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演了霍元甲的演员,似乎都和佛教有着某些联系,不知这是巧合还是注定,早些年演电视《霍元甲》那个姓黄的演员,演了霍元甲之后就出家了,至今也没有任何消息。
现在演电影《霍元甲》的演员李连杰据说也是个佛教徒,而且就在演这部片子的前后,还在到处大力宣传佛学禅宗,就连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佛教哲学攀附,让我觉得蹊跷,我看了霍元甲身平,没发现霍元甲和佛教有什么联系,可能连霍元甲自己也没有想到,怎么演了自己事迹的演员,都和佛教那么密不可分,难道自己身上有什么宝相庄严的东西,让人只能用佛教去诠释?
或者,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巧合。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我觉得霍元甲是部很不错的片子,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武打片,特别是近年来的武打片来看,我觉得还处于上乘。
武打片需要什么?
该有的要素全有了,画面也好看,动作也流利,情节也清楚,逻辑也合理,哲学意味深厚,励志效果明显,抑恶扬善,除暴安良,还顺带宣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部电影,有的可以成为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供后代传颂,其余大部分也就是图个新鲜热闹,就像人的大脑,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念头都精彩绝伦,每一个决定都完美无瑕,人每秒钟要产生多少个念头?
有多少糟粕只有自己最清楚,道德和人格,用最粗俗的方式来演绎谁都会,优雅和完美的品质只是人的一箱情愿,人无完人,电影无完美的电影。
这是规律,无法更改。
所以,我觉得《霍元甲》是部不错的电影,看了就看了,没那么多头绪,没那么多纠葛,就跟李连杰的拳脚一样,干脆、利落、有力。
再者,我们对一部电影的好坏做出判断的确要小心,自从看了《无极》之后,不是有人说该给张艺谋平反了吗?
今天看报纸,又提到《无极》,说是在欧洲首映了,陈凯歌骂《馒头》的作者了,还说要告人家。
其实说句公道话,《无极》要是没那么夸张的宣传,悄悄的放了,也许不一定会受到那么多的批评,你自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那么高,结果放出来之后又达不到人们心理预期的高度,能不招人骂吗?
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到现在《无极》还不能从人们心里淡去,恰恰说明了人们开始对它寄予的厚望,从这一点上来看,陈凯歌应该感动,至少人们原先非常信任他能够拍出好片子。
再者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真理,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离这件事情发生太近,基本上是没办法客观的,衡量一件事情的成败好坏,可能要等这件事情过去很久,得到尘埃落定,月朗星稀,才会拨开迷雾,见到真淳。
李连杰的功夫,自从去了好莱坞就没有长进过。
20岁时候的他,武功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看过他舞醉剑的人,都知道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刚柔并济的境地。
那个时候的他,如果和现在的四个世界高手切磋,相信对他的武学修为,能够更上一层楼。
可惜没有,接下来他就开始拍片了。
拍港片的时候还好,还是有相当的武学大环境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太极张三丰中,那套精彩的太极拳,至柔;精武英雄中,至刚的直拳和快拳。
这两个也成为他武学的颠峰,去好莱坞拍片,靠的也是这两样了,可惜,从此以后,都是吃老本,无所长进。
李连杰最后在念慈面前打的那套拳,痕迹太露,肩头过耸,用力不当,亏于仁泰还说非常到位,一次拍完,其实连太极张三丰的风采都没有,更加不用说突破,令人失望。
看过刘家辉的中华丈夫的,都会为其中的真刀真枪的7场中日武术对决喝彩不已,可惜对比面过于狭隘,只是中日武术,本出一源,其实是师父打徒弟,胜负早分。
本来很想看看霍元甲,到底能不能突破中华丈夫,因为我一直想知道的是,中国武术和欧洲武术的对决,是怎么样的。
须知欧洲的剑法,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不要夜郎自大的以为,中国剑法是世界第一。
欧洲剑法的快,准,优雅,是举世闻名的。
中国剑法太过花哨,转体太多,实战中很容易露出破绽被击中。
古人加入这么的动作,一个是为了修心健体,因为大幅度的动作和转动,可以引导体内真气流动,促进身体健康。
二来是快速转体可以增加剑的力道,把脚,腰,甚至全身的气力都传到剑上,这是中国剑术的精华,但是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当高的修为,还要内力相符。
笑傲江湖李连杰的舞剑,就是一种诠释,他的醉剑,是真实的见证,到底和欧洲剑法比拼,谁高谁低?
可惜,作为普通影迷现在已经是无从得知了。
只能记得小时候的小人书里面,说过,要用梅花剑法,以快乱的剑法,点中对方的手腕,方能制胜。
不知道到底是否如此,可惜可惜。
李连杰,一棵中国北方长大的良苗,到了南方得到了进一步滋润,南北兼收并修,可惜到了美国,吸收的全是糟粕,武学上毫无长进,回来以后已是面目全非,普通话也变了,唯有长叹一声了。
深深怀念:方世玉中,飞逸洒脱的意气少年黄飞鸿中,忧国忧民,年少稳重的一代宗师张三丰中,疯疯癫癫,大彻大悟的太极高手精武门中,刚猛强悍的民族英雄可惜,一切的一切,都已经随风而逝了,其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些片里面,都已经深入人心了,又何须在霍元甲里面,空喊口号呢?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动作片,李连杰是最喜欢的动作明星。
胜过李小龙成龙,洪金宝甄子丹,还有吴京,更不用说国外的动作演员了。
那时候,对国外的动作片和动作演员是完全看不上的,因为动作太难看。
所以很长时间里,李连杰就是动作明星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意义。
第一次看霍元甲,也是完完全全当动作片看的,所以不是很喜欢,因为打戏占比相对较少,而且结局悲惨,不是标准的动作爽片。
很多年后再看,有了不一样的第二阶段的看法。
能够看懂它的剧情了,然后就发觉其中传达的是一种过时的价值观,所以也不是很喜欢。
现在再看,有了又不一样的第三种看法。
价值观不是以时尚与否,先锋与否来评判的。
这属于攀比。
还有个更重要的判断方式,是看它在现实中被实践到怎样的程度,做到怎样的程度。
无论多么花哨的观念,如果脱离现实实践,其实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通过逻辑推理的观念,可能有着完美的逻辑链条,完美到就像数学或艺术一样,但是我从自己的经验教训里了解到,它其实是脆弱的,对于人来说。
它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可能崩掉,像个定时炸弹一样,而且人其实凭借本能是能感受到这一点的。
想起一部特德姜的短片科幻小说《领悟》。
霍元甲让我想到一种可能性,一种传统的价值观,一种传统的人格,在面对现代思想的冲击时,会显现出的一种可能性。
这个问题可以辐射到现实中的李连杰自身。
联想到他的采访,李连杰说这部电影包含了他对武术的理解,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对李连杰有了作为演员的认识,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标签式的动作明星。
现代的意识形态分左右,电影中有呈现霍元甲在遇到这种现代化问题时的反应,尤其是从他与农劲孙的关系中可以看得比较明显。
霍元甲不属于左右的任一,现代的意识形态是基于假设或理念的推理,而他拥有的价值观却是基于体验,从绝望中生长出来的。
基于体验的价值认知,就像是从身体里生长出来的,要比从脑子里架构出来的理念,稳定太多了!
身体比思维稳定。
其实区分一个电影的好坏的最终的境界不是摄影技术的好坏,不是配音的华丽与否,不是演员阵容的华丽和名气,而是他传达出来的讯息和文化价值。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中国其它电影无法比拟的。
这部号称李连杰息影之作的电影,确实凝结了太多的心血和他多年作为武打明星的感知,可惜国人看热闹为多,看门道为少。
记得《英雄》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什么梁朝伟啊甄子丹啊这些在国内的一线巨星都被在海报中减去,空落落的剩下了 jet li ,美国人解释说你们所说的一线巨星在美国都没听过,我们只认识李连杰。
这就像外国人在看完《北京欢迎你》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mv之后感觉就是成龙和其它人一样,在外国人眼中他们认识的太少。
而我所说的影片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建立在这个的基础之上的,能让外国观众老老实实坐下来观看中国电影的到底有几个人?
细数下来只有李连杰和成龙。
这些年我们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价值在中国被无限的渗透(当然还有民主和自由),话说政治课本里的抵御外国文化糟粕也大抵如此。
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从来缺一张嘴去诉说,李连杰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他看惯了打打杀杀,当惯了孤单英豪,习惯了独闯龙潭的时候,当他看全了美国电影对于中国的影响,看全了美国文化的弊端,这个中国人拍下了他的最伟大的电影《霍元甲》。
这部渗透着中国武学的精髓,中华文化精髓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美国文化的否定和警惕,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宽容,仁慈,自强不息,才是武学的真正意义。
记得芮成钢在书里说过,中国现在的极速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明显不成正比,很容易被误解和有色渲染,中国太缺少一些能向世界传递它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能让中国减少很多来自其它国家的敌意和冲突。
而之所以我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电影的原因是,它开了一个先河,就是中国人在说而外国人在听,而且真正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武学精神融入其中,输送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无论是《让子弹飞》或者《天下无贼》之类的电影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演给中国人的电影。
不得不说,李连杰是中国人的骄傲。
盲女月慈的出现,意味着霍元甲进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经月慈的“引导”,霍元甲退去身上的戾气,达致“天人合一”之境,同时也从一名武师“上升”为一代宗师。
可以这么说,成就霍元甲的就是月慈。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信矣。
所以,要理解霍元甲,首先就要把握月兹,她是我们理解霍元甲上升之途的关键所在。
1、女人。
霍元甲在人生低谷期经月慈引导,就好比苏格拉底年轻时遇上蒂欧忒玛。
读过《会饮》的人知道,苏格拉底经由巫女蒂欧忒玛的言传,领悟到“爱欲”(Eros)所引导的上升之路,终将达致对整全的“美”的直观——超逾诸“美的事物”而直观“美本身”(eidos)。
我们说蒂欧忒玛在苏格拉底一生中所处的位置,就如同盲女月兹在霍元甲一生中所处的位置。
盲女月慈也是通过言传,使霍元甲得以开始自己的“第二次远航”2、盲。
为什么月慈是盲女?
这个问题非同小可。
何以身体健康,视力卓越的武者反倒需要一名弱女子,尤其是盲女来引导呢?
为什么是弱引导强?
“盲”,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有极深意图的设定。
如果我们相信并贯彻这个解读原则:在剧本中,一切偶然都是精心设计,都是情节的一部分,都服务于剧本之整体。
俄狄浦斯瞎了。
他刺瞎自己,是因为无法承受看到的现实——乱伦!
那么月慈呢?
她看到什么?
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王制》)第十卷的著名比喻。
洞穴中生存的人只能看见经由火光而投射到墙上的事物的影子(意见),而无法看见事物本身。
洞穴中有一条通道,哲人经由它向上攀爬,而来到洞穴外。
洞穴外阳光(真理)普照。
可人眼睛早就习惯了洞穴里昏暗摇曳的火光,感觉阳光很刺眼,极有可能瞎!
是不是可以说,月慈早就到过洞穴外,所以瞎了。
而霍元甲的视力只是洞穴内的视力,尚未经过洞穴外阳光的考验。
一旦到洞穴外,也极有可能瞎,所以只能由见过阳光的人来引导他?
3、洞穴和封闭社会。
之前,霍元甲住在天津城内,而月慈远离城市,偏居于苗寨之中。
城,是个封闭的区域,如洞穴。
城内的霍元甲念兹在兹的不过是那“津门第一”,这是封闭社会的最高价值,所以霍元甲是个城邦人。
月慈在城邦之外。
亚里士多德有言: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后世大哲尼采又补充了第三种可能性:哲人!
哲人见过阳光,副作用是瞎。
即便没瞎,也绝不能再适应洞穴昏暗的火光。
所以,她不能再回城邦,只能自我放逐与城邦(洞穴)之外。
霍元甲因为灭门惨案,体察到城邦价值的虚无特性——冤冤相报何时了?
——亦自我放逐至城邦(洞穴)外。
从而开启了剧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相遇。
无意中,在以前的日记本上看到了一篇高中时期写下日记。
内容如下:今天下午放了一下午假,闲着没事,就到网吧聊天和看电影。
《霍元甲》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他自小出生在武术世家,对武术充满好奇。
那个时候,他只知道练武能强身健体、打败强劲对手和发扬霍家拳。
于是他很狂妄,只想着要成为“津门第一”。
他到处和别人比武,将他的狂妄、好胜心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连好家劲荪都与他断绝好友关系。
由于仇家的报复等种种矛盾,使他陷入茫然,变得不振作。
但他后来遇上了村姑,几年的生活让他渐渐平和了心态。
明白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向曾经被他打败致死的对手忏悔。
那时,正逢日本帝国侵华,他们企图用除战争以外的方法--武术,来震慑和征服中国人,使中国失去民族尊严和灵魂。
面对日本无耻的侵略野心,中国人民并未为之动摇。
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霍元甲。
当他看到日本人竟如此对待中国同胞时,他愤怒了。
他要打败敌人,不是为了天下第一,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他向好友农劲孙借了些钱,便踏上了光辉之路。
凭着这股救国的心态,他满怀斗志,打败了各种各样野心勃勃的对手。
以自己的实力向倭寇证明中华民族绝非沉睡的狮子,中国人绝不是东亚病夫。
可是,没有想到,在比武的背后,一些虫豸却另有一个恶毒的计划。
他们在霍元甲比武时,在茶中下了毒药。
致使他身中剧毒,无力战斗。
正当对手劝其保留生命时,他却喊出“自强不息”的口号,使在场的中国人精神振奋,为其加油。
他托着虚弱的身体仍坚持战斗,直到坚持到最后。
而这位日本武士也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武士,他被霍元甲的精神所感动,最后还抓着霍的手高呼“霍—元—甲”三字。
霍元甲最后因剧毒攻心,送医院后经治疗毒发身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将随风而逝。
他的精神留存了下来并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自强不息。
我想,这可能就是编剧要以悲剧收场从而提示后人要为之奋斗、前进的缘故。
霍元甲的死是最伟大的,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真可说得上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敬佩他。
自古英雄似乎真的气短,从霍元甲到三十年前的李小龙,他们的命运都一样。
霍元甲的扮演者李连杰,听说这是他最后一部动作片了,好可惜,今后将不能看到他精彩的演出了。
我喜欢霍元甲这个人物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是他演的。
他把人物表演得入木三分。
——写于20060310.PS:看来当时那部影片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要不然我不会写那篇日记。
虽然比较幼稚,但是我真心觉得当时写得不错。
前几天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导演剪辑版”,比剧场版本多了30分钟啊!
于是忍不住在网上下了一个导演剪辑版,想看看哪30分钟没看过。
看完之后觉得的确是比剧场版完整得多。
我说怎么演员表里面明明有杨紫琼的名字,但在电影里就是没看到她?
我说怎么到最后都没听到周董的主题曲《霍元甲》,原来那些都被剪掉了呀!
可恶!
被剪的还有:在慈姑村子里,因为一个小孩子偷了邻村一头牛,导致霍元甲和一个泰国人产生一番较量。
重新打分系列。
小时候看的是110分钟的公映版,也觉得挺好看的,后来看到豆瓣评分竟然这么低,还以为是自己童年滤镜的缘故。
最近看了传说中的140分钟导演剪辑版,能理解为什么公映版评分低了。
从导演剪辑版来看,这部作品相比过往的霍元甲影视改编人物形象更复杂。
李连杰驾驭文戏的能力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塑造出一个浑身戾气甚至略带反派气质的青年霍元甲,与传统的大侠形象大相径庭,看得出主创想要做一点颠覆的意图。
公映版中霍元甲的转变过程被剪得只剩几分钟,显得十分突兀。
导演剪辑版则把霍元甲在乡村和大自然的洗礼下走出阴影、重获新生的过程完整呈现,剧情合理太多了。
当然,不合理之处也很明显,比如结尾安排得有些草率,给人感觉是“篇幅差不多了,赶紧安排一场戏升华一下主题收个尾吧”。
这就暴露了导演和编剧谋篇布局能力的不足,前面太拖沓导致没有足够篇幅来让角色回归大众印象中的霍元甲形象,也塞不下一个合理的结尾。
这一缺陷在时间更短的公映版中就显得更突兀了。
同时,对日本武者形象的塑造有些扭捏,又想塑造出一个有武德的武术家形象,又让人觉得只是做做样子,知道霍被下毒也不干预,而是非常实诚地把他打得半死然后举起他的手高呼“霍元甲”,最后骂了几句下毒的日本人。
动作设计方面,除了延续李连杰的飘逸潇洒风格之外,还根据人物性格在前期和后期设计了不同的动作风格。
前期是凶狠凌厉,后期是冷静克制。
另外,片中展现了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以及中国武术、拳击、泰拳、空手道等多种武术流派,堪称一次武术文化展演,是非常硬核的功夫片。
請大傢注意,我看的是加長版本的,普通版本早在06年初的時候已經在家用DVD租碟子看過了,普通版真是沒什麽意思,看的全部是jet li的武打而已,感覺片子沒什麽劇情,沒什麽深度...不過今天看過這次的加長版本來說,這才像一部武術片,這才稱得上是一部大片,是的,大陸版本確實删掉了太多了劇情發展,而只剩下一個武打片的外殼,沒什麽意義在裏麵,說教也太生硬,覺得就像是在誇誇其談,而這部加長版本加上的內容將霍元甲中的人物性格都飽滿起來,劇情最後也感人至深,雖然早已經知道劇情(小時候就知道吧,還看過一邊大陸版本)可以説這樣一句話,只是看過大陸版本的霍元甲,可以不算看過這部片子了,希望大家重新看一邊這個霍元甲[导演剪辑141分钟国语完整版]
『霍元甲』的剧本真是牛逼冲冲以小切入,由此揭开大的家国情怀,完成主人公由武师到宗师的蜕变。
全片并没有没有很宏伟的高调说辞,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所谓的武术精神。
电影中一个点睛之笔。
片头父亲因为对对手没有下关键一记重拳而败。
悟出武术真理的霍元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观众提心吊胆以为他终于要实现反杀的时候,元甲和当年他父亲一样收了拳。
突然和片头呼应,在我看来一下子将电影提了一个度。
话说农劲荪是什么神仙朋友??
简直就是中国式goodfriend模板。
朋友误入歧途时苦口婆心劝解,绝交后还匿名送钱还债务,元甲筹备精武门时、又变卖家产支持好友。
电影节奏安排很不错,没有多余的地方。
唯一的遗憾是最后元甲也没能回到乡下接月慈。
呜呜呜呜呜今晚我要看连杰的陈真(话说除了不二以外感觉他选剧本眼光都好好哦
霍元甲上映后,观众影评人喜恶参半,而且还惹上了官司,霍元甲的后人告李连杰诋毁其先人霍元甲形象。
依照惯例,本人把这种没事儿找事儿,自我贬低的行为只能评价为:霍家后人们,你们也太陈凯歌了吧……而且,陈凯歌大叔遇到的是恶搞讽刺他的“孩子”无极的馒头血案,但李连杰这部电影无论我怎么看,都是把霍元甲神格化,伟人化了,这“诋毁”二字,真是何从谈起阿?
严重估计霍家后人只耐着性子看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便愤懑之下拍案而起,这喷气机.李,太不像话了,不仅满脸褶子装嫩,还把我们先人霍元甲大侠塑造成一个愣头青的形象。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别丢你们家先人的脸了。
我记得在天涯上看过一个帖子,楼主说道,能被艺术家神格化的历史人物,真是少之又少,那都是岳飞屈原一类的人才能享有的殊荣,在这个以解构为潮流的时代里,霍元甲被李连杰选上,为了体现他自己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用非常崇敬的方式将霍元甲在荧幕上伟人化,对于霍家后人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霍家后人如此的缺乏理解能力,真是悲哀。
说实话,李连杰征战好莱坞后的电影,我还真没看完过一部,去年在英航的飞机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什么丹尼什么的电影,感觉也很一般,因此对霍元甲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所以这部电影就在我硬盘里雪藏了很久。
电影上映后的影评也一般,很多人的意见是,这部电影说教味太浓了,换句话说就是太不矜持了。
我的理解是,中国影迷的品味在变化,早些年吃了太多的说教电影,有些消化不良,所以现在希望所有的电影都能藏着掖着点儿,不要太急着把想说的话都扔出来,要让电影语言自己表现出来,典型反例就是张大导演的英雄。
我个人认为,什么电影都需要,文以载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也是导演或者演员想要表达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
我们作为观众,不能鸡蛋里挑骨头,首先看看这表达出来的道理是否自己也有认同感,其次再评价这表达方式是否火候恰当。
其实大部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励志为主,不得不说,因为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所以很多国内观众就感觉不是那么的别扭,甚至吃的还很舒服。
在大洋的彼岸同样也有人评价这些电影太过骚情,天下影迷一般难伺候,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抱着挑刺的心理去看电影,这样会错过很多。
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李连杰愈来愈显得淡定从容,无论是身手,还是眼神。
他说道理,讲故事的方式,也并不如同很多人说的那样直白急切。
前一段时间看过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稿,对这个人很敬佩,他拖着几乎半残的身体,学佛多年以后,已经对武术的理解到达了某种禅宗的境界,强调武术应用于强身健体,理解自己,以武止戈。
相比较另一位将武术提炼到哲学境界的电影人甄子丹,其自编自演自导的用于体现自身理解的电影杀破狼,却仍停留在以武犯禁的思维模式中。
当然这两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同,没有太多可比性。
电影中想要着重的镜头,使我想起《雪山飞狐》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刀,是砍下去还是不砍呢?
在电影里,面对霍元甲的选择便是,这致命的一拳,是打下去还是不打呢?
他的父亲没有打下去,因此输掉比武,年少的霍元甲不能理解,于是为了津门第一,打下了这一拳。
这一拳,打死了秦爷,引发了仇恨,使得自己母亲女儿死于复仇,他手刃了仇人,又能怎么样呢?
死去的亲人不能复生,所以少年霍元甲一直以来的人生理念崩溃了。
他需要一段旅行,需要重新构筑自己对于武术和人生的认识。
在水田里插秧的那一段,开始霍元甲看见自己比别人插的慢,争强好胜的性格发作,他便只顾速度,胡乱插起来,月慈告诉他,秧苗之间也必须留有空隙,否则不能好好生长,人和人之间也同样需要互相尊重。
霍元甲学到的是,要慢下来,一味的徒胜,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后来李连杰也借霍元甲的口说出,比武前签生死状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陋习,要做到以武会友,而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两个人在擂台上互相厮杀。
袁和平的武术指导还是那么的具有艺术性,这部电影的武术竞技画面很好看,大部分都是连贯长镜头,其实不比杀破狼差。
在最后的以一对四的擂台赛,霍元甲明知不公平也要上台比试,这里的比武,为的是激发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最后虽然中毒,但仍得比试到底。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那一拳,他选择不打下去。
就是这个选择,神格化了霍元甲,也就是李连杰想要表达的武术精神。
人们学武术,难道就是要在比武中以命相搏吗?
难道非要取他人性命,引发仇恨吗?
这就是李连杰对于武术精神的质问。
李连杰表示,这是他最后一部关于“武术”的电影,也就是说,对于自己对武术精神的理解,他用这一部电影就足够讲完了,希望人们能够理解。
但很可惜,明白的人不少,但理解的人不多。
要看导演剪辑版的,141分钟里完整的显露了霍元甲从争强好胜到习武修心的过程。公映版三星,导演剪辑版可以到三星半。孙俪在剧中的作用很生硬,这种落难之中萌发的感恩与爱慕之情纯属多余,还不如一个长者给与的启发更合适。打斗场面精彩,干净利落亦不浮夸。对中国功夫理解很恰如品茶:茶有千种,本无分好劣,在乎高低的是人。功夫本是自我修身养性的技能,不是比谁强孰弱的工具。「自强」而「无争」,这是一种禅的境界。
孙俪的大银幕表现总是没有在电视剧里亮眼,这次的盲女还是一样。回到故事中来,感觉导演想阐述的人生哲理有些太大了,通过一部作品要传递给观众的道理太多了,所以让人在观影时感觉霍元甲的塑造有些失真,太过于说教,这是我的体会。
编剧编的有点意思,故事还是很有起伏的,但是其中的内涵仍然是比较单薄的,曾公说:文人给财,武人给名。习武之人都是很重视名声的。这点确实从驶至终都体现了出来,但是表达的含义仍然是很单薄,我们在乎的仍然是面子这种很单薄的东西,而不是实际的实力。
逻辑太混乱
我挺喜欢的,虽然霍的后代还状告电影歪曲事实,但片子的英雄感觉很有气势。武术太炫了
难以想象,这么好的电影居然是十年前的了。还记得那年初三的时候 学校组织我们去影院,看的就是这部电影 我和HL看了十分钟就偷偷的跑出来了。那时候的记忆还停留在街边流浪汉似癫非癫的那句「霍元甲,你嘛时候成为津门第一?」从个人荣辱上升到民族荣辱,并且上升得一点都不做作,这是一种难得的功力。
請大傢注意,我看的是加長版本的,普通版本早在06年初的時候已經在家用DVD租碟子看過了,普通版真是沒什麽意思,看的全部是jet li的武打而已,感覺片子沒什麽劇情,沒什麽深度...不過今天看過這次的加長版本來說,這才像一部武術片,這才稱得上是一部大片,是的,大陸版本確實删掉了太多了劇情發展,而只剩下一個武打片的外殼,沒什麽意義在裏麵,說教也太生硬,覺得就像是在誇誇其談,而這部加長版本加上的內容將霍元甲中的人物性格都飽滿起來,劇情最後也感人至深,雖然早已經知道劇情(小時候就知道吧,還看過一邊大陸版本)
这片子要保留,好记住“说教”是怎么彻底摧毁一个故事的。
霍元甲除了给国人争了脸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不分青红皂白打架杀人,把人家生日变忌日,连累自家妻女被杀。当他老婆孩子不知道倒了几辈子霉。农劲荪人是真的好,但他有霍元甲这么个朋友也真是倒霉,小时候霍元甲要他替他写作业,长大了霍元甲老找他借钱,不光自己在他那里吃白饭,还带着一溜一溜的人来他这儿吃白饭。霍元甲欠一身债自己逃了,还债要农劲荪还,妻女下葬要来福操办。他真的啥事不干,除了打架。只能说站在国人立场,他确实给国家长脸。但站在人的立场,他跟个扫把星一样,跟他扯上关系的人都很倒霉,小则劳财伤力,大则家破人亡。这片里他遇到瞎女月慈,也是害人家一个残疾人夜里替他返工插秧……而且他还吸毒。。。这人品烂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名字很有名气,那也不代表不是烂片
前半段好看,后半段我只看中村狮童
看了141分钟的未删节版本后,感觉比在电影院里第一次看的时候好多了……不明白广电总局是以什么标准来对一部表达导演内心思考的作品进行删减的。最近看了不少新电影的影评后,发觉自己看的基本都是不完整的版本,郁闷!弄个电影分级制度吧!别再这样折腾电影和观众了!有些影片儿童不宜的话,加强电影院的管理、家长也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孩子,不让小孩看不就行了?!
我一直记得李连杰站在空旷的擂台上,闭着眼想象着山呼海啸的助威声欢呼声,然后镜头开始凌空,旋转,越转越快,画面外真的响起一浪一浪的喧闹声,与阴冷空旷的画面形成对比。这个镜头解释了他人生的所有动机,真实功利,又浪漫至极。
Jet Li号称收山前拍的最后一部武打片,说教色彩过浓,话说后来他又接着拍片儿了,比如投名状,这俩一个比一个难看
很久以前就看过啦。似乎从这片就开始,中国武打片肯定要打一个外国人才ok。
141min导剪版。即使作为霍元甲的真实传记片来看也是完全合格的。标标准准的三幕式剧作结构,不会写剧本的可以拿这片剧本研究入门。比武行云流水,文戏真挚动人。两个半小时细腻的人物刻画使得几个主角的感情和故事线都足够饱满,也使得高潮打戏时共鸣来的自然又强烈,民族感确实太容易调动,当年看这片的观众心情或许就和我们今天看《流浪地球》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大学时报了一门选修课,叫电影欣赏,有一次放了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同班一同学看完之后问我们说:怎么没有十三姨呢?旁边一人告诉他:哥,这是霍元甲,不是《黄飞鸿》!😂😂😂
总是对打老外的桥段没什么感觉,霍元甲从来不是偶喜欢滴人物
吼吼哈哈
据说李连杰的大段大段的台词都被剪掉了。。。典型的武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