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自评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我们被制约着,活着被制约着。
有足够的勇气与需求,自然而有力气的突破那种制约,Lara最后强有力的弹奏着那本有的天份。
那空空的钢琴位置和被压抑了的演奏欲望,没有人可以责怪 除了自己。
正如儿子在怪Lara控制了自己,到最后突破的演奏,母子双方的对视,有种力量角逐。
想到生活中自己和周围的人,被控制着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事情,因为无法被肯定,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到回望的时候,除了成为了一个哀怨又压抑的人,什么都没留下。
感谢电影,放映着别人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第三视角,看懂自己的人生。
最后只能说做自己有热情的事情,并无悔,能遇见的经历的都是所得。
安哲的《永恒和一日》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孤独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在不停追问时间和生命的意义...镜头跟随他最后的生活,来展现他的人生境遇,类似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结构,以小见大,更易引人思考,让人喜欢。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在他的处女作《啊,男孩》中采用了这个框架,讲述了柏林男孩尼克·菲舍(汤姆·希林 饰)对生活存在迷惘和困惑,不惜辍学思考人生,透过他无所事事的一天,却仿佛看到了几段人生:一个男孩想要喝一杯咖啡却总是不能如愿,接下来他的一天就像他的生活一样,无奈和困境不断,他三分清醒三分迷惘三分孤独...一个中年男子和妻子尝试要孩子却多年未果,在妻子患有乳腺癌后将自己困在地下室度日;一个曾经的表演天才拒绝过看不上眼的机会,如今却染上了大麻并在片场跑龙套;一个童年遭受心灵摧残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貌美苗条的戏剧演员,却忘不掉自己肥胖的过去;一个老人在幼年时最爱骑着自行车在街头晃荡,离开家乡六十年后他再度归来,听不懂年轻人所说的话...
在扬·奥勒·格斯特的最新作《拉腊》(又名《不爱钢琴师》/《拉哈)中,延续了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迎来60岁生日的女人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饰),她一大早就试图自杀,却被门铃声打断了...或许是还挂念儿子,她取走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来到剧院买走了儿子演奏会所剩不多的票,想要送人却没有送完,而在与前同事的会面中我们发现了她并不受欢迎。
之后,拉娜遇见一个女孩,原来对方是她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饰)的「女友 」,女孩两个月没有联系到维特了,她希望拉娜帮助她,事实上,维特从拉娜家搬到了外婆家住,她今天也没有联系上他。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得知维特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对人有种疏离感;拉娜则怀疑儿子的天分,不相信他在钢琴创作上能有所建树。
拉娜试图去剧院见维特,可被自己的前夫阻止了,她黯然离开。
接着,她又买了一个蛋糕来到了母亲家,母亲对她态度冷淡,甚至是不太欢迎她,她们爆发了争执。
母亲拒绝今晚破例去看维特的表演(母亲不懂古典音乐并认为其虚假),她埋怨母亲太以自我为中心。
母亲反击,她只爱她自己,跟她爸一样。
最后,她忍不住打了母亲一个巴掌。
这个行为很出格很罕见,我们可以推测出,拉娜心里一定是对母亲忍受了多年,这个反击远比母亲对她的「摧残 」要痛,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终于,这对母子终于相见了,儿子是母亲一手培养的音乐上的知音,维特自然看重拉娜对他新音乐的评价,母亲在肯定他的优点后则指出他的主旋律平庸,让他深受打击...拉娜在遇见以前的钢琴老师后,极力邀请他去听维特的演唱会,可老师却记不起她了,收下了票但没有给明确答复。
表演开始前,她将剩余的票送给了陌生人,维特心情无法平复取消了本该在开始表演的新曲目,转而在下半场表演,拉娜却在表演中途忍不住离场了,最后,儿子表演大获成功,拉娜的心情却异常复杂。
在酒吧聚会上,拉娜身边除了老师外是一群无关的人,而维特在另个包厢庆祝,这更显她的辛酸。
期间,老师的一席话,引出了拉娜对人刻薄也不受人欢迎的原因。
在年轻时,拉娜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成为佼佼者,于是,放弃了钢琴梦。
今天,老师却告诉她:「我对任何人都说过他天赋不够。
我说这话是想测试,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你的左手不是理由,只是个借口,其实你很有天赋。
」她仍然不肯相信:「你要我别丢父母的脸。
你说过,拉娜,我能预想到你的第一次公演,我已经为你父母蒙羞感到难过。
」老师则回答说:「有天赋的人不少,但跟我不相干。
」
这一段发人深思:可以这么理解,切莫迷信专家,因为别人说什么根本不重要,我们不会因为别人夸了一句「了不起」就成为了艺术家。
事实上,只有你自己能最终决定你会怎么做。
成功了是自己不放弃长期坚持的结果,失败了也只是常态,而放弃了就不要找借口,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内心先怕了...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对他人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或是教育工作者。
通过拉娜与母亲的接触,我们可以推测出母亲对她学钢琴不理解也不支持,父亲可能对她同样要求过高且给她极大的压力,老师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这些都推动她放弃了钢琴。
可以说,缺少关爱和理解,让拉娜放弃了梦想,步入社会从事自己不爱的体制内工作可能进一步扼杀了她自由的灵魂,这些共同促使她对身边的人刻薄,所以造就了如今的她。
拉娜对儿子维特的爱,夹杂着许多自己的人生印记和太多的掌控欲。
她将自己未完成的钢琴梦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又像当年质疑自己那样质疑他的天赋,她内心希望儿子能有所成,但她骨子里又是个骄傲和挑剔的人,她无法忽视儿子创作中的缺点,或许也有点害怕儿子的成功,所以她在儿子演奏时内心的情绪无法抚平而逃离了现场。
最后,他们在酒吧卫生间的走廊上相遇,彼此相识却无言,楞了一下就各自走开了,这一幕颇有寓意。
应该是维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控诉和反抗等),拉娜也接受到了这个信息。
影片结尾,拉娜不再像过去一样一直偏执自己的内心:不肯放过别人,也不肯放过自己。
她终于弹起了心爱的钢琴,宣泄着自己内心的诸多的情绪,仿佛也结束了伴随她一生的自我怀疑和纠结,迎来了对自我的新发现...如果你也看过本片,相信你也会欣赏科琳娜.哈弗奇的冷静表演,她成功演绎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丰富复杂的女人,会让人想起于佩尔。
如果你也对人的内心呈现或家庭关系感兴趣,这部影片你应该会喜欢。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从自我放弃开始,中途经历了各种情绪的变化,最终在深夜收获了新的开始。
生活也是这般,有起承转合,有悲欢离合,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全世界都在嘲笑你的梦想,你自己快乐就好,毕竟,梦想不该那么功利,能够伴随我们发现自我,抵达内心的宁静就好。
今天是Lara 60岁的生日。
早起她被警察敲开门,需要去邻居家作为警察搜证的证人,行使她作为公务员的义务。
她无奈的收拾妥当看着邻居家父子的争论,尴尬不止。
离开时她收到了今天的第一句生日快乐。
Lara的儿子今天举办演奏会,但她还未收到票。
她取出了所有的存款包下了余票,买了新衣服开始了赠票之旅,但她似乎也没什么朋友。
儿子失联,儿子女友的责难,冷漠的前夫,暴躁的母亲…所有人都在埋怨她对儿子做了什么。
演奏会开始了,她甚至无法听完,最终只在门缝里听到了儿子对自己的感谢,但却无法拥有与儿子好好交流的机会。
回了家的她肚子品尝了儿子送她的零食,带着酒去了邻居家,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这是Lara的一天,也是Lara的前半生。
一个半小时讲述了一天甚至讲述了她前半生的故事可见故事容量之大,也足以见得片子里中演员导演的成熟之处,大量对称的场景走路的镜头都在展示的Lara的性格:干练,要强,骄傲,不与人亲近,也不屑于苟同的夸奖。
她对儿子的要求高,儿子也承认母亲的高要求使他有了成绩,但同时母亲的打击式教育和包含在夸奖下的建议都让他变得敏感不自信容易崩溃。
前夫和自己母亲一直在隔离他们母子也是在保护这个钢琴家能顺利演出。
最后我们看到了Lara和她的老师的对话,才知道Lara得敏感和骄傲,知道了其他人的无差别的打击和要求对她来说是什么,而受害者Lara学会的就是这样的方式对待儿子,未成功的她和成功了却远离她的儿子,似乎都不是她期待中的答案。
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和美术,就对称颜色都做得特别好,视觉上让人非常舒适,强迫症极度友好。
片子的中文名字不是直接翻译的,却是我觉得很妙的翻译。
因为Lara对自己老师的误解,她放弃了钢琴,做了不喜欢的工作,60岁孑然一身,丈夫母亲儿子都对她疏离不喜,这半生的错误好像都因为一个错误的会意。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已经无法修正了,Lara也不再有机会去修正也不知如何低头去和解了,只是在她60岁这一天,她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源头吧。
看片子很有感触的就是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在打击教育中成长,长大后因为过于敏感而存在很多的迷茫和无法和解,包括自己。
渐渐意识到这些痛苦一半来自父母曾受的教育的延续,一半来自于过度敏感的自己。
当一些放下坦白和原谅成立的时候,长大的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延续爱与教育。
《错会半生》是一个自我怀疑并且被怀疑击败的故事,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艺术教育与批评、隔代关系这样的主题。
剧情至于剧情,则不像豆瓣的简介中所说,lara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大好前程,果真如此讲述,恐怕故事又俗套沦为女性婚姻觉醒的故事。
恰巧让影片拔高的是,lara真正放弃钢琴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正如与儿子讨论儿子作品时,前一句是批评,后一句是问他的儿子自己喜不喜欢。
这种套娃结构如她老师所说,自己当前的批评,无非是一种测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能过批评这关。
显然lara是不相信自己具备天赋,把老师所说的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会让父母丢脸。
可惜lara太在意后半句,反而连半句登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实现。
当然,lara自始至终仍处于自我怀疑中,或者说没有完全放弃钢琴。
从钢琴座椅的变化可以看出lara的自我犹豫及怀疑
影片开头,lara醒后第一眼望向书架,虽然没有看到家中摆放钢琴,但是有钢琴座椅
在演奏厅前,钢琴座椅后停留
散场归来,独坐钢琴座椅
钢琴座椅被遮住:当然,她最后在邻居家中的演奏,则又让自己陷入犹豫或者疯狂的状态。
这部电影自我能力怀疑的主题,非常适合仍在追寻艺术造诣的人,多少人努力后意识到自己并无天赋而放弃,或是受到自己认同的人的批评而失落怀疑,然而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不够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
批评是严重的心理打击,但如若不能承受批评,后续受到其他打击或吹擂的马屁,就能够承受了吗?
音乐在lara与儿子谈话,一个正反打看得出来,lara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问到儿子表达的主题,儿子迟疑。
然后通过后续演奏出音乐,起初责备的重音,与反抗的低音(没错这里重音与低音正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交锋),儿子做作曲表达的内容便是与母亲的反抗与隔离,所以lara才会在半途离场,借助烟酒镇定情绪。
母子关系lara出发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一部分大概就是演奏结束后lara说的一段话,中途被几个人打断过,而且都是熟知儿子的人,从此可以推测出,儿子没少向友人诉苦,关于母亲的坏话,以至于了解他的人都来救场。
想要再靠近,最终被其父亲拉开。
据采访中导演自述,下一部作品会基于 Christian Kracht 的小说《Imperium》,一个关于现代拯救的故事。
喜欢电影的拍摄,每个镜头都看起来简单,舒服,很好突出了女主。
在她身上感受到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为儿子可以开音乐会而骄傲,买了所有票送给别人;另一方面她知道儿子的作曲不怎么样,并直接说了出来,在成长过程中给儿子应该留下了不少阴影,但是她说的其实也是真话。
听到儿子真的弹奏自己的作品,她忍不住冲出了音乐厅,走进商店,商店里的音乐也刺激着她,因为她儿子弹的就是流行而不再是古典。
老师的一句天赋很多人都有,但与我无关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有梦就要追,不要寄托在下一代…可能带来的只有失望…演员的表情演得真到位,骄傲,伤心,绝望,期待,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敏感,刻薄的她应该成为艺术家,而不是走进家庭,在家庭里需要鼓励,需要积极,需要与人为善,能得到幸福,得到快乐,但艺术家,可能很多时候都经历了痛苦,孤独,折磨,释放于他人是对人的折磨,这种折磨唯有音乐才能承受与包容,那是属于他们真正的快乐,更加沉重也更加动人。
要是年轻的时候她再自负一点就好了。。
2020.8.4《拉腊》,刚刚看完。
我比较重视总体情节给我的感受,以及我从里面感受到的哲理。
所以可能不是很对你的胃口。
我看到最后一幕,劳拉去隔壁大叔家弹钢琴,这是最意味最耐人寻味的,戛然而止,引发人的无限寻味。
我相信在最后,劳拉用钢琴发泄完了情绪之后,会得到隔壁大叔的赞赏,对她说“你弹得很不错,如果你坚持一定是可以像你儿子一样在大厅中间表演的。
” 剧情,总的剧情怎么说?
就是劳拉的六十岁生日当天发生的事情集合。
与其他电影不一样。
算了,我不想在花笔墨在讨论其他电影上面。
我只想说今天的《拉腊》。
我相信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固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固定的模式体现了他/她们的三观。
在特殊时刻会展现得更加清楚,因为特定时间产生的故事会更多,人们的感受会更加丰富。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特别节日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期待使得我们将那一天的情绪像加了高清似的。
但是要知道特别的事情不可能经常发生,最特别重要的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也是寻常的一天,虽然记忆拉长了那一天,但是那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所以我认为生日那一天并不重要,如果你想,每一天都可以是生日,可以提前过,或者延后过都是一样的)。
劳拉当天做的事情不是寻常的日常三点一线,像机器人那样子反反复复的一天。
她买完了儿子当天的票(噢天,我并不赞成她那么做,因为如果满票没有人坐,那也是非常尴尬的),买了蛋糕去给她妈妈,然后去听了儿子的音乐会。
这就是大概剧情。
我故意忽略她去寻找朋友的过程。
啧,每次我想写影评就会有一大堆的事情想要写,没完没了的。
那个劳拉找人,谈话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这个人是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人。
甚至有点孤僻,不是很招人喜欢。
劳拉找同事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让我们知道这个人,劳拉对一个陌生男孩的严格是我们可以主观的判断她。
劳拉与她儿子的交谈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她的固执。
噢我的天,我什么都想讲,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去打那么多的字了。
我要讲重点,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画面。
劳拉去同事家里,她的同事对于一个的要求严格,可以看到劳拉的工作不是给她温暖的。
买蛋糕去妈妈家里,妈妈对她的不待见以及她妈妈提到的她爸爸,她妈妈尖利的语言,使得她压抑甚至打了她妈妈。
还有她的老师对她的严格以及风凉话,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劳拉。
我可以看到劳拉的努力。
但是毫无疑问她也伤害了他人。
我希望她的儿子可以给一次原谅她的机会。
我不想在写下去了,我总是喜欢写很多废话,那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一边看劳拉,我一边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得到最优解。
劳拉去她妈妈家时,可以不听她说话。
劳拉不应该说她儿子的谱曲,或者说劳拉应该要等着音乐会结束告诉她儿子还可以改进。
劳拉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应该要跟她孩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扯一堆废话。
算了,劳拉就是劳拉,她不会像我那样子做,所以我不是劳拉,劳拉不是我。
劳拉的悲剧其实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责任,她的老师也有责任。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原生家庭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劳拉挺辛苦的,想改变却没人接受。
因为伤害过了,所以大家都不会原谅她。
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变了,说话语气或者什么事情变得刻意,特别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最好支持,给她足够的试错机会,有时候可以给她提认真思考过后的建议。
如果是往坏的方向发展(抑郁)什么的,大概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及照顾吧。
我希望影片最后的劳拉可以变成一个更开心的自己,甚至开始谱曲,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师,因为她有天赋。
害,说到这里,我又感慨自己没有一门好的兴趣爱好了,会一手乐器,那多么帅气啊。
如果母亲的水平比儿子高,弹琴也不是儿子自己喜欢的事情,被强迫了这么多年,每天枯燥的3-6小时,成就了这么一个儿子,我很能理解。
这是部教育电影,折射的也是现实社会,有一天某个成名的小鲜肉反抗逼迫他放弃同年的母亲,我也会很理解。
自由与生俱来,命运却掐着每个人的喉咙,母亲是有天赋的,能对儿子的作品品头论足,虽然本来不想说,可是没忍住,应该也到更年期了。
儿子不是冷漠,只是真实不会在母亲面前显现,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儿子需要什么,当妈的不知道,长时间的隔阂造就了这个悲剧母亲,和多少广大土地上的母亲一样,孩子要什么她根本不知道。
原本是奔着希林小天使来的,看完之后却忍不住讨厌他。
其实不如说讨厌维克托所代表的世界,连带着讨厌他。
世界对女人的苛刻如此明显,如果看不出,我只能说盲人还是不要勉强看电影了。
故事直接以Lara第一视角开启,因此代入情绪轻而易举。
但电影采用了一天一生的结构,因此实际上带有插叙的性质,如果将时间线回溯到最初,应该会是这样。
你是一个女孩,在钢琴演奏上颇有天分,因此野心勃勃希望在这一行中大展拳脚。
然而你的老师嘲讽你,他是这一行中可称传奇的权威,也是你尊敬的师长,他的态度无法不引起你的自我怀疑——你的天赋真的足够成为顶尖的演奏家吗?
而回到家里,在你母亲眼中,学那么多快板、慢板,还不如烤一个蛋糕、帮家里人洗洗衣服有用。
她的原话是这样的:“学那么多钢琴有什么用?
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难道你丈夫和儿子饿了,你就给他们弹一首莫扎特吗?
”你想反驳,但不知如何开口,她的理直气壮一定哪里有漏洞,可是你找不出来,更不愿意用眼泪来示弱,那只会更显得你无法逃脱自己的牢笼。
你咬着牙继续练习,只有在乐声中你放纵自己的情绪流淌。
但你的老师从未满足过,就像你的母亲从未放弃过劝你当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
终于,有一天,你决定再也不去上钢琴课。
即使每一个声音都在告诉你,这不是你应当走的路,但你还是坚持了好久,直到今天你遇见一个人,他是建筑学的学生,谈起自己的专业世界时,他那种眼神你很熟悉,就像镜子里的你。
你决定不再继续这条不该走的路,你决定当个妻子,当个母亲。
反正你不会是个好女儿,也许后面两者你还可以尝试。
市政局的工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它们不过是工作而已,你完成它们,它们带来报酬,公平清楚。
家里的事情却要糟糕得多,显然你并不熟悉家务,因此饭桌上不得不常年用腌菜来凑数,如果丈夫和儿子露出腻烦的表情,你就会以身作则地表示喜欢。
对,你有一个儿子,如今你是一个母亲。
在关于儿子的教育上,你和丈夫出现了分歧,争执吵闹之后你们决定各退一步,各自展开对孩子的培养,看音乐和绘画,究竟哪一门才是儿子的天赋所在。
令你欣喜若狂的是,显然维克托在音乐上更有才华,你的丈夫不得不让步,退回到电视机和报纸面前,把孩子交给你教育。
从此下班以后的生活才是你真正一天的开始,你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寄托在维克托身上,只有他的进步才是你真正认可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进展,你曾经对自己天赋的怀疑,逐渐蔓生成对维克托天赋的怀疑,你是不是在毁坏他的人生,就像你祸害自己的一样?
你的严厉日渐增长,最先受不了的是你的丈夫,这没什么,你曾经爱过他,曾经而已,没有爱情能够延续四十年,亲情更不是你的拿手好戏。
你们离婚了,你知道他又找了个女朋友,你见过他女朋友几次,只将她当做陌生人,但你的前夫总是担心会发生点什么。
他的担心自有由来,你知道自己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妻子。
但你在乎的实际上只有维克托,他借口演出前要调整自己搬到了你母亲家里,但是两个月来你给他打去的电话再也没有接通过。
你开始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反正你已经退休了,不再需要整夜的睡眠面对一天的工作。
如果维克托要回来,你可以立刻看见他,或者至少,你可以一转头就看见那块搬走了钢琴以后的空白墙面。
但是今天你怎么也无法睡着,桌子上还摆着你写了一半的致辞,你斟酌字句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没有需要,它也可以是一封无声无息放在琴键上方的信。
天光逐渐亮起,你再一次看见那填不满的墙面,你搬了一把椅子到窗前,如果你真的犯了半辈子错误,现在你可以立刻结束它。
门铃响了,你被拉去做一次搜查的旁证,搜查员将你的身份证还给你的时候祝你生日快乐。
你想起来,今天是你的生日,而且也是维克托演奏会的首日。
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他把演奏会定在这一天,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决定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你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最疯狂的一件是你决定邀请那位将你批得一无是处的教授去参加维克托的演奏会。
你不明白,明明你才是将维克托引上这条道路的人,是你陪着他日复一日地练习技巧,是你催促他往更高的方向去追寻,你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将他推到这里,为什么站在他身边的却是你的前夫和他年轻的女朋友,而不是你。
最后你的心声在一片杂乱中变成毫无意义的字句,你甚至无法讲完它们。
那扇门关上的时候你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在窗口的笑,那是你因为维克托迟来的邀请而无法控制怒火,吹毛求疵地批评他的作曲来反击他的疏远的时候,你明白那笑容的意思:我早说过了,你不听我的话不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即使这样,这一天也没能令你崩溃,直到教授告诉你真相:你拥有天赋,但你没有坚持下来——他并不关心。
你在厕所门口碰见维克托,你奔走了一天,做尽蠢事,就是想跟他好好说一会儿话,也许你会告诉他,在他出世以前你所有的梦想与希望。
但是现在,你看着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你让他走过去了。
你回到家,用沙发和盆栽摆满了钢琴的空隙,吃光了维克托送给你的腌菜,你带上香槟去敲响邻居的门。
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来做什么,然后你看见门洞后面的钢琴。
你有些胆怯,但还是打开了琴盖,你曾经拥有过天赋,但是辜负了自己,如今你还能做什么呢?
你开始弹琴,那些你无法表述的,那些你说不出口的,悔恨与爱、愤怒、悲伤、柔情,只有在琴键上,只有钢琴,才能代你言说。
Lara没能成为演奏家,没能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最后只能成为Lara。
其实维克托与Lara是一组对照:在Lara展开她的钢琴事业的时候,身边只有贬低之词,而维克托却被鲜花掌声簇拥着,唯一的异议来自Lara;即使早已时过境迁,Lara也希望曾经贬低自己的老师前来见证维克托的成就,不用说,她唯一认可的评判只能来自那位老师,同样对于维克托而言,明明已经疏远妈妈,Lara的毁誉也是他认知自我时难以翻越的门槛。
世界的不公在母子二人身上清晰可见,维克托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有家人的支持,有爱人的理解,有朋友的簇拥,即使作为母亲的Lara出言贬低,那也只会是Lara的问题,毕竟她就是如此惹人讨厌。
而Lara,即使她没有放弃,又能怎样呢?
也许她幸运地得到开音乐会的机会,幸运地在二十五岁就让教授承认她有天赋,然后呢,她还会结婚生子吗?
如果结婚,婚姻生活仍旧会侵蚀她的事业,而她的丈夫得到一个双手除了琴键不沾家务的妻子,孩子得到一个为演奏日夜苦练隔离自己的母亲,她还需要多少幸运才能维持这样一个家庭?
倘若不结婚,在她最好的年纪、最好的状态过去以后,她就会成为一个用来告诫年轻女孩子的“榜样”: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又怎么样呢,真可怜,孤苦伶仃连个像样的家也没有,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结婚,看吧,钢琴学得再好有什么用?
世界是这么说的:男人可以拥有家庭和事业,女人只能选择一样。
我只好说:世界说的是狗屁,更改正确答案迎合错误环境,只会令错误世代相传。
如果面对世界我的抵抗微不足道,那么我永远会选择事业,事业到头仅仅面对别人的误解,家庭生活不仅造就误解,而且浪费天赋。
两害相权取其轻。
另外,我实在讨厌这个译名,看似概括了整个故事,却隐去了不被听见,不被理解的整个人生。
简直是这个世界的典型态度——最后连你的名字也被掩盖。
本片的时间长度只有一天,那天是女主Lara 的60岁生日。
当天晚上,Lara 的儿子将举行首场个人钢琴演奏音乐会。
Lara 有钢琴天分,小时候被钢琴老师不负责任地断送了(当时老师近似于羞辱地苛责她,几十年后却说“你有天分,有天分的人从来都有,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
Lara 放弃了弹钢琴,做着一份并不热爱的工作,结婚生子。
然后非常严苛地培养同样具有钢琴天分的儿子。
对于儿子在钢琴上的成就,Lara 是矛盾的,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失落。
由此,每当儿子要跨越一个高度时,她就会给予否定和打击。。
她无法承受儿子的成功,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觉得那本应是她的。
一个被压抑的被断送掉的或没有取得世俗成功的天才,会希望自己培养出比自己成功的天才吗?
看看Lara的老师和Lara自己,我很怀疑。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德国影片,个人认为豆瓣评分偏低了。
它不是在讲儿子的忘恩负义,也不是在讲退休后老龄的不知所措,它在讲述人性的复杂 —— 有时候,人在无意识中,会将内心的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导致他人不好的结果。。
在本片中,那种恶是嫉妒。
8/10.影片讲述的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却又包含了一生的感叹。钢琴天赋被耽误了的60岁女主变得严厉刻薄,控制欲极强,最后搞的众叛亲离,丈夫离婚了,钢琴家儿子也远离了她。镜头跟着落寞的她来来去去,萧索魂离,在儿子的钢琴演奏会成功举办的聚会中,从曾在年轻时教过她的教授口中得知她曾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却半道而废时,才恍然领悟命运的捉弄。最后她在邻居家弹响钢琴的时候,让我想起《闪亮的风采》中杰弗里拉什燃起高潮的那一刻。
非常棒的家庭小品 不过学琴这件事真的就是被PUA
和《试演》真是双子姐妹花。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片中的那一巴掌,其实《春潮》可以借用一下。
9/10 她的一天以想要放弃开始,四处奔走想送完儿子独奏音乐会的票。自小被严苛的钢琴老师断送了未来,可是老师说“我的意见有什么重要的呢”,她也对儿子的天份充满怀疑,施以“gentle pressure”。原生家庭,母子关系。以悲剧想要造就悲剧,对所有人以刻薄,造就了生日聚会上来的都是一群无关的人,除了老师。而儿子在另一桌庆贺演出顺利。最后母子路过而面对彼此时,很有隐喻。剧终她终于开始狂猛的弹奏,整部电影的压力和憋屈终于在这一刻释放,几十年的自我怀疑、自我放弃、到醒悟、到后悔莫及被耽误的一生、或者也许也有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感同身受。理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无论是自信还是不安。望子成龙的背后是遗憾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抱负。强大的剧本、导演、表演,音乐棒。震撼。08/01/2019
平淡
①电影还是不错的,我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完整图文发到自己的公众号上,有点写伤了,所以现在就算是补短评都有点忍不住想吐;②简单记几笔文章中没提到的吧,女主如今已经60多了,演一个很颓但戾气十足的女性,会让人觉得她本人就是那个样的性格,说明演得很好,年轻时应该很有魅力;③很多人提到这个导演的前作《oh boy》口碑不错,得去找找。
母亲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汤姆希林好帅....
关于家庭关系的,拍得较为冷静。女主角无疑是个控制狂,自视甚高,其实对自己对别人都缺乏正确的评价。在处理工作关系中,将自己凌驾于同僚之上。在家庭关系上,亦很霸道,无论对母亲、丈夫还是儿子,将自己所有梦想寄托于儿子身上,却又害怕失败。最后子叛亲离,孤老终身。
影片的情感如抽丝剥茧般细腻。
人物塑造得很成功的代价就是剧情不甚合理。
What's WRONG with this GiRL!? (゚Д゚≡゚д゚)!? (唉,抱抱她吧...)
“错会半生”这名字译得绝了。事物多是金字塔结构的正态分布,老师对所有学生的一句话,遇上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就干脆放弃,把所有精力转嫁给下一代,逼出来成绩的同时也逼走了亲情……泛应试教育氛围中的家长们,听到孩子董事感恩的答谢词的那一瞬间,你是否觉得这样的代价值得呢?德国电影对个人史的描写如同对大历史一样章法有序,优秀。
这么慢,全靠表演,将你看哭,还不是好片?
人生里一些转折,有时竟然全屏一句话。
三星半
片子挺好的 小巧精致不沉闷又不浮夸 希林的角色是一如既往的憋屈类型 看完之后默默决定再追一场他的巡演 看他开开心心的在台上蹦蹦跳跳 (这个译名到底是个神马鬼???)
看了半天还是在无聊地铺垫,弃了
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