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篇东西谈谈朴赞郁,脑残粉总该示爱下。
不过自己也没想到评论的第一篇会是这部《机器人之恋》,这部看评分就知道算不上是朴赞郁作品中很被人所欣赏的,不过我也要任性地撂一句,反正我很喜欢。
这种喜欢,大概主要是由我自己的审美趣味决定的,而不单单是因为导演和编剧是朴赞郁的缘故。
因为我自己对于这种故事天马行空、布景斑斓梦幻、气氛浪漫诡谲的片子完全无法抵挡。
这种片子,就像个穿的花花绿绿的面颊干瘪满口假牙老太太在那里讲笑话,还透着一股可爱的冷幽默气质。
所以,我会喜欢《天使爱美丽》、《黑店狂想曲》、《杀妻总动员》和《梦旅人》,嗯,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上述这些片子的画面都如鸟翼般纷纷颤动刷刷刷飞过我脑海。
和排在第一的那篇影评不同,要是我来说的话,我会说,朴赞郁是个真正温情的导演。
《老男孩》的故事当然很残酷,朴赞郁的叙说手法自然也暴力血腥,可是当吴大秀趴在地上学狗叫和片尾与一身红衣的女孩在雪地里拥抱,女孩说“我爱你”而吴大秀的脸上露出痛苦却又满足的笑容时,这幕美丽凄绝的场面让我感到的是温暖和动容。
我突然之间觉得,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了。
两个孤独至极的人,在催眠中彼此舔舐伤口,即使是如同野兽般的相爱,也成了此刻最大的安慰。
《亲切的金子》的结局同样是下了雪,小女孩给金子一个雪白的蛋糕,蛋糕自然是象征着金子再也回不去的纯洁。
金子把头栽进了蛋糕,而女孩拥抱着金子,在悠扬的圣歌声中,仍然保留了重新来过的希望。
《我要复仇》相对上两部会沉郁一些,风格没那么招摇,而是更加专注于讲好这个故事。
同样是我眼中他唯一称得上是惨烈绝望的一部。
奉俊昊就跟朴赞郁相反。
我每次看完奉俊昊的作品,永远都会升腾起一股巨大的阴冷感,凉气满溢。
无论是《汉江怪物》、《杀人回忆》还是《母亲》,归根到底的关注点都是社会上的弱者,他们往往被无情忽视,然后开始暴戾残杀,亦或畸变对抗。
而结局,总是不留一点余地。
他的镜头注视世间的眼神是非常冷漠的。
他的片子里体现的才是真正的黑暗与绝望。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非常认可奉俊昊是韩国最出色的导演,他在叙事技巧上无懈可击,而且电影挖掘的厚度极深,文本容量极大。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那个把风格玩得出神入化视觉上华丽至极只能感叹为何你如此牛逼的朴赞郁。
这部片子也可爱柔软得惊人,完全就像个童话。
所以我看到,其实朴赞郁是个多么充满了童心的人,他的想象力又是多么惊人。
可爱的英君,对着自动贩售、电话机、收音机说话,走进钟里发出打嗝的声音。
一顺的刷牙强迫症,带着兔子面具,头上有两卷小毛,还可以窃取别人的能力与思想。
吃腌渍萝卜觉得自己是只耗子的奶奶。
倒着行走的人,觉得生命都是自己的错,不断向别人道歉。
还有胖女人发明的薄荷油冰冻果子露袜子和柿子袜子,连名字都听着无比诱人,摩擦就能飞起来。
充满电的脚趾会亮起来、手指上会飞出子弹、米饭电子管。
朴赞郁的脑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啊?
他到底有多少稀奇古怪、荒诞离奇的想法啊?
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所有人开会时的布景,圆拱形的建筑,充满了后现代的风格。
跟《杀妻总动员》一致,几条分开的线都有交融,比如《杀妻总动员》是那个以为自己是只鸟的爸爸真的飞了起来,还救了要自杀的浅野忠信,这里面则是一顺把别人用来跟他交换的歌喉和袜子给了英君一场梦幻的睡眠飞行,又比如圭硕说,他的生命快结束时,他的松紧带将拉到极限,对应了后来奶奶来找英君时身上的那根使她们无法靠近的松紧带。
“啪”地一声,回到了生命的原点。
我迷恋的,就是这样暗埋伏笔前后对应的聪明编剧手法。
每个人都在找的,其实是存在的理由。
这个日渐喧嚣却也日渐荒芜的世界里,我们都开始迷失,然而,这部片子却如一场不可思议的荒诞梦境,使我们获得仿佛漂浮般的奇妙感受,沉浸在深深的浪漫情怀中。
正因为朴赞郁是真的温柔,才没有像《梦旅人》一样给予死亡作为他们的归宿,而是给了他们雨过天晴的彩虹。
因此眉梢都忍不住地喜悦。
看这部片子时,正好歌里在放的是《不再让你孤单》。
突然想到,大概这部片子里的一顺努力为英君做的就是如此,你我都是世界的弃儿,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疯子,而我,不愿让你孤单。
路遥远 们一起走我要飞翔在你每个彩色的梦中对你说 我爱你
2005年的威尼斯到2007年的柏林,朴赞郁都没有错过竞赛,但拿到的都是艺术创新、突破敢斗之类的奖项。
这不能说明更多问题,但唯一的可能在于朴赞郁在改变,而这改变可能是反方向的或者暂时的走错方向。
这是朴赞郁在三部曲之后的一次轻松之旅,然而不能说这是转型,朴赞郁字典里没有转型这一词,即便是《JSA》,也跑到柏林晃几圈才回来,解释《I'm a Cyborg, But That's OK》也变得晦涩起来,比如它的大远景结尾,比如现实与幻想的交叉散落。
还有,亲爱的影迷们,不管朴赞郁这次会有或者真有何等失水准,比如和香港的舒琪老师一样批评的“肆无忌惮”和“自我陶醉”,或者嫌它拖沓冗长并表示如果只有半小时四十五分钟那就是趣味却不失精悍。
从后者的说法来看,如果成为短片《N.E.P.A.L》或者《Cut》的长度更为合适些,不过这样激起的反应就是粉丝会哭爹骂娘。
以下我会注重从《N.E.P.A.L》与《Cut》的角度分析和《I'm》的联系,遗憾的是很多人应该都没看过。
对于粉丝那亦是更无可能的事情。
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等待今年的《Evil Live》,这才是朴赞郁精心准备的吸血鬼大作,也有可能跳票到奥运年,毕竟一年一部总让人不太放心,奶牛型导演总容易让人提心吊胆。
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比如你在开头见到林秀晶给自己充电的镜头,又是割又是绑,也许你还在想这样的开场很有风格呢,整齐干净的工作服,协调如一的步骤,空洞的眼神和林秀晶一个人异数般存在的画面。
工厂里的广播声和医院里讲解的交错,可以反应过来这是朴赞郁,不一定就是开头的齿轮转动上的A PARK CHAN-WOOK FILM字样。
这是一个发生在精神病医院的故事,工作人员监视看护着所有的病人,他们不时坐成一个圆圈进行放松治疗。
林秀晶突然露出的那口牙(事后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主要的线索物假牙)和绝食者的目光无神倒可以吓一吓,机器人的代表果真是个精神病患者。
嘴中啃萝卜喂养耗子的奶奶最初是观众们眼中的恐怖人物,不过医院病人可是他们的乐子。
可以说精神病院的来历源自《N.E.P.A.L》,尤其是在看过林秀晶被人推着在走廊来回介绍不同病人时的流畅镜头,讲述身份的移换,完全的另一个世界。
充分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前半程印象十佳,那完全是种实力在握的体现。
依然不认为《I'm a Cyborg, But That's OK》有比带着人权之名《N.E.P.A.L》中紧握的双手来得更切实际,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与《Cut》的联系则是绑在奶奶和医院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背后的“松紧带”,其实也不是松紧带。
就是一根长长的伸缩性能极好的绑在腰间折磨人无法往前跨步的带子——在《Cut》里那成了仇视完美者对付导演的一个手段,背后则是导演长期承受的精神不安与风险束缚。
在《I'm》中,这是被强制使用的一种工具,奶奶被送儿女们视为“怪物”送往医院,连萝卜也别想啃。
反抗社会与沟通阻绝是一个大主题,由于语言不通就被投入精神病医院,反之,语言相同而思想不通更该被投入精神病医院,这就是《I'm》里的形色患者们,而不仅仅是适应不良青年和机器人少女。
称其为现代社会的牺牲品再合适不过,朴赞郁所要反映的则是作为一种无处可归的希望。
亲人的冷漠对待,自我隔绝与无法被人理解,多少躲在每个病人的后面。
Rain在片中的戴面具、逃避缩小、隐身想法以及用偷窃证明自己存在等等。
哦,伤心啊,我好伤心啊!
林秀晶在埋奶奶遗物时唱着这简单的歌词,留意了下居然是埋了三样东西:鼠标、假牙、骨灰,埋前者真是有趣。
后面还有如叙事文一般的米饭之歌,冒着蒸汽的白米饭……,奶奶的腌萝卜,冬天、春天、夏天的白米饭,看似无拘束的怀念之情。
《I'm》有很多臆想妄想而并不真实存在的场景,它们设置得有些随意,除去大量医院工作人员在场的场景其他都可以归为虚构而不真实,比如大地下室还有结尾的广阔天地,这很难被论证为存在的真实。
而容易被看出来的剧情拖沓,即为Rain和林秀晶大量增设的对手戏,kiss充电升温乃至食堂言语教授吃一口饭的段落。
可有它们,影片也才105分钟,不可否认众病人的顿不作声和整齐鼓掌来得相当做作,这还不包括与前两部长片同样空、远、全的结尾,旭日与彩虹,乌托邦,绝对的幻想,反之空想则是本片无法承受的结局。
《老男孩》中吴大修回到学校时记起往事一段打破时空的剪切、交相出现的人物印象犹存,跟林秀晶在《I'm》片中回忆奶奶被妈妈叔叔阿姨几人送往精神病医院的下午有其相通之处,抢夺收音机,摔破,交错剪辑的画面交待了人物的完整过往。
然而,朴赞郁不仅无法解决“复仇”的生灭始末,对于收尾《I'm》,同样来得有些力不从心。
存在与活着的理由没能解决任何问题,同时抛出这样的一个解决方式真有些轻浮。
主题沉重,结尾只能放点希望之光,心不在焉的眺望。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45985010009fe.html在07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一部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参赛作品《机器人也无所谓》(电子人也无所谓或再造人之恋),获得阿尔弗莱德奖,影片由Rain和可爱的林秀晶主演。
这位一向嗜好暴力、血腥、复仇题材的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放弃了擅长的风格,清新幽默了一回,虽然影片中仍有些许阴郁元素,但总体上,这是一部好玩并且让人感到乐观的电影。
这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的病人无疑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人群,没有心机,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也有为别人的快乐而努力的人,那就是Rain。
影片中所有病人的病症描绘,都充分显示了韩国人具有的古灵精怪的幽默想象力。
可爱的林秀晶刚进医院,便有一个好心的女人推着她四处逛,并一一介绍这里的病人,她介绍的病人中,有恋牛癖的、易装癖,在军队被轮奸把自己肛门缝上的……当所有人认为这个女人是医院的看护之类的人的时候,医生跑过来指责她,原来她是一个说谎狂。
这些很容易让人想起《飞越疯人院》里那些漫画似的病人形象,不过这部《机器人也无所谓》中的大部分病人的病症及心理的描述与刻画,并不如《飞越疯人院》深刻,他们的形象设置大部分的作用是增添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因为它的主题也不像《飞越疯人院》那么沉重。
影片讲了一个患有认为自己是机器人的强迫症的女孩子,不肯吃饭,到医院接受治疗,最后在一个患有“消失恐惧症状“(害怕自己会消失)的男孩的帮助下恢复进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又乐观了起来。
不过,导演并没有设置情节让这个女孩从此消除强迫症,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但结局是,她已经愿意吃饭,并且逐渐走出了失去奶奶带给自己的阴影。
她的奶奶也是一个精神病人,在家里只有她与奶奶是亲密的,当奶奶被精神病院的车带走时,她骑单车追上去给奶奶送她的假牙,但没追上,她就责怪自己的”电力“不足,阴影一直伴随着她。
后来在一个Rain与她制造的幻境里她又见到她的奶奶,从此也消除了她的阴影。
这个幻境并不是影片中唯一的幻境,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幻境正是着部影片童话气质的一个体现。
还有一个会唱歌的漂亮女孩病人,当她在那个草坡的幻境里唱着美妙的歌曲时,一度使我想起了《音乐之声》。
导演并没有让可爱的林秀晶的强迫症痊愈,但她愿意吃饭了,并且摆脱了阴影,是机器人又有什么所谓?
导演这样设置大概也是要传达一种更人道的观念,为了治疗这些单纯的精神病人们,用上电击,禁闭,灌食和种种不为我们所知的残酷方法,这样是对的吗?
这样就是对精神病人们好?
这是多么不可理喻。
这些病人都很单纯,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快乐,机器人也无所谓。
也因此,这个电影里的医生们虽然形象并不那么鲜明,但他们绝不是我们从其他电影(或文艺作品)中了解到的精神科医生那般地”白色恐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蔼的,这个精神病院也不像牢笼、监狱般地灰暗冷酷,而是一个有着缤纷色调的花园。
这些大概是导演要让我们思考的,而这个电影里缤纷清新的色彩也是它另一个童话气质的体现。
可爱的林秀晶刚到医院时不但向医生隐瞒了自己的心理,并且一直都不吃饭,后来Rain知道她是害怕吃了饭会破坏她的身体(机器),便想了一个办法,Rain给她的身体里装了一个能把饭转化为的电能的装置,用的是有他母亲照片的一个小匣子。
其实这个时候Rain有理智地明白可爱的林秀晶的病症,他也并没有在她身体里装那个装置,但是给她的暗示是,他又明确安装了。
他没有否定她的心理,这就是病人们之间的尊重。
可爱的林秀晶终于吃饭了,我们也能看到,那个装置也在她身体里魔幻般地运转起来。
Rain还有一门偷盗技术,他偷了乒乓球冠军的球技,偷了小男孩的裤腰带,偷了胖女人肚子里的食物,偷了说谎女人的记忆,偷了……在可爱的林秀晶的恳求下,他偷了她的同情心,她也就不会因为想念奶奶而伤心了,后来他又偷了胖女人的飞鞋,飞去见了奶奶一面。
这些颇具魔幻色彩的道具(电能转换器、飞鞋等)和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偷取同情心,飞翔,还有Rain经常变换的好玩的面具,可爱的林秀晶和荧光灯、自动咖啡机说话的情景等等),同样是这部电影童话气质的体现。
当然,童话当然少不了王子与公主纯洁的爱情,当可爱的林秀晶问Rain,如果她身体里的装置坏了怎么,Rain说,他是机械师他会修,可爱的林秀晶又问如果他不在身边呢,Rain说,我当然一直在你身边,我们就知道他们相爱了。
而那个他最珍视的有他母亲照片的小匣子,已经和她最珍视的奶奶的假牙一起,埋在了奶奶的坟墓前。
这部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古灵精怪的,因为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这些病人们所思所想,绝不是我地正常人能按常理推测出的,而这些演员们——大概都是专业演员——对这点领悟得非常透彻,完成得也非常出色。
这种古灵精怪的表演也让这些病人形象更加可爱。
这种充满灵感和不确定性的表演是日韩演员们的擅长,在这部电影里古灵精怪的情节也使这种表演能够被发挥得更加彻底。
这自然也是这部电影的童话气质的另一个体现。
即使不是精神病院的故事,许多日韩电影里同样有许多这种充满灵感的表演,这些在那些女演员们表现得更多,这也使日韩电影里的女主角显得更耐人寻味也更可爱。
《春逝》里的李英爱(饰演的电台制片人),《花与爱丽丝》里的铃木杏(饰演的荒井花)和苍井忧(饰演的爱丽丝),《我的野蛮女友》里的全智贤(饰演的野蛮女友),《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里的绫濑遥(饰演的亚纪),这些女主角无一不是令人捉摸不定、灵气十足的女孩。
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中国电影里,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表演,即使是被称为古灵精怪的周迅,她对各种古灵精怪的角色的演绎也仍显得造作有余。
而所有这些,都是缘于斯氏的垃圾现实主义表演理论的毒害。
在中国的那几所顶级戏剧、影视学院的表演教育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前苏联的表演(教育)理论大师的体验派的理论一直都是这些学院表演教育的根本,因此使得中国演员再也走不出现实主义。
按照这位斯坦尼斯拉基大师的理论,一切表演都是有生活基础的,演员的所有台词和形体动作,在综合当时所有的情境(人物心理、场景氛围、数量变化等)前提下,是能用逻辑学推断出来的,而按照这种理论,所有充满灵感和不确定性的表演,都是荒诞而无法让人接受的。
他从来不考虑人思想里的偶然因子,尤其是女人这种不确定性动物的偶然。
因为长期接受的是斯氏的理论,而中国女演员们又严重缺乏改造它的创造力,就造成中国电影里从来不会有充满灵感的表演。
斯氏也并不是完全错误,因为要颠覆任何一种思潮下的艺术创作,都必须是在熟谙这种思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缺乏这一类型的表演,有一大部分原因也归咎于那些表演老师们缺乏引导的蹩脚教育和演员本身缺乏颠覆意识的创造力。
在整体清新而喜剧色彩的影片风格中,导演仍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些许自己惯常爱用的血腥与暴力元素,像可爱的林秀晶(在幻想中)开枪射杀医生们时鲜血喷涌。
这也和西方童话电影有了某种暗合。
阴郁也许并不是童话故事所要宣扬的,但是阴郁无疑能给电影带来童话般神秘而浓重的色彩,这就有了那些电影的魔幻和哥特气质。
在拉美这片满是神秘的土壤上,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到最近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潘神的迷宫》(墨西哥),魔幻几乎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魔幻,是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并难以比拟的。
在这部《潘神的迷宫》里,德尔·托罗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拉美魔幻的魅力,也展现了一个孩子脑子里应该有的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他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说明,只有他们才能拍出最纯正的童话电影?
当中国出现一部较为魔幻一点的《恋爱中的宝贝》时,中国人就以他们肮脏的思维表示看不懂,并恶语相加。
这部充满灵感和激情的电影又岂是这堆愚蠢的人们能看懂的!
我去你一百多个大爷!
哥特是属于古堡的神秘与阴郁,因此也成了童话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苍白、神经质、忧郁等诸多哥特特征,都可以在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中窥见一斑。
以上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阴郁元素是魔幻和哥特的催生剂。
造型奇特、色调灰暗、血腥与暴力,并不妨碍一部电影成为童话电影,其实那些主人公们,都有一颗单纯、透明而脆弱的心。
像一个孩子一样,幻想迷宫里的奥菲莉亚是这样,剪刀手爱德华是这样,可爱的林秀晶也是这样,甚至Rain和那些病人们都是这样。
童话电影向来不是东方文化的擅长,童话电影在东方电影里也很少出现,许多被人们称为有童话般爱情的电影,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童话电影,而仅仅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我最喜欢的《花与爱丽丝》就是这样。
《机器人也无所谓》有许多童话电影的元素,可以说是一部东方式童话电影了。
精神病院......里边..大家可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做自己想做..自己非做的事......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认为自己是机器人.....很好.....每个病人心中都有个最想珍惜的人..却远离了的人........病人间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其实他们都很正常................一定程度上的正常
开场,故事已经开始叙述,制作人、编剧、音乐、服装们的名字巧妙地隐藏在画面中,等到最后一个名字“朴赞郁”出现,我就喜欢上了这部还没开演的影片。
一个像枯柴一样的小女孩,大大的眼睛、干枯的四肢、焦黄的眉毛,以及很有创意的发型,穿着麻袋和帆布鞋,神经兮兮地对着自动售货机、荧光灯、收音机说话。
一个整日带着面具的笑容阳光的大男孩,相信自己有随意偷取别人习惯、思想、物品的能力,古道热肠。
两个年轻人就在精神病院相遇、相知、相爱了。
这是一部爱情片。
故事进行的温润、平缓、令人愉快,一切不骄不躁。
一顺因怜惜而爱上英君,我相信直到影片最后两人在大雨中研究英君生存的意义时,英君转头看向一顺的一霎那,才真正爱上了这个一直在默默关心、帮助她的男孩。
为了让英君吃饭,一顺用他独特的思维找到了办法:制作了一个“米饭转换器”,安装在英君体内可以把吃下去的米饭转换成能量。
然后我们就看到两个人坐在地上,一顺在英君裸露的背部用铅笔划一扇门,还有把手,逼真地制造出声响让英君相信他真的在打开她的机器身体。
“米饭转换器”安装完毕,餐厅里,一顺引导英君吃饭,整个餐厅的病友们都在替英君加油,结果在进行到第五步,将食物放进嘴中的时候,英君还是放弃了,跑到柱子前面低头沉默,窃窃地问了一句:要是“米饭转换器”坏了怎么办?
一顺答:我来修,你可以给我打电话,终身保修。
说完递上了他自己画的名片,称谓是“米饭转换器专家”。
一顺是精神病么?
他有精神病人的恐惧、胆怯、一点点自闭倾向,但是他更懂得去爱护别人、关心、帮助别人,他强迫偷走“歉意综合症男”的抱歉,带走困扰英君很久的“同情心”,让她爽快地在圆舞曲的音乐中肆意地屠杀白衣医生们。
其实,一顺更像是这个精神病院中的天使。
精神病院什么样?
朴赞郁给我们打开的是一个类似于人间天堂的地方,精致的园艺、漂亮温情的房间,连安定室都是铺满嫩绿色隔离层的小屋,还有病友们奇怪的癖好……这里的人们都很另类,却没有受到强烈伤害的残暴后遗症。
没有人知道他们都是为什么得病,影片开始的大妈倒是说了不少,但她的身份是妄想症患者,使得那些病因也瞬间荒诞。
只有一个人被讲述,就是主人公英君。
她不过是从小跟神经病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长期孤独,奶奶日渐以为自己是老鼠,从而被英君的妈妈强行送进疗养院。
跟奶奶分别后的英君更加孤独,开始以为自己是机器人,整日带着奶奶遗留的假牙,抱着给奶奶做的收音机思念奶奶,拒绝吃喝。
最终英君埋葬了奶奶的遗物,痛哭一场,从此学着在一系列“禁止”中坚强起来。
我想,除了爱情,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一切病因来源于孤独。
一个朋友曾经在QQ上说:“电影里可以敞开心怀,不问世事,进行一场至真至纯恋爱的人,一定不会是上班族。
因为生活本身,是件很累人的事。
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房奴和工薪族,也就抽不出空自杀了。
”看这部林秀晶和RAIN拍的电影时,我想到了她曾说过的这些话。
英君和一顺也不用上班打卡,朝九晚五,因为他们住在精神病院里。
英君认为自己是个机器人,她把电线插进自己割开的手腕中企图给自己充电,结果被送进精神病院。
一顺被鉴定为患有某种“反社会综合症”,他用自己做电技工的储蓄,送自己来这里。
英君留着齐刘海,眉毛疏淡,整日穿着过分宽大的棉布裙,挎着大帆布包,因为怕短路生锈而拒绝吃饭。
她的包里装着很多电池,饿的时候拿出来舔舔。
她和自动贩卖机说话,和未插卡的电话机说话,藏到柜子里和钟表说话。
一顺第一次看见她时,她处于半昏迷状态。
躺在床上被一个病友推着满院走。
一顺对她是一见钟情的。
当英君因长期不吃饭而被医护人员强迫推进隔离室,从鼻孔插入导管输液时,一顺疯狂地闯进隔离室大闹“她有不吃饭的权利”。
一顺被关进英君的隔壁病房里。
一顺从窗户递给英君一双袜子——这是一位病友的发明。
英君咯咯笑着,穿上它,匍匐在床上,双脚不断摩擦,产生“静态电子悬浮拉力”,英君越变越小,终于飞了起来,一只瓢虫抓住她的床,飞出窗户,降落到旷野上。
为了让英君吃饭,一顺在母亲留给自己的遗物——一个首饰盒中,放了些电子零件,告诉英君这是“米饭电子管”,能将卡路里转换成电能。
只要把它装进英君的身体,英君就能通过吃饭充电了。
在约好的地下室,英君脱下棉布裙,两扇突兀的肩胛骨像蝴蝶翅膀。
一顺用自来水笔在英君背上画了一道门,“啪嗒”打开个盒子模拟打开那道门的声音,佯装安好完毕。
翌日,英君在食堂里,用了几分钟时间将第一勺米饭放进嘴里,然后哇地大哭起来:“如果我坏了怎么办?
”“坏了我修。
”“要是现在没坏以后坏了怎么办?
”一顺给了英君张米饭电子管技师的名片,“坏了给我电话,我终身保修。
”朴赞彧在这部电影中,率性地用了很荒诞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在病院里像卷筒纸一样滚来滚去的病人,例如飞行袜子,例如让英君以口做弹匣,十指为枪膛,扫射精神病院。
这哪是神经病,这分明是童话,是理想啊。
想起在《梦旅人》的迷离背景、以及东亚质感中,加入了《天使爱美丽》的灵动、奇幻、幽默和温暖,再加一点点朴赞郁式的特有的“酷”。
编剧导演的工作有时就如调香师,几味融合间一款新的香调便缓缓升散出来。
还真是缓缓的。
前2/3都并不觉得,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几乎要怀疑是不是又纯粹在装腔作势、用心险恶的玩风格了。
但渐入佳境的时候,便能够会心微笑,淡淡感动。
尤其在Rain为她背后假装安装电能转换器那场,吃进第一口饭那场,和避雷针那场,直到最后。
最后天地苍茫的宏大感将每个人包围,让你相信和确认了有那么种美好。
我与很多人一样,回过头喜欢上这个名字:I’m a Cyborg, but that’s OK. ——就像是说,爱你要你,不管你是谁。
只是仍难以觉得Rain长得好看。
朴赞郁是一个真正黑暗的导演。
但他最黑暗的地方,是他把玩“黑暗”的姿态比别人都要来得深入、细致、长久,而且天知道,他真的爱它。
所以当某天,在我第五遍也许第六遍重温《老男孩》之后,刚好获悉他要拍一部爱情片,我就想,这事儿不靠谱,但是太酷了。
果然,片子拍出来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怪诞美感。
当我看到开头,少女切开手腕面无表情好像切开一只白兰瓜,然后认真将电线插进汩汩流血的伤口再以胶带细心固定,最后接通电源的时候,我很放心,我知道我将看到的仍然是那个黑暗的朴赞郁,不管他潜伏在多么明快的表象下面。
朴赞郁毫不珍视两位主演的美貌。
他将Rain闻名遐迩的六块腹肌隐藏在宽大病号服下面,而林秀晶清丽的面孔上则有两条诡异的黄眉毛,他让他们顶着傻气的发型,穿着难看的衣服,像幼稚园初班生一样莫名其妙地相爱。
我得说朴赞郁这种暴殄天物的态度真是高明,它保证了整部电影氛围上的浑然。
一间精神病院应该是怎样的?
大致上它应该像《飞越疯人院》和《梦旅人》中那样充满规训与惩罚,应该紧张、昏沉、四处暗藏制度的阴影和杀机。
但是不,那不是朴赞郁的那杯茶,这一回他“反题正做”,他的精神病院是童话系的。
认为自己是个机器人的少女英君,决心杀光那些带走她外婆(这位慈祥的老人家认为自己是耗子)的“白衣人”。
但她面临两个障碍——其一,她克服不了自己的同情心(七宗罪之首,其余的还有:悲伤、不安、犹豫、白日梦、负罪感和感激之情)。
其二,她的电量不够了。
于是她请求能够偷走任何东西的一顺把她的同情心偷走。
之后她开始在幻觉中枪杀护士,却终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要知道作为机器人,英君只以充电为生,从来不吃人类的食物。
为了劝说英君进食,一顺跟她说,他发明了一种米饭电子管,可以把米饭的卡路里转化为电能。
于是秘密的机械间里,他在英君后背上开了一扇门,把米饭电子管安装进去。
呵,这一幕真是趣怪动人得很,难为朴赞郁他怎么想出来的。
基本上,这部电影是关于身为异类的苦难与幸福。
就是当一个人生活在不懂得她的人中间,她会以什么方式悲伤,以什么方式快乐。
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惯于抹杀差异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愿意承认那些它所谓的“正常”,其实只不过是一些“普通”。
因此精神病院的作用就是,收容被剔除的“不正常”,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矫正之。
福柯曾在《疯癫与文明》中谈及,疯癫概念的功能之一,是令人想起那些未驯化的本性的神话力量。
真的,想想看电影里胖女人的薄荷油冰冻果子露袜子和柿子袜子,它们相互摩擦会使人体悬浮,在睡眠中飞行。
而一顺可以偷走星期四,偷走球技和礼貌,甚至偷来别人的歌喉为英君唱歌。
这世上把自身想象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是两种人,天才和疯子,而其实我们根本无法真正区分他们。
朴赞郁说过一番话我很喜欢,他说,描写人生的希望和爱,其实比诉说人生的失意和悲观更难,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复杂与艰难的世界,但你不能以一种伪善方式来叙述,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而今次他稍稍放软了心肠,留下一道缝隙,放爱进入。
他通过反社会青年和机器人少女的故事告诉我们,大爱临头,机器人也无所谓。
我仍记得岩井俊二在《梦旅人》里有多绝望,少年时每到结尾那一声枪响,漫天飞起黑色鸟羽,我都会十分矫情地哭起来。
但好在《机器人也无所谓》是以一个大远景收梢,那是暴雨过后的清晨,日出东方,天苍苍野茫茫。
有些伤痛或者永不能治愈,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也爱你病痛丛生的灵魂。
2007-7-17
「朴赞郁太酷了﹗」散场的时候,我激动万分地拉着同伴说。
自从看过《原罪犯》之后,我已经成为了朴赞郁粉丝。
《再造人之恋》甫上映,便满心期待地跑去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在这片中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再造人之恋》不是一套科幻片,女主角并不是再造人,她是一个认为自己是再造人的精神病患者。
她和她那自以为是老鼠的婆婆一样,被家人、社会排挤。
因为觉得自己是再造人,她插上电线打算要充电,结果触电昏迷了,被送入了精神病院。
导演在电影的第一幕已经表明了来意。
女主角在工厂里干活,一排排的穿著红色制服的女工跟着广播的指示把电子零件组装起来,再放到输送带上。
看下去,便知道这片子其实是卡夫卡《变形记》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变奏,女主角拿着鼠标跟自动贩卖机、跟收音机说话,却不愿意跟人类沟通。
其实,她并不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只是没有人愿意理解她,并接纳她认为自己是再造人的想法。
那个粉色的精神病院里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个会伤害人的人,他们只是有着异于常人的想法及行为。
这片子承继着复仇三部曲的暴力美学,也有好几场血腥的场面,但来得没那么沉重。
用了粉色的场景作包装,但内容仍然是环绕仇恨,这些仇恨始于个体的被迫压,始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复仇三部曲里,我们看见的是冤冤相报,人与人的仇恨被推到极致,复仇者都是冷静、铁石心肠、计划周详的人,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去复仇,可是最后仇复了又如何﹖都已经是活死人。
在这部新作里,导演温柔地展示了一条出路,似是对前作的一个总结和呼应。
这片子走的仍旧是超现实的路线,比较《亲切的金子》,我觉得他这次在意象的运用和处理上更为出色,意象纷呈得来比较浅白和有系统,观众就不用像解哑谜一样,比较容易代入。
故事发展不谈了,不过他这次拍得很感人,也有很多笑位,当成一个梦幻的爱情故事去看,也很到位。
可是,最后一个镜头,他们两人在山头的荒地里等到天亮,那一个wide shot,真让人有种天地茫茫的感慨。
我很喜歡電影的英文名"I'm a Cyborg, but that's OK." 官方網站超靚,去看:http://www.cyborg2006.co.kr/http://thereisnothingreal.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3962.html
看后唯一心情是我如果出去跟别人说朴赞郁拍救赎向电影了应该都会被问精神有没有问题吧,居然拍了这么健全的东西出来啊!?
没想到阿朴还有这么多隐藏的童心……糖果色画面和各种童话般的元素,正因精神病人的同病相怜,才会有这段还算合理的同途相恋吧……虽然主角自始至终只有英君一人,但这段感情线在我心目中应该能算pcw电影里的前三了。
叙事方式上有点像加长版亲切的金子,不同的是对群像部分的刻画或多或少地都关联到了主线当中,感觉本子上有下功夫设计了。
视听本就拉满我天才导演,如果故事再细腻一点,那真要天下无敌了。
好笑的是开头为英君入住病房换下的旧名牌上写的是导演朴赞郁,大哥别乱打水印了,出院好好康复训练吧不过这个中译名不是很喜欢,连英译I'm a cyborg but that's ok都没有丢掉本身的重点的“没关系”啊,是无论你怎么样,都没关系。
活着的目的是,如果达不到十万伏特变不成原子弹的话,就放弃希望,恢复元气吧。
阿朴不许学日本人写台词啊,你还是你吗,太恐怖了,pcw对感情描写刻版的模仿。
哦,刚想起来其实救赎向的也不是没有,小姐也有一些但那个大多数人还是太扭曲了所以显得没这么纯粹了
朴贊郁真係個超級怪鳩,一路以來乜嘢復仇暴力美學其實都只係其次,佢最想拍嘅都係呢種奇怪到莫名其妙嘅愛情。但可惜我仲未黐線,真係捉唔到個feel,睇到最後一個shot嘅時候,我仲同朋友講,點解唔一開始就咁呢,而家終於有啲事開始發生,我屌,點知就已經做完,真係呆咗。
不要歧视老人,不要歧视精神病人,我只能理解到这地步了……
...神奇啊,这样一本具备所有吾死穴的片居然看了两次都没能坚持完....当然朴还是个好导演,只是不适合拍偶像片...
很难不将其与北野武的《玩偶》作比较,若论纯粹,本片还输一筹。
虽然有Rain和林秀晶
敢情这个丑男就是迷倒了万千小女生的Rain…
你拿这片给你闺女献礼,有你这个BT老爸,朴导,你闺女未来堪忧啊!
朴赞郁真是个耐心的人,无聊漫长的接触沟通过程体现了他的耐心。不忍心去破坏,走进她的心,消除她的不安,粗暴不来。这不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它的真实足以感动你
蠻搞笑的。rain幫女主角進食那里讓人看了好感動哦。
婉转的歌喉~leooo leooo leoo~~
完全被中文名字骗了,果真看片儿还得看导演,要是用《我是生化人,没关系吧? 》这名就早就看掉了。脑洞很有意思,确实有想象力而且暗黑又有爱,关键是大家都很认真而且真的相信的样子;结尾有点虚弱甚至有点过快了,总觉得还应该有点什么。橡皮筋奶奶那段被戳泪点。吻戏也很有特色,吻得很带感呢。
"最后一个留下来和你争吵的人,就是最爱你的人"这话没错.哪怕是面对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爱情是拯救TA的最好良药...
这片子太神经病了!!!!
精缩成20分钟短片后也许能掩盖住着电影的傻气,傻死了
怪异的爱情,另类的爱情,一样也是爱情。
其实不太好........
脑子有毛病的电影!
不知为何,故事行进到一半突然跑偏。前半虽然看起来混乱,但起码还有秩可循,后半简直连时间线都找不到了。朴赞郁的想象力,场面调度的功力令人敬佩,大量主观镜头和广角构图的把握也是超绝,但就是没压住。虽然更像商业片,但从物化工厂、叩问存在意义、“七宗罪”这些地方倒都能看到艺术片的一点影子
有有趣的地方,但总体不吸引。
前面完全看不懂,后面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