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久之前看的一部电影了,莱昂纳多的《海滩》。
虽然这部电影因为拍摄时破坏生态环境被泰国人民抵制,但也让莱昂纳多走上了生态环保之路。
影片中的那片海滩是个世外桃源,寻找到它的幸运儿们在这里纵情享受,他们想与世隔绝却又离不开现代社会的生活必需品,资源有限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独享,“不与外人道也”。
矛盾和欲望唤醒了痴迷和狂热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心里最原始且野蛮的恶魔,这片海滩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我只知道只要是人在的地方就不会是天堂。
人大概对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过于沉迷吧,过极必伤。
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无论是什么样的“天堂”,有人在的地方就是社会,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欲望,而人的欲望能衍生智慧也能诞生恶魔。
我个人才疏学浅,思想也没有深厚到能写好影评的地步,我感受到的可能只是这部电影思想的一小部分,不过在生活中倒是值得学以致用。
天堂的存在本身,就会伴随惨重的代价。
主角richard初入这片海滩时,并未察觉到这点,只感受到新鲜的喜悦。
这里是背包客的天堂,这里简直就如同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人人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有着平静、自由又放纵的生活。
有美到令人窒息的风景,也有各色各地性格迥异的朋友交谈玩闹。
但深入天堂,融入了那里的团体之时,便会逐渐丧失自我。
目睹christo的惨剧时,主角还并没醒悟,而是与sal和其他人一样沉迷于构建完美的生活,但是观影的我们已经渐渐对欢愉的表面之下的冷酷无情产生排斥。
方得主角自己遭类似独裁者的sal迁怒背叛并遭群体排挤时,才开始意识到其中人类丑恶行径的恶心之处。
他把自己关在一个远离人群的环境里,在丛林里体验真实的掌机游戏,向危险的大麻种植者丢石头,玩弄他们的枪和头巾,构建着自己脑内的激烈冒险游戏。
发现苦行僧般的姿态自杀的daffy的场景一遍一遍地在他脑内回放、变幻,他想象着自己与抑郁发疯的daffy有讲不完的话,有说不清的共鸣,而代表着群体的keaty离自己越来越远。
这些迷幻的镜头表演、对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捕捉都十分出彩且真实。
最终两拨人相遇了。
一边是主角richard自己埋下的祸根,被他引来又想极力赶走的sammy一伙人,也是主角负罪感的根源。
一边是杀人不眨眼的、曾被主角一伙人侥幸逃脱的大麻看守者。
杀戮爆发、四溅的血染上了主角悔恨的脸,也永远染在了虚伪的天堂上。
天堂美好的表面被彻底击碎,主角也终于从半疯状态中惊醒,赶忙回到海滩上。
告诉了忠实的法国朋友etienne和francoise后,又亲手解脱了已注定死亡且被众人彻底抛弃的christo。
可惜为时已晚,拿到地图后恼羞成怒的农夫们来到了海滩,用枪威胁着所有人离开。
甘愿为乌托邦而牺牲所有的sal再次毫不犹豫地卖了主角,头领让sal击毙主角来换取居留权。
主角很聪明地喊出了这个天堂的血腥,并警告sal的行为只会把众人都不愿接受的残酷代价无情地公开展示出来,但是sal执迷不悟。
不论结果子弹是不是真的,richard有没有被杀死,海滩的堕落已经无可挽回,众人的离去是必然的了。
观毕整个电影,镜头充满了泰国的异域风情,比如大佛、蛇血、僧人、猴子、峡谷,十分美丽;而对未知地的探险情怀,逃离已被程序化的旅行的欲望,对丑恶群体的愤怒和叛逆,以及最初的自杀带来的那一抹笼罩了全片的不详色彩,都充满了美国电影的冒险精神、并贯穿了丹尼·鲍尔式的迷离恍惚、精神刻画。
海滩在没有人来的时候也许是个天堂,可就像天堂没有人类便失去意义,人类的到来是注定且不可档的,如同最初到来的daffy,被给予地图的richard、紧随其后的sammy。
所以还是让天堂存在于照片上的美好记忆中吧,存在于虚构的乌托邦,存在于转瞬即逝的桃花源,存在于虚无缥缈的彼岸,而不是在现实中让人类的腥血去糟蹋。
《The Beach》,李奥纳多主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导演。
(丹尼波尔最近导演了一部众所皆知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样知名的男主角以及这样资深的导演,在很多年前合作出一部被传为商业娱乐惊悚片的电影。
英国导演,美国男星,泰国故事。
这部电影我从头至尾看了两遍。
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了之前没有观看到的细节,做了少量的截图和笔记,查阅了网上对此片的评价。
然后默默发誓一定要学会游泳。
李奥纳多在拍完《Titanic》之后陆续接了很多电影,但无一能够超越之前的风光,虽然说1998年的《铁面人》给他带来很高的呼声,但是那是来自于史诗性电影本身的魅力,换了谁做男主角都会是好电影。
于是他停下来整顿自己,直到2000年的时候拍摄了《The Beach》,此部电影之后李奥的演戏风格大多很类似了,或者说他所饰演的人物性格都有类似的地方。
2005年巨制的《飞行者》,2006年的《无间行者》,2007年的《血钻》,2008年的《叛谍同谋》。
我喜欢李奥纳多是在2005年的时候,那时候看了一些他小时候拍的一些电影。
我在书店买了一本20世纪电影人物传记之李奥纳多·威尔赫姆·迪卡普里奥,随书附赠了光盘两碟,有李奥纳多的三部电影:1993年的《不如重新开始》,1995年《赤子本色》,1997年《马文的房间》。
李奥完全本色演出,看不到修饰的痕迹,相对于票房高高在上的《Titanic》,这些小电影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可以看出,正是之前的演出经验才使得后来的他有了特别优异的表现。
如果说《Titanic》是李奥超越性的演出,那么之后的《海滩》可以说是回归本色,返璞归真的演出了。
ps:说到这里,我想起现在当红的Shia LaBeouf。
希亚·拉博夫。
大家认识这个人恐怕大多是从《变形金刚》开始的,2007年,在好莱坞备受追捧的年轻男演员当属希亚。
其实希亚出道很早,或者大家都看过他的电影,只是当时他没有机会做主角,造型也不够有个性,戏份也不多,所以当大家看完《变形金刚》之后会恍悟到他其实早就让大家眼熟了。
如果看过《地狱神探康斯坦丁》的话,一定会有人记得基努里维斯的司机,有一个从基努脸上跳转至饰演司机的希亚的镜头,短短五秒钟,还是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眼睛。
如今他出演了变形一二,夺宝奇兵4,被誉为下一个汤姆·汉克斯。
李奥没有什么不如他,只是李奥老了。
老了就会受到尊敬,年轻的则会受到喜爱。
再说回来。
《海滩》拍摄于泰国的PP岛和苏梅岛。
据说给那里的环境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李奥在2000年的时候很不受泰国人欢迎。
这部片子在柏林上映的时候还遭到很多人的非议,但是票房还是很好,李奥的影迷为他这次自灭形象的演出更加疯狂起来。
影片的内涵很深刻,但又过于深刻。
电影不深刻的无法打动人,但是过于深刻的话又会脱离现实。
所以《海滩》被很多然叫做迷幻海滩。
“海滩”是世外桃源,当人们背起背包想要旅行的时候本意就是想远离喧嚣的。
离开城市,离开自己的城市,去别的地方,寻找另一种感动。
是物也可以是人。
但是离开还是要回来,“海滩”是一群人的天堂,他们自给自足,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抵制外来者,他们内心自私冷漠,这些都不够成组成“社会的条件”,这个住在天堂里的集体必将分离。
世界是大家的,想独守自己的城池,想远离人世,除非你离开地球。
又或者,这些人已经远离社会,老天给他们一块净土,可惜他们自己的内心不够净,他们还是需要电池,肥皂,卸妆油,有体育新闻的报纸,安全套,以及让自己不会饿死的大米。
如果他们真的自给自足,真的不接受文明,不渴望文明,那么这个天堂会长久的持续下去,但是他们不仅需要,而且迫切需要。
最初来到“海滩”的心态已经转变,他们想要占有,想要在这片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耗尽一身,这是他们亲手搭建的国家,她是他们的女王,这些臣子不能够泄露“海滩的秘密”。
看守大麻的农夫是金钱的躯壳,海滩的居民是贪婪与自私的化身。
看到他们三个人来到海滩时,那幅画面再美好没有的了。
世界上没有乌托邦,有的话也只是在我们心里。
网上网友的评价有些低估了这部电影,这样题材的电影很多导演都尝试过,但是能够阐述的这么透彻的不多。
寻找“海滩”是一个奇遇,男主角没有被鲨鱼吃进肚子里是一个奇迹,天堂解散了是一个正常的结局。
在辞职后的这一天里,我写下这篇电影笔记。
要感谢逾北兄,是他强烈推荐的。
我之前就想要看这部电影,但是因为电影宣传是的定位是惊悚片,导致我这么久之后才看到这部好电影。
还要感谢我的森林,他说他希望我写个故事,我想来想去还是写点评论吧,这样的话也算是为喜欢此部电影的人做点贡献。
————我真的想找一条船,能远远离开这片海岸。
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世界上一群又一群缺乏文化交流的人类不无巧合的各自独立发展出了一种以享乐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享乐主义”(hedonism)。
就连被转世轮回寻求解脱这种思想几乎完全QJ的印度文化中,也曾经存在过一小撮以享乐为中心思想的Cārvāka。
如此可见,这种热爱享受的天性在人类中是很难抹去的。
而《海滩》中的那群西方B就是一群过分追求享乐主义的活宝。
人类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所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文字记录的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中,男主角吉尔伽美什在目睹了其最好的朋友enkidu挂掉后,企图找寻永生之法,在找寻的路上他遇见了仙女Siduri。
吉尔伽美什问仙女该如何取得永生,仙女告知他:When the gods made men, they saw death for men; they kept life for themselves. Thou, Gilgamesh, fill thy belly and make merry by day and night. On each day make a feast, and dance and play, day and night.(cited from Histoire des religions, vol.1)仙女的话语中充满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她让吉尔伽美什抓紧生命的每分每秒寻欢作乐,天天吃大餐,莺歌燕舞从早到晚。
这些事情在《海滩》中的那些人物中可以清楚看到。
远在西方的古希腊,有个叫做伊壁鸠鲁的哥们将享乐放在了其人生追求的重要位置(但好在拒绝过度)。
在古罗马,著名的拉丁谚语carpe diem, memento mori(及时行乐,不要忘记会死去)对享乐至上的精髓传达的无比清楚,但同时也说出了享乐主义的终极大敌——死亡。
《海滩》精彩的刻画出了享乐主义(Hedonism)在遭遇其终极大敌【死亡】之时的无力与脆弱,可谓非常入骨。
当瑞典哥们被鲨鱼咬死,沙滩上长长的血迹,以及另一位身残志贱的瑞典哥们天天吵闹的呻吟时,死亡的气息似乎总是挥之不去,作为享乐主义的大敌,人们自然也没了心情。
而这些迷途不知返的人们总是天真的想将无法永恒持续的事物费力的维持,于是做出了将享乐作为最高指示的违背伦理道德的决定,于是更多的痛苦与死亡也来了。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结束了这群人的享乐之梦,到最后一场空。
或许有时候,一些东西试一试就好,太过了,反倒不肿么样。
这种感觉,就像你刚刚当了一回“一夜七次郎”把你所有的力比多都透支后,抽事后烟时感受到的那种无止境的空虚和寂寞。
古希腊的断壁残垣中可以经常找到“gnōthi seautón,mēdén ágan”(know yourself,nothing in excess”.)这两句经典谚语,用此来结束这个小文在我看来最靠谱。
世外桃源,多少人梦想的地方。
影片中都市中的男主角也向往着世外桃源。
终于在历经危险,在东方的一个偏远地方找到一个小岛。
躲过了追杀,他和同伴们终于到达了世外桃源。
如诗如画的海滩,和睦相外的一群人,刚开始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人的存在,就有人性,就有社会关系,就有政治。
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的欲望之间必然有冲突的。
只要有人与人关系的存在,就有猜忌、嫉妒、争斗。
只有和睦相处,那只是在想象之中。
当遭遇鲨鱼袭击,如诗如画的海滩变成恐怖之地,自然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要生存,你要努力工作,你要与危险做斗争。
大自然不会理所当然地给你馈赠,生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去寻找自我的地方,反而在那里失去了自我。
现实总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只有经历了你才明白这个道理。
看了才知道,原来以前看过几慕激情镜头。
情节上,是美国版的桃花源记,设定也更现实一些。
看完电影就说神马共同生产不现实,这是两码事。。
作为一个群体,这里本身就很没纪律性,男主也说了,虽然是leader,但是没啥规矩,生活也很闲散。
就是做好保密就行。
显然这样的情况是管理不善,领导不力当然不可持续,跟神马主义一毛关系都没有。
剪辑没有像国内众多影片那么牵强附会,只是中间几个镜头是描写主角精神失常,加了一些sb镜头,但也没那么突兀,好莱坞惊悚风浓郁。
国内的片子,也别拿审查当挡箭牌了。
努力搞笑的网络剧也不会是推动国内片子共同进步的。
技术,技术才是王道。
技术。。。
技术就是各种手法,剪辑,编剧,镜头,布景,段子写法。。
这些技术,够具体吧?
练练这些技术吧,国内导演们,摄影师们。。
演而优想导的导演们,热情跟技术是两码事,有热情是好事,技术也是要练的。
要么也和别人一起导,一起制。
人家Avril也没说歌都是她自己写的,cowritter很多,人家pop音乐出的质量才有保证。。
韩寒的片子,别出来一坨翔了。。
不过翔了也没事,请继续拍下去。。
其他各导就不点名了。。
经验丰富的,也别倚老卖老。。
好不好市场说了算。。
质量下降就承认江郎才尽得了。。
有啥大不了的,就是自己挂个名,您还是大导演一个。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童话故事中总是以:他们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来结尾,好像幸福就这么惯性般的持续下去。
而实际是:王子与公主会碰到很多烦恼,他们会生老病死,他们会吵架,不合,甚至离婚。
但是不能否认他们曾经是那么幸福。
在这个隐蔽的世外桃源里,居民不是生活在当初发现它的喜悦中,而是恐慌中:害怕失去,为了不为人所知,甚至不允许成员出去就医。
因为害怕失去,他们抓住每一分钟寻欢作乐,麻醉自己。
他们不是生活在幸福中,而是像守财奴发现了宝库后,就一直舍不得离去,最终的命运是腐烂在宝库里。
奢望永久的抓住幸福,反而成为一种枷锁,使她们生活在忐忑中.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我们的乌托邦的影片。
片名《The Beach》三个人,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所谓的“世外桃源”。
这里生活着一群避世的人,他们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但都有着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信赖与依赖。
他们远离人群,构筑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排斥着外人,他们和外界的交流尽量控制在最少,只是出售大麻,然后买一些必要的东西。
他们捕鱼造房子,他们的生活,看起来真的很好。
但实际,这种生活却存在着,这是一种平衡,但是非常脆弱的平衡,就像一条单一的生物链一样,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了纰漏,整个食物链就会分崩瓦解。
首先是有人遭遇了哦鲨鱼的攻击,死了一个,重伤了一个,而对于伤者,他们为了维持乌托邦的隐秘性,没让他去接受治疗;接着,乌托邦曾经的平衡,被几个外来旅行者所打破了,地图的外泄,让这个乌托邦面临着瓦解的可能性,于是,内部开始瓦解了,有人出走;事件越演越烈,旅行者被杀,和岛上农夫关系的恶化,让这个乌托邦站在的十字路口。
而Sal的那一枪,则最后瓦解了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幻想,乌托邦瓦解了。
这个本该是代表着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却险些被鲜血所染红,这与大家所期待的乌托邦相差太大了。
乌托邦瓦解,所有的人回到现实,只有Sal坚守着这个梦想,依然没有离开。
只是怀疑,这真的是个世外桃源吗?
古人是这么解释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所以说,他们所构建的乌托邦,只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下下之选,实际上,他们真的并没有找到世外桃源,反而是最终,Richard看到那张照片后的感觉,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影片想说的,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的幻灭,这个乌托邦曾经存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但最后消失了。
同时,有了一个真实乌托邦的建立,这个乌托邦在现实中没有存在过,但留在了人的心里。
大隐隐于朝,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滩,一个世外桃源。
I swam across,I jumped across for you,Your skin,Oh yeah your skin and bones,Turn into something beautiful...这部电影看似那么繁杂,其实不就是个寻觅爱情的片么。
男主从第一眼看见女主就falling了遇见地图,却最想邀约女主一起去(去天堂?
)沙滩上拍星空,男主说,看啊,这么多美丽的星星,没准有一颗里有着parallel universe,里面有个你也在看着地球。
(画面里的星空突然绚烂而模糊,女主笑容灿烂)...经历了人间仙境的海滩,波涛暗涌的社团...在这里爱上女主,又被世事纷杂拆散...重回到人世间,日常的点开email,收到女主来信。
“parallel universe"我从来没有忘过...也许那就是追寻的彼岸?
一场大麻迷幻乐派对盛宴。
如同刚刚经历过的Glastonbury,再造一个乌托邦,然后毁掉一个乌托邦。
网络、社区、豆瓣、开心、facebook、twitter、微博。。。
泡沫吹完破灭再吹,生生不熄
前半段如此明快美好 后半段却又转折如此迅疾 乌托邦是个神话吗 人性真那么丑吗
选歌品味真好啊
在世上谁要跟着欲求的脚印走路?丹尼鲍尔延续《猜火车》哲学的《海滩》是通往《湮灭》的必经关卡,同时也是帮助那些《迷失Z城》的冒险家重返失落南境的地图。对于西方人而言,那个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曾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天地。但随着尼采的一句话,支撑起西方文明的「神」被扬弃了。主宰「快乐城」的文明不再是基督文明,而是以丛林法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隐秘的小岛充满诱惑与危险,最终它被人类的欲望洗劫一空。一个青年凭借一腔热血在这里赢得爱情并最终输光所有,作为一种外来文明,男主带来了包容同时也带来了质疑,带来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罪恶。他带来了一切最终又带走了一切,然而文明却在人类或玩乐或厮杀的游戏里完成了更迭。令人神往的《海滩》继续保持沉默和神秘,继续引人谈论、遐想和探索。
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太低看莱昂纳多电影里最不爱看这部
迷幻沙滩....
不管是某书某瓣某站某乎,底层逻辑都是一个社交软件,集合一个个的社群的软件,不管它曾经有多乌托邦或者靠社区的规则治理得多么乌托邦,到最后始终会导向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这本是人性使然,在这方面我从来不困惑也没必要困惑,桃花源记如果继续往下写,其实就是个惊悚故事,就像这部电影里呈现的一样,所以某瓣曾经靠某反乌托邦电影命名的《阿尔法城》,其实也是一种自嘲吧。
leo把青春印在了这部片子里~一群西方人在东方找到了乌托邦~找到了世外桃源,,可却不能真真正正的脱离现实生活,甚至还变得冷酷无情..最终,乌托邦还是幻灭了~..喜欢里面leo的独白~意外还发现了canet..我爱的法国男人~
看过,就是不记得了,依稀中有各种呼和很多很美好的大腿……
Leonardo那时候好帅啊~故事有点俗,前后风格怎么不一样呢,最后说的话完全和影片风格不符嘛,有点像烂俗美国亲情片结尾
感谢央视六套
。。。
博伊尔未成熟,但锋芒毕露的作品。天堂是逃避之地,理察到大岛上与女王的一夜即是一种迷幻逃避方式(此时天堂即现实),事实是他自己也可以创造这样这样的游戏世界,所以逃避的终极只能自我幻想、并被另一个现实打败,邻居至少有勇气自杀结束一切。亮点:众人的藕断丝连;陷入精神世界的游戏表现。
我真是没看懂,所以只给两星,还有看这片的时候突然发现迪卡普里奥胖了好多了
丹尼一贯的风格,诡异色彩,无解逻辑,找寻心中所属的“乌托邦”
乌托邦世界不存在,因为人心没有乌托邦。然而,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不值得一瞥的——王尔德
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叙事有点拉胯,中间睡了半小时。
海水镜头真是PP
大概這就是烏托邦的悲哀吧。
年轻的莱昂纳多,一晃十二年了的片子,曾经的少年寻找paradise(天堂、伊甸园)的故事。现在的少年已经被叫做骚年了,乃们都在寻找着啥?
不喜欢,所谓完美天堂,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