻骨。
大量堆砌的对白,即空洞枯燥,却又让人顿悟。
如果让我描绘地狱,也许就是电影里所呈现的样子吧。
暴风雪和破旧的老家,不愿理解自己的父母,丑陋的外表,逐渐习惯的嘲弄,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
生活时常像无数包围而来的蛆虫,让人被平庸淹没,将人蚕食吞噬。
年纪越大,恐惧反而变得愈发具体。
身体逐渐被时间风化时,我们惶恐不安——害怕变老、害怕忘记、害怕理想被现实击碎,害怕自己终究一生碌碌无为。
jake最后脱光衣服,回归了婴儿的状态,跟随臆想的猪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我却哭的不能自抑。
也许我们都是jake,在死去的瞬间,伴着闪耀的美梦,悄无声息的离世。
也许我们也可以挣扎着爬起来,在穿过时间之前——去奔向那金壁辉煌的梦想。
女主的服饰:出发时是明度饱和度都很高的红色大衣和黄色围巾,让人感到活泼温暖。
进入Jake父母家之后大衣变成紫红色,色调变冷。
返程变成深蓝色,围巾也从大红变成绿色,至此全身冷色。
这种变化和影片中女主对时间的思考呼应:时间如一阵冷风,把站在原地的人吹得失去了热度。
女主的配饰也不断变化,最初没有任何首饰;在男主家突然戴上了珍珠耳环和珍珠项链;返程途中戴的是玉质大耳环。
如同一个任人打扮的洋娃娃,暗示她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
镜子:女主自始至终没有看见过自己的样子。
出发时女主试图照车上的镜子,却发现镜子被涂黑了。
在男主家地下室翻出手机,里面居然没有一张照片。
这个细节既在暗示观众女主的真实相貌很可能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让人联想到致命ID最后镜子出现时的翻转效果,也从侧面说明老人对自己衰老的相貌的厌恶,不愿看到自己的脸。
女主的眼镜:女主看手机必须戴眼镜。
这种行为和女主的年龄并不吻合: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为什么会有老花眼呢?
很可能是老人把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幻想的女友身上了。
用词:女主在餐桌上讲和男主相遇的故事中提到男主是一个词汇量丰富,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人。
而返程途中,女主点评电影用到了assertation一词。
因为这个词很少见,男主并不确定这是不是女主自己造的一个词,而女主霸气回应look it up。
此时咬文嚼字的人设变成了女主。
再后来look it up又从男主口中再次出现,人设又一次翻转。
类似的情形还有一次:trecherours这个词先后从男主、女主、冰激凌店黑发小妹口中都出现过。
这个口语中并不常用到的词也使三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联系,暗示着他们三人共享着同一个人的记忆和习惯。
对衰老的感叹:感叹首先是男主妈妈提到自己耳鸣时引起的。
男主爸爸和妈妈伤感地提到人老了连幽默感也打了折。
Jake便顺势给自己的父母介绍女友是学老年学的。
此时女主提及这个对老人不友善的社会,并对男主衰老的父母展现了同情。
后来衰老这个话题又经过患有老年痴呆的男主爸爸重新提起。
而返回时男主则开始表达衰老带来的无力无助和绝望,同时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崇拜。
虽然被安排在不同的角色身上,但其实句句都是老人的肺腑之言。
在这样一个经验几乎完全被网络信息取代的时代,老年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衰老除了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外力,是否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诺奖感言:这一段几乎完全照搬电影《美丽心灵》,而《美丽心灵》是讲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饱受精神分裂之苦,幻想出自己的朋友及其侄女的故事,和这部影片有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纳什最终得到学界肯定(虽然不是他最看重的数学领域),而本片中的老人却一直庸庸碌碌,一直在学校做清洁工,没人看得到他在艺术和学术上的追求(读诗、画画、生物、物理),也没人看得到他人性的光辉(照顾父母),最后孤身一人无所依傍,在漫天风雪中想要了结自己平凡寂寞的一生。
对妈妈的态度:餐桌上Jake对妈妈有难掩的不屑和愤怒;女主则自始至终强调男主有一对很好很爱他的父母,除了唱冰激凌的歌时脱口而出的男主母亲sweet and cold;同时女主还对把一个人的所有精神问题归结于母亲的不当养育的观点表示了激烈的反对;最后Jake发表获奖感言时母亲就坐在台上非常显眼的专属席位。
从这一连串相互连系又相互矛盾的对待母亲的行为可以看出,Jake对母亲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感激母亲的养育和爱护,一方面又不满母亲的老土和对自己的不理解;一方面不愿意把自己人生的失败推责给母亲,一方面又在埋怨母亲没把自己培养成更好的人。
与现实的对应:影片开始老人车上放的tulsy town的冰激凌和男女主一起去的冰激凌店有相同的logo;男主妈妈“口误”提到男主50岁生日;男主妈妈脱口而出的"quantum psychic" (哈哈哈哈量子灵媒学这个梗真是又好笑又推进剧情);冰激凌店三个女孩的形象取自老人在学校见到的三个女孩;黑发女孩手臂上有和男主一样的红斑;男主的拖鞋先后由男主和老人送给女主两次;女主的职业在老人看完电影以后从学者变成了电影里的服务员后来又变成了影评人(老人也渴望拥有像电影里一样不顾一切的爱情);老人在学校看到的一队搭档练习生涩的舞蹈变成了影片最后成熟默契的双人舞。
最后的舞蹈:年轻的男主和女主在舞蹈中都升级成了更美更优雅的版本;清洁工老人也变成了强壮的敢于(literally)横刀夺爱的形象。
这一段让本就建立在幻想中的故事更上一层,让本来基于现实和理性的幻想情节完全脱离了现实,变成纯粹的如音乐剧般的梦幻场景。
有趣的是老人多年的工作习惯在这段歌舞中还予以保留:两人翩翩起舞时还顺便把没关严的储物柜门关上了,世界真的变成了老人喜欢的样子:年轻、强壮、美丽、整洁。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看完字幕。
影片开头就点明了影片的核心:思想是比行动更接近真实的东西。
看预告片以为是讲感情,看完了才发现是讲人生。
仍然很动人,只是并非我本意。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开篇女主的os。
“People stay in unhealthy relationships because it’s easier. Basic physics. An object in motion tends to stay in motion. People tend to stay in relationships passed its expiration date. Newton’s first law of emotion.” 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拉扯回一段记忆。
曾经的一段旅行,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和我脑子里时不时出现的声音。
我忍不住总想问,一切不是挺好的么?
难道不是你想要的么?
那你还BB这些个有的没的做什么呢?
你又是谁,我又是谁呢?
然而turns out这并非片子的主旨,far from it。
所以看到中后段,我一度觉得很迷茫,想说好的所以呢点在哪里?
看完了才恍然。
一开始,因为“货不对板”,觉得有点无趣。
但之后几天,时不时想到这片子,一些情节闪回,突然又有了表达欲。
于是想写写这片子。
但我知道我永远能写的也不过是我自己,我所经历和感受到的。
不知道以我匮乏的经历,错过了这电影的多少。
我奶奶年纪大了,认知能力逐渐退化,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都愈发混乱。
在她的记忆里,我仍然生活在上一个城市。
她不再记得催促我结婚,偶尔打电话,也只是不断重复某几件事。
她对于一些事情开始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坚持,任凭劝说终是无法改变,仿佛那些事,就是她的生命。
让我想起史铁生的自问,究竟我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写作。
我们几乎无法让她接收任何新的信息。
她,或者大部分的她,似乎停留在了一个她自己的世界里,倔强的拒绝继续跟我们一起前行。
那个世界里,是以她的方式记得的时空交错的片段。
我有时候会好奇,我老了会变成什么样?
我会先失去听觉还是视力?
我能优雅地老去么?
我能放下过去么?
还是我也会变得偏执?
我又会偏执于些什么呢?
这些所谓难以忘怀的事,无非是一辈子未曾消化的感受,尴尬的,伤心的,绝望的,甚至是那些极度开心的瞬间。
它们仿佛因为我们的执念而有了重量,凝聚在某处,时不时出现,让人猝不及防。
似乎正是因为它们,我成了今天的我 — 它们定义了我。
但也因为它们,因为它们的重量,拽着我,终是放不开,不能自由。
电影中的旅程,是老爷爷一生的缩影,其中好多点,都直指my deepest fears in life。
首先自然是贯穿始终的孤独感。
开篇女主背诵的那首诗,Bonedog,我特别喜欢。
我很宅,如果有的选择,我可以在家呆一辈子,每次出门见人都要做心理建设。
大部分的时间也都算自洽,但偶尔,回到家的时候那种彻骨的孤单,配着隔壁室友跟她朋友以及男票的聊天声和欢笑声一起享用,简直是酷刑。
且此题无解,出门走入人群中,也只能收获更大型的孤独感。
学期中其实还好,毕竟在deadline面前,孤单也只能靠边站,但不那么忙的时候,孤独感总是静悄悄如约而至,无孔不入。
这次看这电影,看到里面大段引用的诗句和文字,突然唤醒了我心里多愁善感的文科生,想说果然还是文学温暖人心呀,阅读另外一个人的孤单,何尝不是一种排解呢。
但想想又觉得,数学和统计也很好。
那些公式和证明,拍着胸脯向你保证,无论你孤单与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无论别人喜不喜欢你,只要你用了心,我们对你总是真的。
(此处表白我极不擅长但很热爱的数学 然后是自卑感。
那些被塞进地下室,洗衣机里,一件一件带着学校清洁工制服logo的自卑。
你不想让别人看见,但是越掩饰越明显,他们早晚会发现。
别人在不在乎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偏执于你的自卑,坚信你不如人,甚至你用力的搜集证据,成功的做实了自己的缺陷 — 入戏太深,这戏也就成了真。
记忆里,是永远想要离开的女朋友。
无论是穿着黄色还是粉色毛衣的,戴着珍珠项链还是不戴的,有黑色还是红色眼镜的,黄色还是蓝色围巾的,画画的还是做电影的,穿红色还是蓝色大衣的,叫Lucy还是Louisa的姑娘们,她们都没有留下来。
但她们的离开,究竟是自卑的原因还是结果呢?
我现在愈发感到,意念的力量。
比如做瑜伽的balancing pose,往往我在开始想到,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呢?
这个杂念进来的瞬间,就真的从pose掉出来了。
所以究竟是因为我真的没有能力balance那么久,所以掉了下来,还是因为我怀疑了我自己呢?
带着低人一等的想法,与人接触中不自觉就会表现出羞怯与不自然,对方也很可能觉得不舒服,交流得不痛快,不会主动接近,于是你进一步觉得自己表现差劲,如此往复,陷入死循环。
同时,所谓自卑,本质是来源于你不自觉中的价值判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几乎必然,在面对另外一群人的时候,同样的价值判断会让你觉得自大,觉得原来他们都不行而我也很可以。
于是自卑时,你觉得自己不配与别人相提并论浪费人家的时间,自大时,你觉得他们不值得。
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可笑的自卑与自大,会觉得太可怕了我怎么能这样。
于是你开始留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这样说妥当么?
是否过于自谦或自怜,或是太凡尔赛?
别人又会怎么想?
偶尔想起从前说的话做的事,又是无限惭愧,同时在各种场合,依然无法停止潜意识中自动模式的价值判断。
于是索性不说话了吧,就沉默吧,沉默是金,少说少错。
于是自卑跟孤单手拉手成了好朋友,自卑让你更孤单,孤独之下往往又自卑起来。
其实BB了这么多,大部分跟电影可能也没什么关系,只是关于我自己。
然后是深爱自己却令人尴尬的父母。
令人尴尬这部分我无法感同身受,但两代人间因为血缘的纽带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无条件地互相支撑和爱,父母逐渐的老去,也是我经常想到的。
我每天会跟我妈打个电话,学期中一般比较简短,最近放了假,每天可以聊一个小时。
我一边做饭吃饭,她一般做家务。
其实能聊的话题往往很不同。
无非是,我大段的跟她说对于她其实非常陌生的学校的事情,无论是上课,申请,学术界,考试,等等,各种,对于她来说都是另外一个世界。
她会耐着性子听我啰哩啰嗦的讲完,时不时给点comment;然后她,大段的跟我说家里的事情,换了什么新家电,出了什么问题,亲戚们各自最近如何,某件事,是如果开始,一步步发展,她又是怎么想的,于是我也就耐着性子听她讲,见缝插针的问问题。
即便在这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中,往往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越长大,越在自己的性格中看到爸妈。
无论是好的还是自己不那么喜欢的quality,当你看到联系的那一刹那,都会有一点欣慰,觉得这偌大的世界,并不是只有我自己,我原是从那里来。
有一天挂电话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很感谢她陪我聊这么久,但反而她半开玩笑的说,谢谢你今天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其实是互相陪伴,像是两个孤单的人,抓住对方的无条件的爱,稍微依靠一下。
Jake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谁又不是呢?
谁不希望有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呢。
记忆片段中的对话,无论曾经真实发生与否,都可以看出,老爷爷画画,读书,是个敏感的人,也希望被别人温柔对待。
而无论内心世界有多丰富,他的日常只是个孤身一人打扫卫生的胖子。
这种组合让人格外难受。
他是怎样,慢慢收起内心的期待,接过别人冷漠甚至不屑的目光,日复一日机械的过日子。
但世界本就是残酷无情的,就像那被蛆虫生吃掉下半身的猪,清醒的,在痛苦中,过完最后的时日。
老爷爷离开之前,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在众人瞩目之下唱了一首自己喜欢的Oklahoma。
所以最后依然要在外界的认可中才能得到自己的平静么?
是应该开心还是伤心呢。
记忆的碎片里,Jake提出去买甜雪糕,但没吃几口就觉得太甜,随后执意的要扔掉正在车里融化的粘腻的雪糕。
老爷爷,是否也是这样,一边忍不住沉浸在甜雪糕对心和胃的双重安慰,一边又厌恶自己肥胖的身体?
每个人,会不会都有一些事情,自己很不喜欢,却又无法控制?
抽烟,喝酒,吝啬,暴食,自私 ... 这些要么是我见到的要么是我自己的。
我并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只是有时候,我意识到我在做着我很看不起的事情,然而依然我行我素,做与不做都很难受。
电影中段说,”people like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s points, moving through time, but I think it’s the opposite. We are stationary, and time passes through us, blowing like cold wind.” 想起最近听的podcast,会说起来,其实consciousness itself is timeless, unborn and undying. 从每个人first person view来说,其实从来都不是你去到其他东西跟前,你从未移动,是全世界pass by you。
我还无法窥见这其中的深意。
20201218 update看了导演的google talk,还没看完,记一点细节1. 说正是因为整个故事是一个人在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所以很多镜头的处理都是,似乎镜头先于人物,似乎镜头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我记得两个人刚到父母家里的时候,镜头先移到客厅,随后两个人才进来,然后镜头给到留声机,男主问女主要不要听音乐,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De Profundis》 by Oscar Wilde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他们的思想是其他人的意见,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模仿,他们热衷于引旁人所述。
——《深渊书简》奥斯卡·王尔德这句话是Lucy在电影中引用的,我觉得它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人和看这部电影的人。
直切正题,本文为考据索引,对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有剧透。
1. 旅途开始之时,引用了《以赛亚书》1:18的部分,全段如下:耶和华说: 你们来, 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 必变成雪白; 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
暗示了后段的大雪天气。
2. 回家路上,Jake为了和Lucy挑起话题,讲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他本来想念出头几句,却被Lucy打断。
这首诗的头几句如下: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 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 To me did seem 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 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 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 Turn wheresoe'er I may, By night or day, 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 而且两人还谈到威廉·华兹华斯写过一系列关于Lucy的诗,这个系列一共有五首 ("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I travelled among unknown men", "Three years she grew in sun and shower", and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其中的Lucy并非一个确定的人物,原型难以推断,而更像作者的一个灵感投射,这与电影中的Lucy身份暗合。
3. 在车里打开广播之后,广播里的歌声出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同时Jake报菜名一般列举了一堆他看的音乐剧,这里关注两个,一个是他最喜欢的《俄克拉荷马》,这个后面再说;另一个是《窈窕淑女》,后来的餐桌戏中,Jake的爸爸也cue到了《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8.2类型: 音乐剧 导演: Moss Hart / Jerry Adler / Patrick Garland / Howard Davies / Robin Midgley / Bartlett Sher 编剧: Alan Jay Lerner 主演: Julie Andrews / Rex Harrison / Stanley Holloway / Robert Coote / Cathleen 4. Lucy在车上念了一首她最近读的诗,就是《骨狗》,全文见友邻总结: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49535/5. Jake的家在Tulsey town,这个地名也就是Tulsa,“巧合”的是,Tulsa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哦!
),看过HBO美剧《守望者》的朋友对这个地方应该不会陌生。
守望者 (2019)8.42019 / 美国 / 剧情 动作 奇幻 / 斯戴芙·格林 妮可·卡索 安德里杰·帕瑞克 斯蒂芬·威廉姆斯 大卫·塞梅尔 弗雷德里克·E·O·托耶 / 雷吉娜·金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6. 晚餐期间,聊到Lucy画画得很好,Jake的妈妈想到一幅女孩独自坐在草地上看房子的画,说的是美国画家Andrew Wyeth 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现存于MoMA。
Christina's world (看,像不像Jake他家。。。
7. Jake的妈妈想问两个人怎么认识的(八卦哦),提到了一部电影,是Billy Crystal自导自演的作品《忘情巴黎》。
忘情巴黎 (1995)7.71995 / 美国 / 喜剧 爱情 / 比利·克里斯托 / 比利·克里斯托 德博拉·温格8. Lucy在Jake的房间里看到很多书,其中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还有一本 Pauline Kael 的《The Current Cinema》,然后她拿起了一本书,叫《Rotten Perfect Mouth》,在里面看到了《骨狗》,我不确定《骨狗》是不是其中的一篇,但这本书确实存在。
Rotten Perfect Mouth目前无人评价Eva H. D Eva H.D9. Lucy下到地下室,看到Jake的模仿学习画作,他临摹的对象是美国调性主义画家 Ralph Albert Blakelock,电影中也展示了Blakelock的几幅著名作品,包括《Moonlight》。
Moonlight10. 从Jake家出来之后,两人在车中聊到了约翰·卡萨维蒂的著名电影作品《醉酒的女人》,Lucy还对其中女主玛贝尔有一段模仿,以及贡献了一段非常棒的影评。
醉酒的女人 (1974)8.3197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约翰·卡萨韦蒂斯 / 彼得·法尔克 吉娜·罗兰兹11. 买完暴风雪,却吃不下去,Lucy说I'll never do it again,Jake马上跳到一本书,美国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作品《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并且提到作者自杀的事情,这点暗示了影片结局。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7.6[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 2017 / 湖南文艺出版社12. 作为回应,Lucy问Jake你有没有读过居伊·德波,并且引用了他的著作《景观社会》,这里似乎点到了主旨,我们都是我们的所见所闻。
景观社会8.2[法] 居伊·德波 / 2017 / 南京大学出版社13. 回到《俄克拉荷马》
俄克拉荷马7.8类型: 音乐剧 又名: 奥克拉荷马 导演: Rouben Mamoulian / William Hammerstein / Trevor Nunn / 中村一徳 / Gemze de Lappe / 正塚晴彦 / Daniel Fish / 范卫华,Dewayne Barrett 编剧: Oscar Hammerstein II 主演: Betty Garde / Al...电影中多次致敬了这部音乐剧,最后一段舞蹈的剧情,几乎就是复刻了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剧情,在音乐剧中,女主劳瑞的梦境有一段舞蹈场景,而且音乐剧的最后也是这段梦境的真实再现,追求劳瑞的两位男士克里和查德扭打,查德死于刀刃。
影片的最后,Jake在获奖后有一段唱段,这个唱段来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查德的唱段《Lonely Room》。
暗含了Jake与查德命运的对应。
14. 最后彩蛋,Jake获诺贝尔奖一幕是致敬了朗·霍华德的奥斯卡经典《美丽心灵》,这个在导演的访谈中也得到确认。
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4297/(我一上来真没看出来)
美丽心灵好的没了。
大多数人过着他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是他人的观点,他们的生活是对他人的模仿,他们的热情是一句引言。
在两段夹杂风雪的车程和一座贴满复古壁纸的农场房子之间,《我想结束这一切》上演的情节看上去并不复杂:穿毛衣的卷发女孩和刚在一起仅六周的男友杰克,一同去杰克的老家探望他的父母。
但是,这个见家长故事可不是本·斯蒂勒对上罗伯特·德·尼罗,在开篇车窗玻璃内大段的对话过后,以到达杰克老家为节点,《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始变得诡异而失常:绿草间落雪的车,过于摇摆的狗,女孩的毛衣颜色和首饰不断变化,杰克的父母在中老年态间来回穿越,而对话中,女孩的职业、名字和她与杰克相识的故事上演着互斥的版本。
同时,一位老年清洁工的日常穿插在故事中,他仿佛隔着雪幕,窥视也渗透着杰克和女孩的这段旅程。
《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被大量掉书袋对话、令人费解的细节和似乎能被彼此听到的内心独白所占据的影片,确实有些晦涩。
然而,虽然影片的信息量大到像雪花一样扑面而来糊观众一脸,《我想结束这一切》更像是一座出口既定的迷宫,而不是需要一块块拼凑的拼图。
它路程固定、直指前方,而要走到终点,参与者可能需要找到两把重要的钥匙:卷发女主角和老清洁工的身份。
那么,这个带领我们进入故事、放开心声让我们聆听的女孩是谁?
影片一开始,坐在男友身旁的女孩把头靠在车窗上,心里想的却是“我要结束这一切”。
这里的“一切”,似乎指向女孩与杰克的关系,写满未来已知的疲倦感。
然而,当我们据此以为《我想结束这一切》聚焦亲密关系,以为查理·考夫曼终于跳出了“伤心老男人”的大脑,破天荒地选择了一位女性作为主角和研究对象,我们不过是中了他精妙而迷惑性极强的烟雾弹。
女孩的身份和作用,是理解《我想结束这一切》设定的关键。
找到这把钥匙的时机,对于每个观众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但一旦发现,就会立刻明白故事的来路和去程。
我可能是相当后知后觉且不细心的观众,于我而言,问题答案的提示,出现在杰克的童年房间中。
那个堆满了书籍和影碟、摆着儿童床的小房间,像是杰克的大脑切片和记忆图腾,暗示了这个作为影片叙事视角的女孩,不过是杰克脑海中理想伴侣的化身,是想象和意淫的产物,而这段旅程、这个家,也都是杰克脑内虚构的戏码和娃娃屋。
杰克房间里的一切都和女孩紧密关联:女孩在来时的车上念出一首自称原创的《骨狗》,这首诗出现在了杰克床尾放的一本诗集中;杰克的书架上放着宝琳·凯尔的影评集,在回程时两人谈起《醉酒的女人》,女孩就抽着烟激情引用宝琳·凯尔对该片的评论;书架上有物理和绘画相关的书籍,女孩就一会儿自称物理学家,一会儿立马改口成画家。
站在这个节点再往回看,在这之前,对于女孩是想象产物的这一设定,《我想结束这一切》早给出了很多暗示:在开篇的车内戏中有很多两人对话重叠的部分,仿佛两位主角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没等问题问完就可以立马接上;女孩的每一场内心独白,杰克都好像能听到一样,不断追问“你在想什么?
”;而在杰克家,女孩把照片上的小杰克恍惚中误认成了童年的自己,也证明他们俩其实都是同一人,或者说,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深深脑海里。
那么,女孩在这个幻想世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杰克和女孩刚出发的时候,杰克提起了华兹华斯的《颂诗:忆童年而悟不朽》,称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露西的女孩,一个诗人眼中的理想情人。
所以,杰克身边这个最开始叫露西、后来不断改名的女孩,其实也就是杰克心中最完美女孩的化身。
而杰克在幻想世界中,把这样一个完美对象带回家,有着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女孩是杰克曾幻想成为但没成为的一切:杰克喜欢绘画、物理学、诗歌、电影,女孩就变身画家、物理学家,随口写诗,对电影高谈阔论;同时,女孩口中不断变换的初遇故事,让杰克在父母眼中聪明且浪漫,风趣幽默还大胆追爱。
最重要的是,杰克希望女孩能看到自己照顾年迈父母这值得嘉奖的行为,他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认可。
但是,完美对象总是一体两面的,女孩既然可以承载杰克所有对于浪漫和成功的不实幻想,就绝对也会成为杰克自我怀疑和不安感的终极化身。
所以,女孩对于杰克只会模仿和引用的指责,和她贯穿全片的“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都不是什么幻想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构建这个幻想世界的杰克,在现实中对自己不配得的感觉越来越深。
这种再也无法靠幻想盖过的思绪,转换了虚构的完美女孩,让她不断接到电话,而电话那头,是老清洁工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声音。
不同于女孩身份的烟雾弹,老清洁工就是变老后的杰克,即幻想世界主人好像更好猜一些。
从序幕中老清洁工与年轻杰克同时以背影出场开始,老清洁工与小情侣所处世界之间的关联一直很明显,就像是老清洁工的所见所感,渗透进潜意识,再渗透进幻想世界风雪的缝隙中。
老清洁工打扫时遇到的音乐剧彩排,变成小情侣车载电台中传出的《俄克拉荷马》选曲,他看到的电视剧情节则被直接借用成小情侣的浪漫故事;他车中散落的塔尔西冰淇淋包装,之后化身暴雪中不合逻辑存在的冰淇淋站,而清洁工制服也出现在杰克家的洗衣机中;在高中走廊上,他看到的漂亮金发妹和被排挤的少女,后来都幻化成冰淇淋站员工,而当幻想杰克接过冰淇淋,他和员工少女手上的,是同样的红疹。
最能证明老清洁工是幻想主体的,是在虚构的美好世界中仍不断闪现的对年龄和衰老的恐惧,像一点点遗漏的电磁辐射,让幻想世界变成恐怖电影。
母亲的耳鸣、她随着年龄而消逝的幽默感,父亲的遗忘,杰克和女孩针对老年学的讨论,都暗示了这段想象的主人正在经历并时刻恐惧着衰老。
杰克在去冰淇淋站前的一番话,更是显示出他根本不是观众眼前这个不到三十的小伙。
他对于母亲溺爱的反思,对所有老生常谈的质疑和“总会遇到属于你的人”叙事的不信任,都证明这个杰克,早就是经历过沧桑和失去,在生命尽头无助回望的孤独老人。
这么看来,查理·考夫曼对于反转完全不感兴趣。
从一开始,他就把两个关键问题的线索布满全片,而《我想结束这一切》,就这样变成了为每位观众私人订制的双向对话。
观众在哪里拿到这两把钥匙都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一旦领会,就能马上理解之前走过的弯弯绕绕的路程,并且清醒地走向迷宫的出口,和早就注定的结局。
到这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全貌终于显现:一位独身而病弱的老清洁工杰克,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有一个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完美女朋友,而他那孤单的自我,也被她看见、被聆听。
同时,在幻想世界之外,杰克的渺小一生也被勾勒完全:他从小有很多的热爱,但毫无才智天赋;他向往爱情,但太过怯懦;他的父母时常吵架(即使在幻想的完美世界中吵架声都出现在背景中),他在学校也受尽排挤,母亲溺爱他,他却担心父亲像忘了农场里那只猪一样把他忘记。
讽刺的是,他(疑似)最终把母亲遗弃在养老院,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也真的把他遗忘。
到了旅程的终点,那座在杰克的人生中完成了悲惨闭环的高中时,女孩和老清洁工这两把钥匙终于相遇。
在一段满足考夫曼私心的歌舞片段后,老清洁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浪漫爱的幻想,结束指向原生家庭的追责,也结束无谓的理想和希望,跟着那只曾经最让他害怕的身下挂满蛆虫的猪,走向属于自己的颁奖礼。
对于老清洁工的选择有很多解读的方式。
我个人的理解是,老清洁工脑海中构建的幻想世界和杰克与女孩的这趟旅程,不是老清洁工死前的走马灯,而是像心灵的呼吸机一样维持着老清洁工苟活,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循环了很多次。
女孩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杰克很久,和教学楼外满满一垃圾桶的冰淇淋杯,似乎都能证明这一点。
但是,随着老清洁工的日渐衰老,随着他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深,也将自己的可悲人生剖析得越来越清楚,他的变化带动了幻想世界中的女孩,开始质疑,开始想逃脱。
所以,在这趟最终的旅程中,当女孩站到老清洁工面前,她终于回忆起了自己和杰克的真实故事。
杰克对于女孩,不过是当初在酒吧盯着她看的变态,而女孩对于杰克,也不过是多年前没勇气要号码的一个心动对象。
在一排排储物柜前,老清洁工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也终于放弃了构建多年的白日梦。
那场梦幻的芭蕾,本该是幻想故事的浪漫高潮,但这一次,老清洁工杀死了那个比年轻时的自己还帅气的幻想自我,解放了幻想世界中年轻的杰克和女孩。
杰克的故事是悲惨的。
他有过很多热爱和理想,读过很多书,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只会用他人的语言表达思想、拙劣地模仿他人的生活,再用幻想粉饰太平。
但是,《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是以杰克的自杀作为结尾,却显露出一丝悲观的上扬。
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杰克终于和自己最害怕的梦魇,那只长着蛆虫的猪和解。
而在杰克死前的颁奖礼上,虽然他仍然偷用《美丽心灵》的演讲,再以《俄克拉荷马》里的一首歌结束表演,杰克却不再因为引用而自我指责,而是平和地让那些影响过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永恒的一部分。
甚至,杰克都不再对衰老感到恐惧,他以老年姿态,和同样化着老年妆的、他生命里重要的人一起,庆祝他庸碌而孤单的一生。
最后一幕,白雪之中空无一人,高中校外的树旁,杰克结束生命的那辆车被大雪掩埋,像洁白的棺椁。
在这张定格的风景画里,虽然没有悲伤的人物,却精准地传达出了最为悲伤的情绪。
一生都在模仿的杰克,最终用结束一切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的第一次原创。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在一部冷酷无情的电影里,层出不穷的哲学、文学讨论,除了让人耳朵嗡嗡响外,不能激发任何真实的思考。
本就日常与虚无对抗的笔者看了本片后,甚至被当头一捶,倒地不起,索性躺尸一天。
“你给我的年日窄如手掌,在你面前我漫长的一生聊胜于无。
”我们最珍视、最骄傲的东西,在时间的尺度面前,如此渺小、无聊——不亦悲乎?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查理·考夫曼的导演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笔者想到的,正是这句。
有人用自然主义的写实描绘生命的无聊,有人用超现实主义的夸张描绘生命的无聊。
《我想结束这一切》,好像两者都有。
《我想结束这一切》毫无疑问是烧脑的。
随着电影缓慢推进,我们会怀疑叙事者——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可靠性。
他们的喃喃自语或对话提供的好像都是模糊、鸡毛蒜皮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
唯有那句反复出现的“我想结束这一切”,好像拥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
《我想结束这一切》也当然可以提供一个具有完整性的理解。
豆瓣很多评论已经细心地根据各种暗示和意味深长的细节复原一块拼图。
再粗心的观众也能注意到很多暗示:女友一开始叫Louisa,后来又叫艾米,职业一会是服务生,一会是物理学家。
这暗示女友可能是一个想象,一个分身。
这段旅程可能是害羞老清洁工的临终回眸,他曾热爱过期待过或许拥有却最终失落的一切。
但这只是一种理解。
这一理解意味着给本片的意识流找到一个主人,宣称,这些都是他的故事。
但我们也可以不拘泥于一个主人,而将这流溢的意识碎片视为对于心灵世界的一次诗意揭示,那么我们要问:谁的心灵世界?
既然女主角或男主角都不是可靠的视点,那么这样的心灵世界可以属于任何人,也可以属于无人。
何为属于无人?
意味着我们可以尝试不借助视角去看一切。
饮品站窃窃私语而不干活的金发甜妞儿可以跟主角有关,也可以无关。
她们可以是主角少年时期不招女生喜欢的创伤体验的投射,也可以是无关的他者。
何为属于任何人?
意味着电影描绘了某种有普遍性的境况。
鉴于评论里哀鸿遍野,纷纷感慨本片的“致郁”,显然正是由于视点的绝对自由而让本片直指人心——他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他的瞬间,也是你的瞬间。
你可以如前者,如神般超然地俯瞰人“再过五十年,我们来相会,你一堆,我一堆,全都化成灰”的迅速腐朽的人生。
也可以如后者,在电影刻骨的阴森中与之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电影前半小时局限在车里。
这是公路电影常见的场景。
但公路电影往往是通过对话向外扩展出一段历史和一个空间。
而《我想结束这一切》里,我们会发现,对话没有给出任何“信息”。
相反,对话不是自我重复,就是谜题般自我指涉,不断绕圈圈。
如女主角一直念叨的那首后现代诗《骨狗》:“回家很可怕,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
车内的对话犹如风雪天中这辆车本身,构成一个绝对封闭体。
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绝对的封闭体,这车内的一切,理解为我们的心灵。
我们无法体验别人的体验,别人的体验对我们构成一个黑箱,我们的体验也对他人构成一个黑箱。
我们的意识只能自我指涉,自我重复,即,自我对话。
为了克服孤独我们交流,我们理智地推测,感性地揣测,疯狂地猜测,绝望地臆测——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记忆和想象都是这一意识的自我运动的变体。
卢瑟可以想象功成名就、鲜花着锦的时刻。
悲惨的过去也能在记忆的滤镜中蹦出粉红泡泡。
归根结底,我们无法控制身体的虚弱和衰落,只能在记忆和想象中暂时自由驰骋。
而本片很残忍地戳穿了这一幻象。
正如翩翩起舞的场景自带虚假,他最终埋骨于冰天雪地里被大雪掩埋的汽车——那辆汽车隐喻的那个不断自我指涉的意识,正是我们从始至终唯一拥有过的东西。
一部分评论批评收尾各半小时的车内戏。
殊不知,这样枯燥无聊的对话内容,这样“知识分子的”(intellectual)的“高雅”对话方式,这样冗长的自我指涉,正是我们无聊且无意义的人生——即使在社会互动中,在社会分配的各个劳动岗位上,我们也是依据既定规则,自说自话,或者连自说自话的资格都没有,而是说一些黑话(jargon)。
公路电影里充满张力,火花四溅的对话,是我们的艺术想象。
而电影真正的问题恐怕是文学文本改编电影的中规中矩,或曰畏首畏尾——如果说小说中视点的分散和时空的狡猾变动都藏在字里行间而不易察觉,那么影像化后即使前者还可瞒过粗心的观众,后者却是显而易见的。
女主角进入一个房间,遭遇一个时空。
出现在那里的男友母亲时而年轻貌美,时而老态龙钟,时而勤劳能干,时而卧床不起。
这赤裸裸的“红粉骷髅”的对比转换,固然触目惊心,却在几次后便令挑剔的影评人感到机械——时间的分叉,记忆的分叉,可以更加不动声色,了无痕迹,令人神迷。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电影可以让观众肆意游走,浩浩然焉。
毕竟,当观众意识到你的把戏,把戏也就失效了。
而到滤镜明显区别于其他场景的芭蕾舞一节,到颁奖典礼上所有人夸张到诡异的老年妆一节,及那头有点透明的小猪一扭一扭地走出来时,对笔者来说,这种机械化表达就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好像导演按着头告诉观众:超现实元素都明明白白交代给你了,看出这是意识流了吗?
就个人来说,我能忍受现实主义电影里镜头怼到人苍老下垂的肉体上,却在老清洁工光着身子晃悠着肉跟着猪走向死亡时,感到强烈不适。
这强化了的真实,对我来说反而因刻意而虚假了。
当然,这样的张扬的夸张,也可理解加强讽刺效果。
其臧否褒贬,应以观众个人体验为准。
当我们随着女主角一次次惊恐,一次次尖锐爆发,甚至崩溃而逃,这正是和存在狭路相逢的体验。
正如女主角所说,我们以为我们穿越时间昂然向前,其实,是时间洞穿了我们。
在此洞穿之下我们千疮百孔、体无完肤,扑向死亡,眼睁睁看着珍爱的一切从指尖流逝——正如当代最流行的症候拖延症,好像拖延情况就会改变,好像拖延着转机就会到来。
片中男主角对大号冰淇淋的热爱,难道不让我们想起当代人的嗜甜症吗?
于是,《我想结束这一切》在玩遍了种种诡计(视点、时空、隐喻……)后,与观众的联结点,是情绪——无聊的情绪,因为感受到无聊而悲痛的情绪,夹杂着自怨,可能还有一些自怜。
它并不是那种积极意义上激发思考的电影,反而会让你怀疑人生。
还好,《我想结束这一切》毕竟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观影自由。
我们可以执着于按图索骥拼出一个完整的理解,也可以选择在电影的多义性面前保持开放。
在电影里,在记忆里,可能一切都是假的。
唯有存在这件事本身是真的——就算无聊,也是真的。
电影关于真实,但超越真实。
正因如此,我们才甘愿在缓过劲儿后,一次次再坐到电影院里,开启新的旅程。
说是电影,更像是一本杂文,透出浓浓的文学性。
像是混杂了诗歌,散文,议论文的一本杂文小说,文学性实足,但是观感不佳,至少对我是这样。
它确实有点有趣,有点特殊,有其存在的价值,往后倒退几年也许我会喜欢,但是现在,真的喜欢不起来。
可能是这几年思考的太多,特别是当我知道那个唯一的问题并没有人知道答案后,一切就显得更加的无力和苍白。
只剩下荒芜一片。
It's not bad movie, just I don't like it.是的,问题只有一个,可惜谁都没有答案。
却还在那里拼命讨论,讨论人性,讨论真理,讨论宇宙,虚无存在,存在主义,各种各样的主义,各种各样的宗教,我厌倦了,连打分都不想了。
因为它,只是让无趣显得更加的无趣。
今年下半年诺兰的新片《信条》上映后不出所然的又引起一阵阵热议,伴随着烧脑、看不懂等标签,各路分析剧情的专家都乐不知疲的带着观众一遍遍破解诺兰的剧情谜题。
然而同期在流媒体上上映的查理.考夫曼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却显得关注数冷清了点。
查理.考夫曼这个被称为好莱坞最好的编剧之一的男人,向来以诡异悬疑以及超现实的编剧方式而著称。
查理考夫曼作为编剧是反常规的,他大胆的开拓、创新全新的剧本编写模式,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去架构电影的空间,从而使电影的开放度很高,这样的解构形态使电影完全融入剧本框架,所以有人说考夫曼编剧的剧本是一个迷宫,即使他先给你看了整个迷宫的模型,当你真正漫游在影像的世界中还是会被每个转角处的思索而惊艳到。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改编自加拿大国民作家伊恩里德的得奖小说,也是考夫曼暌违荧幕五年之后又一自编自导作品,而考夫曼自己也说这将是他的收官作品。
62岁的创作者在好莱坞不算高龄,毕竟伊斯特伍德、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伦这样的高龄导演都还在坚持创作,考夫曼如此之早的结束自己职业生涯难免让人唏嘘,也给这边电影铺垫上感伤的底色。
我们不知道考夫曼为何要如此之早的谢幕,但在这部收官作品中一定有他告别的感言观看考夫曼的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悬疑、时间、空间也是考夫曼电影的标签,但和诺兰不同,考夫曼聚焦的是日常,且用一种看似毫无关联的方式将这些琐事的日常串联在一起组成故事,观众能做的就是在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碎片中自己去拼接完整的故事图景。
在《纽约提喻法》中,考夫曼就像一个疯狂的剪刀手一样将电影剪碎成一个个场景化的拼图,最终电影呈现的也是一副让人震撼的拼贴画,提喻法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戈登发现,当人们看到一件外部事物时,往往会得到启发思考的暗示,即类比思考。
而这种思考的方法和意识没有多大联系,反而是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紧密关系。
而这一方法也是考夫曼电影的核心,理解了这一方法观看考夫曼的电影也就能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核心。
《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故事场景不多,在一对情侣的故事中穿插了一个老人的日常生活,暗示大篇幅的场景都是老人的内心想象或者回忆。
电影起始于一个雪天,一对情侣要开车赶去见男方的父母并一起吃晚餐,在路途中两人展开对话,涉及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感。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光影的魔法也在于此,电影的开篇就是考夫曼的一个障眼法,简单的车内场景却是架空于现实的,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空间和时间是可以任意扭曲所以男女主角的对话实则是外层人物的内心剖析,考夫曼通过女主角名字的不停变化也在提醒观众,人物不是真实的而是外层回忆里混合的人物,而事件也非真实发生的,只是通往回忆的小径而已。
在到达父母家后,屋内的时间开始更加扭曲和抽象,时间的概念在屋内变得无序,父母以各个年龄段的身份出现,转念一想我们在回忆过去某个事件时不也是这样吗,充满矛盾和时间的无序。
出演男方母亲的女演员也是恐怖片的常客,选用这个角色考夫曼也是有意为之的,室内的场景明显要诡异和阴森一些,各种恐怖片的视听也被应用于此,譬如洗衣机里重复被拿出的衣服,无人回应的楼梯,陡然出现的人物这些恐怖片常用的桥段也被考夫曼应用于此,在这里的目的而不是让观众得到惊吓,是为了表明重复的、碌碌无为的日常才是最恐怖的场景。
在离开父母家男女主在返程时路过一家冰淇淋店这也是电影最有趣的一个场景之一,店员诡异的对话以及男主莫名的退让都让这个场景充满神秘感,因为对这个节点的兴趣特意找来考夫曼的采访来解读。
首先考夫曼解释了冰淇淋店的店员包括剧中所有角色都来自主角记忆中的人物,但是考夫曼没有明说,他还提到那几个咯咯诡异发笑的女店员或许就是被困在主角内心的一些人物,他们就像现实世界的店员一样有更换,也有交流,所以她们熟识男主角也还对男主角进行挑逗。
考夫曼想营造的是一个梦幻的时刻,在自己内心被停留的一个过往时刻,在这里充满熟悉的过往也纠缠着问题的根本。
考夫曼还提到原著小说中女男主角是停留在一家乳制品甜点店前,但是他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场景,所以他进行了更改按照自己的想法让它更神秘和本土化。
在旅程的终点,男女主角在争吵后各自迷失在雪中,而现实的老人也孤身死在车里,这一个悲凉的故事也因此画上句点。
在看完全片后想到了很多类似意识流电影在梦境或心理层面的活动上展开叙事,比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悬疑片经典《生死停留》,考夫曼显然也对这样的叙事方式十分青睐,因为更贴近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在考夫曼的电影对话中也串联了诸多对科学、艺术、文学的见解,所以对空间和时间的把玩从不是考夫曼根本的叙事架构只是为了能满足那些跨越一切的思辨阐述。
思考的人都是痛苦的,不管这是否是考夫曼的收关之作,考夫曼留给我们的人生思索都是值得一看的。
最后转载电影中女主句朗诵的一首诗《Bonedog》,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缩影或者一段人生的概述。
回家很可怕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回家孤独得可怕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回家是...就是可怕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你回到家里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地球的引力拉扯现在力量加倍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还有你的肩膀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通过一缕虚弱的如此这般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有时人也会这样好吧总之,你回来了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你的视线朦胧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来到一个骨头之家现在你看到的一切所有一切都是骨头
濒死幻像
什么鬼👻
我猜我看明白了,那个女朋友不过是他希望拥有的,如果拥有了,那么他想象他的人生将是如电影结尾一样的精彩了……而事实上他不过是那个孤独的老头~
穆赫兰道式故事,但是太拼贴了有点儿难看
对话太多,有很多惊艳之处,整体漫长复杂灰暗模糊
3.5/5。考夫曼的脑子非常精密,可惜只有针眼大;动人之处在于对老龄状态的描绘和共情
这是个悲剧电影。在看到智力更高的观众解读后我才看懂它。。否则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特别无聊,无意义。感觉这像是我的人生。
有如磕药
怎么说呢,考夫曼还是考夫曼吧
低于预期,一开始以为是女主分手前的内心挣扎,结果不是,是一个老头的回忆和幻想。冗长了。
苟延残喘地活到了濒死之际瞳孔渐渐涣散成无数碎玻璃每一块都烙印着关于一个人的记忆散落在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大地”佝偻着身躯,一页页捡起是甲,乙,丙,丁是A.B.C.D可再仔细看,全是自己从无数细胞中来又将会分解到无数灰尘中去无法选择降临但可以选择放弃死亡,才是哲学的终极命题
1.5 / 自以为靠独白和局部表演、调度就能形成语气于是就忙不迭地将叙事抛向布满意识碎片的海洋。实际上情境单薄得不能再单薄根本无法形成“梦”的力场,所构想的概念也流于必须借助某种干瘪的伤春悲秋才能与观众达成互通的空泛抒情。最终就变成了所谓的诗意、奇想堆积的知识分子段子集半成品电影。
考夫曼这次玩崩掉了……(部分运镜蛮好玩儿
4.5,2020十佳。诺兰和考夫曼都拍了关于“时间”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诺兰想拍007,信条有类似的地方,考夫曼之前准备了一个歌舞片(考夫曼说这是自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所以那部作品应该夭折了),这部就运用到了歌舞的成分,二位某种意义都圆梦了。整部电影就像是寒风吹打在脸上,前面像是女主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的具象化(大段的车内戏还以为在看阿巴斯),尴尬又有些诡异的氛围,到学校以后把前面的全部串了起来,虽然没理的太通,但是感官上很完美,考夫曼的剧本不得不服;摄影相当好,之前就喜欢这个摄影师的风格,这次在女主家访的时刻呈现的相当不错,摄影艺术与氛围、角色心理的高度配合;声音设计很棒,尤其是遭受《信条》音效对耳朵的一顿轰炸以后,你才更明白好的音效不仅仅是完美的模拟(信条),它还可以很有层次,很有氛围。
看到影片第三十分钟的时候关于地下室的讨论终于让我觉得有点尴尬的有趣了。整个电影都是意识和时间的轮回与催眠。故事的发生超脱了具体的环境,整个看起来很怪异。可能是最适合疫情封锁期间跟自己对话的电影了。im totally lost but still feel good about it
1.5 絮叨的没意思。转到后期的部分就是割裂。类似前部这样的电影,直接看剧本对话、文字体类内容就足够表达了..而且还不用两个来小时的浏览量。(我有多无聊,要听这些人故作高深的自我和生活的解构和拼凑...这不是抑郁孤独或生活的样貌与流动,不管原故事怎样、很大程度这是拍成了自我过剩与刻意夸大的某种思想实验。思想对谈因缺乏情感核架构的内容而空洞...
我很喜欢前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不太喜欢最后半小时的歌舞。一切结束的时候不该是这样的(又或者是?我有什么可以对这个指手画脚的呢
年轻的我是《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少年,有伯乐识我,老去的我是《美丽心灵》里的获奖教授,有爱人陪我,但事实上我只是个中学里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不是天才,没有爱人,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最后孤独终老。挺悲伤的故事。
开头即猜到,总体还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浓重的色彩和冰冷的空间,冷峻的运镜和对称的构图,视像的表达建立在这荒诞玄幻的世界里。人都是静态不动的生物,时间才是唯一流动着的,直到在人类的脸庞留下风霜雨雪。天气的冷,空间的冷和人的冷,是这部电影里凛冽的风暴,人类无力而微小,而这其中太多复杂深奥又玄妙的物理学、量子学和哲学实在没办法逐一解析,唯一能看懂的就是这浅薄的时间和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