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me,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films very often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made with perfect yet understated elegance, composed in the style of 'auteur' such as Ozu, the other features cliche-ridden but bonkers plot, over-the-top acting, bad lighting, rough edit, in some places downright 'crappy' yet somehow managed to be compulsively addictive. Love Exposure belongs to the latter.Admittedly the first half is better, with its orthodox religious theme, lesbian love, extremist feminism, destructive youth rebellion, teenage erection anxiety, cross-dressing gang, pervert martial arts, sinister cult entwined storyline, it makes a deliciously fucked-up soup, nowhere to be seen in western films. Shock to some, hilarious to many. In the second half the soup turned into murky water, became a tear-jerking love story with a hint of 20th Century boy.The man-hopping female predator Saori, played by high-spirited actress Makiko Watanabe, can give Samantha in Sex and City run for money, first appeared to be a slut but turned to be very likable and liberating when the film went further. Especially when she chased the rigid priest lover off the cliff and gloriously 'raped' him. From what I know, in certain aspects, Japan is still a conservative and suppressed society, I can't help but think that the violence seep through the dizzy stories and images can be rooted somewhere deeper and darker.Like many manga/anim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ar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cry, they laugh, falling in love, committing massacre or saving the world. It makes me wonder what happen to them when they grow up, say,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 Perhaps they all become family types and fade into insignificance.
用4个小时将表皮层层撕扯去的 最后留下了终被曝光的 爱的本质毫不虚夸的影名在影片放映到最后时刻才深深想起让人乍舌的完美配乐4个小时漫长痛苦难忍 却无法停止的4个小时 而他只用了4个小时这个名为園子温的人爱不是罪 性亦是 将性作为爱最原始最赤裸的表达方式得以显现 错的不是以性表达的爱 而是脱离了爱的性 爱是性的本质 而性是爱的本途因现实 因束缚而看不清的人们 由导演用影像将一切以最赤裸最直接最强烈的方式呈现即使如此用尽全力 挣脱一切 的男女主 依旧用了导演以4小时所传达出的漫长艰辛 那么 现实中的我们呢若看不清 是否终其一生都不得其所这或许便是为何导演极力呈现给我们这样的画面
写这个标题丝毫没有攻击的意味,而是想说如果要写变态得足够有想象力、足够美、足够与纯爱完美混合的作品,《爱的曝光》的男性中心视角是一个反例。
如果纯爱的核心是“纯”的话,爱当然可以是勃起、犯罪、窥淫,爱当然可以是神性与猥亵的一体。
三岛由纪夫说“纯粹就是将截然不同的观念任意转换;因此,纯粹就是诗”(我很可能引用不当了)。
但当变态需要正当化乃至去罪化自己的变态时,变态的“纯粹”就站不住脚了,“变态也有变态的人生”这一对罪的超越沦落成对罪的洗白。
前半段的戏剧冲突和“创造罪”的中心命题完全被消解了:我对把创作变成自我辩护的叙事没有兴趣。
片中每一次需要正当化男主的男性性欲,每一次需要确立男主的男性身份时,都是纯爱剧情一转变得无聊的地方。
勃起和窥私从剧情开始的“罪”完成了去罪化,性欲完成了和对圣母玛利亚的宗教崇拜的合一,问题是这个合一的过程中男主做什么了?
他达到那段《圣经》引用中的纯爱标准了吗?
他的犯罪和行动是很难达成朝向纯粹的超越的,但导演似乎也没想让他成长,而是最开始就把勃起和男性性欲摆在正当的位置上,需要认识到“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犯了错”的只有女主一方。
在如此需要社会对雄性权力的认可来确立自己“没有罪”的叙事中,“创造罪”还站得住脚吗?
对“罪”的纯粹化和救赎还站得住脚吗?
达成救赎罪的纯爱变成了单方面的意淫(男女主的感情也站不住脚),那问题来了,我干吗不直接去看更纯粹更直白不用老套的叙事手段来给自己辩护的意淫?
那个还更变态。
既然说到男女主那就说说我个人的对爱情部分的感想吧。
不少感情线和对手戏我都很喜欢,看到精神病院探视的那段我哭了,看到叫哥哥的那段绷不住笑了。
导演想用“哥哥”的称呼来恢复男主角的记忆、性功能乃至男性身份,但“哥哥”(姑且抛开日本宅男语境给这个词加上的意淫滤镜)对女主角的感情而言是一个有意义的指称吗?
我觉得这段恋爱最纯粹真挚的开始一定是“佐素梨”对女主的拯救,而“佐素梨”是个虚假的形象、乃至之后进一步被冒充这一点更增加了纯爱的张力。
很可惜,导演太执着于光复那根失去勃起能力的阴茎了,男主从自我否定到恢复男性自我认同的过程索然无味。
“佐素梨”版男主作为一个虚像被彻底否定、抛掷了,真实的女主却在虚像中升华成了“玛利亚”这一符号。
这样一来故事就变成了男主回归正确的获得认同的男主自身,女主彻底符号化成意淫/崇拜的对象,那我的问题来了,纯爱在哪?
如果要构筑结尾那个互相救赎一起回归自我逃出世界的剧情,纯爱就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意淫。
最后讲讲我个人在观看过程中对结局的畅想。
首先我觉得完成“去罪化”纯爱的理想方式可以是男主真的被阉割,或者作为佐素梨疯了之后故事结束在“初次见面”。
这两个想法可能也都在角色成长上有所欠缺,那我还觉得这个故事可以是“纯粹犯罪——自我否定与赎罪——在爱中回归自我认同”的三段论结构。
很可惜,对把阴茎勃起正当化的强烈需求毁掉了这个有潜力的纯爱故事,最终的叙事成品说到底就是“勃起——勃起不能——勃起”而已。
阉割,病娇,女同,精神病等一大堆东西把我恶心了两个小时,最后还是想把它列进我的爱情片十佳。
前四章看的很爽,流畅的剪辑,动感的配乐,既有各种黑色幽默和恶搞情节,又带有一丝丝的深意。
从第五章开始简直就是恐怖片,导演总是在观众觉得还有那么一丝希望时当头一棒,那时我总是想,怎么还没完怎么还没完看完打个三星走人算了,但我还是想坚持下去,所谓的“奇迹”绝对还没出现。
最终章真的没让我失望。
在一整个破败,腐朽,可怕的世界中,纯爱总算是打败了所有人,赢得了最终胜利。
而且当我意识到我是从早上看到中午却没有任何疲惫感时,我也很佩服导演对整部电影节奏的把控,但那时我也真正想去思考,爱究竟是什么,变态又是什么。
电影中充斥着很多爱,而且很多都与宗教有关(这方面我还真不太了解,以后肯定会重看),有一点是肯定的,也就是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是渴望爱的,换句话说,他们都缺乏来自身边人们的爱,而他们表达这种渴望的方式又是很极端,很疯狂,目的就是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
我仔细想了一下池古为什么要用如此恶心的方式来折磨优,可能是因为她嫉妒,看不惯他那富有戏剧性的,纯真的爱。
那与其这样倒不如说,她其实是发自内心的渴望爱,只是憎恶爱发生在一个弱者身上吧。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海滩边上的那一幕。
平静的海浪声中夹杂着困惑,紧张,孤独,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尴尬,直到10分钟后直接通过洋子的口中爆发出来,最后我瞬间被各种杂念所包围了——虚幻,现实,正确还是错误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这一切,但如果保持沉默却还会使情况变得更加混乱,我 突然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矛盾体。
这其实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虽然电影很疯狂,但导演却可以毫不避讳地直面自己创造的这些疯狂,从中寻找出真正的奥义,最后给观众一个不明确,但很美好的答案。
这是我的第一篇或者最后一篇影评。
里面可能排版不整齐,可能会有很多语病、错别字,可能会有前辈们谈到过的句子,但却是我最用心想表达的一些东西。
嘛,请大家不要在意那些细节了,多谢。
▁▁▁▁▁▁▁▁▁▁▁▁▁▁如果说《穆赫兰道》这部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独特电影,是属于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典型理论,那么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则在这个基础上走得更深更远。
鬼才导演园子温通过《爱的曝光》将这一心理学上最神秘,也最具有争议的理论诠释的淋漓尽致。
首先引用一段荣格提出的理论中有关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内容:阿尼玛(anima)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
阿尼姆斯(animus)是每个女人心中都有的男人形象,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份。
这些都属于人的集体无意识潜在隐藏倾向。
之所以提出荣格的这段心理学理论,只因人们这隐藏的一面,并非仅作装饰性的存在,而往往是每个人的救赎之源。
阿尼玛在古代曾显形为女神和女巫,中世纪以来,这一女神形象被圣母所代替了。
▁▁▁▁▁▁▁▁▁▁▁▁▁▁写到这句话,不知觉地会联想到关于你的关键词:女神,女巫,玛利亚。
▁▁▁▁▁▁▁▁▁▁▁▁▁▁谈及剧中的角田優(西岛隆弘)——充满超现实主义气质、运用诗朗诵般的杨德洛维斯基式表演形式,极佳的将园子温流演技之魂贯穿整部影片。
电影一开场的自白:“从我小时候,看到母亲在祈祷:‘上帝之母玛利亚,请原谅罪恶深重的我们把。
充满恩惠的玛利亚,我将与您同在,我选择了你,就选择了幸福。
’看着妈妈美丽的面容,我也记住了在妈妈眼前的玛利亚像的美丽,一切都历历在目。
”这句开场白,深深的影响着優剧中四个小时的人生。
结合科学性的理论——阿尼玛,它发现因为男人最早接触到的女性是自己的母亲这一缘故,所以母亲往往是男孩的阿尼玛的化身。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母亲对他有反面的影响,他的阿尼玛就经常表现出暴躁易怒的脾气,抑郁沮丧的情绪,优柔寡断,担惊受怕,神经过敏等阿尼玛的那些负面成分。
如果母亲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那么其阿尼玛就被内化为自己“梦中情人”的形象。
▁▁▁▁▁▁▁▁▁▁▁▁▁▁转入剧中,優拜见盗摄神教接受训练,并一丝不苟地练习着各种盗摄技巧,相比电影里面创造出来的世界观,通过暴力传播“福音”,通过摧毁他人的亲情,爱情来获得尊重,在这样一个腐朽变态的社会里,優的行为反而毫无违和感。
而这里园子温也通过一种男主RPG风格的热血模式,将这一段拍得励志感十足。
所以我知道優这样一个执着的男人一定会拯救世界。
優心底一直有个明确的理想,就是为了找到她,一个让他勃起的女人,一个他心中的玛利亚。
虽然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简直是疯得不可救药。
但是不得不承认,有的男人会为了一个绰约多姿而又飘忽不定的爱物奉献一切,并进而围绕着她交织起五光十色的空想和梦幻。
直到優化身Sasori,在街头遇见了一身学生服的洋子(Yo果)玛利亚,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感受到洋子女神般的魅力。
这种感觉,是那种没有遇到自己玛利亚之前无法体会的。
▁▁▁▁▁▁▁▁▁▁▁▁▁▁我能体会到,而你却不相信我能体会到的这些。
優在剧情后面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这种源动力。
亦如我,看似疯狂的行为,化在自己眼里,在为爱的人,一切都是那么心甘情愿并乐此不疲。
▁▁▁▁▁▁▁▁▁▁▁▁▁▁咳咳,言归正传,谈及另外两位女主,洋子与古池,她们都是深受其父亲的影响。
正如关于阿尼姆斯理论里面提到的,“父亲由于是女孩最早接触到的男性,而常常成为女孩的阿尼姆斯的化身。
阿尼姆斯基本上是受了女子的父亲的影响而成形。
父亲把不可争议的,雄辩地信念的特殊色彩赋予他女儿的阿尼姆斯――一些从未确实反映出该女人本人真正情况的信念。
这种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
”不幸的是,剧中的影响全部都是负面的,当然如果是正面的,也就不会有后面强烈的感情碰撞与情感的跌宕起伏了。
▁▁▁▁▁▁▁▁▁▁▁▁▁▁ 一个负面的阿尼姆斯好比是一个虚幻思想织成的茧,里面尽是一些事情“应该是”怎么个样子的愿望和判断,将女人从生活的现实中割裂出去。
请条件反射的说出一个词。
“作茧自缚?
”正解。
也许这就是打开你失眠与精神压力来源之门的一把关键性KEY。
▁▁▁▁▁▁▁▁▁▁▁▁▁▁切入影片。
在经过一段漫长的虐心剧情后,優再次化身Sasori,杀入零教会的大本营,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救赎洋子,而洋子被数次的骚扰,已经面临崩溃。
虽然優仍旧温柔地呼唤洋子跟他走,但换来的是洋子不顾一切的狠掐,窒息边缘的優流下绝望的血泪,终于精神崩溃。
“你们都是一无是处的人...”優说,你们都是不懂爱的人。
洋子,你最终还是不懂。
▁▁▁▁▁▁▁▁▁▁▁▁▁▁切回现世。
你也还是不懂我,你一直认为的我对你的关心都是骚扰、压力、束缚。
其实我只是想竭尽全力的守护你,我能做的只是无条件的支持你——无论是善举,还是毁灭。
我只是想剥开你内心的茧。
如果你也掐着我的脖子,要我别管你,要我离开。
我想我眼眶流下的液体也会是血红色的。
▁▁▁▁▁▁▁▁▁▁▁▁▁▁“Yo果!!!”“優!!!”影片里面男女主角的撕心裂肺的呼喊对方的名字,是让人最为动容的场面,虽然两段叫唤对方的时间不是同时发生的,也正因如此,才能让人体会到“没有爱,我什么都不是。
”人生而有罪,也许自我救赎是唯一使命;人生而背负原罪,也许救赎的唯一方式便是爱。
▁▁▁▁▁▁▁▁▁▁▁▁▁▁真爱无坦途,这也是我愿意用一生去追求的,最纯粹的东西。
神奇。
看后最大特点就是觉得神奇。
有时候主流社会的变态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大无畏的豁出去的勇敢。
喜欢男主角从不放弃,在海边守着女主角的时候。
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
女主角提出想看看海的时候,总觉得这一刻静静地相守便足够了。
很多时候先爱的总是先痛。
王子不能吻醒公主,但公主总可拯救王子。
男主角说过,这勃起不是一种色情的表现,到最后,生理反应已经代表最真实的心理反应。
早已是爱的证明。
到结局的时候我实在好奇,这样温情的开头,这样变态的中间,这样血腥的高潮,到最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收官?
大抵也只能男女分开,孤独终老?
还是各自带着悔恨或者遗憾自杀?
但只是一个简单的结尾。
同样因为痴迷而忘记最爱,同样苦苦挣扎唤醒记忆。
女主角重复男主角的行为对白。
而最后是同样无数剧情总有的长镜头奔跑,然后是一个撞碎玻璃的画面,最后定格在两只手终于彼此交握,不再错过。
没有别的拖泥带水。
这一刻,可以很狗血,但也同样很感动。
够了,自此之后的一切什么都足够了,无论此前的血腥苦痛破釜沉舟,之后的甜蜜相守幸福快乐,都不再需要了,就定格在这一刻就好了。
也许,四个小时就为了这一刻。
男主角一直以来的付出很多时候会觉得凭什么,凭什么这样伟大。
大抵只为这个唯一使之勃起的玛利亚。
也许以后还会有别的女人出现。
但这一刻,这天地间便只有这个玛利亚,再无其他。
于是死死地守着坚持着爱着,到最后还高喊着爱意,完全是一种狂迷。
是的,就算疯了痴了,就算再没有自己,就算认不得其他人,总会记着你。
已经是一种习惯。
身体感官都只能对你有反应。
难怪是纯爱。
只对一个人才能勃起。
现在世间哪里还能找到这忠坚的爱情。
就算偷拍,也要偷拍出自己的心意。
世间上的女孩子多如繁星,却只能找到最可爱的一个。
找到后,任何裙底不再有意义。
真的,幸好最后没有错过。
才成就这最好的纯爱电影。
想起7年前写的这样一个影评,一知半解自作聪明,但是我也不想删掉,那是无用的,就像优说“你们都是是无用的人”爱的曝光即爱的真相。
三个年轻人所受的虐待均来源于父的性变态。
性在这里是原罪。
上帝,我害怕,是洋子,优爸,熏共同的心声。
优受着折磨但拥有爱的信仰,其他人也受着折磨,但他们迷失了。
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从心底勃起,但爱不是商量着什么条件才能做爱,爱不是你知道什么真理而心存幸福,爱的颂歌可以帮助他完成爱的信仰,也可以让人走向虚无。
对比一下优和熏,同样是疯狂追爱,熏的出发点更简单,就是性,优也是性,能够让他想想就勃起,而不是熏,需要哄需要正名讨好才能做爱。
爱离开性就不真实,即使是同性恋也是由于有异性的性趣罢了,洋子后来确定自己不是同性恋,正是说明了性和爱的充要关系。
没有性说个屁爱。
没有爱的只是优的父亲,他把自己毁灭。
优变态吗?
他只是疯狂,为玛丽亚的信仰而疯狂,为了父亲后来也为了找到“玛丽亚”而去偷拍,为了找回洋子杀到教会里去杀人炸楼,就像爱的使徒。
他不去会怎样?
洋子就会一直痴呆下去。
古池的战争最为惨烈,亲手结束了父的变态虐待,发现原来这么容易就控制住了自己的世界,由此发现了某些真相,她把人的某些方面理解为动物性,人不过也是动物而已,她去搞优的时候优就算不爱她也会勃起,以及她让优看洋子的内裤。
优是她的惊喜。
优迫入0教会后坦白不用羞于勃起,这显然与0教会教义相悖,古池意识到他不能被洗脑。
优去求助其他正教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帮助而被训斥,表明了宗教只不过是幌子,话可以随便说教义也可以随便说,宗教组织就是忽悠人的。
洋子从被虐待到看圣经希望有自己的恋人和父决裂砸毁房子,从正视现实,思考自身,爱上“索索里”,被真相伤害,然后就把自己封锁了,经历这么多她找到一根宗教绳子就紧握手里,是洗脑的绝佳对象。
最后她从女孩那里明白了自己的爱原来就是优。
优偷拍寻找玛丽亚,老板找他去拍AV他不去,找到“玛丽亚”之后也没有心思再偷拍。
在混混们手里解救了洋子,在洋子“被洗脑”时试图拯救洋子。
优的爱是怎样的?
他穿着索索里的衣服去解救洋子,他已经不计算洋子怎么看他了,他的爱他自己疯狂。
优和古池对骂“你这个一无是处的人。
”优是说他们不懂爱,而古池是说他只想着“玛丽亚”。
而“玛丽亚”差点杀了优,石灰像也被摔碎,优被逼疯了,古池自杀了,她亲手毁灭了自己的爱,她也痛苦的快要疯了,于是自杀了。
由于悲痛而成为的教徒一半是空壳一半是毁灭的能量,此时的洋子就是如此,她欲将“罪”的具象优掐死。
洋子的那段戈多林前书是焦点,洋子宣读着爱的最高指示,而优说我是变态但不虚幻,他不是映在镜子里的人。
洋子倒像是被映在了镜子里。
约束人性的规则越多,人就越虚幻,和平的人性是虚构的,这样的生活是压抑的。
标题党hh,不过这是结合别人影评灵感和自己专业所学写出来的产物,欢迎交流讨论。
原先觉得男主,并不是真的爱女主的人格,他爱的是他妈妈,母爱留给他的遗物是圣母像,给他布置了人生任务:找到他的玛丽亚。
但是如何找呢?
偷拍大师做了他的引路人:你的玛丽亚不在天上,不要到虚无的彼岸世界找;她就在这个世间,是那个能让你从心底bo起的人。
女主在和混混打架前说:“愿主原谅在场所有的人,(尽管他们要霸凌我)”,一块纱布落在她头上,duang的一下,男主突然发现这种情景下的女主就是圣母玛丽亚。
于是他想从心底爱她,从心底bo起了。
这种喜欢不出于女主的本人人格,而是她作为圣母的神性,感觉她是玛丽亚,而这个任务,是他妈妈布置的。
但也许爱一个人本就是某一个瞬间,没有深刻理由。
女主出现后,他最关心的人就从父亲变成玛丽亚了。
他原先不理解他爸怎么那么爱后妈,但是他终于明白,爱不讲道理,就算是以变态、偏激的方式,但就想和她在一起。
(有导演本身的危险倾向。
客观看待。
) 再就是 0教会的灭杀,(滅杀简体字)。
我稍微了解些弗洛伊德和拉康(可能会说错,当是抛砖引玉了)。
人的身体和精神有关联性,人类的原初状态,婴幼童时期对自己的外部体征,有不同的认可以及这些认可背后的象征,真的会影响以后成长成人的精神世界。
男性生殖器是外显的,社会中的男性会觉得它越大越好,是动物本能认可自己力量的方式。
从隐喻和联想来说,它象征着外显的社会成就,比如我的听歌记录 45000首,这种数字自然是越大越好,被清空了我会像“阉割”般难受。
古驰从小的时候,被爸爸辱骂是鸡,被疯狂殴打,这从精神上把她的人格、自尊“阉割”了(灭杀了),而她外显的那只宠物鸟,她唯一用来寄托爱的宠物,也被物理的“阉割”了(打死了),这种画面让我想到三国杀里的太监贴图,旁边都画着一只鸟,但古驰的什么鸟都没了。
因此,她就学会了这种扭曲的方式,当她有欲望的时候,她就会伤害自己,来进行强行的克制,因为她学到了“欲望是不好的,一旦出现就要消灭”。
但同时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达到对自己的掌控,自残同时也是一种攻击性,将精神与肉身分割后,再对肉体(即使是自己的肉体)进行这种掌控和攻击使她感觉爽快异常,所以她看到喜欢的男生,她越兴奋越自残。
她把喜欢的男生杀死,也是因为爽到极点,爽到受不了了。
(她不允许这事发生,欲望必须归零),况且杀死他的时候也很爽,实现了自己的毁灭欲。
而0教会和剧中的基督教会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承认爱的欲望,(基督教也禁欲,但是承认爱,并要求人们把爱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能和爱人发生性关系)。
教父不能发生性关系是因为,教父的爱人是主耶稣,他去爱凡人就是背叛了情人耶稣。
所以全家人被控制洗脑的时候,古驰说真正的忏悔(消除“罪”的活动)开始了。
零教会别的地方其实是差不多的,甚至比传统教会,更向往毫无欲望束缚的超脱,要赶紧去往彼岸世界,通往极乐。
所以新闻中同样是杀了全班的女生,为什么眼镜男会找古驰,因为她的“灭杀”,对欲望的绝对否认。
而男主真的很奇怪,他太纯粹了。
他是个几乎没有本罪和原罪的人,(不傲慢、不嫉妒、不憤怒、不懒惰、不贪婪、不暴食、不淫欲)。
他长到17岁,从没bo起过,什么错都没犯过,好好上学,和兄弟们做事也是冲在最前面,不偷懒,还很爱爸爸妈妈,从一开始心底里就一直想做好事。
但是他见到女主,bo起了,于是终于有了原罪。
为什么爱一个人是原罪呢?
因为生理反应让他动了色心,想占有和侵犯。
除了女主,别人都无法使他有生理反应。
(剧中安排他拍同志片or强暴片,也是导演的恶趣味,导演这人动物性太重了,要不然“阉割”,要不就暴力侵犯)。
古驰对他感到好奇,因为他也是个纯粹的、有真爱力量的人,是她没见过的、世俗中真正圣洁,从生理上都只能纯爱的人。
她想把他的欲望杀死,从精神上挫败他,想证明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放弃欲望,向往超越人肉身的圣洁彼世。
如果打败了男主这样没有弱点的人(几乎缺少原罪的人),就没有敌人了。
但同时他又是她的希望,真有杀不死的纯粹的爱吗?
她从精神到生理上都是被阉割得干净的人,如同经常响起的电影配乐“空洞”。
所以古驰要玷污他的玛丽亚,宁可和情敌涩涩(当然也有她一厢情愿的对信徒的拯救)。
最后其实,男主也差点被阉割成功了,掐住他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人。
在绝望之际,古驰炫耀胜利地把他的玛丽亚雕像摔烂了,(他出发炸大楼带的信仰小像、母亲的遗物和爱),他终于有了反抗精神,把女主推翻了,但是实际上也差不多是精神阉割了,他的身份认同真正变成了女性。
古驰因此满意的自杀了。
一方面这种胜利让她爽到再也承受不住,杀死喜欢的人也同样让她欣喜。
只好选择用自杀方式强行压制欲望。
一方面她单恋男主,希望被打不倒的爱所拯救,但男主这么爱原配,她同样感到难过。
到后面女主跑来“救?
”男主的时候,他从地上的镜子再次看到自己的生殖器(正好因为爱所bo起,爱欲伴随着原罪徐徐上升),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男性,所以这次精神阉割以失败告终。
其他杂谈:1.其中出现了三次超写实画面,第一个画面:沙漠里的十字架在玛丽亚旁边轰然倒塌;第二个画面,沙漠里的十字架,男主、女主、爸爸、后妈艰难的互相依靠地扛起,古驰身后没有十字架,手指着嘲笑他们;第三个画面,沙漠里的十字架,从玛丽亚身后重新立起。
(欲望伴随着罪孽,但这种罪孽也是世人的幸福,需要大家一起来承担)2.据说耶稣是教父的情人,剧中的教父找到真正的情人以后,就不再需要虚幻的情人了。
为什么要安排教父在信仰上的出轨呢?
一个是剧情张力,先有第一个明线中的禁欲宗教被批判,再有暗线精神上真正严格禁欲宗教被批判;再就是导演在推崇人性中的动物野性,后妈在主奴关系中更像是主人,因为她不畏死亡,如果车祸那次,把情人撞死了那就一起死吧,要么爱要么死。
旺盛的生命力和激烈纯粹的爱俘获了教父,面对真正的勇敢者,宁可做奴隶。
3. 神父前面觉得自己有罪,于是投射给儿子,觉得儿子也是有原罪的人(你不知道你的原罪就是罪!
)几种可能:1.他嫉妒儿子纯粹干净,更有神性?
2.他投射心理 3.他希望以这种方式获得被儿子需要?
4.踢猫效应。
4. 导演在很穷的时候加入过教会,因为可以吃免费食物。
有些宗教内核把握得是比较准确的,邪教的逻辑也很真实、甚至可信,个人感觉比周处除三害的邪教更有宗教内核的逻辑自洽,真实更多。
整部片子,导演主观流露出的还是反抗宗教的,剧情中安排神父亵渎信仰,整篇传达的是更动物性的爱能穿破一切阻力,一点欲都不愿禁。
不能一下子理解这部片的人挺好的,这种片容易沦为(如qj犯的辩白工具),那些没道德观念的人看,容易被带歪了。
导演本人也是说过,类似于日本对女性很不友好,那女性要自由的话,可以先去做鸡,虽然也不一定得到真正自由,但美好的肉体是被凭你们自己的力量才被玷污了。
导演的价值观很歪,经常让自己老婆在电影里演别人妻子,还要被别人ntr恶堕。
他也经常强健女演员。
他大概是对女性有点恨意?
他挺喜欢见到女性烂掉被折磨的戏码,不知道为什么他扭曲成这样,这部片真的是他为数不多的很温情的片。
5. 总之我希望大家在肯定人性中动物的一面有价值,有生命力,要只对自己心爱的女生bo起、并为她克制自己以外,也要重视道德的约束,(别像零教会那么极端就行),如果所有人过于直接、过于放纵,会危害到社会中的其他人。
真正的道德,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要幸福的生存方式,还是需要大家一起肯定、重视和维护的。
因为松冈茉优有出演该片,我才决定观看的。
下载高码率压缩版时,在那几十MB的样片中,我意外地发现安藤樱(我并没有留意出演名单),真没想到拍过《百元之恋》和《0.5毫米》的她,当年那么稚嫩。
而当年只有13岁的Mayu,在剧中担任一号女主满岛光(饰:洋子)的亲戚家的女儿。
CUT下来大概有3分钟的镜头和对白,还算不错。
这电影在豆瓣评分这么高,让我有点小惊讶。
前半段主要说男主成为变态的过程和变态的行径,还交代了男主和女主是如何喜欢上对方的。
虽然谈不上搞笑,但病态与荒诞间产生了有趣。
特别是描述成为变态的过程,思路清晰明了,非常通俗易懂。
而忏悔室的那一段则最为精彩。
“你今天犯了什么罪”,“我没罪”,“你觉得没罪本身就是罪”。
这段的思想冲突,让非教徒的我有所反思。
作品从这刻开始,成功地让我感到不悦。
正正由于抵制原罪论的情绪,使我看得更加认真。
我没有查看进度条的习惯。
可115分钟左右,剧情节奏明显缓了下来。
女主最终成为男主妹妹,这个时间节点,完全可以将电影一分为二。
剧情在后半段的跳跃性,让我大跌眼镜。
男主为拯救女主,委曲求全拍变态视频。
后又绑架女主,接着还进零教会当卧底。。。。
套路紧接着套路,桥段紧连着桥段。
编剧、导演、剪辑力求剧情衔接平滑,已经相当用心。
可剧情安排过多,拼凑和拖沓感跃然而起。
例如: 女主“背诵”《圣经》第13章,那3分钟宣泄感情虽然充沛,但内容十分冗长。
主要想说:[爱]的绝对永恒性、[爱]包含什么内容、没有[爱]最终都会被毁灭。
但扯上太多个人成长感受,对白也写得太过累赘。
男主和两位女主,早年都失去了母亲。
其实单亲家庭出身也可以孕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可他们的父亲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最终导致孩子心智扭曲,人格发展不健全,成了“变态”的人。
而影片的制作者为了说明 “变态也有变态的人生”,桥段安排虽多,却说理明显不足;精彩之处虽有,却说服力明显不够。
后来,零教会被查封,男主疯掉了。
女主去了趟精神病院,拿着小刀大吵大闹一顿。
男主通过镜子看见自己穿的内内,瞬间被拯救了。。。。
这一切实在太戏剧了。
最后的言情纯爱,因失真而变得无聊。
影片将 [爱] 上升到最高层次。
其超越邪教,高于基督教义,有 [爱] 便可以竖起心中的十字架。
但难道爱之不死,就是能够勃起?
这说理终究肤浅了。
而且 “因爱而勃起” 这桥段,全剧使用次数过多。
套路泛滥则越看越无趣。
要观众相信 [爱],就必须得 [真]!
否则,无法引起大家的共鸣。
此刻,影片前半段因病态和荒诞带来的有兴趣感,已荡然无存。
男主因 [爱] 拍变态视频,因 [爱] 当卧底。
因 [爱] 杀了这么多人。
不断以 [爱] 之名讲述事情的过程,却没有深刻的道理,情感思念太作太欠缺,无法触动人的内心。
试问有多少人会因结局而感动?
影片最终即没有感人肺腑,又失去了原有趣味。
总之,[爱] 的上升失败,是全剧的最大问题。
总体来说,《爱的曝光》只有小聪明的剧情,却没有大智慧的道理。
PS: 二次编辑修改于2016.11.07,12:25.p.m.
全篇剧透!
全篇剧透!
全篇剧透!
电影主题曲两首链接空洞です-ゆらゆら帝国つぎの夜へ-ゆらゆら帝国 一.《爱的曝光》是以基督教为背景的 据说导演兼编剧,园子温有过加入邪教(在基督教上变形而来的)的经历,正是以此写了爱的曝光的剧本。
在新浪一篇文章《鬼才园子温:人生和电影一样充满戏剧性》中看到,也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园子温肯定是有过基督教(基督教不是邪教)的经历的,才能进行如此的探讨。
那是园子温的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没有饭吃,在街上被邪教搭讪,问他“是否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存在”,他回答:“我相信的话,就有饭吃吗?
”对方点头,于是他就这么加入了邪教。
后来园导自己逃出来了,再后来写出了以基督教与邪教为题材的《爱的曝光》剧本。
二.目前我觉得宗教不过是繁繁杂杂世界中的一种人生价值观而已那么我们在基督教这个宗教信仰体系下,了解它的一些概念:(一)什么是罪?
什么是原罪?
基督教中说“人生而有罪”。
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生而携带,本罪是人生过程中的罪行。
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中被拯救出来。
“原罪”一词来自传说: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了蛇的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
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能够分辨善恶,感到羞耻并用叶子遮住私处。
上帝将两人赶出了伊甸园。
此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
在我的理解,那么人的恶的欲望即原罪了。
原罪分支下的七罪宗: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欲。
为何叫原罪,是因为它是发展成为一切本罪的萌芽,诸如打架、杀人、虐待……伤害别人的罪。
而基督教认为,原罪中最重大的罪恶是:色欲。
优“我从来没勃起过直到……我遇到她,我才发现那里有多美,从出生到现在,第一次,我勃起了,我觉得我有罪了。
” 但洋子对男人把她压在身下是厌恶和有阴影的,优爱洋子,他不想洋子受到伤害。
(二)什么是爱?
圣经全书第46本书《哥林多人前书》(Corinthians)第13章,爱的颂歌: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得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 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三)救赎 人生而背负原罪,能够赎罪的,正是爱吧。
给予你爱的救赎的,或许是你的伴侣,或许是主耶稣,或许是你自己。
其实园子温的电影《爱的曝光》,和远藤周作的书《沉默》,都有讲基督教神甫的信仰丢失和救赎,但两个真的是很两极的,一个很外向,一个很内向,《爱的曝光》是熏救赎了哲,而《沉默》“自己应当是自己的神和救赎”。
沉默8.5[日] 远藤周作 / 2009 / 南海出版公司 当你身边有人信仰基督教,你会常常听见他们这样说话: “愿神除去我的疲乏,为我祷告”,“求主除去我们等待的煎熬!
加添力量!!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信靠主耶稣。
” 我认为基督教是很唯心主义的,很不理性的。
为何要求助神,一个虚构的人?
所以神给予的力量都不是实物,而是心灵上、精神上的。
基督教是心灵上的救赎。
而很多时候,思想是指导行为,心理是给行为力量的。
信仰的力量之大,使得他们不惜花上数以十年或者百年计的时间去建筑。
建筑了120年的圣·彼得大教堂,整整一个16世纪,罗马人一代接着一代地在工地上为此庞然大物而作种种不同的努力。
一本西方建筑史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崇神、宗教是促使西方发展石建筑的原因。
《沉默》中有段话:“基督单脚踏在墓上,右手拿着十字架,正面朝向我们,他的表情就像在提比哩亚海边三次向信徒们说“喂养我的小羊”的时候一样坚定有力。
我从那张脸感受到爱。
就像男性被情人的脸吸引住一般,我一直被基督的脸吸引着。
” 主耶稣其实是情人,是陪伴。
开心时感谢神,犯罪时候求神宽恕,痛苦时候求神给予力量。
当神甫哲,在一个实体的女人熏,身上得到救赎,他的神就不再是情人了,再最后他就不再依托神了。
而优,也是在洋子身上,得到救赎。
所以,受伤的人、孤独的人,信基督教……若无法在一个实体的人身上,那么转而在神身上,在信徒们组成的教会上,相互宽恕和解。
何尝不是走出伤痛和孤独的方式呢。
这不正是宗教为人们所需要的原因之一么。
优的生母说:“要介绍你的圣母玛利亚给我哦” 人常说信仰主耶稣,即信仰爱。
人究其一生在寻找伴侣,这个伴侣若你幸运,能够在现世中找到另一个拥有跳动的心脏和灵魂的人,若你太过孤独,那么可以皈依主耶稣。
故我觉得宗教不过是繁繁杂杂世界中的一种人生价值观而已。
神甫失去了妻子,所以将脆弱依托在主耶稣身上,当女子熏闯入了他的生活,他脆弱的依托有了实体,从主耶稣转移到了熏身上。
而当熏离去的时候,神甫再不能把心转移到主耶稣身上了,他的心被熏带走了。
他人的爱,代替了自我救赎啊
三.邪教 繁繁杂杂世界中,各种各样的人生价值观,有善有恶。
当然有人打着宗教名义,却放纵恶、谋私利。
就像书店里某些成功学的书,所谓的价值观,不也是使少数人成功,使多数人人财两空么。
电影《聚焦》揭露的教堂的黑暗面,“波士顿教会默许神父性侵孩童持续很多年”是那些神父恶,他们以神父神圣的身份,以此获取孩童的信任和亲爱,却负以伤害。
而这伤害,用受害者的一句话来说: “那不只是肉体虐待,也是精神虐待,神父这样对你,他夺走了你的信仰,所以你借酒消愁、注射毒品、当都无用时便跳桥自杀”
聚焦 (2015)8.82015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汤姆·麦卡锡 / 马克·鲁法洛 迈克尔·基顿 欲望不必要压制,但他伤害到了他人啊!!
膨胀原罪,冲破了本罪的底线。
古池的零教会,是禁锢人的行为,是控制人的精神的。
这是她存在的恶,所以说零教会是邪教。
除了优以外,哲、熏、洋子,都被小池带进零教会中。
邪教零教会暴力禁欲,集中洗脑,控制人身自由。
四.三个少年的成长故事 电影,是造梦机器。
它将想法/臆想,视听化,故电影来源于生活,而又会比现实生活更夸张。
优去寻找罪恶,踢飞足球、踩死蚂蚁、扭断橡皮……戏谑的音乐和荒唐的行为。
像满屏飞的胖次,和哲和熏滑稽的撞车…… 那个洛伊德大师偷拍底裤团体太搞笑……还有“我们的悲哀”---“我很悲伤,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悲伤,也就是说悲伤的理由是什么?
我总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要去寻找悲伤的原因,明白吗?
” 真鬼才……(一)优
父亲抛下他,让他感觉到爱的缺失。
为了重新获得作为父亲和神甫的爱,为了能见到父亲,为了忏悔,而去犯罪,在这之中寻找,什么是罪?
父亲离开优后,优开始更疯狂地犯罪,去打架去偷拍底裤,为了让神甫爸爸承认自己。
优寻找罪动摇父亲的罪,正是七罪之首---色欲。
于是优为了更多得到作为神甫和父亲的关注,而去犯罪,进入了内裤偷拍小组。
从心底勃起优开始当老师,有被朋友需要的需求:
这里的激情来源于优想要获得罪,获得父爱
偷拍的心得 优被揭露,陷入自我认知迷茫中,优是迷茫的,既是偷偷爱着洋子的男人,又是洋子的爱人佐素黎,还是洋子的哥哥。
洋子明白了优将她从邪教中救出,一直以来爱着她,为了不伤害她而压抑着原罪不冲破本罪的底线。
于是洋子展开对优的救赎。
(二)古池
古池:多重身份,古池认为禁欲才是消灭一切罪恶的根本。
于是禁欲成了其领导下的零教会的首要教义。
暴力禁欲。
色欲、或者说性,这种原罪,小池选择用刀和血扼杀它。
小池放肆了另一个原罪:暴怒。
小池是爱优的,从第一眼看到他,嗅到他身上原罪和赎罪的味道,和自己身上一样的味道。
她用扭曲的宗教来控制别人,利用人都有的羞愧心。
于是优的整个家庭进入了零教会,都是古池的一手安排。
零教会是认罪的,但它也是消灭爱的,是暴力的。
比勃起更圣洁,爱
(三)洋子
洋子:我经常摔跤和看见子弹在空中飞……隐喻遇到的挫折,和生活中的危机感。
洋子的父亲,和小池的父亲一样,也是个人渣啊……五.什么是奇迹?
爱!
变态也有变态的人生。
什么是奇迹,爱的曝光,爱的相遇,就是奇迹。
其实这真的是很长很长的故事,每个人经历的痛苦。
每个人所犯下的罪,每个人所持有的爱,每个人的救赎。
地狱,抑或是奇迹六.精神病院 古池,当优按下爆炸按钮时候,当他看见优不顾一切地对洋子说,我爱你,从第一眼见起就爱你时候, 古池将优的玛利亚像砸碎在墙壁。
洋子却也掐住优的脖子,恨的眼神望着他。
优、古池、洋子,都掐“死”了爱他们的人,优疯了进了精神病院,古池用武士刀切腹自尽。
丢失信仰,不论是伴侣,还是主耶稣,丧失陪伴和爱,精神无所皈依,进而丧失对自我精神的控制,是很可怕的,自我认知的缺失,是很可怕的。
优住进精神病院正是这个意思。
优在病床上,在深夜里,恐惧的空洞的一声嘶喊……
七.原罪和爱的制衡 十字架是爱,耶稣背负着十字架,我认为这正是意味着用爱来和原罪平衡,使原罪不会膨胀至伤害人。
古池抛弃十字架,抛弃爱,选择暴力禁欲,但没有了爱,管理也变得暴力起来,也最终倒下了。
欲望探索之时,背负爱,控制着原罪不冲破本罪的底线。
阿园成立个园子温教吧,我入了。
配乐极精彩的,变态系纯爱电影,将近四个小时的电影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4个小時不快進的話實在有些艱難
神乎其神,变态至极,纯爱新奇。妈的,简直太合我的口味,四小时一晃而过。
幸好看到一半就放弃了,不然真就把四个小时浪费在看不同男人依次勃起上了,再企图用各种隐喻去解读表面意象也掩饰不了本片猥琐的内核,也许偷拍内裤的镜头确实有隐喻,可我不想关心
纯爱与变态的赞歌,疯都要疯成心上人最爱的样子。前150分钟爽炸,爱是邪教青春是邪教园子温也是邪教!可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大银幕看一次,标放也做得太不上心了吧,不仅画幅有裁切,连字幕都极差。提前一秒蹦出来剧透,翻译离谱到连不懂日语的我都能听出错来,不切分不断句,已经到影响理解的程度了…
对青春期性欲勃发欲求不满的果断吐槽和过度解构!
配乐很精彩,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被放在了一个背景下,成了个寓言。所以也可以当两个故事看,这样,4个小时也就不会嫌长了。
頭1/3可看,其餘的。。。。正如主題曲一樣—空洞。。。演技差了點。。。。實在不怎麼樣。。。。是不是因為AV/cult片看多了,再看這些輕口味的竟會覺得有點可笑?
北电银幕。虽然前三章是欢快的调子,但故事太悲伤。这种原生家庭的片子我看不了。
这个编剧很变态,真想看看他心里都装了什么东西。作品永远充斥着宗教、病态、荒诞、畸形亲情、极致与毁灭的爱。四个小时的电影,剧情难能可贵的饱满紧促,但前两个多小时的内容还是稍显拖沓。真心爱这样疯狂的电影,这才是好电影。
1.每一段情节、每一句台词,哪怕是最深情的爱的告白,都尴尬得像是在人群中裸奔,让人感到无所适从;2.全片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幼稚感,看着豆瓣评分这么高,友邻评价这么好,我一直以为后面会有惊喜,结果4个小时下来,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每一分钟都在心里骂粗话;3.值得一提的,配乐有点意思。
太长了看不进去
cult经典,4个小时看下来好欢乐,各种变态元素的融合,骨子里却是纯爱。
毫不节制啊,四个小时我草!各种内裤……哈哈哈,居然是喜剧!
看过这片子还给这么高分得你们是多有深度??还是装B?4个小时的片子。我煎熬着看完了。里面内容涉及爱情,友情,偷拍。变态,宗教,性,暴力。血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角度迸发。男主角从正常人到神经病再回来。女主角一路神经病。最后才正常。完全不懂日本这个民族的逻辑!评分为毛这么高啊我草!
园子温自渎了近4个小时,而我竟然看着他自渎4个小时。。
前半段太多日式胡闹,但以盗摄王子的视角去剖析信望爱,实在太剑走偏锋又举重若轻。满岛光最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一部四小時的電影能拍得如此吸引流暢就已經不是易事,全片又cult又文藝,神經質至極,愛或許就正是如此神經質。
用变态的方式在人海里寻觅我的玛丽亚,却不小心成了你的佐素梨;唯有做变态才能见到你,唯有用怪物的方式爱你,可是变态也有变态的人生啊。爱情是灵魂的勃起,有什么好躲躲藏藏的呢,没有爱我甚至不是完整的自我。最终能紧握你的双手,需要的何止是运气。只有这么极致的纯爱才配得上这样暴戾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