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乐队

七人樂隊,八部半,Eight & A Half,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主演:洪天明,洪金宝,吴镇宇,马菀迎,余香凝,吴澋滔,元华,林恺铃,伍咏诗,胡子彤,徐浩昌,任达华,龚慈恩,林宇轩,张达明,张锦程,林雪,刘国昌,徐克,许鞍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年份:2020

《七人乐队》剧照

七人乐队 剧照 NO.1七人乐队 剧照 NO.2七人乐队 剧照 NO.3七人乐队 剧照 NO.4七人乐队 剧照 NO.5七人乐队 剧照 NO.6七人乐队 剧照 NO.13七人乐队 剧照 NO.14七人乐队 剧照 NO.15七人乐队 剧照 NO.16七人乐队 剧照 NO.17七人乐队 剧照 NO.18七人乐队 剧照 NO.19七人乐队 剧照 NO.20

《七人乐队》剧情介绍

七人乐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未来,七位殿堂级导演各自抽签负责一个年代,执导一个与香港有关的故事。《七人乐队》片名寓意各有风格才华的导演,尤如出色的乐手,走在一起便能合奏出令人共鸣的美妙乐章。其中包括洪金宝的《练功》、许鞍华的《校长》、谭家明的《别夜》、袁和平的《回归》、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林岭东的《迷路》,及徐克的《深度对话》。其中林岭东的《迷路》更是导演的最后遗作。 《练功》:50年代,一群拜师学艺的孩子在师父严厉的督导下勤练功夫。徒弟与师父间的默契在呼喝声中形成,而躲懒受罚的那天也可成为一生难忘的转机。 《校长》:60年代,社会清贫,但求学者众。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与善良淡雅的王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家。 《别夜》:叶嘉琳与余雁飞,在80年代香港依然美丽的夕照中相恋。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二人无奈承受离别之苦,只余下相爱的记忆。 《回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穿越之旅驯悍记2美丽的家野兽家族第三季法定继承人我男朋友的罗曼史极地大冒险2玛格丽塔杰茜驾到第二季国王游戏据为私有行骗天下JP:浪漫篇24小时第二季甲虫王者森林居民的传说凯马克利欲两心印度超人3幽灵夏日异能学姐战栗迷宫3D狼人之王成吉思汗七品钦差刘罗锅百变王牌第二季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九季肖邦:爱的渴望黑楼怪谈Re:复仇-在欲望的尽头-玫瑰男孩纨绔子弟第一季

《七人乐队》长篇影评

 1 ) 香港导演毕业考:不及格居多

一个人缅怀过去,往往是他身处不确定的现在,对未来感到失望的时候。

当香港电影人开始集体缅怀过去的黄金年代,香港电影也就已然没落了。

近几年值得关注的现象:《继园台七号》《好好拍电影》《龙虎武师》…相继问世,香港的“盛世”、香港新浪潮、香港武师成为集体缅怀的对象。

《七人乐队》更加具有标志性,集结一众大咖,对香港的过去正式缅怀。

七位香港导演分段讲述自上世纪50年代到未来的故事,每位都鼎鼎大名,除却吴宇森(退出)、王家卫(不参与),七位导演足以代表香港电影。

但成色如何?

作为命题式的集锦短片,《七人乐队》甚至比不上那几部献礼短片集,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让人唏嘘。

七位导演执导的作品,只有杜琪峰和谭家明保持正常的水准,其他几位找不着肯定之词:不是抒写过去的美好,便在反思当下之失落。

像杜琪峰,白描新世纪头十年香港的三次危机,不动声色描摹物欲人心,或如谭家明独辟蹊径,用凌厉风格(安东尼奥尼、戈达尔等师传)讲述一个文学化的爱情故事,有限抒发“80年代香港的夕照依然美丽”的感慨。

两者都不是以回望的目光或回忆的视角,图绘往日香港社会和人的状态。

 2 ) 《七人乐队》:我和我的香港

当寰亚电影在2015年宣布影片的拍摄计划时,它的片名本是《八部半》——借了和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名作的中文名。

当时参与这个项目的导演除了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岭东和徐克之外,还有吴宇森。

大家达成的共识是,这八段影片必须用胶片拍摄。

它以五十年代的香港为起点,八位导演各自抽选一个十年作为背景展开故事,并以最后一个“半部”作为对香港未来的展望而收尾。

可惜的是,在此过程中,吴宇森因身体状况不佳退出(让他抽中的七十年代成为令人遗憾的空档),而林岭东更于2018年因病去世。

寰亚在2019年携着林岭东的遗作部分重整结构,终于成为了现在《七人乐队》的模样。

也许直到看完全片,回溯影片的整体样貌,我们才会意识到《七人乐队》和前两年在国内一时火爆的“我和我的XX”系列影片几乎处在同一个序列里,我们甚至可以依此给它取一个更通俗易懂的副标题——“我和我的香港”。

这七位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导演,各自在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给香港写了一封带着强烈个人特点又心意绵绵的电影私信,从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眼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香港的模样。

当摄影机徐徐移动走上高楼天台,一群身穿练功服的神情严肃认真的少男少女列队出现在摄影机中,我们大概可以迅速想到这部片的导演是谁。

洪金宝的《练功》是这七个片段中最能激起观众好奇心的作品。

一方面,作为香港功夫电影的开创者之一,他此前从未执导过纯粹的剧情片;另一方面,作为演员,他又是香港功夫片明星中文戏演技最出色的一位——早年在《八两金》中和张艾嘉的对手爱情戏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我们经常能在他喜剧化夸张的表演背后,看到一丝率真的情感流露。

果然,作为《七人乐队》的开场之作,这短短的十分钟便浸透了洪金宝对于逝去时光的深情追忆:在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叱咤香港影坛的大哥级人物,如果没有儿时勤奋汗水铸成的磨练之路,怎会有随后的风光无限。

但这一段儿时的练功回忆并非是苦涩不堪的痛楚,反而被洪金宝渲染出了一股独属于八十年代港片的轻快和乐趣。

在练功、偷懒、被罚与刻苦等不同情绪动作的转换中,似乎洋溢在旧时功夫片中的动作灵魂和喜剧精神又回光返照般回到了银幕之上。

镜头中练功的孩子们脸上充满了如此自信,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无可限量的未来在前方等着他们。

正是这一点,现在看来让人无限感慨不禁泪目,叹息那辉煌不再的香港电影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而去。

《练功》中浸透着的轻盈又动人情感让人赞叹洪金宝不为人知的细腻感性一面,同时它的形式也几乎囊括了后面六部短片的所有构造特点。

首先,秉承着香港电影对于叙事的不同观念,这七部短片几乎没有一部是以讲故事方式展开的。

相反,它们着力追踪的是超越故事之上的情绪展现,而这一点是在跨过了故事情节的束缚之后,通过人物的形象和关系塑造而展开。

《练功》中的师傅与徒弟,《校长》中的老师与学生,《回归》中的爷爷和孙女,《迷路》中的父亲与妻儿都是带着传统中国意味的长辈与晚辈关系;而谭家明的《别夜》和杜琪峰的《遍地黄金》则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情感与金钱关系的写照。

其次,除了徐克的《深度对话》,其他六部短片都采用了拼贴式的剪辑手法,将人物的状态、情感、动作和不断变化着的节奏与画面触感结合起来,这同样也是香港电影受到八十年代动作片潮流影响后留下的“后遗症”:形式化的表现主义特征抹去了讲故事的“习惯”,而采用更加感官化的方式去感染观看者的视听神经。

杜琪峰的《黄金遍地》几乎是拔得了港式形式主义的头筹:三个炒股炒房做发财梦的年轻人坐在茶餐厅里语速快如连珠炮般的吐出财富泡沫,在发财、亏本又发财的跌宕起伏之间体验着瞬间坐过山车般的心理动荡;但高速切换的片段却突然在某一刻静止了下来:当三个人站在茶餐厅门口,看着店主在深夜将非典时期住在淘大花园的一家人挡在门外,禁不住喃喃自语:“我们能帮他们点什么呢?

”。

如果说其他人都在用温情和感动刻画个人与城市之间的关联的话,那杜琪峰是真正抓住了香港的脉搏所在:金钱充斥了香港人的大脑,但共情也是这座城市潜藏的朴素情感,它们看似矛盾,但又是港人不可分割的个性一体两面。

形式主义在谭家明的《别夜》中则变成了对法国新浪潮的一次致敬。

在一间墙壁漆成绿色的公寓内,一对男女渡过了分别前的最后一夜,他们用诗、照片、情歌、性爱、交织着甜言蜜语和悔恨绝望的对话填满了封闭的空间。

具有断裂感的人物特写和剧烈起伏的人物情绪拼贴在一起,形成了这位“香港戈达尔”最独特的个人影像标志。

这就是谭家明的悖论魅力所在:他的诗意形式风格曾经是王家卫灵感的源头,他剧作的内容是香港一代潮流青年的个性写照,但他的内核却是如此曲高和寡以至于最终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表达。

看过了林岭东的遗作《迷路》,我们也终于可以体会到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的一点差别。

无论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是《我和我的家乡》,几乎每一个故事都通过人物围绕着主题做的一件事来凸显他们和地域的依存关系,它几乎可以等同于“奉献即爱”的内在情感表述模式。

但当《七人乐队》的导演们通过电影表达对于一座城市的喜爱时,更多的是沉浸在过去的时光里回忆。

影片中并没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香港”的片段,但仅仅是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时光,就足以让人物对它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特别是在人物即将离开这座城市时(《别夜》《回归》《迷路》),它显得尤为伤感浓重。

哪怕是《迷路》中,返回城市的主角在偶然的车祸中去世,也无法剥夺它对这座城市和它的历史沉迷般的喜爱。

只有在影片的结尾,徐克戏谑的《深度对话》摆脱了这样一种对于这座城市无法诠释因由的沉醉迷恋状态。

在无法设定年代的将来时中,人物们似乎在努力辨清自己的身份,却又不断沉入到病人与医生的错位转换之中。

幻想成为他者,却又忍不住对这样的心理进行一次次诊断的状态,也正是香港这座城市无法规避的文化心理症候。

在此,《深度对话》似乎善意地嘲笑了前六段在情感上的过分沉迷,但同时自己却也陷入了无法判定身份的困惑之中。

而以如是喜剧性的荒诞来结束对一座城市的情感表达,体现的正是香港电影独有的举重若轻娱乐一切的独一无二个性特征。

 3 ) 城市浪游者

我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中学时代一个人在家看的。

这次终于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写一写感受。

以前放假的日子,妈妈留了午饭后去上班。

我在家哪里学得进去,只有回校才行。

于是我就看一下午,五点关电视,回房间装模作样学习,等他们回来。

偷懒的事人人都经历过,老师和父母都当过孩童,但有时他们并不拆穿。

想起席慕蓉写青春,大约是他们也在我们脸上看到神情,回味少年的自己,怜爱地想让我们也体会到“得意”的感觉吧。

开篇是洪金宝的《练功》,也是关于偷懒。

没怎么看过他导演的其他作品,只看过一点他演的。

觉得这个“小短片”正如任何的“起步”,既是稚嫩的少年时期,又确实稚嫩。

或许可以说习武之人,感情没有那么细腻。

留下的记忆,多是刚毅和撼动他心灵的,由此便记了一生,指引了一生。

故事简单,甚至单调,头上那道疤昭告世人此事为真。

说他自我怀念和感动,诚然不假,但似乎我们也爱做同样的事。

看港片听粤语歌,为这个电影前来回忆的人们,不也是怀念自由不羁和年少轻狂的黄金时代吗?

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随便投资都赚的时代。

但没做成那个果断勇敢的人、狠心的人。

不过,大多数人的一生不就是慢慢学会承认“我其实也是普通人”嘛。

要得到必要舍弃,便是选择的重要,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

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挺俏皮,那快节奏仿似香港给人一贯的印象,稍稍一点幽默。

然后想起了《大空头》。

谁说金融中总是无情呢?

不过虽然有“情”,也多是伤感吧,只叹无常了。

“机会一直垂在你眼前啊”。

谭家明的《别夜》也叹无常。

它像一首诗,尤其是两个主角念诗,中英交错,十分具有美感。

"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

我真的好中意这个翻译。

但其实最先蹦入脑海的是blur的那首《Tender》,歌词和画面都匹配:"Tender is the night, lying by your side. Tender is the touch, of someone that you love too much."它也很像舞台剧,两个人即将别离的拉扯,对白很多,拍人也很近,就如早期电影的形态。

拍的80年代。

女主说“不如我们一起死吧”的时候,其实我想到了《胭脂扣》。

那也是80年代的作品,是梅姑走向她一个个高光时刻的开始。

她和哥哥,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在最美的年华留下光影,无憾,无憾。

《别夜》中的二人 已是彼此初恋,是爱的第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

不过,对比起来,更觉得港片的衰落有其理由。

除了环境,审美疲劳和题材难以推陈出新,还有青年演员,表现着实不佳。

这个问题,在另外几个故事里也很明显。

想想梅艳芳演《胭脂扣》的时候,她也只有24岁啊。

但是另一个故事《校长》由吴镇宇出演,也觉得表演差点火候。

去看之前补了许鞍华的《桃姐》,觉得真诚简单而动人。

这个故事也简单,但篇幅过短,尽管王老师和校长可能有点什么联系,也没有具体表现,无法深入挖掘,只能做怀念作品,所以觉得平庸。

王老师是教英文的,在香港英文也算官话了。

殖民的历史,大陆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那香港人自己呢?

很难说,我也不知道。

因为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是。

所以产生作品总是不免想到那句"not forced at least not sincere" 这是外媒评价建国70周年阅兵场上的人的话。

其实,我也不太赞同,因为除非是真的很恨很反对,“歌颂”时多少有一丝喜悦和参与的光荣吧。

由此,在《回归》这段里,频频强调“功夫”“讲中文”“不吃洋快餐”以及坚守这片土地这类话,可能会有投大陆主旋律所好之嫌(不过对于袁和平导演的话,还是觉得他不至于)。

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说出这些话时,会有香港人是真的爱中国和她的文化。

虽然可能老人居多,年轻人会叛逆不屑。

但是,需要明白,你无法真正摆脱这个华人标签。

文化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思维方式在童年就埋下种子。

你看到月亮不会首先想到狼人而是故乡,你的肤色可能是枷锁。

如果你真的向往异乡和其他文化,并不留念这里的一切,那带着最爱的中文书去别端彼岸。

如果不能舍弃生养之地,又看她满目疮痍,那就尽力改变 使她更好。

当然,文化没有高下之分,香港就把中西文化结合得挺好,只是你看她最后留在世界心中的样子,终究还是华人世界的缩影。

看到元华时真的感叹“老了”。

最初认识他还是在《功夫》里。

任达华倒还好,大约是“少年老成”吧(hhh)。

最喜欢最后两个故事,林岭东的《迷路》和徐克的《深度对话》。

任达华饰演的老爸从英返港,看路标建筑大变。

三代人见证的变迁,希望“儿子”最后也能懂得,“因为他爱香港”。

使我尤其动容的是老爸在城市中迷途。

满眼都是人、天桥、高楼。

我开始以为他是故意想回味老街旧址,就像我若舍不得一地,但同行人催我,我会私心多独自徘徊一阵,撒谎迷路。

最近好像有个游戏叫《Stray》来着,猫猫的迷途回家路。

但是我也想到idle这个词。

上次和朋友讨论去一个城市喜欢在街巷乱走,不爱景点。

只想随便坐一个公交车到一个站下了再乘另一辆,坐到不知道的地方,实在不行再打车回去。

一路上无所事事,只是看周围,像"motion picture"换了又换,只想沉浸在此刻。

所以看到任达华大哥在街头张望,镜头拉远又拉近,在车水马龙中转场,他停止不动,闪现,人们自由欢笑地交谈,没戴口罩时,我真的很喜欢。

可惜大团圆是庸俗。

他帽子飞出去的时候,我佩服这样的情节安排。

也在想,或许停在这里也可。

但故事倒叙了。

倒叙升华,无可厚非。

只是,有点想吐槽,“儿子”的演技实在过差啦。

《别夜》里女主角的墙上贴了一张大卫鲍伊的海报好吸睛,片名也包含“乐队”,音乐似乎一直没停过。

摇滚和香港的黄金时代同生共死。

我每次还是会感叹,这两样恰好是构成了现在的我。

所以我也是个怀旧的人。

小学时爱听陈奕迅的歌,戴好耳机,把几条轻轨线从头坐到尾坐了个遍。

现在,听着绿洲乐队的歌,还是地铁到电影院。

它在小时候学棋的一个商圈,真是回归初心了。

轻轨站修得更复杂了,绕了两圈才找到出口,出来的步行街还是原样。

两年我走过很多,走过这片繁华,可从来没参与那些吃喝玩乐。

我像城市中不合格的浪游者。

一座城的灵魂更在那些人和普通的生活里,我却少有了解。

《七人乐队》不是《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宏大的故事,它停留在小故事上了。

但是表达的也是对集体,归宿的思考。

一直很想去香港的。

香港和重庆挺像,什么赛博朋克,大厦霓虹灯,小街巷里泥泞油水。

人们的故事也是江湖气十足,尤其是看到香港乐坛和影坛。

香港也像在浪游,在新与旧之间,在走与留之间。

回望并不可耻,但我更希望向前看。

噢噢,忘了!还有《深度对话》呢。

我反正被逗笑了,香港鬼马无厘头的一面。

一层层向外,透出大银幕,你看我我看你,原来观众才是精神病呀。

看电影,不就是为了被骗嘛生活不易了,需要骗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让自己休息休息吧。

点映有一些周边嘞要是以后能去香港的话,一定得多喝几杯奶茶多点几种小吃啊!(确信)

 4 ) 让电影回归大银幕

两年前看过一次《七人乐队》,办公室里的小电视,国语配音,看完心凉了一半,在豆瓣写下“情感复杂,难以言表。

我们都太看重这部电影的意义了,或许在7位导演心中,意义只是相聚本身。

”很明显,是失望但无法刻薄的妥协。

前天看了大银幕版,纯正粤语版,看的时候几度落泪,真正的电影,还是要在大银幕上看啊。

7段故事的风格都非常明显,不用看到署名,就能知道是谁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还是《遍地黄金》和《深度对话》。

《遍地黄金》很“杜琪峰”,不变的宿命感,钱与胆色和整个时代的脉络呈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相关性,个人命运总是被玩弄。

也是看完这段之后,全场开始鼓掌。

《深度对话》轻松有趣,徐克拍过太多“大内容”,拍点谐趣的小内容更是信手拈来。

洪金宝的《练功》太碎片,像是一次老人对于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梦魇。

许鞍华的《校长》温暖而平淡,Ann的输出也很像她本人,安静熨帖。

谭家明的《别夜》我也很喜欢,颇有鼎盛时期港片的感觉,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其实讲的都是身份焦虑。

袁和平的《回归》有点命题作文的感觉,算是这7部之中,我最无感的一部,太积极正面的故事,总是少点灵魂。

林岭东的《迷路》我看哭了,他和电影里面的任达华一样,是真的爱香港,有山有水,最后还要把骨灰葬在这里。

不论城市如何变化,他都会守住。

 5 ) 属于香港电影的时代,终究只能怀念了

今天呢,讲一下这部《七人乐队》,真的,刚看完这部电影,我总感觉我没有资格对这部电影评头论足,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港片迷,我一定要讲一下

《七人乐队》海报首先,这是由七个故事组成的一部电影,是由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徐克七位香港著名导演联合执导的电影,叙事手法与《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电影相同,很多人误解了这部电影,都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电影,包括我看这部电影之前也是,以为这是一个由七人组成的乐队,就连我自己刚开始看,都以为进错影厅了,片名叫《七人乐队》,其实这部电影与“乐队”没有任何关系,但也不能说它偏离主题,并且我认为名字起的很高明,之所以这么起名,我个人分析了一下,“七人”当然指的是七位导演,他们组成的团队,可以比喻成一个乐队,而他们联合执导的这部电影,是一首歌曲,七位导演分别是演奏这首歌曲的乐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共同奏出独属于香港的时代乐章,所以这么一分析,《七人乐队》片名起的一点也不偏离主题,并且很符合,很高深。

那么话不多说,现在我开始分析这七个故事。

《七人乐队.练功》剧照第一个故事《练功》,是由洪金宝老师执导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是洪金宝老师当年在香港习武的真实经历,他与成龙、元华、元奎,元彪等七位师兄弟,当年在师父于占元严格监管下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功夫,后来京剧逐渐边缘化,于是投身影视行业,也有了七小福之称,1988年罗启锐执导了《七小福》这部影片,也是他们真实经历,当年是洪金宝老师饰演他们的师父于占元,而这个故事师父这个角色变成了洪金宝老师的儿子洪天明先生,所以说刚看到第一个故事时,我是很惊喜的。

虽说严师出高徒模式的旧时代风俗或许已不适应当下社会,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这位师父的教导没有白费,培养了这几位电影人,着实实为香港武侠、动作片培养出大量武行和动作指导,《练功》的意义就在于此。

《七人乐队.校长》剧照第二个故事《校长》,是由许鞍华老师执导的,她也是整部影片唯一的女导演,她讲述了由吴镇宇饰演的校长春风化雨的故事,正如她本人一样,《校长》这个故事的气质温婉而儒雅。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代的生活朴素,师生情也有着淳朴的人情味,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与善良淡雅的王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家。

确实,在那个年代学校的生活就像家庭一样温暖,老师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都像亲人一样对待彼此,但与如今的校园生活相比,我又感到充满讽刺,至于为什么,也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能感受得到。

《七人乐队.别夜》剧照第三个故事《别夜》,是由谭家明老师执导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对香港年轻情侣在“移民潮”的历史背景下,被迫离别的爱情故事。

因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不得不面对去留的选择和离别的伤痛。

片中,这对恋人在离别前夜,用诗歌、照片、情歌交织成甜言蜜语,天一亮,他们却要各奔东西,劳燕分飞。

一首《深夜港湾》的出现让人听着十分悲哀。

《别夜》是一曲诗意的骊歌,通过这曲骊歌,反应了普通人面对时代浪潮下的命运的抉择。

然而,短片最后所隐藏的恐怖片式的留白和暗示,又为这场不舍的别离蒙上一层极端的悲情色彩。

也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淳朴,对爱情的奋不顾身。

《七人乐队.回归》剧照第四个故事《回归》,是由袁和平老师执导的,袁老爷子作为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动作指导,并没有选择动作电影的叙事框架,而是将功夫作为影片的线索,通过《回归》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故事,当中孙女离开的时光配乐用的是张伟文先生的《别了,亲人》,给人带来不少感动,在袁老爷子看来,家庭总会充满矛盾与分歧,尤其是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老人总是传统死板的思想,而年轻人是自由开放的思想,但是如果互相体谅与包容,所有隔阂都能化解,《回归》正是这样一部关于亲人之间分歧与和解的故事。

并且《回归》也是在1997年“明珠回归”的时代背景所阐述的故事。

《七人乐队.遍地黄金》剧照第五个故事《遍地黄金》,是由杜琪峯老师执导的,这个故事讲述了2003年非典前后,大时代下三个小市民的发白日梦,三人经常讨论投资大计,妄想一夜致富,但总是错失发达机会。

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很难理解,主要是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民间炒股十分活跃,作为导演的杜琪峯也不能免俗。

杜琪峯老师的叙事手法还是像之前对于警匪片悬疑片那样,但是对于这个角度来说却不显突兀,并且很有真实感,这也可能与杜琪峯当年亲身经历有一定关系,这个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自己了解一下。

《遍地黄金》主要想体现的是香港在回归之后的时代变迁,对于上一代的香港人来说是很有回顾意义的。

《七人乐队.迷路》剧照第六个故事《迷路》,是由林岭东老师执导的,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任达华饰演的老人在英国多年终于回到香港,与龚慈恩饰演的妻子和林宇轩儿子团聚,当他拿着旧照片在香港街头追忆过往时,熟悉的地标建筑已被拆除,自己也迷失在高楼林宇中,最终在公交车撞击中死去。

中间有一段他回到家乡后美好的想象,主要体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在老了才能体会到家乡有多么重要,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好“比香港好的地方很多,但都没有我对家乡的这份感情”,这个故事聚焦时代记忆,展现出香港几十年间的沧海巨变,抒发了对时代变迁的无限感慨。

《七人乐队.深度对话》剧照第七个故事《深度对话》,是由徐克老师执导的,徐老怪将视角放在未来,通过一场“特殊”的对话,思考了电影人自我身份的问题:某所精神病医院正在进行一项精神分裂的研究,四位参与者投入忘我表演,误将自己认作很多香港名人,我是谁”的问题困扰着所有人,最后已然分不清真实身份。

虽然故事荒诞幽默,与前几个故事比较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也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几位职业不同的人互相看着都觉得对方像个神经病,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自己的职业不顺心或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而感到精神疲惫,也都被“我是谁”的问题所困扰着,讽刺的是人性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不清自己,我们也应该反思,你认清自己了吗,如果连自己都认不清,还能怎么把生活继续呢?

所以《深度对话》主要讽刺的是人性,也让整部影片有一个完美的谢幕。

这部影片的演员都基本是我们熟悉的“港星”,演技自然不用说,陪伴我们度过童年的“香港导演”们对于故事的剧情设计与结构运用的都十分巧妙,剪辑与配乐不仅与剧情相吻合,并且特别符合香港电影的独特韵味。

其实这部影片几乎蕴含了港片所有的情怀,但绝不是卖情怀,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来表达情怀,其实如果不是港迷的朋友不建议来看这部电影,因为你看着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对于我这种老港迷来说,这是一部清新、自然、写实的文艺电影,使我不仅感慨岁月的流逝……总之,为香港电影加油,为中国电影加油!

(值得一提的是,林岭东老师早在2018年12月29日就去世了,所以《七人乐队》这部电影早在那时就已经开拍了,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上映,林岭东老师都没有看见,只能说感谢林岭东老师对香港电影以致于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

 6 ) 故土没法跟随我意愿,异国没法消除我困倦

七人乐队,七位导演,七个故事,我最喜欢袁和平导演的《回归》。

故事很简单,即将举家移民加拿大的孙女暂住昔日香港武术冠军的爷爷家,爷孙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打破隔阂。

爷爷给孙女做了肠粉和钵糕,自己却发现「洋垃圾」汉堡包意外地好吃;孙女起初不解为何爷爷不愿放下过往与家人一起走,最终也渐渐明白其中难以割舍的情愫。

其中有一段对话,极致克制也极致深情。

爷爷问她,为什么卖掉房产,卖掉公司,到新地方重新开始。

她看着爷爷,眼中似有万语千言,终未回答,反问爷爷,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走呢。

爷爷将自己陷入沙发里,缓缓开口,我不懂英文,到了那边可真是又聋又哑又瘸喽!

孙女笑了,不如我来教你英语吧。

爷爷也笑,好,那我来教你武术,到了那边也好保护自己。

此时的背景音乐句句锥心:「谁肯轻易说再见 远赴他方,如果一生真有得选,谁愿离去匆忙…即便失去选择,仍旧挺胸膛」爷爷又怎能不明白。

纵有千般不舍、万分留恋,也在一张张单词卡中变成离别隐痛,也在倾囊相授的一招一式中化为绕指柔情。

而孙女又怎会不懂。

香港承载着太多过往,又怎轻易说弃就弃,「故土没法跟随我意愿,异国没法消除我困倦」,比香港更好的地方有很多,可它们再也不是香港。

可片尾豁然开朗。

一转三年过去,孙女去接爷爷团聚,爷爷从黄飞鸿式长袍换成了夏威夷风情短衫,孙女笑着说还是喜欢他原来的打扮;爷爷准备了汉堡,可孙女早已定好座位,拉着他一起去吃肠粉钵糕。

这时我才恍然明白,「回归」的哪是香港,回归的不是任何一个物理上的地方,而是亲情,是那口家乡味儿,是得到认同、慰藉与爱的念想。

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只要有share the house的人,就没有所谓的homeless和houseless。

其他的段落感触不深,但里面每首港乐都好听!

#七人乐队

 7 ) 一点记录

7个故事里,除了把许鞍华和谭家明对调一下以外,越靠后的就越让人喜爱。

徐克🐮,我笑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下去,福柯梗和新浪潮梗太强了。

精神病人和医生的身份反复对调,最后导演与演员身份的对调,“再看已是戏中人”。

说着不玩新浪潮,下一幕就开始打破第四堵墙。

而且,胶片居然也能拍出这么清晰又带点未来感的画面吗?

林岭东的部分是胶片感最强的,因为叙事反复穿插,一开始没搞懂人物关系,看到最后反而觉得这个讲述方式很有意思。

因为不懂股票,看不太懂杜琪峰的部分,但也挺好的。

袁和平的部分,一开始我捏着一把汗,以为又是祖孙互相不理解的戏码,没想到祖孙互换食物和生活技能,竟然意外的温柔可爱。

前面三位导演的就比较一言难尽了。

谭家明的色彩是好看的,但是,青春片,对我个人来说太肉麻了,虽然也挺真实的……许鞍华的部分很温柔,就是故事比较陈旧。

我很喜欢写信的那个片段,颇具诗意,“昙花一现,这个词让我想到松柏长青。

”总觉得马赛的这个角色是在模仿张曼玉的阮玲玉。

总体来说,感觉最让人感动的是导演们的态度,虽然他们在回望过去,但是对于现在和未来仍然非常尊重,感觉像一部寄语青年人的回忆录。

忘记是哪个部分里用到了吉他指弹版的《似是故人来》,啊,我太喜欢这首歌了!!!

有趣的场外瞬间:第一次参加在剧院用腾讯会议开展的首映礼。

孙红雷一直在表白徐克,be like:“我太爱你了”。

 8 ) 《七人乐队》:无意识的历史书写

《七人乐队》是杜琪峯发起的电影项目,讲述香港自1950年代至未来的故事,七位香港导演各自负责执导一个年代的短片。

就像影片最后也强调的,本片立项的初衷是为了向菲林(胶片)致敬。

数字技术和流媒体的强势冲击召唤出了一批胶片怀旧的影片,譬如近来的《曼克》、《好莱坞往事》、《一秒钟》等等。

《七人乐队》以这份媒介自觉也可被置于这一序列之中,区别在于本片七个故事没有一个与菲林/电影直接相关,尽管媒介变迁的影子在片中随处可见。

当人们以这样的自觉审视媒介转型的时候,媒介的自反性也随之显露出了它自身。

毋庸赘言,对胶片的缅怀其实是对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缅怀,同时也是对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社会黄金年代的缅怀。

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胶片不仅是黄金时期港片的媒介物质基础,更已经以其物质性的力量形塑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

影片希望以一种去政治化的姿态来讲述这段历史,这体现在七个故事几乎全是聚焦于个体(甚至私人)的情感化叙事,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契合了影片的怀旧主题,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政治议题也成为了徘徊萦绕在每个导演表层叙事下的幽灵。

《七人乐队》原名《八部半》,拟邀的八位导演之一吴宇森因故无奈退出,由他负责的70年代因而并未被呈现,这反而在形式上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分隔符。

作为这批导演事业起步的年代,70年代恰好占据了他/她们主体精神结构的空位,是所有艺术表达的原点,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可以说正是无法再现的。

以此为界,50、60年代(洪金宝的《练功》、许鞍华的《校长》)正是一切辉煌的前史,因此,它们才有资格作为纯真无邪的青葱岁月,保有不被任何污秽染指的纯洁,并能够被以一种倾注了力比多的审美性目光加以凝视。

相比于市井打拼的洪金宝再次搬出《七小福》故事的选择,出身书香门第的许鞍华更钟情于讲述以往的知识分子。

《校长》中的王老师以那样一种超然的母性便象征了那样一个前史,她必然只能存在于怀念中,因为她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死来留住那段岁月所有的美好,如同胶片在影片中所扮演的类似角色。

从80年代起,政治赫然成为房间中的大象。

在剧作层面,80、90、10年代(《别夜》、《回归》、《迷路》)的故事都涉及到主人公的移民,更不用说90年代故事的标题《回归》所明示的。

这样的政治无意识在《别夜》(谭家明导演)中最为凸显。

故事的背景是香港80年代的移民潮,这次移民潮直接关系到1980年代的中英谈判以及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

《别夜》整体带有鲜明的“新浪潮”式风格,一对年轻恋人——将随家人移民的女主人公余雁飞与留在香港的男主人公叶嘉琳——在人生重要转折的时刻,展现了他/她们的困惑、恼怒、缠绵和绝望。

但谭家明在这里要叙述的似乎不只是青年的成长这么简单,他试图捕捉的或许是一代人的情感结构。

离别的前夜,在已经搬空的房子里,余雁飞为叶嘉琳保留了自己卧室的原貌,她希望叶嘉琳能永远记住自己最好的样子。

但对叶嘉琳来说,余雁飞走了之后“很快就会不记得香港”。

卧室唱片机里甄楚倩的《深夜港湾》表达的无疑是叶嘉琳,也许也是那一代港人的真实心声。

离别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她“快将消失,消失去,去了未会返”,唯有“寂寞荡落这港湾”。

这种用情爱纠葛加以隐喻的辩证关系已经被包括弗朗茨·法农在内的诸多后殖民理论家所分析阐释。

一旦殖民关系形成,关系结构中的两者将共同被锁进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其中充满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暴力,这一殖民/情爱关系的死亡驱力催生了叶嘉琳那个共同赴死的梦。

去殖民不会随着殖民者的离去便自然而然地完成,而需要被殖民者“高度的自觉,在精神、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的总体层次上,反思、处理自身与殖民者之间新的历史关系”,恰如脱离恋爱关系的挣扎。

对余雁飞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而对叶嘉琳而言,却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一词之差宣告了关系双方截然的态度。

相比之下,《回归》(袁和平导演)的表达则更简单直接,也更显得主旋律。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热衷西式文化生活的将要移民的孙女,另一位是固守传统文化的看似古板的爷爷。

爷孙的对立冲突在故事中表现为(中西)文化与代际的差异,但随着两人的相处,这样的隔阂与摩擦最终融化于两人血浓于水的亲情。

值得一提的是,元华饰演的爷爷的与时俱进,伴随的却是老武打片只能无奈尘封于电视这一旧媒介之中。

故事叙事层面的“回归”是结尾移民的孙女一家在若干年后回到了香港和爷爷一起生活,意识形态的断裂在这样一种民族主义式的“回归”中得到了缝合,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不过,这种“大中华情结”的叙事在眼下的两岸三地又能询唤多少年轻人,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最后,杜琪峯的《遍地黄金》和林岭东的《迷路》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的文本,关注个体在现代性逻辑下的沉浮与迷失,徐克的《深度对话》不过也是这一脉络的延伸。

跟前面的作品相比,这三部短片是最紧扣媒介变迁这一线索的。

《迷路》中借角色之口表达了对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对比,并且在剪辑中使用了大量的黑白地理档案影像,明确将媒介转型与城市地理环境变迁相勾连。

如果说导演通过数码相机不如胶片相机可靠表达了对于现代性的质疑,但面对这种质疑似乎也没人能提供答案,最后也只能给出一句生殖崇拜式的慨叹:“年轻人,将来是你们的世界,由你们做主”。

这一点带有强迫症式的乐观在《深度对话》中也被无情地解构了,现代意义的主体以及任何形式的人本主义在当下的监控时代里已经不存在任何讨论的意义。

所有的身份认同都是破碎流动的,每个个体都深陷精神分裂之中。

谁是病人,谁又是医生?

徐克大概是希望我们不要再纠结答案,因为问题本身在他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这一姿态也让影片最终只能收束于犬儒主义保守的覆辙。

影片最终定名《七人乐队》,不是“七武士”、“七小福”,也不是“邵氏七公主”、“新艺城七怪”,更不是“全真七子”或“武当七侠”。

无论如何,七位导演再度拾起胶片,尝试以光影重谱香港半个多世纪的乐章,香港无数个纷扰而又缤纷的日夜由是交织,在狮子山下,于香江岸畔。

 9 ) 《别夜》Tender is the night

第三个小故事内容实在丰富。

青春伤痛文学,非常文艺。

多处引用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想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曾经说:“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我会承诺很多,实现很少,我们会面对面越走越远,肩并肩悄然走散,你的眼泪都烫伤我的肌肤,对不起,我爱过你”。

还想起来焦仲卿和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到了最后,男女主为了避免分离,为爱殉情…男:记忆是最丰富的时间,唯一真实,现在亦包含于记忆,根植于泥土的,到泥土必须回归女:来到我身旁,依山偎海,来吧,我是山,我是海,我是你要的一切,我依偎着你,你就回到古昔的梦男: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BGM:《深夜港湾》歌手:甄楚倩夜已在变幻 像钻石灿烂 但也这么冷看千串霓虹泛起千串梦影着这港湾何故泪却凝在眼沉默里 终于一声慨叹你快将消失 消失去 去了未会返路已是有限 愿每步放慢 莫太早分散再请你逗留请将这片梦拥在臂弯如缺乏你难习惯 难习惯身边千般冷眼听听北风声多么冷 快收紧些你臂弯长裙随急风飞舞似浪漫却在别时人渐散黑色丝巾风中牵满寂寞 荡落这港湾陪霓虹千盏风里我独站远望渡轮随浪去身边的呼呼北风已经不感觉到冷今晚最冷已是我心间女:青空凝视我,我观照夜,夜观照悠悠与无极合:集中感觉于顶梢,听夜的呢喃男:梦幻不易把握,有梦幻把握我,我和你飞翔在梦中女: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男: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女:岛上岛上,我欲久居男: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女:爱情自午寐醒来男: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女:今夜是一个动人的夜男: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so/FKDQFRHQ0521E65Q.html

 10 ) 七人樂隊

724優先場其實可以搞得成呢個project喺影史上都絕無僅有喇,拍慣大製作嘅大導演難免喺呢啲短片會有失手,當然其中都有好嘅作品。

《練功》:大哥大今次又摷返佢當年拍《七小福》嘅古仔出嚟,由佢個仔出演,裏面有大量練功嘅鏡頭凸顯咗當年嘅辛酸,但同時就掩蓋咗故事背景個年代感,唔了解背景嘅朋友會以為睇緊武術隊宣傳片。

5.5/10《校長》:睇完覺得60年代嘅校長係可以咁樣教育學生,同學生嘅感情係咁close,一直都好鐘意許鞍華講故事嘅手法,吳鎮宇繼續有影帝級表演,幾滿意。

7/10《別夜》:裏面有句星爺喺《他來自江湖》嘅台詞已經交代咗故事發生嘅年份,移民潮令到一對學生情侶無奈分別,你以為講愛情,我就認為係講政治喇。

聽住甄楚倩唱住《深夜港灣》,唱到「你快將消失,消失去,去了未會返」嘅時候,我突然間喊咗出嚟啊屌你!

8.5/10《回歸》:最最最估唔到就係「天下第一」武指係可以拍呢啲小品。

後生走得到,班老餅點走咧,幾十歲,腰骨又脆,最後嗰幕班仔女話返嚟陪個老人家,係個人回歸咋,你估個心回歸咩,有心嘅就唔會走啦!

6.5/10《遍地黃金》:唔知係咪玩咗幾年鮮浪潮,杜sir連短片都可以駕輕就熟,短短時間將大量嘅訊息塞入去都唔覺得趕,睇到尾覺得似睇緊《奪命金》嘅番外篇。

8/10《迷路》:東san嘅遺作,似係佢想對香港嘅一封情書。

不過總體節奏有啲奇怪,反正我就get唔到喇,可能真係同香港一樣迷咗路掛。

6/10《深度對話》:徐克依然天馬行空,玩到要同精神病人深度對話,其實邊洗咁麻煩啊,我地日日都畀班黐線佬搞到黐撚曬線啦。

啱㗎喇,依家每日都係精神病人同精神科醫生嘅對話,新聞日日播緊啦!

7.5/10

七人乐队 (2020)6.42020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洪金宝 许鞍华 谭家明 袁和平 杜琪峰 林岭东 徐克 / 洪天明 洪金宝

《七人乐队》短评

这6分是怎么得出来的

7分钟前
  • 薯条
  • 很差

《别夜》插曲,甄楚倩-“深夜港湾”

10分钟前
  • pipboy
  • 推荐

母题还是“变”与“离”,谭徐许杜都很有辨识度,郎心如铁puppy love,疯批打法玩反转,善意师长忆终身,市井小民随命转,别的没什么好评价的,学生作业感。有点想起杀出个黄昏,光辉命途已逝,除了出走与自绝,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别的吗?

15分钟前
  • 茶渍血桃
  • 较差

感谢手机🙏🏻

20分钟前
  • Garmonbozia
  • 很差

只有杜琪峰的短片有意思,讽刺犀利又心酸,和他的长片还是没法比。其他人的,就跟玩票似的

22分钟前
  • zhang 2nd
  • 还行

不行就是不行 但没一个行的也是奇了怪了

24分钟前
  • 灰狼
  • 很差

不完全是私人回忆,不完全是封闭环境里的小品,《校长》有更多的枝节,布置最多细节和年代感。《黄金》有更多面的评价(但出之以喜剧性和收益期片段)甚至自省。和对香港人近二十年艰难处境的大笔勾勒。点到即止。不必重笔描去。只是偷偷漏过60-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练功》真的聚焦练功,小演员来自台湾戏校,那种受训练得来的身体无法平替。《别夜》把生涩来了个三番四抖,少年的梦话,一时真心要抵一世的沉醉《迷路》里华哥和钟sir都硬朗,回忆的叠加迷离;然而那句幸福的叮嘱超出了角色该有的感慨。点题有点刻意(但是…)。在这样的时候要结尾不容易。《谈话》是实验小戏剧,但身份调转仍然是说着香港地。再看到达明,安心,他是好演员。全艺联周末暑假迷你电影节。除了回归其他我都默默哭。回归也很典型,漫画式。

26分钟前
  • aga好龙
  • 还行

同样是命题作文,最起码作业明面上还是可圈可点的

30分钟前
  • 晚春
  • 推荐

很久没进电影院,很久没进电影院看港片。没有香港电影我就不会爱上电影,这部不可能不看的。买票的时候发现全场只有一个人坐在正中间,我跟朋友说一定要去会会这位港片迷。她在寰亚logo刚出来时迅速屏摄了一段,我心想:确实是影迷,但还是不妥吧。后来她又忍不住屏摄时我提醒了她,她收起了手机。没想到和唯一影迷的互动是这样的展开[叹气]最喜欢许鞍华和杜琪峰的段落,前者依旧保持娓娓道来的温情和善意,后者戏剧张力十足,干净利落。虽然我还是看得泪目,但我深知好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几个故事里,有戏谑,有情怀,有致敬,有歌颂,但大家不约而同地避免了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不论是片中年代还是现实年代)。希望我爱的香港电影和香港能够重新打起精神,在那之前,那些我看了无数遍的电影会陪伴着我,提醒我“流光溢彩的时代”曾有多动人。

35分钟前
  • 鹅岭懒人
  • 推荐

问题很大,非常大,所有人都被磨平了棱角,这种无言的温吞变相限制了所有人的发挥,和我的预期非常不匹配,但鉴于大荧幕胶片颗粒感,和那么一点点不忍心,还是给及格。1洪金宝纯摆烂,一点风格和电影语言都没有,倒是相当自恋。2许鞍华整体太散了还是,但细节上又一板一眼,实在拧巴。3谭家明的野心很大,但执行力实在难看,要不是最后拉高了一下,他的前半段比洪金宝拍的还难看。4袁和平的倒是很轻巧,虽然圆起来很像央视春节广告,但总算是四平八稳及格线的作品。5杜sir的也算正常发挥,文本信息量和表达效率极高,加上熟悉的站位和不可知的宿命论,还是比较老的。6林岭东后半部分拉了,点题有些直白前面迷路也束手束脚,还是限制太多。7徐克玩很嗨,算是里面最潮的了,又拿出看与被看玩出新意,各种解构和一点点高级黑,放在收尾很不错。

38分钟前
  • 03Sanders
  • 还行

洪金宝用个人经历书写时代记忆,但产生的共鸣较小,也没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许鞍华问题基本跟洪金宝一样,师生情谊虽为普世情怀,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深挖和深思的部分,谭家明用十几分钟却能将狗血的虐恋拍出了一种具有鬼魅气质且充满诗意而又富有层次感的感觉,不愧是王家卫的师傅。袁和平的题目虽与回归相契合,但内容并没有主动迎合题材,反倒是用一种简单的家庭关系侧面写出回归的意义,以小见大。杜琪峰通过个体表现也最直观的表现出了时代特色,但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后劲表现的并不足,也仅仅是体现了好的一面。林岭东鬼魅质感的怀旧似乎也并没有多深情,要说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早知今日亦又何必当初。徐克这段双口相声实在很讨喜,又揶揄许鞍华又揶揄林岭东,精神病院到底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终究是由规则所制定,没拍长津湖的他还算清醒。

41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2112013

44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较差

没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7位导演一起拍片,我先说一句杜琪峰大写的牛B。遍地黄金真的太好了,从小人物的视角以经济这个点切入时代变迁,融合几个大事件,我认为是最切合电影主题的。徐克风格最强,出来三秒我就知道是他了。洪金宝的片子我一直在惊叹,好看!是那种没办法被其他片子替代的好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诚不欺我。袁和平、林岭东的也不错,我最不喜欢谭家明和许鞍华,但7个人风格各异,太值得一看。

47分钟前
  • lulu
  • 力荐

杜琪峰尤其好!疫情、卖楼、隔离、炒股、茶餐厅……许鞍华拍的是传统左派学校吗?谭家明拍的老情色了……

50分钟前
  • KuningTelur
  • 推荐

拼盘电影,不知不觉看完了,但没有一个留下印象的,这是大导演们的乡愁啊。【CTRLTV】

5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除了八爷,其他六位价值观都很清晰

56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最喜欢林岭东的部分,城市变迁、每一代人也在变,但其实人们的追求从未变化过——想要幸福。幸福很简单,有爱的人在身边,每天可以吃饱穿暖,这样就已经很幸福了,只是有时候人要走过一段很曲折的长路才能明白。其次喜欢的是许鞍华(很老派、善良、克制)、袁和平(家的意义、不需要不代表不想要)和徐克(谁是正常的?取决于拿话筒的人是谁,单看能看出来吗,未必吧)的部分。

58分钟前
  • 不忘
  • 推荐

徐克 杜琪峰 洪金宝

59分钟前
  • 千島
  • 推荐

洪金宝的《练功》致敬的是香港功夫电影,但是我感受到的是麦兜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活泼可爱的气息。袁和平的《回归》谭家明的《别夜》讲的是移民潮对港人生活的冲击,一篇是中规中矩的亲情散文,一篇本来是想写成“新月派”气质的散文诗,但是演着演着成了恐怖片。许鞍华的《校长》让人想起《明月几时有》,文艺腔有点重,王老师的形象比校长的形象更突出吧。在林岭东的《迷路》里看到任达华和龚慈恩是惊喜,一家人的互动有点意思。杜琪峰的《遍地黄金》保持他一贯的风格,完成度最高。徐克的《深度对话》嬉笑怒骂极尽嘲讽,医生病人观众三者对象的观照令人浮想联翩,放在最后也是一种态度。

1小时前
  • 孤月明寒草
  • 还行

大多平庸,看个情怀,看到所有的熟脸都很开心,没想到的是最喜欢的竟然是《别夜》,一个特别小特别小的故事点,拍得却很单纯很有趣,抓到了年轻人那种拧巴的点,从演员到摄影都感觉动了心思;《练功》很诚实,能做到什么就是什么,有洪金宝的真实体验撑着,中规中矩就不错;《迷路》和《遍地黄金》都属于有些可惜那种,原本可以做出趣味的,却感到了大家的疲惫。其他那几个真的是看得有点不适,非常老套俗气,完全没有用心在做。《深度对话》毫无深度。

1小时前
  • U 兔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