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的新作《招魂》牛逼了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因为身在国内,于影院内观赏本片无异于天方夜谭,只能坐等网络资源的发布。
苦候之余,发现Badass Digest的诸位Geek博主们又坐不住了,纷纷发文讨论,其中有一篇博文描述了那起诡异的真实事件,也就是影片的故事原型,同往常一样,粗翻发布于此以安抚诸多同我一样苦苦等候《招魂》的看客。
原文:Devin Faraci翻译:文森特九六安娜贝尔:闹鬼娃娃的真实故事安娜贝尔是真实存在的。
影片中最可怕的具象是被邪灵附体的玩偶娃娃安娜贝尔,其在埃德和沃伦(电影中的异现象调查员,现实中亦有其人)的怪异事物展馆中是镇馆之宝。
导演詹姆斯温对这个娃娃的形象进行了重新的设计,给了娃娃一个较为狰狞的外貌,而在现实生活中,安娜贝尔外在上只是个普通的布娃娃。
唐娜的母亲于1970年在一家玩具店里给她买到了这个安娜贝尔娃娃。
当时的唐娜已经是个大学生,和室友安吉共处一室,初期并未感觉到娃娃有什么不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发现安娜贝尔似乎一直在移动,渐渐离开了一点自己刚开始所呆的位置,并且好像撕扯了其他的娃娃,但一切只是轻微的现象。
不过几周后,这个娃娃会自主移动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唐娜和安吉出门回来总是会在床上或沙发上看到安娜贝尔。
唐娜和安吉的朋友罗伊很讨厌这个娃娃,他认为这个娃娃是邪恶的,但身为大学生的女孩们并不相信这些,她们认为其中一定有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但很快安娜贝尔变得越来越怪异,唐娜开始在室内发现诸多写有文字的羊皮纸,上面会写到“救救我们”,甚至是“救救罗伊”!
最诡异的是,这屋子里本来没有羊皮纸,这些纸张到底是哪来的?!
事情继续升级,一晚唐娜回到屋内,发现安娜贝尔躺在床上,手中有血迹,或者说是红色的印记,像是娃娃自己的血。
终于,唐娜决定请一个灵媒介入调查。
结果是,很久以前,公寓未建成时,有一个叫做安娜贝尔的小女孩被发现丧生此处,她的魂灵依然游荡于此,她附身在娃娃上,窥探住在这里的女孩们,最终发现唐娜和安吉是值得信赖的。
安娜贝尔只是想和女孩们呆在一起,并无恶意。
唐娜和安吉都是读护理专业的,职业良心使然,她们愿意陪伴安娜贝尔,所以娃娃依然和她们呆在一起,而这,导致了后来发生的一切混乱。
罗伊开始做噩梦,梦见夜里安娜贝尔爬上他的床用小手掐住他的喉咙。
罗伊吓醒了,浑身冷汗,他开始感到彻底的害怕。
几天后他打算和安吉外出闲逛,却听到有人在唐娜的房间里走动,这个闯入者是谁?
罗伊悄悄走到门口,猛地推开门,发现没有人在,房间是空的,一切安好,娃娃静静的呆在角落里。
他走近安娜贝尔,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撕开衬衫,发现有一块爪印似的疤痕,撕裂了他的皮肉,他知道这是安娜贝尔做的。
爪印似的伤疤愈合的很快,两天内几乎完全消失了,就像从来没出现在罗伊胸口上一般。
唐娜等人觉得自己需要帮助,她们向一家圣公会求助,公会中的两名牧师叫做埃德和沃伦。
沃伦很快得出了结论:有一股恶灵之气附身到了娃娃上,而且,娃娃并不具备人的特点,只是一堆破布罢了,所以,恶灵的最终目的还是抢夺真正的肉身,它附体于安娜贝尔,接近人类,其实际目标是唐娜。
一位神父在公寓里做了驱魔仪式,然后沃伦和埃德便将娃娃装进了袋子,带着袋子取车往回赶,他们没有选择高速公路,生怕恶灵附体于高速行驶的卡车,造成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所以,他们选择了走小路,而怪事还是发生了,发动机不停地熄火,方向盘转向次次受到阻挠,刹车后来也失灵了,埃德情急之下从袋子里取出娃娃,泼洒圣水,一切才又平静下来。
回到住处后埃德将娃娃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结果安娜贝尔轻轻飘了起来,前后发生了几次,最终变得安静了。
不过几个星期后安娜贝尔又开始重演自己的老把戏,它又出现在了不同的房间里。
不久一名神父对着娃娃命令道:“你只是一个娃娃,你不能伤害任何人!
”结果神父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刹车失灵而遭遇了车祸,万幸活了下来。
最终沃伦和埃德将安娜贝尔锁在了一个柜子里,两人一直看护着娃娃直到今日。
囚禁起来的娃娃似乎不再移动了,但暗地里它好像依然和某些未知的力量存在着联系。
它们好像在等待,等待着又一次的重见天日。
(完)翻译上文时正值午夜,敲着键盘感觉脊背阵阵发凉。
不管这个事件是否真实可信,《招魂》的爆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所以上文全当是丰富诸位温哥的粉丝有关《招魂》的周边知识,读的热闹开心就好。
借机再说几句詹姆斯温,在现如今哗啦帮成员集体不思进取全面沦陷的情况下,詹姆斯温和雷沃纳尔这对黄金组合依然凭借制作精良的惊悚恐怖片笑傲北美影坛,与哗啦帮其他成员的作品不同,温的电影并没有大肆泼洒血浆,巧妙的故事布局和勾魂摄魄的心理惊悚与气氛渲染才是温式恐怖片的最大杀手锏,可以说,詹姆斯温在用极其纯洁的手法制作恐怖映像,并且效果是十分出众的,尤其是对于一位如此年轻的青年导演来说,其中的功力更是显著的。
说句实在话,真心的不赞同温哥跑去搞《速度与激情7》这样的渣片,虽然要求上进是对的,但真的担心温哥会变成下一位山姆雷米,所以还是要自重呀!
受鬼魂题材所限,在北美大卖的《招魂》无缘我国院线。
一部R级恐怖片有何魔力,竟能在群雄逐鹿的暑期档杀出一条血路,令我十分好奇。
本想等出了蓝光碟后再找答案,恰逢出新片迅速的腾讯视频送了观影券,画质挺上乘,于是提前一睹了这匹黑马的成色。
互联网上关于该片的评论已经铺天盖地,想来多得是和我一样耐不住性子的恐怖片迷,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年来的闹鬼、驱魔类恐怖电影,无论在国外的imdb还是国内的豆瓣、时光,大都徘徊在5-6分的及格线上,连大放过异彩的《鬼影实录》也三而竭四不举,而《招魂》如有神助,在各大网站都跃过7分高杆,且大有一路看涨之势,究竟凭什么秘诀,俘获了审美疲劳的观众的心。
粗看下,这不过是闹鬼流水线上的另一部成品。
结构上,开头一个吓人小高潮,接着一家子搬进大宅的序曲,随后诡异事件夜夜升级,直到驱魔大典的终极对抗,恶灵不敌亲情力量,结尾仍不忘留个惊悚伏笔,一切都按部就班。
具体到吓人元素,暴死的狗,身体伤痕,停摆的钟,鬼魂拉脚,自动开关的门,儿童笑声,积满灰尘的地下室,画框跌落,鸟群乱飞,天气突变,窗内人影,以及温子仁导演在《电锯惊魂》、《死寂》中用到炉火纯青的木偶……也没有一样属于原创。
《招魂》精通的是拼贴功夫,好比同一套太极拳,高手使出来,威力远胜菜鸟。
大多数恐怖片有点像投机的炒股者,总想着最短时间吓死人不偿命,三板斧用完之后,后继乏力,《招魂》懂得克制,知道何时该积累紧张,何时该适度释放。
有一段情节,小姑娘深夜被拉脚,四处寻找,最后望向床底,有经验的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做好承受乍然一惊的准备,但温子仁却聪明的没有爆发,将他们的心提在喉头不松手。
而在母亲进入地下室找人一场,他却毫无征兆的安设了异灵作祟,让观众尖叫成一团。
古老的惊吓伎俩使用得当,效果不俗。
影片基本抛弃了“突如其来一声惊”的老招数,印象深刻的音效包括电视机的雪花声、挂钟走时声、拍手声、报时声、衣柜不断开闭声,绵延不断,持续增强,如无法逃避的噪音扰乱心神,逐渐瓦解观众对于恐惧的抵抗力。
《招魂》中难得有不弱智的一群主人公,异像尚在第一阶段便知事情不妙,积极求援,而不是老拿疑神疑鬼、“科学解释”做当心理挡箭牌,不需要观众替他们干着急。
许多同题材作品,整个前两幕都是主人公饱受折磨,在将信将疑中搜集证据,到了第三幕才揭竿而起反抗恶魔,看着委实窝囊。
《招魂》第二幕人类就主动出击,虽然受虐不减,但对抗指数大增,避免了一边倒的被动和单调。
前半段故事用了不少长镜头,随着人物活动,镜头四处游走,犹如玩主视角冒险游戏,将空间布局交代的一清二楚,深宅大屋的空间之大,房间之多,楼梯走廊之错综交杂,遍布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正是恶魔匿身、作祟的绝佳场所。
几场激烈的人魔交锋,都是借助复杂的房间、楼梯环境得以实现。
此外,晃动的跟拍镜头,也催生媲美伪纪录片的即时观感。
看过《招魂》后,愿意住到偏僻的乡间大宅的美国人,怕是要大大减少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并未装进新瓶里,仍旧放在70年代的时空上演。
那是恐怖片承前启后的黄金时代,多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也不再有海斯法典的制约,恐怖片的题材和尺度比此前有了很大改观,而且还未陷入80年代后的血腥肢解同质化,诞生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杰作。
《招魂》场景不多,人物也限于十几个,无需太大成本,就能在布景、服饰和装扮上复原70年代的风貌,画面质感也十分复古,只有演员念台词的节奏和口音不地道,一听就不是70年代说话的方式,但不管怎么说,《招魂》冒充老片,比《艺术家》冒充默片更能似模似样。
影片第二幕中驱魔小组用电子设备捕捉恶灵踪迹,颇有《捉鬼敢死队》的况味,足够恐怖片死忠YY一阵,如果捉鬼敢死队诞生在70年代初,就该是这么工作的吧。
(文/方聿南)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招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弗莱德金的旧作《驱魔人》,对类似题材较为热衷的影迷还会把它拿来和前些年霍普金斯主演的那部《仪式》以及伊莱罗斯监制的那套如今已经烂尾的《最后一次驱魔》系列作比较,实际上,《招魂》更像是温哥过去作品拿手噱头的集合,《死寂》中的玩偶,《潜伏》中的邪宅,甚至是《电锯惊魂》的那种陈旧金属利器所带来的刺痛感都能在《招魂》中看到。
电影笑傲北美影市,这其中有巧合的成分,《德州电锯杀人狂3D》成了笑话,《新鬼玩人》沦为番茄酱嘉年华,《人类清除计划》更像是动作片,《招魂》久违的阴森感自然受观众待见。
但是,并不是说温哥的原地踏步质量乏善可陈,这起码比退步强。
影片通过两件真实事件改编的虚构故事相互联系重叠来增加剧本的厚度,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单讲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变成又一部《死寂》或者《潜伏》。
维拉法梅加和帕特里克威尔森组成的平民版“穆德和斯卡琳”作为连接两个事件的桥梁成功地将观众的位置带到了驱魔者的角度,有关驱魔者艾德和沃伦两人的情感刻画也是过去恶灵电影中所很少涉及的,在这一点上《招魂》考虑得很周到,受诅咒者与驱魔者的双线兼顾使得观众得到了最全方位的视角,能够宏观看待整个故事。
没有《灵动:鬼影实录》系列那么让人疲惫,《招魂》虽然在影像风格上也是极力向着真实靠拢,依赖的却不是把人晃晕的手提式伪实录摄影,而是在硬料上下了功夫,泛黄的画面营造了老照片的“念念不忘”,“回响”便也来了,虚实交替的案件回顾和情节进展以及神秘莫测的史料考据让电影有了一种纯纪录片的真诚感。
与温哥上一部作品《潜伏》相比,《招魂》的铺垫有些漫长,虽然是为了细致的交代人物与线索,但是难免让人有些分神,结局的驱魔桥段堪称全片的高潮,好久没有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驱魔戏了,温哥凭借这场戏良好的场面调度已经彰显了自己与哗啦帮其他不务正业成员的不同,他真的是在锻炼自己,并且确实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可能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好基友雷沃纳尔操刀剧本的缘故,《招魂》并未在结尾出现温哥过去作品所特有的情节逆转,也许如此有力量的情节设置很难和影片本身的纪实氛围相嫁接,但好在九月份还有二人重新联手的《潜伏2》,希望能一扫《招魂》的些许遗憾。
可惜的是明年,没了揪心的恶灵,只有闹心的飙车。
招魂海报剧情取材于1971年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洛琳和埃德 、卡罗琳和罗杰以及他们的五个女儿在罗德岛哈瑞斯维尔的一幢旧宅的故事。
当卡罗琳一家搬进新房子里时,一家人发现他们和房子都被鬼魂和恶魔困扰。
卡罗琳无处可寻,寻求洛琳和埃德的帮助,超自然现象调查员帮助他们摆脱了恶魔并拯救了他们的家人。
故事的剧情简单易懂,导演温子仁并没有安排许多烧脑的情节,这和之前的《潜伏》、《潜伏2》有所不同,故事更多聚焦于人物的表演和场景、音乐的安排,不得不说,这算得上一部恐怖佳作。
导演温子仁的这部电影沿一条颇为传统的鬼屋电影之路走下去。
在里面,一个普通的家庭搬进了新家,并立即被一个恶魔吓坏了。
一对专门从事超自然活动处理的已婚夫妇被要求帮助驱邪。
而且,这是基于真实的故事。
现实中的洛琳埃德夫妇对我来说,这是过去几年里最好的恐怖电影之一。
这样说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确实非常可怕。
这根本不是一部恐怖片。
它依靠对未知和看不见的恐惧。
鬼屋电影的所有陈词滥调都在这里,以及结合了许多使传统鬼故事如此险恶的东西——老房子,一间隐藏的房间,一个女巫,悲惨的历史,私有财产,令人毛骨悚然的老式儿童玩具、奇怪的气味,吱吱作响的门,不祥的地窖等,当然还有安排得当的跳跃恐慌这部电影具有所有这些元素,并且很好地使用了它们。
它不一定会带来很多新事物,但它的作用是将几种传统观念巧妙地排列成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整体。
一个良好的恐慌和一个非常有效的电影设计。
神秘的瘀伤——屏息的捉迷藏游戏——附身后的恐怖时刻,这是一个持续不安的故事,直到大结局被释放。
电影中没有过度杀戮的恐慌,仅有的血腥画面也只是演员的妆容而已。
如果你能接受下面这两张电影截图,说明你能承受住这部电影所带给你的恐惧。
这是电影中最恐怖的两个片段。
《招魂》与其他出色的恐怖片一样,恐惧积聚的过程非常缓慢,以至于在开始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你的大脑才会移到影片中光线暗的地方。
所有发生的事件主要在凌晨3:07,因此,电影在白天和夜晚之间循环,以某种方式使你发疯。
女二克里斯汀在可疑的声音中直接回到了门的后面和床底下,但是镜头的转换就足以生发恐惧。
电影的恐惧感不断的升级,旨在从恐惧进入到全面的梦幻般的混乱,包括令人毛骨悚然的驱魔和恶魔。
这样做的技巧很令人惊叹。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最杰出的演出是洛琳·沃伦。
这位善良而温柔的妻子和母亲恰巧被超自然世界所吸引。
剧本和法米加的表演出色地传达了洛琳对他人的压倒性渴望,尽管这对她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沉重打击。
正如埃德在电影中说的那样:“每个案件都占用她的一小部分。
”洛林是一位非常勇敢,坚强和聪明的女人,也非常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超自然现象的人。
帕特里克·威尔逊饰演的埃德的表现也相当出色。
埃德在跟随洛琳的视野和进入房屋时所得到的东西时,主要跟随了洛林的领导,但他本身就非常自信并且知识渊博。
埃德非常支持洛琳,最重要的是照顾她的健康。
他显然想继续与洛琳一起工作,但同时也担心这会对她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他们在整部电影中多次讨论了这个问题。
两人组成了一支出色的团队,他们彼此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
在国内,洛琳埃德夫妇大概会被称作法科研究者、灵媒一类。
片中沃琳夫妇提出恶魔附身的三个阶段为侵扰,压迫和占据的观点,与中方观点一致,国内的玄学也经常谈到通常灵体不会杀人,而是为了夺舍。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阶段:侵扰 其实简单说就是灵体用各种方式让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这一阶段其实只是打个招呼,暂且不构成威胁。
而当灵体接近的时候人们普遍感觉到的有:1.温度骤降
2. 味道
3.淤青
4.动物的奇特反应
不进家门的狗
无缘无故撞死的鸟5.梦游
二阶段:压迫 这个阶段已经不再藏头露尾的捉弄,而是直接接通脑电波让人实实在在的看到。
如果有装录像设备也许能拍到,此时人眼看到的都是通过脑电波传回的信息,将人逼至崩溃。
三阶段:占据 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占据人的驱壳。
即是道家说的夺舍。
不一定是一个灵体,可以是很多灵体夺一个舍。
道家驱邪难度也需很长时间,还需事主本身意志坚定。
这三个阶段并不只存在于《招魂》中,而是贯穿于温子仁的电影宇宙中:《修女》、《安娜贝尔2:诞生》、《安娜贝尔》、《安娜贝尔3:回家》、《招魂》、《招魂2》、《招魂3》。
莉莉·泰勒饰演的卡罗琳作为缠身家庭但充满爱心的母亲, 朗·里维斯顿饰演的罗杰像往常一样悠闲自在,但还是一位关心孩子的父亲。
我不熟悉扮演女儿的五位年轻女演员,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表现出极其真诚和同情的表现,通过丰富,详尽的描述,同时设法为他们的角色带来独特的特征。
我对这类电影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揭露了太多的恶魔。
阴险和险恶的例子,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恐怖电影制作人带给观众的最伟大的东西,而温子仁无疑从阴险中吸取了教训。
在《招魂》中,恶魔直到很晚才向观众展示,即便如此,它们还是远离或失去了焦点。
让我们发挥想象力是这部电影真正恐怖的原因,我认为这是恐怖片制作人应该改进的地方。
经历了多年的磨合与历练,从名噪一时的《电锯惊魂》到铩羽而归的《死寂》,詹姆斯·温用一部极具商业说服力的《招魂》迎来了自己在好莱坞的华丽蜕变!
作为一部好莱坞恐怖电影,本片也继承了导演本人对恐怖人偶角色的一贯恶趣味,那个丑陋的叫安娜贝尔的娃娃,其渗人度绝对是其指导的众电影中最过分的一个。
然而《招魂》在血浆上始终保持着克制,所谓恶灵现身的镜头,全片实则也只三两处而已,无论篇幅和比重都不算重。
更多时候,电影终究还是发力于情绪的建造与传递。
特别要称赞的是,在以一个光明结尾成功完成主线剧情后,自以为熟悉导演的观众都做好了再来一个俗套又必然的反转结局的准备,可是温子仁偏偏就让影片干净利落地结束了。
于是这部被誉为真实历史上,两位驱魔人经历的最可怕最棘手的灵异事件,以当事人零死亡的结果,完美收关。
结构合理,叙述合理。
首先没觉得这个电影有多恐怖,剧情也就是个超自然现象的初级版本,到了最后本来以为会有什么反转或者出人意料,事实证明我是想多了,影片最后可以用虎头蛇尾来形容,以至于我看完正部电影过了没几天就忘记了大半的情节,是的,我写影评的时候还要看下简介来回忆其中的情节,在我看来是我所看的惊悚片中比较平实的一部作品,倒也不是我的口味重,只是它的点可能没有刺激到我,所以我没有与之产生必要的化学反应或者共鸣。
所以我的综合评价是还不够“诡异”,但是也可以看看,处于中等水平吧。
暑期档的恐怖片一般都猛料十足, 特别是那些R级的, 其实R级的恐怖片一直要比PG-13的更纯粹, 多出来的不只是血腥, 更是把黑暗元素玩到底. 1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杀戮之后与家人团聚, 4月的鬼玩人 用过量的血浆体现魔鬼的顶级变态, 5月的 人类清除计划 将杀人合法化, 也让以暴制暴有了合理的借口. 7月等来了James Wan的新作《招魂》, 一部海报(英国地铁广告)上打出”看完几天睡不着觉”的媒体评论以及仅仅是因为太恐怖而获得R级定级的恐怖精品. 驱魔类题材的恐怖片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模式: 搬家, 撞鬼, 招法师, 仪式.《招魂》的故事情节也是非常简单: 闹鬼的房子+新房客+ 招魂夫妻. 而这对夫妻, 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两个人, 影片自称是改编自他们有史以来最恐怖的一次驱魔经历. 不管观众信不信这一套,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贴在任何一部影片的海报上都会是一个不错的标签. James Wan 应该是做足了功课, 在场景布置, 人物服装, 道具 都能把观众带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 视觉风格类似《美国恐怖故事》. 可是作为一部112分钟的恐怖电影, 《招魂》情节上令人惊叹的大转折偏少, 于是导演把吓人的东西都藏在了暗处, 屋子里的一些生活用品成了恶灵显现的介质, 处理受害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简单明了, 值得称赞的是那个倒霉的爸爸没有花半点时间装作理智地跟见到鬼的小孩争吵, 因为这一次的恶灵太会吓人了, 小孩的可怜样, 没人敢说是在恶作剧. 黑暗空间在《招魂》里表现的特别“声”动, 音效和配乐制造出很持久的恐慌感, 让每一个一惊一乍的镜头都显得特别精神, 有一种被吓到但却很爽快的感觉. James Wan 这次更是把摄影玩出了新花样, 第一人称视角拍摄 (增加真实感), 静物特写(渗透一种诡异的感觉), 室内快速移动拍摄(让高潮戏变得激烈, 节奏也跟着加快) 这些都让角色和凶宅里的恶灵之间的互动显得诡秘却不失呆板. 总体来说,即使有经典的鬼上身吐血的驱魔元素, (导演把它处理得没有那么直接, 但恐怖效果丝毫未受影响) 《招魂》依然不是一部重口味的恐怖片, 但足够吓人, 点子够多够新鲜, 主角家里藏了一堆恶灵, 感觉还有太多东西可以拍,希望可以成为一个很酷的驱魔系列, 让那些过气的杀人狂电影休息一下吧.
《招魂》野心足够大的上乘恐怖片!
鬼王温子仁的片子很少让人失望,不同于大部分传统欧美恐怖片,《招魂》没有反转、没有血腥、没有一惊一乍。
前半段用一个个细节做足了恐怖氛围的营造,让后半段的所有诡异事件显得既出其不意又合情合理!
看似在帮助别人的主角夫妇,何尝又不是同命相连的受害者呢?
风中的人形床单、黑暗中耳旁苍白的双手都成为了经典的恐怖画面!
8分!
推荐!
ps:其实全片最大的恐怖点是“真实事件改编”!
《招魂》的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将这种假假真真的效果做足。
作为一部典型的美国恐怖片,搬家、闹鬼、驱魔,这些都显得中规中矩。
近几年来,恐怖片市场逐渐没落,不仅主旨不再鲜明,而且纯粹的生理惊悚越来越多,无法造成心理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延伸。
比如泰国恐怖片《旧情不散》,为了让人们思考一个关于“爱情中是否存在自由选择”的深刻主题而拍了一部恐怖片,却交了份烂剧本,直让人惋惜。
再说到去年和今年的恐怖片,更是惨不忍睹,只剩特效和拙劣的化妆技巧。
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招魂》这份规规矩矩的答卷,反而让人看到制作导演和剧组人员的真心诚意、良苦用心。
这是浮躁的恐怖片市场,乃至电影行业需要学习的地方。
如果无法做出一个新颖独到的电影,那也可以向旧时代经典影片们致敬,拿出诚意来完成一部致敬片的拍摄。
这是一部以现代手法拍摄的旧时代恐怖片。
我们在受着惊吓的同时,还可以好好欣赏一下那时候美国人们的穿衣风格、生活习惯等等,有点像时光旅行。
演员的演技都可圈可点,阵容也算强大。
不论是时代、拍摄手法,还是故事结构,《招魂》都像是在刻意让人重温和回味纯正的经典恐怖片。
所以这场旧时代恐怖片的视听盛宴,绝对不容错过。
《招魂》,2013年恐怖电影,温子仁导演。
影片前3分钟是最恐怖的,因为恶灵尚未显露真身,所以观众需要时刻警惕,谨防恶灵突然出现。
半小时后躲在壁橱上的恶灵首次现身,从而恐怖感也就稍微减轻一些。
不过,作为恐怖片大师温子仁,全篇只死亡了一条狗和一只鸽子的情况下, 在一座古宅里驱魔的恐怖片也能节奏掌握到位,恐怖感十足,还是很了不起的。
结局不满
现在看这种片完全没感觉啊
恐怖点有点低级
尽管因文化差异对西方驱魔式电影的兴趣不高,但不得不说该片胜在质量上,前半段西方魔鬼阴霾配合东方式的吓人方式代入感极强;后半段节奏加快紧张万分,温子仁没什么创新,用老式恐怖片的套路完成了个新式的驱魔片,吓人效果一般
宣传的赞誉显然是高估了该片,但不管怎样是一部令人欣喜的传统恐怖片,忠于经典并向经典致敬,The Exorcist/The Changeling的意味十足,严肃认真且趋于严谨,惊悚的塑造并无太多惊喜,虽然拍手/人形床单还是给人会心一笑,后半段向亲情的靠拢很是温情呢,期待的末尾悬念不够。
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
作为一个非基督徒,我一点不觉得可怕,甚至觉得剧情太假
宣传片搞得恐怖逆天,后来一看,还能接受吧。导演是专注惊悚与恐怖片的温子仁,基本水准之上还是有的
QAQㄟ马的我是来看恐怖片的结果被TM秀一脸秀一脸!!!啊啊啊啊给我一个沃伦先生啊啊啊啊【以及被黑暗里拍手那里吓到了
厉鬼什么的简直就势不可挡,基本属于有超能力的电锯杀人狂一般的设定,作恶对象也是随机性选择,从不像韩国恐怖片那样只挑道德有问题的或是冤家,完全的反社会人格,闹不住啊。
极其无感
水平太低了,不过Vera Farmiga么么哒
看完两天睡觉不敢关灯。电影院里的壮汉也吓得乱叫。可仔细一想全片只死了一条狗和一只鸟啊。
对于这种类型有点审美疲劳了,虽然拍得还不错,3.5星吧
幸亏没去电影院看。推荐此片的博士同学,品味令人忧愁。
好看,其实全部设计都不新鲜,但气氛做得很足,(还是我太久没看恐怖片了)印象最深是那地下室的拍手。最后母亲那段不会觉得恶俗是真被感动了,完成度很高的一部恐怖片
招魂3都要出了呀,我一定是胆子变大了,不怕不怕。拍卖的大房子真不好呀,闹鬼耶。看完这部电影,身上出现淤青的小伙伴都怕怕了。
似是而非的鬼片啊= =!「miss me?」这都算哪门子事233333333333好挫的设定
没感觉多好看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