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类似于指环王的影片,冲着这个理由,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
呵呵,看完后一个汗字。
如果特效能够再好些,这部影片会更出色些;如果故事情节紧凑些,观赏性会更强些;如果故事的逻辑再合理些,也许不会看着打哈欠;确实是部儿童片,但是我们不能鄙视儿童片,因此评价是还行。
如果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审视该影片的话,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迪士尼拍的电影,狮子有狮子王的形象,各个角色符合儿童的简单、无逻辑,恶魔永远是可怕的,但并不阴险;正义永远是光辉的,经历了磨难后会赢得一场大的胜利;只是一切都太巧合了,难道是我们已经失去了童心?
找回那失去的童心来观看影片,当作格林童话一样的去欣赏,小朋友都会喜欢的(*^_^*)P.S.电影院的字幕效果真是差~
脉若蔻发表于 2006-4-1 3:47:00刚刚看了迪士尼公司的新片《纳尼亚传奇》,感觉很一般。
很想知道这部片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预期的接受群体又是谁,怎么会让人看后有荒诞、无聊之感。
我想一部大片打动观众的地方不应该是离奇或是荒谬的情节和电脑作出的虚假画面。
可是这部片子恰恰是这两个因素的集合体,让人越看越倒胃口。
先前对于“狮子、女巫、魔衣橱”的期待感全然散去,美丽的纳尼亚世界一下变成了塑料制品的海洋,对迪士尼品位的质疑感油然而生。
首先在情节的处理上有很漏洞和败笔。
一个故事应该有头有尾,有始有末。
故事以二战为引子,反复提到了四个孩子在战场打仗的爸爸,似乎在营造一种惨烈感。
然而在纳尼亚世界中发生的故事与这个爸爸没有丝毫关系,与二战更沾不上边。
如果那四个孩子在纳尼亚世界的所有努力是象征二战的拼搏精神的话,那我不得不想象女巫就是希特勒,那四个孩子分别代表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还有戴高乐将军,狮子也就只能是上帝了……简直扯淡。
并且结尾时,他们在纳尼亚世界已经长大,却又莫名其妙的回到了现实,似乎他们想让观众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却让看到的人觉得他们像小丑一样,虚假至极。
其次在人物设置方面也存在欠斟酌的地方。
纳尼亚世界最伟大的king--所谓的“阿斯兰”竟然是一只狮子!
一个低等动物!
众所周知,狮子是勇猛的象征,是威严与权利的代名词,而在《纳》中,作为低等动物的狮子竟成了智慧的化身,人类的指挥者,把一个狮子刻画得如此睿智,相信五岁以下的刚知道什么是百兽之王的小观众一定兴奋不已。
还有对于教授的安排,魔衣橱是他的,他似乎知道一切,这个人物充满了神秘感,可至始至终一直是花瓶一样的角色,好像他的作用就是调人胃口,骗人看下去。
这样的人物设置很难让人与迪士尼联想在一起。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失败是在主题方面。
纳尼亚传奇想告诉观众的是什么?
它的主旨又是什么?
勇敢的探险精神?
伟大的忠诚?
动人的亲情?
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是。
所以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旨,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没有给观众任何难忘的东西。
并且还步入了一个愚蠢的误区:让四个儿童担负起了拯救世界的重任,并且成功了?!
如果影片所预期的接受群体是青年人的话,那么这种设计明显会被嘲讽;如果单单是儿童,被喜爱是可能的,但他却像孩子传扬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观念,会让孩子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英雄出没的世界,而觉得自己就是这个英雄,理由是五岁的露西都可以拯救纳尼亚世界!
进而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做事鲁莽、意气用事、自以为是,光有匹夫之勇而不动脑筋。
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当然《纳尼亚传奇》也不是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
故事中的纳尼亚世界纯洁美好,给人以超脱感。
并且影片的特技效果和电脑制作技术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这种档次的片子怎么都不应该出自迪士尼之手,不知道是总策划的疏忽还是鄙人的浅薄,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去年纳尼亚上映的时候,也想着去电影院看的,不知道因什么事担搁了,再想去的时候已经落画了。
down了个HDTV的版本来看,效果也不错,呵呵。
小Lucy真可爱,每次看到她眼睛有泪光闪动,俺也忍不住眼睛湿湿的。
那些动物也顶可爱的,真想摸摸它们。
当然最帅还是打仗那会,正义这方咋每个形象都这么威武而又帅气逼人呢?!
当然邪恶的女巫婆也是很有型的,尤其是耍起双剑的时候,很可惜打得太少了点就被狮子搞掂了,俺还没看够啊。
不过这四个小孩似乎除了傍着那个所谓的预言和宝物有点用处,实际上是很菜的嘛,当然勇气是可嘉的,但是下次导演编剧什么的能不能把他们整得再武艺高强点,可看性再强点嘛。
最后BS一下封王封后的无聊做法,人类的征服欲,无论到哪都非得搞得自己最大似的,呵呵。
总有一些人能平安地渡过残酷的世界。
总有一些人必须挣扎。
还有一些人应该生活在纳尼亚的传奇里,让别人的心灵得以安息。
阿门。
我爱书本,是源于梦想,虚幻的人,虚构的事,在读者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得着了生命,有时候似乎能触碰到血肉,常常会影响很多人的心情,让人哭泣欢笑;我爱电影,是源于生活,浓缩的现实,“逻辑”上不可能的现实,未来的现实,还有卡通人物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做电影人的乐趣,恰恰是让许多人眼见为实,梦想成真。
依靠着3D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手段,《魔戒》,《哈利波特》还有《金刚》仿佛就是在我们面前,在我们身边切切发生过的事。
每次进电影院,都会更加确信,做一个动画人必然是非常有成就感而幸福的事。
Narnia是个太早的梦,已经泛出了茶黄,被压到了我家的书山底下,假如不是Disney公司这次决定把这个故事搬上大屏幕,根本也没有人有兴趣和我谈谈这套对于我童年影响至深的书,中国的孩子把美好的童年仿佛都奉献给学校每年必发的“名著书单”(我最痛恨这玩意儿)了,有几位修养极好的高中同学甚至知道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讨厌俄国人的名字,所以俄国作家能躲就躲),却不晓得白巫师,更不用说Aslan了,中国文化界实在也是应该谢谢电影人的,就我所知,Narnia终于在中国再版了,不管翻译水平如何,至少现在的孩子不会错过这本奇特的书。
关于Narnia,究竟要把它放在Film类里,还是魔幻类里,我犯了好大一会踌躇,鉴于第一部电影有够忠于原著,况且毕竟我爱原著来得更加深沉,因此最好还是把它放在大衣橱里面了。
不用说我也知道Narnia在中国会遭受什么样的待遇,我猜大部分观众都会觉得它太幼稚,剧情没有Harry Potter来得紧张,也没有魔戒显得宏伟,只能哄骗未成年的小孩子。
但是在我身处的电影院里,影片结束时响起了整齐的掌声。
那就像只有中国人听《梁祝》会有流泪的冲动一样,由这本书陪伴着长大的人对电影应当是没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它唯美地尊重了原著对孩子的期望,没有残酷,没有阴谋,没有偏见和恶意,也许Peter的稳重,Susan的现实,Ed的叛逆和Lucy的单纯会为他们的朋友带来一些麻烦,但每个人都有缺点,所有的缺点都可以接受和原谅,只要那心灵的本质是干净的。
其实Narnia的作者熟悉英国文学的人必然觉得如雷贯耳,他就是被称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C.S Lewis,跟他的同事兼好友,写出了史诗般魔幻巨著Tolkin相比,Lewis被称为“空冥派”,他们两个在小酒馆里商量出来的两本小说,毫不夸张地说是西方魔幻文学的双塔,所有和精灵和魔法的空中花园都建立在塔基之上。
Potter之母曾经说Harry Potter会有七本,因为她小时候读过一套叫Narnia的小说,也有七本。
于是对于看过原著的人,或者根本是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人而言,这部电影有更加非凡的意义,它是一部世俗化的圣经——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要相信Aslan,并忠诚于它,Aslan实际上就是神的化身(当然Lewis把它当耶稣来着,为了Edmond自愿牺牲及后来的复活场景,就算没有读过圣经的人也知道一二吧),它没有具体的形态,永远与Narnia同在,我们这些被“唯物主义”教育大的小孩也可以把这头威风凛凛的大狮子想像成纯洁的灵魂,是的,无论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都要相信邪不能胜正。
这是一部神奇化的骑士小说——塞万缇斯用一部《堂吉诃德》终结了对抗巨龙的骑士和他们的贵妇人在欧洲纵横的生涯,但从圆桌会议,甚至更早之前就形成的骑士精神就像中国的侠士精神一样,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可没有那么容易被遗忘——像爱护荣誉一般爱护自己的武器,哪怕处在劣势依然坚持一对一公平的决斗,任何情况下都尊重对手,在还剑入鞘之前要把剑上的血擦拭干净,即使牺牲生命也绝不放弃朋友,还有永远不能背弃承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些穿着盔甲还有些摇摇晃晃的孩子们比起某些武侠小说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大侠”要光明磊落得多(MS在武侠小说里,只要是主角的一方,以多攻少都是很正常的事,还常常用”跟这种人讲什么江湖规矩“的对白,仿佛这些”规矩“并不是自身”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怕遭人非议而已)。
Narnia也是一部现代化的童话和儿童版的亚瑟王,按照古老的传说,亚当的儿子和夏娃的女儿们,误打误撞到了另一个世界,把一个尘封百年的世界解救出来,并且进行仁德的统治,这就是Lewis特地送个他的侄女,Lucy小姑娘的对人生的启蒙读物。
Narnia和Harry Potter最大的不同,并不是Narnia是虚无之国,而是Peter,Edmond,Susan和Lucy只能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长大,当Susan从少女长成青年的时候,当她已经不再相信童年时神奇的经历时,当她已经开始步入现实的轨道时,能够进Narnia的就只有年纪最小的Lucy了。
是的,Narnia里没有成年的人类,它只欢迎相信大衣橱后面藏着秘密的孩子们。
Narnia和魔戒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本可以陪伴人一生的书。
童年时我在书里看到坚定的信仰,勇气,宽容和博爱,尽管当时我还不确切地晓得这些品德的名称,但有直到如今我确实欣赏如Peter一般的男生,如Lucy一样的女生。
拿到身份证之后,再读一次,原来已经打算要往”成熟“的道路上去了的我决定继续努力保持童心,坚持童年时相信过的美好,如果对丑的那一面世界闭上眼睛,至少能在心里保有永远的美丽。
也许老了之后,我还会把这套书翻出来温习,那四个孩子身上有童年的自己,有过彷徨,有过懦弱,有过轻信,但是还有更多的希望。
叨叨了这么久,终于可以说到电影部分了。
Narnia之所以这么晚才开始拍,倒不是因为投资方怕故事不受欢迎,而是相较于魔戒,Narnia面临的难题太多了。
首先,Narnia是一个众生平等的世界,人类或者说长得像人的生物并不享有说话的特权,于是一大票对情节至关重要,却又喜欢多嘴多舌的毛茸茸的朋友就够叫人头疼了,更何况故事里的关键角色Aslan还是一头气质威武庄严,对主角亦师亦友的大狮子,这更是难煞人。
其次,Narnia的传说开始在一个冰天雪地,这可以百年的冰封,而且这片雪地上必须有河流,有草原,有山陵和石洞,选个合适的外景地也要费一番周折。
最后是美工方面的任务繁重,白女巫的城堡里都是被她变成石头的敌人,比如羊怪啦,狐狸,豹子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石雕可都要现成做出来。
可以说,没有今日之科学技术,也没有现在屏幕上的Narnia。
在造梦的技术终于成熟之后,加上另外两部魔幻著作在大屏幕上的巨大成功,Disney终于把Narnia付诸现实。
七部,制片人从一开始就是这么打算的,而第一部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无疑保障了这个计划的实现,如果不能在商业市场上超越《魔戒》,Narnia的书迷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正是源于这个颇有野心的计划,所以影片以极大的忠诚性再现了原著,限于影片的长度,主角们在Aslan的营帐接受训练,及最后的战役部分被压缩了,奉献出来的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详细介绍四个主角的生活背景,和发现大衣橱的完整过程——尽管这拖慢了这部电影的节奏,但是为下部电影可省下了不少解释的功夫,免得像Harry Potter似的,越拍越省材料。
冰雪天地也是花了大本钱细心搭建的,毕竟后面用得着它的地方还多着呢,很美,真的无法找到另一个形容词,美得我都快哭了,羊怪先生的小屋,海狸先生的水坝,就像童年时候的梦终于实现了一样。
看看,批量生产节约成本的概念在电影上一样适用,愣一看为一部儿童片投资巨大似乎有点crazy,但万事开头难,有了这样的基础,下面几部的投资就可以实打实的用到特技和服装等细节上,一定更加美奂美仑。
比起Harry Potter这部原汁原味的英国电影,美国人拍的以英国为背景的故事似乎更有立顿红茶的味道,几个小演员就是一副英国长相,尤其是Peter,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金发碧眼,年轻小小的已经有一股早熟的坚毅之气,几年之后,不知道会出落得怎么样呢?
服装除了符合时代特点之外,也尽量给人吹英伦风,在现实的部分使用了巨多的格子图案,而在Narnia部分,大约导演也觉得这个故事跟石剑的传说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无论白女巫的衣服,四个孩子的便装和战服,看过亚瑟王的人总是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吧,仔细看盔甲上还有玫瑰标记呢。
Disney做动画的水平是不容置疑的,Aslan没有想像中来得巨大的,不过确实神态威严,海狸先生和太太也有一层结实的毛皮,唯一有点失败的是狐狸先生,还有那个造型巨像牛魔王的怪物。
至于之后的草原之战镜头也交待得很清楚,包括两军的阵形和军事部署,中国一向喜欢宣传战争片“人多势众”,“千军万马”,现在看来也不一定非要人口众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技术发达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Andrew Adamson很对我的胃口,他坚持不copy魔戒,可能让很多期待血腥暴力刺激的人失望了,但这正合Lewis的精神,战争不是他在这本送给小女孩的书里想宣扬的,因此整场战役几乎都没有什么流血的场面,而Edmond也没费什么事就得到了原谅,这才是好孩子做的事,宽恕曾经犯错的同伴,极力弥补自己犯下的过失。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电影的配乐,这是一种具有高地风格的音乐,悠扬古典,大气之中也不失细腻与温暖。
关于Lewis,Narnia和圣经的渊源,以后有空慢慢向大家道来,因为我不是基督徒,所以还有些资料需要查证,提供大家一位Narnia迷的Blog,有关于第一部的中文译版和后面六本小说的简介,还有作者生平的介绍:http://blog.5d.cn/user2/eee/200512/187362.html 关于影片的部分资料:http://www.xfcatv.com/news/2005-12/20051221172517.htm
下午去看了《纳尼亚传奇》,总在童话里出现的结局,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虽然老套,却是我百看不厌的情节。
影片讲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四个到伦敦郊区一个古怪教授家里避难的兄弟姊妹:露西、埃德蒙、苏珊和彼得,一起从一个魔幻衣橱,踏入神秘的国度纳尼亚。
原本祥和和宁静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话里才会出现的生物:会说话的野兽、矮人、人羊、人马还有巨人;但是这个国度却被邪恶的白女巫下了毒咒,成为永远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
四个孩子在万兽之王:圣狮阿斯兰的带领下与白女王展开一场大战,破除冰封咒语,解救纳尼亚,恢复四季如春。
我想,也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曾有过一个纳尼亚。
这片净土只有在最清澈的目光注视时,才散放出圣洁的光芒;只有孩子们最细腻、敏感的内心,才体会的到其中清新的空气,感觉的到每棵树木的颤动,每个花瓣的呼吸。。。
成长了,现实让我们一步步远离最真实的自己,于是心底的纳尼亚胆怯了,害怕平静最终会破碎在残酷里,于是不知不觉间,悄悄关起了通往神奇世界的门,这保护心底唯一柔软角落的门。
当我们正在为所谓的“成熟”沾沾自喜时,却没有发现,将永远回不去纳尼亚的神奇里。
就好像故事讲的,只有小女孩Lucy最初发现了掩藏在衣橱后的纳尼亚,并真心相信其中的一切,而其他的家伙,却在固执的否定里,上演着远离童话的悲剧。
纳尼亚之门悲伤的关闭了,只在内心偶尔的安静里,小心翼翼推开一道好小好小的缝儿,让清风些许的吹进有些混浊的心。
也许许多人心底的纳尼亚,此刻也正在遭遇同样的冰封。
诅咒之人不是故事里拥有强大魔力的白女巫,而是更加邪恶的现实。
它残忍的不允许内心有一点绿意,一点生机,想要将一切扼杀在黑色里。。。。
于是,有人勇敢的斗争,保留了心底最柔软的领地,从此只做单纯的自己;而更多的人,在一点点的妥协后,永远失去了纳尼亚,就好像故事里被白女巫控制的邪恶力量,背叛了灵魂后,沦为最丑陋的生灵。
好不能理解,不懂事的埃德蒙,最初肯为了几块廉价的土耳其快乐糖,轻易的成为了白女巫的奴隶。
还不情愿走出童话里,不忍心让柔软的心灵荒芜下去。
倘若失去了灵魂停靠的地方,空虚的身体没有任何意义。
要守护好心底的纳尼亚,要勇敢的与黑色fighting。。。
一直的告诫自己。
年老的教授一直等待自己能够再走进纳尼亚里。
剧终时,他告诉小女孩,能够再回去是很偶然的机会。
于是,我笑了,庆幸自己还会看到纳尼亚的美丽。
心底的纳尼亚,永远的纳尼亚。。。
小丸子一看到《纳尼亚传奇》就欢呼雀跃,这是她盼望以久的电影了。
什么电影让幼儿园的小孩子这么期待呢?
带着好奇,小丸子妈妈决定陪小丸子一起看。
琴练完了就八点半了,没想到一看就看到11点了,居然小丸子妈妈也被吸引了,欲罢不能啊,也就不管明天早晨起不起得来了。
一、 伦敦的乡下竟如此美丽为逃避战争而躲到乡下,是不是有点桃源人“避秦世乱”的味道?
迎接孩子的是一个雅致的乡间别墅,服饰考究的女管家,白帽黑裙的女仆,还有个学问渊博、和蔼可爱的教授。
初夏的花园,细雨飘洒的窗外,整洁、幽雅,又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伦敦的乡下竟如此美丽。
二、 魔衣橱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如露西一样的幸运,打开衣橱就能进入一个神奇的新世界,无知者无畏?
或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露西走到路灯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反正我还能跑回来。
谁说过好奇会毁坏一个人的心?
好奇不也是生命的一个特征吗?
当然外面世界的诱惑确实能迷乱人心,跨过去能从容回头,回头之后能毫发无伤的人想来是稀少的。
三、 信任是冬天里的暖手的咖啡露西遭遇了牧神,可怜而可爱的牧神战战兢兢地询问、接近,露西的不设访让她自然地接受了牧神的邀请。
温暖的炉火,沁人心肺的茶,还有牧神如绅士般的优雅热情,让露西非常的享受这次奇特的旅行。
露西的可爱纯真和信任打动了牧神,短暂的邂逅所建立的友情是如此珍贵,让本性善良的牧神战胜了死亡的威胁,战胜了对于白女巫的恐惧。
四、 是什么促使背叛的发生?
宇宙的至尊法则是背叛者必须接受女巫的开膛破肚,这一法则让亚当斯陷入两难的困境。
是什么促使了爱德蒙的背叛?
是女巫的诱惑吗?
是女巫许诺给他的果冻软糖和王子的地位?
还是伙伴的指责?
我想最大的推动力是爱德蒙由于同伴的指责而产生的疏离感。
孤寂之岛的女王当然对孤单的灵魂特别有吸引力,人是最怕孤单的动物,能与孤单想抗衡的是什么?
是同伴的认可,是爱的人的陪伴。
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背叛如果能带来心灵的平衡,背叛就可以理解了。
在孤寂之中能保有内心纯真的人便尤其可贵了。
五、 牺牲真的能带来拯救吗?
亚当斯的牺牲用来对抗宇宙的至尊法则,以拯救背叛者能幸免于难,这是不有点耶酥救世的感觉?
女巫嘲笑这种牺牲的荒谬,讥笑亚当斯为傻瓜:你以为你的牺牲能拯救世界吗?
我同样抱着怀疑。
也许因为我们是凡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凡人不能做到的事吧?
六、 小丸子哭了两次小丸子看的时候一直抓着妈妈的手,她说妈妈我的心跳的好快,尽管害怕,她还是决定把电影看完,她说我看完了,明天可以借给灿灿。
女巫的声音在妈妈听来是夸张而搞笑的,在小丸子听来却是恐怖的化身。
当女巫把正在庆祝圣诞的动物们化为石像的时候,亚当斯任凭宰割的时候,小丸子伤心地哭了起来。
妈妈只好不断地安慰她:没事的,女巫一定会死的,他们会得救的。
我们不是先知怎能预测灾难何时过去,但是灾难一定会过去的,这是支撑我们走过黑暗和恐惧的唯一信念。
题记:因为看到新出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书籍,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纳尼亚传奇》,以及《孩子的宇宙》一书中对其的提及,重新看过一遍纳尼亚三部电影之后,心里感触颇深,故分享此文与大家。
纳尼亚,是一片神奇的大陆。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树木花草会跳舞、行走,很多动物会说人话,还有下半身是动物、上半身是人的各种兽人,生活在绿野山林湖泊大海。
这个世界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他是一只具有强大魔法的狮子,名叫阿斯兰。
这样一个世界,是通过一个古老的衣橱连通到现实世界的。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4兄妹被父母寄养到某个老房子里,在他们躲猫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通道。
这4个孩子是兄弟姐妹4个。
最小的是妹妹露西,她聪慧可爱;老三是弟弟爱德蒙,他淘气乖僻;老二是姐姐苏珊,她稳重温柔;老大是哥哥彼得,他老成持重。
这个通道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也不是一直对外开放的。
最有童真的露西,第一个发现了这个世界。
但这种脱离现实的事情,尤其是从那么小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没人会当真。
于是,哥哥姐姐去查看的时候,只看到了衣橱的木板。
可是,当他们集体闯祸,找地方躲避时,却又不经意间,打开了通道大门,4个人一齐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哥哥姐姐才知道,妹妹并没有撒谎。
几个原本手无缚鸡之力、为了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的孩子,却在这个世界里拿起弓箭和刀剑,展开了一场与冰雪女巫的惊险战斗。
通过这场战斗,他们战胜了邪恶,保住了纳尼亚,并且快速成长,成为了纳尼亚的4位国王。
这看起来就像是4个孩子的集体幻想,在超越现实世界的彼端,有一个时间超越现实、空间辽阔、事物非凡的世界。
虚幻而不切实际。
但是,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其实那是孩子对于时空、世界和自我的一个思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尽管懵懂,却总是在努力做一件事:搞清楚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从这种对世界的探索中,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很奇特的词语。
它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我就是我。
可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废话,让人没办法切中要义。
这就是它的复杂之处。
自我同一性建立在独立的自我之上,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并不是由其他人支撑起来的。
但这也很玄妙,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让人很难理解为何我的存在不是父母支撑起来的。
可实际上,这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对存在本身的探讨。
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父母身上,就如同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如果对方不理自己、有任何意见或行为反叛自己,他们就会立刻感受到存在的威胁,会失去自我。
所以,自我同一性,它是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依附于任何人。
反之,如果把自己的存在依附于其他事物身上,一旦事物消失或反叛,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就会立即崩溃。
很多时候,秘密充当了支撑自我同一性的绝佳事物,它让人感觉到自己是个独立的存在。
因为秘密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并且不依赖于别人而存在的事物。
所以,老三爱德蒙一开始守住被冰雪女巫蛊惑的秘密,就是他开始成长的标志。
可以说,他从捣蛋、反抗妈妈和老大的管束开始,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作为家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孩子,又和老大性别相同,他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孩子。
所以,他的表现无不是为了吸引旁人的注意,引发存在感。
而当冰雪女巫用王位来诱惑他时,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毫无疑问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内心的期许。
当他保守住这个秘密的时候,他也获得了自我同一性的满足。
但保守秘密只是成长的第一步,与他人分享秘密又是成长的第二步。
秘密也能在与人分享中增值。
这也是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复杂性,它一方面要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同。
所以,后来,爱德蒙发现自己陷入了圈套,做了女巫的帮凶,才开始后悔内疚。
当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且都选择原谅、保护他之后,他不但得到了释然,同时也迅速成长,变得懂事、有担当,跟哥哥姐姐站到了同一阵营,并且甘愿处于他们之下,成为第三位王。
当然,如果他在后悔内疚时,感受到的是家人的攻击和嘲讽,事情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爱德蒙从此就会陷入另一个黑暗的世界。
那么对于世界的思考呢?
孩子们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场奇遇呢?
当战争来临,爸爸去前线打仗,自己家被炮弹差点炸毁之后,他们被送往陌生的地方,遇到凶恶的女仆、神秘古怪的博士,这些无疑是他们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冲击。
为此,他们需要经历某种过程,经过某种成长,才能和这个波诡云谲、惊心动魄的世界和谐共处。
于是,战争中的敌人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代表黑暗势力的冰雪女巫;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投射到想象世界中,那就是他们要一切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带领别人去战斗,而不是跟随;阿斯兰就代表了正直、善良的信念,也代表了守护他们的天神,帮助他们战胜邪恶,克服困难。
现实世界中的战争也演绎到想象世界中去,他们既希望真实世界中的战争能够取胜,又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个难关。
人的成长,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段前后落差很大的变化,比如之前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之前安静乖巧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莫名其妙,这就是被称为“隧道”或“蛹”的状态时期,在豁然开朗之前需要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
这段时期,人们往往会通过想象来经历。
孩子们不论有否透露,他们或多或少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自我的封闭世界,就像一个“蛹”一样,在其中成长、进化。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果父母不理解,强行破坏,就像剪开茧子、里面的蛹状虫子容易死掉一样,孩子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
只有父母像外壳一样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刺激,耐心地等待之后,孩子才会有新的发展,才会“破茧而出”,完善自我。
电影中,看似古怪吓人的博士,反而是孩子们的守护者,对于孩子们的奇遇,他并没有忽视,更没有嘲笑、讥讽或破坏,而是耐心地倾听,并且相信孩子们所说的内容,还鼓励哥哥姐姐要相信妹妹的话。
而纳尼亚世界中的阿斯兰,也是这样一位长者,充当着他们的守护神和指路人。
于是,他们经过复杂的战斗和内心的蜕变之后,成功度过了这段时期。
在第二部电影中,阿斯兰甚至明确地说明,哥哥姐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他们不需要再到这个世界中来了。
这些,就是深谙孩子世界的纳尼亚传奇所要表达的深意。
当然,还不止于此,故事中还有更多的细节,在告诉大人们,孩子的想象世界是多么重要,它们并不只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而已,它们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心理历程。
它在人类身上有着共通的发展规律,却也会遭受不同的对待而走向不同的彼端。
这样的幻想世界,是给孩子看的,让孩子从这个世界中看到自己世界的影子。
它也是给大人看的,它提醒大人该如何对待孩子,它也会勾起大人久远的记忆,想起自己年少时曾经幻想过的一片天地、一种朦胧的说不清的感觉。
有些东西就会在这个时候恍然,但也有些人永远做着懵懂的梦,不知如何醒转。
文章的最后,我想致敬河合隼雄写的《孩子的宇宙》这本书。
日本著名荣格派心理分析大师河合隼雄在这本书中,把孩子世界中的奥秘呈现出来,他让我知道了如此神奇、复杂、伟大的人之心理发展过程。
尽管这只是揭开面纱所看到的世界一角,但足以震撼到我,也让我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和这个世界。
童年时期就读过这部童话,那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
从此捉迷藏就只藏在衣柜里,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样一个王国。
比起魔戒,我甚至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不仅因为它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更是因为它是一部纯净的童话。
它并不是什么魔幻巨片,它只是童话而已,它是迪士尼的作品,为什么要用魔戒来苛求呢?
但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儿童片吧。
也许大家忽略的是,作者是一个经历了二战的英国人,而且是在创伤还没有消退的五十年代写下的。
这里面是有很多对二战的隐喻的。
开始时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对抗女巫,即使是狼走到面前时苏珊还幻想着带着艾蒙德一起回去。
事实上这就是说的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整个故事可以看做英国最终走上战场的象征。
而狮子正好是英国的标志,阿斯兰的死亡就是伦敦被轰炸,那之后英国真正走向了重生。
最后当然要对女巫咬下那一口,二战后的英国人是不可能宽容纳粹的。
而那个最初出现的鹿人汤姆生,是罗马神话中农牧神的形象。
所吹奏的曲子正是农牧神的黄昏。
很好听~~唯一的遗憾是白女巫的形象生硬了点……印象中的她是很冷艳的……
影片的年代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以彼得为首的四兄妹在其母的嘱托下来到位于乡间老教授的别墅内躲避战祸。
四兄妹在百无聊赖之下误打误撞地打开了进入纳尼亚王国的魔幻通道,从而卷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正邪大对决中……英国文学家C·S·刘易斯的系列小说《魔幻王国》创作于1950年代,故事里的四位小主人虽然从炮火纷飞的现实世界里挣脱出来,却又一次陷入了童话国度里的激烈对抗中。
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生犹如战场,逃避和退让是没有用的;不如携起手来,击退强敌。
影片的编导亦聪明地将此主旨发扬光大,并辅以大量电脑特效,具有相当的警世意义。
影片中展现的纳尼亚王国之战,好比现代企业间的强强对话,替观众们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思辨与借鉴的机会。
以德服人的狮子王亚纳斯与生人勿近的冰女巫代表了两大豪门企业,这两位CEO(首席执行官)之间的对决演变为各自手下精兵强将之间的终极大PK。
纳尼亚王国的两大阵营在四兄妹未介入前已对峙了相当长的时间,两者既相互抗衡又相互制约。
以狮王为代表的正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绿队,而由女巫为首的反方就命名为白队吧。
绿队行使着让纳尼亚王国臣民安居乐业的崇高使命,而白队则为满足私欲,怀揣不可告人的秘密图谋将纳尼亚王国冰封三尺,让人不寒而栗。
两队为实现各自的目标,均不约而同地打响了人才争夺战。
于是误入此地的四兄妹便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
其中的爱德蒙人小鬼大,他早就暗暗建立了通过成为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来体现自我价值的野心。
小王子的心计不幸被老奸巨滑的女巫看穿,在后者的唆使下,爱德蒙竟为了一块糖果出卖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让人深感痛惜。
好在深明大义的狮子王亚纳斯不计前嫌,他以生命的代价唤醒了小爱德蒙迷途知返。
在随后的绿、白军团颠峰之战中,小王子充分发挥了超出常人的智慧与勇气,奋勇杀敌并光荣负伤,他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兄弟姐妹们的尊重。
影片将狮子王亚纳斯塑造为成功的管理者,通过这一形象的言行举止,观众朋友们会陆续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首先,亚纳斯对彼得等四位职场新人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练习射箭、骑马、剑术等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从而在克敌制胜中占得了先机。
其次,亚纳斯知人善任,对资历尚浅的彼得委以重任;后者也不负重望,牢牢地钳制住了敌军的主力部队,为援兵的及时赶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再者,亚纳斯对曾经犯过错的爱德蒙亦没有严加惩戒,反而用“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打消了年轻人心中的顾虑,也令小王子顺利地回归到正义的大本营之中。
本片为了突出狮子王的高尚品行,特意请出扮演《辛德勒名单》中慈悲企业家的莱姆·尼森幕后配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之下,独断专行的女巫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取得了暂时的领先,最终失了民心,必然地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在欣赏了《纳尼亚传奇》这部引人入胜的影片之后,笔者也仿佛上了一堂历时两小时的现代企业管理公开课,当中值得回味与总结的地方可真不少。
the first time i met James McAvoy on big screen, but actually i dont like it.
拍的太兒童話。但故事本身很好看。白女巫的妝也畫的太美了吧。決戰部分過於草率。
小时候喜欢它的魔幻酷炫,对福音了解更深才慢慢看懂影片。当白女巫变出的热茶摔成粉末时,当她承诺亚当之子可以做王时,当人类互相指责时,当老人说只要相信时,当阿斯兰体恤罪人时,当女孩陪伴阿斯兰替叛徒受辱死去并见证祂复活时,当阿斯兰向暂时睡去的人吹气时,许多细节都有隐喻并且被感动!
我什么都不想说...建议看看原著吧...太侮辱作者了...可能由于演员表演的问题吧...
女王很有范儿 大猫 British accent
山寨的特效,不过tilda很惹眼
为了童话而童话
看了I我决定还是不要看III了~是我想象力太匮乏吗~
杀人不见血的魔幻题材最适合普及小朋友和全家观赏。
当年在电影院看的,很震撼。纳尼亚传奇的开篇也是巅峰。
脑海中一直响着“弱智”这个词。。。
作为序章理应铺垫,不过还是觉得有点长。战争场面看上去人挺多,但打斗不够精彩,不够有战术,人物刻画略显一般
继哈利波特之后又一部不错的魔幻片,鹿人长得很可爱,风景很优美,很美丽动人的传奇,堪称经典。
比起哈利波特,我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把童话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一部最喜欢看狮子···真舒服···
很喜欢很可爱。看完感觉世界很美妙~~
看了半天就一直光顾着惦记James的羊人了
我承认我没看完
三星半。好早之前看过的……我也很想去那么一个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