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作为东映70周年的纪念之作,全片肉眼可见的花了很多钱来制作。
作为日本战国时期的中年爱情故事,信长和归蝶真是绝佳的一对。
故事从一开始狠狠的做恨,到后面相爱相杀,再到最后互相扶持,拍的好了就很有戏剧张力。
归蝶和信长之间既是夫妻,也是辅佐的幕僚,两人互相扶持,一路同行,从籍籍无名走到人生巅峰,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联姻的确是结成同盟最好的方式,姻亲关系密不可分,虽无血缘关系,但因结成姻亲,彼此之间仿佛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屏障一样,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达成共识。
绫濑遥很适合归蝶这个角色,她大气的面容就很符合人设。
木村拓哉在电影里演青年信长就很违和,到后期贴了胡子的中年信长就很适合。
他将织田信长腹黑,刚愎自用,偏执的性格全都演出来了,演技真的好好。
语言的艺术在镜头展现的淋漓尽致,镜头同时切换了归蝶和信长两人独自在房内跳着敦盛的舞蹈。
目光坚毅的归蝶和骑着马率领臣子进攻的信长,就这么一瞬间,他们之间从相爱相杀到互相扶持,关系的转变全凝固在这个舞蹈里了。
看着归蝶跳着敦盛的舞蹈,就跟女诸葛一样,真是充满了魅力。
“你还是那么喜欢装腔作势”。
“你不住在这里也没关系,我会把鹭山给你,那是你成长的地方,对吧。
把它当作你的嫁妆,你想怎么用都行。
” “原来如此,现在美浓到手了,我就失去当人质的价值,对吧。
” “你没必要继续做你不喜欢的男人的妻子。
” “你也不需要继续做你不喜欢的女人的丈夫了,可喜可贺。
” “说得对。
” “那我们要和离了。
” “你提出要求的话,我就答应你。
” “这样不合情理,应该由你提出要求,我来附和。
” “你来提出要求吧。
” “你来吧。
” “烦死了,我说你来。
” 从一开始拳拳爱人之心的男子到后面面对流产的斋藤归蝶,说出那句自己早已是无心之人的话,再到攻打城池时对臣下说女人和小孩一个不留,信长早已背叛了那个曾经的自己。
“既然如此,就由我来背负罪孽吧。
” “我早就舍弃人的身份了,我已不是人。
” 权力让人变得陌生,也越来越让人猜不透。
“不是被敌人杀死,就是先把敌人杀光,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
” 人心最经不起考验,他的权力止于他的欲望。
以前两人无话不谈,而到现在两人无话可谈。
“我自己也搞不懂,我之所以嫁给他,是因为要杀了他,就像我前两任丈夫那样。
父亲逝世后,我只想利用他来达成我的梦想。
而现在他的确是不断往那条道路迈进,一切如我所愿,可是可是我这是怎么了,我好痛苦,痛苦到无法承受。
” “我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一直那么向往大海另一边的异国,因为我想过不一样的生活,去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抛开我的名字,抛开我的家族,过一段全新的人生,真是愚蠢的白日梦啊。
你还记得吗,你曾说过,只要我提出和离的要求,你就会答应,我现在向你提出请求,请允许我离开你。
” 信长一开始就是人,只不过被异化了而已。
夜奔回安土城,和归蝶一起乘船前往异国都只是信长在本能寺大火中看见的幻象,归蝶给他的青蛙护身符让他产生了幻觉。
其实一开始就没有秘道,他没有回到安土城,他也没有和归蝶见最后一面。
太阳象征希望,孩子象征新生,爱情是虚妄的幻象,如梦幻泡影,如电光石火。
“人间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 “我一直,一直都爱着你啊。
” 我于杀戮之中盛放,亦如黎明中的花朵 汹涌的波涛下你是我的救赎,照亮我的灵魂。
霓虹著名的本能寺之变,熊熊烈火燃烧,火焰吞噬了一代枭雄。
当传奇湮灭,蝴蝶翩翩飞舞,跃然纸上。
国内视频平台删掉了信长自刎的镜头为这部电影平添了一抹滑稽的笑料。
该怎么说呢,就算对脚盆战国历史一无所知的我,都知道一个名词,本能寺。
意料之中的结局吧,只能说是。
抛开本能寺之变,或者说抛开一切对历史有意义的事不谈,说一些废话吧。
夫妻本是天然的盟友,五伦之首。
女怕嫁错郎,男人也怕娶错妻。
都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若是天下所有的夫妻灵魂相通,这世间该有多么美好啊。
也不会有那么多遗憾那么多无奈了吧。
现在怎么就把夫妻关系搞得这么紧张呢?
急转直下,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中国人,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对一件事有着截然相反的一句话在等着你。
是的。
大难临头各自飞。
如果,假如,要是真的能比翼双飞,真的感觉到彼此属于彼此,那该是多么美好美妙的生活。
若只如初见,若没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人生就没有遗憾了吧。
人生啊不过就是,一晌贪欢。
让我整理整理语言,怎么骂古沢良太这个野郎。
《传奇与蝴蝶》,没看之前都以为“传奇”指信长,“蝴蝶”嘛,当然是浓姬。
结果前半个小时,传奇与蝴蝶都是指女主。
好家伙儿,木村大神时隔二十年再演信长,青年期人设就跟今年的松润乌龟一样无脑中二,一路到桶狭间都是女主献计定策,文武双全大女主形象立起来了,很好很正确。
开场三分之一的篇幅就把大神的粉丝们得罪了。
你说你一个靠拍单元喜剧走红的编剧,接这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夫妻档的戏,要平衡历史通说、历史研究新说、战争动作戏、感情戏,想拍的出彩是不容易,可要拍烂也不容易。
历史还是感情,挑一边当重点,另一边循规蹈矩,轻轻放下。
有大神奶遥这样的影帝影后撑演技,妥妥的7分佳作安逸拿下。
可古泽野郎偏不,他偏要既当又立,要体现重大历史事件船新的解释,要展现男女主跌宕起伏的爱情,要拍的惊天地泣鬼神,让你们感动地全部土下座喊“布拉沃”!
结果德不配位,一件都没有实现。
历史演绎这一块,桶狭间我忍了,比睿山延历寺、黄金骷髅头酒杯中规中矩;到本能寺烧烤大会前这种儿戏般的“新解释”,我一口“库锁”真想喷他脑门上。
我相信除非开着时光机穿越到1582年明智光秀身边录像为证,否则没有一个历史学研究者敢写出这种本能寺起因新说,写出来就是社会性死亡的结果。
古泽不知道抄了哪一个中二耽美漫画的情节,编出这么一个解释,又把历史爱好者得罪光了。
男女主角的感情戏,历史上着墨不多,其实本来是创作者可发挥空间最大的领域。
要跌宕起伏,来个起落起转合,结果古泽编的第一个“起”就血崩。
两个人靠屠村来升华感情,也不知道这是从哪位电影大师那里学来的手法,当时看得我一脸惊愕不知所措。
第二个“落”又铺垫不够,从干柴烈火到相看两厌只隔了镜头一暗,懵逼,还是懵逼。
哪怕后来两个人用演技堆出来的和解;平行宇宙if线里世界的加勒比海盗+泰坦尼克结局美如画,也圆不上两人关系发展的跳跃和仓促。
就这样在历史戏和感情戏之间左右摇摆,为了求新而求新,桥段之间的衔接生硬,情节缺乏基本逻辑,抠抠索索又不肯拍大场面战争戏,还得罪演员粉丝。
古泽切克肖!
虾罪西牢!
在今年大河剧开播之前就得知了这部电影的情报,一看卡司木村拓哉,二看题材织田信长,这不完全是我的菜吗?
想当年木村演过年轻信长的电影让我印象深刻,这不是再续前缘吗?
期待值拉满。
直到看了大河剧《怎么办家康》,才发现古泽对历史剧节奏的把控和对故事的讲述竟然是这种水平,直接让我拉低了同样是他编剧的这部《传奇与蝴蝶》的期待值。
最近终于看完正片,才发现这不是期待值高低的问题,是根本不应该期待的问题。
先说故事,虽然整个电影长达两小时四十八分钟,但是你不要指望看到什么信长统一天下的历史大戏,这妥妥的就是一部爱情片,主线就是信长和归蝶谈恋爱,两个人的感情就纠葛,至于历史啥的都是背景。
再说讲故事的方式。
和家康一样,也是单元剧形式。
只不过家康是电视剧,可以按集数切分,电影不能分集怎么办?
鬼才古泽就用历史年代切割,我称之为历史年表体。
而且还是不完整的年表,挑着讲。
这样一来整个电影就被“完美”分割为一段段的单元剧了。
接下来说人物。
这电影人物虽然众多,但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打酱油,主要人物就是三个,信长、归蝶和明智光秀。
这里面信长一生可以分三个阶段:前期傻子,中期魔王,后期情圣。
本能寺自杀前最后一句话都是对归蝶表白:我一直喜欢你啊。
这不是一代情圣?
归蝶可以看作两个阶段:前期大女主,后期小女人。
至于光秀,很简单了,为了发动本能寺之变的工具人。
古泽为了给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找个动机,把光秀设定成信长脑残粉,就和现在这种极端偶像粉丝差不多,最后他觉得信长变了,不是他喜欢的样子了,就要杀了他。
和那些对偶像做出极端行为的粉丝差不多。
然后人物转变也毫无过度,突然就性情大变了。
最后,就是信长死之前的幻想了。
加勒比海盗+泰坦尼克号,虽然是幻想,但是也够雷人的,简直无力吐槽。
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你想看什么,古泽偏不拍,你不想看什么,他给你讲半天。
最后的最后,一颗星给木村信长,扮相我还比较喜欢。
魔王与腹蛇女史诗级的爱情故事,可悲可泣?
有两个点不太喜欢:1 虽然浓姬也是女中豪杰,但是把桶狭间奇袭之战的功劳与决策给了浓姬大半还是有些过头,这是信长人生最巅峰时刻,也是魔王布武天下的开始,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思虑与布局。
2 影片把明智光秀描述成一个绝对崇拜魔道走火入魔的变态也很欠妥,本能寺之变竟然只是因为信长不再是明智光秀心中那个第六天魔王所以要除之?
搞得好像偶像塌房后的回踩一样。
影片如诗画卷般浓墨重彩之处是信长两次歌《敦盛》的场景:一次是奇袭桶狭间前的壮志豪情,一次是本能寺之变烈火中慷慨赴死前的悲吟……对于难以考证的感情线,影片以时间为节点流水帐般地叙述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妙在魔王与腹蛇女正是旗鼓相当的配对,相互攻击、拉扯与成全,是经历生死考验的牢固情感链接,最终也更加衬托出熊熊烈火中悲剧的历史宿命。
最后木村在50岁时演了在本能寺之变时死于50岁的信长也算是一次奇妙的致敬。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
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
”
放在这里挺合适。
Eric Clapton《Change the World》歌曲歌词If I could reach the starsI'd pull one down for youShine it on my heartso you could see the truthThat this love I have insideis everything it seemsBut for now I findit's only in my dreamsThat I canchange the worldI would be the sunlightin your universeYou will think my lovewas really something goodBaby if I couldchange the worldIf I could be king even for a dayI'd take you as my queenI'dhaveit no other wayAnd our love will rule in this kingdom we have madeTill then I'd be afoolwishin' for the dayThat I canchange the worldI would be the sunlight in your universeYou will think my love was really something goodBaby if I couldchange the worldBaby if I couldchange the worldThat I can change the worldI would be the sunlight in your universeYou will think my love was really something goodBaby if I couldchange the worldBaby if I couldchange the worldBaby if I could change the world
作为一个特别喜欢织田信长的人,从第一次看预告片开始就真的期待了真的好久了。
虽然一开始就对战国题材搞个横文字标题略感违和感,但是对木村大神和绫濑遥的期待还是把这种违和压了下去。
然而从桶狭间之战开始一种更强的异样,直到后面信长对浓姬说这是我最后的战役的时候的时候差点直接站起来。
信长在我心里就像一种强者的代表,堪称是一种信仰。
从以前尾张的大傻瓜,到打败今川义元,一步步扩张领土,最后离统一天下就差一步之遥的时候遗憾离世,他作为一个传奇留在了历史上。
在我看的野史里面,信长和浓姬之间已经不只是夫妻的情爱,更多的是无人能及的信赖。
虽然因为史实记载不多,信长和浓姬的关系有很多后人的臆测,信长也是个人,肯定也有自己的感情。
这部电影会怎么描述他和浓姬的故事,会怎么通过这些故事刻画信长这样的一个传奇,我很好奇,并怀着这种期待。
东映70周年庆,画面,演员,音乐,都没啥可以大挑剔的。
事实证明这么尴尬的故事就算是大友也拍不出史诗大片,完全就是脚本的锅。
你可以发挥想象,但是不能颠覆人物形象吧。
早上看到日网网友说这部电影就是木村拓哉的古装版日常,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
这个角色真的不是大众心里的那个信长。
这样一部电影,近3个小时时长,实在是太痛苦了。
-以下通篇剧透,慎入-因为本来就是描写和浓姬的关系为主的电影,弱化了有关战争的剧情也不是不能理解。
但是怎么说,有着信长就只是个关主亭白的大男子主义的傻子,没有浓姬提点啥都办不成的感觉。
要突出浓姬很聪明能不能不要通过贬低信长的智商。
他莽,但是他不蠢。
虽然因为我看的野史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势均力敌的,但就算历史上不是,信长的野心和能力在他继承织田家开始就已经一点点开始显现了。
初夜花了那么多时间描写实在是没有必要。
蟒蛇不是教导女儿想啥别说出来,本来以为是个伏笔,结果一到婆家就把老爸的话全部忘光了?
之后两个人反正就是互相讨厌。
这也正常,浓姬是去暗杀信长的,但是按我对古代日本女人的刻板印象哪有那么刚烈的也不装一下,这么跋扈怒张哪有机会杀他。
在街上被扒手偷走了糖以后杀了那么多人以后两人突然就感情爆发了那段我也是没整明白。
反正两个人就这么嘴上没有明说但是爱上了呗。
好吧,到这里我都能勉强接受。
两个人聊天都是各说各的非常不客气。
浓姬一直在嘲讽,然后信长只会吼。
之后信长在进军天下的过程中越来越残忍,浓姬因为爱他所以觉得痛苦,可是怎么就突然要离婚了?
因为流产信长也没安慰她几句的话也太小家子气了。
浓姬是个强大的女人,她能统领后宫,她也能和信长一起战斗。
她不是这种只会嘴上不输人思考模式还全是小女人心思的人。
她的格局更大,不然她是无法一直在信长身边那么多年的。
可要说和步步惊心里面若曦离开四爷的原因一样么,又感觉说服力弱了很多。
信长除了对你吼以外对你做了什么么。
你是战国的女人,你不明白统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么。
从这里开始我的心态基本变成了,你编,我看你能编的多离谱。
然而我还是低估了古泽的脑洞。
我在无语和快睡着之中看到离婚后信长依旧想念浓姬,家臣来报的时候快马去见她,7年不见,浓姬居然还生了重病。
然后信长把她接了回去,他开始不想他的统一天下大业,开始想和佳人一起坐船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离谱,就是离谱。
终于到本能寺的那一段了吧。
浓姬病重没有跟去。
虽然的确她的下落史实没有记载,但私心还是希望她最终和信长一起在火海里共赴黄泉的。
信长说,这是我最后的战役。
明智光秀谋反的理由居然变成了单纯的迷弟丧失了偶像的感觉,我第一次表示很理解光秀毕竟连我都想扇这个信长。
然后信长在最后的最后摸着那个曾经给浓姬买的,又从她手上接过的保佑平安的信物小蛤蟆,看到地板上有秘密通道,然后就逃了出去。
然后带着病重却突然活蹦乱跳的浓姬一起上了去西洋的船,泰坦尼克了一番。
离谱到了这个地步我已经放弃了口吐芬芳开始安慰自己至少没有死在本能寺对信长才是最更好的结果吧。
他还活着,虽然放弃了梦想,但至少过的安宁快乐。
然后我还说服自己接受了怪不得电影名字是英文原来是个加勒比信长的故事啊。
然后,这一切都是信长的想象。
镜头一切换,他还坐在火海里。
我Fxxx。
真的白说服自己了这都什么玩意儿啊。
信长还是死了。
浓姬也死了,虽然不是和信长一起,但来了个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古泽你觉得这很浪漫吗?
我觉得重伤还拼了自己的性命去救信长的兰丸才叫浪漫。
除了离谱的剧情,本能寺这段拍的还是不错的,终于有点战国片的味道了,不愧是大友。
历史上并没有在本能寺找到信长的尸体,所以在神似my heart will go on镜头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和以往信长为主角的片不一样的HE. 可是最后和正史一样,他自尽了。
这段的画面处理的还是很好的。
就在一次次突破下限中好不容易熬过了3个小时。
愣是到看到演员表我都没认出那个镜头加起来才几分钟的胖胖的德川家康是斋藤工。
安土城的CG建模很优秀,希望滋贺县重建的时候能参考一下。
最后我只想说,兰丸才是真爱。
不同于一般的日本战国电影,《传奇与蝴蝶》将焦点完全聚集在了信长和浓姬的夫妻关系之上,是信长人生中“对内”的部分。
而以合战、谋略、政治为代表的“对外”一边,则更多地成为了背景,作为信长与浓姬关系的侧写而存在。
对于几乎“类型化”的战国题材而言,这部作品的角度、主题、表现手法、主要内容,显然都太过于独特,与观众基于类型片既有认知的预期完全相悖。
而它极强的作者性,又带来了导演对各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主题化”活用,让它们为了主题表达而存在,被赋予了相应的全新定义,从而与公认事实有了很大的偏差。
如此一来,它获得不高的评价并不让人奇怪,而这也无关于作品本身的趣味。
如果抛开历史与类型化概念,仅以作品内部而言,这仍然是一部思路完整、表意丰富、指向明确的电影。
可以说,这部电影以“革命家”为主角,强调其“反传统”的精神与梦想,包括了当代化的女性主义视角,而作品本身也带有对战国题材和战国史实的“反传统”感。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有着颇为女性主义的内核。
它将浓姬描述成了信长在理想层面上的“精神化身”,让浓姬在信长的征伐之路上发挥充分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既展现了浓姬自身带有的“当代女性属性”,也不突兀地与信长本人的历史形象结合起来--信长被公认为“革命家”,其征战生涯便是对传统战国秩序与规则的逆反,甚至是对将军制度这一统治体系的推翻,是“以下克上”的开创者。
而浓姬在信长生涯中的推动力,便构成了她自身出于当代女性追求精神的实现过程:对于传统认知中“战国女性”存在意义的扭转。
而在具体呈现层面中,二人基于精神感知上的关系变化,从隔绝到共鸣到分裂再到弥合,便体现在了夫妻关系的微观变化之上。
他们的爱情本身,便是从传统战国观念下的政治婚姻而始的当代化存在,扎根于二人在“革命精神”上的深度共鸣,并在途中经历传统战国环境的打压,最终再行纠偏成功。
在这个思路之下,信长“对外”的部分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电影的第一阶段,我们便看到了导演对二人关系的定性。
信长和浓姬即将成婚,分别接受了信秀和道三的交底指示,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了灭掉对方,属于标准的战国式夫妻--一切出于政治目的,或如此刻的“互相卧底”,也包括了同盟缔结后递交人质一般的“表示诚意”,总之绝没有爱情的真情实感。
然而,以成婚之夜为开端,电影迅速打破了这一传统属性,给出了电影的主题:信长与浓姬的当代化夫妻关系,浓姬对信长的正向引导作用之下的“当代女性精神”。
新婚夜的段落中,导演便直白地强化了传统与非传统的对比。
他频繁地在室内外进行镜头切换,室内是浓姬对信长的逆反,室外则是将信长的惨叫误当作欢好调情的传统武士与女官们。
值得注意的是,浓姬对信长的内在引导性已经在此处得到了暗示:初入房间的信长保持着传统的丈夫做派,对浓姬做出服侍的要求,而打破了其传统姿态的则是浓姬的出手,完全推翻了传统武士妻子的形象。
这正是对后续更大规格事件的铺垫。
在信长以下克上的革命家之路中,起到更大作用的是浓姬。
这种暗示在打猎的片段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展现。
二人都分别表现出了自己的“反传统形象”,打猎归来的信长完全没有大名的形象,而浓姬则更进一步,直接与男性武士对练。
这也形成了二人的初次精神共鸣,以及随之而来的关系变化。
此前,信长在信秀的葬礼上做出了著名的胡乱上香举动,镜头切到了一边的浓姬,已经铺垫了后者对前者的反传统精神的初步感受。
而到了这里,则轮到了信长对浓姬的感受,引导出了夫妻关系的进展。
信长邀请浓姬一起比赛打猎,这便是对战国妻子的“出格行为”,而导演更巧妙地设计了构图与站位的变化,强调这一瞬间的内在意义。
浓姬和信长先是针锋相对,正反打中对向而立,全景中则有女官和武士这样的"传统存在”隔在二人中间,试图用战国式的反应缓解紧张气氛,特别是试图将浓姬“澄清”为传统妻子的女官。
随着打猎邀请的发出,浓姬则冲过了传统人物的阻隔,而正反打中的二人也变成了同向,暗示了关系基于“冲破传统牢笼”的积极进展。
而在打猎的过程中,浓姬的更主动状态也得到了提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对影片的根本内核进行了揭示。
“动物”成为了这一段中“梦想”的象征。
鹿带着二人看到了大海,由此让他们初次产生了反传统梦想的终极形态:彻底离开传统战国环境下的日本,去往大海彼岸的南蛮之地。
这正是信长征伐之路的最终目标,也符合了他日后的各种政策与作风:先成为了右大臣,推翻了足利氏的将军统治体系,随后更进一步地与西方积极接触,从生活方式和文化知识上学习对方,甚至留用了黑人侍从。
而“自己出国”,则成为了这一切行为的再升级,在电影中成为了信长革命精神的最高一级目标,也正带来了其梦想的未竟之悲剧:他在日本国内实现了最大化的反传统,却终究无法抗衡这个国家的整体环境,最终只能功败垂成。
在打猎的段落中,导演便做出了对此的铺垫。
浓姬优于信长的打猎技术,让她更善于获取“动物”,也对应了桶狭间之战中女官对信长的评价:“主公只会虚张声势”。
信长自主的“反传统”形象变得徒有其表,在微观上正表现为此刻的“捕猎动物”--毫无姿态的打猎喜好是信长荒唐形象的一个例证,然而影片中的他却不如浓姬精于此道。
随后,二人追逐着鹿,看到大海并萌生了共同的梦想,却有着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信长几乎坠崖,在浓姬的救援下方才脱险,并由浓姬的先行讲述而得到激发,他在此处的状态,得自于浓姬个人想法的梦想,都表明了其相对于浓姬的“被动”,需要后者的引导。
有趣的是,“离开国家”这个终极梦想本身,便带有一种必然的悲剧意味。
意味着二人对大环境无法根本扭转的有感,方才想要彻底进入新的环境,但其脚步却被本能寺之变打断,这正是时代对他们的压制--一切毁于战国社会下混乱的斗争与权欲。
这种反传统之革命精神在时代之下的破灭悲剧,正是影片的最终落脚点。
而在后续的影片内容中,导演也具体展现了时代对信长和浓姬的影响。
作为先导的是信长上洛后的京都一段。
首先要说的,是影响发生之前的部分,信长和浓姬的关系达到了积极方向下的一个顶峰,围绕着“武力”而发生。
在美浓攻略战中,二人完全脱离了被双方父辈赋予的“传统战国夫妻关系”,并在其中初次遭遇了暂时的时代压制。
在义龙反叛道三的时候,信长打破了浓姬的误解,并没有如传统大名一样地趁火打劫、攻占领地,而是遵守了原本只是一个形式的盟约内容,想要援助道三。
然而,这种“反传统”在道三战败的情况下被压制了,信长不得不屈于现状地“暂时观察”。
武力正是战国时代的重要规则,也带来了相应的混乱杀戮之“背叛”--接替美浓守而获得了武力的义龙杀死父亲道三,正是传统战国环境下常见的背叛,正如同大名们对盟约的毫不遵守。
而武力不及对方的信长则要被传统环境所压制,无法继续履行盟约。
然而,信长与浓姬迅速地越过了这一阻碍。
桶狭间之战中,浓姬将自己的精神高度地融合到信长的身上,在行为上则改变了束手无策的信长,帮助他想出了突袭的对策,扭转其得到的“只会虚张声势”的评价,成为了真正的“革命家”:不再只停留在日常行径的层级,而是逆转了织田对今川的军事劣势,冲破了武力定高下的战国规则,这也符合了历史中信长由桶狭间而走上崛起之路的定性。
这种“冲破”随之落回到了信长与浓姬的关系之中。
信长决定攻略美浓,履行了此前的盟约,随后则彻底解除了与浓姬的既定关系属性---给予二人任务的信秀和道三已经去世,而信长更是回驳了浓姬“你不再需要人质妻子了吧”的说法,二人的关系从此不再有任何传统意味,而得到了精神共鸣与共有梦想下的单纯爱情关系之“重启”。
也正是在这“重启”的一段中,导演将信长生涯的“反传统”推到了高峰:浓姬鼓励信长帮助足利将军上洛,武田和浅井的回绝表明了这一行为的“反传统”--由地方大名直接占据京都之中央枢纽--也会导致全天下因争权而生的群起攻之,而信长则勇于接受,并通过“修新道”这一颇有“更新意味”的具体方式实现了。
夫妻关系的纯粹爱情之重启,上洛的完成,带来了革命梦想的正向巅峰。
随之而来的,则是时代对这一完美状态的打破。
作为先行铺垫的,是信长和浓姬在京都闲逛的小片段。
在表面上,二人依然保持了积极的状态,信长放荡不羁的大笑让浓姬抹掉了传统贵族的妆容,恢复到与此刻信长一样的自由形象,而后二人则在南蛮舞者的指导下跳起了西方的舞蹈,将夫妻关系直接与“西方”联系了起来,而这一段结尾的做爱则将之明确下来。
然而,黑暗负面的信息,已经在此处得到了悄然的传递。
信长为浓姬购买了南蛮人的金平糖,却被流浪汉偷走,二人被迫与对方大打出手,甚至不得不杀人--想要捍卫“非日本”的金平糖,便不得不用武力的方式进行杀戮,而这正是对传统战国环境的服从,也意味着“金平糖”对应的“出国”之终极梦想的必不可实现。
在这里,导演也加入了“佛教”的要素,作为对此后信长“第六天魔王”的引导。
先是杀戮时溅到地藏佛像上的鲜血,暗示了此后的比睿山屠杀,随后则是二人做爱时静立一旁的佛像。
显然,信长对革命的梦想已经与武力杀戮捆绑到了一起,在战国的大环境下,他必须通过武力才能获得实现梦想的能力,而这又会导致梦想的不可实现。
其自我矛盾的悖论,正说明了信长对大环境的无法冲破之悲剧。
虽然此刻的他尚未有更严重的明确行为,也似乎还处在积极的顶点状态中,实际上却已经在无意识中被卷入了战国大环境的黑暗漩涡之中。
为了捍卫“金平糖”而大开杀戒的他,已经失去了内心中根本的信仰,并在后续段落中落实为“我已经不是人了”的自白。
佛正是信仰的指代,信长则给它涂上了代表战国杀戮的鲜血。
而信长和浓姬的关系,也必然同步地陷入悲剧:二人做爱的夫妻爱情顶点,身形却在镜头的虚交之下模糊不清,与周围的佛像完全区别开来。
梦想在战国环境下的悲剧,随着信长征伐之路的深化而愈加凸显。
上洛导致的全天下对信长基于权力的军事针对,浅井长政的背叛,家臣的相继死亡,都是战国规则之下的标准风貌。
信长追逐梦想,却被放置于他与浓姬之外所有人的“战国式视角”之中。
他能做的便是此前对流浪汉所为的延伸,被迫服从武力规则的不断杀戮,否则便会如此时一般地被杀戮。
“第六天魔王”随之诞生,它看似脱离了战国武士的概念,做出了种种武士不敢为之的破格过分行为,但其“纯粹杀戮”的本质,却完全服了战国乱世的内在根本,也正是悲剧的究极形态--一般武士没有信长一般的梦想,也就不会在压制自己的大环境下沉沦到如此之深,也就只是“战国之人”,而不会如信长成为“战国之魔”。
有趣的是,导演充分使用了明智光秀,让他与信长夫妇构成了内在的关联性,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度表现。
在电影里,大部分配角都并没有像样的戏份,只是“传统战国”的功能化背景。
光秀也不例外,同样不够独立清晰,也是“传统战国”的象征,却得到了远丰富于其他角色的运用。
他是浓姬的对立者,而二人均是信长精神在某一面上的“注入者”,因此这种对立便构成了信长的自我冲突。
如前所述,浓姬是信长革命精神的引导者。
在桶狭间之战中,这一点则得到了非常明确的体现:浓姬一个人坐在信长的房间中,舞蹈《敦盛》的姿态与信长合而为一,成为了“逆转武力差距”之精神层面的同一存在。
然而,当信长面临武力对上洛的打压之时,作为其另一面化身的光秀便出现了。
光秀敦促信长出兵反击,“将浅井氏全部杀光”,这也对应了历史中信长对浅井的“非人之举”:将久政、长政、义景的头骨做成了酒杯。
随后的比睿山之战,则是更加直观的一幕。
信长首次自称第六天魔王,完全失去了信仰,而执行他的意志,将延历寺的高僧和老弱病残等无辜者亲手杀死,给人间以地狱之火的,正是光秀--在象征地狱的暗红色光线之下,他与信长完成了精神的传输,先是主动接下杀死一切人的命令,随后则接过了信长的刀。
而在此时,浓姬的存在则变得淡化了。
自称“已经不是人”的信长无视她的流产,带来了夫妻关系的巨大挫折。
而后,则是浓姬作为“信长同一者”的属性动摇:在比睿山之战前夕,她想要劝告信长,却被冷硬地回绝了,此时她坐在了信长的椅子上,也接过了信长的葡萄酒杯,但并没有饮下,而是被信长粗鲁地拿了回去,“葡萄酒之西化革新”与“处在信长之位”的象征意义由此证伪。
比睿山之战中,导演第一次正面拍摄了战场的画面,强调了信长征伐深化之中“杀戮”的增强,这正是对信长悲剧的强化:他追逐梦想,却在大环境之中愈发沉沦。
于是,“光秀”便取代了“浓姬”,成为了与信长更加契合的精神关联者。
这是非常有趣的设计,它让光秀变成了信长与浓姬的第三者。
同时,它也完美地作用到了本能寺之乱的结局之中:象征“传统战国规则”的光秀,此前以“武力杀戮”为主导,最终则具备了“背叛”的属性,彻底破坏了信长与浓姬的梦想,而他作为“信长沉沦一面”的内在本质,则让梦想的破灭成为了信长自己的所为--在国家的环境下,无法摆脱传统黑暗姿态的信长,必然由此亲手毁掉自己的梦想,并不能做出其他选择。
比睿山之战是非常重要的段落,它是最能体现信长之堕落的巅峰瞬间,其中的“灭佛”也被导演用作了信长心中美好信仰丧失的象征。
无论在电影还是历史中,信长都由此事而成为“第六天魔王”,在电影中更是首次强调了自己“天下布武”的理念。
在这里,导演再次展示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个人化解构,让它服务于作品内部的表达。
历史书中多会将“天下布武”作为信长的独特战略方针,而不涉及其他,在电影里则被突出了“武力”这一标准的战国元素,与信长和浓姬“脱离战国命运”的根本理想背道而驰。
由此,信长心中倾向于理想化的“浓姬”一面被抑制下去,转而成为了“光秀”。
这也迅速得到了表象化的表现:夫妻二人的关系,由现实世界中的分与合作为对信长精神层面转变的象征。
在新年宴会中,他先是嘉许了用头骨做酒杯的光秀,随后怒斥试图向自己传达“夫妻生活”的浓姬,对二人的倾向性暗示着自己心中的转变。
同时,导演也借助浓姬的台词,非常明确---几乎是首次--地直言了夫妻关系与内里主题的关系:最开始是为了父命而夺取信长性命,随后则利用信长实现自己的梦想,却无法旁观信长的堕落,因为产生了爱情。
在爱情发生之前,浓姬其实都将信长作为工具,这种纯粹利益驱动的夫妻正是标准的战国模式。
然而,在电影中相当早期的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浓姬和信长的爱情萌生。
在信长被浓姬推动引导的桶狭间之战与上洛之中,二人早已相互吸引,并让梦想成为了共有之物。
因此,精神的被影响、同化,梦想的共通,与爱情的产生高度相关了起来,爱情的存在便成为了对前者的映射,且“只有爱情”的夫妻关系本身也正是“反战国传统”之革命性梦想的一个侧面。
二人的分离也就成为了浓姬对残酷现实的低头:看到信长在追梦之路上的堕落,让她意识到梦想在日本战国中的不可实现。
这便引导出了二人在爱情关系和精神合一上的双重弱化,浓姬离开了信长,而信长心中的“浓姬”也淡了下去。
在二人话别的段落中,导演强调了梦想的完美理想化状态,也对此做出了推翻:无论是浓姬的话语,还是他们在观看的基督教唱诗班,都指向了“西方”,只有完全离开战国日本的社会环境,去到大海的另一边,才能获得单纯爱情为代表的梦想实现舞台。
然而,想要出国就要统一日本并获得权力,这就必然让人堕落到战国的深渊之中。
在这一段的结尾,浓姬走开,镜头中只留下了信长独自一人,强化了妻子浓姬与心中“浓姬”的远离。
而导演也非常直接地表现了信长在精神层面的转变--他先看了一眼耶稣画像,随后答应浓姬离婚,最后的镜头中则被前景里的烛火所覆盖。
由此,在比睿山的“灭佛之火”后,信长的精神信仰在基督的角度上被再次削弱,且在主题表达上更进一步。
这次的西方信仰更靠近他对“脱离日本战国”的终极梦想,被推翻的程度也就更加严重,先是遥望共同梦想后答应离婚的“承认其不可得”,随后则是“西方信仰”本身的变化,从唱诗的灯烛变成了纯粹的火焰--二人追逐着日本之外的美好精神,由此得到的却是比睿山之战中的黑暗之火。
并且,在这个部分,导演着力地强调了二人的分离,甚至几乎全盘推翻了前半部中的成果--浓姬说出离开信长的话语,随后镜头切到下一段里的信长,二人之于镜头的正背所向,之于画面的左右位置,均是全然对立的关系,这打破了狩猎部分中二人的“合一”。
第一阶段是二人的“理想化”,第二阶段则是“理想化”在现实面前的严重弱化。
而最后的第三阶段,自然是二人在爱情力量下的再度反抗,试图在现实中达成梦想。
作为这个阶段的起始,电影展示了夫妻二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退路”,并通过对其的证伪,进一步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也为最终的结局做出了有力的指引。
当二人解除了婚姻关系时,以纯粹爱情为内里的“反战国”夫妻就此结束,而信长内心中的“浓姬”也淡化下去,这意味着二人梦想的终结。
事实上,这恰恰是一条似乎可行的现实出路--在第二阶段中,二人已经感受到了梦想在战国环境中的变质,作为梦想执行者的信长沉沦其中,那么他们是否可以放弃追求,以传统战国男女的方式生活下去呢,二人的离婚正是对此的选择。
然而,导演旋即推翻了这种可能性。
信长君临天下,浓姬也似乎成为了贞家的妻子。
在一组高度对应的段落中,导演用信长接受朝贺的姿态和浓姬的鱼礁耕读,展示了二人对“武士大名”和“武士妻子”的传统回归,随后则接上了二人同步的病倒,强调他们对此的不适配。
而浓姬并未改嫁的事实,让她对传统的反抗更加表面化,也逆反了“命令浓姬改嫁而成为传统武士妻子”的信长,后者显然相对“传统”。
这让浓姬在“革新之梦”中的主导地位得以强化,也是本片女性主义的一种表现。
对传统的不适配,让夫妻二人必须回到曾经共有“革新”梦想的状态之中。
在信长的部分中,我们看到了“浓姬”对他的重要性,同时也再次触及了其中蕴含的不可实现性。
在他灭掉武田氏的长筱之战中,信长在尸山血海中看到了飞上肩头的蝴蝶,这正是其一切征伐行为的意义--因为有了“归蝶”(浓姬)的一面,有了反战国的革新梦想,他基于“杀戮与武力”的战国式行为才被赋予了价值,由长筱之战而彻底奠定的“全国基本统一”才有了具体的目标,让他在获得权力后改革日本与远渡外国。
在信长接受恭贺的段落中,他看到了浓姬的幻影,也是类似的表达作用。
然而,在这个战场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的终不可为:信长保持着杀戮的魔王之姿,而“归蝶”实际上也并没有治愈他。
而这样的表达,也在信长的梦中再一次出现,身处三途河一般的场景中的他,看到了怀抱孩子的“浓姬”,想要追去却被冤魂们拽住脚步。
这是非常复杂的一幕,它展示了信长在“三途河地狱之战国”中对“浓姬”的渴求,而“孩子”更是象征了他的“未来”,然而他却终究被武力杀戮的冤魂所阻碍,而在另一方面,“浓姬和孩子”自身也只是沉入了三途河之中,对未来的梦想就此在两个角度上破灭了。
随着第三阶段的推进,信长和浓姬从自己无法适配的“无梦想传统”状态中脱离,他们的宿命便是对革新之梦的不懈追求与迎接破灭。
首先,信长对“浓姬”一面的倾倒成为了主要内容,其自身的“第六天魔王”属性也随着“光秀”的弱化而逐渐隐去。
在二人复合的段落中,导演再次动用了站位与构图的手法,使之与前两个阶段中夫妻关系的变化节点串联了起来,与第一阶段的相关段落高度对应,形成了对“追逐梦想”的再一次努力:信长先是直接踹开房门,牢牢占据画面中央,展示了“话语权掌握者丈夫”与“第六天魔王”的传统形象,随后在女官“需要帮助的是你的丈夫”的劝解中瓦解,与浓姬的构图关系变为左右对称的平等,并向她低头恳求,同时消除了两层的传统形象。
随后,浓姬也在非常表面化的层面,对信长的征伐赋予了意义。
信长向她展示了安土城天守阁的“坐拥日本”之壮阔景色,但她却表示“只为了这么点东西,你真的太滑稽了”,否定了“统一全国”作为传统大名目标的意义,引导着信长去看向日本之外的世界。
“以征伐日本而离开日本”,正是信长与普通大名应有的区别,也形成了他不断战斗的动力。
在这等话语下,信长才重新找回了生机,而此前纯粹以传统武士目标的行为则只会让他患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之中,信长从未真正展示过“浓姬”与“光秀”的混合状态。
以现实情况而言,他必须以武士的方式去获得权力,才能完成革新的梦想,而这也正是其不可实现的根本原因。
因此,“浓姬”和“光秀”只会相互争斗,而永远不会合而为一。
随着浓姬的回归,信长在日常生活中快步小跑,尴尬地喝下苦药,这一切都让他几乎回到了影片开头时的“吉法师信长”,而全然没有了君临天下的大名之姿。
这也迅速得到了进一步的具象化,信长在军事合议上走神,甚至纵容了家臣们的哈欠。
浓姬的回归,原本是夫妻二人再次合力探索梦想实现之路的标志。
但信长在此刻完全偏向“非武士”的状态,却再次打击了二人的努力。
而作为信长内心斗争的外露表现形式,光秀和浓姬的对立也得到了深化--信长将时间都放在了照料浓姬上,而光秀却则在房间外叫住他,强调其必须“回归魔王之姿”。
这一幕非常明确地点出了信长在战国环境里的困境,他只能在“吉法师信长”和“魔王”的两极化中二选其一,无法取到中间值,前者无法获得权力,后者则在沉沦中失去梦想。
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光秀的存在得到了彻底的活用,直接形成了对信长“保护梦想之挣扎与失败”的表现载体。
著名的“信长殴打光秀”事件,正是第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光秀口中信长“恢复魔王之姿”的途径,他希望用招待家康时自己被殴打的表演去树立主公的威严,而信长的脸部在此刻也融入了黑暗中,象征着“魔王”的回归。
因此,这场招待中信长对光秀的殴打,这就被赋予了丰富的表意内容,这也是电影对历史著名事件的又一主题化活用。
它不再是信长自发的暴戾举动,而成为了信长和光秀为了“恢复魔王”的合谋,也是信长对内心中“光秀”一面的重回。
事实上,正如光秀所说,信长必须保持住威严的形象才能延续统治,“浓姬”则会毁掉基业。
对信长的梦想来说,基业的崩塌也意味着逐梦力量的丧失,因此他有必要和光秀演这一场戏。
然而,这却是一次失败的演出,信长无法完美演绎魔王角色,殴打得非常勉强,甚至中途干脆离场。
在这里,导演也用巧妙的手法强调了信长心中“光秀”的彻底淡出:段落以信长端坐正席的构图开场,并以信长离席后空荡的正席为结束,此刻在平面上居中而似乎端坐在正席的变成了光秀--“光秀”从信长的心中离开了,成为了完全独立的存在,这对应了这一段中信长作为“魔王”的表演失败与提前退场。
因此,这也就奠定了信长的悲剧性。
被家康看穿一切的他必将如光秀所说,失去对方的臣服,随之迎来战国环境里失去权力后的逐梦失败。
导演让信长和浓姬同步地做出了“遥望梦想标志物”的动作,前者是代表统一日本,且以外国技术建造的安土城天守阁,后者则是南蛮的乐器。
有趣的是,导演并没有将本能寺事变单纯地当成“梦想破灭”的单向坠落过程,而是安排了又一次的“合力逐梦”,并让它达到了力量与结果的巅峰。
在其前夕,信长向浓姬表达了本能寺之行在本片中的意义--指挥四国攻略战,完成天下统一,随后出国实现梦想,这正是二人梦想在现实世界里的实现模式。
而在本能寺之变的段落中,我们看到了二人合力形成的巨大能量,他们几乎冲破了战国环境--作为信长传统一面的主导者“光秀”,“背叛与杀戮”的一贯作风--设置的不可对抗之阻碍,让自己对梦想的追逐仿佛在现实里获得了成功。
信长手握浓姬赠送的护身符,让浓姬的精神与自己合一,随后在电影里首次展示出了“光秀”与“浓姬”的融合:以魔王之姿震慑明智军,心中却以“浓姬”为主导。
并且,导演还活用了史料中“信长持弓杀敌”的细节,将之与夫妻初遇时的打猎呼应起来,让信长的“魔王”与“吉法师”完成了融合。
在全片中,信长始终受到战国大环境的规则困扰,让他无法在吻合规则的前提下保留梦想的纯粹之心,随之获得实现它的能力,直到本能寺的一刻。
因此,他也终于可以冲破“传统战国”给予自己的身份束缚。
在最后一个房间中,导演安排了三途河之梦中出现过的巨树远景,将之揭示的“死于战国环境”宿命从梦境带入了现实,而此刻信长身处的熊熊火焰,也正是此前“魔王降临”的比睿山之战中的要素,是代表杀戮的地狱之火。
手握着浓姬护身符的信长,最终完全脱离出了这一切,并与浓姬真的抵达了外国。
然而,导演显然不敢完全虚构历史,而以主题表达来说,梦想的实现也终究是不现实的。
无论是对“光秀与浓姬”的合一,“魔王和吉法师”的融合,还是终于完成理想模式后的梦想实现,其实都只是致命打击之前的反向蓄力而已。
在此前的部分里,导演借用信长拉断弓弦的历史细节,暗示了“吉法师”的弱化。
而从脱离本能寺开始的一切美好画面,其实都只是信长的幻觉,其绵长的篇幅与丰富的细节,强调的只是梦想的虚幻程度之大,以及信长对其的执念之深而已。
其表现越有力,就越反衬出随后回归现实的暗淡。
最终,他对浓姬说出了“我一直很喜欢你”,确认了二人的纯粹爱情,也看到了二人出海奔向南蛮的景象,但这种梦想只能在“精神”与“幻想”的非现实世界中实现,回落到的现实世界则是比睿山的大火,是他堕落入战国深渊底部的极致之地。
著名的“人间五十年”,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几乎完美的运用,夫妻二人的梦想不可实现,终将如漫长想象一样地如梦似幻,而梦想家信长身处于现实中,也必须接受“岂有不灭者”的答案。
他终究要被卷入战国的规则,死在三途河与杀戮火焰之中,而注入“浓姬”精神的护身符实际上也早已失落于战场,“梦想家”被大环境剥离开来。
他唯一能做的现实反抗,只是死亡方式的选择。
导演似乎借鉴了《黑田官兵卫》的思路,让信长并非切腹,而是用自刎的方式结束生命,从而表现出了他对于“传统武士方式”的挣脱,他对梦想的追逐,在现实里也只能完成到这种程度而已。
同样地,浓姬也只是完成了不知真假的南蛮乐器演奏,更永久且确定的现实则是死亡。
她的病情源于对传统战国妻子身份的不适应。
与信长的复合带来对梦想的追逐,与持续进行的“治病”构成同步。
而在最后,浓姬的病也没有痊愈,反而死于此处,正对应着信长“逐梦于现实”的失败。
信长此前对“找回光秀”的不成功,以及对“浓姬”无法改变的完全倾向,正成为了“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并毁灭一切的导火索。
在对本能寺之行的表达中,信长试图以战国大名的姿态创造梦想的实现条件,但“光秀”的行为完美地推翻了这一切:“传统武士信长”的存在,在现实里便意味着“梦想家信长”的不存。
信长在战国环境中的积极争取,引发的只是必然的毁灭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梦想的破灭甚至延伸到了“孩子”代表的“未来”之上。
它开始于信长的梦,也是导演为了主题表达而设计的又一个角度。
在照料浓姬时,信长提到自己不需要再做大名的日常工作,因为三个孩子已经独当一面。
由此可见,"孩子”带来了信长“从大名姿态中脱离”的未来。
然而,在本能寺之变中,继承信长的家督之位,从而最直观地解放了他的长子秀忠,却同样死于二条城。
这无疑对应了三途河之梦中“孩子”与“浓姬”一同的溺毙结局,推翻了信长希望中的未来。
而“孩子”的存活,只出现在了信长在幻觉中抵达外国的时刻。
事实上,在影片尚在积极一面的第一部分中,悲剧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桶狭间中信长对今川军的杀伐,为了上洛而联姻浅井家时将女儿茶茶送出的政治婚姻,正是他对于战国环境的无意识顺从,而由盛转衰之关键节点的流浪汉之战,本身便是本能寺中夫妻二人战斗的预演,爱情也会在佛像的面前失焦。
这部电影充分地调用了信长在史料中的人物和事件,将之化作了自身“当代女性”之主题的表现工具。
它完全不像普通的战国电影,理应成为内容主体的元素反而成为了背景和“途径”,作为“革命精神与梦想”和“表现载体之夫妻关系”的辅助存在。
这让这部作品必然面临很大的争议。
一方面是源于对“类型化”模板的逆反,一方面则是对史料定性的“推翻”,最典型的便是对“魔王”和“灭佛”的解读:前者成为了“战国究极存在”的象征,而后者则从“打破僧侣不可侵犯的革命行为”变成了“堕落为战国黑暗的究极无信仰形态”。
它当然有争议,但所有人都必须承认的是,这是一部足够“新”的日本战国电影。
从“当代女性主义”的“当代化”主题设置,到对历史的解构方式,都是如此。
并且,对于信长这一人物,它也做出了比传统作品里更丰富的“悲剧”意味:在一般的理解中,信长的悲剧更多集中在“统一天下前夕的灰飞烟灭”上,停留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幕,而本片则让其悲剧成为了延续整个人生的必然存在,是信长作为“革命家”的根本悲剧--在战国之中,他想要革时代的命,却只能被时代反过来吞噬,被困在时代赋予的“传统”之中。
而这一切的“新”,在信长与浓姬奔向“当代化”的失败结局之下,又与日本美学中经典的“悲剧倾向”结合了起来。
它的结尾正是这种倾向的高峰,这一幕让人不自禁地想起了大河剧《龙马传》的最后一集。
无法逃过刺杀而濒死的坂本龙马,听到中冈慎太郎“你还要出海去环游世界啊,不记得了吗?
”,在低声的回应中阖然长逝。
他是幕末时代的革命家,让世代对敌的萨摩和长州二蕃达成了萨长同盟,展现出了对“蕃国传统思维”的打破,自身也支持开国与西化。
然而,就像对其“倒在黎明之前的最黑暗一刻”的描述一样,在新时代马上到来的时候,龙马死在了最“幕府时代”的暗杀之中,被旧时代吞没了。
这一切,都与信长形成了高度的对等。
而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信长也和龙马一样,在虚幻中看到了眼前的星辰大海。
唯一有大病的是编剧古泽,明显大河剧和这个电影一起准备的,虽然试图将魔王变成凡人,但是人们固有的思想里还是难以接受,导致整个片子看起来有些破碎(信长的身份变化,或者说心里变化的铺垫不足),时间线是唯一Line,但估计因为经费原因,没有达到《女信长》的上下两部的长度,这更加使得电影,有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比如说获得信浓,明显感觉两人情感会有变化但是立马过渡准备上洛,历史剧生生变成了情景剧,一个情景只为下一个情景铺垫。
看到中间的剧情导向明显让我想到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无是处的尾张笨蛋终于配得上了信浓全能小公主,一开始我以为会是大女主,参考女信长,让浓姬成为信长的影子,获得信浓后两人的地位变化让人感觉突兀(虽然逻辑合理,但考虑剧情起码应该是平等的,结果直接主仆),地位的巨大差距打破了平衡,浓姬直接透明了,明明是男女主,中间明智光秀直接第三者插足,这里也交代了,被刺原因,“没有爱,就会产生恨”,明明我将你推向顶峰,你却“张无忌”,爱江山更爱美人,想和浓姬远走高飞。
最后为了将感情线的关键定情信物闭环(这是哪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船上镜头又想搞煽情(泰坦尼克号?鬼畜),但还好编剧想起了这是东映七十周年,让两人起码死在了日本。
电影各个类型在各自的情景里没有完成统一,这在古泽的大河剧里有同样的问题,每个一条线索没有在时间上同步进行。
就像几个小电影拼贴而成,结构↑简直就是对村上春树的拙劣模仿。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这么多年来,谈起日本的国民女神,依然绕不过绫濑遥。
她一直在变,也始终没变,但不管风向如何,规则怎样,似乎有她一席之地,就是共识。
看她演戏同样如此,不管角色善恶,也不管电影优劣,她还是可以撑起那段时间的赏心悦目,这种悦纳,早就超过了相貌赋予的先发优势。
比如她最新的作品《传奇与蝴蝶》,就不是一部好片,但不妨碍她在里头发过光,点过火。
而且,她来饰演织田信长的妻子浓姬,存在一个怪有意思的「得偿所愿」。
六年前,绫濑遥在《本能寺酒店》里的角色仓本茧子,因为穿越回四百年前,得见境界非凡的织田信长,对他萌生敬意,并在自己察觉之前心生爱意。
那时候未成的恋情,这次相对名正言顺续上了,而对手由堤真一换为木村拓哉。
《传奇与蝴蝶》织田信长有一个别称,「尾张大傻瓜」,《传奇与蝴蝶》里有更多篇幅体现他的憨劲。
对应的,是绫濑遥广受坊间喜爱的其中一个特征「天然呆」。
浓姬颇有英雌之相,呆是不呆的,但是仓本茧子作为一个想当历史老师的人,面对主公的封建权威时会感到惊诧甚至公然忤逆,由此构成呆式笑料,是颇为强硬的胡闹,最终是让故事服从半部喜剧,让演员服从刻板印象。
《传奇与蝴蝶》两部无形呼应的电影,诚然都很辜负影迷。
但非要从里头打捞一些好的部分,肯定离不开绫濑遥这个演员。
她神奇的地方,是哪怕在一些烂片里,也能够找到让自己发挥的地方,或者说,她有在一部作品里成为被欣赏的那个存在。
《本能寺酒店》拿捏失准的所谓喜剧,远不及「天然呆」对于现代都市失心人的加成。
仓本茧子以当下普遍的游魂姿态闯入历史语境,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化冻织田信长表象的威严,也让历史观照的宏大稀释了个体迷茫的微小。
十分套路的鸡汤故事,略微取胜的是这种对照与交融。
《本能寺酒店》浓姬也是这么一个功能。
《传奇与蝴蝶》原本优胜的地方,是在一个封建故事里,通过她来添加反差中的现代性,对历史进行再度书写。
面对年少时粗鲁、笨拙的织田信长,浓姬更强大的武艺、更敏慧的韬略,不仅扭转了对方对自己的轻忽鄙薄,而且成为挽救对方性命和声望的关键。
电影的前半段,透露出浓厚的女性意识甚至女权思想。
但是随着时间快速推移,电影因为浓姬价值的式微,甚或是主要角色性情、故事方向变动的突兀,整体变得越来越乏善可陈。
《传奇与蝴蝶》绫濑遥在这些电影里,不仅仅是当中最大的看点。
电影对她的取舍拿捏,决定了自身的高度,即她戏份的多寡好坏,衡量了这些作品的优劣。
这种演员与作品的紧密牵系,要比主角带动全片全组的作用还要再大一些。
才三十多岁的绫濑遥,早就以极强的贴合度,成为某种镜像和标杆。
所谓「国民女神」,现在看来,是有更多跳脱单纯皮相的意味在的。
这么说,也是因为身材傲人的绫濑遥,在刚出道的时候,顺应公司定位和安排,曾被打造成跟「本能」相关的那类明星。
不过这位从广岛乡下走出来的女孩,亦曾被苛刻的娱乐环境指摘相貌上不够主流的地方。
然而这些年,日本诸如「最想交往的」「最想一起出游的」甚至「最想出轨的」各种神奇明星榜单上,绫濑遥都是排头的常客。
比起从被嫌弃到被肯定的「励志」成分,更值得一说的是她由此绽放出的独特气质。
由女友到情妇,可以提炼出纯情到春情的过渡。
日本宅男文化独步天下,在盛产对应视觉产物的同时,自然派生一套看似矛盾其实归一的普适审美,即既要性感,又要清纯。
从非常世俗的角度来看,性感主要与身形挂钩,清纯主要和年纪牵连,而二者都要跟眉眼对应。
绫濑遥的五官或轮廓,单打独斗确实没有太多胜算,但是配合起来,就能跟「舒适」「顺眼」「元气」「治愈」等等词汇关联。
刚出道的时候,戏与人就有在相互试探中表现出贴合的默契。
尤其是跟本木雅弘合作的《幸福的王子》,她演温柔善良的先天性心脏病女孩光石兰,还有跟山田孝之拍档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她演全能型人气美少女广濑亚纪,角色太好,形象太妙,二十岁没到,火了。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这些日剧里,取的是她纯的一面,是把她完全摆脱欲的捆绑。
于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外人还在揣测她「适龄」地完成写真到影像的蜕变,可要是忌惮,甚至嫌厌自己的身体,那也不是绫濑遥的旨意,毕竟哪怕起初被抨击长相的时候,她也没有萌生动刀子的兴致。
所以再过几年,她也会接《巨乳排球》,一部品质一般,但能让她拿下日本电影学院奖最具话题演员奖的电影。
这电影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纯和欲的交锋上,它的梗概是为了激励接管的「笨蛋」男生好好打球,绫濑遥扮演的新教练寺岛美香子答应他们赢球就给他们发放视觉福利。
学生们由此奋发图强,但她开始对承诺惴惴不安,事实上,这个决定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巨乳排球》日本很多电影都在用一种荒诞得颇为「动漫」的方式来寻求自我,这部也是。
在电影内在的升华逻辑里,一方面是世俗欲望与热血理想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放大的性与情在奇妙调和。
用来形容绫濑遥,也有表层上的准确。
她只是在走自己的路,用身体,用神采,用内在的坦荡、无忌,来以多变应万变。
那么小的年纪,绫濑遥已经洞悉了,大差不差的撩人姿势只是入场的基本,想要突围乃至长青,得有更长青的戏做支撑。
她在顺应本色的道路上,担纲主演东野圭吾经典名作《白夜行》。
唐泽雪穗一角,既要她回到少女时代,又要她跳至熟女阶段,时光荏苒,两种气质的拿捏,在一个悲情故事里被二十岁的她完美驾驭。
《白夜行》内在又有一个叛逆的逻辑。
对于唐泽雪穗而言,杀人是绝望、愤慨中的解脱。
对于绫濑遥而言,自觉挑战是未雨绸缪的进阶历练,她似乎很早就不再相信那种由打量目光所构建的暖棚,于是在一面善用优势,一面又打破优势。
私生活上的清洁,譬如不事张扬,也不去争芳斗艳,她最美好的一面在光影里翩跹,而又不断利用美的反差,来制造喜感或酷劲。
被内地翻拍得一塌糊涂的《我的机器人女友》,绫濑遥却能吃透「非人」里「人」的情味。
她对于女性超越性别的力量的呈现,还有《女座头市》,虽然电影并不出彩,但是她扮演的盲人剑客阿市,尤其是在群殴杀戮中,叫人见了就难以忘却。
《女座头市》再过几年,日剧《八重之樱》更能实现她女中豪杰的戏梦,这位「日本的南丁格尔」,终将叠加阿市,在男女不平等的古代环境里,打下《传奇与蝴蝶》前段的女性光华。
而当外在的冲突转向内在,动静交错中又有另一番动人。
《完美的蛇颈龙之日》是在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里铺就故事,《天国与地狱》则是与杀人狂魔交换灵魂的正义女警,高速切换多种表情、情绪的疯狂,这与现实,与演员的距离,造就戏味本身的高涨。
《天国与地狱》这样好的演员,也没有什么包袱,看她在喜剧里发挥天然呆的特色,也似乎是些再自然不过的期盼。
尤其是口碑超好的《萤之光》,一反工作上的风火,生活中只想宅家休闲,十几年前文化中新提炼的物种「干物女」,即放弃恋爱,只想慵懒度日的女性,放在当下依然拥趸无数。
不只是生活、精神状态与当今所谓适龄青年愈发契合,而且,干物女更是倒逼人们思索不婚恋背后,是比起男性过分辛苦的人生操作,或者依然可以回到日本许多电影的主题,即对自我真正的追寻,别于国产故事那种瞻前顾后的粉饰,逼近欧美对自我靠向灵魂端的凝望。
《萤之光》绫濑遥当然是有跟无数角色适配的塑造性,不过更重要的是,她活出了那种恬淡,私生活低调与清洁,不争奇斗艳,不哗众取宠,因此性感可以加上「清雅」这一前缀,也因此她与传统性感女性可以拉开身体乃至精神的距离,预示着她能以更高级的性感,走更广阔的大路。
接了这么多戏,尤其是那么多喜剧之后,当是枝裕和被问到,为什么还会选择绫濑遥来扮演《海街日记》沉稳娴雅的大姐香田幸,他在肯定她的漂亮、端庄之余,强调现在的日本社会,她举手投足的这种优雅也是稀罕之物。
《海街日记》那部具有极强抚慰性质的电影,让人在镰仓的海与风中,被日式四时熨平心头褶皱,而绫濑遥的温婉与坚韧,就是里头最适意的力量,会让人想起绣球花,想起梅子酒,想起如姊如母的亲切、安全。
她真是一部戏,就有一部戏的别样清爽。
一如《今夜在浪漫剧场》,她是个触不到的恋人,但更是象征着光影魅力的存在。
在想象空间叫人迷醉,不在话下,而更奇妙的是哪怕在现实的鸡飞狗跳中,她也能带出堪称纯爱级别的光来。
这是内生的浪漫,多数演员终其一生也效仿不来的引力。
《今夜在浪漫剧场》观众喜欢她,选择她,也是对这种戏我难分的品格进行买单,而绫濑遥自己,依然谦逊地,顽韧地,又在另一部戏里,找她的光去。
看到一半感觉无语,不明白织田信长怎么就变魔王了,男女主你们刚血染贫民窟(顺带一槽俩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还学小年轻玩鱼龙白服,好罢!)居然就能随便找个破屋一起睡觉……当时心想确实对得起这个评分。但火烧比叡山延历寺那段群僧念经、妇孺尖叫、烈火燃烧的氛围特别有压迫感,“敌在本能寺”时念辞世诗(“人生五十载,去事恍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的织田信长也还不错。AIA最后决定打四星的理由,和别人不一样2333,我给好评不是因为绫濑遥或者木村拓哉(看的时候完全没认出木村直到结尾滚动演职员表才恍然大悟,乐),而是因为里面垂怜经(Kyrie)那段唱得很棒我很满意,挂的圣母子像也特别美特别spanish school(虽然最后没找到那幅画确切是谁的作品QAQ)(你!)
好看的 这样的织田信长,如梦中不死才好
没有传说中那么难看,电影时长太长,看了三个晚上才看完,也得以认真仔细沉浸式看。不知道织田信长本尊是怎样的,反正木村拓哉的信长很有意思。三国时期的历史片,看起来总觉得没有意思,这部没觉得难捱,反而被二人的爱情感动hhhhh。俩人在大街上加入歪果仁的舞蹈队伍过于艺术化处理,原来是为了和结尾的臆想呼应。当时还真以为改写了历史,对出现的铁达尼号上的杰克和露丝大笑。而浓姬弹鲁特琴,让我想起了卡拉瓦乔。岐阜、天守阁…原来都和信长有关。另,德川家康好阴险啊。
作为愛情片来说,非常大气。规格、演技绝对值4⭐。换算成分数的话...其实离8分片差得很远,但6分不到真不至于,所以打上4颗⭐。很喜欢这部电影里木村的演绎啊!因为“木村拓哉”出来的次数很少!半化蝶式结局。
这样的剧本就能开机吗。。。。
影片中段,通过非凡的化妆术(一眼就看出是织田信长氏)和明智光秀的自报家门才恍然大悟。至此,所有的角色都理顺了。若果提前知道故事背景和涉及到本能寺之变这一段,我早就第一时间快马加鞭屁滚尿流地下载观看了。
#SIFF2023#电影节打卡绫濑遥又一部不太好看的电影✅。拍得还是挺用心的,但为了以两人的感情为主线串联史实而刻意安排的一些模板式情节让冗长的3小时显得十分无趣。前半段浓姬的发言让中国观众捏一把汗,好歹后面稍微圆了回来。那会儿小遥刚阳康吧,状态倒是挺好的。
听劝,三个小时干点什么不好?看维基百科都比看这部性价比高。一颗星给第六天魔王,一颗星给大神跟绫濑遥。大启友介:本能寺是我最后的倔强。哦对,全片最佳大概就只有德川耳语明智光秀的那句“演得不错”。
片如其名 很传奇
家喻户晓的人物,大河剧拍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怎么也算是把信长和归蝶的爱情故事拍出新意了吧。但篇幅太短,有新意也就那么一点点,没办法。
又硬又尬,这是传奇还是爱情故事?最后幻想那里也太离谱了,而且就算不转回现实也都知道他俩都没了吧。
怎么说呢 两大顶流明星加最强大的战国IP 也就这样了 还是文字更有想象空间 ——人生五十年
我很少打这么低分的,真的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特别一言难尽。3个小时实在太痛苦了。本来想就短评一下吧但是越到后面槽点越多还是开个长评吧。编剧你给我站出来你还给我一个真的第六天魔王!!!
夫妻俩头一夜就玩摔跤,浓姬成了织田的诸葛亮,微服私访为个金平糖弄出群架这种增进夫妻感情的桥段,以及后续所有的沟通方式包括离婚都实在是太过现代而缺乏可信度。本片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很违和。最后织田做梦和老婆乘外国船神隐,在船头那泰坦尼克的既视感,实在拍得出戏。
木村信长: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绫濑遥那段给丈夫表演的演讲,太牛逼了,太牛逼的女人了
一开始完全看不懂要表达什么,前几幕以为是不是模仿古老日片的风格(查看评论区后发现应该不是),不过后来也就接受了本片没有宏大叙事的事实?可惜了那么好的布景。后面还是挺入戏结果就这样。
求生本能悬崖边抓住的手,蝴蝶般的美梦只想乘船远航,可如日中天的势力还是放弃不了家族和名号,在本能寺的大火里结束了传奇。
架子太大,最后落在“我其实一直爱你”,这不行,格局拉胯,全片都保持这种空虚感。天下布武和儿女私情也并不矛盾,但是没讲对,太死板了。大友啓史也真的是,长脸了,敢拍到160分钟,真以为大河剧啊。
服化道,方言台词包括表演都有看点,但五分钟足够,困死了,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