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人,定义了世间美的标准。
从碧姬·芭铎、凯瑟琳·德纳芙、艾曼纽·贝阿,到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新一代法国第一女神是谁?
大半的呼声都要给她——伊娃·格林。
蒂姆·波顿评价她:她不是你立刻就能看透的人,她身上有一些神秘的东西,在这个年代、在她这个年龄都不常见。
人们觉得她“阴暗”,但她比那更有趣。
她是《戏梦巴黎》的断臂维纳斯。
《007:大战皇家赌场》的邦女郎。
高贵如《天国王朝》的公主西贝拉。
邪恶如《黑暗阴影》的女巫安琪莉可。
左盼右盼,小编终于等到了她的新片——
期待值不只在她身上——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奥斯卡和三大的常客。
《钢琴家》(9分)、《唐人街》(8.3分)、《罗斯玛丽的婴儿》(8分)、《穿裘皮的维纳斯》(8分)...
是为数不多能担起“大师”之称的在世影人之一,这部电影是他84岁高龄的新作。
编剧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许多人只知道他是张曼玉的前夫,以及他导演的《清洁》把张曼玉推上了戛纳影后的宝座。
其实,他本人在《电影杂志》做影评人起家,后来不仅拿下过威尼斯的最佳编剧(《五月之后》)、还有戛纳的最佳导演(《私人采购员》)。
伊娃以外的另一主角,是波兰斯基的妻子兼缪斯艾玛纽尔·塞尼耶。
还记得他们夫妻合作的《苦月亮》和《裘皮》吗?
都是看得人欲火焚身的虐恋大戏。
这阵容,真是吊足了小编的胃口。
《真事改编》的故事围绕着两个女人的友谊展开。
点击此处观看在一个签售会上,女作家戴芬(艾玛纽尔·塞尼耶 饰)碰到了一个叫艾拉(伊娃·格林 饰)的神秘女人。
两人相谈甚欢,转移阵地后,还小酌了一杯。
第二天,戴芬对男朋友说,她遇到了一个神奇的女子,很擅长倾听。
男朋友没当回事,只是敷衍应和了一句。
这之后,戴芬和艾拉便开始常常见面。
通过聊天,戴芬得知艾拉也是一个作家,不过是那种专门为名人写传记的幕后写手。
有了共同话题的两人,打开心扉、互诉衷肠。
身为一名作家,戴芬甚至把自己文思枯竭的烦恼告诉艾拉。
而且经常有人寄匿名信,用言语中伤她。
为了缓解戴芬的焦虑,艾拉邀请她到家里共进晚餐。
于是,就有了下面暧昧的一幕。
原来,艾拉的丈夫早年去世,她一人生活,没有朋友、没有亲人。
而戴芬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安慰。
就这样,两个女人越走越近。
最后,艾拉直接搬到了戴芬家中,辅助她写作、生活。
照这个剧情发展下去,拍成个拉拉片,估计也没人意外。
但导演偏不,因为在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中,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诡异。
在艾拉搬过来没多久,戴芬就发现她有极强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
每当戴芬向出版社或发行商妥协时,艾拉就毫不留情地指责她。
有时,戴芬抛下她一人出去约会,艾拉就会暴躁不安,甚至把食物扔到墙上。
更加过分的是,在戴芬疲惫不堪时,艾拉竟然冒名顶替她去参加聚会。
这一切让戴芬既捉摸不透,又惶恐不安。
一次争吵后,艾拉一气之下搬出了公寓。
但就在她回来拿剩下的东西时,正好撞见戴芬出了意外,从楼梯摔下来,腿不慎骨折了。
结果,因为一场意外,两人和好如初。
受伤后的戴芬需要大量休息,两人便开车去乡下疗养。
在那里,又接连发生了一件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我现在说,艾拉是个不存在的人,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扯。
但事实就是如此,艾拉是戴芬精分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在乡下小屋静养期间,戴芬灵机一动,决定把艾拉的故事写进她的下一本小说里。
然而,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告诉艾拉,而是不断博取对方的同情,挖掘更多艾拉的身世。
于是,我们才得知,艾拉的丈夫死于一场残忍的意外。
母亲死于自杀,而父亲又是被人谋杀,她的家更是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对于作家来说,这种悲惨身世,无异于最好的素材。
所以,兴奋的戴芬一边听,一边用录音记下来
她天真以为,艾拉一无所知。
殊不知,自己正在一步步陷入危险。
就在某天早晨,戴芬全身乏力、呕吐不止。
没想到的是,一向着急的艾拉竟然不管不顾,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
她甚至对戴芬大吼大叫,表现得厌恶至极。
最后,实在没办法的戴芬决定自救。
在一个大雨夜,她拄着拐杖,强撑着虚脱的身体,跑出了家门。
在被路人发现后,送进了医院,这才脱离了危险。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已经算结束了。
但是,酒都酿到这一道工序了,不差最后一道。
因为只有等到结尾的大反转,才能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
作为全片的核心人物,艾拉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
即便戴芬一个劲儿给男友解释,是艾拉陷害了她。
但体检报告中安眠药和老鼠药的成分,也让人难以信服。
关键的是,除了女主,从未有人见过艾拉。
所以,艾拉到底是真人,还是戴芬幻想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导演和编剧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
不过,在最后的签售会上,艾拉的幻影再次出现,似乎印证了大多数人的猜想。
而且从导演多次隐晦的暗示中,也不难发现:艾拉就是戴芬的一个分身。
戴芬虽然生活无忧、物质富足,但和儿女不亲近,丈夫也早早去世。
尽管电影没提她的父母,我们却能从她的话语中得知,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而她之所以文思枯竭,正是源于对自身的厌恶。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创作,就是为了逃离曾经的痛苦回忆。
可是呢,写来写去,永远都在写自己的故事。
这让戴芬始终处于极大的矛盾之中。
也是这个原因,艾拉才来到她身边,帮助她完成自我救赎,一本新小说才得以诞生
当然,这只是小编的一个大胆猜测。
作为影史上最会讲故事的导演之一,波兰斯想说的,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至于说到两大尤物同台飙戏的感受,真的就一个字:爽。
你会发现,即便癫狂到最后,美人还是美人,烈焰红唇、摄人心魂。
尤其是戴芬和艾拉相视一笑的那一瞬,一切仿佛黄粱一梦。
亦真亦假,全在过眼烟云中,消失不见了。
而留下来,一定会是所有过往中,最美好、最灿烂的回忆。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茉莉影院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一个早上五点就能表现完美的女人。
这种女人有着极强的决心和自控力,想做什么都会不择手段实现,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像本片里表现突出的伊娃·格林饰演的艾拉。
她可以美其名曰出于关心和爱护,实则不断实现着对他人的掌控。
而当女作家德尔菲娜“背叛”了自己的友谊,密谋写出她悲惨的过去时,可以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
看完全片,不难发现故事逻辑有两种解释,刚刚说的是一种——完全按照画面的呈现去相信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是将艾拉的存在归结为女作家心理层面的臆想。
后者有非常多的理论依据,首先,除了跟女主角直接接触过,艾拉宣称与会见或交谈过的外人,最后都被证实子午须有:学校校长当面质问她为何答应了却不出现,男友也明确肯定从未与艾拉通过电话,把这些归结于艾拉为了占有女作家而撒的谎固然简单,但若是作为艾拉不存在的证据,则更加有趣了。
艾拉说自己的职业是帮别人代写自传,没有自主的表达,只能像幽灵一样反映别人的倒影,而她坚决不说出自己在为谁写自传,也进一步挖空了所谓代笔职业的真实性。
两人曾多次在咖啡厅会面,每次服务员都与女作家有过交谈,艾拉则静静坐在一旁,巧妙地与周围真实的环境隔绝。
艾拉一个人生活,住在女主角街道对面,生日宴会无一宾客到场,这些细节描写当然可以两说,但不可谓不是导演用心良苦。
一个女作家初尝成名的滋味,长龙一般的读者队伍让她不胜疲劳,跟各地出版商打交道和商业上的社交也摧残着她的神经,与因成名而结实的文艺节目主持人相连,两人长期异地,女作家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羸弱、呆滞的精神状态。
而这时候最要命的,则是成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曝光度直线上升之后,女作家原本不被人关注的过去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还有人频繁寄来充满恶意的骚扰信件。
从影片直接的证据来看,我们很难确定女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个控制欲极强且神经不太正常的可怕母亲,导致她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中,然而若是套用艾拉是女作家臆想出来的理论,她的过去就完整多了——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压抑且充满不安的家庭,父亲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自己曾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自杀;为了逃避,她幻想自己有个亲密的好友,琪琪;度过备受折磨的青春期之后,她联合琪琪防火烧了自己的家,永远摆脱了可怕的父亲;在她19岁的时候,遇见了大自己近10岁的丈夫,并有了一儿一女,然而最终丈夫在两人度假的木屋中自杀……这些极端的经历在女主角心里埋下了隐秘而复杂的感情,让她之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创作出来的小说因为情感丰富大受欢迎,然而她心底里知道,是时候来写自己的故事了。
如果说艾拉不存在,只是女作家心里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就能很好地和她自己温和、脆弱的外表形成对比。
在舆论的压力下,女主角本应有的愤怒、怨恨,全部经由强硬的艾拉表现出来:对媒体报道严厉的职责、一言不合就砸烂榨汁机。
女作家终究是软弱的,她一辈子都在试图逃避,最后回顾自己一生到不堪压力想要吃老鼠药自杀时,也需要幻想出来一个不存在的“谋害者”。
复杂的病态心理是罗曼·波兰斯基所擅长的题材,也是造就艾玛纽尔·塞尼耶演员地位的关键类型。
这一次,傻白甜女作家搭配虚实模辩的蛇蝎美女,加上惊悚悬疑的气氛,欲言又止的心理暗示,样样齐全。
然而对比两人巅峰时期之前合作的《苦月亮》、《穿裘皮的维纳斯》等控制与反控制的经典作品,《真事改编》显得非常平庸,奥利维亚·阿萨亚斯的编剧也未见得给电影增加了多少可看度。
以往在波兰斯基的作品中,高潮部分力量十足,或许是两个人的心理角逐,或许是一个人在自己无法逃脱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紧张和悬疑的气氛让观众欲罢不能地看下去。
然而本片的高潮部分,配乐固然精彩,但两个女人的对抗实在不够激烈,从头到尾都是艾拉对德尔菲娜的碾压,当然了,看到最后你会明白,至始至终都是女作家自己在开脑洞,或许在这一点上表达的过于直白,双方角力不充分,也是造成缺乏余味的原因。
主人公 女作家 需求,写出小说困难 写不出小说 精神不好 焦虑 骚扰信件伙伴 男朋友 老出差反派 Elle 虚拟伙伴?
或者真实存在 逼女作家写自己生活经历里的小说承担了女主做影子写手(不愿意承担的过去)但是她腿瘸了怎么开车呢?
钩子 签售 美女Elle欢庆会 遇见Elle 被倾诉能力打动 关键事件:丈夫要出差 女左键面临写作的焦虑(做梦梦到妈妈 扔笔记本电脑 逃避)以及信件骚扰 Elle援助了她 纠葛1 谈论女作家生活 跟着上地铁 本子消失 写不下去 ELLe住在对面 Elle生日 没人来 感情上升 女作家给大纲 母亲艺术馆 照片 做梦扔电脑纠葛2 Elle遇见麻烦,借录音笔。
谈论大纲 Elle告诉她要写自己的生活 女作家推特出现危机,Elle帮助解决,并回邮件。
女吃药 Elle没地方住,住在女作家家里,(Elle砸榨汁机),代替女作家出席小学生的演讲会中间反转点 丈夫:是不是被控制 遇见熟人:“你告诉我不要联系我” 然后和elle发生争执。
“不要干扰我的生活,写作。
早上和解 朋友对女作家说:“你发邮件不要联系我。
” 回家争吵 ”Elle 倒马卡龙,搬走。
纠葛3 摔下台阶,骨折,Elle帮助。
说带女作家去他男朋友家。
在车上,Elle开始袒露心扉,女作家决定以Elle为故事主人公写小说。
并且遇见小学图书管理员“你没有参加我们的讲演会。
”纠葛4 与Elle共住。
一开始和平,用电话录音记录思路。
老鼠,Elle看到笔记本。
Elle买了老鼠药,毒老鼠,做龙虾。
女作家食物中毒。
危机-高潮 食物中毒,呕吐。
Elle接电话,听了女作家手机录音(梦)。
醒来手机消失,本子上的页面被撕掉。
来找女作家的‘男朋友’没听到呼救。
女作家决定逃亡,失败,摔到沟里。
结尾 8 被发现尸体,吃老鼠药。
“Elle没和我打电话,是雷蒙打了。
” “Elle写的这本书”(女作者入戏了?
) 签售会上,"请签名Elle”视觉上好像没有什么印象 特写 阴雨居多
片中那個瘋狂書迷Elle的直正身份是甚麼?
為何她那麼輕易便取得了女作家Delphine的信任,並逐漸操控了Delphine的整個生活?
[以下是雷]以下是其中一種解讀,而相關的提示在Elle出場不久後便已經出現,若你帶著這個假設去看每一場戲的細節,便能逐步印證,否則可能會墮進五里雲霧,還怪導演拖沓累贅,故弄玄虛。
Elle在法文中是「她」的意思,其實是女主角自我分裂出來的第三身人格。
最明顯的證據是,除了Delphine以外沒人會看Elle一眼,遑論對話。
因為Elle也是「她」的意思,當Delphine和其他人提起Elle之時,別人總是弄不懂那個「她」到底是誰。
當Delphine在簽名會中忙得喘不過氣來之時,Elle首次出現。
令Delphine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其實是她把亡母的故事公開,換取作家成就,把內心陰暗面挖出來,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Delphine無法繼續寫作,Elle卻在誘惑她,把內心更多的黑暗作為靈感。
以「代筆作家」為業的Elle就是Delphine自己,既是後者的理想人格(年輕貌美又寫得勤快),也是其壓抑已久的陰暗面。
Elle小時候有個幻想出來的朋友,正如她也是Delphine幻想出來的──同時暗示了弒父這個創傷源頭。
若Elle就是Delphine自己的陰暗面化身,那就能解釋為何Delphine那麼信任「她」。
但人過度被慾望和創傷控制,便會造成反噬,Elle對Delphine的傷害,其實就是自毁。
[更多評論文章請看《我不是貓》]
以前并未听说过波兰斯基此人,后来网上搜索下,似乎有一定名气,这部电影的拍摄非常忠于原著《Based on a True Story》,而其之所以会拍是因为他老婆艾玛纽尔跟他说,你该看看这部书…而这部书又恰好是妻子的闺蜜闺蜜推荐给她的。
从另一个角度,这类片子会对某类群体产生一定共鸣。
片子刚开始比较平铺直叙的,如白开水般无聊,是分几次看的,但是越到中间却愈加有意思,而且逐渐产生惊悚感,但是,让我觉得有点带感的其实并不是其中的惊悚和恐怖元素,而是一定年龄后男女间的婚姻存续关系的探究,尤其是孩子大了之后,夫妻情感实际上亲情大于爱情的时候,这种温吞感实在是很容易让彼此间产生厌倦,那男女双方间难免会追求一些异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未必是来自于异性,也很可能来自于同性,未必是sex方面的感觉,也可能会是基于纯粹交流方面的欲望,但是这种情感交流找到合适的对象是让可以给生活增添多重风采,但是找的对象不合适,很可能将自己代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尤其是这种交流对象是有着非分想法的,那处境就会非常魔幻,比如剧中的女粉丝对女主角的各种PUA,倘若内心的坚强度不够,弱点被其逐个击破,就很有可能死于非命了。
这是个半开放式的结局,但 其实导演在剧中又给大家留了思索处,比如神秘女子的名字叫Elle,法语中是“她”的意思,本指代是性别,但在这里是指岱芬自己还是这个粉丝,亦或者是处于此环境下的所有女性,其中的女粉丝到底是存在的抑或是女主角艾玛纽尔臆想出来的幻象,或者说是她的精神疾病, 考虑到女主自身自带神叨特质,其人格分裂出现的AB面的角色也是可能的。
那么,这个故事是一场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亦或是精神危机发生后有关自我意识的探索与救赎亦未可知。
(文/杨时旸)这部波兰斯基的新作可能注定毁誉参半,无论从电影本体的呈现方式来讲还是从故事构架而言,它都能看到太多前作的影子,简单粗暴地归纳,它有点像以斯蒂芬-金的《危情十日》为主体,不时闪烁一些《闪灵》的阴魂,偶尔让人想到《全民公敌》变形后的影子,最终再点缀上欧容式的悬疑标签,上桌之后也就成了这部《真事改编》。
这是一种危险又大胆的选择,对于那些经典的起承转合和老梗的使用,波兰斯基没想有任何掩饰,自信得近乎嚣张,相信老瓶照样酿新酒。
《真事改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用一桩古怪的、不断向外扩张的悬疑事件,形成了一股持续压迫的、指向内心的重力。
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和那些影影绰绰相似的前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悬疑调性,超级书迷的角色设置,脆弱扭曲的心灵其实都是外壳,它真正的精神指向是自我拷问和自我逼视,外部角色和外部环境的设置都像墙壁和囚笼,在极端环境下,强迫自己审问自己,让自己面对那些一直企图逃避的内容。
在小说或者电影中,把作家作为主角进行设置非常容易让故事染上一层精神分析的气味,首先,作家更像一种“元角色”,每一个故事都由作家创造,而现在,他们又被纳入故事成为被观看、拆解和分析的客体,其次,作家生活在一道暧昧的精神边界上,横跨于正常的世俗生活与虚构世界的接壤处,有时刺探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有时也搅扰自己现实与大脑,创造世界时像神明,面对自我时又极脆弱,当这样一种设定进入叙事,注定会幻化出暧昧光谱。
总体而言,《真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作家陷入精神困境并从其中突围”的故事,相较于《危情十日》那种肉身被困的实体窘境,这个故事在此之外更多的在于叙述一种精神囚禁。
即便其中也涉及了关于肉身被困的桥段,但如果细读,就会发现故事从始至终,都是从精神进入,又从精神脱出。
作为著名作家,岱芬困于盛名,却无法写出新作,故事始于一场人声鼎沸的签售会,面对蜂拥而至表达爱戴的人群,岱芬局促不安,只想逃离,却意外遇到了一个神秘女子Elle,她是一位“影子写手”——给名人们代写传记,却不署名,她看到了岱芬的焦虑,而她的倾听和独特的自信气质,也吸引了岱芬,他们逐渐熟悉起来,却发现,事情开始走向失控。
从类型上讲,《真事改编》是标准的悬疑、心理惊悚,它有着标准的特征,一个外来的神秘角色触发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使得一切导向不可挽回的境地,但是,在保持悬疑底色的同时,从最初,谜底却也被一直故意地暴露,只是各种线索一直被巧妙隐藏,以游戏或者恶作剧的方式一点点放送。
神秘女子的名字叫Elle,法语中“她”的意思,指代性别,当然也涵盖岱芬自己,而Elle的职业是影子写手,一个独特的暗藏在真实作者身后的暧昧角色,是推动者,挖掘者,观察者,寄生者,甚至,操控者。
这个角色的设定很巧妙,她们的偶遇,之间的情感牵扯,从表层而言都符合现实构架,而如果注意到这些内部暗藏的玄机,从最初就能直接洞悉故事的精神脉络。
Elle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既随处显形又随时隐身的,在故事线展开的过程中,Elle与岱芬只有独处时才会出现,而旁人——无论岱芬的家人、编辑抑或偶然前来探访的记者,都未曾见过Elle的真身,他们或者从她的口中探听到一二,又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神秘角色闯入了她的生活。
所以,一切都清晰起来,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怀揣秘密企图的女人意外降临,刺激了岱芬的创作灵感,然后旋即消失无踪,也可以将这一切都看做一场宏大的幻觉与精神癔症,其实,“真相”到底如何对于这个故事而言根本并不重要,相较于现实中到底是否存在过这个女人,更重要的是,内心风暴被卷起的过程和结果。
让岱芬功成名就的作品,涉及了一段家族旁人想隐没的真实往事,所以她接连不断地被匿名信攻击,从而企图在下一本书中彻底离开现实与自我,以纯粹虚构的方式进行写作,从结尾去看,那些不断寄来的匿名信或许也是这盛大癔症的一部分,是内心深处焦虑的渗漏与外显。
Elle的身份是传记作家,这意味着书写真实,而岱芬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企图逃离真实,而他们之间的拉锯无非关乎于到底要不要直面内心的真实黑洞。
所以,这个故事有关残忍的自我探索,精神危机的拆解与突围,又或者,任何人都可以抛开所有精神分析的谱系,只把它当做一个一波三折,多次反转的惊悚故事。
一个波兰斯基脑残粉,在深夜刷片之后激动异常睡不着引发的一个脑洞。
到底艾拉是不是岱芬幻想出来的人物,的确值得讨论,我相信编剧和导演也是故意给观众留的悬念,但是这部电影绝非是蠢萌女作家和暗黑女闺蜜爱恨纠葛那么简单的故事。
这个脑洞是基于艾拉是岱芬幻想出来的人物所展开的,这个设定会让整部影片更加有意思。
影片的名字就是《真事改编》(真实游戏),它和岱芬所著的小说同名。
我们都知道,波兰斯基很擅长玩隐喻,那么这个书名到底想暗示观众什么?
我看到有评价说片名不如就叫《elle》,这一点我表示非常不赞同,先不说有很多法语电影都叫《elle》,这个名字难免流俗;其次,这个《真事改编》是编剧和导演玩的文字游戏。
按照通常的理解,那本同名小说新书是基于艾拉和岱芬之间的真实故事改写,那么,我们从整部影片出发,艾拉的故事会不会就是岱芬自己的故事呢?
艾拉会不会就是年轻时的岱芬呢?
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岱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她的父亲有家暴倾向,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自杀身亡,年幼的岱芬就经常幻想自己有一个好朋友叫琪琪,在父亲的暴力下,岱芬和琪琪终于放了一把火,烧毁了一切给她带来痛苦的东西……长大后的岱芬结了婚,但是丈夫却在木屋里自杀,再后来岱芬成为了作家,同时又认识了有钱的男朋友,但是她依旧有幻想症,在她的内心深处依旧隐藏着巨大的阴霾,于是在极度焦虑写不出东西时,她开始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以年幼的自己为原型幻想出艾拉这个角色。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支持这个假设的依据,首先,大家想一想岱芬第一次见到艾拉是在什么时候?
她第一次见艾拉就是在极度劳累的状态之下,签售会快要结束,岱芬已经累到坚持不住,此刻她的精神是最为恍惚的时候,因此她开始了幻想;其次,岱芬收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信,而且在画廊见到母亲巨大的画像时,她焦躁不安的神态恰恰证明了她以前的家庭生活十分的痛苦。
还有,影片中艾拉曾经想要代替岱芬去参加一个高中的读书会,她扮成岱芬的模样,一个年轻,一个衰老,我觉得以波兰斯基的尿性,不仅想暗示观众其实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而且还想要说明艾拉就是年轻的岱芬。
最后,除了女主,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艾拉的存在,在新书签售会上,岱芬又一次精神恍惚了,她仿佛看见艾拉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艾拉是幻想出来的。
还有elle名字的这个梗,可能也是想说"她"并不是真实的。
关于艾拉就是年轻的岱芬,这一点我是基于女作家的这个身份考虑的。
在影片中,岱芬和艾拉在写作的观点上是有差异的。
岱芬坚持想写虚构的小说,而艾拉却让她写自己的故事。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信就是艾拉寄的,但是如果信也是岱芬想象出来的,会不会更合理一些呢?
岱芬的写作灵感已经枯竭,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小说,为的就是逃离自己的回忆,但是她的小说却永远都是在写自己的故事。
这一点使她本人处于极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不想提及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小说却都在悄悄的向她自己的故事靠拢。
影片中的一个场景,是岱芬的电脑砸向了艾拉的窗户,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于是岱芬开始痛恨自己,她觉得真正的小说家不应该写自传来赚钱,于是她幻想了许多恶毒的信件,来自家族的某个人对她哗众取宠行为的不耻。
这些信正是来自岱芬内心对自己的厌恶。
还有岱芬曾向男友说过艾拉是个善于聆听但不愿意倾诉自己故事的人,这不正好就是岱芬自己?
岱芬不愿意回想自己的曾经,所以在她的幻想中,当她从艾拉的嘴里套出所有的故事时,她自己也疯了,最后竟然想要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波兰斯基依旧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
这种小格局的室内戏正好是他所擅长的,要是拍成《怪房客》那种调调就好了,这部戏还是有点太现代了!
以上就是我的脑洞,三更半夜写的,可能有些语无伦次。
我承认看之前我充满了期待,编剧是阿萨亚斯,法国两代女神的碰撞,波兰斯基驾轻就熟的题材。
但可能因为太驾轻就熟,反而失了精髓和味道。
危情十日式的剧情,存在几个转折。
第一个是接近Delphine的神秘女子Elle,一步步走进了Delphine的生活乃至隔绝了她的生活。
第二个转折,其实Delphine才是暗中观察的那一个,Elle的生活、幻想的朋友、前夫都成了她新书的题材。
最后一个转折可以说是意料之中,Elle并不存在,她的经历混合着Delphine的回忆,其实是Delphine在写新书过程中对于自己人生的回忆和回归。
绿娃的角色还是一贯的蛇蝎美人风格,但是看着她一颦一笑,裹着红丝巾,抽着烟,还有更适合Elle的女演员吗?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
因为几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罗曼·波兰斯基最近又成了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焦点人物”(凭借《我控诉》入围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尔特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呛他:“我无法把人和作品分开,他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对我来说,很不适。
我代表着很多女人,我不愿(为了他)起立鼓掌。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与争议,而惊悚与恐惧一直是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他对阴暗面的种种呈现,来自于他生命的体验,也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
2017年在戛纳亮相的《真事改编》是罗曼·波兰斯基在《我控诉》之前的一部惊悚片,讲述了一个读者“入侵”作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故事。
当德尔菲娜(影片中的作家,也是本片的原著作者和编剧)和埃勒(影片中的神秘女子)在酒会上相遇,我便想到了同样关于疯狂的书迷与恐惧的作家之间的关系的经典之作《危情十日》(1990)。
果不其然,几次交往后,和埃勒一起坐地铁后,德尔菲娜的创作笔记本“神秘”丢失了——“入侵”真正开始了。
相对来说,《危情十日》的“入侵”要简单粗暴得多——一场早已预知的大雪和一场精心设计的车祸。
“入侵”方式的不同,也拉开了两部影片的“距离”——《危情十日》是偏写实的,人性的偏执与邪恶显而易见,而《真事改编》是偏“精神分析”的,所谓“神秘女子”很可能来自作家的臆想。
从罗曼·波兰斯基此前的经典作品看,他绝对是“精神分析”的大师级人物,他是那个能够牢牢抓住恐惧的“灵魂”的人——在当代电影史上,罗曼·波兰斯基称得上是“精神分析”的通灵者,他展现最深处的恐惧,又保留最深刻的神秘感。
从很多方面看,《真事改编》都是一部及格水准之上的作品。
正如该片的女主角(也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所言,你在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中看不到“老人电影”的痕迹(大意)。
确实,很多电影导演在晚年会拍出一些“老气横秋”的作品来。
罗曼·波兰斯基拍摄《真事改编》时,已经年过八旬,但这部“晚年作品”却看起来更像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前两、三部电影,影片的叙事意识算是“活在当下”的。
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两代法国女神在一起飙戏,也可圈可点。
若单纯把影片当作一部惊悚片来看,观赏性也是不错的。
《危情十日》的好就好在它不玩花样,老老实实讲一个惊悚故事——它是好莱坞式的标准算法的惊悚片,但以书迷操纵作者为题,还是别有曲折,既有变态心理的窥探,又有夫子自道与自嘲。
此外,凯西·贝茨的表演太精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
她在影片中的阴与狠,让我想起《飞跃疯人院》中的护士长。
作家往往是虚构“恐惧”的高手,但他们也总会遇到创作的瓶颈,从而陷入无边的焦虑与恐惧。
《危情十日》中的作家的“恐惧”,主要来自于“读者”的胁迫,《真事改编》中的作家的“恐惧”,也部分来自于“读者”无形的干预,但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安——甚至,那个神秘的“读者”也可能是作家因内心不安而创造出来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焦虑与恐惧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动力。
不过,焦虑与恐惧也可能强大到足以淹没或摧毁作家。
当然,当作家战胜了焦虑与恐惧,他(她)又成了那个意气风发的著名作家,而曾经的“苦难”,会成为他(她)创作的重要资本。
《危情十日》和《真事改编》的最后,作家都推出了备受瞩目的新书,而且,他们的新书都与那段“苦难”密切相关。
作家们和他们的恐惧,是暧昧相生相杀的关系,而疯狂的书迷,会成为这种关系的催化剂。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位很会自我引用的导演。
2010年,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了一部名为《影子写手》的惊悚片,这部影片还为他捧回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在《真事改编》一片中,“疯狂的书迷”埃勒的职业正是“影子写手”。
这不是《危情十日》,虽然看上去很像,一个作家和狂热女粉丝。
其实不是,因为伊娃·格林扮演的这个女粉丝,是不存在的,是女主角艾玛纽尔臆想出来的幻象,或者说是她的精神疾病,人格分裂的结果。
全片没有一个镜头/场景,伊娃·格林和除艾玛纽尔以外的人说过话。
也没有一个镜头是艾玛纽尔、伊娃·格林一起,和第三个人说过话。
艾玛纽尔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当面介绍过伊娃·格林。
她只是和他丈夫说,有一个“她/ELLE”,(法语的她就是ELLE)存在。
甚至到了影片结尾,她都不能找出一个令他丈夫相信有“她/ELLE”存在的证据。
所以,有人来家里采访,伊娃·格林需要躲起来,不能被人看到,因为她不存在;所以,艾玛纽尔摔断了腿,邻居出来帮忙,伊娃·格林就上楼去拿东西;所以伊娃·格林去学校图书馆替艾玛纽尔访谈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加油站当学校图书馆人员当面戳穿这件事的时候,艾玛纽尔访才那么淡定,没有一句质问伊娃·格林的话。
所以伊娃·格林刚出场的时候光彩照人,具备艾玛纽尔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一切优点,因为这是她幻想出的完美的自己。
再比如,包括回复那些邮件,碍于情面艾玛纽尔想躲起来又不愿意把真实想法告诉亲朋好友,于是她幻想出来的伊娃·格林帮她做了。
影片开头艾玛纽尔饰演的作家,作品大卖,她的潜意识里,却已经充满了对未来创作的担心和恐惧,对于接下来想写她自己的童年,父母关系,她的个人经历,其实一直是她想写,能写,却不敢写,不愿去写,去触及的禁区,充满了精神病症,死亡和谜团。
她只能假借这个幻想出来的伊娃·格林,帮助她回忆,帮助她整理,帮助她把自己隐藏多年的个人经历,创作,发表。
艾玛纽尔当然是个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各种精神障碍。
为了完成她的作品,她甚至不惜让伊娃·格林这个幻想出来的人格给自己下毒,安眠药+老鼠药,完全是现在的表演派演员的打法,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担惊真受怕真中毒真逃命……这才是波兰斯基的style,惊悚,在这里。
原著花絮:1、波兰斯基说,他这部电影格外的终于原著《Based on a True Story》,他之所以会拍是因为他老婆艾玛纽尔跟他说,你该看看这部书……2、艾玛纽尔说这本书是她一个闺蜜推荐给她的。
3、全片的两个重要场景,公寓和郊外小屋,都是室内景撘的,波兰斯基对艺术指导非常满意,说景撘的真好。
4、波兰斯基说,他也遭遇过剧荒,拍完一部不知道下一部该拍什么。
他年轻时候(30多岁),他跟斯坦利·库布里克煲电话粥。
库布里克那时候就说过不知道该拍什么,非常痛苦,波兰斯基说,他那时候太年轻,一年拍一部很稀松平常,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滋味,现在懂了。
5、艾玛纽尔说,有人说她老公拍的是老人电影,她说才不是,你看看,多新鲜多年轻……6、波兰斯基说,他老婆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是好朋友,片场很和谐……7、有人问伊娃·格林,你最喜欢波兰斯基哪一部电影,她说,是《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
另,穿裘皮的维纳斯,艾玛纽尔,你肿么了,女神迟暮了吗?
内流满面。
总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而且两个主角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人设太明显,配乐的诡异程度也暗示了“事情并不简单”,可是看上去又没那么复杂。
暗黑闺蜜与女作家的故事。按说这个故事真的没什么可拍的,波兰斯基讲故事的的本领真的是不得了,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讲的悬念丛生,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电影中导演多次暗示两女主角是一个人,让我们这些看多了精神分裂的影迷自己玩命脑补《分裂》《穆赫兰道》,最后才发现让导演给玩了,一切所谓的暗示毛用没有!
eva green穿着套头衫居家买菜做饭的造型非常性感啊,然而求求她不要再接这种蛇蝎角色了....剧本毫无想象力,阿萨亚斯和波兰斯基写出那么蠢那么扁平的女主也是有鬼;从穿裘皮的维纳斯到这部,失望。
开始看不下去,后来看到是波兰斯基和塞尼耶拍的,就再看,还是不愿看,快进,最后半小时很精彩。后来看了影评才明白剧情的精妙之处。原来是作家精分自我救赎的故事
《盯着word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焦虑!令人人格分裂!要自杀!》之安定欢迎您宣传片
好看
绿娃真的好适合深井冰,但是这部片,姬又不够姬,惊悚不够惊悚,悬疑不够悬疑,看完都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波兰斯基这次有失水准
emm想起黑暗面、不要回头。但我还是相信是她自己精神分裂了。因为没有真正的危险
波兰斯基版头号书迷,艾玛纽尔·塞尼耶老了,伊娃·格林还是那么邪魅
蛮有趣的,作为外行人也很切肤地感受到了创作者,尤其是虚拟小说作家,在进行长期头脑风暴过程中的挣扎与癫狂,有了被市场肯定的作品之后,为了自我超越的不疯魔与不成活。伊娃·格林笑着的时候,比绷着脸更吓人。
导演是波兰斯基的话拍得真是乏善可陈的。不过我还真遇到过这样的人,假装对你很好,但是对你所有事都要评头论足,更恐怖的是经常编造别人对你的评价,让你觉得自己很糟,好像全世界都要与你为敌,只有他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应该让阿莫多瓦来拍。
波兰不惊,一片斯基。
不行,和《危情十日》没法比
没觉得无聊诶,但是对波兰斯基+阿萨亚斯以及这么两位喜欢的女演员的配置来说确实稍有失望。故事有些走精分老套路,但是波兰斯基讲得还是蛮引人入胜的,当然我承认很大程度上是两位演员的贡献。后半段比前半段讲得好,尤其是到了郊外小屋之后,波兰斯基室内戏太厉害了。喜欢这片的配乐。
意外结局!意外波兰斯基也能拍这么难看的电影。
女作家的紧张绝望一丝儿都没传染给我。
3.5
结尾很泄气……
整体感觉就像导演老婆艾曼纽尔·萨尼耶老去的脸,陌生又熟悉,虽然还是悬疑故事,EvaGreen饰演的神秘女子的接近动机是全片推进的动力,但这个结局似乎有点弱。我怀着迫切的心情看完,却是第一部看完就想删掉的罗曼斯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