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的语言搭建一个只有主角、配角、废角三类人存在的世界。
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等级、秩序和权势,主角制定社会规则,正如他们从出生就打上的标签一样,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学里的统治者和教育者,拥有编写剧本、挑选主角、剪辑删除的权力。
同时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存放着被废弃演员的话语权,失去台词的演员就再没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废角是被放逐的牺牲者,被烙上了侵略者的标签,是统治者将放逐行为合理化,向后人隐藏一段不光彩的狼子野心。
他们的人生里不被允许听到音乐,否则就会被警察追逐、审判、关押。
让人倍感新颖的是,废角的展示方式是以降格、失真、黑白等电影效果呈现的,与众不同。
配角更像是一个个批量生产出的商品,被社会标准化,拿到被分配好的剧本和台词,随时都面临被剪辑的命运,害怕是他们内心埋藏的底色,每一天都过的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陷,穿上合格的外衣配合主角演一场别人眼中的好戏。
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高级的科学技术和精英阶层的帮助缺一不可。
主角的剧本也像是一场精心粉饰的戏剧,真正掌握游戏规则的永远只是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其他人哪怕拿到了主角的身份也不过是依靠出身或者掌握某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技能够帮助稳定这个社会机制而已。
依然摆脱不了被掌控的命运。
看完了一场名叫戏梦空间的电影,仿佛作为主角走完了现实生活的前半生。
真实到分不清现实和戏梦。
导演在映后访谈中谈及拍摄的心路历程中说道:We live in our own box.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专属的盒子里,以自己为中心看待世界。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享受了哪些特权,是其他人没有的。
什么时候应该讲自己的故事,什么时候可以将这个权利交托给别人,允许他人分享。
因为社会永远都有自己的主流运行机制,我们的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活跃,知己之优越,明他者之苦楚。
社会中时刻存在着不平衡,媒介存在的意义,是将这样的现实以信息的方式传递出去,不仅仅是存在,更是改变这种现状的理念。
作为一个导演,通过在自己的作品,寻求一种窗口传递,如何改变世界像我想象中的模样,把我对世界的认知,翻译成我电影的语言。
每每直视社会中糟糕的现状,不可否认,这部作品里包含Dystopia的色彩,但我依然说服自己一定要有Hope存在,一定要传递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
这部作品中是一种个人化的叙事,同时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认知,从内容看,这是从底层汲取平实的人生体验,用形而下的个体经历和个性化叙事代替形而上的题材。
这是不是证明,一个人可以自我定义【我是谁】,还是说最终仍需要被社会认可,扮演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小角色。
自我是被自我定义还是被社会定义,听起来像是一个鸡和蛋谁先存在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成为一个想成为的人,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塑造,进行自我的觉醒和反抗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不被定义的人,那这个社会究竟用什么样子的标准框住人的手脚和行为。
也许这个过程中,单纯的一个个体【我是谁】不再那么重要,更有意义的是发觉【我们是谁】,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有自我认知的【我们】是更有意义的。
————————————————观影有感完结————————————————————所以,对我来说比较痛苦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烈的个体意识,无法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接受了社会给予的规范,那,这样的人要如何才能意识到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不一样的我们?
元电影(对于制作流程/术语/罐头笑声/掉帧)几重身份(扮演者本身/扮演的角色/电影里呈现的角色)权力等级关系(主角/配角/花絮演员/幕后花絮的破碎角色)——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映射现实问题(罢工/反抗与暴力)它一定得是产业成熟之作,才能对其进行戏讽虚假的乌托邦痕迹(反乌托邦性质)——不允许杂音,剪辑,读心器音乐/随时的出框——一种打破(内部的)由戏剧组成的人生——无历史音乐的烘托的独白——一种希特勒医院灰色技术 数字化马赛克遮蔽丑陋情绪来源于扮演,人是空壳暖色调里的人头场景31外景晚上(不断提醒在拍摄)全景——中景英雄被减掉 被雪藏审查——文化极权无名的力量“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开枪黑屏 反复回放剪辑之枪——默片隧道——不同滤镜不同场景或许不需要什么实质化的权力象征出现,所有的体制就在运行中(没有人看到剪辑的人是谁,)感觉像是人种屠杀楚门的世界(门布景)“我们在哪儿”“在拍摄中”“快接近结尾了”
第一幕,配角母亲培养主角女儿。
以主角式的的演技,烘托乌托邦式的现实,母亲和万千单亲妈妈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按部就班生活壁垒;第二幕,朋友的无稽之谈助推葆拉突破防线,踏上了寻找主演父亲戏梦碎片的旅程。
途中受到废柴“管家”等人的影响,葆拉认清自我,为循迹父亲真相克服主角对废柴的歧视勇感前行,自己做航行的舵手。
在这里导演用新与旧,黑白与多彩的电影史来隐喻葆拉多彩的现状和黑白的本心,葆拉在新与旧的立场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犹豫不决,不敢于表达。
第三幕,真相大白后的最后考核如期而至,上台前废柴“男友”在配角母亲的伪装下来到幕后用“静音瓶子”为葆拉加油打气,最后真实又直白的口述表达了母爱最伟大,换位思考体会到了做母亲的不容易接纳了母亲的做法,触动在场的“观众”……葆拉打破常规用自己微弱的影响力坚持、探索、改变,确定了立场得到了拥护,表达了废材也是不可轻易删减的觉醒,诠释了电影中饰演小人物的心路旅程和对废材形色眼光的深思引起观影人的共鸣……
当你生活在一个拍摄的世界里,主角是拥有专属BGM衣着光鲜的歌舞剧演员,配角衣着暗淡时刻准备着为主角服务,幕后人员则是被称作“废柴”的黑白人。
不同类型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过着不同的生活,而谁是什么角色取决于你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角色等等。
那么,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和生活的艰难?
女生一直坚信自己只是失去了主角父亲的主角,她拥有自己的专属bgm也可以上主角课程,即使她因为配角母亲衣着始终朴素,但她有一个主角梦。
考试在即,对父亲的好奇探索和bgm紊乱让她一步步意识到也许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她来到了学院,声音工厂,花絮世界去寻找。
最后她意识到不仅她不是主角,而是一家人都是幕后人员是黑白色的。
父亲没有去世,而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另一条故事线”做主角了。
也是这一刻,女生终于明白母亲为她做的牺牲和让步,而她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主角。
这是一部“告诉你怎么拍电影的电影”。
不管是软科幻的设定,人物的区分,还是极度风格化的美术设计,都在讲述电影所营造的虚幻感并强调观众对主角的重视对其他演职人员的无视。
也正因如此,我坚信这是一部拍给配角和幕后人员的电影,每个人都该被看见都该拥有专属的音效,该有情绪该有生活,而不是重复台词也不是只存在在黑白花絮里。
另一方吧故事在讲述女生看见了母亲努力对自己的保护和培养,这是一个更常见的议题,但包裹在这样的设定和故事里显得特别且不生涩。
里面好多细节很搞怪,服务于整个剧的初始设定,等着开拍的不动的配角,底层混乱的背景音,可以主角随便要求的the end。
作为一名真实的幕后工作者,看到故事的全过程就非常心痛,总是不被看见不被重视为主角服务。
同时也发自内心的希望知道一名主角可以完美呈现使数以万计的黑白色的人的功劳,也许不需要被看见,但也不想被歧视被孤立吧。
即使不在人前,也真实的为电影付出的人,都该有姓名吧。
和自己的舞台。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2023北影节第十四场,英皇,个人2023北影节最佳。
设定、架构、脑洞、走心的小细节、总体上的完成度均是90分以上的水平,惊喜、震撼与深思兼有。
尽管有一些不那么完全经得起推敲之处,在我这里都不重要了。
好像是在电影中谈论电影的制作和生成,但又在局部回环审视,漂亮地处理了一些会呵呵一笑的东西,并延伸出对“故事(人生)是提前写好的吗?
”的终极一问。
那么戏梦空间中的故事线、审查和删改、场景、主角/配角/错角/废材等的区隔对立与扶助、台词与说台词/发声的权利,学校、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运行逻辑,均有了隐喻味道,可供对照。
相比于完全的现实主义(如《下一个素熙》),故事在奇幻外壳之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去透视和理解社会运行的切入方式。
有距离感,及伴生而来的陌生化效果,但也更为冷静和疯狂。
一些小点,Silence那段也真是动人,“我给你一个可在喧闹时使用的声效”,真是动荡世界的一处安置,是真心啊。
Paula与外公、父亲画外音的那场戏有些困惑,但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解,处理得比《瞬息全宇宙》舒服很多。
结尾众人突然一个个站起来,一部分统治者和主角们试图千方百计维持的体系轰然倒塌,或有些许猝然,却也解释得通。
不让我们听内心的声音,要用合乎规范的方式运行自己的情感来生成音乐并达到共情,可有几个机器真能百分百地信服和遵从?
如Cooper者怕是没有几人,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撕裂和冲突是萦回的鬼魂,承认并打破才格外动人,这才是大厦重建的希望所在。
一些思考inspired by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开场错过一丢丢但不影响对整部的感受,幸运的是一早一直守着手机学习竟然真的收到了票,甚至富有到做起了二道贩子三道贩子2333。
英皇这块屏幕是真值得!
北影节明年见!
形式大于内容 形式就是内容戏梦空间打破第四面墙:别瞎用蒙太奇,时长有限。
你别说了,快出画面了。
片尾的我们不相信观众。
阶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历史书写,父权)自我成长,母女和解蒙太奇,跳切,mute(吸掉声音装置,马赛克嘴)角色只可以行角色事,不可逾矩等级分明的电影世界中,女主本是边缘黑白人,母亲用药片掩盖真相,女主得以上了培养主角的学校。
母亲是配角,父亲是黑白边缘人,母亲告诉女主,父亲是主角且已经去世。
女主和闺蜜(一家是音乐剧氛围)在档案馆并未查到父亲信息,在男装女仆提醒下进入了边缘人的世界。
女主在酒吧碰到了跳切男,送给他各种音效,和他产生了爱情。
女主在主角学校的汇报演出上公开了自己是黑白人的真相,所有观众也开始暴露自己的缺点,替身,音画不同步,无感情,一起跺脚演奏出节奏,全体推门走出去。
女主中间因为读心器的音乐噪音而去看医生。
主角有BGM,边缘人不配有,重复无意义对白,被剪掉。
社会的规训,每个人被迫表演,服从,掩饰,修正。
闺蜜坦白自己并不喜欢音乐剧。
他们不愿意我们听到音乐,不愿意让我们感受真是情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觉醒。
人生的剧本是从开始就写好了吗,为什么我们没有专属自己的BGM,为了适应别人写下的剧本,我需要删改自己吗临走前,我想送你安静,当你遇到纷扰的尘嚣,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好好倾听,好好前行。
他们只愿意要单一的激动的假的情绪,也不想听到复杂克制真的声音讲不出对白的妈妈只有担心,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爸爸主角学校和废柴区的对比(outtake,不允许发出音乐,警察)女主被抓后妈妈来警局探望,把主角上色,监狱门口的狱警重复对白。
曾以为母亲构筑的铜墙铁壁却锁住了自己,是用爱浇灌的堡垒。
人物们的觉醒,人海战术,一次完美的演讲。
从地板上的门进入酒馆的葆拉女主,像跳进兔子洞的爱丽丝。
和女票一起挑的这部 #戏梦空间 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个人觉得是近几年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
好久没看地这么酣畅淋漓了。
优秀的新世界观建构使它有了一个出色反乌托邦电影的基础。
世界是一台巨大的戏,人生映射为剧本,工作映射为出演,阶级映射为主角(main character)配角(supporting character)以及废材(outtake),生活品质映射为专属声音背景音乐音效甚至小场景。
从宏观到微观,现实各物与电影名词的映射做的完整细节而巧妙。
电影选取非常有代表性的在主角学校就读渴望成为主角的配角女孩儿作为主人公(与英文名the ordinaries搭配的很好),讲述其为了寻找早逝的“主角”父亲留下的回放,屡屡违反自己的剧本离开routine在这出巨大的戏里的探险之旅。
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点事镜头和色彩的运用。
配角的叙事采用整齐划一的偏灰的冷色调,而主角的则使用各有缤纷的明艳的暖色调;也善于在画面内运用光线、空间体积、物体排布隔区等手法暗示人物的处境与站队。
(这是致敬闪灵吗hhh) 小姑娘在途中发现主角阶级统治这出戏时将优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圈定为特权,例如只有主角身上安有读心器来根据心境播放背景音;配角一天天做叶子衬着每天不同的花,为主角跑龙套;outtake意为被剪掉的镜头,正如废角像印第安人一样被划定一块区域生活,日日活在盖世太保的阴影之下干着苦力,专属背景音乐被定义为非法,甚至皮肤都是黑白的不能有颜色。
他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比如男主就像个高ping战士处处被剪。
代表官方的机构称作学院,在这出戏里不“合法”的声音会被他们审核(用一种机器把嘴封死)然后吐出一个小药丸,行为会被他们剪掉(用“剪辑之枪”射击)。
在这样的设定下很自然地讲述了主角在工厂将废材如燃料般压榨用完即弃,学院对所有人的高压统治与思想控制,废材区交易声音气味特效的地下市场,他们对自己价值的持有到被剥夺或放弃到再发现,集会游行试图革命并被镇压等等作为推进女主寻父路上的一个个节点。
叙事的详略和显隐分配的是不错的,比如把男女主“不合伦理”的情愫作为一条暗线。
很喜欢一个细节,最后的主角考试里为女主撑腰但没有台词不敢乱说话的配角们用脚剁地合起来打节奏真的胜过千言万语。
缺点不仅有也比较明显。
当叙事过于宏大伏笔铺垫太多,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坑填不完填不好。
比如让女主皮肤维持颜色的药丸的来历,以及很重要的女主父亲的真相等都没有交代或语焉不详。
留下一个开放式匆匆结尾我不知道编剧是不敢写还是纯摆烂。
总之绝赞的设定加上没圆回来的诸多情节组成了这部电影,你可以说他完成度很高也可以说他完成度很烂,高情商:促进优质二创。
“睡前可不要太多蒙太奇哦。
”“他们让我们是黑白的,是为了不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颜色;他们不让我们有读心器,是为了不让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
初看简介,反乌托邦和影史致敬等让我误以为是一部背景世界观宏达,主题极高的作品,我本期待看到类似《头号玩家》那种遍地戏剧梗的作品,然而本片的观感却并非如此。
导演用了一个本可以玩出许多花样的设定讲了一种最朴素最纯粹的情感。
影片前大半部分都没有着重于表现世界观的设定,很多片子引入新的世界观会尽量的去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填充介绍和完善,但是本片基本是单线,所有的视角故事全部没有离开过女主,只从女主入手,女主未经历过的未了解未说明的,片内就不会去多表现。
导致前半段观影会让我有这个世界观悖论很多,完全不完善,就是单纯提出了几个和女主相关的设定在拍而已,接下来要怎么自圆其说呢?
中间还会觉得有些枯燥和累赘。
觉得导演浪费了一个很好的世界观设定,不去讲更精彩的故事,不去完善世界观,在这里干嘛呢?
然后随着故事展开到了后半段,意想不到的转折开始慢慢涌现,父亲的真实身份,女主的真实身份,闺蜜母亲的真面目,废材区所收到的迫害,所谓的大屠杀真相是什么,当我们正在感叹于故事的走向可能要在两方对立上落幕时,女主上台进行了自己聚光灯下的独角戏,以一出真实的戏剧心声,正式揭露了本片的主题,将影片推上高潮。
母亲才是最伟大的配角。
回看整部电影,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在铺陈将大家的视线引到父亲身上,父亲是谁?
父亲在哪?
父亲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角色呢?
甚至连母亲的几句让人厌烦的固定台词都是直指父亲,母亲在这里就如同影片中的身份——配角一般,让观众集体忽略,而最后通过独角戏台词的引导我们才逐渐聚焦于母亲,影片内外呼应,角色与观众共鸣,感情达到巅峰。
母亲做出了如此多如此艰难地努力,才让女儿正常的站在聚光灯下,她不但要隐瞒自己的身份,还费尽心思让女儿吃药上学,想要她改变命运,而真正的父亲却已经到了另外故事线上,和她们永远不会相交了。
这里与其说电影是对电影制作的延伸和致敬,倒不如说是对抚养女儿长大并奉献自身让女儿成为聚光灯下主角的一位伟大的单身母亲的致敬。
在女儿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认可,勇敢展露身份却还是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指责时,母亲更是挺身而出和收到感染的伙伴们一起动手配乐,更是将这种勇敢扩大化,将主题再次升华。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角色,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不分主配。
当声效小哥在台上质问下面的观众“你们刚刚不也感受到了情绪么,不也为她鼓掌了么”时,我非常奇妙地感受到此刻我作为影院中的观众和影片内的角色们共鸣的感觉,分不出片内片外,台上台下,我们每个人既是角色又是观众,这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为了强化这点,影片内还有很多亮点。
首先整部影片强调“情绪”是表演的核心,通过读心器表达,而音乐则是产生情绪的催化剂,很好的把表演和艺术结合,形成戏剧艺术的表面,最后回归于情绪产生的本源,形成电影的核心。
其次片内,导演使用各种剪辑的手段,比如皮肤黑白片画质的处理,剪辑的处理,音乐音效的处理,各种角色的分类,各种名词的新运用方式,以及电影创作中行为的具象化等等,都使得影片内和影片本身进行强烈的互动,给观众穿透荧幕的体验。
另外影片更注重于电影制作和创作上本身的梗,而非我们一开始以为会有的各种电影内容上的梗。
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戏剧影视作品粗暴的商业流水线制作方式,角色的鲁莽归类,台词的死板,音效音乐的绑定搭配表现,以及删减删改和谐等等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让人在感叹导演的创意时也要不禁唏嘘。
以上种种结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强烈的交互感,而且不通过任何外界渠道媒介等模式,仅仅通过影片内容即可达到,实在是神奇而美妙,不得不说在这两个小时内,是真正的戏梦空间。
而在这样的体验下埋藏着的如此真挚的情感,更让人心生感动。
人文主义科幻,一种蛮黑色幽默的混合呈现(电影工业的框架、社会分层的现实),东德集体主义式的建筑和规范审美、温和复古的调色。
故事的两条叙事,一条喜欢,一条疲惫。
喜欢的一条是女生对自我身份的追寻、真相的探索、现实生活的建构、与父母关系的重塑,这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历的命题,个人的认识成长和自由冒险永远打动我。
感到疲惫的一条是电影名《The Ordinaries》,包括从开篇对配角的塑造和边缘的强调,以为是要讲边缘视角的困境和生活的,母亲对于主流生活的融入、对女儿边缘身份的隐瞒、主流父亲对边缘母女的抛弃,都在强化社会分层的规范和价值倾向;可最后的解决呢?
是边缘女儿顺从主流规范并且取得了主流成就…啊,这不就是主流收编边缘的故事吗?
且取得主流成就的她不仅仅是个案吗?
可以成为参考和帮助边缘人群吗?
我完全没有感受到激励,而是很无奈、普通人的无奈、以及塑造普通神话案例的哑然,这对普通你我毫无帮助。
规则改变了吗?
最后大家看似是走向了一种虚无空间,一场「大屠杀革命」都没有改变的社会规范,会被一个少女神启般的行动都击破吗?
太理想主义而失真啦!
如果真的是讲边缘人的普通生活,想到陈英雄的《三轮车夫》,他是这样无望的、危险的、徘徊的,什么也没有改变,一家人最后载着三轮车,依然要在河内艰苦的讨生活。
同时想到《老狐狸》一样,给了普通人的故事失真的解决,却完全省略解决的过程…普通人,是一种什么也未改变。
形式有亮点,但没玩出什么有趣内容
真正的人生如戏,一心怀揣主角梦的“配角”。等级分明的世界分主角、配角、废料演员三等,配乐、音效、剪辑、跳切、消音、画外声、数字化等电影元素盛满,人既可以被褪去色彩也可以被打码噤声,大开眼界,异常有趣。以对称规整的构图,整体晦暗的色调,冰冷黢黑的建筑映现出满幅冷峻严谨的德国式美学,女主精灵乖巧又苍白的面孔活脱脱一张反乌托邦的脸,女主妈妈亦长着一副板正严明的德国面孔。熟男范的老爸好帅!!继《大都会》之后,时隔95年,德国终于又拍出了一部反乌托邦科幻电影!此部更是将反乌托邦、科幻、歌舞等风格罕见地糅合于一炉。今天看的电影里,上一部《AI创世者》是寻找妻子,这部是寻找父亲。结局用集体跺脚的方式反抗高度等级化的集权社会骤然显得黯然无力,悠扬吟唱的民谣片尾曲那般婉转倾人![10.21看的]
1.5。空有概念的伪科幻片,充其量是个过家家级别的童话奇幻片。连世界观都没理清,对电影的机制与本性完全没有深入的思考,看似在探索某种语言的边界,其实只是对电影媒介进行居高临下的纯粹的掠夺,用以成为导演简单粗劣的服务于其同样无深度可言的陈旧社会表达的隐喻工具。
设定好棒,就像生活的剧本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龙套演员,必须证明自己具备成为主角的能力。其实就是一场社会寓言,影射了满受歧视和排斥的社会机制。可惜围绕“寻父”的戏剧核心点有些杂乱无章,其实这个反乌托邦的套路特别适合做成一部标准的皮克斯动画。
故事设定有点意思,但是并不好看
分享我觉得自己被训化的一刻:葆拉破坏门锁独自出门后,我竟然怪罪她不懂事,浪费妈妈的苦心,她如果不幸被抓只能说自食恶果。(闪过这个念头的后一刻,我觉得好难过,为被训化的我及我们)
配角没有足够的对白,就用跺脚表达自己的情绪。数字化带来的电影本体焦虑。故事,情绪,音乐,读心器,情绪是从心出发的,音乐是情绪的表达。跳切的男孩。剪辑之枪和炸弹的那场戏简直封神。阶级,电影艺术版本的1984和美丽新世界,没有色彩也可以有主角的能力,只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接受革命,伪善的中产阶级。发现自己并非主角时的主体性怀疑。想象力出奇,整个故事情节是规整的叙事结构。bravo!
创意是挺有意思的。如果是日本拍或者是做成动画的话,说不定会更有趣。
7/10。媒介的技术控制将困扰人类社会的存在焦虑做了深刻阐释,虚拟的电影空间中人被森严的等级划分,黑白彩色说明了外表有优劣之分,角色一旦被外界发现瑕疵(声画错位、音质损坏、图像退化),就只能和废角、错角这样的边缘人一起生活在垃圾堆,当宝拉和好友聊电话,对方的手伸出了分割画面的缝隙,直至景框变为黑域,还有角色谈话时播放的背景乐和罐头笑声,都暗示媒介对人的操纵是不自觉变化的。影片也对文化审查提出反思,封嘴的马赛克、场景和动作不连续的跳切,剥夺了人们的观看权力和思想自由,宝拉犹如一个逃离洞穴的觉醒者,她在寻找失踪父亲的过程中,逐渐确认真实的自我是一个被母亲精心伪装的废角,她的主角父亲不是因造反被取消官方档案,而是抛弃了母亲,最终她接受了自我缺陷,启发众人走出洞穴,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角,无法被外界否定。
乱七八糟的故事,精彩绝伦的设计。
以高概念化的「元电影宇宙」设置背景,用主角与配角的角色区分引喻社会定位与阶级关系,德国人这一波在表达形式上已经赢了。逻辑预设跳脱出原始的泣诉式定位,将自我价值体现融于电影化情绪象征,构建的世界观虚离现实却又巧妙新颖不显突兀,和谐、随意且自然。缺点是主线核心新意不多,以为的大开大合的推翻制度消除阶级最终却落位于老套狭隘的个人价值体现还是太过保守。且台词设计、情绪铺垫以及节奏与推进均略显缓慢而笨拙,明显的「身体跟不上意识」从而导致呈现效果有些头重脚轻力不从心,代入感不高亦在所难免。两星给概念,呈现值一星!!
半部好戏,从阶级斗争社会寓言变成了煽情励志童话故事
挺好的构想拍得这么无聊
极致的迷影,用视听语言叙事,探索电影形式边界。
开创了另一种“元电影”,设定真的想象力起飞,整体上用这种有趣的形式包裹着少数群体被异化、排挤,特权阶级的抱团与背叛,种族歧视和二战反思的内核。但是也有一些非常混沌的地方,比如为啥女主突然就花絮了?电影的观众在哪里?剧本是由什么人来设定的?这些在影片中都避而不谈,如果能进一步探索也许更好。
用电影角色和手段套出的反乌托邦故事,自然能让喜欢电影的人在元电影互指的意味中看出趣味,但剥去这层设定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寓言,目的指向性太明确,恰恰没有传达出它一直在强调的"emotions"。|非常适合在资料馆放,北影节竟然没排这部。[230425]
@BIFF2023
可以说是一部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反乌托邦"元电影",但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山寨气息,看似是弄出来一个特别迷影的东西,但其实内核还是阶级和人性,对于刚入坑的影迷来说应该还算不错,创作者很有想法,但还是再沉淀沉淀吧
好看,也喜欢,隐喻很明显,就是有些没太搞明白,可能是看的太过碎片,需要再回顾、思考一下。看到了很多其他电影的影子,《楚门的世界》、《V字仇杀队》、《布达佩斯大饭店》、《雨中曲》,甚至《浪潮》。片头音乐一响起,我就觉得可能是我喜欢的类型,想法很棒,像是用迷影的手法去拍电影。超喜欢片尾曲,在单位电梯里面一边听一边摇头晃脑完全忘了社恐是什么东西。年度最佳预定。
设定很棒,故事感觉略显无趣,偶尔有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