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我不是瞎子,电影结构的问题我早就听说,关于预算、演技、公益广告那等子事,我也累看。
那我说什么呢?
就说这豆瓣太不负责任了!
明明说是虎头蛇尾,俺就仔细把这以上几笔烂账加起来。
思量许久,决定这想必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蛇尾,乃亲自买票观赏。
万万没想到在电影院白等这么久,翘首以盼的大烂尾也是并没有出现,我也只好落寞地回家伤心。
回来想想,也许所谓盛传的烂尾不过是因为最后电影变成了打倒豪斯大叔,推塔拯救世界,然后再来一则正能量说教罢了吧。
而我正好是那个完全不在意这些细节的好男人——我在意的是它烘托出的立意,谁在乎自由女神像身上到底落下过多少鸟屎,才考虑要不要感叹它的壮丽。
好吧,这个比喻很糟糕。
但是更糟糕的是,我可以想象无数和我一样的人,看完一场场电影——它们不完美、但却投射出一片巨大而震撼的世界,或者在某一瞬间闪耀出足以覆盖这电影结构本身的人文光芒——当我们被这样的时刻所感动时,我们总希望在这里诉说和表达,却发现这样脆弱的感性在恶评如潮的结构流、逼格流中完全无法存在。
所以我知道了,原来《明日世界》中表达的概念,正好投影在我们对它的看法之中。
世界很糟糕,是的,我们都知道——但是指出世界很糟糕是容易的事,不放弃(“Not giving up”)才是真正困难的。
这电影结尾有点suck,我们很容易指出来——但真正困难的是,去掩藏我们最容易暴露的不满,而去放大它所传达的真正重要的声音——梦想和希望。
大家都说,它只是迪士尼赚钱的广告,但我们谁不是生活在巨大的广告之中呢?
多少人在相信这社会没救了,多少人在豆瓣传达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多少人在告诉那些梦想家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少人用理性标榜自己而极力打压感性。
一如电影中的时空侦测塔,正是我们自己不断地在给这个世界播放消极的广告,影响着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因此这地球才会只剩下58天的寿命。
而我们并没有想过的是,广告在盈利之余所存在的意义,我们太过在意动机,以至于忘记表达和利益从来不能离开彼此。
因为哪怕是一首再感人的歌曲、一本再真挚的书籍,也是离不开封面和包装的。
当马丁.路德金站在演讲台上,我们都知道它的讲稿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饰,所以也许它并不是真情流露——但是这并不妨碍“I have a dream”成为1963年最震撼心灵的一句话。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让世界填满相信广告的梦想家或者多愁善感的绝对美学者,唯心和唯物、感性和理性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张力。
毕竟李安需要他的老婆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木叶需要团藏和宇智波鼬才能明媚鲜艳。
有人要仰望月亮并走向远方,有人要帮梦想家去捡六便士路费;有人要背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向至善,有人作为“里子”去帮面子上的一代宗师杀人。
同样,在豆瓣里太多人要给《明日世界》差评,显然超出了平衡。
因此我才决定,我要放大这希望,故而打了个五星不算,我还要认真写一写为什么它值得放大。
虽说表面上逼格显然不够,但这部电影还是提出了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确切死亡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按照直接指代剧情中末世的情节,那么一般就只有两种答案:一是人类意识到冰山的存在,集尽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写命运,即使末日并不向今天的我们“索要任何东西”;而电影里发生的是第二种答案,即人类尽管得知了末世的景象,却仍然加速“sink the boat”,趁末日来临前掠夺更多的资源。
因此,就像一个身患重症(还不是绝症)的病人是选择积极治疗还是及早行乐的问题上,人类基本上是选择了后者,因此沉船的概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豪斯大叔最讨厌的就是病人放弃治疗,顺理成章放弃了人类的世界。
如果这个问题往大里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接受死亡态度的问题——它更像是尖锐地向整个人类提出对自我价值的反省,让我们反思在面临必然的死亡时,作为人类中的一代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是讨论人类生命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是哲学三问中“到哪里去”的问题。
既然是哲学,迪士尼最不能忽视的两种答案显然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它们的前身和衍生),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要讨论这基本的问题。
而在这类问题中较为显眼的有海明威、萨特、森田正马、李耳这种逼格极高的人物,也有脍炙人口的《搏击俱乐部》、《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乃至姜文等人的作品。
所谓存在主义,是指我们在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并没有什么目的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行为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
这简直就是满满一桶正能量——尽管对于迪士尼来说仍然现代对现实的妥协,毕竟它曾经代表纯粹的浪漫主义,而不需要考虑是否大背景是虚无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唯物和唯心的交锋。
因为迪士尼的概念本身就建构在一种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童话般的美感上,它是唯心主义文化有史以来建立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座堡垒——数不清有多少次,迪士尼在电影中先是理性地体现现实有多么suck,然后到最后却提出只要有梦想和勇气就能改变世界;而在《明日世界》中就更直白地采用了“只要身怀伟大的梦想的主角中断传递负能量的广播(由理性概念主导的数据),世界就能得救”的情节。
这相当于与理性主义指导下的宿命派(决定论)直接宣战,就差更进一步与理性主义本身撕逼了。
那么是否就要提出影片中的第二个问题?
2.通过理性概念计算出的世界灭亡是否确切?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联想到那一类经典时空穿越中的因果问题,但其实在本片里很难说涉及太多如此艰深的问题,毕竟它是儿童电影。
但是如果不真的讨论一下,仿佛又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比如说在时空侦测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秒中之后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如前所述,这都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参数下的,但每当女主角表达勇气、梦想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小的可以改变世界阻止其灭亡的概率——而它与世界灭亡的可能性只差那么几毫秒。
既然牵涉到概率问题,如果允许量子力学在这里横插一脚,我们就该知道有一个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海森堡算不准理论、薛定谔的猫理论。
我虽然不太熟悉,但记得大概的论述是:当你去计算一个粒子乃至一件事情的走向、概率的时候,你永远无法同时得知这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你无法断言一只精心装置的黑箱里一只猫的死活直到你打开箱子看到它的瞬间。
当你未曾真正观察一件事物时,所有参数都呈波状在“概率云”中蔓延;但当你成为观察者并试图去计算这些事物时,波状函数就发生了坍缩,一切都变成一个固定的结果、具体的形态——用最简单的话说,当你没有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呈波状弥散在概率中的(不确切存在的);而当你转头看它时,由于它的波函数发生了坍缩,于是月亮才出现在那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宗师王阳明)。
现代科学产生一系列难以置信的结果,简直可以说是玄幻。
乃至于《三体》里面直接解释成外星人对人类实验的恶作剧;乃至于有一部分科学家竟然接受了“意识”本身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乃至于佛学、道教到今天从“上帝粒子”等各个量子领域乱入科学世界。
物理学被唯心主义攻破早已不是新闻,而现在很多科幻电影作品也越来越跟“意识与真实”的主题挂钩,大卫.休谟和贝克莱如果活着在这个时代可以成为最神经刀的导演。
但是其实,谁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一切只取决于我们所想相信的“真相”。
迪士尼,选择了活在一个美丽的真相里——当我们计算世界灭亡时,一切理性概念发生坍缩,末日一定会到来;然而当我们不去计算而是选择意识的力量(主角所具备的)时,我们就获得了重生的概率。
3.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
以上问题二中提出的想法,仅仅是我个人所见。
毕竟同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可以看出温柔,有人看出邪恶,就不排除有人看出一篇长达几万字的狗血小说。
在这个问题中我想回归迪士尼在这部影片中对结局更有可能的解释:那就是从纯粹心理学角度,世界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人类在头脑中建构了这样的“idea”。
你可能会联想到《盗梦空间》或者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
因此,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预言存在的事实造成了预言的实现。
显然这个说法似乎比量子力学靠谱一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推塔”就可以拯救世界——正是要通过消灭这预言的存在,而阻止预言的发生。
有一个经典的质疑是,当我们头脑中想象杀人时,我们从本质上其实已经杀人了。
那么当我们头脑中长期建构了末日到来的理念,是否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迎接这种结局的一切条件呢?
当这样一个“idea”在头脑中盘踞太久,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也就“embrace”了这样的结局,于是开始选择了不负责任地生活,泰坦尼克号因此不得不沉没。
用迪士尼的口吻,那就是你们如果不相信圣诞老人,那么圣诞老人就真的没有存在过;你们都相信地狱会到来,那么就一起go to hell吧!
而迪士尼的“英雄们”的任务,正是消灭人类心中属于撒旦的“idea”,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的“idea”,并且时时刻刻提醒人们“giving up”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产生“ideas”——而这正好是影射的迪士尼自己,一个用童话拯救世界的存在。
不仅如此,迪士尼还要招募所有这世界上“not giving up”的天才和梦想家,一起去建筑象征人类绝对美好概念的明日世界。
因此到了影片最后,说它是迪士尼自己的广告也毫不为过,只是何必对这样的广告反感呢?
我觉得看上去很美。
影片的最后,阳光照耀的麦田下,一个个梦想家从田野里站起来,历经多少孤独和艰辛从人类中萌芽而出的希望和创造力,在那一刻绚烂绽放。
我联想到《麦田守望者》,那个表面上愤世嫉俗的男孩在内心里却守望这一片美好的麦田,只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让他们不要走向悬崖。
最困难的是,即使在认清了背后丑恶的存在,却仍然选择守护这世间的美好——如果这也是广告,那我情愿冷酷的现实中有个声音能告诉我“不要走开,广告马上回来”。
也许,在所有人都接受走向悬崖的命运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守望者。
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做到,知道有迪士尼在有意无意地尝试,我也觉得欣慰。
电影到了最后为了努力把概念托出,在故事情节上稍显薄弱,但是闪光点仍然不少。
即使在最惊艳的“埃菲尔铁塔发射”之后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我仍然能在雅典娜临告别之际,那种淡淡叙述的氛围中找到许多科幻影片令人感动的影子。
仿佛又看到《终结者2》里面施瓦辛格沉入火海中前最后竖起大拇指,看到《银河护卫队》里树人最后说出“We are groot”,还有《蝴蝶效应》、《死亡幻觉》的结尾等,它们都是最美的叙述,不应该埋没在对一部电影简单的定义之中。
至少我感动于迪士尼仍然努力地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机械论(programing)的终极代表——机器人身上也能找到一棵人性(personal)的稻草,即使在理性主义的功利浪潮激烈拍打下,它仍然张开双臂只为守护身后单纯的世界。
当然,我也总是禁不住在想,如果影片能够有一个《苏菲的世界》式的结局,最后不是讲道理而是仰望星空和思考,是否会更加美好?
影片有一度接近这个结局,那就是在推倒命运塔之后,还未交待人类的真正结局之前,两个主角在一片安静的树林下坐在树下思考。
思考一些什么呢?。
银幕上,我看见树上的叶子闪烁着紫色光芒,恍惚间竟感到某种禅意。
其实电影从最开始的倒计时就已经提示,当面临我们的死亡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整部电影就像一个生命在轮回中的追问:当知道自己必然迎接生命、记忆的幻灭,我们在这样的生命中应该如何存在?
我们是否因为见证、接受了这样的命运,而就停止修行自己的生命(或者地球的生命),只去贪图现世的享受?
我们是否因理性拥抱了物质生命的虚无,就失去了让精神走在路上的勇气;是否因为轮回的现实中受到的苦难,就失去了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作为被理性和感性双重折磨已久,却还是如此热爱这世界的这么一个人,我今天也做出了选择。
也许我还是要死,也许生命的虚无以及命运的冷酷仍然是无法改变的参数——可我,选择给这部电影五星。
恍惚记得,黑塞的《悉达多》之中,年轻迷惘的乔达摩.悉达多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碰到了未来的自己(佛陀)。
那时的佛陀早已参透世界的真理,他就是悉达多未来的命运——这命运似乎已经是完美,悉达多只要用余生追随他就可以拥抱真相,而不需要继续在路上经受苦难和时间的折磨。
可是悉达多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佛陀也没有阻止他。
记得决定离开佛陀的时候,乔达摩似乎也坐在一棵树下,风吹过他的思绪。
他的命运也许在这一刻,闪动了那么一下。
我绝对不可能仅仅短评而已,我看的时候,怎么说呢,可能是近些年的科幻片冲击,这片子给我的感觉相当混乱,很多地方一下并没有看懂。
说实话,很有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是中文国语版,国语版的翻译很多需要圈点的地方。
以下是我与死党吐槽后,删掉死党与自己的感慨表情及吐槽,自己梳理出来的疑问及答案。
男主角和女主角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被一个不会老的机器人‘雅典娜’选中到他们的世界,男主角是为了增加这个名曰世界的建设度,女主角是为了拯救那个世界,机器人有权选择他们认为特别的人给予勋章。
好,问题来了,问题一:为什么那个勋章只有选中的人拿了才有用?
家人兄弟拿了都没用?!
答:因为她被选中并输入了身份信息,所有相关的身份信息,勋章认主。
(OS:我发现这个片子很想以前看过的很多迪士尼真人儿童片,想象的地方很多,但是,这个片子,感觉智商还是蛮高的。
它让我想到了‘天才眼镜狗’、‘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里的理论,萝莉机器人雅典娜选定女主角的情节像尼古拉斯凯奇的‘魔法师学徒’戒指认主。
)‘明日世界’里大部分都是机器人,而他们却需要所谓高智慧以及特别的人来建设这个所谓高端世界。
而为了调节这个世界和普通人所存在的地球,地球里会存在一些‘明日世界’派去的机器人。
女主角被萝莉机器人选中赋予勋章,因为只有她拿到勋章后看到了明日世界的景象。
而她为了搞清楚这个勋章,跑去了一家古董店,古董店里的人说要收勋章,但后来又要杀她,萝莉机器人来救她,解决了两老板,两老板是机器人。
问题二,这两老板什么身份?!
不是小萝莉那样的特殊人类搜寻者;那就只能是第二种,是明日世界大boss安插在普通世界的特种机器人,用来安保的。
这个好像靠谱。
好,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美国世博会的时候就已经建立起来的第二维度另一个空间的保护性世界名曰明日世界,这么高端的世界什么人建造起来的?
我中间回忆了一下,已经有答案了:爱迪生、埃菲尔、还有两个谁谁的,就是那个时候很高端,很聪明的几大发明家和科学家秘密的建造了,这样一个世界,而当时,这个世界因为埃菲尔的私心和爱迪生的野心而起了冲突,他们最后决定,封锁这个世界,但他们,在这个世界留了后门,在埃菲尔铁塔内部。
好,第三个问题解决了,第四个问题:既然封锁了这个世界,为什么世博会的时候男主角却从另一个后门进入了明日世界,并成为其公民?!
因为当时几个大科学家只是自己起了冲突封锁了自己所知道的门,而‘明日世界’那个时候已经有公民了,为了‘明日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未来,改变人类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停止招募新人。
所以‘明日世界’的人在地球上建立了很多传送门,男主角进入的就是其中一个。
未来世界能轻易建立,而地球却难以寻求,所以主角后来才利用埃菲尔铁塔的时间穿梭火箭穿越那个维度,得以进入未来的‘明日世界’。
第五个问题,男主角和女主角以及机器人小萝莉第一次做所谓的时空穿梭机,居然不是穿梭到未来,而是埃菲尔铁塔里,既然那个机器那么碉,为什么不直接穿越到未来啊!?
答案:因为除了埃菲尔铁塔里的那个火箭以外,目前根本在地球上无法建立如此高速以至于可以穿越时空的交通工具,至少男主角制造不出来,所以他偷偷在埃菲尔铁塔一个隐藏的小暗室里安装了一个这个可以缩短路程的高端机器。
第六个问题,其实第六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放到前面。
为什么勋章要充电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好,第六个问题其实可以回答,就是因为勋章是一个宣传,一个广告,一个对被选中人的邀请,所以勋章只需要能保持让他们看完整条置身其中的互动广告。
第七,为什么勋章充电指示灯写的是韩文啊啊啊啊啊!
原谅我,第七个问题回答不了,为什么是韩文。
第八个问题,我得全部梳理一下,不然我感觉我智商真是……其实我能理解他们从火箭上穿越另外一个维度,进入未来,这个理论在《天才眼睛狗》里看到过。
说当速度加到足够快上光年的时候可以过去未来随意穿越,甚至能够借用第二个维度的世界的信号来互相沟通。
但是后面有个悖论。
未来世界有一个很高端的机器,就是男主角在还是娃娃的时候被选中去建设未来世界时创立的运算方法建造的时间塔。
这个机器可以看到过去和未来,而他们都看到58天后地球会发生末日,地球会毁灭,然而女主角很碉,她提出了一个理论,盗梦空间里出现过的理论,以人类每一个独立个体为载体,改变其想法,从而改变世界。
第八个问题是,这个所谓的明日世界根本就和地球不通,只有存在于地球上的机器人以及被选中的‘特别的人’知道以外,大部分地球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里是通过脑电波给普通人类给予的心理暗示导致的蝴蝶效应?
还是还是因为篡改时间,而导致的虫洞效应,错乱时空,导致世界毁灭?
答:我觉得女主角的努力和第一个接近,蝴蝶效应。
虽然第二种可能也有,但毕竟没有讲到。
他们穿越了维度,但毕竟没有篡改时间。
这里确实有一个悖论,一边说地球快要完了,一边说只要解决人类的思想不被所谓的未来效应所束缚,就能拯救地球。
就像雅典娜看到BOSS拿枪打男主角的影像而为其挡一枪一样,看见未来的事物提前预防便能改变未来, 这是什么扯淡?
那个boss不是说未来之事不能轻易篡改,否则将造成维度上不可预料的后果。
怎么改变思想就能拯救这么大一个危机?
答:因为他们毁掉了那个时间塔并不是改变了人的思想,而是断掉了所谓运算而得到的维度限制,某种程度上说是改变了时局的指向。
大boss利用时间塔运算出的限制性的维度内容,正影响着时局,正如他所说,地球上的都是低等人,要全部毁灭殆尽。
不像复联一样发动外星人大战和机器人大战仅仅是靠对时间的控制和更改而更改整个维度的走向,确实叼。
第十个问题,其实最后出场一堆人在麦田里的时候我就蒙圈了,什么意思啊!
怎么要招募这么多人?
难道明日世界里有机器人不够吗?
而且为什么总是给他们勋章让他们看见麦田,直接带她们去不就好了?
这是第十一个问题。
答:招募有潜能有特质的人,是为了更好的建造明日世界,将大boss毁的差不多的明日世界重建起来,达到最初建造明日世界的初衷——未来,更美好的未来。
这是雅典娜招募男、女主角的初衷。
至于第十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后来回想才弄懂。
正如男主角所说的,那是一个邀请函,一个对完全不了解明日世界的地球人的一个宣传广告,让他们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下而告知其目的是不会特别的唐突。
而且还有双向选择的权利,且保密效果很高。
最后吐个槽,为什么勋章要充电?
那什么充?
雅典娜那个萝莉机器人怎么充电?
这个里面没有说到,也不影响剧情,大概是他们那很高端的科技吧!
好了,以上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疑问和解析,希望能帮到各位更快的理解此片。
剩下的可能还会有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但我觉得那些都没什么了,就不列举了。
《明日世界》是一部理念十分独特,然而叙事和人物塑造并不成功的电影。
前一百分钟的华丽铺垫,以后三十分钟的仓促说教结束;花了大量时间来凸显明日世界的美好设定,而忽略了对剧情走向的解释,还没有达到高潮就开始了最后的煽情。
影片想要激励的是“梦想家”,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却不是女主角或大叔,而是萝莉机器人,副线有宣兵夺主之嫌。
可我还是会推荐这部电影,它和我近几年看到的科幻片都不一样。
很多人将《明日世界》定位为儿童片,它也确实符合很多儿童片的特征,但在我看来,它的低龄化主要是由于概念的复古。
在人们初尝科技发展带来的甜头时,期盼依靠科学发明的力量能够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早期的科幻小说的幻想要更加大胆,更加脱离现实,也更加乐观。
明日世界正是基于这种对科技的乐观主义,从它的四位创建者就能看出来:埃菲尔,缔造建筑史奇迹者;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之父;而爱迪生和特斯拉,难以想象两位死敌竟然愿意握手言和,这也表达了“发明家们为了共同的梦想团结在一起”的心愿。
这种乐观主义很容易就和低龄化混淆,孩提时期,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希冀,而随着成长,悲观主义滋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可能为我们带来的福利也被有意识地淡化了。
这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同一趋势,也是反派豪斯大叔持有的观点:科技好啊,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人该作死还是会作死,科技只不过成了作死和反作死的工具。
明日世界中,城市被一片金色的麦田围绕,有蓝天白云,有极富未来感的高楼建筑,也有绿色的植被,它的审美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像是多啦A梦里的未来世界。
而很多科幻电影的想象中,确实为了追求效率化,林立的高楼拥挤不堪;工业废气,去植被化,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的破落的穷人街,主角住在狭小不堪的房子里,或是飞船里,整体是压抑的,封闭的氛围。
触手可及的科技背后不是梦想而是消费主义,最尖端的技术掌握在利益集团手中为虎作伥,最后靠个人英雄主义侥幸逃脱,这自然是现实的投射。
在世博会上豪斯大叔对年幼的弗兰克说,发明的东西得“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这句话在《硅谷》中也反复出现,然而在竞争者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现实的破产危机的映衬下,这句话的滥用显得那么苍白可笑。
悲观主义是普遍的,它以大人的面貌出现,《明日世界》孤零零地站在其中,人们认为它如孩童般天真。
《明日世界》中的矛盾,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观点的碰撞,是喂养哪条狼的选择。
作为一个怀揣科学家情结的人,我也幻想过一个剔除了政客财阀,只由学者组成的城市,尽管这种假设是极其站不住脚的。
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遗失已久,弥足珍贵的。
然而糟糕的结局,把它变成了一篇只有结论没有论据的三流文章,使得有人感觉受到愚弄。
假如它能够更务实地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一定会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当然,未来世界是一个过分理想的情况,现实要复杂得多。
而我依旧相信未来会是明日世界的样子:无论人种性别都有均等的机会,尊重文化和多样性,科技在温床中腾飞,个体自由地发展。
听从本真的憧憬和渴望,不要在愤世嫉俗中浪费人生。
豆瓣上过低的评分让我差点错过这部电影,其实真的蛮好看的...这是一个基于平行空间设定的科幻故事。
由于平行空间的存在,同时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1.0版本;另一个世界是则由人类精英所打造的2.0版地球。
当2.0版本发现1.0有严重的系统bug于是决定停止对1.0版本的维护时,1.0的部分得知消息的用户决定奋起反抗的故事。
一个Geek女高中生被命运推动着,承担了这个任务。
我很喜欢电影的前半部分,女主得知了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存在,看起来很美好,而且她对于那个世界来说是很特别的。
好多问题牵引着她。
那个世界是什么?
它在哪里?
我真的可以做星际穿越么?
哪些女孩儿要去哪个学校?
我也可以去么?
等等。
真的很诱人不是么?
于是她怀着无比的期待,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去那个世界的方法。
无论哪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再让她选一万遍,她仍旧会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条旅程。
2.0版本的世界着墨不多,这里的人也未必就是坏人,只是觉得对于1.0的世界无能为力而已。
于是所谓的人类精英计划宣告结束,招募机器人即将被报废,持反对意见的人被逐出,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吧。
来到了这个世界之后,女主角的自我认知顿时发生了严重的失调,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special的人,只是一个不甘于结束任务并且极力寻求招募存在感的机器人的玩笑,对于这个2.0世界来说,她什么也不是,想留也好,想走请自便。
所以这个电影在探讨的话题其实很大,比如“自我价值”和“命运”,等等。
倒不如先反问一下自己,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是身边的人的肯定所定义,是身上的标签所示意的,亦或是过去的经历所预示的?
还是最终的结局来决定的?
我想大多数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都基于以上的线索。
比如我们敬爱乔布斯,因为他创造了伟大的苹果;再比如人们避讳谈及雨果的逝去,因为他死的那么不体面。
“明日世界”的设定就是要将一个人置于这样一个境地,你的存在在这里没有意义,你的未来就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在这种情景下,在主角的生命逝去之前,传统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已经先行死去了。
“信念”这个感觉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在这里充当了救世主一样的角色,在信念的驱使下,女主重新自建了2.0版本的自我价值,即完全由自我的信念所驱使的自我价值。
我想经过此役,她已经破茧成蝶,不论1.0的世界是否得救,无论两个世界将会走向何方,她都有一个坚强而淡定的内心去拥抱,去体验。
机器人小萝莉的自爆让我泪流满面。
其实挺希望她说一句,I love you之类的话,可是她的那句You are not funny 才真叫人一边喷笑一边飙泪。
小萝莉虽然身体上无法长大,但她在自我意识上的成长却悄然发生着。
她惊喜地意识到了自己对小正太的感情,小心的呵护着那份感情。
也就是说,有一个“她”,在观察着“她”,第一个“她”就是她的自我意识。
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当得知自己即将被肢解的时候,她冷静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从头到尾都是冷静的,包括预见到乔治克鲁尼可能会死去,包括接受自己的死亡的时候,都异常地冷静。
她也是一个具备2.0意识的个体,与女主一样,尽管她不是人类。
影评的视频版经过昼夜奋战也出来了!!
不想看文字的小伙伴可以点击:http://v.qq.com/cover/y/ybhao8kiz8ecvrz.html?vid=y0154cqozrk这部《明日世界》在大片扎堆的暑期档显得有些特别,看看在它前后上映的影片吧 复仇者联盟2 速度与激情7 一看就知道是续集电影 侏罗纪世界 疯狂的麦克斯 终结者创世纪等虽然扭扭捏捏不敢把阿拉伯数字直接印在片名上, 可实际已经是系列电影的第四,五部续集了。
在拍摄成本日渐上涨的好莱坞,想让电影公司为大成本拍摄开绿灯, 不是成功商业片的续集,就是是改编自知名漫画小说,总之,没有超强力IP做后盾,再有钱的电影公司也没有余粮给艺术家导演们愉快玩耍。
在如此大势之下,迪斯尼居然投资近两亿拍摄一部看似不知从哪疙瘩来的《明日世界》,如此之举,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该片的导演布拉德伯德每次访谈也都大打“情怀牌”,多次强调影片最初的构思来自于沃尔特迪士尼本人,提到老迪斯尼遗物中有个神秘手提箱,其中从未公开的私密文件给了导演极大的灵感,这怎么看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桥段啊。
有了门派开山祖师的武功秘籍, 这部电影看似替天行道名正言顺,似乎志在给续集泛滥的暑期影市吹来一股清新的原创之风。
可是“情怀”背后的事实是,迪斯尼公司早已不是老迪斯尼时代的艺术家工作坊,而是市值超过千亿美元上市股份公司,让股东利益最大化才是公司压倒一切的使命。
老迪斯尼所构想的是乌托邦式的未来之城,是个集科技,生活,娱乐为一体的革命性社区 (Experimental Prototype Community of Tomorrow, )明日实验性原型社区,靠,还能再高达上点吗?
如今在美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当初老迪斯尼买下那块地皮就是要实现自己这 创世纪般的梦想。
可惜,老迪斯尼在实现这一宏愿之前就与世长辞。
接手的资本家们本着“怎么赚钱怎么来”的宗旨, 把 老迪斯尼的伟大构思缩水再缩水,压缩成迪斯尼乐园的一部分,一个单纯靠新奇设施奇技淫巧吸引小孩的游乐项目,而老迪斯尼那个高大上的名字也被简化成了TOMORROWLAND。
各位看官现在大概猜到怎么回事儿了吧,不管导演有没有做老迪斯尼精神传人的意思,在资本家股东眼里,这部电影只是同名主题乐园的一个巨大广告。
迪斯尼作为横跨几乎所有娱乐行业的巨头,最为擅长的就是这种“迂回包抄围而歼之”的策略,例如2003年的票房大卖的《加勒比海盗》便是改编自迪斯尼乐园的同名主题游乐项目,借助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热销,主题乐园的设施内容也不断升级,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电影的氛围。
至于《加勒比海盗》的成人AV版是不是迪斯尼的本意,就不得而知啦,影片番号和下载地址是:**河蟹河蟹**此外,迪斯尼每年都会推出一部体育题材的励志片,譬如去年的百万金臂,今年的麦克法兰,这类雄性荷尔蒙狂飙的题材看似和迪斯尼的传统形象牛头不对马嘴,可是如果你知道全美最大的体育频道ESPN的幕后老板就是迪斯尼的话,你就明白米老鼠下的棋有多大了。
正因为有着庞大的利益渠道,《明日世界》电影本身对于迪斯尼根本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赌,如果拍的好则可以发展成下一个《加勒比海盗》,就算票房不利就权当给自己的乐园做了个超大的广告,所以,没有超级IP的劣势,高达两亿美元的成本,对于财大气粗的米老鼠也就“天空飘来五个字 那都不是事儿啦”但是,就影片的实际表现来看,最让人疑惑的是这两亿美元究竟花在那里了?
预告片中惊鸿一瞥的明日世界景象的确光彩炫目让人心驰神往,可看完后才知道,整部影片里出现的明日世界画面不比预告片里的多到哪儿去。
前不久《疯狂的麦克斯》的预告片被誉为良心预告片,因为预告片里的镜头在影片的前三十分钟已经全部出现,后面的都是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大场面。
《明日世界》可倒好,预告片里的精彩画面也在影片的前三十分钟出完了,可影片的全部精彩也就这么多,剩下的不是更加炫目的好戏,而是60分钟的大叔萝莉中二女组成的公路片,注意!
是发生在现实美国的公路片!
说好的未来世界呢?
他们开的是雪福兰破皮卡!
说好的狂拽炫酷叼炸天的高科技装备呢?!
三人组中的中二女是本片的第一主角,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热爱科学的纯美女高中生。
看着稍微有点脸熟,仔细一瞧是前不久上映的《最长的旅程》的女主角,在那部爱情片里她和肌肉男主角激情场面不断,从浴室到马厩,各种体位试了个遍(据说拍摄的时候真的全裸哦),然后马上到这个片子里突然欲女变玉女,演起了懵懂高中生?
我看片少,你也不能这样骗我啊!
真以为穿上衣服观众就认不出来了?
萝莉的演技实在不错,和其他电影中小孩一哭二闹三卖萌不同,这位萝莉居然是主角队伍里武力值最高的,确实惊人。
好奇之下,查了查她的资料,发现她之前居然演过白雪公主,好吧,这张脸,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至于大叔乔治克鲁尼,表现还算中规中矩,只是很难想象为啥德高望重的他会在这样一部面向儿童的爆米花影片里演一个配角,可能是迪斯尼给的片酬很高?
如果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影片的特效场面捉襟见肘了,敢情是钱全给了克鲁尼了!
中间的这段公路戏我终于还是忍下来了,因为我知道一般影片的预算都是按照40 20 40的比列分配,开头花掉总预算的40%需要抓住观众,中间20%就当滥竽充数,结尾花掉40%需要留下深刻印象, 。
所以当剧情进展到结尾高潮时,我期待着像开头三十分钟那样的影像奇观.WHATADISAPPOINTMENT !第三幕不仅视觉效果乏善可陈,剧情更是烂出了新水准,反派的作案动机和主角的解决方案既复杂晦涩又幼稚可笑。
而且正反双方一律得了“哈姆雷特综合症”,似乎不对人类命运长篇大论一番就下不来台。
嘴炮打完开始动手时就更是惨不忍睹,乔治克鲁尼和休劳瑞,一个来自《急诊室故事》,一个是《豪斯医生》,两代医疗剧男神的对垒,本该是穿越时空来揍你,结果确实证明隔行如隔山,两位大夫们的攻击力简直不忍直视, 连导演都看不下去了只能给些远景,结果远远看去实在分不清扭打一团的两人是打架还是搞基。
说到结尾,唉,怎么说呢,最好的部分是,它终于结束了。
作为一部电影,应该要有精彩的故事,没有精彩的故事,你起码要有有趣的人物吧,没有有趣的人物起码特效能亮瞎眼吧,结果就未来世界的画面就出现几分钟你糊弄鬼呢吧!
这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世上比广告更能忽悠的就是预告啦!。。。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刘判官在此,和我一起讨论电影。。。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最重要是喜欢它所表达的那种希冀。
可能每个人都知道地球资源不足,但我们搞点科研的人更清楚人类生存危机有多么严峻。
从矿石冶炼、能耗、服役到最终再回收,不说环境污染,再过一个世纪,大约有10%(按种类)的常用矿产资源就会被耗尽(相当一部分无法回收),之后人类面临巨大的社会问题。
90%的电力源于核能,钢铁、塑料、水泥、有色合金、药品缺乏,物价奇高,社会等级完全固定。
所以“不放弃未来”真的很鼓舞人。
我也不想放弃,我也不想自己的后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路在哪,我看不到。
要梦想家,也要有实干家,实干家在哪?
我真希望看到有人站出来说,从我做起。
可是,就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如果不是因为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可能我也会放弃去影院观看《明日世界》(Tomorrowland),想想从《钢铁巨人》到《超人总动员》,布拉德·伯德的一系列科幻电影一直备受好评,哪怕是接手碟中谍系列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然而这部电影有着鸡肋一样的评分,让人难以释怀。
《明日世界》从电影讲述的故事,叙事手法,故事核心,人物设置完完全全都是新浪潮之前的科幻模板,其故事核心探讨的是一个多数科幻作品必然涉及到的话题:我们的未来是好的还是坏的。
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二战之后形成了所谓垮掉的一代,他们和中国魏晋时期的文人一样放浪形骸,在迷茫中思考人性。
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科幻作家也掀起了所谓的科幻新浪潮,其中最典型的外在表现就是科幻的天空似乎一下变的灰暗了。
从前的科幻作品中,未来多以乌托邦的形式出现,科技总是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在那里人们丰衣足食过着童话般的幸福的生活,正如电影中男主人公沃克在20世界60年代初刚接触到明日世界所看到的那样,各种嶙峋古怪的高科技,人们以发明为乐,单纯地相信科学的光明前景。
但是这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特别是原子弹。
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一项武器在现实中能有原子弹那样的破坏力,也没有哪一项技术像原子弹一样深深的影响了数代人,整个世界的图景都为之改变。
一个必然的后果不仅仅是反思科技本身,也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这一余波一直影响至今,并且又经历了所谓现代和后现代的洗礼,乃至在当今的科幻界,只要写的是反乌托邦或者反抗政府机器的现实主义作品,都能引起读者一阵阵兴奋的勃起(特别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这当然是某种现实的反映与映射,却也成为一种偷懒取巧的路径,不少人总以为社会强暴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自慰与意淫,实际上本片比大多数YA反乌托邦好太多了。
所以当新世纪的女主人公牛顿看到自己所读的都是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或者《华氏451》时,她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所以呢,我们不应该解决它吗?
”这个名字取自近代伟大科学家的女孩,是一个从小就仰望星空的奇才。
她的父亲是NASA的工程师,众所周知,近来NASA不断削减太空探索的经费,SETI(外星文明探索计划)也一度中止,电影里他的父亲也面临平台关闭被辞退的苦境。
也正是在试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抗NASA拯救父亲的过程中,她也进入了明日世界。
正如我们由于核恐慌设立末日倒计时一样,此时的明日世界对于未来的看法也是一片灰暗,沃克被驱逐,失去了雄心与希望。
牛顿要做的就是给予他这种希望,并随便俗不可耐地拯救一下世界。
前者才是本片的主旨所在,对古老科幻的重新包装与致敬,不然你以为随处可见多到数不过来的科幻梗仅仅是彩蛋吗?
美国在冷战时期有诸多匪夷所思的计划,比如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而正是在60年代国防部提出了所谓感知控制(perception management)的计划,意在通过向受众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息,以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从而预测乃至操控民众的思想与行动。
这一计划在新世纪夸张又阴谋论的版本是美国通过文化侵略腐蚀中国年轻人,让他们愚昧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以达到削弱乃至灭亡中国的目的。
在影片中,这个计划则体现在超光子机器上,这个能预测未来的机器让人看到了自己悲观的未来,从而达到自我暗示和反馈的作用,使心理循环变成时间线的逻辑循环。
所以影片中不断有这样的提问:“假设能预见你确定性的未来,知道你的死亡,你愿意吗?
”当然这个“不该建造”的机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原子弹的影射,正是因为原子弹才导致人类对未来的充满了悲观。
这是本片最为出彩的设定与想象,这意味着未来的预见性其实是一个幻象,继承传统而反传统,本质上它是反科幻的。
因为科幻一直标榜和宣传的自己可以帮助人类预言未来,乃至在科幻作品中各种时光机器和预言机器层出不想,当然每个机器背后的原理和动机不尽相同。
实际上,科幻的作用从来不是预言未来,人类用连连看的方式将现实中的图景和科幻作品中的幻想联系起来,以为两种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那么的明确,然而现实是那么的复杂,虽然并不排除有些作品的确直接创造了一个科学想法的可能性,但很难想象科幻的预言直接促使了梦想变成现实,何况那些想法的实现科幻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
这种“科幻中心主义”做法和李约瑟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寻找领先世界多少年的发明创造一样毫无意义,任何其他领域也能找到无数看似预言的神话,只要你愿意的话。
但是本片也绝非单纯的回到凡尔纳的时代,让人们单纯地对科技充满乐观。
经历了诸多思潮的人们对科学的思考显然有了更深的认识,影片想表达的是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未来的模样,为什么要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未来那么的灰暗;科技带来的后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怀着怎么样的心态是能够左右的,从心理学角度说怀着悲观或者乐观的心态是会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的。
正如影片所质疑的那样是不是因为世界末日我们就有了松懈不努力的借口,即便未来是槽糕透顶的,造成那样未来的不正是今日的我们吗,我们不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吗。
咒骂未来其实是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所谓的明日世界其实正是此时此刻,此地此身啊。
我并不认为《明日世界》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相反这部电影里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成人和父亲。
想一想影片中父亲给牛顿讲的两只狼的故事,一只代表黑暗与绝望,一只代表光明与希望,小时候父亲教给我们的是这取决于我们喂的是哪一只,但是长大了反而需要我们再讲给父亲,这正是经历了新浪潮的孩子长大后对新浪潮的反思,新浪潮和垮掉的一代不正是前人不负责任导致后人产生的心理阴影吗,如果说硬要给这部儿童片一个中心思想,它其实是想告诉大人和家长们我们不应该让这种阴影在孩子心中继续流传下去。
而作为一部迪斯尼电影,科幻元素如同公园里的玩具一样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但其本质是一部老科幻,就好像今天的年轻人看《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公主新娘》每一幕都有心理预期但每一幕都是那么完美,却再也不会有父母在床边讲述这样老套的故事了,一关关的冒险是那么单调又耐人寻味,几乎用上了所有传统冒险幻想的梗只因为as your wish!
)已经很不适应一样。
《明日世界》虽然还没有那么完美,但仍如同情书一般用心精致。
已成中年大叔的沃克与机器人萝莉的告白固然有迎合现代审美的考量,其实是一个小男孩变成老男孩后面对始终不变幻想文学的真情告白,是对那个黄金时代的缅怀,而机器人的死去也象征着那个憧憬美好未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原载于科幻星云网:http://www.wcsfa.com/scfbox.php?id=3421
整部片子就是一个大写的莫名其妙。
-有剧透,但是剧不剧透有什么关系啧,就是个烂片-莫名其妙的开头,聒噪的女主(只能依靠其他路人角色反衬才能表明玛丽苏本质),几个机器人打架走位不能再明显,纯粹为了凑特效跑去了趟巴黎,傻逼兮兮的剧情发展。
终于觉得进入正题了,一看进度条居然只剩20分钟了,后面可以预见地迅速烂尾了,尤其是最后结局到底是个什么鬼?!
大家都觉得女主可以拯救世界,她就正好乱七八糟地想到一个理论,结果莫名其妙地大家就go with it了,摧毁了大信号塔,then what?
大干了一票之后不造干什么,莫名其妙就说we are gonna make it work?!
全程我的表情就跟在看傻逼一样...--以下才是你该看的地方--真·观影记录:休叔出现在:00:03:26.00:07:10.00:07:50.00:11:20.00:15:11.01:28:43.01:41:10.真为休叔不值,居然挂在这两个一看就是烂片制造器女主手上了,简直是在逗我,但是休叔你头发长回来了(虽然我知道是化妆师的妙手回春),我还是很高兴的。
不行不行,我要回去五刷HOUSE...
如果我是小孩子的话估计看到high死了。
不是小孩子也大致喷笑了好几次(我会告诉你我的最大笑点是牛郎气质的仿生人吗?
)。
尾声部分说教意味太浓,令我不能忍地把脸扭向一边,其他还都是不错的历险记呢。
悬念好,主角表现也好。
大家都惊叹这么一个小女生(女二)竟然跟克鲁尼这样的老帅逼对感情戏都能够hold得住,真是不容易!
好吧,轻微剧透了。
因为之后马上看了mad max,所以对此片的感受都被冲淡进了太平洋了,隐约记得还是不错看的,可以推荐。
短評不夠寫。
最近很容易被電影感動,可能是正身處在沙漠之中,一點點的滋融也得被放大,可是我真的認為這部電影很好看,不知道為什麼影評好像不十分好。
他是一部很好很好的兒童電影,就像電影所說的,一些想法會慢慢的浸入你的腦中,兩隻狼中,他就是要你喂給對的狼。
前面開場開得很好,帶出了現今這個世界的絕望,卻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尤其是喬治克隆尼說出:我以前看到的未來不是這樣的,那一刻簡直想起身鼓掌,再接上他的童年,對未來世界的描述等等,這可能是很老梗的場景與畫面,可是也確實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與感動,這不正正是我們現在正在遺忘的嗎?關於開場對未來的詮釋這一點我覺得跟星際效應的概念有像,也真的很打動到我,因為我認為這正正是這世界現在需要的,也是缺少的。
而我們現今正正都在逃避或是忽視這件事,或許也正是這部電影不會得到太好評價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後面收得確實不夠好,前半部我認為十分之好,從喬治克隆尼到女主角,一直都帶給我們期待與希望,直到後面的最大轉折點,發現世界終究到了盡頭,也是很好的,只是女主角意念一轉就破解了驚世大秘密那一刻就破盤了,後面變成了一部真真正正的兒童電影(我認為這部電影本身出發就是兒童電影沒錯,不過前面的好是作為成年的觀察也會覺得好看)。
不過我認為他還是一部很值得讚賞的電影,我在想要是我是小孩我會受到他影響多大?這正正是希望的價值呀,這個世界觀要從頭說起感覺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講,這想像空間對小孩來說也是很美的一部分。
而一眾演員也演得十分出色,由喬治克隆尼帶領新的演員演出也是我認為很希望的一點,女主角也很有魅力,那浮誇卻不別扭的表演十分到位,不過我最想講的卻是演機械人的小女孩-Raffey Cassidy,她的表演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我也是看預告被她吸引才想看的),從電影的所有時空中貫穿,非常到位的演出了各種情節-文戲/武戲/感情戲,這對一個小女生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呀。
更重要的是,她跟喬治克隆尼有一段感情戲,也是我認為是電影中最美麗的設定,機械人跟人類,中年人跟小女孩,這是多麼奇怪卻又美到不可開交的設定,喬治克隆尼的表演當然到位,可是小女孩最後的告白絕對不輸喬治克隆尼,還更有魅力。
而能把這樣組合拍得合理也是非常令人佩服。
這電影的的確確很迪士尼,可是他總是可以在老土的思想中卻也跟著時代一點點的慢慢去走,近幾年的迪士尼電影都給我這種感覺,像是JOHN CARTER我也覺得很很很好看,可是票房評價也不好,我常常認為電影確實是充滿所有可能性,不應該只有這種單純卻不真實的美好,可是我們小時候不正正是看了這樣的美好才努力成為美好的人嗎?至少我是這樣被影響的。
明日纵末日,今日何弃疗。迪士尼狂想曲般的杂烩风格塑造了一个明亮的梦想家未来图景,虽然谈不上什么严谨设定,不过热闹欢腾,个别小细节非常有意思,例如洁齿微笑的机械特工。个人更喜欢不明所以的前半部分,叙事跳跃,显得更加灵动有趣。
剧本之差令人心酸,不是低龄向的错,关键有人味的角色才能被认同啊。
130分钟的电影,前90分钟是第一幕,后30分钟是第三幕,最后10分钟片尾曲。
还是有被惊艳到好多次
明明是十点的电影可我都差点要睡着了。还是前半部分好看
科学逻辑无法让人信服,但是我相信未来肯定是属于不放弃的人。
补标 儿童电影 漂亮的设定 埃菲尔铁塔的脑洞很大 水准到底还是限于题材 新世界令人想起辐射4学院 四处搜寻科学家 前往建设新世界 牛顿估计是第四代合成人 而沃克 那就是发光海洞穴里躲着的博士了 还有喷气背包 不好评也难 忽然想起 星战7女主岂不也是废土垃圾王 还有疯狂麦克斯 果然拾荒客都是不好惹的
花兩億美元拍這麼個廣告也真是夠任性的。
前一大部分真是惊喜连连,最后的收尾地方却竟把我差点看睡着,总之还不错吧~
全片有种迪斯尼公园宣传片的感觉,但整个冒险过程太小儿科,混乱的故事情节,草率的结尾。被选中拯救世界的女主角完全是个多余的毫无存在感的角色。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倒是很有想象力
2019035
想象力太厉害了!
三星半 唉这是什么狗屁的完成度 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到最后20分钟没钱了嘛 把最后20分钟剔除也许好看程度也就比星际穿越低点吧 永远无法抗拒这种有自己节奏 有自己逻辑 有自己思路和想法的迪斯尼 前面1个小时40分钟的铺垫也算是离奇了 结果突然一下急转直下 真的是70%神片突然烂尾啊 唉唉唉太可惜了/7.0/
三主演颜值太低。觉去太无聊太迪士尼。浪费啊。
小姑娘有种赫本附体的感觉,一出道就和大叔们抗气场也真是没谁了
大叔萝莉什么的这种真的是接受无能阿,但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妹子演得还挺好的!再然后。。。我就睡着了。。。再然后。。。电影就结束了。。。妈蛋困的一逼=。=
double大叔与double萝莉?甚至还double小正太!已把我绝杀,加上编剧是心有多大坑有多大的达蒙林德罗夫。
英音小女孩印象深刻。于赴美飞机上
整个就是一迪士尼宣传片即视感。开场还算酷炫,之后持续走低。通篇流水账的呈现,完全抓不到重点,结尾更是收得仓促狗血。有一些亮点,剩下的是大段的话痨。克鲁尼也救不回女主的存在感啦,倒是小萝莉显得惊艳了
前半部分好看,剧情很勾人,后半彻底烂尾,但是我已经被眼神凌厉,身手敏捷,高冷炫酷的机器人小萝莉迷得七晕八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