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首映,全程惊呼wtf。
就连制片人Lars Knudsen在接受Deadline采访的时候都说因为影片不好定位,所以他们在宣传的时候都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放映规格也选择了保守的小范围,不同于aster前两部。
不是恐怖片,倒像是一部融合了《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许多视觉元素,ari aster本人对非常规家庭关系的迷恋,以及力图于打破观众期待的大成本喜剧家庭黑色幽默电影。
Beau是A24目前为止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花了3500万美元,对比《瞬息全宇宙》的1500万和《遗传厄运》的1000万,可以说ari aster真的是a24亲儿子了。
他自己本人也是很敢拍的类型,在好多个采访里都说他没有那么在意拍出来的口碑,他想拍所以就冲了。
毕竟beau是一部构思了近十年的电影,其的原身是一部16分钟的短片《Munchausen》(2014),我看了,一些拍摄手法在beau里面也有延续,比如几秒钟的光影变化凸显时间和人物内心情绪的转变和一些fast pan,并且叙事很宏大,但整体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说beau的叙事主角从《Munchausen》的母亲变成了Joaquin演的儿子。
有人说《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都是ari aster为了拍出beau而拿来练手的,确实能在beau里找到《仲夏夜》里那种灿烂阳光和大片绿植也掩盖不住的荒谬和诡异感,以及看过《遗传厄运》都忘不掉的对阁楼和断头的恐惧。
制片人说,这是最像ari aster本人的作品。
有点疯,有点无厘头,有点恐怖。
毕竟他的毕业作品拍的是“性骚扰父亲的儿子,“ 成名作拍的是”母亲在女儿死后误入邪教割掉自己脑袋“和”女孩在亲姐杀掉父母后成为邪教女王。
“ 影片结束后我和朋友开玩笑说ari aster的家庭到底得有多黑暗。
不过ari aster自己说其实没太参考自己的家庭,他也很感谢自己的家人没因为代入他的电影而与他产生矛盾。
《Beau》其实结构很清晰,一共分为四个场景:一. 混乱暴力的城市街道二. 看似友善实则诡异的白人郊区家庭三. 住在森林里的孤儿剧团四. 他妈的大house看完全片我最疑惑的点其实是,Beau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似乎是个妈宝男,头都秃了还在用妈妈的附属卡,住在远离自己妈却依然是人家名义下运营的公寓,就连误机都要问妈妈自己该怎么办。
但在回忆和母亲的叙述中,他是一个伪君子。
他每年都给自己妈妈一样的生日礼物,他在他妈的葬礼上和初恋做爱,他不探访自己的母亲,青少年时期的他会带着朋友来偷自己母亲的内裤。
但是他真的就罪该万死吗?
结尾审判场景的阵势那么浩大,无罪人也得变成死刑犯。
可beau犯的最大的罪,掐死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仅仅在审判的开头被浅浅提起。
Beau和母亲让我想起了《局外人》的默尔索,儿子与母亲的关系从不只是两个人的关系,家庭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性会不断审视家庭成员是否符合了普世意义的”好儿子“或者”好母亲“的概念。
就像场景四的审判戏,没人在听原告(母亲)和被告(beau)的意见,他们被他人所代表,就连关系中最小的细节都要拿出来被鞭策。
他恐惧自己的母亲,却又无比需要她。
他害怕的不是孤独,如果仅仅是孤独的话那他会愿意停留在场景二里的白人家庭。
他害怕的不是被束缚的感觉,如果是的话那他会完美融入场景三的孤儿剧团,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他的恐惧,目标,渴望,全都与家庭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而这个家庭就是他的母亲。
他也许害怕孤独,也许害怕被禁锢,但这一切都比不上他对母亲互相的恨和爱,这种感情如此强烈,支撑起了电影中这个幻想和现实交织的世界。
当然beau和他妈的关系本身就很扭曲。
父亲的角色在这对母子关系中被完全剔除,beau生育的能力也被剥夺。
这个家庭中只有权利关系悬殊的母亲和儿子,而母亲对儿子有着绝对的掌控。
beau对“找到父亲”的执着不仅仅在于对母亲掌控欲不满的延伸,也更是对自己建立家庭的渴望。
因为他爸活着 = beau不会因为射精而死 = beau在场景三里那个很有意思的半动画的幻想可以成真。
(插一句,Joaquin的演技太厉害了。
懦弱的beau和幻想中有妻有子的beau的眼神完全不一样。
)电影中还有其他两对很有意思的母子,比如说场景一的金发白人老太太和她服兵役死掉的儿子,以及第三幕里怀孕的绿裙女人,她们都是在beau最无助时带领beau进入自己家庭的领路人。
前者有一种无处放置的爱,疯狂延伸到生命中每个壮年男子身上,也间接导致自己女儿的死亡;后者则是一种宁静和喜悦,在森里中唱着歌,引导迷路的人,而她也收获了承载了beau对母亲纯粹的爱的雕像。
就像前面说的,beau对自己的母亲爱恨交加。
他会为她的死亡痛哭流涕,但也会在情绪上来的时候亲手掐死她。
他并不承认这种恨,像是开头therapist问他“你想回家吗”时他的逃避一样。
这种对于母亲,或者说是家庭的强烈情绪总是被忽略,但ari aster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去表达它:恐惧。
《遗传厄运》里女主母亲和自己女儿的死亡是她的动机也是所有悲剧的源头,《仲夏夜》里女主对归属感的渴望让她直接一脚踏进邪教大门。
人与家庭的捆绑有时是力量感的来源,有时是最大的创伤与痛苦,两者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共存。
总结:《beau》让人觉得奇怪的点就在于,beau的恐惧如此真实。
整部影片中有许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的地方,比如说为什么场景一里会有人偷走beau的行李箱,为什么场景二的电视里会出现未来的影像,为什么场景三里会出现似乎是beau亲爹的人,为什么场景四里beau的初恋会突然出现。
而对每一个诡异的点,beau都做出了一个正常人会有的反应:恐惧。
如果他像别的无厘头电影的角色一样无厘头,那这仅仅是疯子在一个疯了的世界,但大部分时候的beau像一个正常人被放到了不正常的世界。
每次你对它的情节产生了自己看法的时候,下一个场景就会推翻你所有的假设。
而且细节点太多,对于一部三个小时,几乎每分钟都是高能的电影来说,很难把一切都串起来。
情绪的处理不是很细节,需要动脑子去想,虽然ari aster多次强调希望观众能与beau共情,但其实看完后得花时间去理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也很难一下共情。
不过这跟joaquin演技水平无关,其实比起ari aster对beau的理解,我更想知道joaquin会怎么像大众解释这个人物。
期待了很久,其实没有失望,但ari aster在我心中的top 1依旧是《遗传厄运》。
永远热爱愿意挑战自己的导演!
23年最佳在心目中又增加了一个,但是用三个小时看完这部《博很恐惧》,我的评价是不如玩三个小时原神(bushi意识流恐怖片注重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恐怖,但是一般的心理恐怖片要不然是有灵异事件,要不然就是让宗教信仰异化,在这个导演之前的作品《仲夏夜惊魂》中也可窥一二。
但是在这部里面,恐怖被具象成为了“原生家庭”的控制,反倒更显真实。
西方的恋母情结可谓是严重到变态了,但是在恋母情结下写出一个极具控制欲的母亲,反倒使得情节更为恐怖。
主角被社会异化,被监视,被控制,自己向往着温馨的生活,但是现实却让他一无所有。
主角有喂食小动物的好习惯,但是母亲的生日他却会忘记自己去年送的礼物是什么,于是第二年又送了相同的礼物。
在母亲葬礼的时候,他也无法赶回去,与其说无法赶回去,不如说无法再去面对曾经监禁自己的母亲。
后面的情节亦真亦幻,主角压制自己反抗的心理,在外面表现出被母亲惯坏的样子,实际上他无时无刻都想掐 死 控制和伤害他的母亲。
巨大的生殖器被具化成心里的怪物,无法被杀死,而对于母亲的依赖,却又成为了他掐 死 母亲的动力。
电影最后,博还是要面对社会对他的批判,自己的种种善行都被扼杀,人们只会记得他所做的恶行,不如用那水洗脱所有的罪与善。
只是只有在自己被杀后,母亲才会再一次关心你,再一次的叫你宝贝。
《博很恐惧》建议改名为《妈宝男惊魂》,别用三个小时来折磨自己,虽然我喜欢它,但是我绝对不会再看它第二遍。
23年最佳在心目中又增加了一个,但是用三个小时看完这部《博很恐惧》,我的评价是不如玩三个小时原神(bushi意识流恐怖片注重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恐怖,但是一般的心理恐怖片要不然是有灵异事件,要不然就是让宗教信仰异化,在这个导演之前的作品《仲夏夜惊魂》中也可窥一二。
但是在这部里面,恐怖被具象成为了“原生家庭”的控制,反倒更显真实。
西方的恋母情结可谓是严重到变态了,但是在恋母情结下写出一个极具控制欲的母亲,反倒使得情节更为恐怖。
主角被社会异化,被监视,被控制,自己向往着温馨的生活,但是现实却让他一无所有。
主角有喂食小动物的好习惯,但是母亲的生日他却会忘记自己去年送的礼物是什么,于是第二年又送了相同的礼物。
在母亲葬礼的时候,他也无法赶回去,与其说无法赶回去,不如说无法再去面对曾经监禁自己的母亲。
后面的情节亦真亦幻,主角压制自己反抗的心理,在外面表现出被母亲惯坏的样子,实际上他无时无刻都想掐 死 控制和伤害他的母亲。
巨大的生殖器被具化成心里的怪物,无法被杀死,而对于母亲的依赖,却又成为了他掐 死 母亲的动力。
电影最后,博还是要面对社会对他的批判,自己的种种善行都被扼杀,人们只会记得他所做的恶行,不如用那水洗脱所有的罪与善。
只是只有在自己被杀后,母亲才会再一次关心你,再一次的叫你宝贝。
《博很恐惧》建议改名为《妈宝男惊魂》,别用三个小时来折磨自己,虽然我喜欢它,但是我绝对不会再看它第二遍。
故事几乎没有正常的地方,很多细节貌似在故事结尾,都找到了答案,但其实并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故事大概是在启发人的思考,强调逻辑就有点牵强。
故事开始,博就在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他开了新药,强调又强调,必须用水服用,如果不用水,这可不是开玩笑。
基本可以预见,博肯定吃药的时候没喝水。
回到博生活的社区,这里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儿。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多余的镜头,博生活的社区,是个什么鱼龙混杂的地方,可见一斑。
而且,社区还有一位“杀手”四处游荡。
这让博更加没有安全感,整天就想着待在家里。
可是,老妈打电话了,让他参加老爸的忌日。
博很为难啊,出门对他而言,就是个挑战。
当晚,博就失眠了。
感觉好多吵闹。
而隔壁邻居却说是博在制造噪声。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几乎是陷入了时间循环。
这是不是吃药吃的,几乎不可考,因为故事本身就没那么多逻辑。
混乱的博拿着行李准备出门,一转身,钥匙没了,行李箱丢了。
为了能喝到水,博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奋斗,然而,还是被关在了公寓外。
忽然之间,整个街区都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没了踪迹。
博感觉被所有人抛弃了,发狂。
砸了公寓的玻璃门,逃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洗澡。
却发现有个人莫名其妙的“游”在房顶。
这壁虎功的功力稍微差点,直接砸下来了。
博就光着身子跑了出去。
遭遇“杀手”。
一番搏斗,被车撞了。
一转眼,博就醒在了公主房。
据说,是撞他的司机把他给捡回来了。
这家人也是相当的诡异。
男主人是个医生,女主人好像全职太太。
儿子参军挂了,儿子还有个战友,创伤后遗症一直住他家。
还有个神叨叨的女儿。
博想着参加老妈的葬礼(因为之前,电话里头说,老妈被吊灯给砸死了,头都砸烂了),男主人说没问题,但就是各种借口拖着。
一番折腾下来,这家的女儿喝了油漆,把博给吓得,直接逃走了。
在此期间,年轻的博上场了。
他和老妈之间的关系,隐隐的透着神秘。
而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每一次问,都会遭到一番“毒打”。
这个执念,大概是博的心理病的病根儿。
博是一路逃窜,逃到了一个小树林。
小树林里,正在上演一幕舞台剧。
舞台剧里头,正在演一个人的一生。
虽然相当的不符合逻辑,但台词总是若有若无的暗示,好好的反省自己。
故事演到最后,博发现,这不是在演自己吗。
那个年迈的自己,就是我。
可是,这里有个严重的破绽。
博曾经问过自己的老爸去了哪儿,老妈的回答是,你们这个家族,只能干一次,干完就死了,所以你是“遗腹子”。
所以,老年的博遇到了自己的仨孩子,孩子的疑问也是相当的给力啊。
博无言以对。
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创伤后遗症出来救场了。
一番血肉模糊之后,博又成功逃脱了。
这次,博终于搭了便车,赶到了老妈的葬礼。
不过,葬礼已经结束。
面对这冷清的场面,博也是做了一番人生思考的。
然而,很快,又来了一个女的。
同样是错过了葬礼。
一番交流下来,俩人是“他乡遇故知”,激情四射。
女的直奔卧室。
到了床上,博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老妈曾经说过,上床就得死啊。
连忙说等等。
这哪等得了啊。
这一切,基本发生在“冗长”的诡异之后,基本在2:19:00左右,也算是给了这“费脑子”的故事一点点刺激。
博带着忐忑的心情,被女的给“强”了,事后,女的表示“爽死了”。
然后,真的死了。
此时,老妈现身。
两个人开始了灵魂的质问。
很多开始的“诡异”,基本都可以在这番对话中找到答案,虽然不全,但聊胜于无。
博对此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早看到了尸体手上的胎记。
那么,之前的种种诡异,大概都是源于博的想象。
或许,博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大房子。
儿子的挣脱,老妈的控制,最后好像都归结于一段不甚美满的婚姻。
或许,故事还有另外的深意。
这个小时候的阁楼,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如今的博,是不是有勇气去探索一番?
然而,阁楼上的“精彩”,让人大跌眼镜,以至于都无法截图。
故事的最后,博变成了一个“试验对象”。
这个试验究竟在试验什么?
考验人性吗?
还是让人看看自身的斑点?
这场辩论,和博没有关系。
他只是一个试验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或许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的习惯,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坠落。
这是夸大了蝴蝶效应,还是危言耸听,真的让人很“恐惧”。
到最后,彼此散场,根本没有一丝的波澜。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究竟是看到的是“人性”的恐惧,还是“习性”的恐惧,还是“本性”的恐惧?
这些都留给资深影评吧,我等,看到了一出癫狂,有所触动,就ok。
“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过于安静的Beau从“洞里”向外张望,伴随着Mona的焦虑发作以及医生的一巴掌,Beau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向来人都把初生时的大啼看做生命的希望与活力,而我们只看到三个大字:“Beau is afraid”。
这是导演Aster的第三部长片,在票房爆炸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之后,A24给了Aster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预算,于是这个擅长在血缘中制造奇异诡谲的导演拿出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nightmare comedy”,不论你是在影院一边如坐针毡一边移不开眼,还是在家里瞪大瞳孔破口大骂,love it or hate it,但这永远不可能是一部你没有任何感觉的影片。
导演在映后采访中说:“I just really wanted to make something strange。
”是的他确实做到了。
马丁西科赛斯说他“开辟了恐怖类型里的一亩新田”,而同样擅长在电影里制造诡异氛围的奉俊昊在看过《Beau is afraid》后盛赞这是“这几年以来最震撼他的一部影片”,并像个粉丝一样在后台追着Aster合影。
当有好事记者问Aster,为啥他这么喜欢拍“母子”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句这样的回答:“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
”“Why is Beau afraid?
”还记得我们每个人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吗“妈妈”。
在语言中,神话用某种特定叙事作为框架和范式,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神圣“象征”,“妈妈”正是所有人类面对的第一个“神话”。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每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哲学家都竭力分析解读这个“原初神话”。
“俄狄浦斯情结”正是老祖弗洛伊德对这个“原初神话”的一种精神分析,这里不在赘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但是有必要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说明。
Aster在疫情期间说过:“我想拍的就是一部弗洛伊德式的《奥德赛》”。
按照弗洛伊德第一次在《梦的解析》中提到的这个概念,“俄狄浦斯情结”简单的说,是指在性别意识刚刚萌发的时期(4-6岁)的男孩的潜意识中,同时有着一种对母亲的性冲动和想要取代父亲的一种敌意。
在这部电影里,Aster对这种情结进行了一个Twist。
恰恰相反,电影里的性冲动和取代父亲的冲动是由母亲指向孩子的。
注意Mona这双手,博的出生即落入魔爪对于观众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认为那条恐怖的街区,和一路上发生的奇异事情,都是来自于Beau的精神疾病所产生的妄想,观众是通过一个精神病人视角观看这个世界的。
后来我们才发现,Aster在底下埋着更深层的东西。
从Beau看到的Mona房子里挂的照片里可以得知,Beau所住的街区充斥着为Mona工作的人:原来这个邪恶混乱、充满危险的街道,并不是Beau的妄想,还包含着Mona的症状,它象征着Mona要给Beau打造的精神脚镣。
“外界是危险的,他们都想害你,只有你妈妈爱着你”,Beau所处的任何外在环境,都由他妈妈Mona操纵着,这种极端的控制欲,也是一种病症。
《佯病症》是2013年Aster拍摄的一部恐怖喜剧短片,片子没有任何台词,以那种温情的迪士尼/皮克斯配乐作为背景,给我们讲了一个恋子、被控制欲支配的母亲,脑补孩子上大学后离开自己最终建立自己家庭后,陷入恐慌,于是下毒想让孩子没法去大学报道结果最终害死孩子的故事,这与《博很恐惧》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
《佯病症》剧照 实际上这种病症在现实世界中也层出不穷,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维基百科:指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最常见在病患和子女之间发生。
这种极端的控制不仅给带来了Beau哭哭啼啼,总是一副无辜受害者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精神疾病,而后他的精神疾病和Mona的这种变态控制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与Beau一起看到的这个诡异又令人窒息的世界。
换言之,这是两个精神病视角下的世界。
Beau症状的根源是Mona的症状。
其实在影片一开头,Mona分娩时那种抓狂的状态,Aster就已经提示我们了。
而Mona的疯狂,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于是下决心要把爱都给孩子,但这种所谓的“爱”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
除此以外,这种病态还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
贯穿全片Mona一直都在陷害Beau,给Beau制造各种问题,这种行为看似是控制,其实也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Mona不仅在陷害Beau,还一直要通过这种陷害让Beau承认,他并不爱她,这是由于小时候就缺爱的Mona因为这种缺乏,实际上潜意识内心最深处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为了让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得到释放,她只能不断通过陷害Beau并让Beau自己承认,这种“陷害---承认不爱”的方式是一种强迫性的存在。
然后我们看到,爱没有传承,病态却以相反的方式传承下去了。
人在子宫里时,需要是被即时满足的,这时候的“我”与母亲是一体,由一根脐带连接在一起,此刻“我”的主体性尚不存在。
出生后,我们才与自己的主体性一同诞生。
Aster在映后访谈上说:“家长和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与某人通过脐带链接在一起,直到脐带被剪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像这种关系根本不可能真正剪断,一辈子都不可能。
”
对于Beau来说,这根若有若无的脐带仍然随时绑在他的脖子上,博的身体是出生了,但他的主体性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似乎从未出生。
而对于Mona来说,剪断的脐带就像剪断的爱,出生就意味着被抛弃,这种带着恨意的巨大主体性,又让Mona变成了怪物。
绝大部分东方家庭出生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应该都有一丝莫名的熟悉感,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人真正是有着完整成熟的人格,大家或多或少在性格上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都来自原生家庭。
我就自认为我是一个软弱且有依赖性的人,主体性是存在缺失的,没能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展开,我非常清楚这跟在我爸名为“爱”实为“控制”的成长环境下成长脱不开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我身边很多人的家长身上有Mona的影子,很多同龄人对新生孩子的那种“爱”也透着一点过度的味道,这种实则来自自身某种缺失的投射,可能对小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想要摆脱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意识到它。
后记1.在Beau那间小小的屋子里,才能找到的那一丝乏味的稳定,象征着Beau贫乏的主体性。
这种空间上的比例,同样也是Beau内心秩序的比例,这里有着99%的恐惧。
这1%的稳定也随着钥匙的不翼而飞而被侵入破坏,在访谈里Aster提到:“在更早的剧本里,Beau最后在Mona屋子的桌上发现了自己房间的钥匙。
”2.Elaine在船上莫名亲Beau,又给Beau明信片让他等她,肯定都是Mona收买要求去做的,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是Mona的员工。
幼年Elaine是Mona一颗重要的棋子,通过让Beau去等待一个“虚假的希望”,压抑着他主体性欲望的释放。
3.Beau其实一直都有获得主体性的欲望,第三幕的森林舞台剧便是这样一种想象,博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后,戏剧性的获得了虚妄的一世,这一世里所有事件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但不同的是在这个想象空间里,他的视角变成了自力更生、娶妻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虽然一切被巨浪打翻,暂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最终通过一场奇遇寻得孩子。
打破这种想象的是Mona给他设置的最终枷锁,“你爸爸是死在我身上的,他遗传给你的病会让你在高潮时死亡。
”这最后一层枷锁事实上将Beau在精神上完全“阉割”。
“原来我根本没有建立家庭(主体性)的能力。
”4.Beau试图掐死Mona那一刻,那是Beau意识到这辈子全是骗局后,主体性(生之本能)的最后挣扎。
而Mona假死后Beau坐船进入审判湖,我理解这一切仍然是Mona那种强迫性的所设之局,直到最后一刻,Beau呼吸终于平静下来,也不再求救。
他似乎意识到,死亡是脱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强迫性循环的方法后,通过接受死亡(摆脱依赖),他终于找回了主体性。
Aster访谈里说过:他想做出一种博尔赫斯式的环形叙事湖像不像Mona的羊水?
船的形状像不像Mona的“洞口”?
开头是新生,是从洞口出来,结尾是死亡,从船翻下湖去。
预警!
——真心觉得焦虑&抑郁比较严重的人不适合看本片。
对这部电影的简述,导演说过若干版本——最开始是 "nightmare comedy," "a Jewish Lord of the Rings, but [Beau's] just going to his mom’s house," "if you pumped a 10-year-old full of Zoloft, and [had] him get your groceries." 我个人最认同这个版本的表达...导演表示他用了大概10年时间构思这部影片“Every detail has a detail inside of it” “I wanted to make a film where it feels like you’ve been through a life, or even through a person”主演对本片“喜剧性”的评价——Gallows humor. The characters are going through such trauma, you haven’t a choice but to find something funny about it.导演首作上映的时候,连同几部其他那两年上映的恐怖片,掀起了好莱坞对elevated horror\psychological horror的热议,但《博很恐惧》是真正的心理恐怖片,恐怖之处在于表现了真实心理焦虑、恐惧并将其具象化。
但导演这部没有像前两部用对普通观众友好的类型手段,而是魔幻化博的种种焦虑和惊恐瞬间,后果就是如果不是特别高敏感、高焦虑的观众,则会感到片子莫名其妙,哪里恐怖了?
其他恐怖片展现给观众另一个世界的恐怖之处,而《博很恐惧》隐含的是现实生活就是最恐怖的地方,无法逃离,也无有归处,旅途处处是惊吓,栖身之处分分钟被占据、被毁灭,来处则是施加更多压迫让你更无助的地方。
种种打压下,整个社会、包括家人,也只会审判:你自作自受,都是你的错。
船只翻了,你终于支撑不住,无限的黑水终于淹没了你......几个具象化的恐惧——自己的家哪怕出租屋都是最私密、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了,焦虑的人总觉得外界各种不安全、环绕着各种无法掌控的恐惧,好在回到自己的窝,有一处安全屋的感觉,而这段情节就是让你无处可逃,瞬间把人扔到魔窟...森林动画那段好不容易建立一个家庭,又遭遇悲剧一辈子寻觅家人,一路孤独旅程直到非常衰老又虚弱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孩子们那段,看的时候虚无感MAX...主角“醒来”好似终于遇见了父亲,结果他一下子被崩了...lz自己焦虑、抑郁都比较严重,分若干次才看完全片,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摇摆——导演太懂我&想和导演同归于尽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子让我这么难受。
怎么说呢,导演非常有才华,据说伊藤润二的《旋涡》可能会是他来导,挺合适的人选。
你伴随着你母亲惊恐的吼叫和责备出生,成长路上遇见各种奇葩和暴力,他们让你疲于奔命、无家可归、找不到归属甚至破坏你辛苦建立的一切。
你恐慌地逃离却发生了车祸般的惨剧。
你进入另一个氛围以为终于被搭救,却身陷更多的责备、虚伪和监视之中。
你周围人让你和她们一起演戏于是你就演了。
你的母亲虽然不说但心里总觉得自己为你付出了所有你还不断向她索取。
你好不容易遇见个女孩给她买礼物你妈还嫉妒。
你妈告诉你只要跟别人做爱你就会当场去世而且这是遗传。
你爸已经被逼到小角落多年无法翻身,带着巨大的无法被满足的性欲。
你妈一直说你,内心深处你真的想掐死她,然后头也不回地走掉。
你走了很远最终还是要受到社会的审判和指责。
直到你早已脆弱报废的生命小船说翻就翻。
你妈又嚎啕大哭她失去了孩子。
等等这些就是你一辈子要经历的恐惧时刻。
179分钟的恐惧,焦虑和无助,哪有我们一辈子的这些时刻多?
A24yyds!
个人审美不太欣赏得来意识流电影,而这一部是我难得能看懂的意识流片子了。
其实一般恐怖片最重要的并不是情节,而是画面效果、氛围营造、情绪调动,情节往往是被吐槽的薄弱部分。
这部恐怖片的情节也是如此,并且依靠着几乎并不太吓人的镜头,将核心的恐怖情绪传达尽致。
大多数人看了会不明觉厉,但受众看了会觉得“这就是那种感觉,那种难以言说的,妈妈的恐怖。
”就这个题材而言,如果基于真实日常拍摄,难以凸显人物内心的恐惧,一来琐碎,二来也容易被观众轻视。
因此,选择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是很明智的。
有人将其解读为精神病人的幻觉,我不太认可,毕竟从长大后的博出场开始,发生的事情都不符合现实的逻辑,如果全是幻觉,就太浅薄了。
“虚”只是其表现手法,这部电影的真实之处在于情绪。
你觉得懵逼吗?
懵就对了,博也懵。
尽管全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没有逻辑,但除舞台那场戏是梦幻外,博对任何异常事件的反应都符合现实的逻辑。
对博来说,生活和人生正是这样莫名其妙的感觉:你的生活随时会发生任何事、走向任何方向,因为那不在你的掌控范围内。
这也是你为何永远无助、惶恐、被动。
你小心翼翼、懵逼茫然、做任何事都提心吊胆而且常常做不好,随时会遭受责难和殴打。
你知道自己没做好,你辜负了他人,但又感觉罪不至此,是有原因的,你有理由和借口,可是除了你无人在意。
比起斥责和惩罚,你很少获得原谅和宽恕,似乎所有人都对你不友好——那确是一部分事实,强势家庭中受打压的软弱孩子很可能在对外社交上也不讨好,谁让你看着就好欺负呢。
即使是好人,也可能出于有意或无心,挤兑懦夫的利益并对其施加伤害。
电影美好的画风,更突出一种怪异感。
眼睛看到的画面确实不恐怖,可是正在经历的,为什么这么诡异呢?
即使已经迈入老年,博依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六神无主,永远在恳求别人,可见他对自己的生活毫无掌控。
苍老的形象对应的则是其毫无希望的内心。
影片开始,博就面临着各路的妖魔鬼怪的虎视眈眈,还总是收到无休止的莫名其妙或有明其妙的责备,可他能做的不多,只是十分被动地保护自己。
然后钥匙消失了,房子被侵占破坏,泡个澡浴室还藏着陌生人——连一个人最重要的私人的空间,他都把握不住。
他遭受了恶意冒犯:心理医生竟然再三逼问,你希望自己的母亲去世吗;没关系,潜意识是无法控制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
博的回答却很坚定,没有。
确实,不论潜意识怎么回事,博是个生来就被母亲驯化得很好的boy,完全服从,没有忤逆之心,后来他为了参加母亲的葬礼非常着急这一点,也足以证明他说的是实话。
但赶路时因意外耽搁了颇多时间,他害怕的都是迟到的后果,而非不能弥补遗憾的悔恨,可见他内心其实没有多爱母亲,更多的是已经深入骨髓的服从。
树林中,博的经历可以理解为是一场幻想或是梦:母亲死了,他斩断锁链(脐带,与母亲的连接),向前走去,开始新生活。
他变得主动,成了勇敢而坚定的人,坦然应对困难和恶意,享受过温馨的幸福时光,经历了有追求的一生。
纵然曲折,那也是自己主导的一生。
然而梦终会醒,母亲没死,因为母亲影响了他大半辈子,早已成为他人生的部分,塑造了他的人格。
母亲将永远阴魂不散。
性也是电影着重刻画的一个意象,可我不太确定,高潮即死亡的谎言应该意在展现母亲对他的打压和否定,以及爱情方面的管制严格到了连性也不允许拥有的程度吧。
后来电影揭示了心理医生是妈妈安插的、爆头去世也是她自导自演,甚至她还花钱买老仆人的命拿来做戏,这也说明她并非什么良善之人,十分无情。
神通广大的妈妈知道一切儿子做得不对的事情,唯独对他的苦衷一无所知且完全不信。
真是太恐怖了。
这是一位非常可怕的母亲,从分娩时怀疑医生对自己的孩子图谋不轨,到对儿子从小到老的打压和无处不在的控制,那投射了所有人生重心的病态控制欲实在令人窒息。
妈妈就是一位拥有绝对权力的邪神,不可忤逆。
影片中的父亲几乎是消失的,似乎只是一个精子提供者。
一般来说,家庭中如果有这样一个高压控制狂魔的母亲,那么父亲很可能存在感微弱或者根本不存在。
博对从未谋面的亡父应该是有好感的,甚至怀疑母亲对父亲做了什么或者欺骗自己,结果求仁得仁见到父亲,却发现那是个怪物。
这个意象,也映射了残酷的现实:即使母亲很糟糕,父亲也不见得如想象中那般好,甚至十分可怕。
电影结局,博在审判之中崩溃而死,获得解脱。
前一秒趾还在高气扬批判孩子且见死不救的母亲一瞬间痛哭流涕,她为痛失了baby而哭泣。
可是即使孩子回来了,她还是会沉溺于掌控儿子而又不满意儿子的无限控制欲中,她是这样的性格,有一颗控制之心,因此会这样做。
一部很好的片子,很好的mom cult片。
为什么人们总在刻画爱情的忠贞与背叛、纠结与执着,而默认真正的亲情只是单纯奉献?
非要展现亲情复杂的话,也多是一个由于双方思维局限所致的误会,甚至是纯粹阴差阳错的误会所导致的矛盾,搭配一个哪怕临终也要含着热泪拥抱原谅,从此相互理解的大团圆结局。
为什么不能是纠缠终身,除非死亡才能摆脱的痛苦?
正如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磨合,而人与人之间难有真正的理解,所以许多爱情酿成悲剧,即使修成正果也可能很快步入爱之坟撕扯一生,更何况还有可能碰到极糟糕的对象。
这个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客观地说,有的人就是不讨人喜欢。
无论所谓“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样的鸡汤再好听,总有那么少数人是真正的天煞孤星,会折磨身边的几乎所有人,无法和他人保持亲近,除非有人因为一些孽缘——亲缘或地缘关系,不幸成为其接近者。
和这样的人成为家人,真是莫大的悲哀。
亲情也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磨合,并且很多上位者对下位者有着至死不渝的不理解、不尊重。
和睦的家庭有很多,不和的家庭也不少,搞文化没必要避讳那些,既然大众的题材都用完了,到了可以深入探讨这些小众题材的的阶段,希望以后能产生更多展现真实恐惧的parent cult片。
一切就像梦魇,生活正是梦魇。
博很恐惧。
我也很恐惧。
“我们”并不是指现代社会的全体自然人,而是指这其中的男性朴赞郁不吝赞美地说这是近20年世界最优秀的恐怖片,我想他一定会喜欢的。
因为不论是前作《分手的决心》、《小姐》,还是在近年来目之所及的主流、非主流类型片中,保守主义式的男子气概正逐渐在这些电影的男主角身上所消亡,承接其精神气质的反而是女性角色(不一定是女主角)。
电影本身非常简单,一句话:一个老男孩是如何发现自己深陷令人窒息惊悚的母爱中被囚禁半生但未曾抵抗并最终被审判的故事。
气质依旧如前作《仲夏夜惊魂》般迷幻,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主人公博仿佛卡夫卡《审判》中的K一样,被周遭遇到的人所折磨、软禁,但为何被折磨为何被软禁,没人知晓。
阿里•艾斯特已经形成招牌式的Dolly镜头所展现出的庞大信息量背景是支撑很多观众看下去的原因,也是让影片越来越走向超现实的推手,观众从起初的困惑,到后来开始心疼起这个大倒霉蛋,最后被告知:你所怜悯的,正是我所唾弃的。
作为A24最受瞩目的类型片作者,罗伯特•艾格斯未能延续《女巫》《灯塔》式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交出的《北欧人》答卷难言满意;大卫•罗伯•米切尔两部长片又尚未形成作者标识。
而阿里•艾斯特在处女作《遗传厄运》对畸形家庭关系的讨论、续作《仲夏夜惊魂》对畸形亲密关系的讨论后,稳定地保持着作者意识输出。
那么到这一部,他在讲什么?
他在讲男性气质在当今主流社会的男性身上的压抑甚至是消亡。
如果带着这样的视角,去回看博在片中所面对每一个激励事件的反应,在简中语境下就是:妈宝男、窝囊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他说过“不”,但从未坚持过,只能一次次地被裹挟、被“安排”,直到瞥见母亲可怕的控制欲和心思。
别多想,听完母亲的发泄式的自白后企图掐死她只是导演对观众的一次挑逗,不是什么所谓的人物觉醒,只是这个可怜的大男孩的一次回光返照。
但是博是有自觉的,在堪称神来之笔的臆想动画中,博是类约翰•福特式的上身:开拓者、勇敢、果决、坚毅……最重要的是,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愚蠢与错误,所以在幻想中,他得到了救赎,获得了大团圆结局。
回到四年前上映的《小丑》,同样是被现实(本片更像主观现实)的高压所折磨、同样是有着“邪恶”专制的母亲、同样是有着臆想中的爱情……华金•菲尼克斯敏感脆弱又极其适应神经质人物演绎的银幕特质延续至了《博很恐惧》。
不同的是,亚瑟身处沟渠的戾气与愤懑是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利用媒介传播,“小丑们”揭竿而起;而博的悲剧性在某种意义上是比亚瑟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他连底层的草莽气质都没有,一生都在服用压抑雄性激素的药物,这种药还是虚拟现实的!
所以再回头去看本片唯一一个强设定:博所在的男性氏族,凡是交欢中女性获得高潮体验的,定暴毙而死。
耳熟吗?
还记得《反基督者》里夏洛特•甘斯布用剪刀剪去了什么吗?
延续的还是拉斯•冯•提尔人类学中母职惩罚的探讨,不一样的是与前者切身反思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公—哪怕是带着本就厌女倾向的矛盾与不安,阿里•艾斯特则完全将男性当作了受害者。
以韩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近年来主流类型化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成为强势方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种强势绝非古早黑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形态:心思缜密、手段毒辣、为情所困,她们更多的是在生理、智力水平接近甚至强于传统男性的情况下,主导推动叙事走向。
对于情感的态度也褪去了所谓“恋爱脑”等无聊刻板的印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同一部影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更多强调的是被保护、被关心的需要。
换句话说,现在的银幕男性,可能越来越不再需要男性气质了,更多的是在女性角色身上呈现。
那么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中国有没有相应的文化意义?
我觉得远远没有。
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人文现状,都还远远达不到能够担任社会反思的角色。
在北美它警惕的是愈发标签化、刻板化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与两性关系。
在即将形成强大而富有攻击性的文化浪潮下,是否与当时所提倡的平等多元号召会相去甚远,甚至重走历史的老路?
与“预告”悬念冲淡戏剧性相反,此片用不可预知性肢解戏剧。
前半部反日常的荒诞细节与跳脱的剧情走向中藏有无尽夸张的符号与形式,却让人深信其真实与合理,它似乎在构建某种荒诞的超验美学,在一连串荒诞逻辑上铺排无限逼真的体验:从混乱的实景中浮出抽象而迫在眉睫的危机,却在博逃亡途中的戏中戏里变为具体的对生存的种种顾虑,以自相矛盾的假设总结人一生的恐惧。
但这些是表象。
童年创伤使博生性懦弱,他恐惧的根源是关于性常识的可怕谎言,异于常人的生殖结构让他把性视为禁区,假以占有欲控制欲极强的博母的推波助澜,在他绝望的性意识中深埋终极意义:面向死亡的恐惧。
就连博母的亡故都是煞费苦心的局,但因伊莱恩的意外现身反而揭示了困扰博一生的谎言。
最后一幕道德审判,锱铢必较的是非还原异化了亲情,终于给博悲惨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我是要看电影,而不是在做阅读理解。不喜欢所有类似这一形式的影片。
啊这……这是意识流啊,是文学笔法的意识流啊!是奥德赛的另一种尤利西斯啊!如果恐惧的尽头是死亡,那么向死的过程可以被比喻为人之“退化”吗?先逃离用污浊的城镇逼仄的公寓和被侵蚀的私人空间迫使你“独立”的成年,再抛弃明媚的、被呵护的、被监控的、叛逆的青春期,接着回到混杂着离奇的史诗性的理想与诡异童真的幼年(森林剧场的树干上钉着Climb Every Mountain的歌词让我很在意),最后以折磨生母背叛生命的诞生,在对一生的审判中彻底翻船,回归母体——恐惧自胎衣而来,也将跟随肉体而去。这当然只是一场show,荒诞的、无理的,做医生的父亲这么说,怀孕的森林孤女这么说,母亲这么说,母亲身旁的检察官也这么说,但那股在子宫中险些窒息的恐惧是假的吗?
电影不知道怎么拍了,开始做肤浅心理学解构了
最恐怖的难道不是看完一小时发现还剩两小时
好痛苦。看上部电影我在电影院里就发了高烧,这部仿佛一百个噩梦叠加起来还轮着回放
更喜欢前半段,或者说前三分之二都看得挺带劲,反倒是最终悬念揭晓有点反高潮,可能是跟主角一样,情感已经被耗尽了。
超级好看,超级喜欢,别名《我的精神状态》。
大牛。导演又拓展了一条恐怖片的的道路,没有黑夜、转角、鬼怪、血腥这些传统元素,而是使恐惧来自“人与他人关系”中,这种精神压迫感实在是太战栗了,尤其这种关系还是母子关系,一种母权对男性的掌控和阉割。如果翻译成妈宝男的一生会不会在中国更有市场?
Ari Ester拍诡异还是一把好手,第一段的日常恐惧真是感同身受地害怕。但相比上一部midsommar还是逊色很多,要表现的太多,风格多样也就不统一,而且故事太多dejavu了——第一段的街区氛围是《小丑》(这个可以理解),第二段是Get out(闪回Aftersun),第三段的森林剧团是Station Eleven,第四段的巨物其实三年前在the good fight里就作为麦格芬最后出现。/最大笑点是Bill Hader未露脸客串
译名太直译了,我看应该叫《孩怕》,原来这个词就是为这电影而生。高度符号化和意识流的片子,要不是凤凰叔演技好,会很难顶。恋母情结是西方X教文化里很浓墨重彩的一环,由此又衍生出大量原生家庭问题和心理疾病。东方文化里不但没有这种症结,反而较为崇尚哪吒闹海那种挣脱父权的精神,注定我们看这种内涵的东西难以共情。还没看的建议不看,你三小时的人生值得拿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看到大家都是这个精神状态我就放心了
这玩意儿感觉太私人了。而且毫无历史的国家出来的恐怖集体潜意识就是建立在这种廉价工业品和毫无底蕴的社区环境上,让人觉着可怜。(而东方的各种传说能凑百鬼夜行
妈宝男仅仅是焦虑了一辈子,我们观众可是焦虑了整整三小时啊(🐶)
恐水的狗娘养的
很失望,失望就在于所谓“恐惧”的点居然是SB妈宝男和妈宝男控制欲极强的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所期待的恐怖片。
难看的点太多,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1.一切拿精神病人当主角的电影都是我的审美雷点,先把病治好再说你原生家庭的事。2.剧情展开太悬浮,没法共情,中间又叠加了大量主角的幻觉...又说回第1点了。3.华金·菲尼克斯真的太没有魅力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木头桩子一个,这个电影换个人来演可能不至于这么让人难熬(里面甚至还有他的裸体,夭寿哦!🤢)。4.海报真寒碜,剧组有人吃回扣了吧。
6.5/10 第二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研究的范本之作,一封献给弗洛伊德的“情书”。对一个精神分裂且偏执人物的心理现实的深度挖掘,人物混乱的意识流经常外显化为“视觉现实”,这是与上世纪现代主义电影全然不同的呈现逻辑。人物对母亲和家庭的心理阴影(恐惧)主宰了人物,从而主导了他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思想,并最终使其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毁灭的结局
Trash
不知所云
Ari Aster is the greatest birth control promoter. god im afraid too. everyone should be afraid. of being alive.【use headphones for better watching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