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夺者
Die Stropers,来了一个男孩之后(台),一个男孩来了之后,收割者,The Harvesters
导演:艾蒂安·卡洛斯
主演:Danny Keogh,Benré Labuschagne,亚历克斯·范·迪克,Juliana Venter,布伦特·韦尔默朗,莫尔纳·维瑟,埃里卡·韦塞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南非,法国,希腊,波兰语言:南非语,英语年份:2018
简介:南非自由州是南非白人这一少数群体的据点。在这个保守的乡村地区,力量和男性特权依然是当地人尊崇的两个词汇。Janno是个孤僻、内向的小男孩。他的母亲则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两个男孩由此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利、遗产和双亲之爱的较量。详细 >
题材独特,南非的少数民族,独特的宗教语言文化,荷兰裔的外来孤儿,值得好好消化。
Pieter和Janno之间的感情好复杂 身世相同 命运互换 他的痛苦 责任 劳苦 空虚 你一个也逃避不了
贱货 老娘就是贱货真没想到在这里也能看见夜店
人性就是这么奇怪,也许,这并不是你想要的,也许这种别人硬给你的,但是有人来了,你就想要拥有。
我要拍一百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系列。话说这是恐怖片吗?
结尾..
“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也可以算是引狼入室~
「进入者/闯入者」的意向明显,对于少数裔白人这个群体的心理与现实冲突的角度看,夹杂着种族冲突中「替罪羊」的身份,以及信仰与希望的破灭,那些不知是黎明还是黄昏的昏暗外景天地之中,难免会有类似尼采「上帝已死」的怀疑与暴力。
愿雅诺走好,愿雅诺安好
最后彼得还是取代了诺亚
本以为会是一部南非版的【上帝之国】,结果发现导演的追求要更加严肃,男性特权、宗教和血缘都让性取向不同的男主角处于这个社会群体的边缘,更糟糕的是又来了人格强大的异性恋男孩,导演试图用两个男孩的关系来浓缩南非社会里这些白人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历史。把性取向拿来这么用,可见这个导演的才华和野心,不过想要处理起这么复杂的故事,难度可想而知,对于新人导演处女作来说,已经是很厉害了,可以让人看到某种未来的可能性。
你说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但你现在的一切都曾属于我。你以为妈妈内心已经死了,但我曾经被她爱过。
作为一部寓言电影,基本算合格,但也犯了些老毛病,比如人物极端符号化、细节缺失和情节刻意为主题服务,电影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库彻小说中那些被人遗忘的南非庄园,那是白人曾经的辉煌的过去,在独立运动之后,他们被遗忘了,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中,慢慢地失去了主体性,孤儿和无法生育的设置很好地影射了白人群体的现状,他们已经不再是主人,但未来呢?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未来了,宗教是他们还能联系过去仅有的途径,照片都昏黄,唯有每日的祈祷能让他们寻回自我,大量的人物置身荒野的镜头和对称构图,暗示着秩序的不稳定,外来的荷兰孤儿是自由一代的代表,他身上没有曾经辉煌岁月的束缚,唯有生存才是目的,没有心才能超越撒旦的索多玛的火焰,而收割者身份的交换也必须付出出让灵魂的代价,去掉情亲、文明的伪装,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
邪恶阴郁的Peter,让我想起了裘德洛演的教宗,西西里美丽传说里的 玛莲娜,带我窥探了上帝 真正的模样。 上帝不应该是慈眉善目一出现就闪耀光辉的形象, 应该是包容一切 善 恶 美 丑 的旁观者。他可以是极善、亦可以是极恶。
以闯入者的放置来破坏本身作为假象存在的安稳世界 来促进对于爱情 家庭 信仰的怀疑与审视 种族和肤色成为组建家庭/封闭自我的工具 小型农场家庭里也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 边缘化少年被割去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父权教育下生成一种畸形的乖驯人格 而当一种真正属于自我的人格出现 在其排斥与刺激下 逃亡和毁灭成为其唯一重生的路径
两星半。两个少年的关系与身份和他们与家庭之间的种种,能抓到脉络,但整体故事很弱,探讨很多,导致重点少,略浅显,略四不像,但美学突出,才华突出~
没太看懂,只觉得后期弟弟很疯
心疼男主全片活得跟透明人似的,最后离开这种环境明显是更好的一种开始。/开关灯那段,还以为是恐怖片。
3.5,出逃是信仰的崩塌,源自对爱的不同理解和感知,回归亦然。
把少数族裔兄弟争家产拍出了金枝欲孽的宫斗范儿。哥哥看似无害实际心思深沉,弟弟阴鸷邪魅却单纯至真,可怜人的生存游戏,同类之间的鸠占鹊巢。对峙戏可以脑补弟弟惨惨一笑:大家都是鸡,谁又比谁高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