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别人觉得你是谁,最重要的是知道你自己是谁。
女主角第一幕我就觉得好美,那种自然老去,留有岁月痕迹的美,而剧中似乎一直是一个被抛弃者的角色,被丈夫抛弃,被男友抛弃,直到最后的那一幕在得知亚历克斯结婚有女儿后,那个未接通的电话依然表明她没有当下,她又一次的被放下。
作为一个咨询师看这样的一部剧,感受到剧中的医生竭力的想帮助她,读她的作品,去找鲁力了解亚历克斯的情况,但是告诉她真相就是对她的救赎吗?
不过是再一次见证她被抛弃。
又一次陷入她被抛弃的轮回。
她不是失去了伴侣,她只是失去了自己。
她做不到抛弃别人,而她的内心便总是感受到被抛弃。
那么抛弃与被抛弃之间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或许还有一些中间地带各自自在。
说到这里我感受到女主角的沉重和纯粹,那份对别人爱的沉重以至于相信亚历克斯真的会为她而死,或许真的为她而死才是她想要的结局,或者小说中的结局才是她想要的结局,而纬度真实的结局不是她想要的。
这三个结局对应着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哈哈哈,突然想到的。
所以了解真相是她又一轮生病的开始,而接纳真相将会是她新生的开始。
没有那么多人喜欢的沉重和纯粹,有的更多的是鸡毛蒜皮,轻松自在和各生欢喜。
沉重也好,自在也罢都是命吧。
你觉得我是谁?
Celle que vous croyez? 我在facebook上伪装成我的侄女,她带着我的前夫(或者前夫带着她)在某天离开了我。
我是一个法语教授,我读过玛格丽特·杜拉斯,我读过很多书,我每日在一群年轻人面前夸夸其谈。
看起来很自信、从容。
但我害怕见你。
一开始,通过私讯,我们对彼此的谈吐感到满意。
那时我们平等,尽管在你的想象中我是一个24岁金发女郎,会跳芭蕾。
后来,我们打电话。
我的嗓音没有令你起疑。
呼,通过!
好像把恋爱变成了考试,我想。
但没关系,只要我们幸福、快乐,一起做爱,分享生活。
听筒里的对话断断续续,时停时顿。
大量而不同的呼吸充斥着听筒,填满了空间,其间我看到斑斓的情绪在空气中漂浮。
像璀璨复杂的宇宙。
这段回忆很美好。
但后来我们失败了。
无数次,我站在约定见面的地点,无数次,你掠过近在咫尺的我,甚至没有一个停留的眼神——一个五十几岁的黑发女人,不是我爱的克拉拉。
无数次,我站在原地,让人流在身旁流动,让你从我的眼前流走。
我说无数次,是因为我回忆了无数次。
我说无数次,是因为这一生中我胆怯了无数次。
许多东西都从我身边溜走了。
我就像河岸边的一块石头,身处一片流动的空间,却从不肯答应任何邀请。
为了那个虚假的悲伤结局,我写了本小说。
那里面你没有死,死的是我。
后来我知道了真正结局,这次在明媚的阳光底下,湖岸边,告别了咨询师,跟她说我很好。
然后我拨打了你的电话。
我还是想要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次我要跳下奔涌的河水,哪怕没有任何邀请。
前半段如温开水,平铺直叙,回忆与现实不停交叉,但隐约中有股力量支持我看下去。
后半段真实性与戏剧化碰撞,每个情节反转都能激起我的感叹和反思。
很明显,男性始终拥有更多的权利与机会,女性需要更努力,更自律才能得到多的认同,同时,女性所受的压力和非议也远大于男性。
一个女人在结婚二十年后,面对丈夫的背叛,出轨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侄女,离婚后的生活也不尽人意,后来在虚拟社交软件上,她以侄女的容貌收获了一份爱情,但这份见不得光的爱情让她屡次想要逃避,是她在欺骗吗?
是什么伤害了这份感情?
是不是47岁的离婚女人就不能再拥有爱情?
可是凭什么?
凭什么男性就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男性就可以在爱情里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甚至可以利用女性伤害女性。
“我不恐惧死亡,但我恐惧被抛弃。
”克莱尔只是想让自己过得快乐一点,只是想让自己从悲剧中更快的走出来,她错了吗?
她没有啊!
(这篇影评太主观了)“如果我还是我,但是我已经老了二十岁了,你还会爱我吗?
”把这个问题分别放在男性和女性身上思考,不用急着给答案,自己想一想。
与女主相似的是,我也刚刚经历过一段漫长恋情的消亡。
所以在电影的每个阶段都多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克莱尔在男友温吞暧昧的态度里得不到想要的重视、在儿子面前说出我已经不在乎她时故作淡定的逞强以及在前夫面前说起新男友的样子,大概是每个女生在感情里浮沉的真实写照。
克莱尔,年届50,在自己的领域发展的很好,有着让人引以为傲的职业,在面对感情的滑铁卢的时候,依然还是崩溃的不堪一击。
我觉得她是有一些恋爱脑的,在爱情里充分享受甜蜜,在不得不分开时也不愿意放手,用翻倍的想象去惩罚自己。
所以其实在电影的最后,当她得知Alex没有死反而已经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时候,我是不太希望她给他打电话的。
我其实也不太明白导演为什么这样安排,如果是我的话,我想也许我会掘地三尺再次找到Alex新的账号然后偷偷围观他的生活,或者就是直接把手机卡抠出来扔掉,彻底和这段人生告别,而不是再次取得联系再次藕断丝连。
可能这就是思维差异吧,我是太不浪漫的人了。
有人说,电影名字《你觉得我是谁/别问我是谁》是指在虚拟网络中大家的感情也是虚幻,所以不要问来处归处,不要问皮下是谁,只管互相取暖就好。
但我觉得或许这个名字也在说明女性在感情中的迷茫与脆弱,你觉得我是谁呢,我不过也是一个在人海迷失的人罢了。
前不久,一则“女主播直播翻车事故”的新闻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引起了轰动的讨论,事件女主角、网名为“乔碧萝殿下”的女主播不仅遭到了网友们的轮番调侃,相关的鬼畜视频、笑话段子和批评更是持续不断,至今仍未停息。
翻车前后的“乔碧萝殿下”事后,“乔碧萝殿下”在多个平台的账号因各种恶劣原因遭到封禁,网络上随即也掀起了互联网社交真实性的讨论。
尽管“乔碧萝殿下”的新闻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但它并非仅此一例的社会奇闻,事实上,世界各地均有过类似性质的新闻频频出现。
而早在今年二月份,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展映单元,也曾入围过一部讲述相似情节的社会新闻式的法国电影:《你觉得我是谁》。
影片《你觉得我是谁》由法国导演萨菲·奈布执导,法国在役国宝级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新生代男演员弗朗索瓦·西维尔担任主演。
该片目前的豆瓣评分7.6,是近期上线的流媒体新片中评价仅次于《寄生虫》和《痛苦与荣耀》的口碑佳作。
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克莱尔是一位大学教师,年过五十的她与丈夫离异后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影片伊始,她正在向心理医生凯瑟琳·鲍曼讲述自己不久前的一段痛心疾首的经历。
克莱尔秘密交往了一个年龄小自己很多的男朋友鲁本,在短暂的热恋期后,鲁本在克莱尔的世界里彻底地销声匿迹。
任凭克莱尔如何尝试着与鲁本取得联系,她都总是被各种借口回拒和搪塞过去,最后甚至完全联系不上。
心急如焚的克莱尔想起了鲁本的室友,一位叫做亚历克斯的年轻摄影师。
克莱尔打算以陌生人身份结交亚历克斯,以此接近鲁本的生活,继而了解鲁本对她不予理睬的真实原因。
克莱尔注册了一个名为“克拉拉·安东尼斯”的脸书账号,她伪造所有的身份信息,以24岁的年轻女性的角色接近亚历克斯。
经验丰富的克莱尔不断地给亚历克斯脸书上的照片点赞,果不其然,这样的举动很快便吸引了亚历克斯的注意。
克莱尔渐渐地和亚历克斯熟络起来,亚历克斯的年轻和激情打动了克莱尔,而克莱尔的知性有趣同时也吸引着亚历克斯,彼此的互动相当之频繁,像是一对热恋中的甜腻情人。
理智成熟的克莱尔最终还是未能招架住亚历克斯的攻势,在亚历克斯的要求下,她发给了亚历克斯一张从别人主页盗取的“自拍照”,随后是更多的照片、视频。
现在的克莱尔已是骑虎难下,她无法控制对亚历克斯的心动,而亚历克斯欣赏的却是那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人设“克拉拉”。
与亚历克斯这样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交往,克莱尔枯燥乏味的中年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润调节,她的生活心态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仿佛自己真的成为了那个年轻的女性“克拉拉”,甚至连前夫也对她的状态有所意外。
克莱尔和亚历克斯的关系越来越疯狂,他们甚至玩起了电话性爱游戏,这对于一向保守的克莱尔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愉快尝试。
心态逐渐年轻化的克莱尔在同龄人的聚会上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她讨厌中年人的死气沉沉的氛围。
线下“见面”,是俩人早晚终将必须去直面的事,亚历克斯也迫切地想要和自己期待已久的女神“克拉拉”见面。
而制造了“克拉拉”的克莱尔却胆怯与亚历克斯相见,她害怕亚历克斯知道事情真相后离开她,害怕亚历克斯无法接受年老色衰的她,而亚历克斯早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中心,甚至是全部。
亚历克斯对“见面”一事的催促,使得克莱尔变得心不在焉,开着车绕着同一段路转圈、在图书馆旁若无人地电话聊天……发生在克莱尔身上的诸如此类的失魂落魄之事不计其数。
克莱尔能做的只有拒绝见面,或以各种原因放鸽子,自己却躲在某个角落关切地远望着亚历克斯的身影。
亚历克斯最后一次要求与“克拉拉”见面是在车站,克莱尔来到亚历克斯的面前,亚历克斯本人却无动于衷,完全没有认出她来。
这一刻,克莱尔彻底地明白亚历克斯爱的只是那个虚构角色“克拉拉”,哪怕自己拥有“克拉拉”与亚历克斯的全部美好经历,也无法成为“克拉拉”本人。
深感绝望的克莱尔在电话中向亚历克斯提出了分手,为了让亚历克斯彻底地死心,她谎称自己即将与交往多年的男友正式结婚,并且会搬到巴西去。
随后不久,亚历克斯注销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再未联系过克莱尔。
为了知道亚历克斯的近况,克莱尔主动联系联系到了前男友鲁本,她拐弯抹角地向鲁本询问了亚历克斯的情况,却被告知亚历克斯的意外死讯。
亚历克斯在被克莱尔的行为伤害后选择自杀了结,克莱尔杀死了自己的心爱之人。
当故事发生到这里,想必会有不在少数的观众开始吐槽剧情的俗套狗血。
但影片并未就此打住,在一系列抓马背后,其实还隐藏着连女主角也不敢去直面的真相和残酷伤痛的记忆……
除了社会新闻式的奇情故事外,《你觉得我是谁》的看点还在于“法兰西玫瑰”朱丽叶·比诺什的精彩演出。
比诺什拥有一张不算绝美,但给人印象深刻、构造深邃的面孔。
这样一张极富表现张力的面孔,被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巴斯、杜蒙、哈内克、卡拉克斯在内的无数著名导演的特写镜头所青睐,本片同样使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捕捉比诺什的面孔。
作为当今世界上被公认的演技最好、奖项成就也最高的女演员之一,比诺什的演出质感是不需要多加赘述的。
她在本片中的表演保持了其一贯的细腻真实,以及法国女演员的大胆,哪怕是诠释“电话性爱”的戏份她也毫不露怯。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影片《你觉得我是谁》是比诺什的又一部个人表演秀。
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讲,《你觉得我是谁》和“乔碧萝殿下”事件都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危机。
在智能手机已经接近全面普及的社会情形下,网络不透明社交正逐步地取缔面对面式的传统社交,各种花样和形式的社交app层出不穷。
但这些看似便捷简单的网络社交方式,却隐藏着令人防不胜防的骗局。
在网上,人人都可以年薪千百万,人人都可以貌美如花,不透明乃至虚假的身份信息遍布网络各个角落;照片可以PS,人声可以合成,甚至连人脸都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移花接木。
科技发展的同时并未如预期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真实感。
“乔碧萝殿下”直播事故所带来的网络热议的效应,或许正是人们对网络信息危机的一次不自觉的反馈。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你觉得我是谁》所反映的实际是中年女性集体面临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困境和焦虑。
丈夫出轨年轻女性是导致克莱尔的婚姻结束的原因,而她在网上与人搭讪也会选择年轻貌美的虚拟形象。
克莱尔这个角色的悲惨经历、她的所作所为都指向了一个简单的归因:年轻貌美的女性更受欢迎、更有市场竞争力。
就在七月底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中国女演员海清在一众电影人面前讲述了中国当下的中年女演员们在影视剧行业举步艰难的尴尬处境,尽管因为言辞不当遭到了一部分网友的责备,但她的呼吁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实际上,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情感生活方面,中年女性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和焦虑。
社会对中年女性投予了过多的冷漠和歧视,这是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无数费尽心思营销甜美少女人设的“乔碧萝殿下”式网红的出现,不就是“年轻貌美的女性更受欢迎、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最好佐证吗?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5的豆瓣评分我觉得都低了 这部和Elle一起构成了年过半百女性的生理需求和被爱需求的真实写照。
当五十多岁的妇女不再只是偶像剧中凶巴巴的婆婆,而是抛去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依然是鲜活的人,有着一样对衰老的恐惧,对年轻的向往和身为女人最真实最难以摆脱的被爱被抚摸的欲望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而影片的第二层又落在前夫娶了个年轻女人对claire造成的伤害上,她只是一再想确认自己的价值,希望别的男人认可她的内在重要于一个年轻美丽的身体又像是在讲所有女性受过伤害时的自我怀疑和脆弱自卑。
像高赞影评近朱者千慧说的那样,“她在课上信心百倍地在课堂讲述着女性的觉醒,却对自己的自卑也束手无策。
所以即便想象里她也让自己在关键时候死去,不配得到幸福。
” 其实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当爱情离去远与你够不够好无关,我们也天天喊着要拒绝身材羞辱接受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可是依然有那么些个敏感的瞬间,希望自己套上那个年轻金发少女的壳,好像成为这样的人生活会简单很多,也会收到更多的爱。
露出真实的自己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美满的结局。
这部和Elle一样,看完让人感觉既心头一紧又如释重负。
常常担心五六十岁的自己失去了美丽的脸庞光滑的皮肤曼妙的身材成为那个只能在幻想中和朋友老公性爱的女人,成为那个他在火车站擦身而过却不会多看一眼的女人,可是这部电影并无法让人宽心,因为那些自卑那些空虚那些畏惧都是真实的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可是正因为影视作品的表达,他们又让人宽心,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答案,五十多岁的她们依然会像小女孩一样去嫉妒,去感受,去爱,她们依然不超脱,依然会受伤,可是至少她们是真实的,是被看见的,这难道不足够吗Juliette Binoche 即使老了依然举手投足之间充满韵味,炉火纯青的演技也将文学老师的形象塑造的非常完美。
三个在浴缸的镜头很出彩,水像层面具让日益衰老的脸庞变得模糊,Claire像快窒息般,而眼角已分辨不清那是不是夺眶的泪水。
惊叹于一个男性导演能如此准确地把握女性心理,我像在直面自己如今的自卑和三十年后的恐惧
很文艺也很悲凉。
一个受到前一段婚姻深深伤害的女人,对自己受到的伤害已经没有办法诉说。
只想得到一些爱抚和关怀,哪怕是虚无,也是想通过这些关怀重新建立起被击垮的自尊心。
或许不是贪恋年轻的肉体,而是涉世未深的人才会毫无顾忌的述说内心的感受,夸张的表达对另一个人真挚的贪恋。
女主贪恋这些纯粹的情感。
对于自身对这种贪恋爱抚和被爱的感觉,对于女主来说,是不是爱情。
也不一定,这可能也是爱情的一种形式。
极致浪漫但也虚无缥缈,没有感情基础,或者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网恋,能到这种程度,可能和人物设定有关。
都是和艺术相关的一些职业,情绪可能会更加浓烈。
所以也不会觉得特别的突兀,虽然突然就爱了,会觉得…嗯…黑人脸问号。
额…跑题了。
不管怎么说吧。
虽然狗血但画面还是很美的。
心理医生这个角色可能只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推动发展的这么一个功能,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卵用。
还一脸严肃,感觉下一秒脸就要垮下去了。
心里医生如果真的是做这些工作。
有点心疼女主的咨询费。
二次跑题。
不管怎么说吧。
贪恋是人之常情,希望在现实生活里能遇到如此贪恋自己的人吧。
不管别人觉得你是谁,最重要的是知道你自己是谁。
女主角第一幕我就觉得好美,那种自然老去,留有岁月痕迹的美,而剧中似乎一直是一个被抛弃者的角色,被丈夫抛弃,被男友抛弃,直到最后的那一幕在得知亚历克斯结婚有女儿后,那个未接通的电话依然表明她没有当下,她又一次的被放下。
作为一个咨询师看这样的一部剧,感受到剧中的医生竭力的想帮助她,读她的作品,去找鲁力了解亚历克斯的情况,但是告诉她真相就是对她的救赎吗?
不过是再一次见证她被抛弃。
又一次陷入她被抛弃的轮回。
她不是失去了伴侣,她只是失去了自己。
她做不到抛弃别人,而她的内心便总是感受到被抛弃。
那么抛弃与被抛弃之间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或许还有一些中间地带各自自在。
说到这里我感受到女主角的沉重和纯粹,那份对别人爱的沉重以至于相信亚历克斯真的会为她而死,或许真的为她而死才是她想要的结局,或者小说中的结局才是她想要的结局,而纬度真实的结局不是她想要的。
这三个结局对应着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哈哈哈,突然想到的。
所以了解真相是她又一轮生病的开始,而接纳真相将会是她新生的开始。
没有那么多人喜欢的沉重和纯粹,有的更多的是鸡毛蒜皮,轻松自在和各生欢喜。
沉重也好,自在也罢都是命吧。
性别歧视无国界,年老色衰无国界,渣男喜新厌旧无国界,网络撩骚无国界,见色起意无国界,大婶不愿老去无国界,摄影师容易走偏无国界,做了才爱无国界,7.6分应该是打给女主演的,综合起来不够7.0分。
本以为会送给大婶面对衰老和渴爱的心理一本励志指南,结果心理医生全是废话还装模作样反复出来。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没有一样男女交情经得起颜值和时间考验,导演仍然有贡献。
不记得谁说过,任何年纪都有拥有爱情的权力。
克莱尔和亚历克斯恋爱时,青春洋溢的样子让观众也跟着欢喜,可能还会勾起很多回忆。
我想那一刻是没人考虑伦理的。
建立在虚拟和谎言之上的感情注定带着伤害,而伤害往往又带有一定的治愈效果。
随着故事两次反转结局,终于给了克莱尔一个出口,让她放过自己。
故事于亚历克斯而言,是青春中一段带着伤痛的爱情故事;于克莱尔而言,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挫败、叛逆和治愈的故事。
或许此后,克莱尔会在同龄人面前大放异彩,收获一段真实、相知相惜、美妙的爱情。
从克莱尔的举措看,她是自私的。
她没有因为年纪和抚养孩子放弃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在伦理社会是不被理解的。
不由想到周蓉(《人世间》),她也是自私的,自私到不顾亲人因她受到的伤害。
但对这种有思想的女人表现出的自私,我是尊重的。
因为她们不受世俗的裹足,敢直面自己,追求内心想要的东西。
有的女人自私是被拼命压制的,然后通过另外的途径表现出来,比如对孩子的辱骂,或者习惯性地诉苦博同情。
还有的女人是等到老了,或等到有闲暇光顾自己内心的时候才会爆发。
心里隐隐的委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没有被满足,她们可能会性情大变,有时候发作在更年期,有时候发作在老年痴呆期。
也有人能克己复礼一辈子,然后将此传统潜移默化地代代传递。
后来发现,原来克莱尔的举措都源自于侄女和丈夫的背叛,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接受多年的付出和魅力的增长敌不过年纪的残酷。
似乎,迈入中年的女人都会有这方面的困扰或恐慌。
我想,思想上的魅力敌不过身体,那是因为人性。
所有让人赏心悦目的,不都是年轻漂亮的吗?
人在这种时候,不过是个动物。
所以,不该批判追求外在美的人轻浮,更不该批判不服输的人荒唐。
让有思想的人接受一件事,是需要内心认同的。
虽然这种认同也夹杂着另一类价值观,且通常是和主流价值观相悖或还比较小众的。
她们越有思想,普适的观念越难侵占她们。
所以,她们表现得自私、叛逆、疯狂、荒唐。
剧中有个心理医生,是引导克莱尔寻找出口,也是推动剧情很重要的人物设置。
虽然她除了倾听并没做足够的努力,但是她好几处惊讶和强壮镇定的神情,让我觉得这是个高压行业,要见识还得理解那么多人性的阴暗。
还好,旁观者的思路和理智让她找到了鲁多,得到了亚历克斯活着且已步入正轨的动态,算是对克莱尔的最佳救赎。
最后,克莱尔又拿出那部手机,拨通了应该仅存的号码,脸上浮起幸福或者也可称为意味深长的笑容。
如果电话有回应,那,或者笑一笑过去了,互相谅解和祝福;或者冲破枷锁再次奔赴,留下更多的伤害。
哪种,我都不愿接受。
脑海里浮现出贾平凹的《暂坐》(可能记忆犹新),和《廊桥遗梦》(可能都涉及女人的叛逆),结合我自己的生活,感知成年人的痛,似乎没有尽头。
只有夹杂着的过程,会有惊喜和幸福。
想要圆满的结局,就在故事最完美的时刻,选择结束。
网恋部分尬死我了,反转可还行,女主加一星- -
She thought she killed him. But she was the only one who died. 论男人的钝感力和女人的细腻心的不可调和性。你以为他有多爱你,其实至始至终全是自己加的戏。
一部嵌套着法语的三流美国式电影,庸劣以及
老套的网恋部分被比诺什表现得情感翻涌,增加了不少可信度。以为影片会在“身份”话题上多做讨论,但反转再反转的处理过于俗气也过于言情。
@2024-06-02 16:01:29
我本人
比诺什情感充沛,如此细腻的演技,吹到爆。真的很法国,轻描淡写就完成了转折。骑单车的断崖,两个人在床上读的《朗读者》,即使是女主的幻想里也是极现实的。年轻貌美与成熟风韵经常就是无解的,也不需要唯一的答案,只是选择的一种活法罢了(凭啥要求非要接受,不接受但是自己开心也没关系的啊,自由选择而已)
!!精神分析片的典范啊,虽然受限于我这婴幼儿法语水平,理解有限。但我很爱它。~50岁的女人还有获得爱情的可能吗?以谎言开始的爱情会值得继续并走向某种结果吗?他爱的是哪个你呢?你创造的形象,你的内在,或你?真喜欢,发现这个Claire和《将来的事》里的Claire都是我最喜欢的“女性变老了后.......”的姿态。婚姻可能失去,儿女可能不在身边陪伴,色衰而爱难寻,自我可能也要重建,但她们不缺少勇气,和再次爱的能力。她们让我感动。
虚幻终究是虚幻,没有一丝触感。
看网评一般,我分了几个晚上看完觉得还不错。对于感情关系,这种错位地探索,有点模棱两可,说了什么又似乎啥都没说。有点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感觉。
还以为前面冗长的铺垫是为了最后的大反转,然后并没有
我可能瓦特了,一直暗赞女老师的魅力,直到快演完才反应过来是朱丽叶比诺什……这故事很法国,我觉得这部比诺什的演技比以往都丰富饱满
想象力太贫乏了 应该让欧容来拍 ps比诺什太美了 秒杀侄女啊
前半段是中年女人在网上伪装成年轻女人勾搭前男友的好朋友,勾搭成功、自己也陷进去了;后半段,她了解到后来的真相后,电影走向变成了中年女性失婚、无法面对背叛和无法接受衰老,这种前后及尾声的变化、衔接太对不起前半段打造的故事了,经不起推敲,还好比诺什表演好、尤其不同阶段的特写,眼角的皱纹都有戏,音乐也不错。【中国电影资料馆】
克莱尔用勾引自己丈夫的侄女的身份去监视情人,没想到却因此和情人的朋友阿历克斯燃起激情,在戛然而止消失之后,没想到的是在阿历克斯却因为失去所爱而自杀。这是一个为爱所伤未愈的人去伤害一个无辜之人的故事,也很具有现实意义,虚拟的网恋和真实的社交之间相隔如此之大,以至于最终的结局只会是伤人者自伤,无辜者躺枪。比诺什自不必说,即将步入晚年却依旧如此有魅力,而弗朗索瓦希维尔今年真是频出佳作,继《狼嚎》之后又奉献了一部水准之上的爱情电影,对角色的拿捏也很出色。
法国文艺片作女主角80%以上都是出自文学相关专业?比诺什演真好。同意我妹说的:一个女的很难允许自己输同一个人两次吧…
网恋到底是爱上那个人的容貌声音还是内在?
没有欲望,爱会变成什么?XXX.
心理医生太厉害了,抽丝剥茧,没有被表象骗到。至于有年龄差距的爱情,谁不爱年轻人呢???相亲男的都会比女的大几岁,但是女的呢…我也喜欢比我小几岁的帅男孩
不用扯什么女性啦,中年危机啦,网络时代的孤独啦神马的。这就是网恋梗心理梗包装之下,一个传统两性关系的经典故事:渣男催生作女,作女伤害暖男,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在世界大多数地方的情感故事中,还是愿意要么让渣男受惩罚,作女醒悟和暖男团圆,要么让渣男悔过,和作女团圆,让暖男成长;唯独法国人讲这类故事,最后一概都是要收在渣男更渣,作女更作,暖男也变成渣男的结局上,所以最后比诺什打电话一点儿不意外,因为小暖男还没变渣男呢,得加把劲儿。教授第一堂课就讲《危险关系》已然剧透。不过这个故事不好看倒不是因为旧套路,而是因为,既然新瓶装老酒,我看的就是你这新瓶设计得如何巧妙嘛,结果用FB玩网恋,照片视频都已经上传了,还一直在通电话,根本不成立,全程不能接受,后面怎么翻转都看着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