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stamp: 43:58那个老爷爷笑话我男孩子还这么软弱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叔叔我也有软弱之处呀可我一点也不为此羞愧跟那个老爷爷也这么说我之后再没见过他呢那个老爷爷不少于140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
这样又帅又温柔,还会弹钢琴的医生小天使请给我来一打!
我希望你能将难过的事情和悲伤的情绪,毫不顾虑地讲给我听。
想说的话要是忍住不说的话,之后你会感到这里很痛苦。
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不是医生,医生能够做的,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多重人格的出现,就是来承担这个孩子心中的痛苦。
就这样,承受了太多痛苦的孩子,在那之后,诞生了多个人格,才能支撑他继续活下去。
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为什么人还要故意做些让别人悲伤的事情?
受伤的人是选择能够治愈心中伤口的社会,还是会选择将受伤的人遗弃的严厉社会?
让我自己一个人生活,我总有种被抛弃了的感觉。
我觉得拼命工作,最后却没有好的结果,这样的事,没什么好窝囊的。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心灵的治愈,会不会是,创造一个人人都能被尊敬的社会呢?
听说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而且可怜的,无所依靠的生物,绝对不会被欺负和受苦的。
一旦获得了某样东西,就绝对不会丢弃它。
星球的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花时间吧,现在看到的那个,是几百年前的猎户座α星了。
星球可能已经发生爆炸,消失了。
心灵的创伤,只有承受过伤痛的人才能明白。
备受折磨的人和心灵没有创伤的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换言之,对第三者来说,当事人内心的苦楚是“别人的事”。
作为当事人的遇难者的孤立,也就是全体遇难者在日本内部的孤立。
对于受伤的人来说,所有的人看起来都像离他而去。
难受的时候,还是说出来比较好。
表达悲伤和痛苦,并不是不体面的事。
现在我能做到的,就是陪伴在家人身边。
坐在你身边,听着喜欢的歌,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我知道什么是心灵的治愈了。
不让任何人孤独。
孩子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
就叫她灯吧。
灯光的灯。
这个孩子一定会照亮我和终子的世界。
她似乎已经照亮了我这患病以来的7个月。
不管是惊悚的电影,还是悲伤的电影,结束时屏幕上都是一个终字,然后观众都能回到自己的世界。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即使痛苦悲伤也可以看下去。
我也是这样。
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听到多少令人难过的事情,我都知道只要我一回到家,有终子你在,而且会笑着迎接我,所以我可以坚持下去。
谢谢你。
前言:今年的开年,大家被新型冠状病毒折磨的苦不堪言。
有人在战役中牺牲,有人失去了挚爱之人,有人在宅中感到了恐慌和惊惧。
身上的伤口或许可以治愈,但心中的伤口需要长久的时间来恢复。
最近看了柄本佑的这部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有个温柔又尽职的心理医生对病人来讲大约是最大的幸福。
温柔的安医生最近被柄本佑圈了粉。
他饰演的安和隆温柔帅气,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梦,为之无怨无悔的付出了一生。
安和隆其人:在日韩国裔,从小温柔善良,大学时候却出乎意料的选择学医,还是精神科。
在保守的东亚家庭中,这可能并不是容易被别人理解的职业/专业选择。
当初报考精神科的安医生不被父亲理解,父子关系僵化,之间总是沉默相待。
却不知,多年以后,父亲会看着他的书,认真做笔记,却依然少言寡语。
也许这是东方父子相处的模式,但是被父亲认可的安医生一定很开心吧。
安医生很暖,和太太谈恋爱的时候是,哄孩子的时候是,安慰病人的时候更是。
他会告诉小孩子不要强装男子汉,把心里所想的说出来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经历过创伤的人们,会有各种应激反应。
大灾大疫,天灾人祸,亲人离世,都是不可磨灭,甚至可能会跟随一生的心理阴影。
有人默默抑郁,有人借酒浇愁,有人对身边人大肆发泄。
安医生就淡淡的,陪在这些人身边,让他们把自己心里所想发泄出来因为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
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温柔态度,赢得了共事者和患者的信任。
只有不放弃才有未来的幸福
因为地震 失去了亲人/经历了伤痛活下来的人们又该如何疗愈自己心中的伤口
对待无端苛责 依然温柔尽责的护士姐姐
互相打气
他告诉小男 孩忍着悲痛不诉说 并不是男子汉气概的表现剧中安医生的很多小行为很暖,很多故事很伤心,很多人遭受了苦难,承受过伤痛。
但心灵的创伤,只有受过伤痛的人才明白。
但如果真的受到创伤,却有幸遇到了安医生这样的医生,算不算不幸中的幸福呢?
可惜,温柔的安医生却逃不过病魔的魔爪,最终因为癌症去世。
活了39岁的他,留下了值得被后人记住的温柔和精神财富。
片尾熟识的朋友说:“我们已经一点点习惯没有他的日子。
”这话听着鼻酸,但是就如同他研究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归要学会习惯,自己学会愈合伤口,向着前方向阳的地方缓慢却又坚定的走过去。
END
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我也有软弱之处,可我一点也不为此羞愧。
虽然你对自己的事比较迟钝,但就这样也挺好,不用着急,你可以发现大家忽略的东西。
“得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吧?
” “不是的。
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一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意义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并不是医生,医生能做的 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这里想到了责任有限原则,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理应为来访者或患者解决一切问题,真正能解决自身问题的永远是自己,所以没有做到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苛责自己,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有很多时候会低估陪伴和倾听本身的意义,其实它们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遭遇惨痛经历的时候,小孩子会认为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现在正在痛苦着的,是别的孩子,多重人格的出现,就是来承担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就这样,承受了太多痛苦的孩子,在那之后,诞生了多个人格,才能支撑他继续活下去。
(对多重人格障碍很温柔的解释 难受的时候,还是说出来比较好,表达悲伤和痛苦并不是不体面的事。
希望你能找到能支撑自己的东西,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心理学子看心理题材的剧很受触动。
柄本佑的韩语口音挺有意思,头两集作为在日韩裔“寻找自我”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也蛮深刻,最后病重时的各种细节刻画得很好,真是个可塑性极强的演员!
最感动的一幕是滨田岳竭尽全身力气控制眼泪对和隆说的那句“坐在你身边听着喜欢的歌,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 (当然和隆深夜给孩子选定名字后写完夹在妻子书里的信也很感人!
微微笑起来的柄本佑真的很温柔!
这几日,春意复苏。
援鄂的英雄们各自回程,仪式盛大且感动,武汉的小伙伴们也开始可以在小区范围内散散步。
今早得到最新消息,4月8日,武汉“解封”,意味着疫情就快要结束了。
可,很多东西可能才刚刚开始。
黎明之后,看见伤痕。
武汉人面对亲人突然逝去的苦痛,何处消解?
两个月在家的创伤应激反应,如何面对?
医护们在一线感受的生命重创,又在进行着怎样的心理重建?
不管城市复苏到什么程度,也会有人因为这些阴影而感到苦闷。
这部新剧 说的就是这件事,灾难后心理的重建。
里面那个温柔坚定的,精神科安医生说:“这个世界上充满着让人伤心的事 ,如果能很容易抹去人们内心的痛楚 ,我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但是这根本做不到”。
这部剧,讲述的是25年前的阪神大地震。
这场大灾难对生活在关西地区的日本人而言,是一段惨烈的记忆。
6434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剧中主角安和隆医生,他既是希望了解人们内心抚平伤口的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灾难后有心理创伤的受害者。
灾难过境后,虽然我们都会说,“活着,就好了”。
可是,虽然活着,心里的伤口怎么办?
这部剧,虽然讲的是也1995年的大地震,劫后余生的人们的,心理创伤。
可感觉也像极了我们现在的状况。
这两个月之后,我们的心要怎么安置,这里或许会有答案。
01“这个世界,充满着让人伤心的事”
讲的是安医生的故事,但医的是所有人的心。
安医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长大,父亲在家拥有绝对话语权,因为是在日韩国人,因此受到歧视,不得以父亲白手起家,撑起了这个五口之家。
在父亲眼里,孩子未来的选择,应该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而精神科却是人人避之不及,被认为对社会没贡献的无用学科。
安医生不解,对老师说到,我只是想了解人们的内心,对于我来说人类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至此之后,这位精神科医生的努力,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患者康复的机会,哪怕父亲多年来的冷眼相待,也从没动摇过他的决心。
突如其来的阪神大地震,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次,他看到了更多人的心理创伤。
死里逃生的人,在病房里自言自语,神情恍然;
失去孩子的母亲,抱着枕头放在怀里不撒手;
有幸存者抱着被大火吞噬的父母遗骸,话语颤抖,悲伤的问他们”哪个是父亲,哪个是母亲“。
没被烧的幸运家庭,会因为这份”幸运“而内疚不已;
独自逃生,对于邻居的呼救无能为力的女士,每晚饱受呼救声的折磨;因为从小受到多重伤害的片冈小姐,拥有多重人格,靠酗酒和自我伤害来解脱.....
每份遭遇和悲伤,当没有聚光灯和眼神聚焦在他们身上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看见呢?
02“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精神科医生向来不被理解。
地震后,安医生来到避难所,有人说,精神科医生来干嘛,又不能治病。
病人也会抗拒,他们拒绝把心里的伤痛告诉任何人,他们甚至觉得被精神科医生看过了,就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被人看不起。
即便面对偏见,安医生还是会走到人群里,关心每一个人。
“昨晚睡得好吗”“如果你想倾诉,可以随时找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困在避难所,孩子们玩起了“地震模仿”游戏,引起一位中年男子的怒吼指责:你们发什么神经啊,这里的人都是因为饱受地震的痛苦才聚集在一起。
安医生为孩子们说话,地震的打击太大了,突然被困在避难所的他们,只有通过模仿、扮演游戏来表达情绪。
比起孩子,成年人会关闭情绪宣泄的阀口,任它自由膨胀,这是我们称之为的隐忍和坚强。
然而下一幕,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中年男子被安医生说动了,带头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户外游戏场地,搞了一个棒球式踢球,打破了避难所所有的沉寂。
玩地震游戏的小男孩,与安医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吃糖,一起聊天。
安医生经常会问他:你最近睡得好吗?
小男孩因为害怕被人嘲笑软弱,坚强的说到:我很好啊,比我惨的人多了去了。
安医生蹲下来,告诉男孩,"软弱是好事啊,因为软弱,我们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才会给予帮助"。
彻夜失眠的理惠,不敢找医生求助,丈夫却都看在眼里,带她来到一片空旷的草地,说,“不用怕,这儿没什么可塌的”。
随后理惠安心的躺下。
大人都尚且有软弱之处,孩子的故作坚强不免让人更加心疼。
心灵疗愈是精神科医生的事吗,不见得。
就像理惠丈夫一样,就是像为孩子搭游乐场的大叔一样;再看到疫情中,就像方舱医院里带大家跳舞的护士、病患一样,就像演情景剧的他们一样...每个身体疼痛之外的自娱自乐,都是灾难后,人们的心灵出口,是活下去的力量。
03“我知道什么是心灵的疗愈了,不让任何人孤独” 地震两年后,大部分的人们走出了阴霾,恢复正常生活。
可是,避难所的所长,没有走出失去妻子的痛苦,得了抑郁症。
想到自杀的他,向女儿发出求救信号,在电话里,他说到,最近一直忘了买米,当初地震都没有死,如果没有米饿死了,就太可惜了。
可惜,女儿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痛楚,还颇为责怪,两年了,该振作起来了。
“嘴上说着想死的人,大部分都不会死的”。
最终,老人下定决心,拿起剪刀,准备自杀。
突然门外的敲门声打断了这一切,邻居的一位孩子母亲,给老人送来自己做的食物。
原来,也曾因为地震,这个妈妈的孩子受到惊吓哭闹,被其他邻居投诉后,不得以一一上门致歉,老人说,没有关系,受到惊吓孩子哭闹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还温柔的摸着孩子的头说,地震很可怕,但没事啦。
两年后的此刻,握着手中的饭盒,老人流下了眼泪。
就差那么一秒,他就和这个让他孤独的世界说再见了,也就是因为这么一秒,邻居的善意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其实,所谓心灵治愈,哪有那么高深莫测。
即便是一向带给病人力量的精神科医生,也有疲惫和落寞的时候。
工作一天,半夜回到家的安医生,疲惫的躺在妻子身旁,没有换衣和洗漱。
当弹幕说着这样好脏的时候,妻子翻身抱紧了丈夫,那一幕暖极了。
故事的最后安医生因为癌症离去了在离开之前他把所有的陪伴都给了妻子孩子朋友给未出生的宝宝想好了名字给患者看病叮嘱后辈,说自己终于决定休息了陪朋友看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
这个一生都在治愈别人的医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忘把陪伴和温暖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回答开头的问题人们需要做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
把温暖和善意带给孤独的人在灾难后不要忘记灾难带来的伤痛不要庆祝着胜利就忘记了那些逝去的人忘记了人们心底的悲凉之色忘记了心里的伤痛任何灾难特别是抗疫哪里有什么胜利呢只有结束或者阶段性结束所以如果有身边的人向你求助请不要忽视他们不要说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也希望那些还在风暴中心的人们那些从风暴中心回来的英雄们他们的心理创伤也不要被如今的春意盎然所忽视了
疫情持续两个多月了。
每天看着数据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忘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背后的一整个家庭。
除了治愈他们的身体,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最近,日本NHK播出的新剧,刚好就给我们提了个醒。
《疗愈心中的伤口》《疗愈》目前在豆瓣评分8.8,看过的人还只有400多。
但这个时候看这部剧,特别应景,也特别治愈。
01“软弱是一件好事”《疗愈》的主角叫安和隆。
他在家排行老二。
70年代,在日本,一家之主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爸爸是个企业家,每天下班回来,孩子们不管在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事,在门口排队,鞠躬说:欢迎回家,辛苦了。
从小,安和隆就很怕爸爸,在爸爸面前,他总控制不住地结巴。
爸爸最喜欢的,是家里的老大。
高中毕业时,他按照爸爸的意愿,选择了核工程专业。
安和隆唯一一次忤逆爸爸,是大学时选专业,他没和爸爸商量,填报了精神病学专业。
在爸爸看来,精神病学,完全是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专业。
儿子以后做了精神科医生,更不知道怎么开口跟别人说。
7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但人们对精神病学还有严重的偏见。
不顾父亲的反对,安和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因为他想了解人们的内心。
就这样,安和隆和父亲的关系破裂了。
直到1995年,安和隆才第一次证明了做心理医生的巨大价值。
那一年,日本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
这场地震造成6千多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
32万人因为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
但受伤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身体和房屋,还有人们的心灵。
有的人被吓坏了,惶惶不可终日,觉得随时要发生余震。
有的人被吓得精神恍惚,抱着手中已经并不存在的婴儿,摇摇晃晃。
还有的人的,精神崩溃,抱着父母被烧后的骨灰来问医生,你能帮我分清:哪个是我父亲,哪个是我母亲吗?
作为心理医生,安和隆觉得自己不能再坐在医院里,等待病人上门。
他应该直接到安置灾民的避难所,主动介入,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
但避难所的所长也不理解他的工作。
很多灾民也对心理咨询充满误解,有人说:我可不想被别人说,这个人之前好像看过精神科的闲话。
那时候,在日本社会的普遍印象中,接受心理咨询,就是得了精神疾病。
但安和隆坚持待在现场,陪伴在人们身边。
终于,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来找他来倾诉。
有的人因为没有对陌生人的求救伸出援手,充满愧疚,彻夜失眠。
还有的人,因为别人房子都毁了,只有自己家没事,而觉得对不起大家。
还有些小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事,但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受到了伤害。
有两个孩子在避难所里玩模拟地震的游戏。
受到了大人们的呵斥:大家都饱受地震的痛苦才聚在这里,你们竟然玩起了地震的游戏?
只有安和隆为他们说话:因为孩子还无法很好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心里的困惑,所以才通过游戏来调节。
后来安和隆又私下找小男孩聊天,小男孩说:我没事,比我更惨的人多了去了。
那个老爷爷笑话我,男孩子还这么软弱。
这真是我们东亚人典型的刻板印象,软弱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尤其是男孩,更是没有软弱的权利。
但安和隆和小男孩说:软弱是好事,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正是安和隆的专业援助和他温柔、耐心的陪伴,给了灾区的人们巨大的心理抚慰,帮助大家逐渐走出了困境。
有记者听到了安和隆的故事,请他在报纸上开专栏,以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记录灾区发生的事。
正是在这个专栏里,安和隆向普通读者普及了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许多人会出现应激反应。
比如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梦,或在接触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
还有的人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是摧毁相关的事物等等。
大部分人可以在几周到两三个月时间内治愈。
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一些人会因为长期患有PTSD而引发酒精依赖,或者长期抑郁等症状。
正是通过这个专栏,更多日本人开始重视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
实际上,这个剧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是日本的PTSD先驱安克昌。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在一次次的灾难中,他们对如何救助灾难中的人们积累了经验。
这些经验,不只属于日本,更属于我们所有人。
在疫情对全国人民都造成巨大影响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更重视如何疗愈人们心灵的伤口?
02互助,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但在灾难之中,可以疗愈人们心灵的,绝不只是心理医生而已。
还有比如新闻记者,他们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把受灾人经历的,告诉更多人,就是对受灾者最好的尊重。
尽管在这过程中,记者本身也会产生怀疑:当你拍下一个又一个痛苦的身影时,自己究竟是在记录事实,还是在消费苦难者呢?
安和隆安慰记者,你的工作正是帮助人们记住,它很有意义。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但是“兴邦”的绝对不是让我们受伤的“灾难”,而是我们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记者所做的,也不仅仅是记下今天发生了什么,更是为未来的历史打下草稿。
当然,即使你是一个普通人,在灾难中你也能为他人提供心灵的疗愈。
剧中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地震过去两年之后,避难所的所长仍然不能走出失去妻子的伤痛,得了抑郁症。
他打电话跟女儿说:最近一直忘了买米,如果因为没有米饿死了,就太可惜了。
这是他向女儿发出的求救信号。
但女儿忽视了这个信号,还责怪老人:地震都过去两年了,也该打起精神来了。
最后,老人下定了决心,准备自杀。
但就在他拿起剪刀之前,听到了敲门声。
原来是邻居的一个孩子妈妈,送来了自己做的鱼。
正是这点来自邻居的善意,挽回了老人的心。
他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滴在饭盒上,喃喃地对自己说:还是去买米吧。
善意的互动是不断循环的。
地震后,也正是这个邻居妈妈曾抱着孩子来向老人道歉。
因为婴儿晚上哭闹,被对面的邻居投诉。
老人不仅没有责怪,还安慰说:地震后小孩受到惊吓,哭闹也很正常。
还温柔地摸着宝宝的头,安慰道:地震很可怕呀,已经没事啦。
正是邻居间这些微不足道的互帮互助,让人们可以互相搀扶着,走过灾难。
当然,灾难之中,我们看到的,也不只是善意。
我们同样看到避难所里,有人对护士颐指气使,厕所脏了,就让护士去打扫。
巧合的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也看到,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的一个官员,住院时无端地训斥护士去扫厕所,最后被停职。
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带着善意,还是出于自私,将对别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而怎么做,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03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有脆弱的权利但《疗愈》好看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只是心理医生援助灾民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心更复杂的一面。
安和隆一直无法处理好和父亲的关系。
直到父亲临终前,父亲理解了他工作的意义,两个人才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当他最后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他也同样经历了恐惧和不甘愿的过程。
这正是《疗愈》最好看的地方,它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心理医生,也有无法接近的心灵,也有无法面对的恐惧。
好在安和隆最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利用剩下的最后时光,为家人、为朋友留下了最好的遗产。
他的遗产正是他的思考。
他一次次向自己发问,究竟什么是心灵最好的疗愈。
心灵的疗愈,是创造一个人人都得到尊敬的社会。
心灵的疗愈,是不让任何人孤独,让每个需要的人,都得到陪伴,让每个受伤的心灵,都有机会倾诉。
这些,也不只是留给日本人的遗产,同样值得我们所有人珍视。
在疫情中,在疫情过后,我们是否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尊重,我们是否能做到,不让每个人孤独,让所有需要的人,都得到陪伴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的问题。
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看完柄本佑和尾野的《疗愈心中的伤口》,真实而应景。
温柔,安静,细腻,难过。
感谢原型安克昌医生。
感谢这个世界上有这样温柔善良坚定的人存在。
不管城市复兴到什么程度 也会有人因为这些阴影而感到苦闷 我觉得不能忘记这些人按时间线整理了台词,供翻看。
第一话:神户、青春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充满着让人伤心的事 如果能很容易抹去人们内心的痛楚 我想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但是这根本做不到
青年时期,和好友在公园里。
安慰想要放弃做医生的好友。
理由 有很多和没有是一样的
和隆选精神科可以说就是受老师的启蒙影响吧。
精神病患者的特征是 他们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这是他们的优点 不可以伤害
在电影院和终子的两次相遇最终结成了姻缘。
我觉得和隆就是在这里爱上终子的啊!
这个充满希望的开朗又温柔执着的女孩。
鼓起勇气的表白:告诉不喜欢自己名字的终子,你的名字很美很好听。
虽然没有得到爸爸的谅解,但还是坚持选择了精神科。
我决定 去精神科专业
爱情线实在是太美好。
捧着冰淇淋回来的终子和累得睡着了的和隆。
求婚!
这一幕真的好幸福哦
第二话:我们的工作1995年阪神大地震,人们承受着失去和痛苦。
没关系 活着就好了但是虽然活着,却有伤口。
安慰小男孩。
想说的话要是忍着不说藏在腹中 之后你会感觉这里很痛苦软弱是好事 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在避难所支起了小小的避难所,大家久违的露出了笑容。
医生能够做的 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第三话:无形的依靠晚归回家,抱着终子的安说仅仅是活着 就会有这么多让人伤心的事 为什么有些人还要故意做些让别人悲伤的事
对每一个病人都这么这么温柔,片冈问:生这种病是我太软弱了吧。
尽管身处于 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 你仍然在尝试寻找 活下去的方法 这说明了你生命里的强大
在报纸上写下的话 鼓舞着受伤的人 也在对社会思考
这里的老爷爷也令人难受。
想着米要吃吃完了就去寻死,打电话想和女儿聊天。
女儿却说嘴上说相死的人最后都不会..最后是邻居做的小鱼干救了校长啊。
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 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我也喜欢爵士钢琴!
我们不一样也依旧可以被认可。
最终和解。
安慰临终的父亲。
兄弟三人葬礼结束后喝酒的背影。
第四话:延续下来的光芒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
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老师来看他。
想要活下去。
想要做的事
专门截取了这张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无论什么时候 活着就给大家带来幸福
不愿意化疗,只想陪在家人身边。
这里真是要哭了 因为病痛而行动受限最终没法去听的音乐会(虽然朋友说的好基..坐在你身边 听着喜欢的歌 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和后辈说的话 最终决定休息了
看着爱了一辈子的终子,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解读。
我知道什么是心灵的疗愈了 不让任何人孤独
忍着疼痛在想着孩子的名字 看着妻子的睡脸
这里真是泪目。
就叫她灯吧 灯光的灯 这个孩子一定会照亮我和终子的世界 她似乎已经照亮了 我这患病以来的7个月 不管是惊悚电影还是悲伤电影 结束时屏幕上都是一个“终”字 然后观众都能回自己的世界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 所以即使痛苦悲伤也可以看下去 我也是这样 无论工作多么辛苦 听到多少令人难过的事情 我都知道只要我一回家 有终子你在 而且会笑着迎接我 谢谢你
泪目。
感觉他们还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和隆就去世了...再见,安医生。
酒吧里的怀念。
泪目。
孩子们都这么大了呢 和隆 我也吃了很多苦 和隆 我和你不一样 无法将自己的痛苦藏在心里 不被对方发现 所以告诉你 我很孤单啊。
希望你还在。
谢谢你 安克昌医生
刚刚看完了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这部日剧只有4集,最近练习“正念”,在豆瓣上看见“疗愈”这两个字,就去找资源看;前3集看着很平淡,没有什么高潮的画面,故事从主人公安和隆小时候开始讲,好奇妈妈抽屉里有什么,发现妈妈的护照写着韩国人,因韩国人在日本生活被歧视,所以原姓“安”改为“安田”,主人公不能接受,我姓安必须用安;主人公毕业后选择“精神科”,一直被父亲不认同;后来不断学习,写文章得到了很大成就;最后的第4集,我默默地留下眼泪;主人公检查身体,发现得了癌症,是无法治疗的;主人公选择不在医院治疗,他用笔记写下自己能做什么,学习如何和癌症相处,陪伴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字,陪伴两个儿女一起玩游戏吃饭,继续和病人做精神辅导等等;他的母亲劝他做治疗,他说:不做,做了可能就看不到即将出生的孩子,每个人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法。
用有限的生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够了,这是多么美好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算着时间,如果没有疫情,此时已经到了春季档日剧批量开播的日子。
此前被誉为“近年来日剧最强季”的2020年春季档日剧,有着《半泽直树2》、《派遣员的品格2》等七八部值得期待的人气作品。
但由于绝大部分日剧施行的是“边拍边播”的摄制方式,它们基本都被延档了。
一时间,日剧就如暂时停滞一般,令人难以适应。
如果你现在剧荒了,那么有部剧倒是一定要看看——《疗愈心中的伤口》。
它绝对算得上今年最佳的日剧之一,在豆瓣上目前也有8.9的高分。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只能待在家中,不断刷新手机来了解武汉那些支离破碎的消息。
一个个亡者,成为不断累积的数字,成为一段段压抑的故事,继续在屏幕上流转着他们的生命。
他们身边的人,那些还活着的亲人与朋友,陷入在巨大的伤悲里,进入了这个春季。
灾难过后,幸存者们的PTSD,那些人心中的伤口,又应该如何疗愈?
这个问题,在每次灾难后,都很可能会被社会所忽视,但它其实又非常重要。
《疗愈心中的伤口》聚焦的,就是幸存者们的PTSD。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
震级看似没有极高,却因为震源位于城市下方,人口密集,造成了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32万余人流离失所。
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
对于这场灾难,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精神涣散、自言自语的老妇人;有妻子去世,表面看着云淡风轻,暗中却在筹划自杀的丈夫;还有眼看着亲人们在眼前燃烧而亡的儿子,他不知道骨灰里哪些属于母亲,哪些属于父亲。
流离失所的避难者们,脸上都写着疲惫,一种已然麻木的绝望,还有对余震的阵阵恐慌。
对着由柄本佑饰演的心理医师安和隆,避难所的负责人说道:“我们的人员已经超负荷了,哪有空管人们受伤的心灵。
”在那个年代,光是救死扶伤就已经消耗完了人们的精力和物力。
更何况,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存在诸多偏见,生怕自己被当成精神病患者。
不少已经患有PTSD的人,不肯与安和隆医师对话,原因就是避讳。
在如此举步维艰的境遇下,安和隆还是坚持在灾区看诊。
年纪轻轻便因才华而当上医疗局局长的他,因腼腆温柔的性格,无法露出哪怕一丝的“官威”。
如果不亲自在前线慰藉那些身心受伤的幸存者,他就会感到良心不安。
在安医师的帮助下,人们开始学会直面并理解自己的痛苦,寻找疗愈伤口的方式。
比如,理解自己坚强背后的软弱。
害怕别人嘲笑、假装坚强的小男孩,知道了“软弱不是件坏事”——正是因为我们软弱,我们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再给予他们以共情的帮助。
又如,理解自己软弱背后的坚强。
本就在童年受到精神创伤的患者,在地震后陷入了持续的病发状态,甚至遭到了避难所其他人的言语攻击,患上了多重人格分裂症。
她自责于患病是因为自己的软弱,但安医师这样回答她——
社会上有人对这场灾难产生了风言风语。
在那个尚存封建气息的年代,日本其他地区的有些老人们会觉得,这是因为灾区的人他们自己造孽,引发了孽报。
这些话很刺耳,但安医师却安慰听到这些言论的妻子:
那些说出恶毒言语的人,他们也许不是本性如此,而是因为软弱,蒙蔽了真实的自己。
他们需要的,是勇气与安全感。
在日本“不允许软弱”的社会语境下,被冠以“软弱”的患者们,背后人性的多元,是安医师想要努力挖掘并治愈的。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患者希望。
而这些已经受伤的人,将来会生活在能够治愈伤口的社会?
还是生活在将受伤的人遗弃的“严苛社会”?
这显然是安医师最希望改变的现实,他深入灾区前线后,花了大量业余时间,和报纸合作了心理咨询专栏,并在之后集结成书,以文字来软化这个社会。
这本由一个个幸存者构成的书,不仅是当年灾后PTSD的前沿研究,更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灾后幸存者的态度。
很多日本人,从这本大众读物里,第一次知道什么是PTSD,什么是心理疾病,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以上剧透,其实只是《疗愈心中的伤口》这部剧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剧,叙事的大篇幅并没有放在这些地方。
换句话说,它并没有被事件所主导,相反,这是一部深刻且绵延的人物传记剧,跨越了安医师的一生,更多是从他的成长史、个体经历及家庭方向来迂回切入。
虽然这场地震是全剧的核心所在,但编剧却用了细致的笔法,将他一生的思考缓缓道来——什么才是心灵的治愈?
很有趣的是,这部剧在首集就安插了一个非常调皮的桥段。
安医师私底下是个非常浪漫的影迷。
他与日后的妻子终子因在电影院同看小津的《东京物语》而相识。
他们都因为听不清原节子一句被火车声叠掉的台词而再次去重看,结果又一次相遇。
第三次见面,则是在公车上,安医师终于把那句台词听清后告诉终子。
安医师的原型叫安克昌,一位从小就有点自卑且敏感的“在日韩国人”。
他的人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涌现出阵阵涟漪般的伤痛。
直到最后,年仅39岁的他被查出患上了肝癌晚期。
在逝世前的七个月,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最终近乎以一种“圣洁的普通人”的姿态离世。
和前段时间的美国影片《黑水》相似的是,在痛苦中煎熬的受害者们并没有太多出场表达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哀伤情绪的个体旁观式表述。
安医师成长的原生家庭和他自己组建的家庭,这两重的家庭生活,看上去和地震这件大事无关,却各自从一个个侧面出发,让我们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疗”与“伤”的关系、医师与患者的关系并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延伸架构起了全剧的结构,也让其表达始终站在一个非常温柔妥帖却又不失深刻性的位置。
《疗愈心中的伤口》由此显露出了它的不同之处。
相比与那些常见的“类型日剧”,比如我们经常看的医疗剧,以及一些更为框架化的灾后重建题材的作品,这部剧显得更为散落,也更加令人意想不到。
它没有贴附在类型之上,而是直接围绕着安医师短暂的人生时光,打捞出那些发光的时刻,将它们排列在我们眼前,用他的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疗愈心伤的本质,是不让任何人感到孤独。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可能已经在几十部日影/日剧里看到柄本佑这个演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和不久前的《火口的两人》。
而在本剧里,他则几乎贡献出了从影后的最佳表现,以一种日剧环境下极为罕见的节制有度表演,与安医师的戏中柔声细语的形象融为一体,发挥出了其作为演员与角色本身共鸣的人格魅力。
反观《火口的两人》,柄本佑饰演了一位与自己堂妹发生乱伦关系的男人。
他与她的性爱,以富士火山的喷发与地震塌陷作为灾难的喻体,陷入到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实现虚无的自由。
“当巨大的外在世界崩坏时,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寻求生存之道。
”在经历过不断灾难的白石一文一代的作家,用这样的表述来告诉我们,人其实是因为走向死亡而活着。
从这一层面上,当我们把《疗愈心中的伤口》作为一种灾难后的救赎式书写,它那份温柔的意义也因此而得以浮现。
救赎,是医师的使命,是媒体的使命,是书写的使命,是摄制这部日剧的使命,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使命。
尽其所能的救赎,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大程度的反抗,即使命运是不幸的。
正如最后安医师在遗书中写道:
安医师在逝世的同时,新的生命诞生了,他的女儿灯子。
在巨大的灾难发生后,我们要追问什么,我们要挽救什么,我们要迎来什么样的新生?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简单,却也并不复杂:我们的社会应当感知并理解幸存者的痛苦,救赎肉眼难见的心伤,而不是选择去遮蔽这份痛苦,让漫长的时间去自然地把责任推卸而去。
能疗愈人心伤口的,不是时间,始终是人。
我也不知道怎么了,这种缓缓叙事、平平淡淡的剧情,却能掀起我的心潮涌动。
剧中的安和隆医生温暖、善良,因为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他选择了精神科医生这一职业,然而他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份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工作并给予反对,但他顶住了压力,走上了这条道路。
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后的人们恐惧、疲惫、麻木、伤心、愧疚、绝望。
安和隆就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这些人的心灵。
他目睹了惊慌失措的中年男子、精神涣散的中年妇女、因厕所没有打扫而责骂无辜护士的大叔、因没有在灾中救助他人而心怀愧疚的夫妇、为了调整心情玩地震游戏的孩子……他不认为他们心中的伤是完全依靠外力能够痊愈的,反而是这些人自己的治愈能力在起作用,他所能做的,就是带着尊重的心,陪着他们,倾听他们,让他们的自愈能力茁壮成长。
而在他生命终点之前,当他也成为了一名“弱者”的时候,他才明白,疗愈,就是“不让任何人孤独”。
我是幸运的。
从那段黑色的日子里一路走来,有安安静静陪伴我的母亲,她跟我说:“累了就休息吧,没有什么能比自己心里舒服更重要”;也有一直陪伴我的朋友,倾听我的感受,而我也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真我。
我笑着跟他们说:你是我的港湾。
而终子和家庭也是安和隆的港湾。
电影院里,她问他“纪子说的那句话是什么?
”;那个晚上,他对她说:终子真是很美、很好听的名字啊!
;海滩上,他羞涩而幸福地牵起了她的手;在阳光正好的草地上,她抱着他,他求婚,她点头……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却那么美好甜蜜,汩汩长流,也许这正是安和隆温暖力量的源泉。
愿每个人都心中有爱,愿每个人都不孤独。
短短四集,几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叙事太老套了。
果然NHK项
一堆医疗剧里另辟蹊径的一部日剧,放在现在播放,恰如其分!就好像是一种应援。仿佛日本的电视台知道,中国的日剧爱好者会翻译这部片子。阪神大地震是日剧常用的题材,很多以往的日剧里都有提及。在日的韩国人会被歧视欺负也有类似的影视剧。总而言之,原作者本身能够在日本顺利地生存并利用自己的所学治愈别人,本身真的不容易,強い!面临灾难,没有强大的精神状态,真的会崩溃。这时候互相的支持是那么的弥足珍贵。会焦躁,会憎恨,会害怕,是人之常情。剧中安和隆的妻子因为一句“一定是天罚”产生的抑郁而因为和隆的一句“那是说话的人自身感到害怕,为了缓解心中的不安,才说的这句话”从抑郁中解脱出来。温柔的话语缓解了过不去的心坎。
《东京物语》桥段设计得真好。
结局也太伤感了…尽管如此我也愿意和讲关西话的柄本佑生三个孩子🥺
想法不错拍得不好,但有少数有用的点。坐车驶过银杏树的镜头拍出了我的一个体验。
尾野真千子女士和柄本佑都是会演戏的人,但还是要坚持不下去
柄本佑很帅但剧情太单薄了
EP01 "没关系,我不会让自己变老的。" "能让我充一会儿电吗?" "我叫安,不安的安。" "我叫安,安心的安。" 第一集就哭到揉眼,戳心又温暖。【虽然每集都在哭,但最后一集眼泪像开闸一样我也是没想到,这一集柄本佑瘦到他弟弟来演都没问题,作为演员实在太优秀,捧那个腹水还有眼睛对不上焦这些细节更是跪下。
柄本佑的脸不适合治愈系,但演起来又无违和感,可塑性太强
音乐好听
一部“高尚品格”的治愈剧,再次印证日剧在我心里治愈的地位,十分都不为过。
很神奇,从第一集我以为是我共鸣不了,接着看,哟我真是到终都没get到这剧高分的原因,是我的原因是我的原因是我的原因~
虽然我看的有点晚。
男主竟然死掉了。。。。
又一个叫安的温柔之人。演员到后面才觉得帅,大概还是温柔
日式治愈
安医生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对病人是一位温柔的医生,对父亲是一位局促又坚定的儿子,对妻子是一位彼此取暖的丈夫。每次看到安医生与患者交谈的戏份都好感动,由衷地关切,温和地劝慰,平等地交流,柄本佑眼睛里有温泉水啊QAQ | | 第四话太好哭了吧,柄本患病后的演技太棒了,细节抓的特别好,迟缓的动作沙哑的声音,还有临终前意识逐渐丧失、瞳孔渐渐扩大的样子,真是好演员啊。
高分的剧不一定对胃口……
又想骗我做一个温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