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狙击手》。
9分。
谢尔盖·马克利斯基导演,尤利娅·别列希尔德主演作品。
既是战争片,也是传记片,更是爱情片。
在时代的命运面前,尤其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个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即便你是军官,即便你是英雄,谁又看得到你光鲜背后不敢为人知的苦楚。
苏联英雄女狙击手柳德在她的墓志铭上写: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越过秋天的草原。
尤利娅饰演的成绩优异的女大学生柳德应召入伍,凭着过硬的素质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狙击手。
但深爱他的赠与过她戒指的军医鲍里斯却十分为难,他太清楚战场的残酷,只希望柳德能够在和平的土地上等待胜利的到来。
但柳德要强的性格和当时的氛围让她迅速就加入了战场,先是遭遇了飞行员的爱慕;继而又和上尉搭档走到了一起。
刚上战场的柳德是懵懂的,追求狙击的数量和效率,满脸写着荣耀与自豪,但遗憾的是上尉战死。
战场的爱情等不到承诺,也等不到结果。
她的第二任搭档新上尉帮她走出了复仇的心结,似乎理解了战争正义的意义,他俩幸福的谈着恋爱,高效的完成了任务。
不幸的是,他俩走进了地雷埋伏圈,上尉为了保护她不幸伤亡。
虽然是令法西斯胆颤心惊的狙击手,但她毕竟只是个年轻的女人,战场的残酷和接连失去的爱人几乎从内心深处摧毁了她。
这时候,鲍里斯再次出现了,他用自己的军医通行证把柳德送回了家。
太令人动容,战争啊,胜利只是第一步,谁来安慰那些被击碎的家庭和内心?
当柳德更衣,罗斯福夫人站在她身后看到她满背的疮疤时,她抱着她哭了,那远远不止出于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怜爱。
因为是摄像课上老师让看的片子,所以看的时候关注得更多的是摄像手法上的方面,确实是一部很值得学习的影片。
老师说这是俄罗斯和美国合拍的一部影片,也让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别的国家是怎么拍这种意识形态的片子的。
看的时候就注意到导演很喜欢拍过肩镜头,在展现人物对话的时候很喜欢找个遮挡物做前景来丰富层次。
很值得一提的是在柳德米拉上战场之前的片段里,电影的色调很活泼温暖,而且在一个场景中会在进行色调统一的同时注意把握层次。
比如在海边的时候,就把场景中的物体都布置为跟大海一样的蓝色系,从柱子、躺椅、主人公朋友的泳衣到铺的垫子都是不同的蓝青色,画面整体呈现出蓝色与黄色的明朗感,有一种富有层次的工整美。
还有柳德米拉与未婚夫一家人吃饭时的场景也是以白色为主,在场者的衣服皆为白色或者米色,倒也与后面广播中传来战争噩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一部双线并行的影片,它在进行线索切换的时候运用的手法是在景别上有大的区分,这一点挺有意思的,因为能够做到既不跳脱又能够清晰叙事,确实需要对于画面内容有很好的把握,我觉得这算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吧。
不过不得不说俄罗斯导演很会拍战争的画面,一系列节奏紧张的镜头组接讲战争的瞬发性与残酷性展现无遗,因为我看得战争片并不多,所以在这方面只能有一个感觉上的好,但并不能说出太多的所以然来,希望以后看的多了能够再回过头来细细学习一下。
在故事方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从某一个国家的角度进行深入学习,所以以俄罗斯的视点去看二战的历史确实会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但整体来说以柳德米拉作为主人公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是很丰满的。
确实看的时候会感到唏嘘,在战争中希望得到些许细小幸福的愿望一次次落空,总是得到不久后又在炮火中湮灭。
她是女战神,也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普通人。
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以柳德米拉这一个缩影淋漓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触动,逼人深省。
尤其是在她不得不接下命令与德国的狙击手对枪时,她赢了,她走近了那名狙击手的尸体,看到的却是他随身携带的家人相片,那一刻带给柳德米拉的撼动是巨大的,没有一名士兵是好战的,战争中流的都是普通人的血,散的都是普通人的家。
“先生们,你们不觉得你们躲在我身后太久了吗?
”这短短一句话就令统一战线的宣讲会取得成功,这不仅是一名女性对于呼吁和平的礼貌诘问,更是想对无数在战争中仍未意识到和平重要性的人的呼告。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历史片,他起到了反思历史,珍惜和平的效果,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我也并不认为有人能够在看过之后仍对今天的和平不屑一顾。
俄罗斯的电影色调好像大多比较暗沉,这个也不列外。
电影里有很多对战争画面的写实,天空中的炸弹,地上的尸体,她脸上的血和土……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战争结束了,她活下来,她看上去很好,很幸运。
可是,有谁知道她的生命早以在战争中燃尽——战后心理综合症。
当女主听到平底锅掉在地上时,瑟瑟发抖的躲在角落,拿着刀自卫。
她说:“我曾经被埋在土里,差五分钟,我就死了……”很难想象,她杀了300多个法西斯,被无数人称为“死亡之女”。
对于女主的闺蜜,一开始我认为她是一个傻白甜,不学习,对一个飞行员一见钟情,为了爱情去战场。
可是后来她的爱人死去以后,她还是不后悔,不后悔去战场,不后悔结婚。
她还在笑……
军医,一开始的出场,我以为他就是男主……他把撤退位让给了女主,真男人!
在我没有选择你以后,你依然爱着我……有些时候我不太懂爱情,朋友们都在谈恋爱,可是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他们说他们在谈恋爱。
战争是什么?
战争意味着什么?
队长说战争也是生命。
是“战”后的希望嘛?
我的目光太短浅,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妻子在等着丈夫回家;孩子在等着爸爸回家;母亲在等着儿子回家……希望人类可以和平共处,战争永远不会到来
原创:公众号文章链接(from 宅兔居)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墓志铭一、关于爱情观看的契机来自于在《歌手2019》听到俄罗斯女歌手Polina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布谷鸟》。
有力量的女声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令人心潮澎湃。
和我之前想象的不同,这部电影对女主几段爱情的刻画占了较大的篇幅,反而对女主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的过程反映的不算多。
从个人角度讲,我不是太赞同这样的改编,虽然每段感情戏都很催泪。
情感的渲染离不开景的衬托,先夸一下俄罗斯电影的画面吧。
从我看过的《他是龙》、《花滑女王》,再到《女狙击手》,尽管题材差异巨大,镜头却无一不唯美,或许这就是俄罗斯电影的一大特色?
冷肃的战地背景裹挟着残酷和血腥,战地上诞生的爱情是希望和唯一温暖的色调。
柳德的第一段爱情是和她的队长马卡罗夫,一个略带忧郁气质的成熟男人。
可惜为着一个承诺,马卡洛夫直到战死仍未坦然接受她主动释放的情感。
但是,将女主从死亡的土坑里刨出来的举动和病床边的陪伴早已说明他未曾道出的那份珍惜……柳德的第二段恋情是双向的,然而在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她与第二任长官基岑科在前线是并肩作战的搭档,下战场则是肌肤相亲的爱人。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
幸而身边有了他/她,时光不再如此煎熬。
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两个静止狙击的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们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曾拥有厄运来临前的一切美好。
突兀的爆炸声响起,花海里升腾的彩色烟雾非但不是对他们爱情的庆祝,反而是丧命的钟声。
所有浪漫和欢笑终结于他倾力相护的臂膀和渐渐消失的心跳。
凄美的画面使我落泪。
影片中女主的相亲对象也是她坚定的守护者,尽管她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份爱。
二、关于女性女性在战争中往往以弱势群体出现的印象被推翻了。
据查,二战中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
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
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是啊,当战争来临,国将不国,军人这个神圣的名词早已跨越性别。
影片中女兵心爱的玩偶以及象征女性的衣物被长官无情销毁,这很现实,毕竟战场上只有生与死,只有我方和敌军。
另外,由于狙击战(看到“狙击”,脑子就跑偏到《红海行动》里的“顺懂”)这种新型作战方式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参战各国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培养与使用。
苏联军方在战时培养了大量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其中,女性狙击手就达2000人。
《女狙击手》中女主的原型,就是这些女性狙击手中最优秀的一员——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的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M·帕夫利琴科。
从主修历史的活泼女学生,到拿起步枪击杀敌人的冷酷战士,她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是在射杀人数超过300人的25名著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
纵观电影史,以真实女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很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出现。
三、关于创伤影片中,被外界冠以“死亡之女”称号的柳德坚强的让人心疼。
成名后,被国家塑造为女英雄的她出现在各种政治场合,接受国内外政要的接见、媒体的质疑,从此再也没能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她将青春挥洒的战场上。
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痛苦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折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德在听到巨响后不自觉瑟缩躲避的反应,虽然那并不是枪炮声。
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压力,战争中爆发的革命和人道、党性与人性的冲突也在极大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战争的反人类特性……战争对人精神上的摧残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今天我们对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它常常在各类影视、书籍里出现。
在一战中,大规模重武器的使用令军中大范围出现抽搐、瘫痪、失忆、甚至歇斯底里等症状,成了当时著名的怪病。
但人们怀疑这种无从解释的病症其实只是士兵是在装病。
二战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一战更广泛频繁,士兵们长期滞留战场,没有喘息时间。
由于被编制在很小的战斗群体中,可以缓解心理困扰的社交机会大大缩减。
据估计,二战中有精神问题的人数飙升至一战的两倍,陆军中的比率最高,而医务人员对此毫无准备。
二战结束后,这种痛苦就这样延续到家庭中。
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才第一次提出了PTSD的概念。
PTSD在精神病学方面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其发病原因是个人遭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源于个人的弱点。
这个新术语也涵盖了大屠杀幸存者和遭受性侵犯的妇女儿童、恐怖袭击和其它灾难性事件的情况。
它们的共性是:长时间不能从创伤中恢复、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片段回忆,记忆系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某种与过去事件类似的声音,气味和新闻报道都有可能引起触发。
愿世界能永远保持love and peace,虽然这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国家的安危;她在面临国家被侵略的险境之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迎击敌军;她曾经在战场上四度受伤,却又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回战场;她在战场上狙杀的敌军比很多男人都要多很多;她站在很多男人的前面,保护了很多的人;她用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她人生中对她最重要的三个男人,这三个男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她表达了爱意;她在国家面临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没有逃避,甚至表现得比绝大部分男人还要英勇;她是一朵盛开在战场上的荆棘玫瑰,用她尖锐的刺去攻击敌人,再把盛开的娇艳带给祖国;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女英雄、王牌狙击手、造就在战场上,击毙纳粹兵达三百多人的传奇、海军少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本来柳德米拉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历史系的女学生,父亲是位严厉的军人,几乎从来没有对她笑过,就连对她考上了大学这样的事情,也只是说这是她应得的,不过,虽然话语之间比较冷淡,居然能看出父亲对柳德米拉浓浓的爱、以及他以这个女儿为自豪的心情,或许也真是父亲在生活上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柳德米拉冷静,刚硬,果敢,绝不服输的精神,母亲则是很温柔的母亲,对女儿和丈夫都很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又考上了名牌大学,按理来说她今后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在战争面前,女性本来也是可以选择躲避的,可是柳德米拉没有,她选择拿起枪走上战场,一次次地冲锋在前,击杀了三百多个德国纳粹,完成了很多男性都没有完成的战场上的传说,她用柔弱的肩膀保护着她所热爱的这个国家,甚至保护着那些躲在她身后的男人,就像影片中她在美国,为了鼓动人民起来抗战做演讲的时候,对台下的男人们所说的一样,“你们躲在我的肩膀后面已经太久了。
”刚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很开心,男生和女生们决定去庆祝一下,女生们想看电影,男生们想去玩射击,在双方人数持平的情况下,柳德米拉的一票让他们去玩射击,跟朋友之间的射击比赛,让她发现了她在射击上过人的天赋,在当时负责他们射击的射击教练的大力推荐下,柳德米拉参加了军队组织的射击训练,知道女儿要去参加训练,母亲很不舍,父亲依旧保持沉默,本来柳德米拉可以不去的,只要她父亲写封信就行,但是最后她选择了去,因为她的骨子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流淌着父亲那坚毅果敢、敢说敢为、冲锋在前的血液。
时间没过多久,战争就开始了,柳德米拉之前在一位女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对方的兄长,女同学的兄长是学医的,因为是相亲认识的,所以柳德米拉还去了男方家,男方父母的问东问西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在男方家中,广播声响起,原来女同学兄长一直宣称不会开始的战争,就在那一刻打响,听到这个消息,男方一家人都惊愕了,最后还是女同学跑去关了广播,拗不过男方一家人,柳德米拉最后还是陪女同学的兄长去看了歌剧,但是在看歌剧的时候,她因为心系国家安危,所以早早的离开,表示要奔赴战场,女同学的兄长自然是苦口婆心的劝她不要去,柳德米拉却告诉他,“我是要上战场的,比起在这儿,战场更需要我。
”就这样,柳德米拉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书写了一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位苏联女英雄的传奇。
“That's why we've given it all.Taken too soon from the lives we loved, a misery I can not explain.Only when we feel your presence are we sure we did not die in vein.”“这就是为何我们会奉献一切,我们所热爱的生活与生命早早地被夺走,那是我们无法解释的痛苦,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没有白白牺牲。
”或许就如Accept乐队在《Shadow Soldiers》的这句话吧“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没有白白牺牲。
”所谓英雄,注定是为了别人的存在,牺牲自己,若将之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则这种牺牲将显得崇高和荣光,或许这就是英雄,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家国,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却不顾。
完。
如果这不是故事,没有人会追问米拉最后有没有得到幸福。
如果这不是故事,没有人会追问米拉最后有没有得到幸福。
好评的细节:经弹幕提示注意到的在海滩飞行员蹲在柳德米拉面前的时候她的脚趾动了动,表现出了少女的娇羞。
其实剧中女主的眼神很多我都没能理解,女主的性格和经历导致了她的寡言。
还有就是女主接过队长的遗物时手不受控制地颤抖,抚摸着枪,中途察觉了什么似的握了握拳又松开,手仍然是颤抖的。
这个握拳表现出了女主的坚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求自己保持冷静,然而恋人战亡的消息冲击太大。
第一个爱人的死亡带给柳德米拉的是复仇的火焰,她没有流泪;第二个爱人的死亡带给她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无尽的疲惫,甚至对退役妥协,离开了战场打算过平静的生活。
爱上队长的时候柳德米拉是青涩的,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看向队长的眼神有时候是充满挑战甚至挑衅意味的。
也许是因为队长碍于前妻一直没能接受她,也许是因为年龄和在战场上待的时间长度的差距。
而上尉使柳德米拉最终成为了一个女人,她的眼神变得平静,感性被释放,甚至提出要生孩子。
女主恐怕从未爱过波亚;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全剧中我唯一的泪点是波亚接柳德米拉从封锁线走向停着潜艇的码头的那段对话。
对战争厌倦的女主最终选择了接受波亚即选择平静的生活,可贵(令我惊讶)的是医生没有一点惊讶,自然而然地接过了话头并且没有全顺着女主的话说,这说明医生虽然痴心但并不是舔狗……他竟然不在意女主的默认接受其实只是因为厌倦了战争!
他明知道柳德米拉不爱他。
他对女主的两任恋人说的话:我已经爱了她很久,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队长只说照顾好她,得到承诺后只说(你也爱她)那我就放心了,也许是因为队长走不过心里那道坎,无法接受女主。
我觉得他可怜的时刻是上尉被医生的话激怒了,穿过人群去找女主,上来就强吻。
我不知道医生看到女主脸上的笑容是什么感受……至少我很同情他……他们两个如果在一起的话会得到幸福吗?
战争开始前女主的相亲让我不明白,我认为她并不爱波利斯,但是去对方家里相亲的时候穿得很漂亮头发也梳得很好看,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对方的家庭:也许她是有好感的?
毕竟这个相亲并不是谁逼她的,何况以女主不屑委曲求全的性格不愿意做的事不可能给对方好脸色。
可以肯定的是她本来打算好好相亲或许还打算结婚来着。
看歌剧时的表情难道只是因为她喜欢的是看电影?
我以为是想表现他们(爱国主义热血青年同典型知识分子)观念的冲突?
或许都有。
说起来女主的立场也是知识分子阶级啊,放在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学校里此类冲突也是常见的桥段啊。
不过虽然这类指责是常见的,但我还是觉得女主真的有点自私……她没有考虑过,如果医生被刺激决定上战场,她能否负责吗?
我不便评判,不管怎么说,这是战争时期,特殊时期,需要有这样的“爱国热情”,这么看女主的谴责也不是没有道理。
即便知晓战争的本质,现实中也不可能全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
弹幕评论:医生真男人!
豆瓣影评里写,医生并不是逃避战争,而是一开始就知道战争会走向虚无,因而只想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我仍旧不是很明白……但这一切是无法阻止的,不是吗?
无论想法如何,不积极迎战事实上就是享受别人争取来的和平,所以不能够心安理得地安稳。
医生的参战虽然据他自己说是为了柳德米拉,但未必是全部吧,我想。
在这样的战争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何况医生是个好人。
其实如果不是医生目送女主上潜艇时目光里的(对战争的)一点无奈(?
),我会认为众人对医生的无凭据的(???
) 褒奖是凭空拔高。
事实上剧中除了前期,没有很多对医生的正面描写,以我的愚钝又得不出确切的推断结论。
所以医生是看透了一切但为了她还是上了前线,一直以来默默守护她的那个人?
我想如果医生确实有能力保护她那么他是最好的选择(尽管爱情并不讲道理……🙄)。
关于人见人爱的玛莎……!
乐天派,我觉得她是真正坚强的小可爱,甚至超过女主。
具体见于玛莎的“婚礼”,女主因为突如其来的悲剧而沉默,紧紧地抱住了玛莎;我以为玛莎会哭出声,但她推开了女主。
所以她的表现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发泄对战争的愤怒,而非掩饰,台词中也说“我们知道战争的残酷,这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的选择”。
电影中并没有关注玛莎后来怎样,弹幕有人说要疯了但我认为不会疯。
《女狙击手》一部基于真实经历改编的好电影,集中于女主的经历和成长,有所局限
2024-05-04 10:25传奇人物,选的角度很适当,当情史和个人成长站在特殊身份,能把归因在历史迷雾中步步澄清——它精确指向战争(即人类缺乏共存智慧的愚蠢),而不是其他对人类同样深重却似是而非的主题。
相信你也会不知不觉爱上她,和成就她的那些男士们(恰见此评正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20822/),她的成长完整恰是战争/人类完成历史觉悟的过程;相信她的后半辈同样精彩,也有不少关键时刻,但这就是本片选材(俄影的少许夸张和戏剧剪裁也存在但可接受)。
Btw,罗斯福夫人做这个引线真最适当不过,现在重现当时奇人辈出的大国气象和历史开放局面,让今天观众汗颜: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真的有比前辈更有智慧有资格拥有这世界?
……可能医生说的对?
“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我也不会爱上她”……
豆瓣的第一篇处女影评,献给了战斗民族这位自带传奇属性的女主。
电影与小说都只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真实。
只要它给了我足够的震撼,我并不在意它是否真实。
这部电影层出不穷的细节令我惊叹,且举几个例子:柳德米拉决定参军。
一向严苛的军人父亲面无表情,不置可否。
满心期待父亲赞许和送别的柳德米拉瞬间脸上写满了失望,与母亲匆匆拥抱告别...注意母亲揽过了柳德米拉的脖子,想要多挽留女儿哪怕片刻,但伤心父亲绝情的女儿推开母亲,匆匆离去。
女战友告知米拉队长阵亡的消息,转递了队长留给她的莫辛纳甘,柳德米拉的表情变化堪称神演技,伸手去接枪时如春葱般美丽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那种强烈的悲伤随着抖动直击观众心脏,传递出战争的残酷和女主的绝望。
罗斯福夫人掉煎锅导致女主PTSD发作,蹲在厨房地上瑟瑟发抖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更不用说BGM响起,狙击侠侣被炮火覆盖,寡言少语却以生命护卫爱人的队长,鲜血流到了爱人脸上.........向来觉得战斗民族的艺术造诣远非好莱坞之类商业行为可比,特别是与战争相关的题材,往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沧。
女主在片中表现得越坚强,越让观众心疼女主的命运,进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作为一个糙汉子,看这部片看到数度泪崩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了。
看到评论里有人不喜欢对社会主义的抹黑,有人讥笑导演的技巧,我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没有看过,强烈强烈推荐!!!
从两性关系看这部剧,上战场是男人的事,不是女性的事。
而女主却反之,将两性置之于国事外,只作为一个苏联公民为国贡献。
女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父亲一定的影响,在行事方式上比较“军人式”,国事先于私事,在柳徳眼中,只有懦夫和非懦夫,懦夫不配在战场上。
受她父亲的影响,她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尽管在当时受到了部分人地嘲笑,说上战场是男人的事,非女人。
在战场上,她分别爱上了她的两次上司,两个上司都分别死了。
其中有一个片段特别感人,女主柳德的好朋友—玛莎,因为太爱她男朋友,有了想给他生一个宝宝的想法。
女主由于她好朋友男友的战死,也萌生了给她爱人生宝宝的想法,但是后面她爱人的战死、她在军事上的辉煌成绩—苏联第一女狙击手,让她无法过上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在第二个爱人战死沙场时,她再也没有足够的力气站在战场上了,她选择了不服军役,但上头拒绝了她的请求。
从刚开始的自愿为国,到后来不得不为国贡献,我感受到战争带给军人的压迫。
军人们都很伟大,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经营儿女私情,国事重于一切儿女情长。
如今的和平生活真的很幸福,激励了我要更加努力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学习。
整部剧,在战时,都贯穿着一个重要信念:“活下去”。
女主柳德最后靠着她战前的暗恋对象有登上潜艇逃离塞瓦斯托波尔这座城市的潜艇的机会活下去了,但是她的所有战友都远离她而去了。
然后她再也没上战场了。
女主在战场上,3个爱她的男人先后死去。
那种伤心绝望让人揪心,如此大的精神打击。
这部剧还是挺好看的,除了看到战时精神,突出现在和平的可贵,还看到身为女兵的她一点也不逊色于男兵,甚至更出色。
狙击手帕夫利琴科拥有与生俱来的神枪手天赋。
她的生命里也和三位男性息息相关。
每一位都曾拯救过她。
第一位马卡罗夫将她从炮轰后的战壕中挖出来。
第二位基岑科在德军围剿这两位优秀狙击手时用身体帮她挡住炮弹。
第三位波利亚在撤退塞瓦斯托波尔时将自己的撤离证交与她,换取她活下来的机会。
他们没有一个人见到战后的胜利。
战争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不知是否合理,但这部电影给我种感觉,帕夫利琴科是因为赢得了三位男性的爱才有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的机会。
)帕夫利琴科的心理动态刻画的极其到位。
马卡洛夫去世后,她无法接收这个现实,满心想着复仇。
神枪手的她折磨敌人,一枪打中左腿,一枪打中右手,享受着德军痛苦的呻吟。
但这时基岑科阻止了他,不是出于对伤者未死的怜悯,不是出去对逝去之爱的嫉妒,而是害怕帕夫利琴科被复仇扭曲了心理,受到情绪的反噬。
这份情感支持弥足珍贵。
本片罗斯福太太的思想着实是处于战争环境外的理所当然。
她摸着帕夫利琴科的伤疤说,为什么他们不好好保护你。
且不说是这些伤疤抵住了前来掠夺她生命的魔鬼,更重要的是在战争关头一个女狙击手需要因为性别而产生优待吗。
罗斯福太太送她女性化的裙子,并要帕夫利琴科穿着参加新闻会,作为一个正经受战乱,寻求援助的国家狙击手代表,穿军装不比穿粉色连衣裙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吗。
我不懂罗斯福太太,当然帕夫利琴科也挺想穿漂亮裙裙的。
我也曾幻想传记片就拍实打实与历史史料相符的情节,可解读是伴随解读者的偏见的,导演误读帕夫利琴科,我误读导演。
帕夫利琴科的墓志铭: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帕夫利琴科
看得很心疼啊,传奇。但如果没有战争,她就可以有五个孩子,大家围着一张大桌子,除了和丈夫的看歌剧之夜,都要跟家人一起吃饭。细节满满,跌下的平底锅和紧握刀蜷缩在地的ptsd、成了葬礼的婚礼、“they should protect you”…
印象深刻的有两场戏,一是小女孩的呐喊,一是片尾普通民众的凝视。但除此外,处理得太平淡了。
说真的,我真不关心女主的男人们啊女主谈了几个对象啊,我最关心的是女主的传奇狙击手作战经历。我想多看看女主热血地上战场,冷峻地击杀敌人的故事。你能想象一部讲男战神的电影全部在讲他跟几个女的谈恋爱,他有几段心碎的感情么?就特么离谱~这部电影里没有英雌的成长,没有人物弧光,人物形象很扁平。给她加的几段感情戏不仅不感人,还很多余,显得女主特别脆弱,跟以往战争中的普通女人没区别,可她是传奇狙击手啊!女战神啊!拿着逆天题材,拍了个普通作品,太不应该了。它本该拍得更好。
767 这拍的啥
战事与情事
看完我也要PTSD了 爱的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第二段爱情最美 虽然她也最扭曲
309人的狙杀成绩犹如战场神话,不可磨灭。
什么玩意
本来想点开看一个热血激烈的商业片结果是个正儿八经不错的战争片战争也是生命最后女主和纳粹狙击手的对决中胜出,挂掉的敌人背后也有一家人,还为他合上了双眼
现在和过去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一个女狙击手的经历控诉战争的残酷和毫无人道。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最早认识她,她却最看不上,最终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她的幸存。第二段战争的煽情剪辑,导演似乎太想煽情而过了头。最难过莫过于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被带走,你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在战争。
柳德米拉的传奇一生不该被这样一部充满主旋律意味的影片所代表,不管是无趣的叙事结构还是毫无亮点的人设,都没有带来足够的信息量与猎奇感,如果这都需要去百度百科才知道,无疑是这种传记片最大的失败,尤为恶劣的是加入爱情线,你不加个“肉”就不会拍戏了吗?
爱情不分看的我尴尬癌犯了啊凭什么男狙击手就可以拍一部没有爱情的战争传记,而女狙击手就一定要拍成玛丽苏片啊!虽然我知道你想讲“她应该被像个女人一样对待”,怀着看少年热血片的心情的我真是错离谱了。音乐超级赞,训练以及和德国狙击手对决那里还是很热血的!配音的音效超级烂啊好多都听不见!
当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美国20世纪福斯发行。时过境迁,如今俄乌兵戎相见,20世纪福斯也不复存在,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电影平庸 女主某些角度长的有些像龙妈 这个爱情三角恋太减分了 我靠 后面又来一个 三个男人拜倒在女主石榴裙下 简直玛丽苏 男人都爱女主 都救了女主 最后都死了 女主跟美国第一夫人关系这么好 是不是不太对劲啊 不知道史实 没电影可看 又看一遍 潜移默化的黑了苏联 明明纳粹非要给个镜头那个德军有家庭 女主要流泪 所有一切都是导演刻意安排 拿女主当符号利用 抛弃女主和十万民众给敌人 但凡拍到苏联明明很正面的主旋律事件时非得加点私货吗
看了战狼这种娘炮电影,必须看一部老毛子的片子壮阳一下
好好的战争片硬是拍成了爱情片,跟真实历史相差太多。战争当然是残酷的,本来也不该轮到女人上战场的。
Война -- не место для женщин. 电影院里坐满了,很多年轻人。今年俄罗斯上映了不少女性题材的战争电影,算是对70周年胜利的纪念方式之一。很精彩,很喜欢,泪流满面。三个男人,三段爱情,战场。当她拿到枪的时候,哭了;当他扑住她的时候,哭了。FM男主角,出来那一刻太惊喜!
大段的感情戏让人觉得非现实。尤其是决赛圈打爆德国狙击手的戏,直接开挂,属于超现实主义审美了。
俄罗斯的电影大抵分两类,一类关注于社会问题,以冷静见长,如《利维坦》、《伊莱娜》、《将爱放逐》等,均颇有可观性。而另一类就是继承了前苏联的电影传统,追求大题材,讲究所谓的诗意,最后导致假大空。不幸的是,此片即属此类。本来是个不错的传记题材,能够拍得非常出彩。可惜了。
狙击的场景设计得不够精彩,狙击,必须得对决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