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电影”播客着重推荐小众、冷门或LGBTQ和口味奇特电影的栏目[彩虹屁]终于迎来了第一期。
来听我和大学同学、同时也是影像创作者的见凡一起聊一部讲述深柜青年忧愁心事的冷门佳片《沙滩鼠》。
微信公众号:《沙滩鼠》:深柜青年的忧愁情事喜马拉雅:《沙滩鼠》:深柜青年的忧愁情事网易云音乐:[彩虹屁]《沙滩鼠》:深柜青年的忧愁情事 节目导航01:40 豆瓣评分只有6.6的冷门佳片《沙滩鼠》是美国女导演Eliza Hittman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于2017年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影片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深柜美国青年的忧伤情事。
影片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6分,大约六千多人标记,可以算是一个冷门片。
但我和见凡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见凡为了这期播客还特意二刷了一遍。
影片本身作为一部典型的同志题材的电影,却并没有把叙事重点放在通常会被戏剧化处理的“深柜”元素,并且主角“一边交着女朋友又一边私下出来约男人“的行为被许多观众所不齿,影响了它在豆瓣的口碑。
但如果就把他当成是一次深入的“人物研究”就会发现其中可看的东西还是非常丰富的。
05:57 男主角的脸是最大的宝藏 说到这部影片最让人喜欢的地方,见凡首先就提到了男主角的选角。
扮演男主角的演员是来自英国的Harris Dickinson,他拥有一张天生就极富电影感的面庞。
在这部着重人物内心细微变化的电影中,他的脸和表演提供了大量值得被观看的细节。
Harris也凭借此片实现了演艺生涯的突破,之后频频接到其他著名导演(比如多兰)和大片(最新一集的《王牌特工》)的片约。
09:09 沙滩鼠的意思是沙滩上无所事事的男孩影片很大的篇幅展示了男主角和几位所谓的“狐朋狗友”整日在海滩上以及周边地区游手好闲的生活。
为了寻求真实感,导演在其它几位配角上都选择了素人出演,这也引起了我和见凡的注意。
我们发现其中一位配角的脸庞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男主角和这几位男性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真正的交流不算多。
所以我认为导演大概是把这几个配角当成环境的一部分来处理,从而衬托男主角非常封闭的心理空间和人际空间。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灵魂的故事。
16:19 这个导演对人的脸是非常贪恋的结合对导演其他两部长片作品的观察,见凡认为对人物脸部的贪恋是导演Eliza Hittman一个很大的特点。
首先直接体现在她的电影以特写镜头为主的景别设计上。
其次她对于人物所处环境的虚幻处理,更加剧了对于人物本身尤其是面部的关注。
结合导演在声音处理上的精神化特质,最后营造出的视听效果是让我们感觉离角色的距离非常近。
导演本人的选角思路也证实了这一点,她在选择《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女主角(同样也是素人)的时候,第一次试镜就没有用任何剧本,而是带着摄影师去拍了很多女演员做日常事情的画面,着重关注她本人的状态。
22:59 “野战”段落的视觉处理既直接又隐晦在影像处理上,给见凡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出来约男人在外面“野战”的段落。
影片采用了一个微弱的正面光来拍摄这些夜晚的段落,造成了一种直接而又隐秘的双重奇妙感觉。
直接是因为单独一个正面光,将人物皮肤的质感都暴露了出来,不加其他光源的修饰。
而隐晦是因为光的亮度又很弱,环境几乎被处理成全黑,只能偶尔看到一些环境中的元素,给人一种偷窥的感觉。
导演在这些段落的影像处理上有明确的视觉参考。
30:13 反驳豆瓣高赞差评:视角太小?
点到为止?
我们两个都认为这种窄视角、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正是这部影片的一个优点。
因为影片本身最打动我们的就是那种青少年的忧愁情绪,和他本人迷茫的感受。
整个影片所展现的就是男主角在自我探索过程当中所经历的迷茫、反复、不解,他忧愁的根源也正是来自于整个过程中的徘徊和试探。
如果情绪被处理的太激烈,或者被附加上太多的社会性,则会破坏这种微妙情绪的表达。
35:17 《沙滩鼠》打破了我对圣丹斯系美国独立片的刻板印象从风格上来讲,《沙滩鼠》其实更加偏向欧洲电影,而与传统印象中“圣丹斯”系的电影有一些区别。
我在读李安之前的制片伙伴Ted Hope所著的《希望为电影》时就发现了他所总结的圣丹斯电影的“成功配方”,里面大多是一些我们已经看过的独立片俗套。
这也是我之前一直没有很积极去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然而它的确让我刮目相看,所以喜欢欧洲电影的朋友们请不要错过这部冷门佳片。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先看过影片。
王尔德写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里,贵族少年道林·格雷,看到别人画的自己后感叹:“真悲哀啊!
我会变老,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
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
为了这个,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
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
”永远年轻,似乎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对那些已经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人来说。
回头看,青春总是好的。
可惜这种向往是假的,它是人在拥有阅历后渴望添加的快乐,而纯粹的青春,并不是快乐。
20年前,伊能静发了张放飞自我的专辑,其中,她呐喊着“青春本来就苦”,“太多事我无法选择,却又不能负担承受”。
这才是青春期的现实。
很多人在当时并不享受,只是迷茫、孤单与无助,例如本周片子里的主人公。
弗兰克是生长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少年,父亲得了癌症,长年卧床不起,母亲独立能干,另外,还有个10岁左右的妹妹。
影片开始时,他在对着镜子用手机自拍。
光在镜子上的反射恰当地遮住了他的脸,而他健美身体的特写,随着灯光的每一次亮起,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如果小鲜肉有代言人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独自在房间的弗兰克,打开电脑进入同志视频社交网站。
他浏览着一个个直播间,看那些陌生男人或立或坐、或静或动、或骚或闷。
弗兰克选中了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大叔。
“给我看看你的屌”,他说。
在大叔的怂恿下,弗兰克决定线下见面。
这是他的第一次约炮。
像被皇帝翻了牌子做侍寝妃似的,出门前,他举哑铃练即时肌肉、剪毛、仔细清洗自己的身体。
如此慎重的准备工作后,见到的对方却是个十足的屌丝,把弗兰克一路引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野外,站着搞完了。
当然,弗兰克也约到过会开车带他开房的“绅士”。
面对老司机,他一脸害羞:闪躲、傻笑、不知所措。
上床后,也完全搞不清自己的位置,两个人在床上翻来翻去。
(让我想到这个图)
弗兰克甚至不确定自己是gay。
焰火晚会上,漂亮女孩儿主动搭讪他,当晚也跟他回家。
在面对女孩“你觉得我美吗”式的调情时,弗兰克没忍住心底的不耐烦,把女孩脱下的豹纹内衣扣在自己胸(肌)上,尖着嗓子学,“你觉得我美吗”。
女孩羞耻地跑走了。
第二天,冷静下来的弗兰克向女孩礼貌道歉,两人开始交往。
而这交往并不是属于暑假里年轻人那种干柴烈火型,反倒是发乎情、止乎礼。
该上床的时候,弗兰克尿遁到洗手间里迅速DIY,再跑回床上,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女孩和他拍ins上标准的情侣合影,他面无表情的配合,心里想得是:可以跟妈妈交差了。
弗兰克的人生漫无目的,他的一天在抽蒸汽烟、抽大麻,和兄弟游手好闲偷鸡摸狗中虚度。
看到有人指责这部电影的结构,“嗑药、约炮、抽蒸汽烟情节循环着来三次?
”
抱歉,这就是本没有什么生活内容可选择的青春啊!
兄弟们会评论弗兰克的女朋友,适不适合做老婆啊、屁股大小啊。
弗兰克不接茬儿。
欲望的渠道是无法强行变轨的。
父亲葬礼上,坐在教堂里的弗兰克禁不住拿出前面座椅袋里的耶稣卡片,不停地摩挲耶稣的裸体画像。
在虚假的行为中,真实的自我欲盖弥彰。
心魔的纠缠下,弗兰克忍不住问女友对两个男人间的性行为怎么看。
女友一脸嫌弃,那就是gay啊。
一次约会中,带女友去酒吧玩儿的弗兰克遇到做调酒师的炮友。
对方不动声色,礼貌地送酒,弗兰克的女友也以为是因为美才喝到免费酒,喜滋滋的。
知道真相的弗兰克开始变得怪怪的,他坚持付钱、抛开女友独自在舞池里乱晃,还尝试着跑到一个小房间和女友来一次,做着做着,他就放弃了。
弗兰克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极为看重集体归属感的他,甚至怂恿同伴假装gay去骗免费的叶子。
这又是另一个谎言:没有东西抽的时候,我会在网上冒充gay。
于是,弗兰克网上约好的一个炮友就成了炮灰。
(弗兰克走向网友的时候,还故意装出娘兮兮的样子给兄弟们看)
这部片的评论里,有人说女导演还是别碰同志题材的好,有人说果然还是女人拍同志情色拍得棒。
我认为,在这部98分钟的片子里,导演通过那些饱含荷尔蒙的特写,传达的情绪是非常准确的。
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比起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它更注重的是通过肖像、动作和行为,来反映人物,像抒情的散文诗。
因本片获得哥谭独立电影奖年度突破演员提名的伦敦男孩哈里斯·迪金森,有着硬朗而轮廓分明的外表,可能因为演的是一个布鲁克林少年,所以某些镜头会觉得带些嘻哈吴亦凡的调调。
饰演男主角女朋友的马德琳·温斯坦也是超级美女,有着神似“神奇女侠”加朵,再掺点儿Lady Gaga的颜。
—— 两人都像活动的时尚大片。
片中呈现的青春的美与性感背后,却是孤独、笨拙,挣扎。
在那个时候,每一寸成长都是疼的。
弗兰克不是坏人,虽说他的夏天是R级的,“白天哈士奇,晚上像泰迪”,他的心却是单纯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探索自我的实验中,在不确定的选项间,他会伤害到其他人。
可连这种伤害都源自脆弱,并不是带有攻击性的。
有人质疑在这个同志婚姻已合法化的时代,还讲深柜、认同障碍是不是过时了?
对于时代来说,也许是。
但对于弗兰克本人,生活在父亲重病濒临死亡的家庭,作为家里仅剩的唯一的男人,母亲和妹妹都需要他去保护。
身边的朋友也无法给他安全的出柜环境。
布鲁克林少年的那种buddy文化,像潜规则般压抑着弗兰克。
若说出真相,可能得到的是羞辱、排斥,甚至攻击。
与此相比,出柜带来的轻松,可能只是转瞬即逝的。
性别信仰系统和认知狭隘的社会环境,让无处言说的弗兰克更加孤独。
他的每一次谎言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
若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片中的隐藏情节:在弗兰克的兄弟中,那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也是深柜。
这一隐藏情节证明了那个年龄段少年所处环境的压力,也不禁令人叹息:若可以诚实,是不是大家都可以得到解放,至少彼此安慰?
*此处插入歌曲:伊能静 - 青春本来就苦*公众号里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参考资料:李黎明、赵毕华:同性恋者的公众态度感知对孤独感的影响:出柜状况的调节作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人性东德男色间谍细节解密《使女的故事》性工作者组队斗技,燃!!
原创:黄老师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男主团队看起来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也应该是深柜的boy。
这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小朋友出场率非常高,且有几处特写。
电影拍摄中,一朵云的漂浮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这说明小白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狐朋狗友。
几处视听语言应该能够验证,小小技术分析一把。
欢迎指正或者增加证据1.小白作为除了男主外3/4的成员,与其余两位并不共享画面空间,影片20:48和1:18:50两处段落特别明显。
第一处是谈论男主的“女朋友”的画面,双人中景,友X友Y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小白并不入画;第二处是“网上调基”的段落,同样双人中景,友X友Y嘲弄网页的大叔,小白也是在画面之外。
空间位置隐喻了人物关系:男主与其余三人的分割,小白又与其余三人的分割。
他们并不一样2.在1:18:50这个段落与影片最后的叙事同样作证了这个观点。
小白蜷身走过——使得约炮失败。
这里与其说是他不小心,不如说是故意要破坏——同为天涯沦落基,不忍相煎急。
还有最后一个段落,劫持白粉男,小白并没有参与,同样基于上述原因。
3.影片55:00,完全属于小白的一处忧伤段落。
其余三人纷纷脱下衣服拥抱大海,唯独小白缓慢坐下来,看着他们追风逐浪。
这样的安排不言自明,小白自认为是四人中的”他者“,无法真正融入朋友们的开怀时刻。
关于小白,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处安排,纯视听的隐形表述,很高明。
应当相信,小白和男主一样,觉得自己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不同而痛苦的躲闪。
这个电影与其说是男同深柜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因为害怕孤独,男主和小白不得不努力融入XY的世界,又因为害怕孤独,男主在网上不断的寻求约炮对象。
影片的叙事基本上是‘约炮——沙滩——日常生活——约炮——沙滩’循环的结构,可能不工整,但沙滩是连接两处世界的节点,无论日与夜,无论是与朋友还是炮友,当海风吹来的时候,他不是孤独的那一个。
MAN派推荐 | 赤裸的身体,深藏的心,深柜同志的双面人生
弗兰基是在纽约的布鲁克林生活,他有着健美的身材和英俊的脸庞、而且很有精力,他与他的三个同样具有活力的兄弟每天四处鬼混,而他们最好的猎场就是位于布鲁克林南方海滩。
弗兰基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各种辣妹的主动靠近,但是在他的心里却隐藏着一股没有地方发泄的情绪,还有无法对包括家人、朋友和女友说的秘密。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弗兰基会在同志软件上专门找成熟的大叔们聊天,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看见裸露的身体时会马上的翻过,不做任何的停留,只有在遇见穿着整齐的他才会和他们聊天。
在初次和女生爱爱的时候,他怎么也没办法ying起来,面对女孩,他只能撒谎说自己是因为嗑药磕多了,当女孩摘下胸罩时,他不会去关注女孩的胸部,当女孩子问他我漂不漂亮的时候,他反而将胸罩比在自己的胸部反问女孩他美吗。
在他第一次和男网友见面的时候,他异常兴奋的洗了澡,修剪了自己的yin毛,不断的检查着自己的身体。
他也会担心对方会不喜欢自己,更害怕遇到骗财骗色的。
在第一次的树林中野战中,他会不断的躲闪和对方的皮肤接触,在荷尔蒙的不断分泌下,伴着各自的声(呻)音(吟),又像是压抑了很久的情绪一下就释放出来了一样。
父亲得了癌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弗兰基的内心是爱着父亲的,却不懂得怎样表达出来,而这或许也是他会找老男人搭讪的原因(心理学家上线)。
白天他还是照样与朋友各种鬼混,看不出一丝的异样,只有看到妹妹交了男朋友时,会表现出一种羡慕,这种羡慕又发展成了嫉妒,再升级就成了嫉恨。
他恨自己不能像妹妹男友那样做个异性恋,与女孩进行正常的恋爱,正常的做爱,这种恨后来又发泄到了妹妹的男朋友身上。
当和哥们儿看到之前搭讪自己的女孩正与别人打得火热,他又主动上前向之前的行为向女孩道歉。
反过来追求女孩,这次与女友的爱爱还是硬不起来,只能借口上厕所撸硬了再回来,他是个同性恋无疑了,连双性恋都算不上。
不过这种感情毕竟维持不了多久,后来女孩还是与他分手了。
直到影片结束,主角都没有大的改变,不像别的电影那样会有一个内心的觉醒或者真相的揭露那样促进主角的成长、引发观众反思的事件发生。
据说,导演本来拍了这样一个结尾,电影的末尾,主角向母亲坦白实情。
但是觉得加上不好,剪辑影片的时候又把这段删掉了。
而这样没有改变的结尾却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更能够做到感同身受。
从艺术性来讲,这是近年来深柜心理刻画得最细腻的电影,满屏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气息,裸露却不色情。
抛开道德判断不谈,从头到尾的性感肉体绝对秀色可餐。
看完电影,有种虚无的念头萦绕在心中,伴随着的是对主角认同和理解的欣慰。
整部电影就像是零散的日记合集,讲述的是夏天沙滩边上那些明明随时在发生着,却被深藏于黑暗深处无法发声的沉默故事。
女友、朋友、网上约的大叔、家庭,好像是围绕在主角身边的日常,却又缺乏一些紧密的拥有说服力的联系,导致故事结构非常散漫。
散漫的叙事嵌入散漫的结构,倒带给人更加真实和沉重的情感体验。
电影中男主的镜头主要只有中景和特写,前者表现他活力青春的肉体,充斥着荷尔蒙的味道;后者随着手持镜头的摇晃,表现出藏于暧昧下的迷茫不安。
两者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像是鲜嫩水果上的一块腐烂。
男主是一个很敏感的人:第一次跟大叔去motel,他会用笑容掩盖自己的羞涩和不安;朋友为了大麻抢劫自己约出来的人,他会睁大眼睛惊恐地注视,愧疚地回头;当向女友问及对男同的看法是,他会渴望听到让自己释怀的答案而露出期待的目光。
他的生活漫无目的,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却缺乏认同的勇气。
他迷茫、不安、缺乏安全感,就像是把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推到了战场。
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主,让我有强烈的认同和理解,大概谁都会有这样一段时期: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能像机器一样游荡;想改变却又看不见光,在黑暗里寸步难行;渴望摒弃骨子里对归属感的在意,却始终无法突破自己内心深处的桎梏。
就像是沙滩上的老鼠,在涨潮退潮间随波逐流,游走在窒息和疲惫的边缘,凝望着天空中的烟花,却永远也无法触及。
看之前一直以为是小清新趣味的美国独立电影,结果有点出乎意料,竟然是欧洲作者文艺风格的作品。
凭这一点,这部影片就注定无法像奥斯卡电影《月光男孩》那般引起太多关注与共鸣,尽管两部作品都聚焦在同性恋男孩对自身性向的质疑与认同过程。
这部的风格相当细腻,简约的对白,接连不断的脸部、手部与男性胴体特写镜头,镜头里流淌着含蓄的欲望,越看越像是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的做派。
不过,大师风格可不是这么容易模仿出来的。
这位美国女导演一边想彰显独特的作者风格,另一方面却依然想遵循小清新题材的叙事方式,爱情、家庭与同伴几条情节线索并进,却不断陷入混乱的节奏里难以自拔,过于晦涩的镜头语言在后半段令人心烦意乱,逐渐令故事丧失掉前半段营造的清新梦幻感,而沦为自我陶醉的风格展示。
首先声明,我并不排斥深柜,我只是排斥渣男!
同性恋爱中的深柜,和异性恋爱中的隐婚,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编造出一张谎言的网,假装自己和别人一样,假装自己是单身。
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我并不排斥,毕竟不是每一个深柜和隐婚,都那么渣,有些人可能是出于某种不可说的原因,比如工作啦、家庭啦等等,是为了自己好,而且又没伤害到别人,那无可厚非,可就怕那些深柜或隐婚的渣男!
明明是深柜,却毫无理由地迫害同性群体,明明是隐婚,却到处撩妹到处勾搭!
这样的渣男,会直接被我打入到心底的十八层地狱,永不再见!
当然了,本片的重点其实是在描述青春期的躁动,一个少年面对身边一系列境况的变化,懵懂的内心开始不安,再加上对自身性向的迷茫与抗拒等,这些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就是一个渣男!
我这里就撇开那些青春的美好,单单从渣男这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影片总男主一开始遇见女孩,把女孩带回家,女孩衣服都脱了,结果他硬不起来,这就说明了,他其实根本就不喜欢女人,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同性恋!
是同性恋没什么可耻的,可耻的是他羞于承认,然后用各种伤害别人的方式掩饰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
当然了,他也和女孩做过爱,但片中只展示了一次,还是他磕完药,跑到卫生间自己撸硬了之后才去的。
另外一次在酒吧里,和女孩激烈地为爱鼓掌,结果啪了之后,没了啪啪,做到一半他跑了!
你可以理解为他情绪不好,但是我感觉他更像是想用和女人做爱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结果却硬不起来,或者硬了,但是和女人亲热并不让他感觉兴奋,所以他跑去给一个老男人演奏吹箫。
第一次和网友约炮,半夜出去,凌晨五点回来,被妈妈发现了,于是他又找到了那个女孩,编造出一系列美好的谎言,让她当自己的女朋友,假装半夜出去是和她一块去嗨了,从此他就经常半夜出去私会野男人了,妈妈也不再问他什么了,毕竟有了女朋友,理所应当会认为他和女朋友半夜出去嗨了嘛,那个漂亮的女孩啊,真是可怜,被这样的渣男骗上床,结果只是一个挡箭牌!
虽然我也是个同,但是我深深为那个女孩感到难受,那么性感漂亮、乐观阳光的一个女孩,被这么一个渣男糟蹋了!
不过还好,那个女孩十分看得开,不就是走到路上被疯狗咬了一口嘛,没关系,老娘打几针狂犬疫苗,疼几次之后,谁丫的还记得你他妈是谁啊!
如果碰到那种用情至深的女孩,说不定被渣男这么一骗,寻死觅活的心都有了!
再或者如果女孩不幸怀孕,发现自己被这么坑了,一激动,跳楼了,一尸两命,渣男的心就不会痛吗?
当然了,他不会,因为他是渣男嘛!
明明已经慢慢认识到自己就是同,一开始在视频里看到暴露的男人都会立马转走,看到穿着整齐的人才会聊几句,后来再看到暴露的男人,就不那么排斥了,用手捂着眼睛,偷偷地看!
可是你自己在家看小视频撸啊撸没什么,甚至和网友出去开房到小树林野战也没关系,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你情我愿的,谁能说你什么啊!
可是你千不该万不该,明明就是视频看男人的,却跟朋友们说是为了搞到毒品才去勾搭男人的!
你这样说了,没有伤天害理,也没人说你什么,可是你更不该,借着约炮的理由,骗别人出来,然后让朋友们一起,抢了人家的毒品!
人家再有钱,毒品也是用钱的买的,也是很贵的,之所以愿意答应你拿出来,是为了和你分享,是希望和你发生一段亲密的关系,可是你不但让人家的期待落空,还这样对人家!
你也是一个同性恋,试想一下如果你被这样对待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抢完人家的毒品之后,把人家推到海水里就跑了,虽然有些犹豫,却终究还是滚蛋了!
除此之外,为了吸毒,还当了母亲的珍珠耳环,父亲在家里躺着,快要过世了,也看不到他对父亲有任何的关系,只顾着和那群朋友们整天在外面到处嗨……你可以说他不过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嘛,会迷茫,会叛逆,会胡搞八搞,很正常嘛,但是青春期就已经这么渣,那么以后呢,能长成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吗?
男主的颜值,身材,胸肌、腹肌,我也都很喜欢,但是他的行为,让我觉得很难受!
母亲那么关心他,看到他整天和一群人胡搞,就让那群人赶紧离开,看到他吸毒,就把家里他藏的所有毒品都收了,看到他那可怜的小表情,心疼地关心他,他大可以说出自己是同性恋,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母亲那么爱他,或许会接受他呢?
就算接受不了,看着他这段日子那么难受,母亲也会心疼啊,可是他没有,他继续做一个柜子里人,做一只藏在沙子里的沙滩鼠!
是的,我很痛恨渣男,所有伤害到别人的人,我都恨不得送他去火星!
尤其是深柜的人,几乎大都是渣!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深柜,可以形婚,但绝不找女人结婚,让无辜的女孩做同妻,这样的人我佩服,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渣!
明明是同,还找女人结婚,结婚生子了之后,不好好对家人,还在外面到处约,你不是人渣是什么?
说你是人渣都便宜你了;明明自己是同,还对别的同性恋嗤之以鼻,为了显示自己不是,甚至会比普通直男对同更加残忍,你自己说你是不是渣男……其实看似我是痛恨深柜,其实我是痛恨那些深柜里的渣男,看似我是痛恨那些深柜里的渣男,其实我是痛恨一切故意伤害别人还毫无愧疚之心的人渣!
不光深柜、隐婚,我痛恨一切伤害别人的人!
别跟我说迫于社会压力、迫于家人逼迫,迫于这迫于那的,我才不管呢,你上班迟到老板会管你是拉肚子还是堵车吗?
事实上你就是伤害了别人,别管是迫于天大的理由,你都是人渣!
一个连自己都不敢做的人,还能做什么?
十个深柜七个渣八个贱九个烂,还有一个人人厌,大家啊,跳出来,见到一个踩死一个!
世界这么大,渣男那么多,踩死一个是一个,世界如此美好,怎么能让渣男破坏掉呢!
当然了,不止渣男,还有渣女,毕竟啊,人渣,是不分性别的!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自2015年美国同性恋合法化后各种类型的同性题材影片就蜂拥而出,有今年奥斯卡的《月光男孩》关注黑人社群中的同性恋,有《恋恋视距离》对大城市同性恋的中年危机的展示,有2017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酷儿棕榈奖得主、巴黎版《平常心》的《每分钟120击》,还有将同志生活普通化、把传统爱情片的女主换成了男性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等。
《沙滩鼠》展示了在一个保守的社区里的嗑药青年对于自己身份以及生活迷茫和不知所措,面对这样的群体的同志影片《沙滩鼠》并不是第一部,《月光男孩》中的黑人也算是这个群体。
我们看到的同性恋是苹果公司的CEO库克,是米勒乃至张国荣哥哥的大胆出柜,是《分手后》 《狩猎季节》大城市那些光明正大、在同类人聚在一起的酒吧里逍遥约炮的人们,却没有人看到同性恋群体的另一些人,他们或是中产阶级或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社交圈子不接受同性恋。
为了完成世俗的要求而谈恋爱、结婚,他们做着自己不享受的性行为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极其痛苦。
他们上网寻找着发泄,却连脸都不敢露,他们渴望着和异性恋一样的情侣生活,但他们小心翼翼怕毁掉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无法认同却又无法忍受的性行为欢喜又十分害怕。
弗兰基最后依旧回到了每周五九点半的那场烟花表演,因为即使他因为内疚而删除了那些充满性挑逗的照片,摆脱了他的这群朋友,他依旧会拍下一堆约炮的照片,依旧会找到另一群嗑药青年,依旧是睡完觉起来去电子烟室玩,他依旧会约一个又一个的人在夜晚的自由的沙滩上做着他心中见不得光的事情,他就像一只沙滩上的老鼠,明明是个自由之地,却无法自由;就像商店前面的那匹电子马,一颗钱币任人玩乐,操控他的钱币是恐惧、是无法接受的自己。
电影最后的海浪的声音给我勾起的画面和电影的结局戳中我的心,沙滩上你听到的是大海浪打沙滩的声音,海鸥在开阔世界的呐喊,你感到的是自由,而沙滩上的老鼠只有害怕的逃离。
《沙滩鼠》没有像《欲盖弄潮》一样主人公通过挣扎和爱情的洗礼最后接受了自己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很悲伤但却很真实,因为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同性恋都是如此在这样糟糕的生活里循环,想逃离却又被恐惧和欲望扼住,陷入这片沼泽,你挣扎不出来,没有人知道你在这里,没有人来帮你。
电影中还有个对这类群体很独特视角的隐匿的展示,就是嗑药四人组里的杰西,导演用了很多镜头语言进行传达,例如55分钟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沙滩上坐着而没有和弗兰基等三人一起下海,镜头也有对他的特写(这里要吐槽演员演技不行,完全没有把人物的情感和思绪传达出来)。
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说,《沙滩鼠》很普通。
累赘多余的镜头有很多。
沙滩道歉那场戏太冗长,还是要吐槽女演员演技不够,脸上没有角色应有的挣扎和矛盾,画面没有冲击力。
《沙滩鼠》的配乐我认为还是比较到位的,对于主角心中迷茫、不知所措和害怕的情感传达的很准确,但是配乐用的点不够好。
说《沙滩鼠》是艺术片,它又达不到艺术片的高度,与肥皂片相比又更有深度。
同性恋越来越被接受,同性恋影片也会越来越像普通爱情片一样,像《沙滩鼠》展示同性恋自我挣扎和狗屎人生的影片也会越来越少,但愿这不会是我的臆想。
提起夏日的沙滩,你会想到什么?
无非鲜活的肉体,海边的浪花,以及躁动的青春。
青春期的年轻人总会有着各种迷茫,无论是对感情还是对人生。
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女生,不知道自己攻受属性,迷茫的弗兰克周旋于女友和大叔之间,在同志网站寻找真实的自己,如同沙滩边的海浪,潮起潮涌,不辨将来。
与其他同志电影不同,《沙滩鼠》的主角虽然是深柜少年,但影片的焦点并不是深柜少年的挣扎和苦闷,更没有提到同性影片中常见的对同志群体的歧视。
在影片中,同性的性取向不过是颓废青春中的一个调剂品。
从出柜到深柜的转换,弗兰克切换自如,从做爱中途扔下小女友,到跟老男人发生关系,对弗兰克而言,都是夏日鬼混的日常。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弗兰克的出柜经历,四人闲聊时,他跟伙伴们讲述自己上同志网站,跟男人啪啪啪的经历,但他却捏造了一个谎言:只是为了获取大麻。
然而这个荒诞不羁的理由同伴们居然相信了,甚至还打算一起假装同志骗取大麻,帮弗兰克制定约会地点,合伙抢走大麻,毕竟性取向在他们颓废的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弗兰克概况自己的生活是“无聊到爆”,他的出柜只是告诉伙伴们自己“假装同志”。
然而女友选择离他而去,母亲对他失望透顶,通过伙伴们拿到了大麻,弗兰克却显得怅然若失。
他怕被同伴抛弃,却又怕淹没于同龄人中,渴望被认同,又害怕被孤立,进退之间,只能做一个深柜。
影片焦点是深柜少年青春期的迷茫,正如弗兰克在同志网站跟人视频时所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女友但是会跟同性上床,会尝试各种新奇的东西,内心空虚外表颓废,不知今夕何夕。
片尾夏日烟花绚烂绽放,只是烟花燃尽后便是无限寂寞,无所事事的弗兰克,度过无所事事的夏日,青春的岁月也悄然度过。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通过大量灰暗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一个少年青春期的不安,各种面部和手的特写镜头,青春期男孩的雀斑,睫毛,鲜嫩的肌肉,故事显得感情细腻,镜头语言显得诗意而忧伤。
粗颗粒感和变焦手法,烘托出人物的内心。
在光影和配乐的渲染下,影片弥漫着情欲流动的气息,青春期的欲望荡漾而出。
男主内心深处的忧郁和迷茫,如同一股溪流,触及观众内心。
沙滩上荷尔蒙满满的青春肉体,却如同一只只白日浑浑噩噩晚上四处撒欢的老鼠,尽管画面上碧海蓝天,鲜肉们活力四射,但他们的身影,却载满孤独和寂寞。
青春期的迷茫和无助谁都有过,总希望通过尝试新鲜的东西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但事实证明,无所事事或许才是这些痛苦的根源。
《Beach Rats》,直译过来就是“沙滩鼠”。
鼠是夜行动物,有着自己的“鼠路”,行动起来小心谨慎,为人类所排斥唾弃。
它们和人类同处在一个地球上,却得不到自己应有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受到了最为残酷的偏见,而同性恋人群不也正是面临这种窘境吗?
导演以“沙滩鼠”来暗指像Frankie这样的同性恋人群,他害怕世俗眼光,对于自己的同志身份,他想逃避,又困惑无奈。
只能在夜晚沙滩的偏僻角落里,和同性恋人做爱,就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不敢堂而皇之。
身处在布鲁克林这样的移民熔炉里,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熏陶,性,大麻,迪斯科,黑人音乐,迷幻药,游戏厅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辅助下,Frankie给人的感觉是迷失的,就好像他不属于这里,可又不知道去向何方。
他对于自身性取向的挣扎和迷惑,贯穿电影始终,细腻又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
含蓄又内在情绪化的表演在这里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有时候Frankie站在那,一个眼神就涵盖了整个迷茫。
同时,导演对于角色内心波动的捕捉极为敏锐,身为女性导演,希特曼融进了女性独有的浪漫柔情,像Frankie突然看到母亲整理丝袜的那种迷惑,雨中打球的失落,阳光下忧伤的背影,这不仅是对角色内心的一种折射,也体现了希特曼本身对于影像的敏感。
不像其他一些同性电影的癫狂,《沙滩鼠》表现的更为理智,这种理智又带着一丝迷幻,略有些阴霾的。
其实阴霾的基调早在开场的闪光灯自拍中就奠定了,镜头下的Frankie是性感的,尤其是身体各部分的特写,撩人心弦,却又带着一种忧郁的迷情。
在这一瞬间,Frankie是自信的,他对于身体格外迷恋,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和最后结尾的落寞形成一种鲜明对比。
但这种对比是毫无落差感的,它所起到的作用则是强调Frankie自身的一种悲剧性。
父权的塌陷,家庭沟通的缺乏,以及Frankie社交圈的不良和狭隘,似乎是这悲剧的来源。
导演没有给观众过于交待Frankie的身份,我们只知道他整日无所事事。
这种对于角色身份极为干脆简略的描写,其实更能让观众逐步贴近Frankie的内心。
自编自导的希特曼事实上也很有信心能让观众全身心地浸泡在银幕里,叙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主要都是围绕Frankie来运作,不以戏剧性见长,而是将镜头直抵Frankie的内心,达到一种由内及外的感染力。
尤其是在散文诗的结构下,到处都是情绪的吉光片羽,散落在街道,大海,烟圈.......这种极为私人化的表达,显得更为真实,坦诚。
镜头里的青春当然也是躁动的,夏日,沙滩,比基尼,蹦迪等等,但骨子里却是沉稳的,没有一丝轻浮,也没有一丝疯狂。
多的是灵动,多的是舒泰。
导演将如此舒服的青春给如此迷茫的Frankie做了一个衬底,就像是Frankie的动态桌面:青春如果是层层波涛的大海,那个手足无措的海鸟就是Frankie本身。
他不像《柜中野兽》那个青年最终从内心阴影中走出来,也没有《月光男孩》最后的温情抚慰,更何谈《春光乍泄》那样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们诧异的是,导演根本没有给Frankie设置一个固定伴侣,这样的剧本设定对于Frankie ,以及对于我们都是残酷的。
所以说,一切还是回归到Frankie本身,他即是这部电影,他本身的气质就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他内心是有些抵触自己的同性取向,这种抵触其实也是源于自身的困惑,所以他不停地质疑和否定自己,靠吸大麻、吃迷幻药来麻痹自己,一方面通过同性交友网站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交女友来试图规避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双重生活的压力之下,他早已狼狈不堪,就像一所维修屋,他面临着很多修修补补的工作。
只有在和同性恋人们的交欢中,我们才能感受到Frankie的一丝喜悦,但这种喜悦也藏着危机感的,他似乎在抵触,却又潜意识的接受。
他对于“食指比无名指长就是同志恋”的说法嗤之以鼻,但看到自己较长的食指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翻腾的:我真的是“gay”吗?
这种疑问一直弥漫在全片中,我们一直牵动着Frankie的心,他会怎样?
他之后会做什么?
他在想什么?
不得不提的是,导演对于同性之爱的艺术化处理令人称绝,虽然有着性器官的裸露,但色而不淫,大多数通过对局部身体的展现,来分解性爱场景,大面积的肌肤暴露在镜头之下,给人一种冲击力,灰暗的色调冲刷了身体的粗糙感,反而起到了一种朦胧的效果,对于我们和Frankie而言,沙滩下的性爱更具仪式感,就像一段舞蹈,就像一场梦境。
电影经常还会出现虚焦镜头,片中最为暧昧的一处同性之爱的处理方式便是对海水的长时间失焦,隐喻性爱的同时,还有一种奇妙的迷情。
更为难得的是,导演对于全局的掌控实在是精妙,没有失控之处,甚至可以说开头即结尾,因为整体的气息是一致的,没有起承转合,有的只是心境的变化。
《沙滩鼠》不像其他电影一样靠叙事推动剧情,由此引发内心活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靠人们的内心状态来推动叙事发展,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个性之处。
轻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增强了整体氛围的艺术感和迷离感,它在展现躁动青春的同时,也在延展着生命的意义。
木心曾说:“生命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这句见解正好体现在这部电影上。
无所适从的Frankie,从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选择和老男人交往,也是因为怕和同龄人有交集;行为看似奔放的他,内心的柔弱像极了含羞草。
他流水般的生命形态,几乎快要溢出银幕外,他需要帮助,可谁又能帮助他?
其实需要解救的不只他一人,还记得Frankie的一个朋友吗,小圆脸,大耳朵,五官快要堆砌在一起,导演给了他非常多的镜头,尤其是在大海边上,其他人冲进海浪玩耍,只有他坐在那,望着嬉笑的小伙伴,眼神里藏着深意。
另外也可以细心地发现,在一些朋友相聚的场合里,他有时也是缺席的,也许他也是沙滩鼠。
看似不经意却浓墨十足的一笔,就像是烧饼上面的芝麻,没有它我们也许不会注意;但有了它,我们往往吃的更香。
所以说,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希特曼拿下了今年圣丹斯的导演奖,因为所见的处处都是导演的灵感火花。
当然,还有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烟花。
在Frankie看来,烟花是单调固定的,是浪漫的反面。
女友说他刻薄,可谁又能懂得他真正的含义呢,烟花就像他一样绚丽却又空虚。
他不仅面临着同性取向的挣扎迷茫,同时有着《毕业生》中对未来不可知的青春迷茫,也有着《阿基米德后宫的茶》那样归属感缺失的时代迷茫。
烟花过后,剩他独自彷徨。
不知所措的青年,不知所措的夏日,不知所措的青春。
一切都是不知所措。
终究都化作最后那团虚无的烟雾中了。
【首发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他只是想找到同类,让别人告诉他,他的存在并不是错误的,他有尝试和女生交往,却无法违背本心,当这个世界都让你觉得你是错的,还如何说服自己呢。可当他们各自孤独挣扎的时候,却没想到别人也可能正如此。最后,却害了一个和自己遭受同样痛苦的人。世间对同性恋最大的恶,便是自然而然的归之为错。
超级无聊,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讲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压抑 阴沉 迷茫 毁灭
写实的风格很不错,让人想起《美国甜心》,只是更缺乏叙事和印发的共鸣,不知道把两小时献给布鲁克林小年轻的无所事事上妥不妥当,虽然肉体是美好的,但感觉自己得更加有所事事才对。。。映后导演上台时才知道竟然是女的!lff
成长。他比烟花寂寞。大特写与荷尔蒙。
L'Inconnu du lac but going-into puberty.(Harris Dickinson,他的我看过的这三个角色,都挺相似的,Money Boy、肌肉Twink但实在美味型,带英怎么不推这位啊,真的是,比Matt Smith、Tom Holland、Paul Mescal、Aaron Taylor-Johnson、Josh O'Connor、Austin Butler等一众新生代亮眼多了!
怪不得我觉得难看 跟郭敬明写的一样 做作忧郁悲伤逆流落花无情烟花易冷 原来是女性导演 把男主弄成没有jb的踌躇软体动物 反胃 5.5分 另外分两次看 都忘了是纽约 还以为是澳洲呢 真是一部没有时代 没有地理 没有因果的无聊烂片啊 摊手
空灵的配乐,若有若无的画面色彩变化,角色特写来烘托人物内心,有些尺度的船戏,再打上独立标签,再来个同性题材,拍的稍微话少点,影片忧郁基调就有了,呵呵,现在独立电影真好拍,不过这部我很不喜欢就是了!真的很受不了无时无刻地局部特写镜头,也就男主一个人浏览同性网站这个点我比较喜欢吧
「Fireworks are like the opposite of romantic.」
把老套的题材拍成这样感觉挺不错的,男主小伙很耐看!
嗑药,发泄,裸聊,约炮,循环往复
Pretty cinematography. Ok story. But so white. Also I expect more from a New York lgbtq story 😂
除了男主的肉体倒也没有其他特别之处。
A man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only sees another man.
despiteous and pathetic youth
男主长得很可爱,可是剧情是又长又臭
迷茫青春
Claire Denis’s Beau Travail... in Coney Island
远不如期待,手持特写的地位好像有点被拔得太高,以致于剧本有些被忽视了
dazed and confused...and SEXY...导演有pot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