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爱厨房,老公爱我。
当然,按体育总局于副局长的教导,应该是:妇女同志首先热爱国家,其次热爱生活,最后热爱厨房,至于热爱男人么,这么西方的表达,还是算了吧。
梅姑演的那个Julia Child,高高胖胖,咋咋呼呼,在外头买个菜嘻嘻哈哈,回家来做个饭叮铃当啷,别说毫无外交官夫人的范儿了,简直就是马大嫂和小燕子的二合一灵魂附体嘛。
可她傻得还真可爱。
看着她在美食学校里把一把菜刀舞得呼呼作响,从切洋葱山到卸龙虾甲,硬是把起先瞧不起她的男同学们活生生比了下去;看着她有板有眼地和女伴谈判不肯纵容她的捣糨糊,看着她用打字机咔嗒咔嗒一字一句地打菜谱,看着她在电视里从容淡定地做美食,她的开朗、较真、正直、坦率、孩子气,就像一只不断加温的煎锅,把你的心变成一块黄油,迅速而温柔地熔化,还要滋滋冒着香气。
所以,我们终于理解,她那个温文儒雅的外交官老公,为什么可以永远温柔地看着咋咋呼呼的她,可以在她一低头时就发现她的伤心并马上给个肩膀to cry on,可以深情地当着一大桌人大声说:“You are the butter of my bread, 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不过得插一句,她老公的凝视常常让我发毛,因为他在lovely bones里演那个变态男演的实在太入骨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同龄人Julie的生活就不那么愉快了。
她上一份枯燥无聊的班(公司接线员之类的),住皇后区的一小破房子,还有一群个个混得比自己好的女朋友,连她老妈都数落她“一件事儿也没做成过”。
她这个looser的生活,全靠一个脾气好的男友,一个残存的作家梦,和一个爱烧菜的兴趣死撑着。
一次和女友聚会受刺激之后,Julie小姐决定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男友的启发下,她决定按照自己偶像Julia的烹饪书,在365天之内做完其中的524道菜,并用美食博客来记录发布。
接下来当然是她天经地义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成了徐静蕾、梅子和林无敌的三合一灵魂附体。
这样一个idea是多么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胃口啊:美女、美食、博客、自我挑战、全程直播。
我觉得Julie和她男友可以直接去芒果台当编导了。
估计看电影的人都在等着Julie红,即便我们知道她欢呼雀跃地奔向老公“床庆”是迟早的事儿。
等看到了looser女变身徐静蕾,我们才舒坦。
好比啃了半天烧饼,等出个响嗝儿才舒坦。
其实商业电影不就是个大烧饼嘛,导演一口一口地把我们喂饱,不就是等着听我们惬意地打个嗝嘛,这才两情相悦皆大欢喜和谐社会嘛。
这部电影的“意义”被定义为,当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
可我觉得,这就是教当代女性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名人效应、和广大人民的窥私癖来自我炒作来走向“成功”。
而我们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出名、有钱、下次和朋友聚会时有资本可劲儿得瑟。
不信你看,在电影里Julie几乎一直哭丧着脸,唯一开怀大笑的时刻,就是家里电话不断响起约她出书、拍电影、上节目的时候(徐静蕾她们家估计就这样)而Julia最开心的时刻在哪儿呢?
是当她在市场上发现了新鲜的菜,当她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敲得叮当响,当她把大龙虾大卸八块… 这个女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在做菜本身里。
电影没有解释为什么Julia前辈不喜欢Julie这朵后起之秀,这事儿经不起解释。
我想是因为那个后起之秀,不是“优秀”,而是“真人秀”。
事实上,除了没有孩子,Julia的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
而我们的现代女性Julie,除了出名,她的生活没什么是快乐的。
当然,我们作为现代女性还是有优势的:不会像Julia那样闲得发慌,咱们有工作啊;不会像Julia那样因为没孩子而伤心,咱们能丁克啊;不会像Julia女友那样没老公而五雷轰顶,咱们能单身能二婚能打官司要赡养费啊;就算没有Julia老公那样的绅士来表达爱慕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抢先表白啊: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妇女解放运动这么些年,就是把我们从附加品黄油变成了必需品面包。
所以牺牲一下黄油的香滑有什么关系,面包才是王道,才是那个噎得你说不出话打不出嗝儿来的东西。
上一次看Julie & Julia已经是10年前,那时候在豆瓣留下一条简短的评论说 “生活态度决定一切”。
2009年那时我才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也不知道到底想要做什么,因为金融危机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和当时的男朋友憧憬着独立和小家庭但依然困惑究竟该如何开始以及这样到底对不对。
2019年,我30岁有余,经历过豁然开朗也经历过边缘时刻,它们使我十分清楚想要的事物和能做到的事情。
10年前只想着赚钱功成名就成为焦点,10年后,我更好奇人性中的闪光点。
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感觉像发现小时候的玩具是值钱的古董一样欣喜。
泪腺再遭触动,生活态度能决定一切不假,也更感叹Julia Child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梅姨饰演的Julia Child是美国著名的烹饪作家和电视烹饪主播之一。
她不但撰写了第一部给美国人看的法式烹饪书,她的电视烹饪节目也深受观众热爱。
Julia生于1912年,她活跃的时期始于上世纪60年代,所以恐怕我们这代人知晓这位可爱的妇人大多都是通过Julie & Julia这部杰出的电影。
Julia Child传奇的一生我认为归结于四点:幽默感,相护相惜的人际关系,200%的热爱,和一颗坚持坚韧的心。
"If we could just have the kitchen and the bedroom, that would be all we need" - Julia Child“我们的生活只要厨房和卧室就够了”
Julia 和丈夫Paul的原版明信片 Julia大学期间主修历史,毕业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辗转于各个派对,二战一打响,Julia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所以加入了USIA(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t) 成了一名公务员,之后被派去OS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当打字员。
在中国的昆明,Julia遇到了同在OSS工作的真命天子Paul。
Paul比Julia整整年长10岁,他在Julia 1米88的身高旁边显得非常小只。
Paul是Julia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丈夫,尽管结婚的时候她已经40岁。
随后Paul委任为外交官,Julia随之一起移居法国,他们在巴黎的生活可谓是一场马拉松蜜月。
在这四年里他们疯狂爱着对方,Julia在这般浓烈的甜蜜里也找自己另一个真爱——烹饪。
"Fat gives things flavor." - Julia Child"肥肥腻腻才有味道“
Julia本人在节目里的乐呵自成一派,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烹饪带给她的快乐 Julia在过92岁生日前两天去世,长寿的她其实从来不“养生”。
她不相信节食减肥,年事已高之时也从戒断“有害食物”。
如电影所述,Julia热爱黄油,她说每道好吃的菜的背后都因为黄油。
在她其他烹饪中也频繁出现培根等 “三高”食材。
除此之外,她有抽烟的习惯,葡萄酒于她如同喝水一样必须。
中午一杯红酒最不能缺,即使这样,Julia没有酗酒成瘾,对她来说,美味佳肴必须和葡萄酒相左,所以,还是为了吃,为了满足味蕾。
"Cooking is like love: it should be entered into with abandon or not at all" - Julia Child“烹饪就像爱一样,要么倾其所有,要么就是什么也别做。
”
烹饪节目背后的工作人员 Julia一共花了8年时间出版她的烹饪书,然而她的电视节目对当时整个美国的女性和家庭主妇影响更深远。
上世纪60年代,电视产业刚刚走上普及化,电视节目随之冉冉而起。
因为技术条件有限,每期节目无法剪辑,只能一气呵成。
Julia的风趣和烹饪技巧在第一期节目里收获了大量粉丝,教的仅仅是Omlette煎蛋卷。
现在如果你去油管的搜索栏里搜Julia Child仍会发现Julia Child Omlette出现在热门的词条里。
Julia的电视节目不仅因为内容获得艾美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为聋哑人士配上字幕的电视节目。
Julia本人不止出现在电视机前,也参加好几档广播节目聊她热爱的烹饪艺术。
"Everything is moderation...including moderation"“所有事情都要节制……包括节制本身”
双十一过后的你剁手了吗?
没剁不要紧,双十二马上来了。
Julia一共出了19本烹饪书,她的朋友们也先后写了几本书关于她,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好朋友Awis写的《As Always, Julia》,也是电影中书信来往的来源。
Julie & Julia 是受Julia的自传My Life in Paris的启发,电影中Julie Powell的书在Julia去世后一年出版。
通过Julia的编辑了解到,Julia觉得Julie只是利用她的菜谱作为噱头。
辗转近20年找到热爱的事业,2年学习,8年写书,以及人生所有亮点源于她热爱的烹饪,或许的确比较难接受一个年轻人花了一年时间就得到媒体的关注和追捧。
鸡汤不嫌多,看看Julia的其他名言就能明白为什么Julie逢她为人生导师:--- The only time to eat diet food i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the steak to cook. 只有等牛排上桌的时候你才吃色拉(减肥餐)。
--- This is my invariable advice to people: Learn how to cook — try new recipes,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be fearless and above all have fun! 我有个万年不变的建议给大家:一定要学做菜——试试新的菜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别怕。
最重要的是从中找乐子。
--- Tears mess up your makeup. 哭哭啼啼把你的妆都给弄花了。
--- The only real stumbling block is fear of failure. In cooking you’ve got to have a what-the-hell attitude. 真正的阻碍是你对失败的恐惧。
但在做菜的时候你已经学会了 “去你md”的态度了。
--- Remember, ‘No one’s more important than people’! In other words, friend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not career or housework, or one’s fatigue—and it needs to be tended and nurtured. 记住这句话,“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
” 换句话说,友谊价更高 ——不是你的事业,不是你的家务,更不是乱七八糟的差使 —— 而且友谊需要呵护需要培育。
--- If you’re in a good profession, it’s hard to get bored, because you’re never finished — there will always be work you haven’t yet done. 如果你踏入了一个好领域,你就很难无聊起来,因为你根本停不下来—— 你总有些活儿还没做完。
--- People who love to eat are always the best people. 爱吃的人都是好人。
--- See, when I flipped it, I didn’t have the courage to do it the way I should’ve. But you can always pick it up, and if you’re alone in the kitchen, who is going to see? But the only way you learn how to flip things is just to flip them. 看,我没胆量按照正确的方式做就会弄翻了。
但是你总是可以捡起来啊,如果你一个人在厨房,谁会看见?
想要学会翻盘的唯一方法就是翻它。
--- Cooking well doesn’t mean cooking fancy. 做菜做得好并不一定做得漂亮。
--- You learn to cook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a slave to recipes. You get what’s in season and you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你学会了烹饪,你就不用做菜谱的奴隶了。
你看到当季的食材,就会想到怎么做。
在电影里,Julie和Julia都有一个一直陪伴左右不离不弃的伴侣和朋友,我想就像Julia说的那样,人最重要,比任何事都重要。
看上去多么自然,但在我看来要维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比想象中要难多了。
前两天有感而发,写了伴侣教会我的事 婚姻的极简主义 | 爱你是没完没了的三明治 。
我也很想对他说,I can‘t make it without you. 一个人在美帝学习生活非常辛苦,三年多他陪伴我经历大大小小的起伏,一直鼓励我支持我,信念比我还坚定。
我还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伴侣。
我认为伴侣的关系要大过父母和子女,并不是我不爱父母,或不爱将来的孩子,而是伴侣是一辈子里时间相处最久的那一个人。
父母和孩子与你相处的时间未必久过伴侣,作为子女你会外出,会嫁娶,组成新的家庭,你的子女也一样;如果有幸从一而终,伴侣是那个几乎每时每刻在身边的人。
从Julie & Julia的身上看到一段理想的婚姻关系,本身都是有趣的灵魂和自立的个体,在爱的加持下,享受着佳肴和喜悦。
Bon Appetite!
祝愿你们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想起了那个人
我第一次不太明白豆瓣上为啥得评分较高的电影,为啥我看完没啥感觉。
只得一些碎片而已。
Streep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我对原型不了解,还是怎的,我总觉得演的过火,整个戏里摇头晃脑,动作夸张,仿佛酒醉状态,就没醒过。
不过,倒是不会让你看到一半,就想放弃。
总结起来,此片告诉我们如下几点:1、公务员工作很无聊,从古至今,各个国家;2、必须得有爱好,本行业只够糊口,爱好让你名利双收;3、女人面对无聊琐碎的生活,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能力男人似乎没得;4、做诸事之前,有个永远爱你的老公,是前提条件;最后,我认为,如果有了第四点,其他啥啥都不太重要。
你有一个稳定住所,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不打紧;你有好一些密切的朋友,你们既可以逛街吃饭无所事事,也能够聊任何你可以描述出来深刻的肤浅的问题;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前途不算坏,待遇不太赖,共事者里也不乏风趣可爱的人物;你有亲密伴侣,或者没有,那也只是暂时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你还是会经常感到疲倦,忍不住想要常常抱怨,偶尔歇斯底里,并且在某一天,比如某个雨天,没来由的感到生活的无趣味,感到你的人生,从头到尾就是灰蒙蒙的没有色彩的撞钟人生到底一个人,怎么才能有光华神采,由内而外,充满活力能量如果你还没能来得及,有足够的生活的历练和沉淀,那么至少,还可以有梦,或者再至少,有方向Julie & Julia,就是这样engage了我,这engage与美食无关它让我相信,烹饪,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或者其他的任何东西,摄影也好,写点酸文也好,养兰花逗蛐蛐也好,收集人体骨骼或者各种奇怪的东西也好,只要是你所愿意的自主选择的,然后把自己投入其中,你就会奇妙的发现,身体的万万个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耐性,坚定的意志,执行力,所有你以为你缺失的优秀品质,就在你身上,正在你身上,闪闪放光 (好励志好励志阿)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到公众认可的有成就的地步,但是,who cares,这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跟所有莫名其妙的人,不明就里的人,完全无关(又好励志好励志阿)再当然,在这之前,你得清楚明白,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这里,梦想在哪里,这是没有人可以帮助解答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是,生活在这里,梦想在那里那么借鉴一下电影,做一个短期计划,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强一下,公之于众,让狐朋狗友,七大姑八大姨用眼光和口水来监督你毫无疑问,你朝你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在看完《美味关系》翻阅补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盎格鲁撒克逊世界对法国菜长久以来就存在敌视,比如认为厨师巧手打点妆扮食物看起来很虚伪,费神费时又花钱,在烹饪上投入情感更是没有男子气概的行为。
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对简朴烹饪有着忠贞不二的感情。
他们更愿意吃简单的炙烤牛排,“什么酱料也没有,而蔑视罗西尼牛排上的鹅肝酱和马德拉酒酱汁这类奢侈品”。
同样的,法国人当然鄙视美国食物的简单粗糙,在电影中,Julia Child接受法国蓝带厨师学院考试时被女教员扔下这样一句话——“你没有烹饪的天分,好在美国人也永远看不出差别”。
中国老饕蔡澜也写道“如果骂英国人不会吃,那么,美国人更是不会吃了。
他们要到六十年代,由 Julia Child介绍,才知道法国人吃了些什么” 。
菲利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在书中写过“食物至少和语言与宗教一样(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试纸。
同一文化社群的成员经由食物而辨识出同伙,并透过审视菜单而查出圈外人。
虽然饮食常有时尚流行,广告可以鼓励风潮,饮食文化却是保守的。
跨文化饮食的障碍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深植在个人心理当中,个人的口味很难调整。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个大城市轻易地尝试法国菜、日本料理、美式快餐或者中国的各个地方菜系,但每个人依然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主导口味,比起对其他东西的趣味和爱好是最最难以变更的。
Julia对法国美食的爱始于在里昂,那一次的牡蛎和法式干煎鳎目鱼对她开启了召唤。
她认为法式烹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并且只要按照规则就可以做到很好。
后来她便一人担当起跨文化饮食的传播者。
她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自1961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了47版,《纽约时报》称之为一座文化里程碑,因为它让法国菜和法式烹饪进入了美国中产家庭。
她的电视烹饪节目《法国大厨》影响广泛,也是美国公共电视台最长盛不衰的节目之一。
很多美国家庭主妇在电视前跟着她学做一道一道的法国菜:勃艮地红酒炖牛肉、法式洋葱汤、鲜橙烩鸭……除了高明的烹饪技术和厨房经验,Julia的尖嗓子和幽默感同样深具吸引力,难怪电影中Meryl Streep始终拿腔拿调和穷开心得有些卡通,却很生动地表现了Julia的积极乐观和感染力。
甚至电影中的Julia用锅翻饼的时候饼掉出锅外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在烹饪节目中似乎就这么原原本本地播了,据说这让电视机前的那些家庭主妇们放下的失败的担忧。
Julia还帮助建立了“美国葡萄酒和美食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Wine and Food”以及Copia(美国美酒美食艺术中心)。
“她提升了整个美国的烹饪水平”——《纽约时报》是这么说的。
菜谱和烹饪节目都是神奇的东西,它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五六十年代的巴黎和二十一世纪的纽约烹调出同样美味的食物,并给小姑娘Julie新的生活体验和机遇。
菜谱的作用就在于一种标准的传承,“就像Julia在我们的厨房一样”。
但与菜谱不同的是,很少人特别买了菜谱而光看不练,但电视屏幕上越来越多、受欢迎的烹饪节目却很可能只是作为一种娱乐。
观众们渴望看到各种新奇和美味的烹饪,却一边享用着快餐和外食。
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妇女外出工作的情况下,家常菜渐渐在远离人们的餐桌。
《外滩画报》的一篇文章写到:“今天的美国人平均每天仅花费27 分钟来准备饭菜(另有4 分钟用于清理),这比朱莉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那会儿整整少了一半。
许多美国人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看电视上的烹饪节目,而自己却很少做饭。
他们总会推辞说没有时间。
” 《食物的歷史》,菲力浦•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著,左岸文化,2005年。
《不會吃的人》,蔡瀾的新浪博客。
《法國女大廚顛覆美國廚房》,《外灘畫報》,2009年9月7日。
记得很久以前在柏邦妮的一片文章中看到,她写家里祖传的一道菜,说人是会消失的,但是味道却是可以流传的,那带着家族的气息通过食物来代代相传。
今天这个日子,窗外的雨下得一阵阵热闹。
冬日里的天气,似乎让这雨渲染得格外寒冷。
窝在被子里,借由这食物的温度来驱赶这寒冷的天气。
《茱莉与茱莉亚》,爱美食的人定不可错过的一部片子。
似乎美食本身就具有一种魔力,这魔力不仅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让相隔几个世纪的人都能互相亲密,更能够在人们疲惫,沮丧时,赐予某种特异功能,让之迅速振奋起来,投身到食物的革命中去。
也许女人的伟大,首先在于做母亲,还有就是与厨房打交道。
我一直认为,能够下得厨房,拥有一手好厨艺的女人,她也是一个相当懂得生活的人,生命苦短,吃是当头,何不好好地善待自己的胃呢?
光是那食材的挑选上,再加上各种调味料的比例调制,还有你在酝酿食物的过程中,那些原材料在你的精心烹制下,变幻出的各种美妙无比的滋味,光是想象这个过程,就让人兴奋不已,更何况它是由你创造出来的,怎不令自己颇增自豪之感?
茱莉在万般沮丧的时候,遇到了美食,遇到了令她颇有兴趣的一件事,打起精神,鼓足勇气,加倍干,这食物怎么不赐予你一场奇妙之旅?
看美食,想起《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厨房成为了一座秘密花园,药方都在这神奇的食物配料中,跟随她的配方一起在脑海中进行一场想象之旅,这食物仿佛真的色香味俱全,还热气腾腾地出现在你眼前,真是让人垂涎三尺,若手头有一切工具,恨不得立马跳起来,也做上那么一番。
就是有这种冲动。
爱美食,爱吃。
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是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光凭兴趣,那么人人个个都是天才料理家。
茱莉成功的一点还在于,她的坚持。
也许到了而立之年,与周边的朋友相聚,你发现他们个个在社会上混得比你出色,与你聚会,你就成为他们嘲笑和安慰的对象。
你面对自己的平庸与平淡也相当地不甘心,你也希望受到万千关注,你也希望人人个个都能向你投来羡慕的眼光,至少,我们得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
茱莉开了博。
期待别人关注,期待别人留言。
收到第一个留言的时候,她欣喜若狂。
这不正如你,我么?
我们在漫无目的地敲下这些字的时候,不也期待着别人的关注与回应?
若你永远只是自言自语,你还有多少热情和勇气来继续喋喋不休呢?
这是个励志片。
我知道她到最后是铁定成功的。
但是成功的路上肯定要经历一系列的失败,挫折与沮丧,这样才让故事一波三折,更吸引你。
但是我更欣赏她的真实。
她的博不仅仅停在我又做成功了哪一道菜,图文并茂地接受一番表扬与羡慕。
而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失败,尽管她会在写下自己与丈夫吵架的事又用delate键,至少她诚实面对自己。
而我们不能。
我们小心翼翼地掩饰失败与不安,我们大声宣告那小小的快乐。
仿佛就此就可以自以为是地自我麻痹。
等到某一天,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真的快乐?
还是假装的?
丢失了真实,丢失了自己。
食物很美味。
人生还是值得期待的。
真的好希望自己也拥有一间厨房呀,用热气腾腾的食物来抵抗这寒冷的冬天。
广州的冬天,让人无所适从,叶子还是绿的,花也一样可以红,除了马路上的一张张口罩提醒你还有H1N1这回事以外,你几乎可以把今天当成每一天来过。
搭了一个小时的地铁,来到老夏家,坐在电脑前面,手上有筷子,桌子上有火锅,水滚了之后把各种喜欢品尝的东西一股脑的倒下去,就是顿饭。
老夏提议看一部做菜的片子,然后,就着肥牛和香菇,我看了这部《朱莉和茱莉亚》人生50岁的女人自然比20出头的姑娘更自由,不需要工作,不需要抱怨,可以学插花,可以学做帽子,反正由着性子来,一个爱她的老公是这一切的前提,也是这段婚姻能维系的前提,可事实上,这样完美的组合,毕竟出现的少之又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把“美好 幸福 羡慕 惬意”等等一些列褒义词扣在他们头上的原因,虽然食色性也,可她眼角的皱纹松弛的皮肤还是让我没那么羡慕她的随性,还有一点,朱莉似乎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那就是笑病。
她就那么随意的切了一桌子的洋葱,如今北方暴雪,连炒大蒜都能发财,洋葱也成了硬通货,放在现在,这一桌子洋葱,要好多钱的吧。
美食茱莉亚的小格子里有台电脑,还有个有麦克风的耳机,这就是她每天工作的全部。
在我妈的脑海里我的理想工作就应该是这样,幸好现在我不是。
如果我住在一家披萨店楼上,那我现在应该还不会包饺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
在国内,必胜客可是有点档次的地方,起码比麦当当和肯鸡鸡要贵那么一点,多屹立在商业繁华路段,可茱莉亚似乎对自己的住所甚不满意,看来披萨店这种东西,在人家美国人心里,也就是烧饼铺。
如果我把必胜客当烧饼铺,那我对美食的要求肯定会提升几个量级,随便掂对几个小菜都能让人啧啧称奇。
这对小夫妻就是如此,没人来为茱莉亚做的每顿饭打分,可她老公嚼的就津津有味。
有些人会吃,能评,但不会做,这是美食家;有些人能做,会评,但不懂吃,这是厨子;有的人不会评,也不会做,但懂吃,比如老夏;很不幸,我只会吃。
美食对我来说,就是不用吐骨头的大块羊肉和一碗蒜泥。
这万万不能写进blog里的,更何况是写365天,那得花多少钱买羊肉啊!
笑天冷了,G4出动敲开了一户低保的家门,记者的红色羽绒服和夫妻俩单薄的衣着对比很鲜明。
午饭有肉,不是丝、不是片、更不是块。
一坨冻了不知道多久的肉块,用刀刮些沫下来,就可以炒一道菜。
和我的羊肉蒜泥比,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菜谱写进blog,谁说那用肉沫炒的菜里,就没有“心思”二字呢?
夫妻两个有两个女儿,都在读大学,这真是个好消息,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有件像样的冬衣,可以像我一样打火锅。
更好的消息是,镜头前的他们,没有一丝的抱怨和沮丧,自始至终,夫妻两个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外交官的妻子朱莉也总是笑,她的笑声能击穿天花板,她的笑无时无刻不罩在脸上,甚至能让你听出她心里是不是在颤抖,是不是在哭。
可这对夫妻的笑不同,这笑,就像刻在了他们脸上一样。
记者的红色羽绒服能让人在冬天里感到温暖,同样,他们的笑,也让人感到,其实广州人没那么冷。
看来我该笑一下了。
1949年Julia Child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欧洲田园式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向往,Julia也不例外。
但真正让她爱上这个国家的,是这里的美食。
她通过一本名为《掌握烹饪法国才的艺术》的书将法国烹饪介绍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
2002年Julie Powell和丈夫搬到了纽约的皇后区,平淡而无聊的生活让她心生厌倦,唯一能让她逃避现实的就是烹饪美食。
在丈夫的建议下,她开始写博客“Julie/Julia计划——做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纪的女人本没有交集,却被烹饪美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美食类的电影总是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电子情书》、《西雅图夜未眠》、《当哈利遇到莎利》都是导演Nora Ephron的应典之作,这部也不例外。
相比较那些浪漫爱情,这部显得格外清新,就好像主人公在和美食谈恋爱。
两个貌似有点傻大姐的女人都在做饭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
姐做的不是菜,是生活。
Julia Child将法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写成一本有关美食的书带回了美国,半个世纪后,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一位政府的小职员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365天,524道菜,从最简单的煮鸡蛋到红酒炖牛肉,从“龙虾杀手”到给鸭子脱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每一道菜都是生活的体现。
当Julia Child收到自己写的书,当Julie Powell完成最后一道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们自己能体会到,但无疑她们是最幸福的,因为她们通过烹饪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Julia Child真人身高1.88米,梅姨的身高确实无能为力,但梅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神似。
看过一些Julia Child电视节目的人都很佩服梅姨惊人的模仿能力。
口音、神态、举止,就好像Julia Child自己演自己。
Julia刚到法国的时候,惊讶于这里的妇女不工作,她无法接受整日无所事事,最后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是做饭。
可家庭主妇的雕虫小技怎么能满足我们日后的厨神呢?
Julia来到蓝带厨艺学院学习。
这里一水儿的男人,他们以为来了个无聊打发时间的小姐,可他们错了,起初连洋葱都切不好的Julia最后比他们谁切的都快。
这是Julia最快乐的时光。
在学校学习的几个场景里,梅姨的小动作尤为可爱。
向旁边不屑她的人做鬼脸,在自家厨房用上百个洋葱练习,完成任务时得意的表情,上课听讲的专心致志,遇到刁难自己的院长在背后吐舌头…这些小细节都充分体现了Julia的乐观、天真。
连她丈夫都说看Julia做饭是一种享受,这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是如此可爱!
Amy Adams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不逊于梅姨。
角色本身并不讨喜,一个整天抱怨工作、一事无成的政府小职员,只能借着做饭发泄。
如果只是一时兴趣,她可能不会坚持那么长时间,但Julie做到了,坚持是她最大的本钱。
在这间狭小的厨房里,用心烹饪着每一道菜,排除一切杂念。
美食是她们的一切,如此相似。
我们都曾有梦想,心怀梦想,就像电影中的。
缺点是有点刻意为之了。
想要表明生活充满阳光,也不用四个人老是那么甜甜腻腻,太假了。
梅姑,太活泼了。。。。。。
活泼得太假了。
包括年轻那位,把龙虾锅盖盖上我就知道它要弹起来。。。。。
导演你不能比我这个观众还没创意。
这部电影太可爱了,无论是茱莉亚说话的腔调,做菜时的欢乐,不在乎的哈哈一笑而过还是她与老公的蜜里调油,都让人由心底的觉得欢乐、愉悦。
365天524道菜,这种数字听着好像没什么,可实践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对于我这种厨房菜鸟是这样的,那可是要非凡的毅力跟勇气的,尤其是你发到网上,有那么多网友无形的监督你,从茱莉跟她老公的对话里就知道每一次失败打击重重,最后她能完成给自己定下的约定,我觉得特别了不起。
茱莉与茱莉亚的两段美食烹饪穿插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突兀或让人跳戏,配乐棒极了,里面每一道美食都让人胃口大开,连茱莉烤糊了的牛肉我都在想那会是什么味道,看起来也还可以啊。
这部戏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唯有爱与美食不能辜负,非常非常推荐。
看着嘴巴馋
茱莉娅太吵了。美食,接地气又刚需。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职业女性,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美食开端,都来自老公那句话:“今晚吃什么?”以及:“你就是爱这个,你可以的。” 利他,包装成利她,真这么好,男的抢着进家庭厨房,好吗?女人什么时候才能像她们老公那样,告别厨房?这世界上有趣的事,明明那么多。。。。
梅姨那么癫狂的状态还真是让我有点吃不消~
不喜欢梅姑
梅丽尔·斯特里普演技很强大,但是穿越?传记?美食电影?很多情节都好牵强,三星是极限,也许我多看几遍改观吧,但实在没有什么抓人的地方。
法国菜!
一桌精致高雅却不失亲切朴实的法式大餐。我也想买一本《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啦~让人超想亲自试试料理的说~当然纯吃的欲望更大些~XD 还是喜欢欧洲小街道的内种调调 有些显示屏外的话画面从脑海中闪过 十分想念与神往...Bon appetit!
美食版《两生花》,真人版《料理鼠王》.
蛮一般的电影。。Meryl Streep演美食家。。真不知这位常青树还能演多少部佳作。。呵呵。。
简直超乎期望太多的好看
偏蠢
裸看了一遍,坐等字幕~
我對烹飪的造詣大概不大行。
拖着给看完了, 一开始一度以为Streep是弱智。郁郁叨叨的,还 不如看集还珠格格。。。豆瓣应该有个0分的选项。
小茜和qq很喜欢,他们真可爱
哦吼吼吼吼吼。。。。梅姨啊
是因为在墨尔本的第一位室友给我做了失败的boeuf bourguignon才打动我要看一下真相,真相就是铁娘子里梅姨high pitch的声音是从这里延续来的,annoying的程度与女主每5分钟的melting down不分伯仲,而且现实Julie Powell以及她的圣人老公Eric Powell也够irritating的,总之太多butter的美食电影不可爱
太文艺了
一部关于美食和家庭煮妇的喜剧励志片。影片很流畅,但惊喜点也不是太多。不过说到吃上,虽然法国人看不起美国,觉得美式餐饮简直粗陋,不过我个人觉得,从口味上来说,爱吃的人没有生在中国,简直就是一大遗憾。
我们需要自我认同,我们需要逃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