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蜜蜂这句话原来是从片名就告诉我们这部片子是从一个小孩眼里看到的故事。
小孩的演员又帅又可爱,看着这些孩子的生活才会短暂觉得孩子也很好。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小孩视角的原因,莉迪亚和医生之间的感情没有多少拉扯,进展飞快,还没到一半就睡一起了,然后面对镇上危机的生活也没有详细描写她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
查理跑了那段时间肉眼可见的只有莉迪亚每天在哭,医生劝她你要冷静。
我觉得作者在写剧本的时候可能更想要批评的是小镇上传统闭塞的社会风气:男人普遍不负责任,甩手就跑,女人一个人要工作看娃,工作还是最低等的工作工资低,医生就因为以前和另一个女孩交友过近那个女孩被强奸了但是受到非议的居然是医生,其他小镇上的孩子也在查理这样的年纪就学会了骂同性恋是变态,被人发现莉迪亚和医生在一起之后还被当街议论(这到底是显谁素质真不说),医生的病人也少了……电影最后结尾还特意提到新思潮的风也吹到了这个小镇里。
查理真是一个很好的小孩,细心敏感,很爱他的母亲。
他生气跑去他爸那里的原因也很可以理解,小孩重视每一个承诺,你说了要都说真话但是却不告诉我这么明晃晃的事实,这任凭谁都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所以生气,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妈妈都会像莉迪亚一样最后还会和查理说对不起再慢慢解释。
对于查理来说可能这个世界就是很危险吧,逃离了背叛诺言的妈妈来到爸爸家发现爸爸家在虐待表姐,我都看到一滩血人都快死了还是只有我跑回家找这镇上的医生,结果好不容易和我妈聊开了爸爸就追到家里来了,还和妈妈锁在房间里打架,情急之下只能求救蜜蜂了。
这小孩一天都在经历些啥啊!
查理看起来是小孩但是其实他什么都能观察到,也能通过对别人的观察逐渐认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只是他选择了和蜜蜂讲,就像最后只有他看出来医生不会来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定的女性主义的成分在,因为片子里的男的都是不负责任的,还有一点是在医生救表姐和爸爸回家打算侵害莉迪亚这两段之间的蒙太奇剪辑,女生在拯救一个女生的“下面”,而男生去在侵害一个女生的“下面”;还有包括医生小时候的朋友也被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男的强奸了。
这些联系起来似乎都在说男的就有着给女人带来痛苦的罪。
视听方面从爸爸找到家里和医生救人到最后在蜜蜂里跳舞这一段真的太神了,两边都是逐渐堆叠起来的紧急情况,到最高潮的时候查理想到的主义是摇醒蜜蜂,只能祈求蜜蜂能听懂他说话帮他去救妈妈,这个时候音效是像被蒙住了一层薄膜一样,表示这小孩混乱的思绪,到最后蜜蜂倾巢而出,世界的声音才重新恢复了清晰,然后查理拉着他最爱的妈妈的手跑出去看整个花园的蜜蜂,在漫天飞舞的蜜蜂里他们也在转圈跳舞,我觉得这段拍得真的太浪漫太梦幻与美好了,直接给电影加了一颗星。
总体上来说整部电影的色调都是统一的偏向小清新的风格,节奏悠闲,就是在英国小镇生活的节奏(除了要面对多嘴传统的小镇人的压力),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最后就是不懂为什么医生要骗莉迪亚说自己处理完事情之后会去他们那边?
是为了要表明莉迪亚和医生之间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成全但是都让各自成为了更好的人?
这样说的话也是另一个层次上的HE啦,但是传统的在一起HE可能也挺好的。
就在我想这么多年来女同主题电影数量与质量远远低于关注度更高的男同电影时,这部电影出现了,发现知道它的人真的很少,在近年偏浪漫主义同性电影对于观众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它整体的品质让我疑惑为什么传播它的人寥寥无几。
描绘英国小镇的影片总是莫名吸引我,纯爱与现实之间的选择是涉及周遭环境为主,才会显出这份情感的真挚,由传统夫权建立的环境,女性缺乏法律与社会的保护尊重,女主在被迫“揭发”后被前夫威胁带走孩子,束手无策。
试想如果当时是一个家庭内的爸爸做出出轨同性的事,女人有没有这么大的权利?
感性的女性好像做不出这样的事
《告诉蜜蜂》。
7分。
安娜贝尔·杨科尔导演,安娜·帕奎因、荷丽黛·格兰杰主演作品。
没查资料,不知道本片是否改编自同名小说,但一想到是英伦式的爱情,就知道病态是肯定的。
很多英伦的爱情之所以打动人,主要还是源于浓郁的病态。
比如朱莉安·摩尔的《爱到尽头》,就如此。
但《告诉蜜蜂》的问题在于,茱迪亚和简动人却并不刻骨铭心。
诚然,这两个女人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格兰相遇相知是个体的偶然,茱迪亚惨遭丈夫出轨抛弃,而简独自一人打理父亲留下来的诊所。
一个在心理和精神上受到伤害的女人遇到了一个专门治疗身体疾病的女医生,然后,然后他们相爱了。
茱迪亚的儿子查理迷上了简养的蜜蜂,他从蜜蜂的身上看到了男女的爱,看到了跨越性别的爱,他甚至认为蜜蜂懂他的心事。
应该说查理与蜜蜂的这一视角很讨巧,但并为给茱迪亚和简的感情加分。
另外,片中的尺度是远远不够的。
她们相遇的时候都不是最好的自己。
当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彼此都似乎点燃了一点点喜悦与期待。
那种相互安慰,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的瞬间,可以看见两个人眼神里情感的变化。
她的矜持与镇定是过往折磨的反复提醒,TA看似绝对的理智下是对陪伴最深的渴求。
似有若无的触碰,若即若离的亲吻,在衣衫滑落的一刹那偷走你的呼吸。
她爱TA,但她们依旧是她们,没有任何事改变。
她们不一定要在一起,但她们永远在一起。
在身处关系时,越是渴望亲密,越是被动犹疑,甚至刻意维持距离。
当真心爱上一个人时,爱上的是对方的灵魂。
有一次你帮我铺地毯,不经意中手掌相触,我似乎感受到你细微的停滞和颤抖,当望向你确认的时候,你却匆匆走了。
或许只是我多想了吧。
我很感动也很感激,忍不住拥抱了你。
但是为什么,突然沦陷在你发梢的香味里?
你结束了短暂的拥抱,我看着窗外,默默压抑住了刚才心底的那一丝异样。
那一刻我们距离的太近太近,近到尽管你说了“不可以”,我依然忍不住吻上了你。
终于明白自己对你不仅仅是感激和仰望,还有爱,和男女之间一样的爱情。
不想再压抑。
所以我是故意在洗澡的时候留着门缝,故意在你看到的时候轻浮挑逗,我急切的想确认你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然而你只是匆匆关上了浴室的门,落荒而逃。
或许只是我一厢情愿吧,在花园发生的事,真的只是意外而已。
当他想要亲吻我的时候,我的身体竟然瞬间本能的推开了他。
原来,我已经无法再回头了。
当你主动拉起我的手的时候,我已经了然。
你的压抑与冲动,克制与热情,在无数次挣扎之后,你还是走向了我。
在这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十指相扣、融为一体。
我们在无数次逃避之后终于正视了这个事实:我们爱上了彼此。
爱是什么?
爱情就是这样。
眉头是浓得化不开的愁 原本是该多么骄傲的人 优雅 聪慧 善良 温柔 小镇独一份救人治病的技艺在身 本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仰慕 怎么 因为天生爱女人就能被所有人轻视嘲笑辱骂么 这许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呢 初恋是言说不了的痛 远走他乡以避吃人的流言蜚语 可这世上的人都一样 纵是生活如何艰难也要去指点看低别人的人生 终于还是决定回来帮助这些人 即便他们如何都不待见自己 愚蠢无知的妇人因为自己的偏见断送了自己的女儿的命 什么都没有做错的人却要因此责备自己 可是又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已经做了一个医者所有能做的 如果还有什么要怪的 大概是己身非男儿以前听别人说 一段男女关系如果想结束 只要男的不同意就不可能结束 在电影里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独断专横不负责任的男人可以看着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骨血在泥泞里挣扎 可是倘他们能洗干净泥泞过上安定的生活 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忘却的父子亲情披上病态的占有欲重新出现 只因为本不存在的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被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女人挑衅 可这世上不是所有人被打压之后就会偃旗息鼓 反抗逃离是必然车站分别 眼神里流露的都是想要亲吻对方的克制 罢了罢了又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周围人的惊讶 查理张大的嘴 离开的人肆意一笑 留下的人挺直腰背 从此以后我会坦然的做自己
像误入一个后花园般,误入一部同性恋电影。
跟随小男孩的视觉镜头,刚不小心撞见父亲立于街角与情人暧昧,又看见母亲在酒吧被陌生男人揩油,再无意间偷窥表姐和黑人男友在后山亲热,然后午睡醒来,推门迎面母亲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女医生相互爱抚。
论一个小男孩儿三观尽碎的情爱启蒙。
英国电影的表达方式总是文艺舒服的,契合我。
都说这世间有两样东西是无法掩饰的,一是喜欢,二是打喷嚏。
母亲止不住想找医生倾诉的欲望。
医生再怎么装冷静,内心也躲避不了想接近母亲的渴望。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喜悦是掩盖不住的,几分钟的舞蹈,脚步都踢出音符🎶。
面对暴躁的父亲,小男孩儿对他说:可能她们懂我在说什么。
我们都只有在爱自己的人面前才能坦诚地放松地做自己。
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自己,都是可以被接纳,被包容的。
被男人抛弃过也好,被工厂辞退了也好,被同性恋的流言蜚语骚扰也好,和蜜蜂窃窃私语也好……你怎么都好,只因为你是你,只因为我爱你。
《告诉蜜蜂》绿野苍翠、春意欲滴的青葱画面,和积水萦绕、暗沉低徊的街道住宅之间,形成的明媚情感高光与晦涩苦楚现实般的对比,有过度放大情绪理想化的趋势、也有将整个氛围和男性群体丑化的嫌疑。
电影高潮的营救方式过于天真、巧合、仿佛带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无论是批驳严苛环境还是投递深情眼眸,似乎都显得缺少了直抵灵魂的震颤一击,但影片从孩童视角来叙述母亲的故事,在人、自然、社会规训三者的关系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观感。
边缘人视角:模糊的认知归属电影中两位女主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舆论处境,总在碾压她们古典田园意境中的旧式生活。
昔日《波及亚家族》中的妹妹扮演者荷丽黛·格兰杰(Holliday Grainger),饰演一位走投无路的单亲妈妈;《X战警》里的小女孩安娜·帕奎因(Anna Paquin)长大成人,演一位远走他乡多年、在父亲离世后又带着秘密归来的女医生。
两位女性角色,一位有着古希腊酒神式的放纵、欢愉、只问今朝不问明朝的莫名的欢快,为彼时讲究礼法脸面的残酷社会所不容;另一位则过早挣脱了女性的“家庭妇女”属性,成为了拥有“男人版理性和技能”的女医生,同样难被接受。
前者被所谓“贞洁观”所束缚,后者被“无才便是德”的腐朽观念捆绑,一个是被抛弃的边缘人,另一个是被唾弃被怀疑的先行者,都走到了彼时社会观念所难容的灰色地带。
单亲妈妈因为爱人和家庭决裂、未婚先孕怀了孩子跟着爱人来到他的家乡、却又被他抛弃,在纺织车间里打工为生、连房租都付不起;女医生明明有能力有热情看病,却被病人家属唾弃“轮不到你来告诉我怎么对待女儿”。
她们都在不幸福的生活里,有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期待,一个在少女时期和恋人悲剧后不停逃亡、期待拥有新生,另一个在吵闹喧嚣的工厂里梦想如歌如梦的舞曲、总希望在工业碾压的粗糙低质生活外拥有一丝浪漫的欢愉。
两个走投无路的边缘人,在有理性认知“爱情无关性别”之前,就已经在艰难生活中彼此扶持、彼此爱护。
然而无论是她们本人的理性认知层面,还是在处理如何与孩子坦白的事情上,两人都没能建立起清晰明确勇敢的“我无罪”意识,直至最后诀别时刻火车站拥吻,才是最勇敢的宣誓与自我保卫。
常年在邻居眼光下躲闪、深受流言蜚语之苦的人,终于有了最强悍的力量:可以与挚爱分离,但谁也无法剥夺内心爱的权利与自由。
这种成年人意识中尚且后知后觉、模糊隐晦的认同感,在涉及到亲子教育、儿童认知模式培养时,则会引发更灾难性的后果。
孩童视角:自然天性与文明规训电影里的孩童,一直在自然的天性和人为的驯化之间摇摆。
母亲能够和女医生有交集,都源自孩童对女医生的天然亲近,他莫名喜欢这位温和恬静又带几分内向的阿姨,喜欢她所诉说的“蜜蜂与秘密”的故事;幼童往往有最直接最敏锐但也最没道理的精准,然而一个孩童懵懵懂懂的成长过程里,势必面临着似懂非懂的被社会化、被“正常化”进程,期间他接触并“传染”了对于同性感情的下流诋毁、甚至莫名滋生出对于亲密行为的羞耻心态。
无论是小男孩和小伙伴鹦鹉学舌关于情爱的词汇 ,还是他们在郊外树林里看见的不该看见的饮食男女声色画面,抑或是家中女性被强制堕胎时隔墙的疯狂惨叫,这些成人世界里未能清晰明确处理好的情爱与生育相关事宜,以血腥又野蛮的方式闯入一个少年的认知中。
电影对于男孩子窥探的眼光,有格外生动、好奇的滤镜,却也带着压抑、病态的焦虑,关于如何教导孩子理解爱、理解性别,故事里始终缺位。
孩子的母亲与他关系良好,但母亲本人尚未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处境、无法建立一套能够自洽的情感观念和认知体系,所以无从和孩子正面沟通;孩子的父亲则长期处于缺位状态,代表着野蛮、粗暴的成见与势力,事发之后气势汹汹上门来施暴或诱拐,对待孩子更是只会指责、谩骂孩子毫无男子气。
一方是徒有梦幻心态、却无能力支撑的悲剧女性,另一方则是在生活碾压下心智坍塌、继而进一步戕害他人的惨淡可怜人。
故事的基色有几分类似劳伦斯笔下《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矿工父亲终日辛苦劳作、对审美对幸福毫无概念;又有几分类似《包法利夫人》向往浪漫的人嫁了一个粗鄙的物质主义者。
《告诉蜜蜂》里父亲更糟糕,他不仅愚钝而且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母亲则更带着几分狄奥尼索斯式的狂欢式浪漫。
无论如何这样的家庭都无法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所以电影中的处理模式,是经由女医生将他带入一个类似“超自然”的纯自然领域,在和蜜蜂们的相处、私语中,他感受到最自由最原初的状态。
最后男孩对于母亲的大营救也是通过蜜蜂们来完成的,群蜂仿佛能听懂人的祈祷和指令,黑压压呜泱泱一片腾空而起凌云而上,成功从渣男丈夫手中拯救女主。
另一边女医生成功医治了男主家中大出血即将死亡的可怜女性,获得了原本唾弃她的人对她的理解与感激;故事进行到了最残酷的关头,突然又温柔一转,母亲带着孩子在蜂群中翩翩起舞,女医生事业蒸蒸日上、专业获得了价值认同。
这无疑是对残酷批驳力量的消解,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天降观音兵”,导致了电影基调上的含混。
当然电影没有以“大团圆”结局烂尾,在曙光初现之后,结局又是另一番模样,二人在火车站诀别,一吻万年。
舒心结语电影中最残酷的几个桥段,无疑是女医生回忆中当年青年们对她和女孩的戕害,女主丈夫一家人对自家女儿强制堕胎的残酷,以及昔日夫妻仇人相见时的凶残,在所有的爱恨渊薮中最致命的问题都在于意识。
女医生逐渐建立起相对清醒的认知,单亲妈妈逐渐敢于向孩子坦露情感抉择,但故事里的大多数人都在成见的铜墙铁壁之下、充当被碾压也碾压死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一个需要被“开化”的故事,然而导演最终选择寄情于蜜蜂们的自然“神秘”力量,一面是法天地法自然的所谓“大道无形”,另一面却未免有和稀泥式的过度理想化之嫌。
反而是成年儿子画外音的叙述质感叫人叹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舒心酱原创,严禁抄袭转载】
《告诉蜜蜂》的电影情节,虽然始终围绕着两位成年女性的关系,却借助了孩子的眼睛来讲述。
影片开始,男孩查理好奇地观望着蜂巢里的世界,一个绝大多数成员都是雌性的微型社会。
随着影片进行,观众同他一道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令人诧异的是,原来“女王蜂”并非绝对统治蜂群的唯一权威,蜂群同样能够集体决定是否分群、养育新王,甚至处死与群体行为相悖的蜂王。
影片中有很多这样温柔的微距镜头而查理的母亲,一名人类社会中的“工蜂”,显然没有那样大的力量。
她在工厂拼命劳动,却难以独自承担房租与抚养儿子的支出。
最终,因为一次操作失误,莉迪亚被工厂解雇。
丈夫已经抛弃家庭,而父亲也拒绝收信和帮助。
当初因为婚姻来到陌生小镇的莉迪亚,顿时孤立无援。
刚刚搬回镇上的女医生珍为莉迪亚提供了管家的工作,解决了母子二人的燃眉之急。
事实上,珍大概早已了解到她们的困境。
最初,查理遭到同学霸凌受伤,由表姐安妮带来看诊,从此认识了医生。
男孩拙劣的谎言无法瞒过珍,她是极其敏感的人,即便表面上未动声色。
这样的特质,不仅因为职业和观察蜜蜂的爱好,还因为她自身的秘密与经历:她是一个曾经爱上同性的女人。
珍教查理如何写“蜜蜂观察日记”二十世纪上半叶,同性恋(以及像安妮那样跨种族的恋爱)远未被大众接纳。
两个女人的亲密关系,势必成为丑闻。
而英国又是如此憎恶、同时却无法停止嗅探丑闻的社会。
年少的珍和女友因此遭到恶徒袭击。
女友最终重伤不治,珍则被父亲从小镇送到外地。
对这段伤痛的忌惮,和一次次在他乡的辗转,或许是珍心思细腻敏锐的缘由。
但她从来不是怯懦逃避的女性,她可以独自照料令普通人害怕的蜜蜂;受到病人家属讥讽仍然前去复诊;在湖边,也是她毫不迟疑地跃入深水,打捞查理漂远的小船。
她害怕的,大概是自己成为爱人受到伤害的诱因。
于是在身处关系时,越是渴望亲密,越是被动犹疑,甚至刻意维持距离。
第一个拥抱的迟疑
背过身去的矛盾心情莉迪亚的出现,让珍重新感受到了已经隐藏太久的自己。
然而就在二人间情愫日益滋长的同时,过去的悲剧似乎也正暗暗酝酿。
最强烈的冲突,在蜂群分化前最为不安的那个夜晚爆发。
莉迪亚不负责任却擅用暴力的丈夫闯进房子,试图逼迫莉迪亚就范。
与此同时,医生则在急救被母亲强行堕胎而生命垂危的安妮。
两边的平行镜头,共同诉说着女性身体所遭受的创痛。
这些镜头没有在令人发抖的场面上调转,也透露出一种直面的态度。
幸而最终她们都得到了拯救:被蜂群,或者另外的女性—— 仿佛是一些“自身”的倒影。
只是这样的拯救,不免富于童话色彩。
或许为了避免过分圆满失真,电影改写了小说中珍与莉迪亚携手远走高飞的结局。
这能够视为对逃避的一种批判,但也是另一种太乐观的期许:珍骄傲而勇敢地在故乡留下来,甚至得到了曾经敌视她的人的认可。
然而那却难以解释她对莉迪亚的谎言,以及莉迪亚母子的去向—— 他们从小镇出走了,可是她能走出作为人类工蜂的命运吗?
电影在对时代变革的憧憬中匆匆落幕,似乎一切都将变得豁然开朗。
然而你我明白,历史的轨迹并非一往无前。
在今日的世界,一个偏颇地站在“他”那边的法案仍然得到通过,一个依旧有人“只能安静做工,无法抱怨”的世界,孩子的眼睛又会见到怎样微小与宏大的景象呢?
面对把冷酷和暴力当做“男人”的父亲,小查理最终选择反叛p.s. 写的时候偶然发现,今天,5月20日恰好也是世界蜜蜂日。
蜜蜂日快乐!
p.p.s. 看到片尾原著小说作者是 Fiona Shaw 吓了一跳,查了一下才发现是和演员Fiona同名的作者(想起新一集killing eve还没有看,看剧快乐!
)p.p.p.s 找到了华老师(是的就是那个华老师)和原著作者的一段对谈:Sarah Waters Interview with Fiona Shaw
《告诉蜜蜂》是世俗小镇背景下一对女同性恋的爱情故事。
心理更复杂一些、同性恋程度更深一些的应该是那位女医生,长期的孤独和压力令她陷入那种超越时空、脱离尘世的环境和气氛中,伴随着与自己由来已久的诊所、房子、蜜蜂等东西,与这个世界隔绝,但保持着一块自己的心灵天地。
电影里的妈妈也是世俗与男人的受害者,贫穷、愚昧是根源,还有那些永远委琐、狭隘的男人。
这是一段美好的恋情,她们相互帮助、相互安慰,一起度过了那段困难时期。
她们从这段恋情中汲取了力量,增加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部电影让观众感受到感情的天地很大。
故事也贯穿着孩子的视野,孩子认知成长的过程,妈妈与孩子的互动也是电影的一个看点。
如何正确认识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坚持原则而又不得不隐瞒一下事实真相,避免惹是生非找麻烦。
要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要培养孩子独立自由的意识,让孩子在独立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妈妈是同性恋,但妈妈深深地爱着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这就够,妈妈应该有自己的自由空间。
她一直在流浪,以远方为家这样秘密被揭开的就会慢一些~在一个塔可小镇,她遇到了她一面,两面,便不可收拾。
也曾犹豫也曾逃避也曾想过放弃但可耐情难自抑爱难掩藏从此心灵有了落脚的地方可是啊,小镇终究是小镇秘密再一次被无情冲破。
终究抵不过世俗,她要逃走了深情过后她问:你会来找我吗?
她说:等我处理完我就去找你.后来,那一天火车热泪拥吻从此,停止流浪有了勇气秘密也不再是秘密!
——10.23晚
终于找时间看完了,对几处改编有点不适,一些转折点太刻意,Charlie的改写很不舒服,选择这种结局不太懂。
画面很美,女演员颜值要是再高一些就好了。然后感谢下悸花字幕组~
前面一直都很现实压抑,最后突然就变成了神话故事??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虽然现实压抑我也不喜欢。2星不是变成神话的锅,只是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她俩演亲热戏我也……不可以。
近年来L界难得的好片,算半BE吧,喜欢HE的我伤不起,虽然最后愿各自安好了。I love you 不思量 I love you too 自难忘-字幕组的翻译史上最佳!
补
以小男孩的视觉来看是不是有些太残忍了?节奏也有点问题 但做自己实在太难看到医生的两次自我突破还是触动到了
还好没让蜜蜂在天上拼字。。。音乐还不错。
爱是一种力量
唯一可以说好的就是“你不能呆在小镇”,这句话是真的,那时候是,现在也是。不喜欢《卡罗尔》更不会喜欢这部了。
尴尬
女医生的设定,单身富婆,远离父母,祖传别墅,这是什么人间妄想
从3月份在油管看了预告片和片段就非常期待了,有点小失望,没有感受到之前看预告时的气氛,可能因为在高铁上看的,导致亲热戏我都调暗亮度偷偷的看,太怂了……。结尾说两人在一起的这段时光让医生有勇气留了下来,为镇上的人带来改变,为自己骄傲,让母亲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关于为什么不一起离开,每个人有不一样的答案,可是我还是更想要一个朝夕相伴的happy ending。
蜜蜂们在夜晚蜂拥而出的景象拍得挺奇幻。—— 2019年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 年度LGBT电影补遗完成(1.《谁先爱上他的》,2.《痛苦与荣耀》,3.《燃烧女子的肖像》,4.《女孩 》,5.《金发男子》,6.《伊莉莎与玛瑟拉》,7.《1985》,8.《宠儿》,9.《被抹去的男孩》,10.《告诉蜜蜂》)。十部影片个人整体观感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人生密密缝》《每分钟120击》领衔2017年第4届有一拼,好感度胜过《爱你,西蒙》登顶的2018年第5届、以及《小姐》夺魁的2016年第3届,《卡罗尔》问鼎的2015年第2届有六部未观影,2014年第1届无年度LGBT电影。
电影表现出了旧年代小乡镇的人们对未婚先孕和同性恋指指点点的那种愚昧封建的氛围,但结局蜜蜂救人这一段给我看懵了,还有女医生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离开?
感情来的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如果说妈妈是一见钟情,但是在这之后我很明显能看出妈妈对爸爸有一种激情,除了挽留还有欲,这是异性恋才有的,所以妈妈女并不是单纯的蕾丝i think。小淘气的第一次拒绝,还有妈妈女的第一次做客,有一些点感觉都没拍到位,如果彼此有喜欢,要有一些停顿才好。至于男孩的背叛,我觉得还是当他第一次问小伙伴同性恋的事情,得到的是恶心的同性恋,如果小伙伴说同性恋没什么,估计他的态度也会好很多,所以启蒙教育很重要。最后蜜蜂救场实在是略好笑。而且我不喜欢最后的结局。医生就因为一个人的恳求就离开了妈妈,愿意留在不开化的小村庄吗?除非她也看出,妈妈女不是真的蕾丝。
拙劣的演技
虽然主角的感情线比较单薄,但两个演员的几场吻戏都很赞,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到位。最后车站道别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如果我在家乡车站吻别女友,会和六十年前的苏格兰车站受到一样多的注目。不知道我会不会有这样子的勇气。
一星给小查理的善良聪明;一星给医生的沉着镇定。....车站吻别是挺breve的但咱把感情戏拍细腻点能吗?
应该说是我记忆中最好看的女同性题材电影,不浓重,却非常的清新脱俗,让人心疼。
整体都感觉差点意思,有这小孩老公干嘛,最后分别了才当众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