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
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
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
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电影中一直有舞蹈的穿插,其中的集体舞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影片的结尾,用了一段双人舞,或者可以说是跑者为背景的单人舞,原谅我对舞蹈一无所知不过我想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me too我认为跑者象征着战争,它总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因为战争是解决纠纷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男舞者象征和平,和平总是在战争中一点点萌发,开始的力量总是最弱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所得少战争总是在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平淡无奇,但是不会停止和平总是来的迟,但是一旦被接受,就会是印象深刻的,表现绚烂的,大众会被一时的和平吸引住眼球,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和平,渴望看见他跳着一段自己的舞蹈,在历史中留下短暂、美妙的时刻战争总是在和平背后做好准备,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敌人和平总是被不谋好意之人利用,也是被其推翻战争一直都在但是和平不知何时再会出现!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很少写影评的,碰到这个二货导演是在忍不住要吐槽了。
整部戏的高潮时刻突然穿插起了尬舞。
节奏都被带乱了。
让人看着真是心烦意乱啊!
什么导演啊,这么好的题材糟蹋成这样。
动作戏拍不好可以学学其他人啊,哪怕就是抄袭好莱坞的二流动作片都比你这么瞎造强好不好。
节奏全乱了,真的看着很恼火,完全是一种很憋屈的感觉。
导演你这个二货!
跳舞就像人生Dancing, it's like life.你受了伤就不敢跳了这没什么You get hurt, you retract. That's okay.但如果你变得害怕总是小心翼翼的But if you become so afraid that you' re always guarded从不肯去冒险and never take a leap of faith 你就不能跳舞了you won't be able to dance.再来一次Again.
1星,拍的不好。
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
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
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蒙太奇成了蒙头转向。
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本来很好的一个题材,愣被学院派装逼犯拍成了一部手法老套但深受广大白左和傻白甜喜爱的混搭了政治、军事、情感、心理及艺术的伪文艺片。
真实历史中以色列军方及政府对事件的判断、各种不同方案的权衡、解救行动的筹划特别是各个具体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包括与肯尼亚协调飞机来回的加油问题、飞机夜间降落恩德培机场的跑道照明问题等等都被一带而过,攻击解救过程拍得也极为敷衍。
而那一再打断影片进度的舞蹈画面,就像导演一面强奸着观众的独立思考一面大汗淋漓地狂叫:“我艺术不?
我牛逼不?
”
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火狐1号出击》电影更多的是反思,精神崩溃的人质、迷茫的左派恐怖分子、压力巨大的以色列决策者们。
冗长有余,紧张不足,电影中提到“惊奇和速度是关键”,并没有体现出来。
应该最紧张最精彩的突击行动那一段,却被那出看不懂的舞蹈打乱了。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种兵长途奔袭4000km,突击乌干达恩德培,解救人质。
有决心才有行动,行动总比坐等强。
好题材 浪费了
大部分角色都是一个空架子,跳舞整条线都是为剪辑的炫技而存在的,最后一句台词又生硬得丧心病狂。这么糟蹋这个绝好的题材,无疑是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径。
大河之舞实在败笔,but war,war never changed.
多好的题材,排成这样
本可多下笔墨讲事件起因,用人物命运来点题和平成为反战片。可本片显然没这个野心,完全不谈政治大环境,巴以多年的困境只在片尾字幕出现,小心谨慎不敢有一点政治错误,乏味。OK那导演是想拍动作片,可day1—6极其拖沓完全没有《精英部队》的张力,营救和政治决策都疲软,舞蹈更是败笔,失望。
好好的反恐题材拍得这么装逼干嘛
故事推动拖沓。特别是最后的部分,把电影拍成了既不是歌舞片又不是战争片的四不像,结果跳舞不好看,枪战也不好看,那我看啥。
故事没讲透,该突出的地方也没突出。既然把更多的情节放在那两个德国人上,那么就应该全局都关注他们。什么都想表达,却什么都表达不好。
宣传
确实是商业片的节奏,但是摄影和前面的节奏都无懈可击。裴淳华也是亮点,但是到了结尾全部瓦解。
悲凉之气贯穿着整部电影,深深理解所有为信念付出生命的人。裴淳华的气场很厉害,那眼神。。。
这故事告诉我们活在发达国家的理想主义份子是干不了实事
三星半。这是文艺片啊,期待紧张刺激感的还是不要看了。影片讲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故事,却让人无法为之欢欣雀跃。战争的存在就是罪恶,无论胜利或失败。
舞者与冲突的交叉剪辑,人物刻画立体饱满,常规可能会浓墨重彩的地方均没有那么完成,始终立足于表现人物的状态。值得复盘借鉴
特种部队千里奔袭营救人质…导演有一万个理由把这个故事拍得惊心动魄热血沸腾,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只有忧伤,一千年无法化开的忧伤…
明显这个事件被讲坏了,几乎不讨论劫机者的背景动机与以方救援的惊心动魄,但毫无意义地补充了背景音乐是如何诞生的这条线,再扯一些人道主义,结尾来点政治正确,除了摄影还不错。
在电影院看还是挺爽
观感与希望落差太大,和精英部队相差太远了
很难想象这是拍出了精英部队1和2的导演的作品 曾经的科斯塔-加夫拉斯式的政治惊悚与类型元素很精彩的那种融合也没有了 ,基本就是符号的堆砌,两条很幼稚的线强行并行交汇
1个工程师,顶50个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