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祖国母亲,还有他的母校,还有那些他熟悉的人们。
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原谅他的,会心疼他的。
”这是某集肖童吸毒后躺在床上时他绝望的内心独白。
以前的电视剧拍得很贴近生活,尤其是前半部分肖童在校园里的戏,引起了我强烈的亲切感与共鸣,好几次都差点看不下去他准备了许久演讲比赛,因为赛前被欧庆春的一番话搅乱了心绪,而在几千人面前忘词丢脸;他在夜总会替郑文燕打抱不平,被欧阳兰兰几人设计当众拘捕,那时他身上还穿着最体面的正装;他家当被砸,存折也被拿走,身无分文时向周围人借钱,从一开始的三百五百,到后来只借得到三十块;他被老袁骗着吸了毒,第二次欧阳兰兰给他吸时他奋力抵抗,还是没能抗住毒瘾,堕落到没踢完球赛就下场跑到更衣室里偷偷地吸。
他的老师对他寄予厚望,将他任命为球队副队长,却迎面撞上他吸毒的丑态;他被学校开除学籍,没有友人相送,一个人拎着行李灰溜溜地走出校门踏上公交,普通地就像放学回家一样。
谁能想到不久前他还是一个深得同学老师喜爱的校园风云人物……所谓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肖童从前就是那个校园里最明亮的少年,他可以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正因为曾经耀眼,他的陨落才格外令人心痛,他在走上绝路的途中所受的这些憋屈也始终令人难以忘怀。
肖童是个心高气傲的人,所以他也记着。
他在深陷泥潭后会想,如果自己为卧底事业而捐躯,是不是欧庆春和大家就会心疼他,原谅他。
他会梦回演讲比赛的现场,在昔日观众的注视下重新激情陈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壮士常怀报国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记得他第二次成为警方线人时,他目视欧庆春,面带骄傲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我的光荣。
我想除了报效祖国的自豪,和可以向欧阳一家报仇的快意,他那时的心理应该也与哪吒自刎时类似。
为了证明自我,同时也出于一种英雄主义情结,他又一次将自己推往最危险的境地。
所以最后一集最让我揪心的不是欧庆春那一吻,而是欧庆春想将肖童的烈士证书送去燕大替他正名的想法,和他那没有亲友相送的冷清而仓促的葬礼。
来时众星捧月,去时悄无声息,这种落差实在刺眼。
欧庆春是这场悲剧的见证人,肖童死在了她面前,没能珍重眼前人的后悔与自责将会伴随她一生。
那其他人呢,他们会怎么看待肖童?
肖童会被正式评为烈士吗?
他的烈士证书有没有去往他的母校?
海岩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肖童并非公职人员,且染上毒瘾,依照我国申请烈士要求之严格流程之繁琐,恐怕最后很难真的批下来。
那肖童的污名会被清洗吗?
在师生心中,他的形象会回到从前那个才貌双全、意气风发的模样吗?
他们会认为肖童是缉毒英雄吗?
从前的一桩桩一件件,个中原委,他们又会知晓多少?
他们会理解他吗?
以上所有,剧中都做了留白处理,供人想象。
但我对此并不乐观。
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一集警方的态度见微知著。
在会议总结中,李春强显然认为肖童是戴罪立功之身,丝毫不提谁才是让他踏入这条罪恶之河的罪魁祸首,领导们言语间也只将肖童的牺牲当作破坏抓捕任务圆满收工的一项缺憾。
知悉真情的所有人里,只有欧庆春能深刻了解肖童之苦楚与隐忍,也因此,她必须孤独地背负对肖童的思念与愧疚继续走下去,这是她引导肖童走上不归路的惩罚。
然而,就连欧庆春都无法坚定地信任他、理解他,在他卧底过程中多次怀疑他复吸,怀疑他复吸的动机与献身的决意,怀疑他为何不爱欧阳兰兰却能与她发生关系,乃至最后将肖童在生命最后时刻拼命塞到她手心的沾着他鲜血的一万美金香港旅游费误当成毒资交给上级。
欧庆春尚且如此,又如何苛求旁人。
恐怕不知情者就算得知肖童牺牲的消息,也只当他是误入歧途受过教育后才改邪归正,在饭后闲谈时感叹一句肖童也算是替人民和国家做了件好事,迷途知返善莫大焉,再然后,就是遗忘。
证明自我何其困难,哪怕是死亡都没法将一个人彻底剖开,向人们展示他的清白,以及那干净透亮、纯粹热烈的真心。
身为万万千英雄中的一个,肖童的故事伟大而隐秘,唯有观众目睹一切。
想到这里就痛心。
不久前刷到演员陆毅的家人为他庆祝50岁生日的视频。
视频中,陆毅捧着妻子鲍蕾和两个女儿为他准备的生日惊喜——一本手工制作的立体书相册,一页页回顾着他与鲍蕾从大学相恋起,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一家四口依偎在一起,场面既温馨又感动。
而我却被评论区的一条留言逗笑了:“肖童当年的死一直让我心痛,看到现实中的肖童这么幸福,我终于释怀了。
”是呀,当年看《永不瞑目》,看到结尾,一脸阳光帅气的肖童,突然在一声枪响中倒下,大概没人会不心痛。
可电视剧终归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一个大家都知道并非真实发生的故事,却能让人心痛到久久无法释怀呢?
记得当时被大家诟病最多的一点就是“警察怎么能让一个没受过任何训练的大学生去当卧底?!
如果不是这样,肖童根本不会死!
”电视剧播出20多年后,还有观众无不懊悔地追忆道:“如果肖童不是帮卢老师刷墙,就不会换眼角膜,如果不换眼角膜,就不会遇到欧庆春,也不会在回校的那个清晨去换洗床单碰到郁教授,就不会被临时抓去相亲,那就不会认识欧阳兰兰,也不会引发后面那多事,以至于丢了性命。
”其实对于发生过的事,我们的大脑天生有一种在事后进行归因和假设的倾向,尤其在悲剧故事中,就像前面提到的观众那样。
这些假设性思维让观众不断在脑中重演事件,于是就强化了对悲剧的遗憾感,这被心理学家称为一种“反事实思维”。
而悲剧结局引发的反事实思维会让人的痛苦感受更加强烈,因为人们会觉得“差一点就能避免。
”悲剧结局还会触发观众的另一种思维偏差——“后见之明偏差”,即在知道了最终结果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高估自己或其他角色对于事件走向的可预测性。
例如,尽管肖童的牺牲可能是复杂环境和偶然性作用的结果,观众却容易认为一开始就能看到结果,强化了“早该避免”的遗憾感。
于是,这两种心理机制共同赋予悲剧一种“本可以挽回,却未发生”的撕心裂肺感。
像《永不瞑目》这样,有多次转折,逐步走向不可挽回结局的悲剧特别能打动人心,还有一个原因,它会使观众的正负情绪不断交错。
故事中有很多次,警方已经决定让肖童从卧底任务中退出,可随即又出现转折或意外,使肖童不得不再次被卷入案件,这就让观众的情绪多次在正向期待(任务已完成、危险已解除)与负向绝望(危险重新降临、牺牲不可避免)之间不断交替。
这种情感上的反复也使得最后的悲剧更加让人痛彻心扉。
编剧海岩显然是一个洞察人心的高手。
所有这些看似可以挽回的“如果不是……”不过是他“蓄谋”已久的精心设计,为的就是让故事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迹,让观众为肖童的牺牲心痛流泪,惋惜不已。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也会为意外甚至悲剧自责懊悔。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因为面试迟到,错失了进入心仪公司的机会,多年后还在追悔;我也曾没有选择给心爱的宠物做截肢手术,看着它因感染痛苦地死去而自责;而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看到汶川地震后,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自责地痛哭:“如果我当时不是把她留在家里,我带她一起出来,她就不会死。
”人们会不断假设“如果不是……”,这是很自然的事。
但如果因此使自己一直陷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非但对已经发生的事于事无补,还会错过当下甚至以后本可以获得的幸福。
要跳出负面情绪的漩涡,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归因,理解事件的复杂性,也接纳我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局限性。
地震是意外,不是一位普通的妈妈可以预测的;而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都有痛苦和风险,只不过截肢的痛苦和风险事先可以预料,而破溃感染是潜在的风险,最终发生了。
此时,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减少对自己的过度苛责,是最好的方法。
而对于可以避免的问题,比如面试迟到这样的事,将反事实思维转化为行动的改变,想想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避免,按此去做,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未来的选择上,而不是过多纠结于过去的“如果”,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在顺境中,总结成功经验、回忆与记录积极情绪,有助于积蓄心理能量,这些能量也会在逆境中成为我们有力的支持和救助。
这种转变能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反事实思维中走出来,提升心理韧性,享受更积极而快乐的生活。
《永不瞑目》的悲剧虽让人心痛,却也教会我们接受遗憾,珍惜当下。
陆毅的幸福让我们看到,虚构的悲剧虽刺痛人心,但现实中的爱与温暖能抚平一切。
愿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实中续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真正的释怀与平静。
这一幕,不知道多少人看了会泪奔最后一集泪奔,无法控制,情感被导演吊的太久了,最后的爆发,实在是赞。
其实史兰芽版本的《女人心事》就有陆毅了,当时就觉得他能红。
那还是在98年吧,去沈阳出差的时候看的。
苏瑾本人差点在杭州见到了,174的身高吧,当时是2000年,可惜没见到。
我一生见到的明星很少,在96年的时候于北京,第一个是鞠萍姐姐,要了一个签名,但她很冷漠。
第二个是方子哥,大高个。
第三个最好笑是夏雨,当时没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但在北京他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他当时比我大1岁,我周岁19,他是20,同事在旁边大呼小叫的告诉我,这个人是夏雨,演《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夏雨,我根本不认识呀,就很冷漠的嗯了一声,记得当时夏雨虽然面带笑容,但挺尴尬的。
最后在北京见到的一个明星是离开北京那天,在北京火车站的一个问询窗口里面,我询问一下车次,却发现里面的人是个大帅哥,我惊呼“蔡国庆”,还跟他聊了几句,问他为什么在这里,一身夏天军装的他其实在里面看书,跟我说,部队安排的,在这里干什么什么。
然后和他再见,他很和善。
孙漂亮的银屏处女作绕了一圈,再转回来吧,本片的孙红雷在之后越来越红,到了《潜伏》达到巅峰了,然后就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极限挑战》,孙漂亮再度红的发紫。
年纪不大的苏瑾74年,在《蓝宇》,《梅花档案》,《恋之风景》之后就没什么了,可惜了,远嫁新西兰,本来以为会幸福,却错过了最好的年纪,现在复出,带着儿子,可能真的不会再红了,希望她可以参加什么什么明星秀,现在很多过气的艺人,都是靠综艺再度红的。
袁立当年26,陆毅当年22(拍摄于98年)72年的袁立,是个姐姐哈,本片后,红的发紫,但慢慢的就没有了,我到韩国后,竟然在韩国电视台看过她的一部古装剧,扮演太后的《母仪天下》,后来远嫁美国,然后嘴巴不饶人,负面新闻很多。
其实她是杭州人,之前她是售货员,我和她当年的一个男同事是朋友,总是跟我聊袁立当年的事儿,基本就是人很聪明,同时交往2个男朋友什么的。
令人心碎的一对本片非常悲壮和无奈,全片看完,荡气回肠,唏嘘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力量很强大,让人看了不敢去碰毒品。
当年是99年吧,我还小,才23岁,在2017年,重新看本片,已经是41岁了,时隔18年,看的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也是一份回忆。
陆毅,其实只比我大一岁,当年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个电视剧,现在看的话,真的是致青春了。
最后最后的遗憾,还有那一万美金,肖童最后惦念的,是让老爷子和欧庆春可以去香港旅游,之前在庆春的家中,还有后来的广东小村已经给了伏笔。
结果是交给国家了。
肖童心愿已了,瞑目了,但庆春却不知情,欧阳兰兰虽然知道,却不知道那个她是谁,老爷子就更加不知道了。
这种忧伤,遗憾,无可奈何的结局,虽然虐心,我个人却很喜欢这样的文学,影视作品,海岩的确很强。
文燕的角色贯穿了全片,虽然出场不多,最后一幕戏,因为她在,也令催泪效果增加了一万倍。
她现在叫张龄心,当时原名是张佳蓓,和刘蓓,还有刘北蓓一样,名字好看,但不好读,估计是因为这个改名的。
当年她是被配音的,给她配音的也是很有名的虞梦,虽然她是依靠《马大姐》红遍大江南北的,但赵宝刚制作的《无雪的冬天》就已经有她了。
没想到她竟然还干过配音工作,因为她的声音太好认了,虞梦和苏瑾同年都是74的。
张龄心和赵薇是同学,虽然没有说过年龄,估计和赵薇,陆毅一样,都是76年的。
她很辛苦的跑了好久的龙套,直到16年的《琅琊榜》的热播,扮演夏冬的她才被人再度认出,怎么说呢,到了41岁才稍微有点知名度,还是女演员,真的令人唏嘘和感叹,一个好作品可以红很多很多的人,可是有时候就是只有一个人不红,真的令人匪夷所思,不信吗?
《黑洞》里面的人都红了,过气的老艺人红了,新生代红了,就连配角和龙套都红了,偏偏黄渤没红。
个人觉得文燕戏份挺多,也很重要,她的不红,和虞梦的配音有关系,没办法完整的表达出更加丰富立体的感情。
我一个哥们是演员,叫周冠廷,参演了很多影视剧,他说现在没有同期声,都是配音,只有那些重要的大演员才会参与后期的配音,其他不重要的人,全部都是别人配音。
说完了我想说的话,思绪也是万万千,好吧,就这里结束,我继续看我的下一部重温老电视剧《黑洞》,已经看到黄渤出场了,还没看到马伊琍出场呢。
最后说一下旁白,是王志文,声音真的好听,没有感觉格格不入,并且旁白的地方都是恰到好处,很喜欢。
《黑洞》的旁白也不错,但最恶心的旁边就是李少红的《红楼梦》,完全变成了有声小说。
年少的时候,曾经对这部戏很着迷.很是喜欢苏瑾,举手投足的成熟味道,带着一分英武.那时候的陆毅也堪称完美.欧阳兰兰的美艳,烈火飞蛾般的热情.无不让我向往.从数理化的书堆习题里,从高考的压力里,从青涩的时光里,抬头仰望,幻想.那时候买了书,反复看重播的剧集,搜集了很多剧照,杂志的采访.算不上追星,我从来很冷静,没有对哪个星星过分的迷恋.即使是小时候.这本书这个故事这些人,伴随我走过懵懂的青春.
更多的是从肖童的视角而不是其他人的视角去看这部剧。
如果肖童有来世,不知道还能不能用二十岁略带稚气又故作成熟的声音自信地说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
肖童实现了很多年轻人的愿望——轰轰烈烈去死。
看到最后一集爆哭了,不仅是因为他死了,也是因为欧阳兰兰,欧阳天也死了,他跟随欧阳兰兰坐上飞机开启逃亡之旅所遭遇的一切,都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有人追忆,他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绑起来戒毒,为了一支又一支烟出卖灵魂,和把他送上吸毒这条路的女人同床共枕,而这一切的起因,是为了帮助他爱的女警察破案,在故事的结尾,他仿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颂,成为了一名光荣烈士,可是他本来就没有犯错,他本就不必向开除他的学校,向这个社会,向欧庆春道歉,他想得到的,自始至终都只是那么一点爱。
本是为了爱情,何必奉献祖国。
为肖童不值。
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希望他没有刷墙,没有把石灰弄到眼睛里而失明,没有遇见欧阳兰兰和欧庆春,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痛苦的悲剧,希望他的大学生活简简单单,充满阳光。
肖童,兼具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这是由他一身的优点和过硬的先天条件所引发的人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促成的。
在他人生这遇见欧庆春前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他或许没有尝过失去和失败。
这样的生活,呈现在普通人眼中能算得上过于幸福,却在他的感受阈值里,基本等于没活过。
这并不难想象。
对于几乎不费力就能无往不利的人,很难感觉出自己移动的距离是靠自身的前行还是靠顺水的推动。
他会缺乏现实感。
而在他身上,又似乎注定了这种缺失带来的空虚将以不顾一切地去爱而实现。
这事他的青梅竹马明白,相处久了自然就明白了,和了解他所有习惯一样明白;欧庆春也明白,因为她是这爱的漩涡之中心。
肖童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认识欧庆春,那时他所知道的欧庆春,有着两点吸引他的特质,一是性别所对应的职业,二是深情。
肖童无疑欣赏特别的人,庆春在这两点上都显得特别。
看不见,正好给人以想象空间,为做梦提供了条件。
与其说他对欧庆春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他的梦配在庆春现实的形象身上,刚刚好。
像旁白说的,他想象过无数次庆春的脸,现实总是低于想象的,可没想到现实的欧庆春比想象中还要好。
就这样,一个少年在他二十岁时迎来了他自己真正想要,可以为之奋斗的梦,这个梦对于现实越是荒谬越是难以实现,越是符合他对梦的预期。
相比肖童的爱热烈而直接,庆春的偏爱就耐人寻味很多。
在我的审美里,这部剧的爱情好看就好看在了庆春这边态度的转变上。
其实从一开始,她对肖童的态度就有所不同。
只不过她没把肖童划进她会去爱的范围里,再不济也还有个前夫的角膜做借口。
就像她不把自己对肖童的关照当回事,她也意识不到自己已经站在肖童的立场,替他辩解了一次又一次。
她对肖童的笑容,包含了太多的复杂太多的特别。
我很喜欢的一幕,是肖童第三次提供的情报终于使他们缉毒队首轮告捷时,在遥远的边区,周围同事集体欢呼庆祝,庆春独自坐在一边若有所思。
不管那一刻她在想什么,那之中都一定有肖童。
我想如果肖童看到这一幕,他会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后来他们去爬司马台,他对欧庆春说,自己可以为了她直接从这跳下去。
欧庆春会为这听似孩子气的话生气,是因为她知道他真的会那么做。
在经历了这一切:肖童被诱骗吸毒却对交给他这项任务的警方没有一句抱怨,放弃对她的追求祝福她,卖血给她买生日礼物,宁愿求她离开也不想她被自己的毒瘾连累,为她戒毒,这种种之后,她怎么还能不知道肖童的善良,勇敢,他骨子里的疯狂能为自己做到何种程度。
她生气不是因为他话里的目的性,是因为她真的害怕。
欧庆春是善解人意,绝对诚实的那类人。
这两种特质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是极其难得的。
她的迷人和肖童不同。
在遇见欧庆春以前,肖童的迷人一目了然,一眼望得到头,这种迷人为自己服务,让人第一眼就树立好感。
欧庆春的迷人是流淌的,折叠的,好比全剧最令我心酸的部分:肖童背对着告诉她欧阳兰兰怀了他的孩子,庆春能忍住惊愕与心痛,忍住泪水,忍住失望与责备,只是替他想好解决的办法。
司马台上情难自抑的相拥让我们看到了欧庆春冲破理性的那一面,当她明白爱情已然发生,她会诚实面对自己的爱。
她不敢给复吸后的肖童予回应,可她也从未在别人面前否认过她对肖童的感情。
作为女人,她没法不对肖童的堕落与背叛伤心,但她有什么立场和资格责备肖童呢?
没有她,肖童还会是那个在大学里好好上学参加各项比赛被很多女孩子喜欢的阳光青年。
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肖童承受的痛苦,面临的考验,肖童每一个行为的动机,自然也没有人比她更懂肖童,懂他灵魂里的纯粹与高洁。
太多的情愫,太多的坚持与拉扯,只发生在他们二人之间,只不过肖童浪漫,想什么说什么,庆春现实,多数时候选择了不说,但她从未选择逃避或者掩饰。
堕落后的肖童自知已无力再靠近他的梦,他的骄傲和自尊,他的英雄浪漫主义,让他渴望死,尤其死在庆春的面前。
死的结局,实在不能不说是对这个角色的一种仁慈。
他的梦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换了一种方式永远地在一起。
肖童死后,庆春相信他已经预料了自己的死亡,或者他已经把死想过很多次了。
到最后,她都是那么明白他。
如果肖童知道庆春懂他,从来都懂他,包括他想要的死,他献身的动机,她都懂,并且也明白只有自己才懂,他会瞑目的。
他会安眠在他的梦里,永远停在他意气风发的二十岁,为这样活过而满足。
我为肖童可惜,为这段可悲的爱情毁了两个这么好的人可惜,但我更为不再有这样牵动人心的剧作而可惜。
最后放一段肖童被迫和贩毒团伙逃亡西藏,每天睡在诱他吸毒的毒枭女儿身边时所发生的梦境描写:“他又会陷入一种心灵的空旷和虚无。
于是他常常在梦中用各种浪漫的方式与她相会。
他梦见他和她一起到了松花湖上,坐着马拉爬犁,在铃铛和欢笑声中扬鞭飞驰。
湖上没有人,四周的冰峰雪峦只属于他们自己。
他梦见他们去山上滑雪,像专业选手那样高水平地在雪道上互相追逐。
他还梦见开冰捕鱼的夜晚。
他和她一齐用力拉网,一网出水,金鳞毕现,灿若头顶的繁星,他们失去重心滑倒在冰上,周围的渔民们皆欢声大笑。
他有时也会梦见明朗辽阔的天空和一派银色的山系,那当然是西藏特有的雪域风光。
他和庆春驾驶着吉普车,穿越着旷野和湖泊,远处是奔腾的野马,身边是背负鼓鼓囊囊的毛织口袋,成群结队涉过河滩的羊群。
天上的云白得耀眼,低得像是伸手可触。
他们看见了寺庙群落五彩的经幡和辉煌的金顶。
他们像朝圣的藏人一样在释迦牟尼。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像前五体投地,匍匐而拜。
肖童一拜再拜长拜不起,这种藏式的拜礼像做操一样让他觉得十分有趣。
”
男女之间是没有友谊的。
要么是爱,要么什么都不是 别总在梦里。
梦总归是梦,总归要醒的 装饰和摆设不无俗气地堆金砌玉,夸张地展览着一种并不协调的奢靡 他不可抗拒地带来一股生气勃勃的青春之风。
青春是每一个人都喜爱和羡慕的东西,哪怕是垂垂将暮的老人 再文静的女人,当自己的感情领地遭到入侵时,也会变得恶毒起来。
她只希望这案子能够顺顺利利地破了。
大家皆大欢喜,各得其所。
以后她又会像往常一样接了别的案子,像往常一样为那新的案子终日心焦神虑。
肖童则埋头书本或者移情别恋,他那少年的激情又有了新的寄托,多年以后,时过境迁,当肖童也长大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共同想起这个夏天的浪漫,他们似水年华的记忆中,会共同珍藏这短短的一页。
如此而已。
你送我我当然不反对,不过还是免了吧。
再黑的路我也蹚得过去 我不是为了钱,庆春,我是为你!
你想拿这一千块钱把我做的事来了结掉吗?我还不至于这么便宜 庆春,你,你为什么这样说?这么多天,这么多天我冒着危险……我和我不喜欢的人没完没了地泡在一起,因为我想着你,我心里想着你才坚持下来。
你今天,你今天为什么这样说…… 当自己一直冷藏在无意识中的那种激情一旦被发掘和释放,它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无人可以阻挡 肖童未答,他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庆春吓了一跳,问他怎么了。
他说:“你早结婚晚结婚我都同意,只要你幸福,我都高兴。
” 他之所以能够这样警戒自己并且咬牙坚持住,就是因为心里还有一个他暗恋着的庆春。
尽管随着自己的堕落他日益看清这个梦想离他越来越远,但仍然想死死抓住这个心里唯一美丽的留念。
当了大烟鬼他们才明白,幸福其实太简单了:有份工作,有个家,有心疼自己的人,行了。
这就是幸福!
咱们都是平头老百姓,老百姓还不就是这些。
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可对他们来说,咳,难了 当身处寻常时,寻常便是一种无聊,可以随意蔑视和遗弃。
当失去寻常时,寻常就成了幸福,成了渴求的目的 结婚的感觉不如恋爱,恋爱的感觉不如偷情,偷情的感觉不如偷不上手 什么都不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人。
什么都不信仰,也就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成长后的社会经验告诉他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大都是不好不坏的中间人物,好人也有恶念,坏人也有善心 嘿!咱们都走到这一步了,谁也不许半途而废 肖童心里有点乱,有点迷惑,欧阳兰兰的海誓山盟使他的光荣感有了一种瞬间的危机。
她这样真挚地爱他,而他却如此坚决地扼杀着她的生命。
他不知现在该怎样感觉自己的角色,怎样评价和认同自己的这个角色。
我知道,可这两个月来,我以为我不会活着再见你了。
这两个月一直在支撑我的就是你,是你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念。
现在,我只想再抱一下你,然后我就走
一个睡不着的晚上,回忆起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电视,连广告都爱看,而现在家里的电视成了摆设,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电视剧,突然想到一部当年特别火的一部海岩小说改编,赵宝刚导演的《永不瞑目》,那时候没有网络,几乎每个台都在播这部剧,不经意间和妈妈一起看,逐渐痴迷起来……记得那会儿小学四五年级(暴露年纪了/(ㄒoㄒ)/)上课还和同桌讨论两个女主哪个更美,还用复读机录罗中旭唱的片头曲。。。
于是在一个无聊的午后,在这部剧播出的15年之后,我又在搜狐视频上重温了这部我童年超喜欢的国产电视剧,两天看了11集(我是有多无聊),虽然已经熟透了剧情,但重温时还是越看越爱看啊,但迷恋的点已经不同了,以前迷恋跌宕起伏的剧情,女警察和大学小伙儿不走寻常路的爱情故事,现在呢觉得海岩简直三观不正,不过还是很喜欢这部剧,画面里一帧帧90年代的气息超级舒服,老北京四合院,BB机,大哥大,夜总会,卡拉OK,公用电话亭,还有北京马路上畅通无阻的交通,夏利出租车,黄色的天津大发,以及大家都骑着自行车,连警察都骑车上班。
那时候的陆毅还是个奶油小生,嫩的可以滴出水来,随后一直不是我的菜,但好像迷倒了好多无知少女,现在觉得贝儿和陆毅好像啊,尤其是嘴还有那个神态,那时候的孙红雷还是打酱油的,啊啊啊啊 15年前!!!
我对90年代有一股特殊的情结,可能是小学六年级以前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于是属于2000年以前的味道我都特别珍惜,仿佛想让时光永远停留在那会儿。
说说剧情,小时候看特别喜欢苏瑾演的女警察,成熟端庄大方,不温不火的那种气质很迷人,现在觉得就他妈的一个绿茶婊啊,开始对李春强和肖童两边都不挑明,若无其事享受着两个人对他的好,虽然心知肚明却装作两袖清风,一副我就喜欢工作这事儿先不谈,能拖就拖的态度,利用肖童对她的爱去让他完成这么危险的任务。
刚看到第11集李春强说我爱你案子破了要跟你求婚她也不回应,不正面回答笑一笑就拖过去了,然后肖童说喜欢她,为了她才去当卧底,欧庆春说你干这个不是我欠你的,是你为国家干的,我听到这儿真是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
陆毅演的肖童现在来看也就一渣男,最开始把倒贴的文燕当保姆,利用欧阳兰兰对他的爱去给他的欧庆春完成任务,跟欧庆春两人简直半斤八两。
要说三观最正的还是敢爱敢恨的欧阳兰兰,虽然后来给肖童吸毒,但从一开始就爱着肖童,一直追直到最后也是爱着的。
海岩老师年轻时是经历过什么扭曲的故事吗,为啥总在女警察和罪犯或者身份不明朗的男主之间做文章,想到《玉观音》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不禁吐槽一下。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国产电视剧真好看呀,可能是小时候不那么挑剔,世界单纯,有好多电视上播出的电视剧令我印象深刻,像最早以前的《英雄无悔》《牵手》(看过这两部的绝逼都是一把年纪了,90后都不带有看过的!!
),还有央视黄金档播出的《大雪无痕》《紫荆勋章》,王志文和青涩的黑牛演的《刑警本色》都是跟妈妈一起看的,然后对剧情比较喜欢就跟着看下去,这些都停留在小学时候,2000年之前,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就不怎么看电视了,灰暗的生活也开始了,这么想一想青春真是喂了狗,童年值得怀恋的事情真不多,看电视剧算是一个。
这个角色使陆毅红遍大江南北,也因为陆毅,才使肖童这个角色让人那么揪心、让人怜爱。
可惜的是陆毅后来的影视作品都无法超越肖童,这也难怪,一开始就树立了这么高的一座丰碑,是很难能超越的了。
欧阳兰兰在剧里是反面角色,可是我却很喜欢她,我喜欢她的敢爱敢恨,对爱情的义无反顾,不惜一切。
我不是很喜欢欧庆春,是她一步步把肖童推上了不归路,尽管她有那么多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是我还是无法原谅她!
这部戏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啊~能使一个人把命心甘情愿地交出去。
虽然这部片的片头打着这样的字幕:献给人民公安五十周年。
显然是一部爱国教育的片子。
虽然后来剧中王志文那富有磁性的旁白说道肖童现在真正为能为国家办事(指抓毒枭)感到光荣了……可是我想说,没有欧庆春这个美女警察在前面,他会这么卖命吗?
说白了还是在弘扬爱情!
很多年过去了,肖童是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一个角色,用浅薄的文字记录下来,以防被岁月的洪流越冲越淡……
永不瞑目在电视上热播的时候我在上小学。
记得当时最火的时候有7个台一起放。
晚上看,白天想,与妈妈在饭桌上讨论:对情节的猜测,对情感的理解…… 如今我上大二了,那天在买碟的地方无意中看到了永不瞑目,本想买回来压箱底,结果却一看不可收拾。
昨晚一点半,又看完了一遍……无数回忆,万千感慨…… 尽管知道剧情,心情仍然忍不住跟着起伏跌宕。
这部戏不是些缉毒,而是写情感,又不是写情感,而是写生活。
爱情,我们总希望它惊天动地,谁又能承载那些撕心裂肺的伤痛……生活,我们总希望它不要一成不变,可在岔路,自己又将如何选择…… 肖童,无疑是剧中最感动我的角色。
所有人都会为他叹息,为他动容。
因为他本有一个美好而灿烂的未来,一种令所有人都羡慕的生活,最后却像烟火,在灿烂中毁灭……可是,如果没有这一段故事,肖童不过是一个大男孩。
一个学习不错,家里有钱,人又长得帅的大学生。
阳光灿烂却又天真的不可一世,觉得自己看上的女孩理所应当的喜欢自己,对文燕的付出也不做明确的表示…… 可在这一切发生了以后,肖童变了。
他不再是演讲比赛前对庆春表白时的信誓旦旦,而是在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去实践诺,承载正义的力量……他不是什么大无畏的英雄,他恐惧黑暗的包围,他也会一次次绝望……可他在坚持,坚持自己的爱,坚持戒毒,坚持做美丽的迷离的梦,坚持——都争…… 多少次,我被他的坚持感动。
他第二次戒毒时被绑在床上,痛苦到抽搐,从嘴里艰难的挤出字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养育和温情……”让人心疼,让人感动,让人敬佩……他在决定跟欧阳兰兰去天津后与欧庆春握手后离去……他在吸毒后抱着呼机里欧庆春的短信“保重”入睡……他在西藏小屋的房顶上大声呼喊“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壮士常怀报国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在船上告诉庆春不要伤害兰兰……直到他从容赴死……也许他以为自己再也戒不了毒了,再也无法得到庆春得谅解了,再也无法得到梦里的生活了……他是真的绝望了……绝望只需一刻,希望却要一生。
在616案不算太长的岁月中,他的信念勘塌了多少回,他又孤独的在旷野里抱头痛哭了多少回,他又满怀信心的希望幻想了多少回……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这短暂漫长的半年里了……他把人性的闪光诠释到了极致……正如欧庆春所说的“你已经朗诵完了,你朗诵了很多遍,一遍比一边好……” 一遍比一边好………… 认识庆春,为了案子接触欧阳兰兰,给肖童的生命和生活带来的都是毁灭,可却给他的爱情、信仰、品质、品格带来了升华和永恒…… 感叹与他与欧庆春的爱情……没有开始就已结束……他爱她那么深,因为她是他的理想,她在他最绝望彷徨时收留了他,她给了她最美丽的关于生活的梦……他为她可以做任何事,这一开始只是一句少不经事的誓言,他却最终用一生去践诺。
挥之不去的是他们在长城上的拥抱。
现实是她比他大,他吸过毒,而梦想却是一种永远的存在,在瞬间谁也抑制不住情感……难以忘却在看完芭蕾舞剧之后,她告诉他胡新明死不瞑目时他的眼神,他不是一时冲动,他是深思熟虑后终于为她走向了万劫不复……而当最后欧庆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深深吻着肖童的遗体时,我不禁想,为什么相爱的人总是这样,以为自己倾其所有就成就了对方的幸福,却不知道对方只是希望自己下班后你在身旁轻轻问一句“今天晚上我们吃什么”……而她也是爱他的,尽管她犹豫过那么多次,尽管她不够果敢的为她放弃考虑自己的生活,可是,可是,逃不开的是自己的心…他不仅仅是她生命里的迷离风景更是挥之不去的存在…… 至于兰兰,真是一段孽缘。
不敢苟同兰兰是为了爱,还是……为了得到吧……有人说爱情都是自私的,可是人心却是不同的。
兰兰毁了肖童,肖童也毁了兰兰……是兰兰自找,还是肖童过分姑且不论,临了临了,肖童虽然恨兰兰,却想着不要伤害她,兰兰虽然爱肖童,还是杀了他…… 爱恨情仇都是镜花水月,可是人心,需要光明的力量,需要爱,需要正义。
还有文燕,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女孩,觉得她就像自己在中秋节放在肖童门前玫瑰花里的黄色纸鹤,静静地,淡淡的,默默的……就像一次次对肖童暴躁的忍让,就像一次次安静的为他收拾房间,做饭洗衣……好女孩,祝她幸福…… 故事里的人的爱恨情仇都已有个了解,看故事的人却总在缅怀,缅怀爱情,缅怀伤痛,缅怀光明,缅怀希望………… 永不瞑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哀伤……
追的好像还是直播。结果还是BE【。
我在这里面很讨厌陆毅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看过。这是成年后第一次补完。
真的是毁了一个大学生,肖童进退两难。兰兰太强势了,可怕。女警察真的很会钓鱼啊……
初中看的,那时候觉得陆毅惊为天人。陆毅帅成那样提醒着我们:千禧年前后观众吃得还是很好的,对比现在的流量明星实是降维打击。袁立本人以及剧中每套穿搭都绝美,苏瑾也好有味道,淡颜系美人 mix 英气飒爽。但现在再回看一下就根本看不了十分钟,剧情本身充满了小说作者独有的恶臭,性转版的“她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男主在公安局领导、情敌和女主的共同胁迫下接受了危险人物,这个很写实了,咱们庞大的系统以及组织中的要员们,确实很热衷于干这种事儿。而作者非要意淫男的性缘脑,为了年龄差巨大的姐姐学业健康生命都枉顾,观众还是醒醒吧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事儿男的根本不会干,一般都是女的干。无差别恶心所谓“京圈儿”的每一位成员极其创作的作品。
一般
小时候看的哎,好喜欢。当时陆毅和袁立还好的,后来就长残了。
讨厌欧庆春,圣母婊,讨厌李春强。他们总说是欧阳天和欧阳兰兰害的肖童,但其实害肖童的从始至终都是他们。肖童做这些都只是为了欧庆春。看一半太生气了。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姐弟恋了
海岩整部剧所有情节都是为了坑死肖童而展开的……兰兰智商为零 庆春说话前后不一 为了推动剧情 完全不顾逻辑……尤其是后半段 强行推进 强行煽情……前面还不错 从第二次卧底开始 其实已经没啥好写的了……
什么理由也不要去碰毒品。
我对最后结局意难平
小时候看得吓死了。
毁三观的设定,恶心
欧庆春选得不好,一副堪比袁紫衣的别扭高大全样子,导致我无法理解肖童为何不选欧阳兰兰而选他,所以最后人物死光光时我反而深深舒一口气。
最风靡一时的海岩剧了吧,那会儿好像还不叫海岩剧呢吧。欧阳兰兰的死印象太深刻了,那个倒下慢动作无数次的回放,好凄凉......
海岩~
海岩总喜欢把一些很沉重的东西压在男女主角身上,好象不这样,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有考验。这也算是海岩自己的风格吧,这也是日韩青春剧里所看不到的~~
陆毅演过最好看的电视剧,明明当时资源那么好,现在怎么就flop了呢?
为了袁立和陆毅的那场激情戏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