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就是小弟了,被极右份子装成的警察打死。
小哥为了弟弟主持公道,进行了烟花暴动。
警察很弱鸡的,全副武装也干不过去学生党……中途想捉一名警察当人质,让政府找到凶手,捉到了却被当过兵的哥哥救走了,可惜又被假冒的极右装成警察打伤,并在围烟酒店时,打倒小哥,被自己的酒瓶烧死。。
当过兵的哥暴怒了,手拳肝爆了同母异父的兄弟!!
(这兄弟是贩毒的)……最后投了···也就是说这部戏无故的死了三兄弟,男主还圣母一样的原谅了众人…………所以为什么有人觉得好呢?
人物没有什么成长,剧情设定也无脑,,还不如城管大队……兄弟情,母子情,战友情,都只是点到为止。
也许就是这么浅薄吧。
《隐入尘烟》下架了,那个解读才·
一切的一切来自于一个少年的死亡。
不正常死亡,被殴打、遗弃死亡。
少年的二哥Karim用燃烧瓶点燃了大家的怒火,让自己的社区变成了战区。
大哥Abdel原本想制止这场暴乱,但是却亲眼目睹了Karim死于警察的枪下,用枪武装了大家,让暴乱升级。
电影大量运用长镜头,跟着角色一镜到底,行云流水,代入感非常强。
导演节奏把握的也很好。
在紧张激烈的叙事中偶尔会镜头一换,插入花园、少年的微笑等镜头。
给观众时间思考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然后唏嘘不已。
特别是Karim捡起地上的燃烧弹扔回去弄伤了手回去包扎伤口看见弟弟的照片泪流满面的那个镜头,让人非常动容。
这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
但是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经济下行,失业人员增加,一些底层人员没有正当的工作,为了挣钱开始加入毒品行业。
治安开始混乱。
阶层之间的撕裂越来越严重。
人们的情绪就像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着。
理智被现实磨灭的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人和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Karim接了妈妈一个电话,告诉妈妈他很快就会回家,然后就被警察打死了。
Abdel失去了两个弟弟,打死了贩毒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还差点打死了警察人质。
意识到自己的理智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跟着情绪走只能迎接死亡;想抓着理智的手却也找不到出口,并且理智太难,随时都会被情绪击退。
太阳已经升起,未来却看不见希望。
他躺在那里,在阳光下让自己被炸死。
雅典娜,是那个回不去的家,只剩下爆炸后的断壁残垣。
完全表现出一堆没进化的物种想在现代社会中争讨些地位的不可能性。
悲惨之所是悲惨,除了想入非非还有意想天开一切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低等动物的能力。
而宗教这玩意本就不该出现在现代社会,所以一开始就该把这些居住区隔离出来法国历来都敢为人先,也正好让大家看到了起因经过和结果,接受了教训。
所以,社会还原本来就有的阶层是最好的发展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抱著影展片的心態去的,就會像這可能是什麼深刻或者很藝術向的電影,但沒想到它所呈現出來的視聽效果和劇情節奏是那麼的有張力,就像電影滿是絢爛的火花一樣,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曾經閃耀過最亮眼的火花。
電影有幾個好玩的地方值得去留意:電影本身和前年出的《悲慘世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法國邊緣民族的困境,從隱忍到宣洩的過程其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很雷同,但是今年這部《雅典娜》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讓故事的節奏更快進入對立。
因為一鏡到底,是當下的鏡面,電影厲害和巧妙的地方就是用這個功能掩蓋了需要很大篇幅去解釋的背景故事。
一鏡到底的模式,隨著主人公的推進,我們理解他的憤怒和情緒就足夠了,因為我們觀眾和他的追隨者一樣,保持盲目的亢奮,就能進入故事裡,一起做抗爭。
沒想到的是Karim竟然是引爆Abdel的關鍵人,雖然這樣的人物曲線是很有戲劇性的,但是我對於Karim死後接下來的劇情有所保留,不是說不好,但是因為也受限於以上說的一鏡到底,我們看到Abdel的轉變實在太快,甚至可以說,所有前面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Abdel來爆發,人物少了一些衝擊和掙扎。
而導演用了一些很懶惰的方式,讓角色覺悟和改變。
從Karim到Abdel的抗爭,其實都是無意義的,他們要的是以死明志,因為就是電影一開始一直強調,所有的行為都不可逆,包括死亡。
所以他們最後走向滅亡是正常的,可是這樣的無意義的扛著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但是筆者覺得所謂的抗爭,就是要讓體制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就算最後所做的都是無用功,也要讓“煙火曾經存在過”。
最後,法國電影一如既往的寫實和冷漠。
雖說一鏡到底增添了不少鄰近感,但是,這一場抗爭我們無法真切的感同身受,我們在我們的國家就算是二等公民也絕對不是弱勢的群體,所謂的弱勢,即使死亡是最壞的打算,我也不想活在人間的煉獄裡。
《雅典娜》听说威尼斯场刊最低分?
有我特别喜欢和特别不喜欢的地方。
前半段惊艳完整是因为超强的场面和镜头调度能撑起开篇话题的厚重;然而后半段崩塌是因为剧作对人物不理解、对素材洞察得太浅太直白。
开场长镜头写实且情绪强烈,这种情绪里观众一定会往当法国的现状去想。
但不知道作者是否一定要去做古希腊悲剧式的东西,片子越往后边去运镜越精致、演员走位精准、交响乐配乐越来越满,风格越来越舞台化。
一直到影像上的舞台化写意表达和写实的素材和场景相冲突。
这么一来,作者到底是给观众点空间,引导他们去探究文上透露的暗涌般的社会问题?
还是让观众继续沉浸在舞台化的视听当中?
最后作者给的导向变成了:人物为情节服务,情节为舞台化的形式感服务,之前隐藏的暗流似乎都不重要都可以舍弃了。
最后明明白白地给你一个很具体的非黑即白的答案——(这点剧透不说了,想知道去看原片或者在下面问我)。
该点明的地方不点明,该留白的地方不留白,那么我们思考的空间在哪里?
不留给我们思考空间,它的广度在哪里?
如果不在乎广度,那开篇给那么多和社会相关的信息干嘛?
如果开篇给那么多和社会相关的信息,那是不是应该负责人地把它们讨论好?
如果只为了讲那一个小问题,那就讲那一个小问题就好了,不要开那么多让观众期待度太多的东西。
高开低走让人失望。
我一直认为一个现实题材的作品应当严谨精准,光讲完情节并不完整。
和导演参演的《悲惨世界》在现实社会的洞察力上还是差好远甚至不是一个级别的。
好吧,除此之外,它的场面和影像仍然是相当优秀和值得学习的。
如我标题所示,这部电影由一帮“搅屎棍”,造成了这部电影的发生和结果。
随着网络的发达,社交媒体的小视频和小作文,容易上热搜,网民观看后会产生强烈的,盲从的情绪,短短几天时间也不会知道真相,如果小视频和小作文导致的事件没有第一时间解决好,那么会让民众丧失信心,从而反抗。
例如该部电影,一帮“搅屎棍”,自导自演,扮成老派打死无辜人民,拍好后发到网上,迅速冲上热搜。
人们要老派把开枪的人交出来,但老派也一团乱,办事效率低下,交不出人,也没有给大众一个交代。
这就造成了年轻人和老派的冲突。
在冲突期间,该国还发生几十起“老派”打死人的事件,也有几十起人民与老派的斗争,说明这就是“搅屎棍”想要的结果。
越乱越好,这样“搅屎棍”才能金盆洗手,当个无辜平民。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当时老派内部管理有问题,1网警能力不行,查不到发视频的“挑事人”具体位置及抓捕给人民一个交代。
2在哥哥参与救援时,没有和老派保持实时联系,导致人质没有及时救出。
3老派没有实时关注现场,导致“搅屎棍”装老派进圈打死弟弟,矛盾又复杂化。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在这部电影里很难挑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摄影师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罗曼的新电影在技术上让人惊叹,但它无政治倾向的核心,却空空如也。
Romain Gavras 的新电影的片名“雅典娜”指的是巴黎郊区的一个虚构的社区——郊区是该地区许多贫困和非白人居民长期以来聚集的地方。
这部电影( 9 月 23 日在 Netflix 上映)将其要表达的内在矛盾延申到极端程度:它把当今法国社会的情状提炼成一台忙碌的、热闹的drama。
这个故事关于不可改变的改变,关于被呈现为奇观的思想,关于以无政治性的方式表达的政治,关于被当成诊断结论的现象。
戏剧性地,《雅典娜》以少数几个角色为中心,他们的故事散布在壮观的动作场面和看似成千上万的演员阵容中。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警察在住宅区将一名叫伊迪尔的 13 岁男孩殴打致死,他的三个哥哥是电影的主角。
阿卜杜勒(达利·本萨拉饰)是一名获得勋章的法国陆军老兵,他出现在当地警察局,向聚集的居民讲话,试图维持平静的秩序。
他的弟弟卡里姆(萨米·斯利曼饰)看起来大约十八、二十岁,是附近年轻人的领袖,他组织起义来控制这个街区并要求伸张正义。
大哥莫克塔尔(瓦西尼·恩巴雷克饰)是当地的毒枭,只关心自己的生意。
法国防暴警察——相当于国家警卫队——向雅典娜发起袭击,卡里姆和他的临时部队和他们进行了武装战斗。
Gavras 的技术与他的主题一样引人注目:他的长镜头经过精心编排,但看起来流畅自如——这种长镜头技术在《鸟人》《1917》等电影中广受欢迎。
还有,Gavras 采用无人机,相机在空中穿梭,让人在一瞬间眼花缭乱——然后习以为常。
电影的华丽开场从警察局开始,从阿卜杜勒向人群流动,到卡里姆,植入其中,扔出燃烧弹,将大院吞没在火焰中。
他和其他年轻人冲过去,找到一个装满武器的箱子,然后把它装到一辆警车上,偷了一辆警车,在高速公路逆行开往雅典娜。
在那,卡里姆组织卸货和存放杂物,并大步穿过该项目广阔的中央广场,到达“城墙”,那里聚集了其他激进分子——然后相机飞到空旷的地方,拍摄出反抗建筑群的全景。
镜头持续了十多分钟。
它的宏大和错综复杂隐藏了一个奇怪的事,这部电影的其余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点:占据它大部分时间的镜头感觉像是填充物——非戏剧性的事件,人物从一个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只是为了唤起情绪和提高期望——夹杂着一些简短而近乎讽刺的戏剧片段。
(这部电影由 Gavras、Elias Belkeddar 和 Ladj Ly 编写——最后一位是 2019 年《悲惨世界》的导演,该片以更敏锐的细节戏剧化了居民与警察的冲突。
) Gavras在《雅典娜》中精心设计的方法——包括在大空间尺度上大规模上演相互关联的事件——试图以不做任何这些判断的方式将全景与私密、个人与公众结合起来。
三兄弟通过他们短暂露面的母亲(Darina Al Joundi)联系在一起。
(她在行动中毫不意外的关键时刻打电话给兄弟,在故事中扮演矛盾中心但充满象征性和感性的角色;雅典娜的复杂性被呈现为男人的世界。
)阿卜杜勒警告卡里姆,暴力将导致警方更残酷的反应,他担心卡里姆盲目地冲向死亡。
卡里姆对莫克塔在兄弟去世后仍然专注于毒品生意感到愤怒。
阿卜杜勒建议警方尽快找到杀害伊迪尔的凶手,以平息事态;卡里姆为了迫使警方交出嫌疑人,扣押了一名名叫杰罗姆(安东尼·巴容饰)的警官。
当兄弟们走向不可避免的高能冲突时,谣言流传说肇事者根本不是警察,而是伪装的极右翼武装分子——卡里姆认为这是政府的虚假信息。
与此同时,头条新闻中的恐怖嫌疑人(亚历克西斯·马恩蒂饰)是一张被监管和隔离的外卡。
《雅典娜》尽管充斥凶猛的戏剧性和激烈的对抗,但主要议题是当今法国的社会学:非洲和北非裔非白人居民的孤立和沮丧,他们对警察暴力的忍耐,以及整个法国社会未能解决种族和宗教歧视问题。
然而,这部电影将这一社群居民的生活模式化为三个主角——合作者、罪犯或. . .无论卡里姆做什么,其准革命领袖角色的消隐是非常典型的、戏剧化的一种其无政治倾向的政治形象。
他真的参与政治了吗?
他在工作吗?
还是学生?
代表什么?
如果以上都不是,他是一个和朋友闲逛的失业者吗?
那他的使命感和类似军队的组织感从何而来?
《雅典娜》的贯穿线索是由屏幕外的整个媒体世界的入侵提供的。
关于伊迪尔被谋杀的广播和电视报道与法国各地其他起义的消息相吻合;电影的结尾,该国进入了内战状态。
与此同时,权威人士的政治评论以关于法律和秩序的阴险的种族主义观点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我们”和“他们”;广播中的回击只是竖起了一个自由派的稻草人,只是供已经建立的对权威的狂热攻击的靶子。
《雅典娜》是一种政治启示录,它一边指责敌人,一边相机和双手都举在半空中投降。
它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了它所谴责的媒体景观中的另一个体现。
它没有提供论述、没有实践、没有选项、没有可代替方案; 奇怪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否认了雅典娜的居民。
最终,即使是主角,也只不过是一部民族大戏中的临时演员。
♦ 原载: New york time文:Richard Brody
内容有剧透。
这个电影讲的是法国的族群矛盾,我觉得我们都该看一看,因为法国的今天弄不好就是我们的明天。
电影中有兄弟四人,看似四人,实则由小到大,代表了族群暴力冲突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弟):族群冲突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小弟是穆斯林移民,同时也只是一个小孩子,法国的原生族群和移民间的矛盾无论谁对谁错都与他无关,但他却被殴打致死。
这种遭遇其实也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无论你是否无辜,你从一出生就属于一个族群,也必然处于族群矛盾之中。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小弟的死,使得族群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第二阶段(三哥):族群矛盾在激进派的推动下升级为暴力对抗三哥,也就是男一号,骂他理性的二哥是“亲法派”,可以看出法国的一部分穆斯林移民以及黑人移民等群体没有国家认同感——这自然是统治者的失败,但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少数族群们生活困窘,从习性到信仰方方面面都与这个国家格格不入,自然心有怨气,也自然会抱团取暖,但抱团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扩大成为族群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弗洛伊德事件就是例子,弗洛伊德本人是否无辜我们不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压死之后,人们不认为这是一个警察与一个平民之间的问题,而是认为这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问题,全国都爆发了暴力活动。
族群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火药桶,而引燃火药桶的导火索——激进派,向来是由年轻人组成。
如果不能够在少数群体的年轻人群体间塑造起国家认同,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新疆毒教材事件便是例子,贻害无穷。
第三阶段(二哥):族群中的温和派被激怒之后暴力对抗升级为仇杀男二号二哥是军人,象征着族群中爱国的、理性温和的群体。
他和警察合作、疏散社区居民、劝说激进的弟弟、拯救被俘警察。
然而他和被俘的警察跑向警察队伍的时候却被枪打了回来——这象征着随着冲突的加剧双方都开始不理性,温和派斡旋妥协的尝试失败;他劝说弟弟收手,却亲眼看着弟弟在自己面前被枪杀(也是电影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被杀的人)——从这一刻,二哥彻底绝望,放弃了与警方的合作,成为暴动的第二任领袖,他比起鲁莽的激进派更加坚定,也更加暴力。
他一拳一拳砸死黑帮头目,镜头并没有给到死者,而是全给了他,他的暴怒和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现的还有残忍。
他也是暴动群体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杀人的人,他激进的弟弟到死也没有杀任何一个人。
所以当一个族群中的温和派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事情一定是无法妥善收场的。
比起年轻人们,年长的温和派们更有经验智慧,也更有财力和人脉,他们有自己的产业和社会地位,不愿意放弃这一切,所以成为了温和派——然而一旦激怒了他们,他们造成的破坏将是年轻人们无法比较的。
第四阶段(大哥):心中的怪兽被放出来,一切走向彻底毁灭。
大哥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身上的象征意味极为浓郁,几乎就是个人形符号而不是人。
他出场的时候观众肯定认为这个人应该是个傻子或精神病患者:四周的年轻人在暴动,到处是尖叫和爆炸声,他却戴着耳机侍弄花圃,与世隔绝。
整场电影他一言不发,就像个憨憨。
但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原来他会说话啊,而且很有条理很冷静地指挥年轻人们制造炸弹。
他的疯狂把黑化的二哥都吓坏了。
最后他炸了整栋楼,把自己仅存的兄弟连同警察们一锅端。
从头到尾他不像是人,他没有人性。
这象征了当冲突走向极端,人们将不再具备人性,剩下的只有互相毁灭。
好了,说完电影,说说电影背后反映的现象:经济发达——人口衰退——引进移民——族群矛盾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正在经历。
高度发展的经济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都深有感受,我不多提。
人口衰退势必带来经济衰退,这是任何国家的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引进移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自落后国家的移民们物质要求低,可以很好地填充基层劳动人口,保证国家的经济继续繁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
然而一代移民可以任劳任怨,二代开始就会要求更多了,简单来说,就是钱、权利、认同。
一旦不能满足,问题就会上升为族群矛盾,然后就是电影中的情节了。
在主体族群人口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问题可以被压制,但也仅仅是压制而不是解决。
移民们因为贫穷,所以生育率高,会不断稀释主体族群,当他们的人口也足够高的时候,炸弹就炸了。
所以假如我们国家的未来也要走引进移民这条路,能否淡化族群概念,和光同尘,在移民群体中塑造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就很关键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能拥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倾向。
最差的结果可以看卢旺达,同文同种的人都能够分成两派互相仇杀。
我个人不喜欢“民族”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先天地把人划分成了不同族群,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此。
但“民族”又代表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无法放弃。
所以该如何呢?
希望未来的人们会有办法解决。
这是未来一百年的问题了。
如此悲怆、荒凉、绝望的现代神谕,警醒着盲目无力的世人。
当然是拉吉·利「悲惨世界」的延伸扩充,视野围困中的雅典娜社区亦成为了这个时代国家/世界体系日渐崩坏断裂的缩影,开场便连绵不断运动于围墙两侧的摄像机愤怒如川流般冲破了权力秩序间仅存的人性,唯一表露的脆弱也被接下来的暴力迅速抹杀,强烈的临场戏剧调度环环相扣令人窒息,我们从未于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对抗中脱身,后半段骤降的曲调则完全是宣言式的低沉怒吼。
每一个人都在愤怒中明晰自我,在仇恨中消弥面貌,反叛是为了更好的美德,不要忘记了真正的敌人。
如果说19年只是一次对周遭环境的局部经验切口,那如今加夫拉斯已然掏出了五脏六腑,种群结构的裂痕只是矛盾的导火索,唯一遗憾的是叙事线中全知视角的加入和对照的缺失,而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存在于此类作品中的独断处理方式。
B+的商业类型片。P.O.V.的使用在《悲惨世界》已经很完美地展现了,这部沉浸式已经做得有7成左右(大部分长镜头都是无意义的,唯一的作用只有沉浸式),剧本结构整体也是商业片的模子,人物动机完全没有问题,一种愤怒悲壮式人物,不用写太深,观众的感官能get到已经完美。还有被规训过的国人,可能无法理解对抗强权的行为。保持愤怒,保持批判。
4.5。對《悲慘世界》進行了極為片面的簡化退行,長鏡頭外觀炫目但實則信息量重複且搬演感極強。導演得仔細考慮一下社會題材電影是否適合爆米花化,巴貝拉也得反思下為什麼總是選出《新秩序》式電影。
长镜头很多,但逻辑性太差。
还得是法国人
当键盘侠离开座位,拿起手机参加社会运动一发不可收拾,镜头的主角都是祭品。最后那个极右翼颠覆旗帜的一伙暗示了这一切都是组织、有策划的幕后
表现出了广告片般的质感。声势浩大的炫技徒有其表,所达成的唯有对最直接的感官冲击的放大,而只留下粗暴、空泛、浅薄的表达。
有一点烦弦乐... 无可否认开场是完美的
又一部《悲惨世界》?男主的立场突变无法说服我,我知道那个弟弟卡里姆的死是分水岭,但他分明是自取灭亡,他自己也心知肚明,不过他真的好看啊。
没什么意思,算不上电影……
很乱,革命老根据地做的一个暴乱小演示。2116/7.1
确实不太行
被年轻和无知带着走向愤怒与绝望。大量大场面的长镜头调度有点厉害。当时制片方应该还不知道有烟花加特林这种产品,否则拍出来应该更炫。
没有你~时间寸步难行~
上个世纪的法国片还能看,现在都是什么玩意,像粪坑一样臭不可闻
抵御外敌、以智取胜,雅典娜的借喻将导演的政治倾向性暴露无遗。即使结尾将暴力溯源至极右翼分子,这些人仍然是捍卫人权与尊严的保护神,由此点燃的星星之火亦足以燎原。也只有当他们用焰火围住警察、用酒瓶引燃腐败的体制、甚至将容纳移民的廉价公寓清空烧毁,作为武器的身体被集中被陈列,这一声声以火为形的绝望呐喊才能唤醒被当代文化质询与催眠已久的麻木目光。长镜头用得恰如其分,绵延、持续、震耳欲聋。
没头没尾的无政府主义宣传片
被很有艺术感的海报和预告片里类似香港暴乱的镜头吸引进来了。影片的大多数镜头都是跟着哥哥或弟弟,从看着两个立场不一的人最后其中一方被转变,直到结局真相揭示出来,带来的震撼是持续性的。民众容易被煽动,但民众也是明理的,因此需要花很大功夫获取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堵不如疏。
开场长镜头无比惊艳
这才叫长镜头,这才叫情绪嘛,开场惊艳,后面继续惊喜不断。
只看到了无穷无尽的愤怒,二哥愤怒完了大哥愤怒,没有代入感的话很难认同这种毁灭式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