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早些时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讲故事。
要么是通过故事来突出人物主角配角的性格特点,要么是展示编剧牛逼的思维能力故事剧情特别牛逼。
慢慢地看的电影多了,发现有些导演和编剧开始采用倒叙或者是插叙的方式来讲故事以给观众一种特别的故事理解感。
这部电影打个比方就像是病毒代码,在看的时候人脑就在一部部分析剧情和人物关系,似乎找出其中的一些逻辑关系结构。
正如在夏歌影评理所用的词“奇异点”,在影片中不断地出现。
这使得我们一直觉得挺不自在不舒服却又一直跟随着导演的诱导来找寻各种蛛丝马迹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果到了最后,影片忽然结束的时候会觉得我操这尼玛是啥啊。
然后才明白过来,正如影片的名称“真实”,本片就是让你明白这个真实就是不真实。
正如病毒程序命名为“点开我有奖”,点开啥奖都没有反而中毒了。
导演拍摄本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观众中毒,虽然大家确实“中毒了”(感觉到如影片中节目主持人得的脑子内部的疹子一样)。
导演的目的正如影片中的导演一样,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自己有牛逼,并享受这种感觉。
我觉得,导演达到了这个目的。
推荐夏歌的影评: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49151/
杜飞总是玩逻辑线索丢失或象征,法国女孩reality是标记杜飞这部剧的第一真实视角,她在拍一部剧,剧中的角色有变态校长、心理治疗师、找呻吟的主角甚至女孩真实视角下的外国导演和公司本身,关键点是女孩拍的电影对真实女孩来说是荒诞的,给他拍电影的外国导演是荒诞的,剧中剧是不真实的所以女孩看录像中的精神病院和电影院导演的对话同步,任然是荒诞的剧中剧
法国导演杜飞,真的很飞。
这部名为《真实》的电影,却充斥着天马行空。
开始把它当烧脑悬疑片看,纠结于导演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看到一半才发现它根本没有剧情!
整部影片就像在半梦半醒时,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它的”真实"在于,导演拍出了我们无力描述的奇异的梦。
所以除非你经常做梦,不然这电影很难引起共鸣。
找到“奥斯卡级别的呻吟”,是电影叙事的核心线索。
当然,奥斯卡级别的呻吟是一种反讽,有钱人想折腾别人时提出的要求,可能就是如此不可理喻。
多层嵌套的现实与梦境,在后半部分彻底绕成了死结。
戏中戏,梦中梦,在建构和解构的边缘疯狂试探,将魔幻现实主义玩到了极致。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
在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没有任何角色会提出质疑,来打破这种奇幻感。
他们都对不可思议的情形无动于衷,也让带入他们感受的观众无法跳出来思考。
多说两句,如果角色提出质疑,就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一种荒诞手法了,让世界的荒诞来衬托角色的独特体验,这个就是周星驰擅长的了。
”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实验都在探讨:究竟什么是“真实”。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存在决定意识”,即只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我们的意识才会相信它是真的存在的。
而本片所说的“真实”在于,你可以不相信上帝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不影响上帝在人们心中的主观存在。
这是一部描述“意识决定存在”的哲理片——关于影片《真实》基本逻辑的一点认识几天前我就看过《真实》(Réalité 2014)这部电影了。
说实话,我被它催眠了几次,看完后只觉脑中一团浆糊,完全不明白影片想表达什么,大家给这部片子打分不高,或许是因为大家都跟我有类似的感觉。
但从演员的精湛表演来看,这应当不是有意混乱逻辑的乱搞的片子。
今天沉下心来,我认认真真地再看一遍,好像有点收获,不妨写出来以就教方家:这似乎是一部描述意识决定存在的哲理片;就本片而言,所谓“真实”,就是你能意识到的同时也能让别人意识到的事物。
之所以本片让一些人产生不合逻辑的观感,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强调“存在决定意识”,即只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我们的意识里才会相信它是存在的。
而本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哲学观一种反动,这就是本片让我们产生不合逻辑的观感原因所在了。
举个例子来说,持存在决定意识观念的人就难以相信上帝的存在的,而持相反观念的人就会相信上帝的存在。
影片通过脱口秀节目的前后两次不同主持人与嘉宾的问答对这一分歧给予了很好地描述。
在前面,主持人Dennis问那位嘉宾,“你相信上帝存在吗?
”,嘉宾回答:“如果你指的是那位留着胡子,住在云里的老头儿,那我不信。
”在后面,主持人被换成了Dennis的湿疹医生,他问:“你信上帝吗?
”,这次嘉宾的回答是相信。
嘉宾前后的不同回答,似乎说明了“存在”和“真实”间的微妙区别:你可以不相信上帝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不影响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存在,这就是本片所说的“真实”的本义。
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即Dennis认为自己有湿疹,结果全身就痒痒,即使事实上他没有任何毛病,这就充分说明了个人主观意识的确可以影响到个人的感觉存在,然而,他的感觉别人是不相信的,也就是说,湿疹未必是“真实”的,如何让他人也感觉到“湿疹”,这就是本片主要目的了。
假如我们想劝导一个人相信上帝,这个人对上帝是否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会告诉他有许多神迹的故事,而且会不断地说,等待神迹要有耐心,要不停地祷告,等到有了一件好事,我们会说,看,神迹出现了,上帝也就这样在这个人内心成为了“真实”。
Jason找投资人Bob投资电影《Waves》,Bob投资的条件是Jason得在48小时内找到“奥斯卡级别的呻吟”。
事实上,这就是Bob的一种委婉拒绝,因为无论Jason找出什么样的呻吟,是否符合要求得Bob说了算。
但Jason还是相信了,并为此努力,也因此恶梦连连。
Bob是个神经兮兮、出尔反尔、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这点Jason非常清楚,为了找到这个“影史上的最佳呻吟”,关键是如何让这个“呻吟”能说服Bob,使Bob愉快地相信这就是他想要的,Jason不得不寻求Bob投资的另一部影片的导演Zog的帮助。
刚好Zog需要在影片中制作使Bob惊喜的内容,于是他俩共同导演制作了野猪肚里的“录像带”。
录像带本是Zog影片中的一个悬念,Zog一直不让Bob看见里面的内容,只是不断地告诉Bob要有耐心,会有惊喜的,为了制造这个惊喜,也为了帮助Jason,他让Jason成了录像带中的主角,并制造了录像带中的、处于噩梦中的Jason和试片场中的Bob通话的情节,这个设计让Bob觉得非常惊奇,顿时感到Zog是个天才;恰好Jason在通话过程中有痛苦的呻吟,而这声呻吟让Zog的影片主角小女孩Reality露出天使般的微笑,这个美丽笑容让Zog兑现了他对Bob的承诺,也让Jason的呻吟达到了Bob的要求。
当Bob同意跟Jason签约时,Zog说:“这就是了,一切为了今天。
”一个小“阴谋”昭然若揭了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Zog为什么要不断强调“悬念”、“惊喜”和“美”了,他无非是要将Bob意识中的这些期待变成“真实”的存在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就这么个情节,怎么就有那么大的惊喜?
其实这只是本片编导选择的一个例子而已,例子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表达意识决定存在的意思即可。
当然,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自己确信外,如何让别人也相信也是有技巧的。
人为制造一个神迹无论如何是无法让一个人相信上帝的,这点对于有拍摄纪录片经验的Zog来说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他除了不断强调,掌握好时机外,关键要除去“人为感”。
他拍摄小女孩梦境,就要求真实,甚至不惜花费昂贵胶片等待小女孩进入梦境,他传达给Bob的是他影片中的梦是真的。
当录像带中的Jason说自己处于噩梦中时,Bob当然也相信这是真的,这样惊奇效果就出来了,而且不会让Bob有人为设计之感。
另外,录像带中的“呻吟”也不能有人为感。
Jason发现他人为制作的呻吟都不能令人满意,他最欣赏的两次完美呻吟,一次是在录制脱口秀现场一工作人员无意中受伤时,一次是在他梦中被枪击时,两次呻吟的特点都是“在无意中”。
录像带中的内容主要是反应Jason的循环噩梦的,一个梦中的呻吟当然让人感到是真实的。
这样,Bob在他意识中愉快地接受了他曾怀疑的一切。
当然,或许也有人会说,奥斯卡级别的呻吟有点搞笑,其实这应当是一种反讽,有钱人想折腾人时提出的要求或许就是这类无病呻吟的要求。
再回个头来解释一下小女孩Reality(简称小R)这条线。
小R不是本片的主角,她是Zog拍摄影片的主角,关于小R的镜头几乎都是Zog的片子中内容,她与本片主角Jason的交集是在最后24小时内才出现的,所以,先期拍摄的内容中她父亲打猎回来没有跟Jason交谈,打猎回家途中她也没有遇见易装癖的校监,第一次试片时,录像带只是个悬念,里面的确如Bob猜测的尚未内容。
Zog跟Jason合作后,Zog了解到校监有易装癖(校监是Jason妻子的病人,应当知道他是易装癖而非梦中易装,即使是梦中易装,那也是现实一面的反映),所以,这就有了后来小R的反制校监保护录像带的情节的增加,以及为了让小R的梦境与后来录像带中的梦境产生关联,加上了Jason跟小R父亲交谈并借枪的情节。
Jason借枪是出现在小R的梦中,为了保证录像中梦境的真实效果,这个情节同时也被安排在Jason的梦中,Jason借枪是为了再现他梦中被枪击时的完美呻吟,所以他带枪去了医院(从外观看像是精神病院或监狱)。
这条线对于本片而言完全是为了Jason的噩梦服务的,但对于Zog的影片来说,它似乎想表达信马由缰的拍摄风格可能是造就所谓天才导演的必要条件。
当然,本片某些情节是不好参透的,或许我们可以归因为对梦境的写实性,梦本来就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6月15日)
《庄子~齐物论》中曾记载过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年轻小哥庄生睡午觉,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醒来后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是蝶梦到自己成了庄生睡午觉还是自己梦到自己是只蝶】 昆汀.杜飞的《真实》=《庄生梦蝶》×233+666这部电影标签是悬疑,同事也是一部很闷的片子,闷到中途需要吃点辣条提神。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烧脑闷片”,我把她拆分成六个部分来观赏: Part1.小女孩的父亲猎到了一头野猪,回家后父亲对猎物开始处理,小女孩看到了一盒蓝色的录像带并对此很好奇,然而父亲告诉他录像带不可能存在,因为野猪吞不下那么大的录像带。
并告诉她:所有的动物都一样,内脏都没有用Part2.镜头拉远,小女孩的生活原来是一部电影,导演在与制片人讨论。
同时这个导演还在一档美食节目当摄影师,他想邀请节目的主持人来参演他的电影遭到了拒绝,主持人心里默念:mdzzPart3.在上一个Part中的节目主持人觉得自己得了湿疹eczema,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穿着女装戴着红围巾开着军吉普的大叔,画风甚是诡异。
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他:没错你的确得了湿疹,不过是长在了脑子里。
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当镜头再次拉远,我们会发现,病人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医生却是一脸的湿疹!
Part4.在上一个part中那个异装癖大叔在看心理医生,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他开着吉普穿着女装,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还看到了part1中的女孩。
女孩在学校午休想看看那盘录像带,异装癖大叔原来是校监,校监说:你如果不告诉我录像带是什么我就通报你的父母!
小女孩反驳:你告诉我的父母,我就揭发你是个异装癖!
(p.s异装癖大叔梦里面见到的小女孩居然现实生活中得知了自己是异装癖)所以目前我们已知:part1的小女孩是part2中导演的电影角色剪头→part2中美食节目主持人在看医生的路上遇到了part3中的异装癖大叔→异装癖大叔是开场那个小女孩的小学校监→part4中的心理医生是part2中的导演的妻子Part5.导演带着妻子去看电影,在影院他发现自己一部还没我拍摄的片子居然已经公映了。
我想这个导演一定是处女座,对于片子还不满意的他试图阻止人们继续看这部片子,经过不屑的努力他终于被赶出了影院。
出了影院他第一时间给制片人打电话,制片人接到电话后一脸吃惊,因为此时此刻导演就坐在他的对面与他一起讨论电影发行。
是的没错!
这个维度出现了两个导演Part6.所有的镜头看似零碎,实则有许多的前后联系,并在最后的30分钟将他们快速且毫无违和感的串联在一起。
原来所有的剧情段都是相互镶嵌~相互关联的,就好比潘洛斯阶梯和摩比斯环一样。
当片子迎来结尾时,镜头再一次拉远,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部电影的角色,导演在与制片人如同part2一样谈论电影情节。
最让人细思级恐的是~part6的这部电影里小女孩观看了part1中蓝色录像带的情节,在录像带里part2的导演给制片人打了一通电话,然而part6中的制片人接到了电影里角色打开的电话!
就如同源代码中现世收到了虚拟维度的短信一般。
我甚至有一种被入的感觉,生怕下一秒我也出现在这部片子中!
就在这里,片子戛然而止,就下了part3中医生的那句话:你只是脑子里有湿疹。
以上全部是讨论剧情的废话,如果你看到这里,恭喜你看我逼逼叨叨了这么久。
我很想一笔带过,但是这个剧情真的太庞大,朕做不到概括_(:з」∠)_电影是一门融合百家的艺术,我想艺术不同于政治~科学~经济等学问的最大关健在于她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在看完后我脑子里很乱,包括写这篇时也是如此,我很难感受到鬼才昆汀杜飞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我却很享受看这部片子的过程。
让你面对看似沉闷的前奏费解,在你放松警惕时用快节奏打你个措手不及,在你还没反映过来时扬长而去,留下一个发呆的你在尘土与大风中独自体会,这或许就是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吧。
在豆瓣上看到许多的人把重点放在导演真正的思想感情与这部片子的核心价值,我很不理解。
人对艺术的观念与思想不应该是一样的,也不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见领袖,文化的放松应该是百家争鸣,何必在乎什么真确的价值与思想感情?!
我们曾经在思想的统一上做过太多违反常理的事情,如果硬是要深究《真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话,或许她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次逻辑思维~头脑风暴~脑洞开挖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去拜托意见领袖与主流观念,开动自己那越来越不曾思考的大脑,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自己答案的机会。
最后送上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人类可以为所欲为了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文化确立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谬误:认为真实是至高的品格。
真实之下是更低的真实,真实的末端是假象-恶魔。
柏拉图的“山洞”外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假定了等级序列。
实际上山洞外面还是山洞!
但是我们不应该是绝望地发现这个事实,苏格拉底在这个山洞走来走去里追求他的真实,但是真实之外是没有真实的。
这种绝望是没有理由的,除非你能上了天或超脱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失败了,他走不出山洞。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应该让我们欣喜:每来到一个新的山洞,这里的土壤就更加新鲜,每个新世界都更加让人兴奋和激动。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苏格拉底也是走不出来的。
倒不如,让假象发生作用。
尼采的酒神精神,让真实与假象平等。
并且一种摆脱了绝望的乐观的精神,才是主人的创造精神。
在这个电影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尼采的平等观——它让创造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比庸常的目标“更高一些”。
那些想要在电影里找到真实的观众,其实就是那个走不出山洞因而绝望的苏格拉底。
现在苏格拉底死了,你们应该好好感受一下。
然而我们不应该是绝望的,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应该高兴。
在当下,资本主义公理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虚拟化,并且善与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变的概念。
你要在这里找到真相、真实和善,必然是一个绝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资自由派总是抑郁的。
但是,找不到真实我们就不活了吗?
或者这个企图本身就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是我们不会欲望。
一种抑郁的危险,它会毁灭世界,比如原教旨主义运动。
但显然,我们应该继续在这个山洞(世界、生活)中骗着自己走下去,在每一个新到之地发现新的欢乐。
并且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让混沌发生作用,去实现主人的意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
主人的意志,是创造的意志,破坏就是创造的意志。
相反的,那像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真实》是法国导演昆丁·杜飞目前为止结构最复杂,情节最吊诡的影片。
阿兰·夏巴(Alain Chabat)饰演一位想当导演的摄影师杰森,他创作了一部恐怖科幻片。
制片人鲍勃说,如果你能拍出电影史上最牛逼的呻吟,我就给你投钱。
于是,“寻找史上最佳呻吟”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线索。
这个原本清晰可鉴的故事,却随着不同人物和情节的出现,变成一团扭结在一起的杂乱线索。
一个女孩,一头野猪,一盒录像单,一位神神叨叨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一个有异装癖的小学校长,一位似乎掌控着一切的老导演……在所有看似稀松平常的叙述中,都蕴含着不合常理的细节,不同的故事好似一棵树上的藤蔓,彼此独立,却又相互缠绕,最终套嵌在一起。
和他的处女作长片《非电影》(Nonfilm, 2002)一样,这是一部有关“在电影中的电影”的电影。
故事的开头是一位父亲带着自己名为“真实”的女儿在山中打猎,回家后,小女孩在开膛破肚的野猪里,发现了一盘蓝色的录像带,而她的父母去而坚持一只野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吃下如此庞大的垃圾。
到底有没有录像带,录像带里又有什么,构成了电影的第一层悬念。
当这个故事刚刚显示出一丝诡异的时候戛然而止,看片室内,制片人鲍勃和看上去沉着非凡的导演佐格,正激烈地交换着意见。
原来之前所见,不过是佐格电影素材中的一段。
此时,杰森来访,引出有关“呻吟”的故事主线。
正当观众以为窦疑已悉数撇清,从此叙事一马平川之时,杜飞却刚开始他的戏法。
随着时间推进,情节变得越发地复杂,一位男人向心理咨询师讲述一个有关异装的梦境,而他的学生则宣称自己的确看到过老师易装;这位男人恰为“真实”所在小学的校长,而他的心里咨询师则是杰森的妻子。
主持人一切正常,却坚持自己得了难以忍耐的皮肤病,担任这档节目录像工作的正式杰森本人,他甚至想说服这位主持人来出演自己的新片;杰森和妻子去戏院,却意外地发现上映的正是自己尚未开拍的电影;试片室里,银幕上的小女孩“真实”也终于看到了蓝色录像带上的内容……套层结构不断加码,这部名为《真实》的电影,却恰恰没有提供任何可信的叙事,它反讽般地在建构和解构之间跳切,当观众费劲地搜索着银幕上的蛛丝马迹,以为自己抓到情节逻辑性的时候,杜飞式的非理性元素便会毫不犹豫地出现,零星的连贯叙事也由此消散得灰飞烟灭。
《真实》并非简单的线性套层,而更似好像埃舍尔绘画中的视觉错位,首尾相接,丝丝相扣。
环形的结构看似圆满,实则充满着大量不可靠的天马行空。
如果看过杜飞早先的作品,那么你一定不会对《现实》报太大的“期望”。
我的意思是,对于杜飞的电影,“看不懂”是常态,观众永远无法在叙事的层面将故事理顺。
杜飞不是结构主义的追随者,哪怕你对《恐怖游轮》、《记忆碎片》,甚至《盗梦空间》、《穆赫兰道》这些大玩叙事游戏的电影再熟悉,到了杜飞那里,也有可能感到水土不服。
以上所说的电影,即便再烧脑,也遵循一定的逻辑,不过多绕几个弯,多上几层楼,再不济,借用剧中或直白表述,或隐于细节的提示,总能找到抽丝剥茧的方法,入口一旦打开,分析结构、厘清叙事,将扭曲的时间线理顺,不过庖丁解牛,唯手熟尔。
杜飞惹人愠恼之处就在于,在某些场景中,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抛出一些暗示,却又在下一场迅速堵死了通往理性的道路。
戏中戏、梦中梦、缠绕不清的套层结构、同一情节片段的视点转换……都是他诱惑观众注意力的把戏。
但如果硬是要将它和上面提到的几部好莱坞制作在叙事学层面攀上亲缘,则又多少屈就了杜飞的本意。
《橡皮轮胎杀手》里,他让一个面无表情的警察从汽车后备箱里爬出来,对着镜头发表了一通有关“no reason”的演说,这番言论倒可看成杜飞自己的电影宣言。
从2002年的《非电影》开始,他就以一种解构主义的戏谑,将无理性推到镜头的中央,并着手建造起一个充满幻觉、荒诞、梦境的世界,一个不以逻辑为钢筋骨架,可以任意弯曲变形的臆想空间。
在这个影像世界中,真实与虚构如一体两面的孪生兄弟,彼此之间界限模糊,甚至到了水乳交融无法区分的程度,正如《真实》所呈现的那样。
好莱坞疯狂的导演们竭尽所能,颠覆着经典叙事体系的成规,杜飞又用多少有些无厘头的方式,将前人的颠覆颠覆了。
这一丝反讽,反倒构成了《真实》的趣味,也让整个电影文本充满着自反性与现实指涉。
作为客居美国的法国导演,杜飞已经在洛杉矶的天空下拍摄了四部电影,似乎铁了心地要在好莱坞的老巢,向工业体制叫板踢馆,让人想起《橡皮轮胎杀手》结尾,那群在贝弗利山庄下集结的恐怖轮胎大军。
《真实》里为了筹拍新片低声下气的杰森和胸有成竹的佐格,不知哪一个投射了更多导演的个人经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杜飞的所有作品都是有关电影本质的探讨,有关作为媒体介质的电影,如何在真实和虚幻中,构筑起一个梦境版的中间地带;有关个体如何在窥视与表演中,完成身份的塑造。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中的音乐。
纵览杜飞的个人简历,会发现他作为音乐家的名气远大于导演。
在电子音乐界,他绝对是大咖级的人物,在House音乐界享有盛名。
艺名Mr.Oizo的他于1999年发行的第三张单曲《Flat Beat》曾被Levis看中,杜飞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Levis年度系列广告影片的导演,这首他花了两小时制作的单曲也狂买300万张,一时间洛阳纸贵,拥趸无数。
之前所有的电影中,他一手包揽所有原声音乐的创作。
反而到了《真实》,这部被他称为“幻想四部曲终章”(前三部分别为《橡皮轮胎杀手Rubber》 2010、《错Wrong 》2012、《恶警蛋碎Wrong Cops》, 2014)的作品中,他不再承担音乐制作者的角色,而是选用了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菲利普·格拉斯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曲《Music with changing part》。
简单音符永无止境的重复,渲染出一种神秘主义的实验氛围,层次的推进被篇章的循环取代。
《神圣车行》的开头,黑压压的观众在影院中酣睡,惟有巨大的银幕,泛着若隐若现的光。
如果说卡拉克斯试图用这个吊诡的开篇,来描绘电影这场白日梦的多义与复杂,那么他的同胞昆汀·杜飞则用《真实》真切地让观众体会到了电影的真实,是如何在看与被看的无限循环中,变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催眠。
梦境又是如何通过对现实无限接近的拟仿,将大脑中模糊混沌的潜意识,变成拥有强大自主性的具象。
自诩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人”的杜飞,更应当被称为“电影人中最伟大的催眠师”,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好似一场无以名状的梦,在脆弱不堪的逻辑之上,构筑起叙事的骨架。
诡异的细节,逻辑的真空,在弥漫的窒息感中,日常与幻想在同一时间大肆涌入,让人难辨真假却又无力挣脱。
杜飞选择用中规中矩的摄影方式来表现让人神经错乱的剧情缠绕,视角平稳的机位、移动缓慢的摄像机。
无甚出彩甚至有些庸常的场面调度和高度烧脑的情节产生碰撞。
他镜头中身处非理性世界的主人公们,仍旧保持一脸平和,反而给人汗毛倒竖的荒诞之感。
在如此的电影面前,观众仿佛找不到任何救命稻草的溺水人,只能在几番挣扎过后,任由水流裹挟身体,飘向更深更远的未知处。
这种状态,甚至迷幻过《神圣车行》的集体沉睡,催眠师杜飞让人睁着眼睛就进入了谵妄。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
朋友推荐的说这个很烧脑,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云图》《西部世界》一类的考验记忆或者推理理解一类的,但是不曾想到是这个诡异的题材,不像是我最爱的《圣杯骑士》完完全的意识流,让人感觉就是梦,在用严谨的心态对带的时候发现它真的有些无聊,最后的时候逻辑跑飞了,除了隐约看到了《穆赫兰道》的影子,不然我真的不能理解,其实现在也没有理解,它是梦?
欲望在哪里被满足了?
哪一个是“我”?
没有逻辑,没有那种模糊了现实和梦的错乱感,应该是我没有理解它的真正的意图,应该值得去看第二遍,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脑洞教案。
导演真的是怪咖到了极点,叙事方式重重叠叠而交叉相错,真实与荒诞,电影中的电影,梦境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梦境中的电影,虚实组织缠绕,本抱着沿逻辑找规律来对待这部电影,结果发现真的行不通,这是一个迷,这电影就是一个迷。
是我唯一一部让我觉得就算看上10遍也理解不了的电影,原谅我的智商与情商无法看透这部高逼格影片,这电影怪异的可怕,虽然看的云里雾里,但它做到让我永生难忘。
形式型电影,重在观影过程。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想到的是那幅上下不断循环的楼梯画。
你以为走到了最后,却发现那只是开始。
我无法在看完电影后说清楚谁是电影的主角,是想当导演的杰森,还是和影片同名的小女孩Realite?
当我想要搞清楚谁是主角的时候,却发现没人是主角。
即便是看起来最能够脱离虚幻,和现实连接的小女孩Realite,也没办法成为电影真正的主角。
因为在最后,那位拍摄出电影的鬼才导演,也在杰森的比划中框进了电视屏幕里。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烧脑电影,但看到最后,我觉得,也许真正的主角并不在电影里,那些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只是一种意向,只是在告诉人们一些什么。
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在看电影的人们。
但这样一来,看电影的观众们,就如果电影中那部叫《WAVES》的电影里的人,在看了电影后就傻了……好吧,原谅我这么说,不过的确如此。
所以,电影真正的推手实则是一位导演,这个导演可以说是虚幻的,因为他不曾出现,但这个导演却也是真实的,因为他拍摄了一部电影。
抱歉,我所说的导演不是电影中角色的任何一个,也不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而是原本就处于电影中而不曾出现的一个人。
而这个导演实则又是一位观众,他展现着属于他的真实生活。
可能连我自己都会糊涂了。
那换种方式讲。
电影并不是在客观的展现一个故事,而是告诉了我们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知道自己会在怎样的处境之下。
也许你热切盼望的一个真实, 其实只是虚幻的一部分,你的热切只是别人眼中镜头。
一如同那首诗,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虚幻、现实、梦境、戏中戏、意识流,层层嵌套,无限循环,太烧脑了,需要二刷才能看懂,或者法国昆汀压根就没讲故事,就是要把观众绕晕。
我看不懂又觉得人家装逼 打两星又觉得我自己装逼 反正我觉得不好笑没意思 就两分吧(๑˙ー˙๑)
喜剧?倒真有点搞笑,电影拍成这德性,导演要闹哪样呢?你敢好好讲故事么。
荒诞,讽刺,自嘲。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烂片的烂片。一切不可能在电影里都变成可能,好莱坞是造梦机器,也是垃圾制造厂;所有人都被深度催眠意识模糊,一切现实都是失真,有意思没意义或者说没意思没意义,能不能下咽,要取决于你是不是一头猪。
尼玛罗珊娜出现了多达两分钟,感动哭
现实、梦境、电影相互交织关联,很好奇这类电影该怎么命名?
处于“电影”这个概念的limbo,不是我的菜。厌恶没有逻辑且没有意义的东西,正如脑中皮疹。反复出现的管风琴BGM毫无递进之感——虽然这片子整个儿就是个环,但这BGM实在太烦人了。
新手导演想拍片拿奥斯卡最佳呻吟奖,殊不知自己其实生活在小女孩看的录像带里,而女孩与录像带又不过是一个鬼才导演拍摄的场景,而以上这一切也有可能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怪异臆想。导演最后还不忘调侃观众,如果你看的时候觉得不正常,说不定也来自于大脑里的意外,充满达达式的荒诞不经与超现实的幽默。
21/5/24:电影什么都不是,杜批阅一边嘲讽还一边拍哈哈哈哈。
法国片都这么湿疹,不知所云。
3.4 完全没看懂!有些设定还是有趣w
无意识嵌套流神片,花哨的叙事装逼到起飞
有趣,真实,嘲讽。一开始被他制造的悬念牵着走,好奇为什么,好奇结果。答案是没有答案。片中也时常在跟观众对话。戏中戏,梦中梦,一场视觉欺骗的典范。
7.8 这部电影的叙事并不追求一个有逻辑可循的模式,它打破了多层叙事间的界限,让它们交织,将它们叠加,导演通过创造出一个叙事交错的电影世界,我想就是为了展现出现实的那种不确定性。
本以为是实验性质的作品,后来发现原来导演一直都是这吊样。形式大于内容,完全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充满了戏谑与荒谬。从熊的内脏里捡到蓝色录影带的小姑娘、精神焦虑自己有皮疹的美食节目主持人、脑中构思出一个电视机杀人剧本的准导演、穿着女装开着吉普做梦的校监……环状后打碎交叉叙事,牛逼。
装B烂片,鉴定完毕。
这是什么
它既不是一场大卫·林奇式的梦魇,也不是一出布努埃尔式的幻想,而是一次令观众浑然不觉的催眠。
很有意思,穿越现实和梦境的真人秀。之前看Matteo Garrone电影也叫Reality,也是一场真人秀。叫Reality的小女孩赢了,可能只有她看到的是真实,其他都是梦。好是好,但想起之前吴军评价Google的话:“搞出很多亮眼的技术,但对人有帮助的技术在安卓之后就没有了。”很多电影也搞出亮眼的故事和视听,但他有多少人文关怀,有关注到人的情感需要,有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吗?
难道他就是想说,真实皆是虚无的、个人的?每个人本来就各自有各自的真实,导演的手法可能只会取悦与他相似的人吧。如果只想嘲讽的话,又不够搞笑。好像回到大学时读很多不知所云的journal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