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人里和yakuza接触得最多的,应该是日本的外婆。
她和丈夫(我的外公)以前经营钱汤(=公共浴场),每天有几个yakuza来洗澡。
夏天去外婆家住,外婆常常嘱咐我,若在浴场或在外面看到“身上画很多花和鱼”的人,不要一直注视着,不要和他说话,但也不要明显地避开他,装作不见即可。
我小时候的生活里很少去钱汤,反正在家里有浴室。
上了大学,在东京开始一个人住的4年间,我租的房间里不带浴室,只能去附近钱汤洗澡。
可惜那里没看到“身上画画”的人,外婆的嘱咐也用不到。
这个时代除非要去‘桑拿’之类的地方,我们在近距离看到yakuza的机会很少的。
我也只有小时候在浴场那边看过几个yakuza。
开始看北野武的《极恶非道》,脑子里浮出的是小时候看到的“身上画画的”人们的脸、表情、背影,看完电影后就觉得,原来他们就是这么生存着。
“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收了礼物要回礼一倍”‘兄弟之盃’、‘亲子之盃’,“‘头’说的话是绝对的”……看起来很夸张的黑暗社会规则,其实在现代日本生活里也多多少少被反映出来。
看完之后我对这部电影有了亲切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吧。
好看。
摄影技术也不错。
铃木庆一的剧终主题歌《Outrage(Final)》也蛮好听的。
推荐!
1、好久没看这么爽的黑道电影了,玩弄权术的关内、黄雀在后的加藤、只看利益却缺乏谋略的池元、背叛老大贪黑钱的水野、与黑道狼狈为奸的黑警片冈…… 也许只有导演北野武饰演的大友,还留存着唯一的道义。
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很鲜明,人物虽多,但看起来却丝毫不乱!
2、电影中充分体现北野武的暴力美学风格,钻牙、嚼舌、拽头等场景,场面匪夷所思!
3、黑帮中人人为了利益,全员恶人,等级称呼和切手指道歉等细节,都是了解日本黑帮文化的一面窗口。
一直觉得日本人一惊一乍的,在日本电影里。
有些电影里,更显得他们面部表情不够丰富。
我本来以为这可能是现在日本电影的风气,或者受限于电影内容罢了。
但看过这个《极恶非道》,突然不再这样猜测了。
以前看过一个黑泽明的著名电影,岛上的武士动不动就满地爬、翻滚,我觉得日本人这样很让我有点不舒服。
所以那个电影我没看多少就关了。
但这个《极恶非道》突然让我意识到,虽然他们都穿着黑西装,但依旧是几百年前的动不动就满地爬、打滚的样子。
《极恶非道》里的黑社会就是一群穿着西装的幕府。
日本人的举止习惯一点都没变似的。
于是我又以为日本人的一惊一乍是真的,不是在电影里故意装的。
但至于他们面部表情的不丰富、不细腻,也许跟我的文化遗传也有关系,我可能不能识别他们的某些表情罢了。
反正日本人这一点很有意思,对等级的绝对服从,而且极力展现在肢体行为方面。
上级说话总是那么武断,没来由的蛮横粗暴,下级就算反对也不敢轻易说出来,只能跪着哭丧着脸。
想起那个武士道精神的诠释:天皇逃难时没有东西吃,一个武士为他献上食物,看到天皇吃起来,这个武士就到外面切腹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给天皇进献食物的资格,这是冒犯,但为了天皇的安危又不得不进献食物,于是就在荣誉和感激之中切腹了。
这个表现很极端,但也的确日本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很偏执,但也有一些有趣吧。
最近两年,我对日本片有点失望,看不到好的日本片。
下这个片的时候,完全是冲着北野武去的。
这个片讲述的是黑帮更新换代的故事,也是个很简单的片。
处于黑帮顶层的大佬们,谈笑间,几多人头落地,一切尽在掌握;那些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的打手们,有文有武,有忠有奸,貌似清醒地发泄着个人的情绪,其实都在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
片尾,大佬成功利用手下人对组长位置的渴望、嫉妒、利用,反复地借刀杀人,始终不变地,就是那句:我想让你接手……最后,在大佬身边看着一幕幕欺骗的贴身侍卫,帮大佬解决掉最后一个承诺时,随手就把大佬也给解决了。
日本人也很不会表达情绪,所以,片子看着很压抑,不过,里面很多杀人的手法,还是很有创意的,符合北野武的一贯风格。
看完,我就在想,如果上帝用希望作为诱饵,谁能逃脱?
三部曲連看之後就能感覺到,其實除了第一部是北野武真正想拍的,也是真正用心打磨出來的,後兩部根本就是迫於市場和商業考量才出的狗尾續貂之作啊。
第一部真正做到了全員惡人,也塑造了山王會裡的眾多人物,鬥的也是有聲有色的,最後一波改朝換代可以說是非常冷峻黑色,而大友更是在結局被捕之後還被之前迫害的木村給幹掉,可以說是非常令人唏噓。
整個故事非常完整,結局也明確,佈局也有認真在寫,可以說整體一氣呵成令人印象深刻。
到了第二部在海報上已經打出完結篇的字樣了,說明這個第二部本身就是想說完這個故事了,而且把第一部本該死了的大友說成假死這種,基本上就是編劇耍賴的行為了。
因為是第一部結束後就製作的,可以看出整個故事那是非常的不巧妙,黑幫內鬥這些堪稱是很低級的手法,從全員惡人變成了全員蠢人,各種騙來騙去騙的非常低級,基本上只要不是白癡就不會輕易上當的程度了。
而北野武為了表達自己的態度,更是給結局一個非常意想不到的結束方法,完結篇卻完全沒有想交代完故事,可見導演本身對這個續集的態度了。
就是既然你們想看,那我只能拍,但是其實我真的不想拍。
第三部其實就更明確了,估計是被磨了幾年,終於又拍了個最終章,有點好笑了,完結篇之後叫最終章。
而這次全員惡人變成全員老人了,之前還能比比嗓門,現在是能好好說完台詞都不容易了,往沙發上一靠,有氣無力的說台詞真的太令人唏噓了。
而這次北野武真真正正的斷了再拍下去的念想,直接在銀幕上自殺了,這下誰也別想再讓他復活自己了,也終於給這個系列畫了個句號。
這個系列基本上也就是驗證了那一句“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的”道理,我想,從電影裡也能感受到的就是北野武真的不想拍成三部曲的心意。
看了木卫二的影评,是在着重于武爷子暴力的过去与现在,却没有对这部片子精神内涵作出分析评价不免有些遗憾....在看这部片子之前,不明白这个译名,却在电影的尾末,似乎恍然大悟 不觉明厉这译名好!
恶必为恶所噬 恶噬恶 又衍生恶 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此为恶道,这里道应该是老子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的道...近十年来,所谓的香港黑帮大片看多了套路几乎一样,也许在影片宣传时候,导演们总会想尽办法解释他们在片子想要表达的思考内容。
但是,这些所谓的思考还是照着千篇一律的套路又或者总是想用复杂叙事方式混乱观众的思考以及来表达他们所谓的与众不同如果相较香港的黑帮片,很明显看出叙事方式,以及人物设计和命运处理方式的大大不同…这部片子叙事方式干净流畅,可见导演没有在表达上故作悬念以此来混乱观众的思考 又或许是武老爷子一贯宗旨——恶人必遭厄运这里更是一概摒弃了港片里所谓兄弟朋友之义盗亦有道的伪善!
此片几乎无善存全是背叛和利用——大佬利用小弟小弟背叛大佬兄弟背叛!
又或许还可见的善是那个在床上做爱的镜头……为什么要断指?!
因为恶就是恶,到时可以舍弃可以牺牲。
而好人就是好人,即便一时做了坏事仍会惴惴不安不断心生忏悔…有悔过之意便有善心存焉!
我们不能说《极恶非道》是一部完全被低估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在西方确实是一部受到负评或者说是毁誉参半的电影。
影片第一集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当年在戛纳世界首映之后,立即遭到了电影节场刊《Screen Daily》压倒性的负评,满分4分,影片得分只有0.9分,是当年主竞赛单元中评价最低的一部。
IMDB网站对这部电影的打分是6.8分,只能算平均偏上。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戛纳电影节的恶评。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戛纳电影节的选片人,选择这样一部极具日本特色的类型片进入通常以艺术片为主流的主竞赛单元,是需要一定智慧和魄力的。
而西方影评人对于影片的恶评则显示出眼界的狭窄与局促。
作为影评人,如果对日本黑帮片历史缺乏一点基本常识了解的话,很有可能会对《极恶非道》的渊源、所指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价值与美学无法作出客观评定。
因为类型片的研判与赏析是建立在影片文本与观众默契互动的基础上,成式基础上的变革、修订、颠覆、消亡,都是随着观众认识的改变而改变的。
这是一个历史化的沿革过程。
遗憾的是,日本黑帮片不像美国西部片,它不是世界电影史的公共知识、基础教材。
西方影评人也许可以对东映任侠片、大映《座头市》系列、日活“无国籍动作片”充耳不闻,但绝不可以对约翰·福特、山姆·佩金法的西部片一无所知。
这就是文化壁垒造成的对某类型电影的偏见与盲见。
北野武本人倒是对于《极恶非道》能够入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有点意外。
历史上,戛纳对于传统类型片的入围把控得非常严格,必须影片本身在类型基础上有很大突破,或者说电影本身有强烈的作者色彩才可达标。
伊斯特伍德正是在法国人看来具备了完全的作者身份,他拍摄的一部部类型片才会入围。
胡金铨的《侠女》也是类似的例子。
所以,《极恶非道》的入围其实代表了戛纳对于充满悠久历史感、如今已然消亡殆尽的日本黑帮片的巨大肯定。
类型电影的发展永远是与某种社会机制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
西部片成为美国电影最重要的国族类型、国族寓言,正是因为西部拓荒是美国价值形成的最重要载体。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社会、日本影坛最重要的现象便是日本黑社会、日本黑帮片电影。
扫视包括意大利、香港、美国、俄罗斯在内的全球黑社会组织,日本黑社会组织最特殊的一点是,它在日本是合法组织,在日本称为“暴力团”的黑社会组织,在法律层面是被日本政府承认的,这是全球独此一家,也造成了日本黑帮片的繁荣与独特。
说来日本帮派最早缘起于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削藩政策导致武士阶层衰弱,最终致使武士转型为浪人、游侠。
赌场的出现渐渐生发了帮派组织。
日本黑帮组织开始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开始于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彼时因为二战的失败,导致了公权力丧失,警察部门在此情况下完全无法统治大局,于是黑帮组织顺势而为。
由1960年至1965年的这大约五年时间,是日本黑帮历史的所谓战国时代,各大帮派组织为了抢夺黑市,进入了最残酷暴力的战争。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日本黑帮片应运而生,标志性电影是1963年泽岛忠执导的《人生剧场·飞车角》。
之后几年,《日本侠客传》系列、《女侠红牡丹》系列、《昭和残侠传》系列、《博弈打》系列、《网走番外地》系列将日本黑帮片带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正统的说法,昭和38年-昭和47年(1963-1973)是日本黑帮片最黄金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日本黑帮片,主流价值情结便是侠义亲情,绝对的忠诚成为日本黑帮人物行事的不二法则。
裂变发生在1973年。
这一年,深作欣二拍摄了著名的《无仁义之战》。
这部划时代的日本黑帮片一扫之前黑帮片忠孝节义的价值观,以高度写实的方式表现日本黑帮组织内部的权斗过程(史称“实录黑帮片”),个人利益至上原则成为了黑帮人物最重要的行事法则。
作横向对比的话,这有点像是美国西部片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拓荒神话讲述完毕后,就出现了佩金法《日落黄沙》这样讲述为财杀人越货故事的职业西部片。
1977年中岛贞夫执导的《日本的首领》系列成为日本黑帮片的谢幕之作。
从此以后,作为纯类型的黑帮片退出历史舞台,黑帮电影从此之后只是作为一种类型元素出现在其他类型的电影中。
比如相米慎二这样的导演执导的校园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都会涵盖黑帮片元素。
再后来的三池崇史执导了大量黑帮元素的电影,但影片的风格、叙事、母题都与当年的黑帮电影相去甚远。
有了以上历史背景的简单梳理,不难看出,《极恶非道》确实是一部如北野武所说,向深作欣二《无仁义之战》系列致敬的电影。
北野武是以拍摄黑帮片出道,早期的《奏鸣曲》是一部故事完全发生黑帮内部的电影,但北野武没有把电影拍成类型化的模式,而是嚼碎了各种类型化的元素,为之注入了他个人独特的对于荒诞生命的严峻思考。
2000年赴美拍摄的《大佬》倒是比较类型化,影片不断展示帮派战斗的过程,还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生死相托的日式侠义精神在影片中被反复讴歌。
《极恶非道》是北野武十年后回归暴力黑社会的作品。
影片的叙事法则便是你来我往的夺权战斗。
叙事出发点始于关内会长(北村总一朗 扮)要抢夺村濑(石桥莲司 扮)组的地盘,用的策略是并不高明的挑拨离间,让曾经与村濑为狱友的池元(国村隼 扮)与之大战。
池元手下的大友(北野武 扮)组与村濑组的木村(中野英雄 扮)也随之展开斗争。
这是一部众生相电影,与之相关的重要角色还有大友组的石原(加濑亮 扮)、水野(椎名桔平 扮),会长手下的加藤(三浦友和 扮),负责暴力团事物的警察片冈。
影片的日文片名直译是《全员恶人》,这里面确实没有一个道德方面的善良之辈,没有英雄,只有恶人。
尤其是几个首领,关内会长、池元、村濑,没有任何道义和领袖魅力可言,有的只是利欲熏心。
过往日本黑帮组织的一些情义亦是荡然无存。
池元与村濑本来是狱友,在《无仁义之战》第一集中,狱友曾经是被表现为敢用性命相托的赤胆忠诚之关系,在本片中却是一文不值,面对质问,池元甚至说,“拜把只是个仪式”。
木村连切手指都不敢。
而当大友当真用切手指的方法道歉时,却被会长讥讽这过时了,“老套的切手指没有用”。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野扮演的大友这个角色,正是这个角色的存在为这部黑帮片注入了一些别样的独属于北野武式思考的活力。
大友在影片虽亦是热衷暴力的恶人,但在道义上却是偏向正面。
他当真视池元为干爹,为其卖命,但随后看透了这套把戏之后,意识到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黑帮中人,本来已经看透生死,当意识到道之不存后,大友便将这场战斗看成了无关道义的死亡游戏。
死亡到来的时刻便是当下澄明的解脱时刻,这是北野武式洒脱豁达当下即是的生命哲学。
正是这个视点又为这部类型化程度很高的黑帮电影,注入了一种抽离的客观化的视点。
也正是在北野武独特生命哲学的关照之下,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暴力,被北野武表达的如此极致。
北野武多年来的采访中曾多次表达了个人对暴力的看法,他讨厌美感的暴力,他认为暴力的本质就是伤痛,“暴力就是暴力,我希望用暴力的镜头刺痛观众,让他们知道暴力有多么糟糕,所以我不会顾忌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用多野蛮的力度。
也许你们看电影的时候,已经觉得承受不了了,但其实这是我故意制造出来的,我希望让观众感到剧烈的疼痛和恐惧,这种感觉就是暴力的本质。
我最讨厌那种把暴力拍得很美的电影,还冠以暴力美学的美称,那样的电影才是教坏小孩子的罪魁祸首”。
吴宇森式的自我崇高化的浪漫暴力,或者塔伦蒂诺式卡通恶趣味暴力,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是看不到的。
瞬间爆发的,极致的,带来无比伤痛的暴力才是真正的北野暴力。
在《极恶非道》系列中,北野勾画出的暴力类型亦是极端残酷:电钻凿牙齿、筷子猛插耳朵、猛击舌头导致卡舌而死、棒球连续性地击砸面门。
最汹涌澎湃的无情暴力莫过于与大友并肩作战到最后的水野:头颅被绳子套住后飞车拉断而死。
这场戏的色彩是驰名世界的北野武蓝,一种代表了陨落式的、向死而生的悲观生命之色。
《极恶非道》系列第二集的主题与叙事模式与第一集类似,只是权斗的始作俑者变成了警察片冈。
警方这套挑拨离间以暴易暴的制敌模式也是其来有自。
1987年,一和会与山口组发生了激烈的暴力抗争。
当时,一合会打算在大阪地区刺杀新上任的山口组组长竹中正久,他们用了二十多部无线电对讲机。
关西电信局发现情况后报警,但警方不予理睬,为的就是帮助一合会行刺,以暴易暴。
不过片冈在影片中并非正义人士,而是猥琐的敲诈犯,当大友看破这死局后,二话不说一枪击毙片冈。
影片的高潮来得猝不及防,但却酣畅淋漓,激越又超然。
可以说,《极恶非道》代表了北野武对一种已然消亡殆尽的类型电影的追思,但追思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缅怀与歌颂。
日本黑社会现象的反常规存在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黑社会文化中残暴凌虐的现象,北野武总是能够提供一种超然于外的反机制化的表达。
最激烈的暴力与死亡冲动同样可以是最深邃的生命顿悟。
看到twitter上的推介我才选了这片子,很久没看日本的了。
老大的一个指示(更多时候是暗示)──>底下人一个小动作──>这个人上一层开始对峙──>老大的批示大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我把它简单化了,争锋斗气的时候没人考虑得更多,而把握全局的是最上面那个人。
手下皆是工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利,但都防不胜防,包括最后的老大。
日本黑社会片子有独到的氛围,那种尊重,以及与尊重引起强烈反差的黑暗,满身的华丽古典纹身,还有那特有的日语腔调,都是他们特有的,而北野武也将其充分还原──从暴力血腥到一颦一笑。
很好的片子,推荐。
《极恶非道》的英文名是“outrage”,直译为“暴行”、“狂怒”,海报上的译文则为“全员恶人”,我认为最贴切的还是后者。
看过电影你就知道,影片中的所有角色无分男女老幼全是恶人。
影像冷静之蓝、鲜血迸裂之红以及人性阴暗之黑,共同构成了《极恶非道》的色彩。
在《极恶非道》中,北野武扯下了温情的面具,专注地用直白的手法展现了一个由暴力、阴谋、背叛和杀戮构成的的黑帮世界。
所谓直白的手法,就是直面暴力,直面人性之恶。
经由本片,我们熟悉的“北野武之蓝”已蒙上了一层黑色。
影片成功刻画了一组恶人的众生相,正所谓白道黑道男人女人皆是恶人,各有各的凶狠和残忍。
传统的正义、道义、情义在赤裸裸的利益争斗面前全都是笑话。
北野武用极端的暴力和黑暗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之恶的反思,嘲讽了黑帮所谓的秩序和道义。
我觉得北野武终归是有爱的,只不过在这部电影里,他的爱是通过一种极端的影像来传达的。
简言之,这部电影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恶人都没有好下场。
北野武在《极恶非道》公映后被质问到,“你自己说把切手指作为道歉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认为黑帮电影也会过时么?
”他说:“我不认为黑帮本身已经过时。
据我所知,他们仍然存在,不过他们的运营方式和过去的黄金年代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过去,他们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切手指就是表示下级服从上级的方式之一,是犯错的惩罚。
现在,这些组织会更多地用现金来代替手指。
”整部电影中,以往北野武黑帮片的元素应有尽有,切手指、爆头、黑色奔驰……只是更新换代了一番,包括演员阵容也是。
戛纳之后,北野武受到两个极端的褒贬。
笔者认为,《极恶非道》是北野武回归黑帮题材的诚恳之作,他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
为何还要"切手指"北野武曾说,“真正的暴力是有疼痛感的”,十指连心,切手指便是暴力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等级森严的日本黑道最好的道歉方式。
只是时代不同了,恪守道统的老家伙们都已迟暮,改朝换代势在必行。
切手指也慢慢失去了他的意义(即道),一切的恶之源却从来不曾停止过。
笔者认为这便是北野武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为何还要断指?
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切手指的情况。
同样显示了一种等级,分别是底层的小阿飞(事件的导火索),中层的木村(事件的升级),以及左右摇摆的大友(事件的中心)。
影片的开始,镜头由右往左的扫过社团车队和各个成员,大友(北野武饰)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镜头却停留在那里,告诉了我们影片的人物核心。
充满愤怒、背叛、阴谋的黑社会内部结构将要重新洗牌,大友便是最好的刽子手。
第一个切手指的是小阿飞。
他那点敲诈勒索的小聪明,在大佬那里只能算做笑料,故事的第一个转折是小阿飞中了大友组的圈套,只得断指道歉。
这样的行为,只是强权高压之下,无从选择而已,小阿飞命比蚁贱。
最后被朋友出卖,在火车过隧道时,黑暗中的枪火宣告了死亡。
第二个切手指的是木村。
他是小阿飞的领导,是村濑组的二把手。
奉命前往道歉,可是却碰到了嘟嘟逼人,得寸进尺的大友组众恶,在强逼之下,竟然用美工刀断指,给人一种突如其来又难以承受的疼痛钝感。
他的行为,相对而言最接近传统的,为了自己的老大,为了自身的尊严,咬碎钢牙往肚子里咽。
这也反映了日本人的一种民族性,那便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
被划破脸皮的木村,最后苟且偷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监狱中和大友又撞上了。
第三个切手指的是大友。
实际上他很单纯,上头吩咐什么就办什么,活也干净利落。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不过是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棋子罢了。
在为池元组扫清水濑组后(借口是教父至上),又替会长铲除池元(借口是走马委任),在这之间,得罪了两边的人,又被利用,又被放逐。
处在了风口浪尖,大友只好拿出传统的“切手指”的方法,企图得到宽恕。
笔者认为大友这个行为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最后试一试的心态。
只是加藤(三浦友和饰)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他说"断指"已然过时。
至此,大友再不相信“道”字。
等待他的是少年时拳击师兄的背叛(一个和黑社会勾结的警官)。
值得注意的是,北野武最后选择了戴上手铐,蓝天白云之下的监狱运动场,北野武看着自己平生最爱的棒球赛,十分安详,也象征了北野武年逾花甲的心态,他终于“放下”了。
可谁知,被久等的木村捅死,让人颇为惊讶。
笔者认为这实际上,这还是北野武秉承的“向死而生”的概念,你可以投降,但因果相生,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像是棒球比赛队形,起初是圆形的,但总在不断变化中。
这便是“道”的又一体现。
总之,北野武在这部影片当中,做了很大的“妥协”,他借剧中人物之口说:混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活着才是最大的复仇。
《极恶非道》仿佛宣告了北野武电影,最后的“切手指”时代。
此外,影片中还有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首先是贯穿全片的一种“比照”,比如大友和警官之间的出拳速度,告诉我们谁都不可能永占上风,总会走下坡路。
再有就是水野在警察局门口两次丢烟头,门前赫然竖立着诸多警示标语,代表着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甚至有类似“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交通标语。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比喻。
警察局内,兵匪勾结,局外却道貌岸然。
作为反对制度的黑社会代表,水野他丢烟头的行文本身是种最大的反抗、挑衅,甚至是藐视。
可是,终究还是不能逆流而上,落得个最惨的死法。
还有就是日语和英语的比对,在日本社会,据说大多数的日本百姓都讲不好甚至不会讲英语。
所以,影片中讲英语的两个日本人被贴上了“伪装”的标签,十分狡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黑人和石原坐大使馆的车将要通过路卡的时候,日本人讲英文到不好使,外国人讲日文到十分奏效。
再有,便是充斥全片的“讽刺”和“代表”。
赌馆竟然可以建在一个非洲小国的在日大使馆里,凭借着一种“霸权”,蛮横不讲理的让黑人臣服于他。
赌馆外赫然写着“独立万岁”,这不是极大的嘲笑么?
何来独立之言。
在影片中出现了两个黑人,一个是街边卖白粉的(也有可能是中东人),一个是大使。
无论社会等级,他们都似乎都成为了日本人的“奴隶”,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颇受争议的所在。
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日本民族性里欺凌弱小的一面。
影片中甚至出现了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在大使馆赌场的收益,比你们一个国家还要多。
”还有,那场由毒品生意引发“菜刀断指”,“筷子插耳”的戏,为什么安排在中国餐馆,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北野武自己也坦言,这部片子里,他给各个角色赋予“国家”的定义,有的人代表日本,有的人代表美国,有的人代表非洲国家,有的人代表伊朗,并承认说英文的石原便是现代日本的写照。
结合他的观点观看影片,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笔者认为,北野武对世界的洞察力颇为犀利,只是站在不同的对立面,他所表述的观点,我们并不能完全接受。
最后,是笔者在影片中观察到的一些亮点。
1.纹身被打的千疮百孔。
2.门牌号“2011”。
3.影片中的“大道”出现了两次,一条是来,一条是去的方向。
4.那个非洲国家的日文发音是Gu Ba Nan,应该是子虚乌有,不知是否有所指,或者说灵感来源。
5.影片后半段有部分音乐非常复古,让人联想到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警匪片的配乐。
6.北野武在影片中一改往日寡言作风,变得罗嗦起来,脏乱的事务所大有“十一怒汉”的态势。
现在的观众,哪儿还有心情坐在电影院里,看你一个一个把所有人都杀光啊。
没有最恶,只有更恶。顺便一提,三浦友和都老成鼻子了啊
我看过加濑亮最帅的样子,一开始还没认出来。
无仁义之战之没有一个好鸟,够冷血,够残酷,又有些黑色幽默。牛逼的群戏,N多出彩的角色,一冷到底的故事,连配乐都超给力。
北野武大叔用面部神经失调的脸庞展现了什么才是演技。
一个比一个sb 还觉得很酷 - -| 某人那样子+流利的鸟语 我喷了。。。北野武拿着电话发飙的戏是怕我看不出来你在背台词么。。。
节奏还不错剪片很舍得 但实在不是我的菜 一边玩手机一边看完的对不起了takeshi........
这更像是别人导演,北野武参演的一部电影。这位导演试图模仿北野,但没有成功。
有暴力,沒美學。。。
“It's dark." "What's the problem? You blend right in." Oh, my, god.
不喜欢这种全员装逼的垃圾片
活生生的腹黑群体。
第一,日本的黑手黨沒一個講道義的。第二,內容設定我算是看明白了,不過應該再拍得高一點么,拍個三個小時嘛。兩個小時講不清楚啊。
COOL
lux電影院 全場就5個人...厄..原音法語字幕 加瀨亮彪英語沒讓我失望啊!!!!!!!!!!!!!!絕對亮了!!!!!但是北野武這片真的沒突破..難怪戛納上0.9分 還三個評委打0分..
还有续集
配乐够黑色,本子有点弱。
虽然简单,但我喜欢。北野武那张神经坏死的脸太有内容了。无招胜有招啊
虽然保留了暴力和血腥的标签,但是此片可以看成是北野武去风格化的一种尝试,比如配乐的稀少和对现实复杂性的坚持。但是很可惜,这种“复杂性”造成的结果就是,把一堆俗套的黑帮材料乱七八糟地塞做一团。
大骚货也被招安了。自传三部曲不甚成功,北野武干脆彻底精致起来。片子有术无道,从前的无视规则老子天下第一最终屈就于稳妥的传统路子。在对极恶道的理解和刻画上,当代谁也拍不过三池的,虽然后者也逐渐院线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