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普通的夜晚,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已经下班,只有前原昭夫还留在那里眷恋不去。
其实,报表并不是急用,也没有加班费可拿,他只是潜意识里不想回去,不想在朝九晚五之后,回家还要面对妻子的脸色,孩子的冷漠和母亲的年迈糊涂。
但电话响了,老婆八重子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催促他赶紧回家。
家中静悄悄的,黑灯瞎火,门窗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而八重子正趴在地上拼命地擦洗着什么,更可怕的是,花园里躺着一具小女孩的尸体。
当时昭夫脑子里嗡的一声,就这样,他勉力维持的那个世界在顷刻间分崩瓦解了。
月黑风高,是个适合转移尸体的夜晚,在途中,昭夫想了很多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切,要从母亲受伤后开始说起。
最早,是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女儿出嫁了,儿子不在身边,母亲政惠独力照顾疯疯癫癫的老伴,整整七年,父亲过世,政惠的身体也被拖垮了。
为了照顾摔断腿的母亲,身为长子的昭夫责无旁贷,只得带着老婆孩子搬回了老家。
换了环境,一切要重新开始,但所有人都过的不如意。
政惠老了,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她想帮着做家务,结果却越帮越忙,婆媳矛盾不断激化。
八重子也不容易,管着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与婆婆不和,却又不得不和其共处一室。
沉默寡言,相对无语,平静的生活下暗潮涌动。
亲人间渐渐变得冷漠而疏离,昭夫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政惠受不了那个压抑的气氛,拒绝与他们同桌就餐,没多久,昭夫发现母亲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妹妹反对将政惠送进老人院,她说,母亲在老屋住了一辈子,那里有她对父亲的全部回忆,离开,对老人家来说太残酷了。
她说的很对,昭夫哑口无言,只得继续背负着重担前行。
面对压力,大人们选择默默承受,但孩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十五岁的直巳无法融入新的集体,性格懦弱的他在学校里成了被欺负被捉弄的对象。
他向父亲求救,但昭夫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男子汉要勇于面对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直巳的境遇并没有改善,但他再也不会向父亲倾诉了。
在沉默中爆发,面对强者,他不敢反抗,转过来他就伤害比自己更弱小的,于是大错铸成无可换回。
《红手指》不是一部普通的推理片,凶手是谁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得到解决,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凶杀过后,这一家人会怎么做。
昭夫本打算报警,但八重子几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如果报警,她就自杀。
如果被抓,不止儿子的人生完结了,作为父母的他们人生也完结了——这个理由甚至让昭夫同意了弃尸的做法。
于是,他们趁着夜色清理了现场,然后在忐忑不安中等着黎明的到来。
手法业余,漏洞百出,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天,就有警官登门拜访,前原一家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掩盖罪行,昭夫开始撒谎,谎话说的越多,就越容易露出马脚,加贺警官很快就对他起了疑心。
抽丝剥茧,隐藏的真相被一点点地揭露出来,加贺步步紧逼,昭夫节节败退,每一场交手都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
走投无路的昭夫突然想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邪恶方法:将母亲推出来当替罪羊。
因为痴呆,她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因为痴呆,警方无法采录她的口供;因为痴呆,她又可以不必接受法律的制裁。
真是一箭三雕,加贺反而陷入了僵局。
东野圭吾的《新参者》系列不以推理见长,加贺警官的强项就是对复杂人性的剖析,最后真相大白,靠的也正是昭夫身上那一丝尚未泯灭的良知。
昭夫一败涂地,反而因此得到了解脱。
加贺大获全胜,心里却并无半分喜悦之情。
“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
”这一招并不是对谁都管用,他的胜利,正是因为昭夫坏的还不够彻底,真正的坏人,夜晚睡的比婴儿还要香甜,因为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故毫无良心上的负罪感。
这部影片的特点是坏人不是很坏,而好人也不是太好,大家基本上都是不白不黑的灰色地带。
昭夫,身为人子而未尽孝道,身为人夫而未能为另一半分忧,身为人父但从来不是个好榜样。
但他又是最真实的人物,他身上的软弱,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他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面对;他对父母的态度,也许就是我们将来面对父母的态度。
八重子,造成这样的结局她正是罪魁祸首,对儿子包容一切的溺爱,造成了直巳冷血自私的性格。
但她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总比遇上问题一味逃避的昭夫要多了些担当。
直巳,溺爱之下的孩子,连对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杀人之后毫无悔意,躲进房间玩电子游戏,可以说是影片中最令人讨厌的人物。
他是凶手同时又是受害者,学校的遭遇是他变态的原因,如果父亲积极与老师沟通,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妹妹春美,疑似好人的孝顺女儿,她没有做错什么,但照顾母亲的一直是哥哥嫂子,做为旁观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别人,毕竟比较容易。
母亲政惠,剧情最后在她身上来了一个大反转,这一下可真是云垂海立,石破天惊,让所有人的眼珠子掉了一地。
老太太一直在扮——痴——呆!
其实她比谁都明白,身上藏着手机,没事就跟女儿玩玩短信互动,连打带消,就将儿子的阴谋化为无形。
扮傻的动机是什么?
影片给了一个很煽情的解释:伉俪情深,她以扮成老年痴呆来怀念丈夫。
这个理由实在是隔靴搔痒牵强附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她怕了,一旦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儿子一家人就会搬走,她又得一个人住着空荡荡的老屋子,对老人来说,孤独,有时候比死亡还要可怕。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大概也差不多了,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可能要赡养四位老人,一场重病也许就要花掉半生的积蓄,全球第一的人均储蓄,正说明大家对未来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养儿防老”已成为一种奢望。
《老年法》修订条例中,特别强调“子女常回家看看”,把伦理道德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折射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
想法是好的,但如何去执行?
总不成儿女回家完成任务,然后由父母在《签到簿》上打钩?
这种不具备操作性的法规真是不要也罢。
本文有剧透,慎看!
看过《新参者》电视剧和《祈祷落幕时》之后,对加贺等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影评扣一分,扣在情节上的拖沓,明明可以更早地讲完故事,却做了太多的铺垫,以至于观影前中期有点乏力。
另外,对加贺观眼识人这方面表示,有点太神了点。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边看也边带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加贺看似闹僵的父子关系,因何而起?
结束了没有?
怎么结束的?
加贺原谅了父亲,还是说是对父亲做出的,对另一半晚年感同身受体会的成全?
这层关系究竟与案件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前原昭夫看似可怜多一点的家庭顶梁柱的背影,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无踪而变得憎怜交加?
前原母亲疏远了前原,真的仅仅是因为儿子与媳妇的不孝?
还是跟加贺的父亲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仅仅只是一个案件?
还是对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剖析与挖掘。
加贺与父亲、加贺的表弟一家,前原与母亲、妹妹大森春美一家,还有就是前原的一个小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社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波动。
前原老母对前原的爱和前原夫妇对儿子的爱形成反差。
爱该如何正确的表达也成了这部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影片还说出一些细微末节的现象。
孩子在学校受欺凌,父亲的做法却让直巳的欺凌变得更为严重,还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那么问题又来了。
父亲的处理看似没有问题,但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欺凌的本质呢?
还有一个现象,也就是本案的真正动机,仅仅是手办钥匙环之类的同人饰品,使一位未成年人产生了杀心。
孩子的成长也许早已脱离了当今大人的想象,“电脑不会用?
”被小看了吧(电影前部分的片段,女孩娴熟的操作与偷笑,竟成了本片的讽刺)除了对故事本身的很多思考之外。
我对老戏骨杉本哲太的表演感到惊叹,他表情的变化显得自然不做作,他在演的时候,我也时常去想,如果我跟他一样的性格,在遇到这样的事之后,我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一个热爱工作的工薪阶层前原,在决定加班,并接到妻子的电话之后。
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妻子说要他赶紧回来,回想一下,前原的回复是,我现在不想回去。
为什么叹气以后,直说出不想呢?
是因为对家庭破碎不堪的逃避,这也为人物塑造做了铺垫。
当妻子的语气变得急躁,前原的表情与回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想了解究竟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紧急事情”。
当妻子不要长期照顾前原母亲的妹妹大森春美过来时,杉本哲太演出陷入沉思的样子。
当回到家,先是无关紧要,看上去确认并未出什么大事的样子。
顺着妻子的说法,举着手电看向庭院,见到尸体的一刹那。
镇定变成了惊慌,惊慌过后,再次确认又变成了恐惧,最后思考回归理性,决定报警。
但当妻子说出是儿子所为时,又是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最终在矛盾彷徨中,还是顺从了妻子的想法。
其实,一开始,我猜测前原是否让自己去顶罪,然后跟《嫌疑犯X的献身》一样,最终精彩骗过所有人,却因未痴呆的老母亲揭发了所有的事实。
但这样就平淡了许多,而且对儿子的洗礼也不够。
后面的结局处理还ok,人性了一回。
在看这个藏尸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漏洞百出,还在想,这是东野的本子?
看来没错,对于加贺来说,找到铁证是分分钟的事情,关键在于怎么做才能完成对犯人的救赎。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甚至一场真人秀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只需要专注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然而,观看多了之后,大脑往往会变得更加惰性,事情为什么使然,他为什么要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
记得小时候看到一部电视剧时,经常指出电视剧这不对,那个不合适,或者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加上自己对结局及过程的猜想。
而后来呢?
仿佛只剩下,舒舒服服2个小时的思想放空的享受。
冥想告诉我,连你肢体不做任何事的时候,思路都不要停下,飘到更远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像童话悖论一般,整点钟声响起,魔法都消失了,可为什么水晶鞋的魔法没有消失,这样的思考一样。
不得不说,加贺恭一郎这一系列的故事很棒,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只看了之前的日剧和这部SP,感觉东野对于人心的把握实在很准,加贺这个人物有着和汤川同样但又有区别的魅力。
加上之前看过的电影版《X》(数学老师风头完美的盖过了汤川啊!
),个人认为这两个系列是东野小说中改编成电视的极佳的作品(忽略本季的《幻夜》吧....)。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去保护自己最爱的人,但是在面对错误时,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共同面对。
而唯一支撑着我们也许就是心中那最后残留的一次亲情,但显然亲情也是分主次的,儿子或老母,给你会怎样选择?
同样,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做到了该做的,但是实际呢?
你有逃避过属于你的责任吗?
最后,对于老人一些事情的做法,即便是不理解,你有试过去尊重他们的习惯而不是去感到厌烦或者阻止吗?
正如开头说的那句:这是在谁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不过,所有人都以为,那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看到最后前原面对自己母亲的那场,哎,内牛满面啊如何迎接死亡,由其所活到如今的方式所决定。
阿部宽大叔实在太帅了!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泪下。
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呢?
沉默弱懦的父亲和无原则溺爱的母亲,儿子遭受了校园暴力,父亲不正视而是强逼着他自己去反击,变相逃避问题,这样家庭影响下诞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
可身为中年顶梁柱的父亲又谈何容易,成天忙工作还要顾及家庭,家庭里还有平衡母亲和老婆的关系,谁又能体谅他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离家里近一站,心情就愈发沉重)
一个无原则溺爱儿子的母亲有多恐怖,让其肆意妄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还想让老太太顶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世上没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让人泪崩,老太太拐杖上的那块名牌是儿子小时候送给她的,回忆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瞬间泪下。
当你历经种种,你还可曾记得最初的自己?
可世上一切都会变,唯有母亲的爱不变,母爱多么伟大啊!
最后加贺让他看着老太太的眼睛说,没能保护到您最后,唉,真的绷不住了。
小时候拼命要保护那块牌子给母亲,现在竟然要把母亲亲手栽赃送进监狱,你这是要保护你母亲吗?
老太太到最后都在相信儿子,才把自己的手染上口红,好让儿子收手,可最后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总结:什么都会变,唯一母亲的爱永不会变。
《红手指》改编自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推理小说中的一本同名作品。
在东野笔下的侦探形象中,「加贺恭一郎」系列里的加贺恭一郎与「伽利略」系列里的汤川学是两个比较知名的角色。
与性格古怪、外表英俊的型男物理系教授汤川学相比,加贺恭一郎的本职工作就是警察,心地善良、感情丰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不修边幅、喜欢单独行动。
在东野的描述中,加贺恭一郎身材高大、五官深邃、笑容爽朗,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形同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阿部宽还真有点神似。
目前,「加贺恭一郎」系列中影视化的作品有四部,除了《红手指》外,还有《新参者》、《麒麟之翼》和《沉睡的森林》。
今年还会上映一部《祈祷落幕时》,将由阿部宽与松岛菜菜子联袂主演。
相较于「伽利略」系列着重案件与推理,「加贺恭一郎」系列更偏向于人性与温情。
人们评论东野的作品时常说他既非「本格派」,亦非「社会派」,而是不拘泥于两者的「新社会派」,或者称「写实本格派」,在这两个系列的写作方式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红手指》当然也继承了「加贺恭一郎」系列的一贯风格。
作为偏社会派的推理小说,故事的开端便揭示了案件和凶手,上班族前原昭夫被妻子的来电急召回家,发现儿子直巳杀死了一名女童,在妻子的坚持下,昭夫绞尽脑汁地处理完尸体并编织了一个谎言企图混淆视听,帮助儿子逃脱法网。
对于喜欢推理解谜的观众而言,这种类型的故事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
本人未看过原著,但仅仅从影视版《红手指》来看,案件本身并无精妙出奇之处,同时导演的着眼点亦不在这一方面。
自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以降,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便摆脱了单纯侦破案件的拘囿,并承担起了批判现实的社会责任。
东野虽非完完全全的社会派,但在社会问题的揭露方面却毫不逊色。
东野曾在访谈中谈道:「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
」因而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冷漠为主题,特别对于家庭关系、对于未成年犯罪现象更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与挞伐。
在此意义上,可以将《红手指》视为典型。
前原昭夫一家的关系极为淡漠,昭夫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很少。
妻子八重子在超市打工,对儿子直巳十分溺爱,与婆婆的关系也并不融洽。
儿子直巳处于青春期,孤僻、自我封闭、并有性爱好上的怪癖(这点在影片中语焉不详,应是有意回避)。
母亲政惠由于老伴儿因患老年痴呆去世,再加上儿子的漠不关心以及与儿媳的日常龃龉,于是选择假装也患上了老年痴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尽量避免和小辈接触。
这样的一个家庭,正是目前大多数日本式家庭的模板。
家庭成员间缺乏情感交流,换言之没有最基本的爱与理解。
昭夫对家庭采取逃避态度,对儿子疏于管教和引导,工作既是原因亦是借口;八重子对儿子一味娇纵宠溺,并未真正关心他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甚至当直巳闯下弥天大祸时,八重子仍然不正视问题根源,反而将丈夫昭夫推向了错上加错的两难境地。
面对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走投无路的昭夫只得昧着良心想出了另一个计划,故事也来到了高潮。
昭夫的想法是把杀死女童的责任推给「痴傻」的母亲,虽然在此过程中回忆起儿时母亲的慈爱而倍受煎熬,然而护犊心切之下还是打算牺牲母亲来挽救儿子。
如此一来,不仅是直巳,连昭夫本人也跌入了道德深渊。
好在本作的结尾不失温情,在铁一般的事实、加贺恭一郎的劝诫、母亲的眼泪下,昭夫最终交代了前因后果,并痛心疾首地向母亲谢罪。
在母亲与儿子、是与非之选择的背后,《红手指》直面的是日本社会缺乏亲情的悲凉现实。
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当前原政惠得知昭夫的计划后,并没有俗套地甘愿牺牲自己成全儿子一家,而是不断用暗示的方式来提醒儿子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
同样作为母亲,政惠和八重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过即便如此,昭夫与直巳面对亲情的态度上也都是一丘之貉。
社会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社会问题,与个体的关系其实已经不大了。
♑
个人感觉比另外两部好看。
悲剧的开始,大概就是家庭教育的丧失。
母亲无限制的溺爱,父亲的撒手不管,孩子在学校里也受到欺凌。
在母亲抱着孩子痛哭时说“妈妈会保护你”的时候,那个孩子居然会笑着说出那样的话:“都是你们的责任,我可是未成年”,还不断的想着怎样为自己开罪,让父母揽下所有。
这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父母的教育到底是有多差,才会教出这样的孩子。
中间有一段,老母亲唱儿歌和小时候的画面穿插,那个父亲骑车时的样子,还有加贺父亲在病床上说着自己一个人可以的样子,也提到了加贺的母亲。
这一整段放在一起,显得如此的可悲。
且不谈加贺的父亲怎么样,那个父亲为了孩子撒谎揽罪,穿插的回忆是老母亲曾经怎样教导孩子不要撒谎的场景。
太可悲了。
说实话真的我怎么也想不到,那个父亲居然撒谎让自己痴呆的母亲为自己的儿子揽罪。
当警察来到老母亲的房间的时候,老母亲又唱起了那首儿歌,并且在警察出门的时候闭上了眼,看到这里我就感觉老母亲是有意识的,果不其然。
还有一个比较触动的地方,便是婆媳关系吧。
儿媳妇知道老母亲是装痴呆,居然一点反省的意思都没有。
在加贺无数次向那个父亲确认,说就这样把母亲带走可以吗的时候,儿媳妇真的一点都没有不行的样子。
人再坏也不能坏成这样,毫无底线。
还有那个父亲也是。
明明是自己的母亲,真能做成让自己的母亲做替罪羊。
从这方面来看,不管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给那些重男轻女的人看一看,真是可悲。
概括影片:一个有话却不说的故事。
两个家庭,罪犯这个家庭呢上有老下有小,老的装老年痴呆,小的叛逆,中间的母亲溺爱孩子,中间的父亲听母亲的;小的犯案以后明显这个父亲的手法漏洞百出;根本瞒不过去,更别提对手是阿部宽了;母亲要不是因为装老年痴呆,可能这个家庭也不会这样,毕竟家人的心血都在照顾老人的情况下消耗殆尽了;老的美其名曰姚体验丈夫的感受,体验可以啊,你先找个老伴照顾你啊,那才能体验的到啊!
阿部宽这家呢,父子俩都心照不宣,你知道我,我知道你,但就是不说,最后四个人站在他父亲床前缅怀的场景是不是太洒脱了,要么是冷血至极,要么是理解至极;台词倒蛮有意思,警察不在于破过多少案子,在于拯救多少人;犯罪破案的手法都太普通了,这个算是社会派的推理作品吗?
感觉整个片子看下来就在讲述日本一家三代人的问题,中年危机,少年叛逆,老年赡养问题;至于两个家庭中的想要体验分别的伴侣死时的体验,真是不太理解日本这个民族把!
这部电影想看很久了,冲着阿部宽和东野圭吾去的。
以为会是一个重在推理的电影,但是影片一开始就很明显的指明了凶手。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点在,如何使犯人主动认罪,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悔悟。
男主认为破案是为了拯救人,而不是单纯查出真相。
所以他在发现真相后,不急于向上级汇报,让那位父亲自己发现,体会,痛哭流涕。
影片中还有很多情节印象深刻,比如最开始母亲以死相逼,反对父亲报警。
一开始反对的父亲,反而在开始掩盖罪行后,决定把罪责推到老年痴呆的奶奶身上。
又比如最重要的男孩为什么会犯案,母亲的说法是小女孩想离开,被男孩不同意,产生争执一怒之下。
影片中有一个闪回情节,说明男孩在学校经常被霸凌。
父亲对此的回应是男人就该直面这些。
后来男孩继续被霸凌,开始瞒着父亲。
父亲长期缺席家庭生活,用工作来逃避,不愿回家,不能面对问题。
相对的奶奶在父亲小时候对他的教育,让他产生了最后直面错误的勇气。
这个影评断断续续的写了两天,写到这里我想想表达的应该是,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解决问题,诚实勇气。
全片用了2个多小时讲了一个案件,从一开始案件就非常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的眼前,接下来就是破案了,于无声处听惊雷,反转所有人既定的思维这就是东野的风格。
本来以为这次会有很大的惊喜,不知道是不是看得太多东野圭吾故事的缘故,这次的精致设计没让我有太多的惊艳的感觉,唯一令我惊艳的是加贺与他父亲之间那种既相离又相伴的情感。
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很符合东野的风格喔!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的是一部催泪弹 不要去吹毛求疵地去说那里不现实或者怎么样。
故事中 孤独年迈的母亲,溺爱孩子的妻子,对家冷淡的丈夫,软弱而沉溺游戏的孩子,努力想要改变的妹妹。
每个人都有撒谎,为保护自己重要的东西,却不知,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支撑着!
是孩子重要还是母亲,当他做出决定时真的很让人心痛!
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可以包容一切过错,年老之时,无用之时,却成了自己孩子的工具,即使自己一再无声地控诉着,可是,你可曾经注意过,注意过你的母亲,注意过她内心的孤独!
也许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是我们不是多啦A梦,没有时空穿梭机,回不到过去!
珍惜自己的家人!
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只此一次生命有亦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太脆弱了
为什么我就那么没时间看书呢
還是差不多社會寫實向的啊= = 不過感覺東野的東西,嘖嘖嘖,怎麼說呢,太過爛俗了啊,看來看去反而不想看了啊。。。
还原了90%书中的情节,但也刻意隐去了直已的杀人动机,是觉得书中描写的太不堪吗?因为书本身就平淡所以电影也如同一本流水账,双男主的演技对比鲜明,虽然很讨厌加戏咖,但黑木美莎的演技感觉还挺不错的。
无以名状的沉重压在心头,看得我很揪心,这样的悲剧,谁之错呢?父亲的逃避,母亲的溺爱,儿子的暴虐,水火难容的婆媳关系,深沉的父子关系,一切都在家庭这里面.
为什么装痴呆?🧐
人性的刻画胜过剧情的安排
宽叔.......
加贺恭一郎系列的人性描绘得比推理更多,可是我并没有太被那些挖掘人性的东西打动,也没有被推理的部分吸引。
124分钟加长版《今日说法》
那手套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扔掉呢?
完全的差,共情也颇牵强
愚蠢寵溺兒子的白癡母 VS 聰明的老母親 果然都這樣 女兒比較孝順浪費我兩小時時間 屁那麼長拖啊拖有必要嗎 完全看阿部寬了只能
对这系列都没啥感情
最后的结局让我仿佛在看80年代大陆剧
新参者的引子。本身的质量一般。东野为什么要写这个?
广东阿妈:生旧叉烧好过生你呢个扑街仔🤬🤬🤬
少了點推理 多了份溫情 類型不太明顯了 不過這就是東野君的風格吧
故事太残忍
就无比痛恨直巳和八重子。一个变态废物点心,一个毫无是非道德观溺爱儿子的无能母亲。
现在来看,非常老套的日本剧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