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看的第一部电影,高高兴兴进去,哭哭啼啼出来😂关于青春,何人能不伤感?
毕竟都是“逝去”二字。
只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时间流逝之伤感,我们皆已平安上岸。
摸着渐秃的头顶,渐圆的肚子,抹几滴泪水,叹一声青春。
而对另一些人而言,他们没能熬过那残酷的热忱,做了永远的少年人。
影片美轮美奂。
少年美好的肉体,夏日多情的海风,没心没肺的笑容,以及让我们这些懵懂中年望洋兴叹的激情之爱。
“门背后的故事,世人皆知的秘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啊!
想大声念诗!
但是也有那么几个不和谐音。
仿佛一曲轻快小调,却总有几个地方不那么顺耳。
比如开场Alex帆船遇雨,我这个中年人就在心里默念:一个人出海要看天气预报啊!
后面两个人逆向飙车,我又在心里倒吸一口凉气: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在路上最痛恨遇到的傻逼吗?
害人害己!
(果然后面还真就出事了)关于青春,从来不缺故事。
就像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样,青春则由我们这些survivor话事。
同样是青春叙事,同样是少年之爱,甚至同样是80年代的某一个夏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故事上不得不说略胜一筹。
那个青春故事里没有你死我活,情绪的处理也举重若轻(一个桃子道尽所有)。
“这里的人夏天都在做什么?
等夏天过去。
之后呢?
等夏天到来。
”这淡淡忧伤恍若你我人生,够人品味良久。
而《85年盛夏》的生离死别就不太能让人共鸣。
可能是法国人更爱浓墨重彩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法国人真·汤显祖的欧陆知音是也🤣)。
特别是墓地一场戏,我很出戏地满脑子都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我想起那个小情人是如何失魂落魄,一定要见到已故恋人的遗体。
又是如何因为见到昔日佳人,如今竟成白骨,还发出阵阵腐臭而差点跟着死了。
记得书里说他在目睹开棺时“Toute sa vie semblait être passée dans ses yeux......Armand ne bougeait pas. Ses yeux étaient rivés à cette fosse vide; il était pâle comme le cadavre que nous venions de voir....”(他的一生仿佛都浓缩在这一刻的注视里……他一动不动。
双眼紧盯着空墓穴,他像我们刚看到的尸体那样苍白……)我庆幸自己已成为很关心房地产价格的中年人。
因为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样的电影,一定以找到David这样只活一个夏天但是活得无比漂亮的少年为己任,认为其他都是俗物,不燃烧的人生过它个屁!
就像《红楼梦》一样,青春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已青春不再。
允许我再引一句《茶花女》:“oh! Les hommes sont impitoyables! ou plutôt, je me trompe, c’est Dieu qui est juste et inflexible!”(世人皆如此无情!
哦不对,应该是上帝他如此公正而不容质疑!
)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
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
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
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
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
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
毕竟从《干柴烈火》到《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
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
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
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
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
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
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
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
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
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
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
《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
)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
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
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
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
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
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
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
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
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
“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
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
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
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让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阴郁的River
去年国庆下的资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弃,今天突然发现了有字幕资源,连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满足。
当时看总有点时空隧道的感觉如此狗血的故事却在欧容手下拍得让我春心荡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个导演。
电影的处处都会让人想起cmbyn,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暗示的六个星期,没有太多束缚的同性之爱,只不过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
如果说cmbyn是文学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现实写照。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然显得低级,原著本身就是地摊文学,前半段的爱的梦境也因为篇幅等问题过得太快,让人难以共情;演员上自然也差上一筹,导演还得用旁白去解释人物的内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我依旧热爱这部电影。
相较于配乐虽然不如cmbyn,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论而贬低这作品,与cmbyn相比,这些因素却也让之与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实。
当然,对于死亡浅尝轭止的探讨以及两者化学反应较少的铺垫都是让人吐槽的点。
但是开头悬念的种植,往后两条时间线的不断交叉却又让整个电影更具备看头。
篇幅远少于cmbyn,还有些无意义的片段,让David刻画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这粗糙朦胧的他却也应合了Alexis梦中的模样。
感觉有点让人想笑歌曲Sailing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舞厅蹦迪,那神似苏菲初吻的镜头也是有趣,它预示着梦的开始;到结尾坟头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泄标志着与David这段刻骨的爱恋结束(这坟头蹦迪让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听一遍)。
看到他在那里癫狂的蹦迪,我并没有觉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陈杂。
结尾与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联翩,那闪耀的日光与湛蓝的海水,让我回想起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春梦”,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确实是个造梦的好玩意儿,那悲喜的不断切换,让人不适的同时却觉得蕴含了点其他的意味。
他们因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后迅速开始了火热的相互爱恋。
公路飙车,影院亲热,游乐园打架,舞厅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显现无疑。
因为异国情人的出现,让所有的美好开始展现原有的模样,他们争吵,他们追逐,梦死了。
因为一个誓约,让他不顾一切想看见他,想履行它。
坟头蹦迪见证了这段狗血热恋的结束,往后仍然还有大把的人生考验在等待着他。
那极具复古感的色调与镜头,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场浓烈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恋,青春的狗血与肆意,不得不说,很让人沉迷。
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反观自己,似乎这个内敛的男孩没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实。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谈的距离,我享受着与异国hottie的偶尔撩骚,短短几天的逐渐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觉自己演了一部电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梦之所。
我知道这必然是有始无终的对话,但是我享受着偶尔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独绝望的我的一丝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总控制不住。
我们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现实只会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闭。
人生有很多活法,只不过都太过懦弱而选择安逸,爱情本身就不是为这群人服务的,命运只会垂怜那些抗争过的人,所以我们该干嘛?
同样死亡题材的时光驻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欧容手下的那诱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岁月洗涤下却面目全非,让我几乎没认出来,岁月确实是把杀猪刀。
(不过依旧很🉑)。
死亡这个命题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濒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让人好奇。
耳边响起了舒肤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肝完了这个感想,却已午夜,我憧憬梦境的来临。
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样破碎了,给我个身临其境的全套体验可否?
欧美人的接触进展的可真的很快呀,这样快闪的人生会不会更加丰富呢?
剧情主要讲述了两个男孩在海边相遇,相识,走过了热恋的美好时光,他们期待、依恋、纵情,然后在6周后,由于一个人的离去而伤痛的故事。
David在一些视角下会很渣吧,可是他也只有不到20岁的年纪,他在这个年纪探索者自己的欢愉,可能他自己都不明白选择的结果导向的,只是随着自己的心,男孩身上会有这样的大心眼和无所谓,以及延宕的不明所以吧,他自信阳光,却也如脱缰之马一般吧;AleXis在相处的中后期,从害羞腼腆到开心不已,相处的大多数时候,动真感情了,把他当做了此时此刻,每时每刻最重要的东西,有句话好像说谁先动感情谁好像就输了,真挚却又心痛。
包括母亲的转变,审判的社区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情感电影,在懵懂的年纪,不知道怎样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纯粹的刻骨铭心一次吧。
最后他俩的身材真不错,推荐观看。
爱是老生常谈的“罗生门”比起在爱里的幸运,更在意全身而退的姿态。
如果说《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留下的是遗憾,《dance on my grave》就像是撕开了一包过期的糖。
凯特说,我们只是爱上了那个自己创造的人。
爱就是一种幻觉,六个星期的发酵,最后奔向无可挽回的无聊之境。
这包过期的糖是说,当你厌烦了异性相吸的crush故事后,那就看看同性之爱里的不堪吧。
事实上,爱总是始于人性,激情消退一如情自心涌般自然。
我们爱的只是爱本身,爱那种眩晕。
在爱里,我们创造,我们自以为。
比起《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电影是要现实,也更无助。
没有前者所塑造的理解万岁的“高知父母”;没有乡村度假的治愈慢景;没有爱读书,爱音乐,爱谈论历史的高阶文化群体……有“打工还是读书”的焦虑,有父母愤怒的压迫,有三心二意的搭讪,有醉酒烂人,有破口大骂的警察……可还是无法完全比较,需要治愈的幻想,也需要现实的共鸣。
光是夜晚的音乐和跳舞的片段,光是机车吹过的风,就已经讲完了85年夏天的故事。
服道化的精美,足以每年夏天来回味。
影片最后,艾雷救赎了自己,就是最好的结局。
是我,我也会如此。
经典法式服道化
艾登·钱伯斯在年近50的时候写出了《Dance On My Grave》,弗朗索瓦·欧容在52岁的时候拍出了《85年盛夏》,已经饱经风霜的两个中年人创作的青少年题材作品,注定不再是少年心态了,或多或少沾染着后知后觉的遗憾和经历过后才会有的感悟。
85年盛夏,对应着海浪、帆船、绿荫、摩托车、沙滩、阳光,明亮快乐;Dance On My Grave ,对应着坟墓、死亡、尸体、不羁、脆弱、反抗,阴郁疯狂。
这就是电影的上半场和下半场。
电影中艾利克斯读了一段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戴维很默契的接上了后面几句。
两个人都被同一位文学老师欣赏过,也都知道这对著名的诗人文青同性爱人魏尔伦和兰波,这巧合也挺“天造地设”的。
就分别用兰波和魏尔伦的两首诗,来烘托下上半场和下半场氛围好了。
兰波《十七岁的年龄,我们无所顾忌》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前半段像这首诗一样,浪漫快乐又美好,出海时英雄救美偶然相识,随后一起在阳光不错的天气逛集市,在晚霞中骑摩托吹风,去游乐园派对夜游,懒洋洋地躺在一起看书...俨然是另一部Call Me By Your Name.但事情并不简单。
谈及青少年时期,欧容曾经和记者分享过这样一段话,“青少年时期是忧伤的孵育期,是个幻灭的时期,我们发觉爱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父母的权威、他们说的话未必是真实的。
所以是一个所有事情都开始分裂的时期,这是非常暴力的,因为这之前,我们还在孩童的理想化中。
”残酷和温柔并存,喜剧和悲剧并存,这才是现实。
戴维和艾利克斯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
需要不断更换伴侣维持新鲜感的戴维,只是把这当作一段夏日恋曲,激情和好奇一旦褪去,这段关系就该终结了,他的恋爱方式像暴风雨一样,来势汹汹,然后迅速消失,干脆果断,喜欢就交往,没感觉就分开。
他喜欢的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一段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但暴风雨过境后,总是会留下一地残骸。
艾利克斯有在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段感情,并且“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俘虏。
”,把所有激情还在场时的承诺都当真了。
在原著里,艾利克斯是个“怪异”的少年,只有戴维愿意对他好,愿意帮他剪头发、选衣服,和他一起兜风,当一个从来没有被这样对待过的人遇到一个对自己无比温柔的人,必定会全身心地沦陷,这样就很危险,感情一翻船他就会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举动。
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过去——惟有这一点最为重要。
魏尔伦《绿》让我的头在年轻的胸上得到栖息, 你最近的吻还在他上面留有印记; 让它栖息在猛烈的暴风雨后的宁静里, 让我微睡片刻,既然你也要小憩。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因为这样我们将会是最幸福的, 虽然在生活中也有悲伤的时刻, 至少我们将会在一起哭泣。
…… 让我们做两个孩子,两个年轻孩子,不对任何事倾心,对一切只有惊奇。
悄悄走到纯洁的榆树下,面色苍白地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宽恕。
无论拍电影还是写作,作品中都存在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投射。
欧容从1993年执导第一部短片《少年维克多之烦恼》开始到现在第19部片《85年盛夏》,他的大多数电影展示的都是情欲纠葛、少年心事,也几乎从不缺LGBT元素。
欧容在采访中说过,戴维突如其来的死亡,可以被看作是八十年代艾滋病爆发的隐喻,这让无数同志群体找不到爱情的出口,《夏日吊带裙》也探讨过。
没找到正确的发泄方式前,艾利克斯扮成女孩去看戴维的尸体,甚至不顾别人的目光疯了一样趴在戴维的尸体上亲他,又深夜去挖戴维的坟墓,在他的坟墓上听那首他放给他的音乐(《初恋》)。
艾利克斯面对众人对他在坟墓上跳舞这一行为的误解,不做解释,不做道歉,他知道身在故事之外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看似异样的行为,说了也白说。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用写作当出口,发泄汹涌繁杂的情绪,这也成了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艾利克斯说,在写作中他感到那些自己曾经做过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变成了书中的角色的行为,间接杀死戴维也不是自己,而是一个角色。
这样的投射是否在现实世界的创作者身上也有体现?
合理怀疑一下,弗朗索瓦·欧容是否也在用电影创作的方式,在回忆中重塑青春?
他在《花容月貌》的访问中谈到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时说,“法国甚至世界上有很多青少年题材的影片,让我感觉很理想化、美好化,可我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却是痛苦而艰难的。
所以我想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和经验,远距离地、以另外的方式重新谈论这个话题。
”电影所呈现的结果是,艾利克斯通过这种写作投射的方式,得到了自己的宽恕,和过去那段疯狂且偏执的青春告别,蜕变成了一个敢在沙滩边邀请别的男孩去出海的少年了。
搭配歌曲《sailing》—— Rod Steward食用更佳。
1984年的夏末,大概就是八月份的时候,我遇到了他。
那天我划着船航行在海中,突然就变了天,雷声四起。
慌乱的我不小心打翻了船,掉进海里。
在我挣扎的时候,他的船向我开过来,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他的头发在风中飘舞着,很好看。
于是,我被他救了,上了他的船,被他带回了家。
顺理成章我们成了朋友。
他让我在他家吃饭,邀请我去看电影,还说要带着我坐摩托车兜风。
真是太热情了啊,我心想。
他很好看,很漂亮,我知道这样形容男孩子不太合适,但我就是感觉只能用beautiful来形容他了。
他的发丝,他的嘴唇,他脖上戴着狼牙项链,都是那么的性感。
那天晚上,他开着摩托车带我兜风,我坐在后面紧紧地抱着他,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我们回去已经很晚了,我就住在了他家,跟他睡在同一张床上。
那个晚上,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的一个晚上。
发生了什么我想你们都很清楚了。
早上醒来,我躺在他的胸膛上,抚摸着他,看着眼前这个刚认识不到一个星期的男人,我想,这下可不仅仅是朋友了啊。
他醒了,亲了亲我,我很开心。
后来我们就聊到了死亡,聊到了他死去的爸爸。
他对我说,我要是死了,你要在我坟前跳舞,这是我们的誓言。
我有点生气,什么死亡,坟墓的…我对他说你能活到九十岁。
他却很严肃的重复他的话,说要我做出承诺,无奈,就答应了他。
心里却想,你一定会活很久的……对了,插上一段,是他跟我一起在酒吧跳舞,他给我戴上耳机,歌曲萦绕在耳边……“I am sailingI am sailingHome again'Cross the seaI am sailing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我沉浸在音乐中,看着眼前这个人,眼神净是宠溺。
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就剩下我们两个,我也意识到,我爱上了他,无可救药。
插曲发生在我爱上他的大概四个星期左右,那天我们准备去划艇,在沙滩上发现了前一段时间我偶然遇到的英国女生,我们暂且称她为k吧。
她很热情地邀请k跟我们一起去玩。
于是,本来两个人的游戏,现在成了三个人。
慢慢地,我发现他在跟k暧昧。
我很生气,本来他一直那么爱我,我们那么快乐,为什么他要做这种事,我不理解。
于是,我去质问他。
他说,我已经疲倦了,对你感到疲倦,之前我们很快乐的,可是现在不是了。
什么叫你对我疲倦了,你先开的头,你先调的情,你先拿着我的衣服把玩,你先追的我,现在我爱上你了,你却又跟别人搞一起了……我已经,有点哽咽了。
他说,我以为你跟我一样,我是不会属于任何一个人的,我害怕被一个人拥有,所以,我不可能会永远爱你。
原来我爱上了这么一个人啊。
我眼神狠狠地盯着他,看着这个我爱着的人说着这些话,泪水已经不知不觉留了出来。
他可能是心疼了?
说,好了,现在我又开始追你了,我们和好吧。
我觉得不可理喻,跟他吵了起来,说不可能和好的,他真的就没把我们的感情当回事。
他也有点怒了,说,有些话说出口就不能收回去了。
他想让我收回那句话,接受他那玩笑般的道歉,可是,愤怒的我怎么可能会同意。
于是,我带着一腔愤怒冲出门外。
怎想,这居然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骑摩托车在路上出了车祸,这还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看到消息的我有点害怕,我承认,那一刻我还是为他担心,生怕他出什么事。
我赶紧冲去他家,他妈妈很伤心,却不愿再见我,她说都是因为我,要不是他追着我出去,想把我追回来,怎么可能出车祸……追我……是为了追我才出的事吗?
那一刻,心跳仿佛停滞了,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接受自己爱的人就这么死去,而且还是在我们争吵之后,我们一句温柔的话没有多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
最令我愧疚的是,有可能他是因为自己而出的事。
我反复地想,要是那天答应他,不跟他吵……明明他说的他不可能完全属于一个的,明明他说他很无情,明明他说他对我厌倦了,既然这样,为何要去追啊……你是不是也早已爱上了我。
他爱不爱我,我不得而知。
他死后的每一天,我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想他,想他的发,他的唇,他的吻,他的声音,他的指尖那温柔的触感……我找到了他的坟墓,我扑在上面,不停地抓挠着上面的土,我不知道自己在挖什么,或许是想他活过来,质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去追我,为什么不戴头盔,你脑子呢?
是太着急想见我吗……我哭了,疯狂捶打着他的坟墓,似乎就是在打他。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有多爱他。
“I am flying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I am flyingPassing high cloudsTo be with youTo be free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Through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我带上耳机,站在他坟前,身体随着歌声舞动着,这是独属于我们俩的誓言,他让我保证过。
我来付诺了,你能看到吗?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歌声也是我的呐喊声。
“Oh Lord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我爱上这个人就只有六个星期,却仿佛过了一辈子。
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用来回味,却还是不够。
我爱的人,死在了1985年的秋初,大概也就是在九月份。
他说不会永远爱我,到最后却也只能爱我一个。
从抖音看到的,马上找了片过来评论。
片头开始我很喜欢,有叙事感。
但整个剧组班底一般,镜头没有特色、服装没有特色,像不平淡的水,没有太惊艳却有自己的味道。
男主的塑造是另一种角度上的成功,戴维的演技很好,小兔兔男主有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出戏(放心只有两个镜头)。
国外对爱的理解和国内的差别使我可以多个观念看待他们。
男主对帆船的恐惧转移到了对朋友的渴望,但到底他们口中的朋友是什么样的?
谁可以下一个定义来说?
后面男主说他爱的是假想的人,我觉得是对的,男主不了解戴维,如果他爱他可能在戴维去找别的女人的时候也不会生气。
(这是哲学问题)。
片中女生让我疑惑,一开始去搭讪男主后来和戴维上床最后又去帮男主。
最后的一幕我也不理解…男主竟然主动搭讪了他和戴维救下的另一个人,这时候男主还是男主吗?
他的搭讪是把自己变成了令一个戴维还是什么,他又要把感情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吗男主没有心理疾病,但我见过太多国外对爱的…游戏的感觉(?
)太容易爱,在并不了解对方的时候爱。
和一个人可以分分合合十多次,对肢体的接触会加快我们体内激素的分泌,所以那是催产素的快乐,那不是爱。
关于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向往,对别人与自己相像的爱,对短时间接触就再也不见的遗憾与大脑补全的爱。
对只要对方爱自己我就爱他的爱。
太多太多…那是对心理的补缺,是对完美的向往,但都不是爱。
在看完电影后,心里有一种久违的治愈与愉悦,因为不管是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拍摄,都有够精彩。
再回到豆瓣看短评时,却意外的发现很多友邻只给了三星,电影整体的评分也只有6.9分。
很讶异,于是看了一下大家的评价,有一些与大家不同的观点先抛出来,然后再说为什么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很精彩。
1、很多人在说结尾Alex很快就找了新的帅哥朋友,很快就从David的死亡中走出来,这就是电影所表达的青春的肆意与浅薄额,我很不赞同。
第一,Alex找的这个人为什么不是其他人,电影一开场海滨小镇就不乏帅哥身影,为什么非是那个醉酒男?
因为醉酒男很帅?
不。
因为醉酒男跟David有过关系,所以,Alex才会在那一刻突然被击中,从而主动进行搭讪。
这恰恰说明,Alex想要找的,是跟David相关的东西,他并没有走出来。
第二,就是电影中的Alex不像是那种会主动跟陌生人搭话,并且在不熟的情况下会邀约他人上船玩的人。
那这更像谁呢?
很明显是David。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很难过,就是我在想这个故事,为什么要把David写死,这么美好的人物死了多可惜。
可是有一瞬间,我突然想到,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死的呢?
David跟Alex到了40岁未必会继续这样美好,就算会,再过几十年,大家也都会死,所以死亡简直是一种必然。
死亡和消失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从没有被人理解过。
如果Alex理解David,那么David就没有死。
Alex用自己的生命在延续David的行事风格,Alex身上已经有了David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就没有结束,以后Alex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在跟David共享,因为David在影响Alex做出选择。
这跟在坟头跳舞的约定有某种类似的关联,在坟头跳舞来怀念你,最好的祭奠/怀念你,就是把我的生命分出一部分写上你的名字。
所以,结局Alex找到醉酒男,一起登上船出海。
这不是另一起新的激情事件。
而是,在没有David的世界里,这是最后的,在坟头悲哀的舞蹈。
2、解读David是花心公子,解读这个故事是无聊的爱久生倦的俗气故事这个我不完全否认,只是我个人可能会读到另外的一些滋味,而这些滋味,足以让我动容和心碎,从而支撑我认为这是个好故事。
首先,关于David这个人物,我想稍微聊一聊。
David跟Alex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这种截然不同,第一是两者的生活态度,整个电影永远是David带着Alex去喝酒、去飙车、去改变形象,而Alex几乎没有带给David,除了陪伴。
最致命的就是,单纯的陪伴,本身就很容易让人想要逃离,因为它太像一种剥夺和控制。
另一个层面的截然不同,是两者的情感观。
David是不想被一个人拥有,“谁都别想拥有我,我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这是很现实的情感观。
而Alex显然,是一种书本里的情感观,衷心不变,长久,跟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可是真正生活过的人就会明白,David的情感观才是真实的情感观。
所以,在学生时代,遇到一个有着这样情感观的David,本身就已经够好玩有趣了,况且David还深情过,流泪过,似乎在于自己的情感观对抗,这就已经足够打动人了。
其次我想说关于David这个人物,Alex第一次因为翻船被带回家,David妈妈见到Alex,问David说:你把这个孩子怎么了?
你可以想想,David之前做过多少坏事,闯过多少祸?
在中学时代,这就是典型的痞子、混混型学生。
而Alex典型的乖乖男。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会交集在一起,原因是为什么?
只是因为David是好色之徒?
电影开场足够好的一场戏是:Alex翻船了,即将有风暴来临,这个时候一声哨声,David驾船从海面驶来,这个镜头的出场我想给满分。
David乐于助人,欣赏美物,愿与之发生联系。
他想闯入很多人的生活,并且为此付出积极的努力。
这说明,这个人很孤独,并且它很努力的在追寻什么东西。
在电影里David遇到醉酒男,遇到篝火弹唱歌手,遇到女主凯特,他都透漏出友善甚至是爱意。
他太想进入别人的世界了。
看起来玩世不恭,其实内心非常缺乏爱。
所以对任何人都保有被爱的奢求,从而自然而然的释放自己的友善。
我猜想这跟父亲应该有莫大的关联。
有注意到Alex和David在家里朗诵了一篇诗歌之后,Alex试图聊起过世的父亲的角色,而David神情冷漠。
从那个时间起,我就已经预感到两者的梳理。
Alex太想抓入David,而David突然意识到,似乎Alex并非自己追寻的东西。
所以,把这个故事解读为爱久生厌的渣男行径。
我更愿意去想David到底在追寻什么?
David之所以为David,使得他迷人。
David之追求的David,使人心碎。
最后,不管是从故事的整体性来说,还是拍摄手法、台词方面,我都觉得有很多亮点。
比如在酒吧里,给对方带上耳机,自己身处一个快节奏,对方身处一个慢节奏中,我觉得是一个很高明的撩妹手段。
还有被诟病的采用了跟《登堂入室》一样的文本结构。
这一点,我也不明白。
但其实思考下来,会发现两者会有本质的区别。
《登堂入室》是引导你去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是一个悬念进行时。
而《85年的盛夏》更像一个悬念揭晓,会让我们去想学文学的都是变态?
怎么杀的人?
到底尸体是什么回事?
同一个文本在引领两种悬念的时候,居然都适用,从文本写作的角度还是能带给人思考。
其他的不写了,改变人是很难的一件事。
我只想表达我的喜欢。
《85年的盛夏》值得5星,我心中的分数是8.0分。
感谢这样的故事,给人以力量和治愈。
感谢那些David一样的人。
曾在我的青春里打过照面。
谢谢你~
开篇镜头 男主Alex旁白+直视镜头打破第四堵墙的独白+紧跟而起的鼓点配乐太有感觉了!!!
这开场太具有好感了!
在大海上,大卫出现的这一幕太救赎了,两个男主角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一下就在观众心里建立了,非常高效的建立了人物关系!
双时空叙事 一边是大卫死后的时空,色调阴暗;一边二人初相识,明媚阳光午后。
气质上确实和欧容过往的作品区分很大,能看到爱达荷和初吻的影子,但许多意向仔细观察还是蛮典型的,比如偶现的窥视镜头以及与自己的镜像共处于同一镜头的主角。故事仍然围绕着一桩死亡与多角度的情欲,头尾好于冗长的中程。Félix时常让人幻视小河,采访里Benjamin也提到过这点,Félix则说爱达荷对这部电影的完成影响很大。唉,以及好喜欢过山车那段镜头💧
对于这个诡异的剧情,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谈起。。。不过前半部分的叙事手段是我喜欢的。
上次看到俩男孩演出如胶似漆感觉的是1/4世纪前的beautiful thing. 这个卡门式的故事做到了让我无论把哪个角色换成女性都完全成立。所以,这终于不是一个“同志”电影,它是一个纯粹的关于青春,爱情,妒忌的俗套故事,它俗套得终于无关性别了。
绝望之际你驾着七色云彩将我救起,和我度过了此生最难忘的三十天。为什么你要在离开人世前厌倦了我?我扮成一个姑娘和你告别,像约定的那样在你的坟墓前起舞。再见了我的爱人,感谢你不顾一切地救了真正陪我一生的那个人。
就这?男主挺帅就是有点矮
一部甜品电影,但欧容显然不满足于制作一款甜品,于是他在甜品上加了几只椒盐基围虾,并企图让观众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
#3rd HIIFF# 展映-天涯海角。#7500. 入围Cannes 2020。应该是个主竞赛级别。欧容平均水平以上的作品,用了叙事性旁白但是没搞不确定叙事(比起[登堂入室]还是差点意思),这初恋拍得闪闪发光,真是好看极了。“迷恋死亡”是欧容早期作品的一贯主题,这个意义上作者性还是蛮完整的。完全没想到的是片子化用了自己当年成名作短片[夏日吊带裙],还用这么一种有趣的方式。工具女主角的法语简直笑死人了,好评;literally坟头蹦迪,好评;Rod Stewart的"Sailing",好评;男主颜值,好评;各种金句,好评。这片太适合在海南看了(以及这种片子大概错过也是错过,大银幕挺难再见的……)。
(歐容怎麼這麼愛在電影裡讓主角寫作)不要隨便說一個人江郎才盡,但這無法否認是歐容眾多作品裡極其平庸、空洞和尷尬的一個。
5.0/10 第一部欧容,这是拍了个什么夏日甜水小品。85年盛夏?85年狗血!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更像是海边宣传片…
矛盾的,纠结的,复杂的但又热烈的,激情的青春之爱。喜欢片中对自我挣扎和死亡的描述,颗粒复古感的画面特别漂亮。前半段两人热恋期真的拍的特别美好,夏日般明媚又纯粹的爱...法国特有的浪漫氛围感加分。Félix Lefebvre演的特别好,眼神好有故事,后半段心态上的转变也演的非常好很有感染力。故事也许是同性题材的屡见不鲜的话题,但拍的很好在我这没什么吐槽点,整体观影下来很舒服。
像是《登堂入室》和《夏日吊带裙》合体后的续集,最大惊喜就是坟头蹦迪,这也真是只有青春的时候会做的中二事情。看完此片,好像只记得男主的颜了。在欧容整个作品系列当中,这部太轻了。三星
死亡像大海 包容一切 抹除一切 青春、爱情、欲望、悲伤、所有说不清道不明 没有答案的事情……戛然而止的一切归于平静……
6/10。郭敬明的理想应该是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吧。整体是舒服的,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发展,小幽默很多。欧容标志性的女装太爆笑了~谋杀开场白已然俗套,前后割裂非常严重,最后的坟前跳舞也差口气,好在配乐有拯救一下。有点像男男版《和莎莫的500天》,没有谁是替代不了的,下一个帅哥在等你。(那个荷尔蒙和创作力都旺盛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一句bored of you,再回不到从前
太狗血了,很难感同身受。
#TIFF2020 青春的欢笑与陪伴的温暖抵去了电影中的生涩和伤感。6周,1008小时,60480分钟,3628800秒,这是属于Alex的那个夏天的故事。两个正值青春的少年有着充满活力的激情,他们嬉戏,他们相吻,他们给彼此留下了一个难以理解却又饱含深意的约定。在坟上起舞,是他在最后感受David的存在,也是他在与这段痛苦的过去作结。
剧情不复杂,特别返璞归真,非常好。
既然拍了这么多素材可以考虑找人剪成一分钟的短片
总之我喜欢这部电影,从影片开头以死亡为开始的插叙与倒叙与配乐就已经奠定了以悲剧为基调。电影里不时插入男主的自我内心迷茫感,前半段将那段美好的夏日展现出来,后半段陷入无尽的悲伤。有些事情的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自己,当别人都不知情与不理解的时候。
屁股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