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以2021年新疆和田断肢男孩1400公里接力救助的真实事件改编,可以说题材是非常棒的;在影片中也详细还原了真实事件中的很多细节,本来应该可以得到五星评价的,可有至少三处改编离谱至极,令人费解;特意查了很多新闻报道资料,真实的过程是:孩子受伤后,村干部帮忙叫了一辆村民的车拉着孩子本人及和母亲、舅舅全速向和田市区奔去,途中有人报警,警方协调急救车在半路接到了男孩送到和田一家可以做显微手术的医院,之后发现伤情太重,转往和田市人民医院,医生建议立刻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如果按照这个过程拍出来,在进行些艺术加工,拍出来效果不会差的;片中改成男孩的哥哥开着车拉着母子二人去医院,在一条步行街被人群堵住,一位维族大叔帮忙开路之后,汽车竟然以极低的车速行驶,堪比旅游观光车,服了!
之后医院里有句台词说没给孩子打麻药,实际当时用了镇定剂,要不然那么点儿的孩子根本受不了,肯定全程“伸长脖子叫嘎嘎”根本行不通;之后登机过程的细节还原比较详细且真实,包括当时机场的两位民警确实一位是维族一位是汉族;但是飞机满员,乘客抱怨,退伍军人一家主动下机,空军战斗机避让这些事儿就是虚构的了;实际飞机当时没有满员,飞机上乘客没有抱怨的,也没有人因此需要下飞机,乘客中还有一位医生主动帮忙,飞机直飞乌鲁木齐,只是向空军报备,当时空中应该没有战机,虚构这些情节的目的应该是迎合“广电审核”;飞机上的部分,拍的还算可以,但是有两处简直是天大的失误,一是空姐大半夜猛然开启全客舱的靠背屏幕最大音量播放动画片,一是容易惊扰到其他乘客,其次,那么突然那么大的音量可能会把孩子吓到;而乘客合唱团大半夜突然演奏,有明白乐器的豆友评论到组装乐器做准备时间都来不及,除非事先准备好;而当时的情况是没有合唱团,只是几名空姐轮流给受伤的小男孩播放自己手机里的视频段子,逗他开心,避免昏迷;这段屏幕再现并进行适当艺术加工应该不会差,不知道为何拍成两处脑残场景,强行煽情也不应该这样搞吧?
必须扣分;乌鲁木齐医院手术部分拍的也不错,结尾的新闻报道片段也还行,最后小男孩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就是标准的“中国式政治正确”了;虽然整部影片还存在一些如部分演员演技差、表情木纳、哭戏假等问题,但是这部电影依旧是本人看过的最精彩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之一,三星评价是实至名归的!
虽然看了片头就能猜到片尾,但观看过程还是看得很揪心和感动的,小男孩演的好棒。
其实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再普通、再平凡的工作,也有它的意义和伟大之处,不可或缺,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价值判断和标准来去衡量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帮我们自己定义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这些定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是值得的人生。
群像式电影,意在以断臂男孩的救治过程展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平凡伟大。
主要说说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少数民族面孔的主人公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实在有点令人难以入戏,至今怀疑是不是配音。
其次是人物塑造。
人物多、篇幅短,留给每个角色的刻画空间有限,导致一些角色扁平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母亲、原医院乃至乌鲁木齐医院的大夫等。
仅有的在主线中贯穿全篇的兄弟俩也具有扁平化的问题。
感觉导演在竭力塑造哥哥爱弟弟、弟弟生命力顽强的形象,但并没有打动我。
可能跟演技也有关系。
不知在前期准备时对原型主人公的采访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有?
)。
希望找一部结构相似的片子来看看这个问题可以如何解决。
还有好几个知名演员,感觉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最喜欢的角色,是张一山演的刘锐,纠结的那一下击中我了。
(可能是深有同感吧hhhh)
下午公司组织观影,我只知道电影🎬名字,但内容没了解。
中午还特意画了个妆欢欢喜喜地去看电影,结果把妆都哭花了。
当了妈妈之后泪点太低。
电影中的小男孩小麦一遍遍地喊着:妈妈,我疼,我疼……我听着太揪心了!
眼泪簌簌地往下落!
小男孩的演技很炸裂,因为意外断了胳膊,妈妈受不了晕倒了,哥哥瞬间长大带着弟弟和弟弟的胳膊从和田坐飞机去乌鲁木齐做接臂手术。
医生嘱咐弟弟路上不能睡着不能哭,哭了伤口会裂开,还不能上止疼药,孩子身体会受不住的,这一幕幕画面的简直就是长在了人的泪腺上,当时在场的观众无一不动容……故事一开始小男孩小麦还是个活泼好动的小调皮。
妈妈和哥哥一起去幼儿园接弟弟。
哥哥拿到驾照了想要去外面打拼,可妈妈不愿意哥哥离开。
哥哥因和妈妈闹情绪不愿意送弟弟回家,就把弟弟带到了工作的核桃园。
给了弟弟一个草蜻蜓让他自己玩。
之后妈妈和哥哥都忙着工作。
这个时候意外突然降临,弟弟捡草蜻蜓的时候胳膊被传送带绞断。
画面一转:地上躺着断了胳膊的小孩,和旁边一节泛白的胳膊。
虽然知道是假的,可这一幕看着太揪心了,瞬间眼睛就红了。
意外突然降临,众人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完成了1400公里8小时的生命挑战,让小麦保住了生命保住了胳膊。
每个平凡的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核桃园的老奶奶到街上的各个小商贩再到交警、医生、机场保安、机长、乘务长、空姐、地勤每个人都在挣分夺秒地为小麦争取时间。
虽然都是平凡的人,可每个平凡人的一个细小的举动都透露着暖暖的善意!
在哥哥开车来到闹市时,街上正在集会,小商小贩行人沾满了街道。
哥哥按喇叭没人理会,汽车过不去。
有个大叔还生气哥哥在步行街上狂按喇叭,嘴上骂骂咧咧瞪着大眼睛上去准备教训哥哥。
可当大叔看到车里断了胳膊的小麦,和副驾驶上小麦的胳膊后。
大叔迅速拿起喇叭朝大家喊,告诉大家车里的情况,然后就见行人迅速让开,小商贩也收起街上摆的东西,让哥哥的汽车顺利通过。
后来哥哥闯红灯被交警拦下,当交警知道车里的情况。
交警立马联系指挥中心联系急救中心,火速协助哥哥把弟弟送上救护车。
可当地做不了接臂手术,妈妈受不了倒下了,哥哥瞬间长大,从一个闹情绪的大男孩长成家里的顶梁柱。
弟弟命悬一线,是保命还是保胳膊,这个艰难的决定要由哥哥来做。
这个年轻没经历过事情的小伙子也慌了神,可是现实不允许他慌乱更不能退缩,必须立刻做出选择。
后来哥哥扛住了这一切,一定要保住年仅7岁的弟弟的胳膊。
当天唯一一班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还要1个小时就要起飞了,哥哥和一名医护人员带着弟弟去赶飞机,弟弟的胳膊必须要在8小时内通血。
不然不仅弟弟的胳膊保不住,可能还有生命危险。
可是他们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了飞机,当哥哥到达机场后被告知飞机已经起飞了。
哥哥把那种绝望又不能放弃的神情演绎的淋漓尽致,机场地勤立马动容跑去请示领导。
老戏骨林永建精湛的演技让人折服,林永建说:那是一条人命,任何困难都要为生命让路!
经过一番申请后,起飞的飞机降落回去接哥哥,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飞机已经满员了,哥哥他们要上飞机就必须有3个人要下去。
哥哥带着弟弟焦急的在登机口等待着,希望有人能下飞机让他们上去。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可我一个观众都觉得像等了一个世纪一样,见终于有人出来,瞬间松了一口气。
李冰冰演的乘务长很镇定,当她知道林永建递过来的袋子是小麦的断臂只有一秒的震惊,然后就从容不迫地接过并吩咐空姐把飞机上所有的冰块都取过来。
断臂不能放到冰箱,只能用冰块低温保存。
空姐吓傻了,不敢去放冰块,却见乘务长镇静快速地放冰块,空姐也迅速成长起来,接过后面的工作。
小麦虽然已经上了飞机,可情况并不乐观,一个断了胳膊的7岁小男孩,又没有妈妈的陪伴。
不安、恐惧、疼痛一直在侵蚀着小麦的神经。
这个时候乘务长像母亲一样安抚小麦,帮他建立信心。
这种真情流露的画面很感人。
虽然一路上波折不断,就像唐僧取经一样,一路上困难重重。
可最终小麦还是顺利完成了手术保住了胳膊。
事情虽然难,困难重重,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在为小麦全力以赴。
机场工作人员说:飞机晚点就晚点,那是一条命,飞机再晚回来他们都会等的。
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一样,没有任何事情能比生命还重要!
这是去年发生在新疆的一个真实故事,撼动了无数人。
在生死时刻一切都要为生命让路,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却也是英雄,这是一个平凡英雄的故事!
悉德菲尔德曾说,好的剧本一定不是主人公被动跟着事件走,而是主动去探索事件。
无疑,编剧掌握了这一要点,深知写剧本的套路和模式,整个影片,由强事件推动着,一路向前,遭到各种阻碍,一一被克服,最终达成结局。
将这些事件抽离出来,单单去看这一剧作模式:主人公遇到困难,被迫做出选择,开始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道路上又遇到一系列困难,在无数普通人的帮助下一一克服,最终解决困难。
我们会发现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作文的固定模板,将任何这种社会真实事件加以一些戏剧化改编,不论用什么手法,现实主义也好,带一些浪漫、超现实主义也好,总体的这个套路模板是不变的。
由此构成的电影自然说不上多好,但也不能说多不行,中规中矩,不出错,已经是越来越多这类主旋律电影所最基本的核心。
以这些模板事件来讲,大到弘扬家国精神,小到表现社会个人,在当下这个市场里,可谓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以一连串的煽情来构建人物形象,推进情节,是否会有些刻意强调节奏,急于引起观众共情之嫌?我们不害怕电影平淡,我们害怕的是电影一直如此平庸。
剧情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还可以。
但故事的套路比较明显,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有些东西刻画的太明显了,集市让路那一段,飞机上大家一起唱歌那一段,太假大空了,不够真实。
这样的剧情可以有,但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可以更真实。
演技方面就是哥哥演技差了点,妈妈也演的不错。
整个电影演的最好的就是李冰冰,真的太自然了,甚至于我朋友看到后面我说了她才发现这是李冰冰。
张一山和弟弟的演技也很好,黄晓明冯绍峰算是正常发挥吧,他们还是演普通人合适,别演帅哥。
古力娜扎演的交警就真的不行,流量明星和演员真的有壁,这一次最大问题不是演技,是化妆,太不像普通骑警了,我知道女警察上班也会化妆,但一般都是淡妆,而且坐办公室的化的比较多,角色是一个骑警,整天风吹日晒的,皮肤能好到哪里去?
电影里那个脸白的,按我奶奶的话说,和摸了3斤腻子一样,太不真实了!
像张一山,李冰冰的那种皮肤状态才更贴近普通人。
比较好的是机场,塔台,南航,可能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符合实际情况,遇到问题都是层层上报,领导下命令,一线的人执行。
还有就是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了这种情况还需要空军的配合,虽然平时也知道航线都是固定的,但一开始真没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想到改变航线还需要空军方面的配合。
最后最感动的是看到原型人物手已经能动了,在做复健。
Ps:小男孩的眼睛太大了,睫毛好长啊!
看完了我还和朋友感叹,是不是维吾尔族人均迪丽热巴啊?
小男孩的那个大眼睛和葡萄一样,又大又亮,太好看了!!!!
节日第一天昏睡过去大半,起来惊觉2022年只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距年初的目标还剩下一大大大堆要做没做的事,急需给自己打点鸡血。
想找找有没有好看的励志的院线电影,却发现了这部改编自“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真实事件的影片。
演员表里除了李冰冰、黄晓明、冯绍峰、张一山等高国民度明星之外,还有我最近最看好的新生代演员,大家的“娇姐”周依然。
下单买票穿衣出门一气呵成赶到电影院。
因为实在是不想看悲剧所以先确认了相关信息给自己剧透了一下,这次救助虽惊险但成功,“断臂男孩”小麦的再植手术和复健训练也都很顺利,已经在开开心心的过生日了(安心舒一口气)。
演员小麦vs真实小麦这个故事起因于六岁小朋友小麦为了捡回心爱的玩具,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将手伸向了正在运转中的收割机车底,不幸右手手臂被锋利的齿轮整个绞断。
妈妈在附近干活,闻声赶来先是傻眼转而崩溃,赶紧和小麦哥哥一起驱车把孩子和断掉的手臂往医院送。
这场必须争分夺秒战胜时间的接力赛,这一刻,就已经是它的起跑线。
然而重重难关也随踵而至。
先是哥哥情急之下违反交规被骑警拦下。
骑警望向车内,看到了急需救治的浑身鲜血淋淋的小麦和已经泣不成声的妈妈,立刻通报交通指挥中心,并一路引领小麦与救护车汇合。
为小麦争取到了第一个接力区的小小胜利。
古力娜扎饰演的骑警❤️到了地区医院之后医生迅速作出判断,小麦必须要在八小时之内被送到乌鲁木齐,才有可能在全疆最优秀的血管医生那里同时保住性命和手臂。
哥哥愕然失色,妈妈直接昏倒,观众无比揪心。
在“保性命还是保胳膊”的艰难抉择中,哥哥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并承担起保全弟弟的责任,护送弟弟前往乌鲁木齐。
第二个接力区,是医生和哥哥共同的阶段性胜利。
救护车抵达机场,当日最后一班飞机已经满员值机完毕即将起飞,在地勤、指挥中心、机组人员的全力配合之下,小麦和哥哥终于可以登机。
安全登机仅意味着成功交接了接力棒,飞机上的几小时才是此赛段的关键。
在充斥着紧张气氛的狭小机舱内,乘务人员一边沉着冷静的协调安抚其他乘客,一边竭尽全力为小麦提供有效的帮助。
机长临时决定更改航线,为了给小麦争取哪怕多一分钟的时间,甚至空军有关部门也提供了必要的协助。
航程中小麦的情况突然严重恶化,机舱内唯一一位医生其实刚刚因为一次失败的手术引咎辞职,似乎多少有些心理阴影,所以在小麦第一次伤口渗血时并没有站出来帮忙。
但是眼看着小麦的呼吸愈发急促,脸色愈发苍白,医生在痛苦、恐惧与有义务治病救人的激烈斗争中究竟要如何战胜自己,在颠簸的气流中,在比手术室危急百倍的高压环境中,已经打算卸下“医生”这枚肩章的他,究竟如何跨过内心这道壁垒,张一山这段情绪的诠释也是入木三分了。
飞机抵达乌鲁木齐,医生与航班全体相关人员共同为小麦多争取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第三接力区宣告胜利。
最关键的第四棒赛场,是乌鲁木齐医院的手术室。
医护人员早已全员准备就绪,小麦被推到无影灯下时,医生仅剩十几分钟时间为他接通血管。
伤情经过七个多小时的发展,比预想的情况更糟糕,手术前期处置消耗掉大半进度条。
林医生在最后的争分夺秒中还是坚定的做出了他的抉择。
第四接力区的精彩战况,大家还是尽量全身心投入到影片中,尽情的被催泪。
其实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并没有多复杂的起承转合,没有凄怆惨恻的悲欢离合,也没有商业片最爱用来炫技的多重视角和表现技巧,仅仅是以一个个普通职业、一个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为根本,细致而具体的向观众描述了一次众志成城、同心断金的与时间的殊死搏斗。
导演很善于塑造人物和刻画感情,全片并无任何视觉冲击画面,但其惊心动魄的程度却不逊色于各类冒险、灾难片。
当小麦躺在病床上用左手试探着摸到右手时,相信画面外的所有人都会是一脸劫后余生的笑容。
“平凡英雄”做为一部特别的节日档大片,甚至说不好究竟谁才是“主演”,只是如实的向大家转述,无数个平凡人的无数个瞬间集结起来,成功的挽救了小麦的手臂乃至生命。
在这次创造奇迹的救助中,人人都是英雄,人人都是主角。
到这里或许可以说自己的这份感动已经回应了对这部电影的期待,特别是片尾看完真实记录片段后更是觉得已经满血复活。
连正义感都被唤醒了(笑)。
果然真实的才是最能够感召人心的,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问世吧(另外小周的戏份太少啦😩)。
十一假期去电影院看了平凡英雄,去年就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个故事,一群平凡的人,为了救助受伤男孩,8小时1400公里。
本以为这个故事很难拍,毕竟事情经过完全可以从新闻得知。
看完陈国辉拍的平凡英雄,依旧充满了感动。
很多台词印象深刻,帕尔曼的表演真的太好了,每次小孩一出镜,都很揪心。
冰姐已经很多年没演戏了,不过老演员的演技还在。
看了不少官方介绍,导演对细节太严谨了,专业的医生给冯绍峰指导。
通过镜头的表达,导演非常成熟,对剧情、观众心态掌握太到位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么好的片子票房起不来。
看完《平凡英雄》,个人总感觉怪怪的。
明明是一个看故事,看预告都感觉十分不错的电影,但是我看完之后却感觉到不对劲。
对于《平凡英雄》首先我想说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是免死金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是要做加法的,而《平凡英雄》却做了减法。
如果真实事件感人程度有十分的话,《平凡英雄》只能得八分。
个人感觉导演为了升华和拔高电影的立意用了太多戏剧化、仪式化的情节,但是却拉远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
这种情节经常是使观众跳出了电影,情感上的共鸣不强烈。
比如:商贩大叔帮忙疏散步行街的人群,给小麦他们清理出了道路后,小麦哥哥却以很慢的车速通过了步行街。
中间还串插着“所有人站在道路两旁目送车辆”以及“小麦哥哥和妈妈与路人回敬的表情”。
不良少年一家给小麦兄弟让座后,却在通道内相遇,双方互相目送祝福。
合唱团为了唤醒小麦而合唱《祖国的花园》。
离职医生救治小麦时,飞机中途遇到的强气流造成的颠簸。
虽然贯穿全片的主线是:为了给小麦接上断臂所有人都在努力抢时间,但是电影却没有表显出太多的紧迫感。
电影整体给观众一种感觉小麦接上手臂是一定的,时间也肯定是充足的。
这种直白的感觉并不是来自于电影之外的剧透,而是因为电影的节奏给观众带来的影响。
电影也有很多的优点:一开场的新疆风景后穿插着新疆棉花的机械化生产。
又以小麦哥哥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现象:在城镇化发展下,小镇青年的就业问题,是去还是留?
为了故事不单薄,丰富了小麦哥哥的人设背景,又增强哥与弟之前的互动,表明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
也为后面小麦哥哥的严重自责给出了理由,因为小麦之所以会断臂,就是因为他要去拿哥哥送的竹蜻蜓。
这些年因为家长疏忽而导致儿童受伤的新闻屡见不鲜,而與论清一色都是批评家长,而家长也是意外事件的受害者呀。
增加了张一山饰演的离职医生,我认为是一个很出彩的角色。
医生的恐惧在乎医生不只是一份职业,手术刀下的也不仅仅是一条生命,而是一个家庭的命运。
这份工作的沉重就如同医生让小麦哥哥决定要不要给小麦接手臂一样的沉重,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却决定了弟弟以后的一生。
乘务长给小麦包扎伤口后躲在操作间哭,这是作为一个母亲在看到与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受到伤害的同理心。
机组人员给小麦的小恐龙和1000元红包,代表着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
“人命大于天”无论是一开始的步行街商贩让行,航班重新滑回,机场延迟关闭还是空军放行;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医生的两分钟,病人的一辈子”这一句代表医生对病人的负责与坚持。
最后如果大家喜欢这种救援题材的电影,给大家推荐另外一部类似的电影《极限救援》。
取材于2005年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为一个一岁的婴儿嗓 子眼里卡了一块鸡骨头急需救治,却在前往医院的途中遭遇了堵车、撞车、交通高峰等一系列困难,将影片的危机感提升到最强。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首先是时间问题,电影时不时出现的时间告诉我,抢救的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但是,哥哥开车到步行街这个决定就很不明智,除非出口只有那一条路,结果哥哥的理由是这条路快,让人匪夷所思。
步行街上大哥看到车上的伤员,一番演讲,挪东西的挪东西,让路的让路,哥哥丝毫不着急,等道路完全清理干净了才慢慢通过,还和路边行注目礼的行人对视。
还有上飞机的过程,因为满员了需要让人下飞机,他们竟然还能在通道内等人出来,同样和让出位置的一家三口对视。
为了节省十几分钟,机长申请直飞,各种避让,结果哥哥下飞机了“我能看看你们的脸吗?
”,栓q,你之后再感谢不行吗?
这么紧急的情况你还有时间去看清乘务员的脸?
这部电影的时间虽然经常出现,但是我真的感觉他们一点也不急,有种反正最后能赶到的感觉。
第二个就是强行煽情,妈妈和李冰冰演得最好,但是在步行街让路的大叔和行人,飞机上的合奏都很尬,强行去制造一些不必要的情节。
这个世界有美好也有黑暗。对抗黑暗需要勇气。相信美好同样需要。
一位7岁的新疆男孩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他因为意外痛失臂膀,聚焦生活中的平凡人,表现了他们打破常规和教条,凝心聚力为小男孩的生命保驾护航,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黑暗,善意与至诚汇聚而成的向心力、团结力使得救援之路畅通无阻,展示新疆速度,2021年社会各界合力救治新疆7岁断臂小男孩的真实故事,8小时1400公里,各行各业伸出援手拯救素昧平生的普通农户家的孩子,除了感动和泪水之外,每一个亲历者都十分欣慰,各行各业的人都争分夺秒的救助,本身就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被感动到了... 可收藏....
真的不好看 不要再强行感动了 不想再进电影院了没一部能看的
7分剧情其实非常简单,但电影节奏很紧凑,从第十分钟开始就一路狂飙,没有一丝废话。都在为小主人翁的命运都紧张,煽情的部分挺多的。主演们特别是李冰冰很会掌控情绪,在真人真事改编基础上充分发挥戏剧冲突。总的来说要比想象中好看,赞!
太揪心了
和男朋友一起看的,说不上有多好,就是看哭了好几次
冷漠的只是外表,我相信祖国大地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着火热内心的,他们会在陌生人陷入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善良。
太理想化了 真实事件应该挺让人感动的 但是拍出来我只觉得好笑 太尬了
最近老爹迷上去电影院看电影,陪老爹看了这部~还不错的说。故事三星+新疆帅哥一星~
不应该刚从医院出发的时候,就先跟机场联系吗???
有套路有口号 但是观感挺好 群像也不错
在看到医生说保命还是保手臂时我真的忍不住换台了。都这时候了肯定生命优先啊,还能选?比保大还是保小还离谱!我甚至怀疑这是在黑我们中国医生。
「人的生命第一位的,立下的所有规矩,在关键的时候,是可以给它让路的。」根据2021年新疆和田断臂男孩抢救的真实故事改编。看了一个电影的片段,出于好奇看完了整部电影。为运送伤童轿车开道的闹市区交警、清创并推荐乌鲁木齐接断臂手术的本地骨科医生、让滑行飞机停下来掉头接伤童并感叹「生命可以使规则让路」的机场人员、主动让出机舱座位给伤童的一家三口、飞机上为伤童止血和治疗气胸的空姐和医生、改变航线为接臂手术抢下17分钟宝贵时间的机长、以及说出那句让人热泪盈眶「医生的两分钟、他的一辈子,我们不要放弃」的接臂手术医生。非常接地气的主旋律电影,每一个平凡真挚的善意却在这里显得分外动人,每个人都是断臂小男孩的平凡英雄。很棒的故事素材 再加上全明星阵容,可惜导演讲故事的功力弱了一点,像一篇平铺直叙的流水帐,可惜了。
不吹不黑,海报上的C位不是白站的。基本上有李冰冰出现的戏成为全片精华,其他的部分嘛,比较拉垮,文戏的台词也是槽点多多,人物多为脸谱化。飞机上的戏份占了全片大多数,几次救治的过程看得人心情忐忑,煽情程度不言而喻,还是很好哭的。新疆美极了,要去看看鸭!!😍
竟然陪我妈看完了
这个小男孩真的太可爱了,很能调动情绪,其实我哭了。但是这个主旋律电影 装逼的“金句”真的好尬,而且为什么里面没人讲新疆话,好奇怪。
李冰冰一个人拯救一部电影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口罩,但是眼神太有代入感了小演员演得也很好,哥哥演的有点出戏导演和编剧真的都不太行,这戏黄晓明冯绍峰林永健张一山这么多咖,演技都不算差,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导演完全没利用好,拍的乱七八糟的,这几个人没有一个人物的形象是丰满立体的。最后还安排冯绍峰去和男主谈理想,也太空洞了这个安排,求求你真的不如让冯绍峰多睡半个小时吧。还有每一处的接力结束都要加几句多余的话,画蛇添足,观影者是可以体会到导演想表达的“小人物的伟大”“制度可以为生命让步”,你郑重其事说出来太尴尬了救命,而且很多台词也很低幼。感觉李冰冰可以冲一下金鸡了,真的演的不错,张一山最后那段看看能冲男配不。
就商业片来说,其实不错,豆瓣6分出头属实苛刻了,本来只能给三星半,四星拉一下平均分😂李冰冰贡献的演技值得这半颗星。
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从来赚人眼泪,但主角和配角的确演技都不错,节奏也把握地不错,所以我觉得算好看的。但这类电影从来价值观上的硬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