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
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
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
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毕竟往事不能及,来者犹可追。
仅对电影发表见解。
故事原型主人公最后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
感觉这个结局和《Educated》相比还是要欣慰一些,当然她们的故事也大相径庭。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平静和安宁,那就没什么对与错之分。
这部电影对我有很大意义,对被原生家庭困在过去的人有很大启发性,坚定了我要与过去和解的决心。
其实不想生孩子有两大原因,一个是没钱,一个是不会教。
成为父母本是这世界上最难最需要努力学习的事情,但在现在社会好像变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可能是我要求太高。
这部电影,父亲很有才,但是有童年阴影,这个阴影伴随他一生,所以他偏执的想让孩子们远离他认为危险的地方,留在他身边。
他对这个社会“看透了”,他有自己的正义感,比如任何人都不能夺走他的孩子(比如开头,詹妮特烧伤了,他想办法把孩子“偷出去”);再比如游泳池旁,他不允许管理员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所以动了手。
他觉得远离社会才能得到“自由”,尽管这自由需要孩子们挨饿,需要终日奔波,需要时刻提心吊胆,但他认为,这些跟“自由”相比,不算什么。
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比如他把詹妮特扔进水池,让她自己救自己从而学会游泳。
他感觉到女儿快不行了,他就把她捞起来,然后再来一次,直到女儿学会了,游到岸边。
这种方式在我们看来是极端的,在女儿看来的“想整死自己”,在他看来是最有效的。
他错了吗?
他没有不管女儿,他虽然把女儿扔在水里,但他一直在旁边守着,并且救了女儿两次。
他没错吗?
他为了达到目的(让女儿学会游泳)没有顾及女儿的心理状况,也不解释,不沟通。
故事最后,父亲想通了,詹妮和他也和解了,并且明白了父亲其实非常非常爱她。
(剪报出来的那一刻真是泪流不止)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可是爸爸不在了。
怎么叫爱呢?
怎样的爱才更好呢?
大概没有标准答案吧。
我也一直想不明白。
原创: 王颖颖Ava 十张电影 今天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十张电影,原文请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EzODEzNg==&mid=2247485386&idx=1&sn=1457a259c7dd54c8894de8930d8f8270&chksm=ce4e26bdf939afabda724e78c8fd02393472e5af5a390ae627950885614e4d64de5391e538bb&token=1997366385&lang=zh_CN#rd原生家庭对一个的影响有多大?
小时候不被家人重视,长大后变得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家庭环境不睦,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小时候父母语言暴力,长大后变得很不自信,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遵循「二八法则」,人的成长也不例外,一个人的性格80%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耳濡目染,就足以把一个先天还不错的人生吞活剥,幸运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就像今天推荐的影片——《玻璃城堡》
豆瓣7.6,或许你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
美国某郊区,窄小的出租房里。
饭点早已过去,三岁的珍妮特却粒米未沾,滴水未进,饥火烧肠的她拉拉母亲的衣角,问她有吃的吗?
而母亲竟然回答,你要我去准备1个小时内就被吃光的食物,还是画完这幅能够永存的画?
无奈,孩子只能踩着凳子煮东西,结果裙子被火烧着,留下了永久的疤痕,这一幕看似匪夷所思,却是珍妮特的日常。
并且,真真切切的发生过。
主角珍妮特.沃尔斯,是美国的著名记者,
2005年,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了一本自传体小说,从此蜚声文坛。
而后故事被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她离奇的童年。
这个世界上,她的父母可能是最为野性,怪诞的存在了,父亲,才华横溢,思维敏捷。
母亲艺术造诣极高,坐拥百万家产,这样的两个人,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夫妻俩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家六口在大自然中,辗转流离,放浪形骸。
或许,我们小时候都憧憬过这样的日子。
不用去学校上课,没有家庭作业。
每天的任务就是玩耍,认识世界,
哪儿都可以是家,到处都可以学习。
但这看似自由轻松的日子,实际却并不好过。
为了躲避警察,常常半夜被叫醒搬家,
没有固定收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孩子甚至三天都没有饭吃,只能用黄油拌着白糖充饥,
父母却不闻不问,不仅如此,父亲还拿买食物的钱用来赌博酗酒,
身体上的困苦尚且可以忍受,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让孩子奔溃的根源,为了让女儿学会游泳,父亲把她直接扔到水池中,孩子在水中不断挣扎,一次次的拼命呼喊,而父亲只是重复着将她按进水里。
这样危及生命的教育方式,甚至连泳池安保都看不下去了,
母亲则更加的古怪,每天只醉心于画画,和父亲发生争执,前一秒跃出窗外,转眼间又和他在床上亲昵,
曾经,父亲许诺过,要建造一座用玻璃筑成的城堡,阳光充沛,物资丰沃,让一家人彻底摆脱困境,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堡只留在图纸上,
比起这个不存在的地方,孩子更渴望结束现在的生活,
他们约定好,开始上学,积蓄力量,等存够一罐钱,就离开这个牢笼,
对孩子来说,家庭留下的伤痛,需要一生来治愈,而父亲何尝不是在逃离原生家庭,毁掉你童年的人,他们自己的童年可能也被毁掉了,孩子们曾在外祖母家寄住过一段时间,外祖母霸道蛮横,弟弟只是吃不惯她的料理,就被她不由分说的打了一巴掌……
还不顾父亲尊严的在晚辈面前数落他,
甚至,企图性侵家里最小的弟弟,
孩子们曾在父亲的日记中,看到他关于童年的记载,当你一头栽进粪坑里,你绝对无法呼吸……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父亲成为阴郁的空想主义者。
不敢表达自己,无法信任,发展不出情绪的理解,也没有最起码的能力,让自己的爱化作丰衣足食的生活。
父亲的玻璃城堡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从来都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榜样来引导,或者一个好的支持,让他以自己的成就为荣,
于是,孩子纷纷逃离了这个只会空口许愿的父亲,就像父亲曾经逃离不曾接纳自己的母亲,
长大后的珍妮特也一直挣扎在童年的沼泽中,即使她已经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温柔的男友……但这一切,都让珍妮特觉得无法把握,以为和父母断绝了联系,就可以过崭新的日子,谁知道,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圈,是无法挣脱的桎梏。
好在影片的最后,父女俩达成了和解,在父亲即将离世的病榻前,这个暴躁反逆的浪子声泪俱下,祈求孩子的原谅。
折腾了一辈子,一家人与彼此和解,也与自己和解,虽然这样的结局,有些勉强,但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家庭的氛围,藏在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小欢喜》中的方一凡,因为从小家庭和睦,父母恩爱所以他比同龄人乐观开朗,敢爱敢恨,
而表弟林磊儿,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在破碎家庭中长大,就显得内向敏感的多。
曾经不认同原生家庭一说的高晓松,也在节目中承认,他人生当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遇到了很多的对抗,最后根本原因是他与父亲的不和。
怕嫁给父亲一样的人,活成妈妈的样子,还怕有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孩子。
可能是很多人的心声。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也许,家庭给你带去的痛苦,花再多时间也难以释怀,但你的人生,不应该沦为原生家庭的牺牲。
关注十张电影,,获取影片资源
“原生家庭”这个词是我最近两年频繁去思考的一个词,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就存在着不一样的原生家庭,观察不同的人,最后会发现即便相似的两个原生家庭,人生的走向最后也会大相径庭。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知不同,还是因为每个人对价值观念的选择不同?
一个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才算得上是完美的,不受伤害的成长?
——不承受痛苦,不承担压力,不愁吃穿,有亲情爱情的温润滋润,没有忧愁和烦恼。
但,这样的生活是人类幻想中的伊甸园,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的确会对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影响,但若将一切的罪责都扔给原生家庭身上,那也是人的无能和懦弱。
你是你自己的作品,外界的任何因素都不会阻挡你努力向上的步伐。
电影《玻璃城堡》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女主珍妮特拥有一对满怀空想主义且特立独行的父母,母亲为了画一幅画,完全忽略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珍妮特饿的时候,她的母亲玛丽反过来质问珍妮特,是想让她做一个小时就能消化完的食物,还是让她画完这张可以永久保存的画?
珍妮特只好自己站在凳子上煮东西吃,不幸的是火烧到她的裙子,瞬间被火吞噬,重重地从凳子上跌落下来。
她的父亲雷克斯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他脸上有着穷人的狡黠,鄙夷有钱人,认为有钱人就是剥削他们这样的人才得以富足。
他们一家人生活窘迫,常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为了省医药费,他们一家合作,将珍妮特从医院偷抱出来,最后让珍妮特留一身疤痕。
雷克斯几乎每天都在计划着有朝一日能够建造一座玻璃城堡,甚至有模有样的打地基,画图纸,但很多年过去,这个计划依旧没能实现,最初打地基的地方已经被一堆废品垃圾填满,满目疮痍。
雷克斯不断的给予珍妮特希望和憧憬,却一次又一次地亲手将这些打碎,雷克斯与玛丽相处的模式也让珍妮特她们感到无奈,上一秒还在嘶吼争吵打架,恨不得能吃了对方,下一秒转脸能高兴的亲热在一起;孩子们饿了,只能找黄油拌糖充饥,而她们的父母,一个陶醉在艺术上,一个闷头在睡觉。
珍妮特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甚至自欺欺人,觉得眼下的生活就是自由。
人是观念的产物,一旦观念存在,就很难改变。
当珍妮特意识到父母根本不会改变时,才明白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救赎自己。
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依靠自己逃离这个家。
于是,他们兄妹几人暗地里制定了逃跑计划。
想要改变,这是人最有价值的动力。
家庭的亲密与复杂,有时候会让人无处喘息。
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为此来满足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身为父母,有责任让家人生活富足稳定,有义务保护孩子安全和健康。
要摆脱父母的第一步是什么?
——存钱。
钱永远是一个好东西,比如它可以让你独立。
只有存够钱,才能有能力逃离这里,大姐是第一个先攒够了钱从这个家逃离出去的,珍妮特也想存钱同姐姐一样逃离出去,但她的计划被她父亲雷克斯发现,钱被他拿走买了酒喝,珍妮特借此机会果断的离开。
人是思维下的产物,思维决定行动,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珍妮特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她成就了她自己。
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经历。
影片的开头,珍妮特坐在车上,看见母亲在翻垃圾桶找吃的,父亲粗狂暴戾,很多时候不是不想选择,而是没得选,因为已经无法改变父母的思维。
靠着自己的努力,珍妮特如今生活在纽约,成为了娱乐作家,穿着精致,靠自己的奋斗晋升了自己的生活阶层,身边相处的都是上流社会的精英,住的房子也干净简约。
即便如此,依旧能在其中搜寻到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极力的掩饰自己的父母住在贫民窟,仿佛他们的存在就是黑暗下的耻辱;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即便是别人吃剩下的也会打包回去,房间的一角胡乱的堆积着衣服、鞋子,似乎每处都与她现在的生活不相融。
记得影片中有一幕是雷克斯酒醉,与珍妮特的母亲玛丽产生激烈争执后,珍妮特默默地走到玛丽身边对她说,必须离开雷克斯,他永远不会改变,但玛丽说她做不到。
即便不离开雷克斯,他们也有能力将日子过得温馨舒适,但是他们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还自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自由,还臆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也过相同的生活。
但也不能否认这个家庭对珍妮特积极的影响,它赋予她从不缺失向前的胆量,能将形而下的艰辛化作形而上的浪漫,能保持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敢于断舍离的勇气。
对于原生家庭,很多人都被枳楛在其中,挣扎不前,多少人在大城市有体面的工作,最后却被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拽回老家,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即要求工资高待遇好,又要活少不辛劳。
可哪有那么如愿?
很多人不愿接受新知,这样的想法毒害了很多人,当初我从郑州回到老家的这个选择,如今想想,好像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能怨天尤人,只有自己的想法不够坚定时,才会被别人轻易的说服。
但我还是不愿妥协,总想着借助一股力量能逃离这个地方,一开始我将这股力量认为是婚姻,认为只要我结了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离开原生家庭的捆束。
后来我发现这样并不能给我安全感,因为我总会担心会被抛弃,这种不自信的心态又让我重新反思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
其实,它只是一个信念,一个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无论到任何地方都能够活的很好,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都能保持感知到幸福和快乐能力的一种信念。
原生家庭再糟糕,你也是你自己的作品,雕刻刀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好是坏都要自己一刀一刀去雕琢。
朋友圈里就有人从糟糕的原生家庭一步一步走出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扎根在北京。
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将她的妹妹送人,只为能再生一个弟弟,而她靠着自己坚强不息的品质,以高考作为翘板来到北京,后来又坚持写文章、出书,如今已是自由职业人,无论时间还是金钱都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当然,我是她的粉丝。
所以,我不断的读书,练习写作,希望以此保持自己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
正如连岳先生所言:人生中向前的每一步,都是与旧事物的诀别,最终引领我们向上的,是观念的力量,是价值的选择。
引发对非主流教育的思考:在玩乐中学习 在实践中寻真的“快乐教育”;非教育专业的家长是否有能力与毅力始终正向引导?
片中有贴近自然的快乐引导 有感同身受的心灵沟通 也有狠心严厉的狼性实操。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给那些梦想中的父母 具备前卫理念的父母的教育走向 影片给了一个完整的展示。
特立独行个性自我的父母 或多或者折射出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影子。
要么近似 亦或向往。
对于父母,我们从信任到怀疑,从服从到抗争。
这一系列变化,不光是因为思想成熟。
也许我们与父母彼此心里的城堡,搭建的雏形以及进度,随着时间逐渐异化。
慢慢的,我们没有办法和父母在同一件事情上 齐心协力的应对了。
片子本身涵盖的东西不少,不同的人总能从中折射出自己的感想和经历。
如果有人经历过承诺永远得不到兑现,那这个人就和片中永远在设计图上的玻璃城堡产生共鸣,如果有人的家人也和本片的父母一样,或者更甚,看完之后要么更痛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吧。
如果有人也在做着违背自己本性的工作或恋爱关系,看完之后可能也想做做自我,不在虚假的对待工作和朋友,或者会反对片中女主角那种略自私的处事方式,毕竟她的离开也辜负了那些喜欢看她自认为的无聊的专栏的读者,或者也有的人从那些基本被忽略的兄弟姐妹中看到了自己那被家人忽略的童年,更别提曾经被性侵的经历,看片子的时候我其实也最担心那个小男孩的结局,但他看上去当上了警察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在片子里的性格也是最温和的那个,真是挺难得的结果,而且片尾里真人出镜时居然是个大胡子胖老头,略喜感哈哈。
最后,同样有着成瘾症状的人,比如酒精赌博甚至是性成瘾的人,看到片中父亲的形象估计也会想到自己,会对片中父亲那种反复无常的状态而自责和痛苦。
毕竟是玻璃城堡,材料是能反射一切也能割伤一切的玻璃,做成了我们认为最坚固最高贵的城堡,但也正因为材料和目的不符,也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电影的意义也是让每个看过的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片子除了让大家找到共鸣,我觉得另一方面也是让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反对的东西吧,我觉得能从反面的东西里找到好东西然后再吸收也不是坏处。
当然,不是说这样的家庭有多好,现实中父母和睦最后帮子女实现了梦想的故事更多,这片子和故事也是个例而已。
我觉得这片子也无所谓洗白不洗白一个不务正业酗酒对孩子性侵无视的父亲,本身就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可能性而已,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家暴好好赚钱养孩子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既然是应该做的,那就没必要有什么褒奖,但一方面这个父亲是个酗酒者,并且他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童年的经历和天性也在折磨着他,那么那些”应该“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反而成了最难的事情。
另外如果这个父亲是个抑郁症患者,大家对他是不是就相对容忍一些了? 当然,他最大的幸运就是找到了对自己无法离弃的妻子,这方面我其实非常非常非常的羡慕他的,我们大多数人比片中的父亲要好得多,但最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对自己不放弃的爱人,这尽管自私,但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是羡慕的事。
我自己看来,最后女主角一家人在感恩节时的美好,一方面也是父亲不在了,另一方面也是笑着面对了自己曾经经历的苦难,并且有着没有被苦难所打倒的成就和幸福感,就像有钱人笑着聊自己穷苦的经历一样,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无论如何,这片子至少向人们展示了努力和反抗的意义。
我本身还是会避免成为片中父亲那样的人的,毕竟有那么多能积极影响自己子女的方式可以选择。
感觉女主角和她爸处于一个斯德哥尔摩/恋父/挚友的混合体,其他的子女有些酱油,但一个家庭也的确总有那个最和父母亲近的子女,记得《饮食男女》里的吴倩莲就是类似的角色。
不过也正是女主角有着父亲勇敢自由的一面,才能提出离开父母,让她的兄弟姐妹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结果她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自己变成了衣着华贵的上等人,然后自然的,她又反叛了,回到了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不过,既然是反叛,那每一次的反叛都会伤害被反叛的人的,比如她的男友,不过她的男友也的确不适合她,不接受女友的一切甚至反对她的家人和经历也不配娶她,不过也不能太怪他,谁叫他找的女人一直过着不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而他也没发现。
演员的演技都很好,伍德哈里森演绎的很棒,甚至和真人版很像,不过他在《饥饿游戏》里也是酒鬼,他将来难道就是酒鬼专业户了么哈哈哈,娜奥米太漂亮了。。。
就算老年妆也比女主角布里好看。。。
布里当然演的也很好,更期待她的惊奇队长了 片子本身尽管很长但节奏很好,看之前我还以为会睡过去,结果无尿点的看完了,当然这片子也是和她一起看的,我自己是不会主动看这类片子的嗯。
p.s.,由于现在国内所有社交网络都要手机验证,导致我基本算半消失状态,还好影评还能发,不知道我能坚持不进行手机验证到什么时候。
p.s.s.,这片子看的时候写的时候心还是乱的,文字自然也就乱了orz....
跟原著比起来,电影整体的表达蛮一般的,导演的剪辑也比较不合格,没有把主人公的情绪起伏剪出来,使得观众体会不到她的感情,这部影片中沉重的对白场景太多了,一些对话所提及的事件都只是参考了原著情节,却没有被展示到影片中,令情节变得十分混乱,这一举措很不明智,这部影片最需要的应该是去还原真实的情节,塑造可以感染人情绪的氛围。
1、看电影的时候,无比愤怒。
当孩子对妈妈说我饿的时候,这个母亲竟然毫无羞耻的说一顿抵一个小时的午餐远不如她可以永久保存的画作重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最后导致孩子被烧伤永久留下疤痕。
当几个孩子三天没有正常进食,饿的吃黄油吃白糖的时候,妈妈竟然说这些黄油是以后拿来配面包吃的,而爸爸拿了钱跟孩子们说要准备一顿大餐,结果却喝醉混到半夜才回家,任由孩子们在饥饿中入睡。
父母说起来大道理一套一套,天天鼓吹梦想吹大道理,似乎是让孩子们精神富足快乐;但是真真落到实处,父母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吗?
除了酗酒,赌博,成天画画不照顾孩子,有认真工作挣钱养家吗?
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给,他妈的给孩子说的是个屁的梦想,只不过是利于孩童的无知以及对父母天然的依赖在精神控制欺骗他们罢了。
所以,直到最后女主角仅仅因为想到父亲教导说要追求真实,就放弃跟未婚夫的婚姻,回去照顾父亲,我简直不能理解。
如果是我,我应该无法原谅这样的父母。
2、这部电影里,我觉得父亲唯一好的一点是没有辜负母亲,无条件全力支持她作为一个画家的事业。
即使全家四处流浪漂泊,也让母亲全职安心在家作画不染凡尘。
并且他是真心欣赏她,一生到老把她的画作都挂满的整个家。
这对夫妻作为父母是让我生恨的,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孩子,只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只是他们自己的一生生活态度的话, 我倒是很敬佩。
我也很好奇最后这个完全自由流浪的母亲,最后她的画出名了吗?
有多高的艺术价值?
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前面处理得很好,但最后结尾的当然是选择原谅,这个看得我有点不知所云。
当然,看最后现实姐妹们的片段,可能现实中确实选择了原谅。
但是可能前面过多的渲染了父亲的只说不做,母亲的疯癫放纵,对孩子的疏于照料,以及孩子们离开的决心,结果最后这个原谅,我就觉得很突兀,可能是和被家暴者心理类似吧,也可能这个环境下最终让他们选择原谅。
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但家庭和父母却能为儿女烙下深深的痕迹。影片中四个孩子所以没让自己未来的人生扭曲,一是因为在他们俄狄浦斯前后期,父母给予精心的、愉快的陪伴,二是父亲在不酗酒的情况下,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兄妹4人相互照顾相互慰藉相互鼓励,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没有创伤。
父亲有着有趣的灵魂 却对家庭没有承担 讲真这部有点乱 突出不了到底在表达什么
英语课上老师跳着放完了。我永远不会认同这样的爱。坐拥百万美元却无法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they just couldn't do it?is was excuse only.
故事张力十足,父母两个的演技也还不错,插叙讲述的手法不断把情绪往未知的地方扩散,真是把我看得也是不断地情绪波动,想咒骂想嘲讽又想怜悯。故事其实讲的是一对未曾真正长大的父母,与四个终于成人的孩子之间的故事。可惜情节转变太快,原谅和感动都有些尴尬,实在是观影感上的瑕疵。
虽然这样的父母并不值得提倡,但这只是一对普通的跟别人一样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经历很特别,人生有得必有失,没有好与坏。
结尾看得我狂翻白眼
矛盾的人类,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爱你的,永远只会是你的父母,但是就好比女主的玻璃城堡,也许永远建不起来
一家子都有病,都有病就别生了
想到父亲曾经做过的那些事,为自己付出的,她还是没有勇气抛弃他。一度以为结尾就是父女决绝了,但珍妮特还是回到了父亲身边,也谈不上原谅他,只是没有否定他在某些时刻的勇气。2小时的片场,但感觉家庭关系也没有说得更清晰和有层次。关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夫妻之间的,子女于父亲之间的,都还是倾向于谅解了。从结尾一些纪实片段来看,父母确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这份想法被女主在剧情里说破了,大多数只停留在空想阶段,这个家庭之所以这么苦难,是因为没有付诸实践啊。就像玻璃城堡没有被建造出来。父亲的原生家庭这一块也有所隐藏了,有些遗憾。
可怕的价值观……
无耻的人总能为自己的无耻找到崇高的理由,比如对饿的要死的女儿深情的说,爸爸永远不会伤害你。法克鱿去吧,爱搜!
so lame
这个电影为啥没有被提名。。。
1.片尾演职人员表末:“To all families who, despite their scars, still find a way to love.” 2.“Find a way to love”的前提是有命在……
理想的伟人,行动的懦夫。GLASS CASTLE 终究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四个孩子来说,玻璃城堡不是所需要的,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稳定,完整的家。这个家,最终,父亲创造不了。Jeannette逃离未婚夫逃离fancy hotel,闪回父亲带他奔跑,有一些泪目。
主要是讲父爱吧。这个父亲有点狂野,但始终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还是挺细腻的啊。
每个人工作前面都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和岗前培训。但是每一个人当父母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临时上阵的。#也许我们都应该做一个父母上岗培训# 特立独行的人无可厚非,但是连累自己的孩子,确实不该。 想到另外一个片子 神奇队长--比这个里面的父母要好。
对想正常成长的孩子来说,逃离不靠谱的傻逼家长,傻逼家庭,是他们人生中最惨烈的战役,有些孩子很幸运,能逃出去重新生活,有些孩子很不幸,永远死在这样的家庭里。珍妮特的父母,如果只是自己过着吉普赛式的流浪生活,和这个现代社会对抗,无疑是相当酷的,但他们生了四个孩子——苍天保佑他们没有继续生下去,生了那么多,却没能力让孩子们拥有哪怕稍微正常点的生活,那他们就是傻逼,不管原著自己最后怎么说服自己,替自己的父亲洗洗白,也无法改变他是个傻逼父亲的事实。
「It's impossible to breath when you're drowning in shit.」「Stop taliking! Talking is not trying! You talked my whole goddamn life! And I believed you.」「You are never going to build the glass castle.」「We had some good times, didn't we?」
有的人真的不适合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