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智利圣地亚哥,老头子奥兰多与女子马丽娜同居,意外猝死,留给马丽娜一个不好收拾的滥局。
片子不长,看完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事,国内类似事也有。
也没啥特殊的感情,总归,也不好歌颂婚外情。
所以,其实就是一部慢节奏,很普通的故事片,也不知道题目为啥就叫“普通女人”。
因为按照国内常识,普通女人肯定有不普通之处。
还真没啥特别的。
但话说回来,既然是普通女人的普通之事,那还有什么好拍的呢。
所以,这题目也够让人纳闷。
南美洲的电影,还是看得少了,区别很大。
片子开头和结尾,中间也有,使用美声音乐,也不知道在烘托什么氛围,因为故事太普通了,也没啥可以烘托的点。
反正,看下来,无感!
《普通女人》剧照在中国根本体会不到变性人所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因为在这里,弱势群体是很难上媒体的,感觉都是藏着掖着的。
我们所知道的就是金星,她比较高调地变了性,毕竟金星老师当年还算一个不错的舞蹈演员,变完性之后又折腾了不少事情,包括她那档有名的《金星秀》。
她好像在证明,你看,变性人也有春天。
当然,我很尊重每一个有自己独特选择的人,因为,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同的,他们的选择不是被社会熏化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追求自己真正的性别身份。
有朋友告诉我,国外的人都是高等人,因为他们的文明进化到高等阶段了,中国人就不行,还是低等生物,我对她的说法嗤之以鼻,这种崇洋媚外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有,很多看不清人性的中国人都还处在这种幼稚思想的阶段。
我想说,只有大环境不同,其他,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性格、道德、品质的优劣差异。
阿尔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有变性人的角色,电影将当代人类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爱结合起来,妓女、变性人、艾滋病等等通过一个悲剧故事表现出来,看完竟然也会让人觉得温暖。
《普通女人》是西班牙语对白,我刚看还以为又是一部西班牙电影,惊讶西班牙的竟如此开放,变性人都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要反复拍成电影来反映。
实际上这是一部智利电影。
对智利这个国家社会背景不了解,只能粗浅来分析这部电影。
《普通女人》讲述一个变性人玛莲娜与大她二十多岁的商人奥兰多产生感情,共度良宵,而就在那一夜,奥兰多身体不适,被送到医院后不幸去世,于是,身份复杂的玛莲娜面临着来自警察、医生、奥兰多妻子、儿子等人的质询、胁迫、骚扰等种种情况,这让玛莲娜觉得难以承受生命之轻。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主题却能引发深思。
这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故事,似乎放到每个国家都能成立。
玛莲娜首先是一个人,她选择变性当然是需要勇气的,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尊重。
在世俗压力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做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因为那会带来无数的流言蜚语甚至骚扰,后果也许会比想象中的还严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有些人并没有勇气将不满、不公说出来,只能是默默忍受,在沉默中灭亡,但没有在沉默中爆发。
玛莲娜勇气可嘉。
在电影中,玛莲娜还有一点让人动容,就是她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当下的人都冷漠,相互之间为了利益都将感情弱化了。
玛莲娜得知奥兰多死后,伤心痛哭,配合警察调查,去奥兰多的葬礼,她试图找到奥兰多遗留的东西,证明他们之间关系的纯净,然而,最后却扑了一个空。
在感情方面,玛莲娜比奥兰多的妻子儿子不知强多少倍,况且,他们对玛莲娜出言不逊,公开侮辱玛莲娜“是个什么玩意?
”这正是群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他们或许根本没意识到那是在侮辱人。
而玛莲娜反而像一个真正的人,有感情,包容,面对恶劣的情况还是会勇敢前行。
《普通女人》剧照最后,玛莲娜完全放开自我了。
她觉醒了。
对敌人对战、思考自己的身份,继续高歌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即不管是什么性别状态,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普通女人》是典型的奥斯卡外语片的风格,面对全球问题讲述爱与残酷的故事。
这部电影加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在里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历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爱》、《一次别离》、《卧虎藏龙》等等,我们或许能找出一点规律来。
个人觉得内地去年最有奥斯卡相的中国电影是《老兽》。
Released within the same calendar year, Chilean filmmaker Sebastián Lelio’s fifth and sixth features boldly anchor their focal points onto people from marginalized spectrum and ethnic minority, and present two intimate character studies in which fortitude surmounts adversity. A FANTASTIC WOMAN is an Oscar’s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title-holder, and its title refers to Marina Vidal (Vega), a transgender woman living in Santiago, Chile, whose much elder boyfriend Orlando (Reyes), promptly succumbs to a brain aneurysm on the night of her birthday, and what follows is the standard transphobia from Orlando’s kin and common folks alike, besets her when she tries to adjust herself to the aftermath of this sudden bereavement. Lelio doesn’t hold back from the ugly repercussions when Marina is divested of her protector, common-or-garden verbal abuse escalates into physical humiliation and violence, and she has to brave it all by her lonesome. Through Lelio’s anti-rhetoric modus operandi - for example, a Marina-versus-the-wind snapshot makes great short work of encapsulating the morass she is in - trans-actress Daniela Vega brilliantly channels Marina’s internalized baptism of fire with her dignity and integrity unscathed, it is a one-woman’s show carried on her shoulders, Vega shows immense range from resilience to fragility, through her fierce gaze, tooth-clenched restraint and androgynous pulchritude that is so distracting unique and fetching (plus her mezzo-soprano virtuoso is a sumptuous boon), not for one moment, Marina cowers before the inane hostility which marginalized people meet on a daily basis, in fact, she has no pecuniary attachment to Orlando’s next-of-kin, all she wants is to officially say goodbye to her loved one and one’s grievance swells when such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cannot be met with a more benevolent fashion.Yet Lelio doesn’t launch tirades to reprimand the blinkered mind-set (because that would be too cliché and tactless), even Marina’s pent-up fit on top of an automobile doesn’t necessarily offer viewers a cathartic exhilaration, because we twig, Marina’s worst enemy is not them, they are inconsequential characters soon to be out of her life forever, the exigency is that she must condition herself to the unfair world of her own accord,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like Lelio’s bullseye-scoring metaphor pertaining to the content of Oscar’s locker (after making a striking example of Vega’s physical versatility in the strictly gender-binary sauna house), its vast emptiness is a wake-up call to anyone who pursues a lost cause or cannot let go something or someone, which or who simply doesn’t exist anymore. DISOBEDIENCE takes place in a very different continent where klezmer and ordinances abound, but also tackles the consequences of a recent bereavement, hip New York photographer Ronit Krushka (Weisz) receives the bad tidings that her estranged father (Lesser) has passed away, which brings her back to the orthodox Jewish congregation in London after many years, where she reunites with her childhood friend Dovid Kuperman (Nivola), the chosen disciple of her father, a beloved Rabbi, who has tied the knot with Esti (McAdams), a revelation blindsides Ronit, because Esti is her former lover, and it is their sapphic affair that severed her tie with the congregation and prompted her exile years ago.Let bygones be bygones, what a naive thought, Ronit stands out like a sore thumb in the place where she grows up, it is discomfiting to see that even today, the Jewish doctrine about the weaker sex can be still so antediluvian, the same-old platitude, getting married, having children, blah blah blah! Believe me, even in a democracy-deficient developing country like China, folks have more sense of inclusivity than this London enclave. Rachel Weisz has a field day to play the free-spirited, recalcitrant black sheep, retorts back to the elders for the sake of one-upmanship, and one may give the wrong impression she is the one who is ready to make the fur fly here.No, it is not the case, what occasions Ronit’s unexpected return (Dovid is surprised to find Ronit at his doorstep) is Esti, who languishes in the heterosexual marriage (symbolized by her unsightly wig) and pines for Ronit’s return to rekindle her long-subdued desire, she makes the first move (catalyzed by The Cure’s LOVESONG, golden idea!) and in the post-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era, girl-on-girl sex can no longer sit back only with heavy petting coddling male gaze, so bona-fide saliva transmitting and simulated orgasm strive for the status of new norm. More significantly, Esti is saddled with the exigent awakening to come to terms with her suppressed sexuality, from that point, Lelio’s film quietly shifts its emphasis to her, and Rachel McAdams slowly takes an upper hand in the dueling game by her wonderfully timed introspection, subtly yet compassionately achieves a well-balanced symbiosis of powerlessness (waiting for Ronit’s reciprocation and Dovid’s grant of freedom) and determination (hellbent on raising a child under a different roof of persuasion). As a result, the story gives the final say to Dovid, a heterosexual man who has the power to free Esti or make her life miserable all at his proposal, which doesn’t seem to be jibe with a with-it feminist vogue, but Lelio is bestowed with a godsend, whose name is Alessandro Nivola, disappearing into his personage’s hardened carapace of orthodoxy, he bifurcates Dovid’s affecting modesty and sincerity into two tributaries, one toward Ronit, kind but formal, a hesitation only lingers upon his amicability, betrays his reservation, and another toward Esti, the woman he loves and marries, it is solicitious and respectful, and after being dumbfounded by Esti’s resolute coming out, he processes the whammy with extraordinary aplomb, heightened by Lelio’s attention in minute gestures, and when he unleashes that “free will” speech in the climax, it is resoundingly touching sans any soupçon of condescension, therefore, the film salvages this love-triangle tangle with a concerted effort from both genders, and a less pandering coda that is nothing if not satisfactory, thus here is an apt exclamation to Mr. Lelio “May you live a long life! (and bring us more inspiring tales)”.referential entries: Lelio’s GLORIA (2013, 7.8/10); Sean Baker’s TANGERINE (2015, 7.3/10).
A fantastic woman
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和In the fade相似的是女主一开始就失去了爱人 可是剧情接着就陡然转向了 代替同情与安慰, 玛丽娜遭受的只有警官医生的非议,以及爱人家人们无耻甚至粗暴的对待…她为了往生的爱人选择了隐忍,可是社会得不公正缺更加变本加厉…男女共存的本质让女主把女新角色刻画的很细致的同时又能在最后被羞辱到极限爆发的时候很有张力 让我忍不住在看完之前就拿手机开始搜女主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确实很多读音挺像的
看普通女人 前半段看得我心痛 很多人看LGBT电影都会说 如果把角色换成异性恋 就不会有人喜欢什么的,为什么要换啊 情感的发生就因为你是你 我是我 吸引的条件缺一不可 就像carol的回眸 。
女性的坚韧是生活一遍遍的戏谑 依旧带着害怕的心一步步默默摇摇晃晃的走。
同样身为女性 我可能永远也做不到。
沉稳和张狂 永远会选择沉稳的那个 就像苦难和幸福永远更偏爱苦难 电影可能带给我的效果是一点点的积累。
看了三块广告牌和这部 会思考苦难到底是谁带给我们的 最后喋喋不休又要去怪谁 为什么放一起可能两位女性都带给我一定的冲击力。
还有那种淡然和包容为什么外语片里的人都那么善良。
最后想说减法的重要性 先看的V字仇杀队全程没摘面具的V 然后是her里全程没露面的her 广告牌里复仇的态度 这部电影里没回放的感情 减的到好处 收要比放好的多
看到一段影评印象很深,片中女主角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这些压力几乎让人崩溃,但女主角最终选择了直面问题,活出真实自我,这不得不让人钦佩。
国外的舆论环境如此,在中国LGBT群体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谁又敢真正面对自己内心呢?
对于异于常规的人群感到排斥是人的天性,但是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认知,这最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引导,增加社会的包容度,人与人是不同的,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伪造自己的身份去标新立异,甚至去盈利,确实让人不齿这种行为。
生活最大的真实,就是真正的面对自己内心,我相信这不仅是变性人对自己性别认知的选择,更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决定自己去做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选择。
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
《普通女人》( A Fantastic Woman),绝对是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LGBT影片,其作为柏林电影节呼声颇高的最佳影片,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各大影评网站也纷纷给出不低的分数。
作为表现“性少数者”群体的影片,《普通女人》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克制,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淡化了该类型片中容易出现的猎奇、情色、狗血和随之而来的偏见。
《普通女人》聚焦的是变性人的普通生活,希望周边的人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它争取的,奋斗的,呐喊的,就是要人们摘下有色眼镜。
不是歧视,也不是同情。
他们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性取向,身份认同,家庭选择,是他们自我个体的选择。
他们不需要别人赋予其权利。
影片借用尼采的名言作为内核:“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而整个故事就以不断向主人公强加的压力作为叙事主线,撕裂其生活,锻炼其意志,拷问其灵魂。
影片开始其实并不算特立独行。
女主角玛丽娜的生活充满光彩,虽然爱的男友在年龄上可以作她的父亲,但依然不影响两人渐浓的亲密关系。
男人接她下班,带她最好的地方享用晚餐,许诺她十天后去伊瓜苏大瀑布做蜜月旅行,一切都完美到不真实。
果然厄运接踵而至,男人和她在一夜春宵后突然暴毙。
以爱人的意外身亡作为激励事件,在很多影片中都曾运用过,随后的故事必然围绕着女主角如果走出困境,积极面对未知的未来作为剧情脉络。
人物会在其中成长,角色心理弧光在不断陡升的压力下逐渐形成,他们要么选择与过去和解,要么选择遗忘或告别,他们一定会朝着未来前进,那怕孤身一人,或者前途未卜。
男人的意外身亡,让女主角玛丽娜很快陷入了各种令常人匪夷所思的刁难和折磨。
医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一直追问男人死前,两人到底干了什么,对两人是否发生了性关系等问题非常在意。
警察要玛丽娜出示证件,一直询问她的真实身份,始终觉得她在说话,甚至一度想要拘留她。
同时,一个来自道德审查机构的女子出现,在日后,她不断对玛丽娜提出各种审查,同情中带有偏见,要么绝对玛丽娜寄人篱下,要么认为她在道德上有瑕疵。
甚至威胁要玛丽娜在医院接受男性医生的身体检查。
当玛丽娜极为不情愿的抬起大腿时,两双带有有色眼镜,如放大镜般对她进行挑剔的双眼直接将玛丽娜视为了犯人,或者异类。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一切的不公平对待来自玛丽娜的性别问题。
原来,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
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
从内至外的层层压力不断逼迫玛丽娜做出妥协,他们就是希望玛丽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甚至直接从社会中被抹去。
男人的儿子采用暴力手段对玛丽娜各种威胁,直接要她扫地出门。
男人的妻子各种言语肆扰,在精神上予以打击,不允许玛丽娜出现在爱人的葬礼上。
玛丽娜期初只能默认,妥协,认输,隐忍。
可她越是退一步,对方越是肆无忌惮。
威胁的最高峰,是男人的儿子连同其朋友在肉体和精神上对其作出了难以启齿的羞辱。
这一刻,玛丽娜跌入了生活的谷底,她放弃了,认输了。
影片用多个意象化的插入性叙事表现了玛丽娜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困境。
比如,玛丽娜独自迎风行走,大风似乎要吹倒她,她必须以45°倾泻的身躯才能勉强站立。
迎风的她,无法起飞,只会跌倒。
还有一幕是玛丽娜去夜店排解苦闷,在酒精麻醉和纵欲狂欢之后,面对迷离的舞池,她想象自己披上了靓丽的服装,展翅飞翔,成为了舞台的主角,备受瞩目。
不过,最终还是爱给了她重拾信心的力量。
影片中,玛丽娜多次在困境中看到了死去男人的身影,那是提醒,是鼓励,也是最后的深爱。
面对不公的玛丽娜不在靠捶打沙球发泄郁闷,而是直接冲到了男人的葬礼上,跳上了不断威胁其的男人家人的汽车上。
这一刻,她找回了对抗不公的勇气。
随后,影片以动人的温情,让男人的魂魄指引玛丽娜找到了告别的焚化炉。
男人在通道里深情一吻,玛丽娜推门找到了男人的尸体,在焚化之前,终于做了最后的离别。
《普通女人》在平凡的故事中,不断插入各种象征性叙事,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了玛丽娜在压力下的各种转变。
片尾,玛丽娜在男人留下的钥匙的指引下来到了桑拿室,她在进入男性浴池和女性浴池时陷入了犹豫。
为了找到答案,她从女性浴池来到了男性浴池,象征她即接受了自己女性的身份,同时也不在逃避自己男性的过往。
最终,她打开了男人的衣柜,里面空无一物。
全片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是,女人在“触底反弹,绝地反击”之后,在家中平静的透过镜子的反射注视着自我,而镜子的放置的位置恰好是其隐秘之处,这个地方是男女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镜子的故意遮挡,镜子中反射出的玛丽娜的脸,象征着性别在此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玛丽娜对于自己的认同,重要的玛丽娜本身,无论两腿之间是什么,她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女人。
再次回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在《普通女人》里,这个强大的过程并没有多么耸人听闻,励志鸡汤,而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小绝望,但还好有爱的温暖,有生活的出路。
作者简介:普通女人,普通影视从业人员。
剧情简介:玛丽娜(丹妮拉·维加 饰)与奥兰多(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饰)真心相爱,两人正着手规划着未来。
玛丽娜是一位年轻的餐厅服务员,也是位有抱负的女歌手。
奥兰多比她大20岁,拥有一家纺织公司。
在庆祝玛丽娜生日的夜晚,奥兰多身体感到不适,当他抵达医院经急救后,仍宣告不治。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玛丽娜被医生和奥兰多的家人怀疑,让她不能够以伴侣的身分哀悼奥兰多。
玛丽娜也因此被女侦探调查是否与奥兰多的死亡有关,奥兰多的前妻禁止她参加葬礼,奥兰多的儿子更是威胁玛丽娜搬离与奥兰多同居的公寓。
玛丽娜,一个跨性别者女性,对于奥兰多的家庭而言,她是畸变且歪曲的。
玛丽娜决定用她奋斗一生的力量,争取自己与爱人告别的权利,只为了符合现在的自己-一个复杂、强大、直率、梦幻般的女人。
获奖记录:2017年2月12日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最佳剧本 获奖金熊奖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 提名2017年12月14日 第7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2017年12月9日 黑人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获奖2018年1月23日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获奖人之常情。
生而为人,无论男女,爱,乃人之常情,与所爱之人告别,亦是人之常情。
爱既为人之常情,又为故事前情,影片对于这部分着墨并不多,但仅有的镜头,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浓情蜜意,爱慕、欣赏、挑逗,浪漫、亲密、依恋,热烈、关切、失魂…… 相约即是相见,相遇便是相知,相爱亦是相伴。
一夜略过三秋,一眼深藏万年。
伴侣相处之态已然流露出爱情的积淀,而后发生的都是“人之常情”所面临的困境。
人之常情非常人之情。
在众人眼中,玛丽娜并非常人。
面对涉事的医生到警察,玛丽娜的名字、身份遭到质疑;面对恋人的前妻和儿子,玛丽娜的性别和人格遭受侮辱;面对挚爱的伴侣离世,玛丽娜应有的告别权利也被剥夺。
在世俗狭隘、猎奇的眼光中,玛丽娜无法得到应有的平静,情爱难续,自我难证,清白难辨,尊严难觅。
正是这些所谓正常人的假面,让一份真情也变成了非常人之情。
在他们看来,这种感情是“变态”的,是畸形的,是难以启齿的。
故事矛盾的最终激化点就在于一个常人眼中的“非常人”为争取所谓的“人之常情”。
世事无常人心叵测。
时光流逝,爱人终将离去,只是我们不知道,是爱人会先离去,还是人心会先变化?
Time keeps flowing like a river to the sea,却并未能澄澈人们的庸俗,爱而不得、幸而无终的怨念,仿佛一种执念,让人们对相视无害的人冷眼相对、恶语相向,还振振有词。
当洞悉这一切,玛丽娜重新振作自我。
迷人坚强的灵魂,痛彻心扉的告别。
Goodbye my love,Goodbye my friend。
普通女人不普通。
《普通女人》确实普通,普通到虽然选材敏感,却不失冷静,虽然话题热门,却不失客观。
《普通女人》也不普通,这“不普通”之处就在于玛丽娜为那一点“人之常情”付出的、也许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奋力抗争,并且没有夸张、没有极端、没有歇斯底里,而是流于生活的继续,权利的捍卫,梦想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了不起的玛丽娜。
经历了恋人的离世,经历了世人的冷眼,生活还在继续。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
”不再耐心的解释,也不再敏感的反问,不再礼貌的迎合,也不再卑微的谦让。
是时候捍卫权利,为爱反击。
片名翻译成《普通女人》,仿佛多了些对跨性别者难以逾越的“非常”定义,从这个维度来讲,翻译成“了不起的女人”似乎更加坚定,也更加符合玛丽娜的性格定位和人物成长。
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玛丽娜。
影片《普通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变形人玛莉娜在遭遇男友死亡之后,在社会和男友家属之间所遭遇到的经历。
这部电影本身是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但针对主人公在电影中女性气质的呈现,以及导演对于女人公的性别认同,我们可以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读电影中女性的身份演变与经历。
影片一开头,导演以男性作为开头来引入,部分目的其实是暗示片中女主人公变性的身份,同时女主人公玛莲娜的首次出现也是由男性的视觉所引入的,观众随着男性奥兰多的视觉与步伐看到玛莲娜,这也表现出在这部电影中,女性仍然是作为被观看者。
玛莲娜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 导演首先用朴实平凡的电影爱情片段展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明玛莲娜也就是一个有着爱情滋润的“普通女人”,而在男主人公(玛莲娜的男友)奥兰多死去之后,一切都开始产生变化。
先是玛莲娜的变性身份被发现,社会对于她的态度就十分不友善,甚至是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
警察与医生都怀疑是她意图杀死奥兰多,在她想要逃离医院时被误会是畏罪潜逃;妨害风华的女警察要求对其调查,展开了一系列几乎没有意义的询问与检查,玛莲娜询问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只得到了一句“这是必要程序”。
代表权力的女警探 后是面对奥兰多的家属,前妻认为玛莲娜是奥兰多带给自己的耻辱,于是想要去掉与玛莲娜的金钱纠葛,甚至剥夺她参加奥兰多葬礼的权利。
奥兰多的儿子对她产生厌恶,他并没有将玛莲娜当做女人,而是认为其只是一个恶心的基佬,甚至在后来还产生了暴力行为。
甚至一直对玛莲娜较为友好的盖伯(奥兰多的弟弟),也表示对她的拒绝,并承诺给她一部分奥兰多的骨灰,以换取玛莲娜在葬礼的不出席。
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智利,因为在智利这个国家,变性还没有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玛莲娜的身份曝光之后获得的肯定是无限的蔑视与嫌弃。
玛莲娜作为一个变性人,她只想要做一个普通女人的愿望在电影中十分明显。
当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用淡定的方式来争取与面对。
在社会身份中,她只是一个白天当服务员,晚上当驻场歌手的平凡女人。
当遭遇不平等的待遇,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就如在奥兰多儿子警告其搬出公寓时,她坚定的告诉他,“我叫做玛莲娜”,这无疑是在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失去爱人时,她也会颓废,打开衣柜来捕捉昔日爱人的味道,甚至会在迷糊中看到奥兰多的幻象。
玛莲娜对奥兰多的思念 而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是什么呢?
一次次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最后还发现,自己深爱的男人可能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爱自己,“181的秘密”所联系的柜子就能很好地说明,奥兰多并没有给玛莲娜留下什么。
而这一秘密,还是玛莲娜再次利用自身的男性认同所换来的。
玛莲娜再次成为“男性” 最后,玛莲娜在与奥兰多的遗体告别中,挥别了自己的这段感情,同时以歌唱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其实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影片一开头呈现的是伊瓜苏瀑布,这与后来两人所说的旅行相呼应,同时瀑布的形状与玛莲娜脖子上项链的形状是一样的马蹄状。
《春光乍泄》里也有伊瓜苏瀑布,那是黎耀辉与何宝荣的梦想天堂与灵魂共鸣;在这里,却成为玛丽莲的“空中楼阁”。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变成了一把钥匙,预示着她开始成为自己的解放者,重新去面对生活。
此外,玛莲娜的爱人叫奥兰多,萨利·波特的电影《奥兰多》里,奥兰多是一个未名自己性别的人,这样的名字设定是否是导演对于玛莲娜自身性别模糊的影射呢?
电影《奥兰多》海报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最后还要特别提一下的是,玛莲娜的扮演者丹妮拉·维加是智利第一位变性演员。
导演启用丹妮拉来饰演玛莲娜,在情感上更加真挚与写实。
很少有快进看的电影,这片子节奏拖拉,到最后实在忍不住快进了。“奋斗一生的力量争取” 难道就是爬到对方车上跺几脚吗?
題材不錯,但拍得乏味。還贏過Insult,不知怎樣評的。
看到最后还是有一丝感动的,感动源自女主角的坚韧,性少数群体与制度、歧视者之间的对抗,对抗是非激烈化的,直到结尾才有一丝宣泄,所以才显得更加真实。主观情感的视觉表现和反套路化的处理都让影片的情绪暗流涌动,但是整体还是太平淡了些。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第一名,又一部涉及变性人尊严与权利的影片。技艺工整,主演出色。今年世界范围有这么多关注同性、变性的主题的优秀电影,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所致?这些似乎离我们太远了些,难以简单评价。
玛莲娜和奥兰多是一对情侣,因为奥兰多的猝死。马莲娜被警察找麻烦,被道德风化组找麻烦,被男友的前妻找麻烦,被男友的儿子找麻烦,因为他/她是个跨性别女性。影片名叫《普通女人》,说的是想做普通女人那么难的故事。
看完后不久,思考为什么男女主角的情感背景交代得那么模糊,也没有任何闪回呢?然后一点点倒回去想,才发觉,在最开始的歌厅中,两人的眼神既像多年的伴侣,也像邂逅时的一见钟情。这大概已足够解释后面的一切吧。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一个人对抗全世界,没有其他。可是她扛得住,因为她是一个普通女人
其实不普通,偏见只能被理解而无法消除。
普通多难啊
并不想在芬兰浴池一直看着女主角的假胸……
全程都在震惊,都2017年了电影里的角色怎么还是这么脸谱化!配角们对待爷孙恋的刻薄程度让我这种佛系的观众没办法淡定,看了评论才发现,原来女主是变性人,所以本质上是爷孙同性恋……
所感所唱的音乐都这么高贵,应该叫高贵女人啊;按原名的奇妙/不可思议之称来看,也未见有多奇妙/不可思议之处。
这个片怎么会翻译成《普通女人》呢,误导性太强了...
继承Gloria完全以角色为中心的叙事,主角对逝去恋人的缅怀和其所应对的歧视,她所经历的一切以贴近现实以及被刻意降调的戏剧冲突来呈现,如此内敛与低调的叙事将主演丹妮拉维嘉对角色的诠释进行了最大化呈现,不论是对内心状态还是外表与动作,维嘉的表演对角色都有一种真实与细腻入微的呈现。
跨性别题材,但一直隐晦着讲,不呼喊权利,不卖弄矫情,光着上身穿过桑拿浴室的一幕非常好,穿越心理上的性别也穿越回自己的过往,看见一个黑洞洞的储物箱。没去成的大瀑布以及自我蜕变的一次经历。
逆风行走一幕让我想到了人生秘密缝的母爱自制胸罩,只不过这里更孤独,更煎熬,一个人的对抗,一个人对自己的爱的坚守,她真心的想成为一个普通女人,哦不,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有着女性的温柔,感性,对待爱情的坚贞。
我希望最后一幕是真的
逆风而行。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变性人饰演变性人,不,只是普通女人。
二刷55分钟弃
让人伤心的电影呐,作为一个转变的女人,赋予她身上的一切都不能说明什么,她是个坚强的女人。演员和角色的契合,纯粹的本色出演,虽然故事寡淡但是情绪十足。很多人狭隘的以恶毒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选择,从世俗中诞生的偏见着实让人无力。浴室那段戏很紧张,几个事件的节点让人无奈也敬佩女主角的坚强
找话题-12/03/17 at M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