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MOVIE木卫】(微信公号:movie345)在西方国家的婚礼上,新人通常选择一支狐步舞蹈或者一支浪漫的华尔兹舞蹈作为结婚典礼上的第一支双人舞蹈,预祝他们从此以后开始幸福的、美好的、浪漫的崭新生活。
而在以色列导演Samuel Maoz的电影中,狐步舞被运用成一个包含多重意义的符号,它不再是崭新生活开始的标志,而是以色列边疆关卡的代号,也是 “总是会回到起点”宿命式隐喻。
狐步舞的步法被精心设计成电影故事发展和空间位移的运动轨迹,构成“前进—向旁—后退—归位”闭环结构。
前进电影开场,两个军人敲开主角家门,带来儿子Jonathan阵亡的消息。
噩耗像一颗子弹,突如其来将这个家撕开一道口子,击倒了母亲Dafna,震晕了父亲Michael。
军方显然对于如何处理阵亡战士家庭的反应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熟练地给Dafna注射镇静剂,安抚其入睡,建议Michael设置闹铃,提醒他每个小时都喝一杯水以避免脱水。
对于后事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同时,死讯却如轰鸣作响的泵机般抽干Michael身边的空气,让他不断陷入与外部世界的撕扯和摩擦以及自身的逃遁和惩罚中。
第一段的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在Michael和Dafna的公寓中发生,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精心布置的空间、不真实的窗外景物和受限的镜头位移触发了一种舞台式的情景,创造出置身其中的剧场式幻觉。
而在这幽闭空间之内,压迫性的镜头特写,将Michael围困于逼仄之中,无限放大他暴露在巨大悲伤之下的狂躁不安,由情绪推进而升温的张力,如同尖锐的噪音刮擦着观者的神经。
向旁电影的第二段则转移至荒芜人烟的北部边境关卡,那里驻守着包括Jonathan在内的四个士兵——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例行检查往来的车辆和人员之外,还得对怡然自得缓慢路过的骆驼予以放行。
第一段中几欲崩塌的情绪张力和幽闭受限的物理空间,突然在开阔无垠的沙漠中得到缓释。
一时间,由死讯所诱发的悲伤突然转换成超现实的荒诞无稽。
天空如同被颜料染蓝一般不真实,废弃过时的手绘广告牌前,寂寞的士兵抓起来福枪作为舞伴,在空无一人的公路上踩踏起孤独的狐步舞;在潮湿泥泞的集装箱中,他们一遍遍地用滚落的午餐肉罐头测试其倾斜的程度,用咸腥的“最后一个睡前故事”调剂枯燥无味的重复生活。
当然,别忘了他们所身处的战争泥沼和背负的军人职责,以及这一职责所附带的那一点点高于巴勒斯坦平民的权利:经过关卡的阿拉伯旅客总是被迫要接受士兵们漫长乃至羞辱的检查。
而这一权利使得这群与普通青年无异的士兵过早地被推上杀伐决断的位置之上,于是酿成一场误杀的惨剧。
后退也许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士兵,但Jonathan却画得一手好插画,将父亲的故事和驻守关卡的经历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些插画以有趣的动画形式呈现,串联起“最后一个睡前故事”的前世今生:父亲Michael如何用一本种族大屠杀中幸存下的圣经换来一本印着裸女封面的色情杂志,裸女乳房上的黑色大叉引诱着饥渴少年对于女性身体的炙热幻想,同时也像胎记一般烙刻在他的眼睛上,伴随他成长、毕业、参军、工作、结婚乃至生子;在人前,黑色大叉封印起他年少时的怯懦无知,隐匿起战争所留下的创伤,而只有Jonathan看到父亲在这层伪装下的孤独无助和默默流下的辛酸泪水。
这本笔记随着Jonathan一起从战场上被带回,被送到他的父母手中。
它架起战场回撤至家庭的虚构空间,避开对于家庭情感的直接阐述,从特殊的切口勾串起父子之间的温情和会意。
归位电影的第三段又切回到Michael和Dafna的公寓,此时这个家庭已被丧失亲人的悔恨和痛苦的所拆散。
曾经充斥着悲伤哭嚎和喧闹争吵的空间变成了默哀的空虚容器,紧张的舞台张力和戏剧冲突消失,眩晕的超现实感被拉回静默的真实。
Dafna无法面对间接促成悲剧的丈夫,而Michael认为他曾经在战场上避开的厄运如同迟来的惩罚降临在儿子身上,正如狐步舞的步法一般“总是会回到起点”。
而这场徒劳无益的悲剧背后,更指向了将年轻鲜活的生命送上战场的国家机制。
电影三段式的结构,却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三段式章回的起承转合,每一段都具有独立的影像风格与节奏基调,维持着时间线上的连贯性,但不以线性形式展开,组合在一起却形成奇巧而轮回的结构。
就像在前一部作品《黎巴嫩》中,坦克成为绝对的叙事空间和叙事工具一样,Maoz在《狐步舞》中将公寓建构成为主叙事空间,来呈现家庭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对抗,融合家庭的思想、回忆和梦以及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黎巴嫩》中坦克无坚不摧的沉重外壳所包裹住是的四个怯懦懵懂的灵魂,而在公寓这个远离战场的庇护场所中,个体的痛彻心扉的哀嚎反弹在坚固墙壁上,折回的是沉重而满溢的回忆。
Maoz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失去至亲的故事,关于死亡、战争和家庭,《狐步舞》试图挖掘地更深。
Michael的母亲——一名奥斯维辛幸存者象征着犹太人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苦难情结的阴霾形成一种扭曲的正义促使着当局持续战局;裸女乳房上的禁断符号却愈发煽动起年轻人对世俗享乐的狂热向往,阴错阳差止步于回家路的儿子却指向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未来——极力想要逃脱却最终会回到原点的古希腊式宿命悲剧,这同时也是Maoz对于国家和民族当下现状的焦虑。
电影不能改变国家,国家自己才能。
温馨提示:本片过于峰回路转,犹如人生,不宜剧透,未观看者建议观后阅读本文。
拍完[狐步舞],导演塞缪尔·毛茨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
但是呢,拍电影不仅能拿奖,还有可能送命。
笑容中透露着苦涩.jpg有人给他发电邮:你最好别出门,有胆出门,我就泼硫酸在你脸上,看你瞎了还拍不拍电影。
甚至有人威胁:听说你女儿很漂亮,当心点,她很快就美不起来了。
连以色列文化部长也点名批评:“这部电影,是在给我们的敌人提供武器。
”亲娘嘞,不就是拍个片吗?
怎么把全国上下,从民众到官员,全惊动了呢?
归根结底都是那句老话:忠言逆耳。
而[狐步舞]里,以色列军方乃至国家的形象,在反对本片者看来,实在咽不下去。
他们不肯看清,真正的反派,是战争,是宿命。
一部电影,三幕戏,每一幕,既荒诞可笑,又残酷无情。
①死亡,原来只是一套流程这种近乎冰冷的呆滞,和父亲近乎呆滞的痛苦,在青灰色的镜头下,残忍地相映衬。
战争是死神。
电影开头,几个军人敲开了门,这家子的母亲看到那一身军装,径直倒在地上,一阵痉挛。
从不可置信到眼上翻,这次昏厥行云流水就像[第七封印]里,你看到黑色兜帽下煞白的脸,便知死神已至。
直接死过去吧,还讨价还价,只能让自己像个躲在树上的马戏团小丑。
母亲也懂了,这是送来儿子死讯的信使。
荒诞的是,军人们处理起这种情况,驾轻就熟,甚至看起来十分冰冷,毫无人情味。
一个托住女人的背,一个程式化地掏出注射器,滋溜一针,扛起她,送进卧室。
像是屠宰前,压制住不愿死去的猪转头告诉她的丈夫,你儿子死了,一切都安排好了,你要多喝水,我给你定好了闹钟,一小时喝一次。
去你妈的喝水。
就算肚肠心肺全被撕开了,命运的代言人还好像事态在控制中。
蛮横灌水,填鸭情绪,强行挤走痛苦的空间这种近乎冰冷的呆滞,和父亲近乎麻木的痛苦,在青灰色的镜头下,残忍地相映衬。
所有画面之中,这个镜头无言,却最有情绪:
俯视的镜头天旋地转画面里的痛苦分明那么饱满,却又居高临下,无法直抒胸臆,倾泻出来。
有人笑着安慰他
有人抱着他痛哭唯独是他,如胸口一记闷拳,憋了一口淤血,痛得不畅快,也吐不出心里的结。
只能以沸水,刺痛麻木的触觉此时安慰或痛哭,都像旁观者的自以为是,可军方的反应,无疑是最坏一种。
他们仍然例行公事一般,走流程,办后事,却不肯让父亲,看一眼儿子的尸体。
也由此,第一幕的高潮来了。
搞错死者身份了可哪怕是这么荒诞而可怕的失误,军方的表情依然一脸心如止水。
生命于他们,只是流程。
盖错了章,废件可以放进碎纸机,再重新打一份正确的。
甚至还要父亲喝水镜头总是正对着这些军方代表,直勾勾地看着他们开始表演,闹出笑话。
这一刻父亲的心情,端水的人不懂,导演懂,因为有相似经历。
电影的源头,也是这一次遭遇。
他女儿爱踩点上学,总要钱打的。
长此以往,他觉得不能助长这种错误的消费观,一定要她去赶校车。
可就是那天,女儿前脚刚出门,他后脚就看到新闻:校车遭遇炸弹袭击。
那一个小时,他是失去女儿的父亲。
可女儿回来了——她又迟到了,错过了校车,也戏弄了死神。
劫后余生、愤怒、虚假感、还没散去的不安……尽数写进这一幕戏中②战场,原来只是一个游戏场可对生命的渴望越是热气腾腾,荒芜的战场越是显出它的贫瘠,年轻士兵们,要动用全身力气,才能挤出一丁点儿的生命力。
战争也像小丑。
儿子只是驻守在一个荒凉的路障旁,似乎离真正的战争很远很远。
但危险即使戴了一层薄纱,依然让人心惊肉跳。
黑暗中的亮光,意味着可能的敌人
望远镜中四散的鸟,意味着不远处的硝烟
一切,吓得美人鱼也要流泪但寸草不生的土地,挡不住年轻肉体的七情六欲。
尽管欢乐的泉眼就要枯竭,他们依然能汲出最后一滴水。
连第二幕的画面,也是暖黄色居多。
没有丰乳肥臀的舞伴,他们也可以抱着枪杆子跳舞。
竹竿身材是干瘪了些,但好歹是个实物,可以摸,可以亲吻。
再不行,至少还有车身上印着的美女,可以借来做痴梦。
一支舞,情色,却不猥琐,而尽是渴望和活力或是孩子气,扣下来往车辆上的一个玩具。
却也像他们一样最终要倒下
击打伪·架子鼓
甚至用罐头滚动时间,测算简易营地的倾斜角度真无聊啊,真有趣啊。
对生命的渴望越是热气腾腾,荒芜的战场越是显出它的贫瘠,年轻士兵们,要动用全身力气,才能挤出一丁点儿的生命力。
而消耗掉却不用吹灰之力。
只消把啤酒看成手榴弹,他们便本能地射击过往的车辆。
发现自己误伤无辜平民后,又是一个绝望的俯视镜头如同真有命运,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低头瞥见这一幕。
接下来的俯视镜头,则是上级派人毁尸灭迹
而后镜头依然俯视大雨冲刷一切轮胎印消失了,生命也是。
虽然批评本片的文化部长并没有看这部电影,但也是听闻这段戏,引发了她的愤怒。
她认为,这是给以色列泼脏水,栽赃他们杀害平民,还掩盖真相,授人以口实。
但曾经上过战场的毛茨,早就不看重这些门面工程了。
1982年,毛茨20岁,第一次杀人。
那是第五次中东战争,他在黎巴嫩战场上待了45天。
在那里,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正常人杀不了人,但战争会把正常人变成疯子。
他认识到,当你在战场上,一切战斗就无关道德,无关国家,无关人民,你战斗,因为你要生存,其他的感觉,完全失掉。
“当一半的阳台后有狙击手,另一半的阳台后是平民,我们根本没有选择。
”战争本身就是错的,他根本不想探讨一个错误整体之中,哪些具体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所以,一连串冷冰冰而又让人无力的俯视镜头之后,他给了儿子一个特写。
只有噙着泪的眼也只有作为个体的喜悲,才是值得被平视,被记录的。
一切恐惧、负疚、罪恶感,他只能释放到画纸上。
被杀的女孩望向他的最后一眼③命运,原来只看上帝心情可是战场上,又有哪种死法是有意义的?
也许还不如为了一只悠闲的骆驼。
战争也是个恶毒的小孩。
就在你以为,因为父亲坚持,没死的儿子终于要提前回来了。
可第三幕一开头,父亲却只能看着他留下的画册悼念。
父亲的泪落在画册上两代人因战争遭受的痛苦,都溶在这滴半实半虚的泪里。
丧子之痛,已经让父亲与母亲无法生活在一起。
他们像平常夫妻一样吃蛋糕、聊天,却总是不知道在哪个拐角,就碰到旧伤疤。
镜头仁慈,以自己的方式,让静止的两人共舞但不可能有镜头旋转速率一般的浪漫欢乐了,他们只能作为同一个孩子的父母,拥抱在一起,缓缓摇曳。
已经是最大安慰结尾最后一幕,才是儿子的死因。
是为了避让骆驼。
多荒诞而无意义的死法。
可是战场上,又有哪种死法是有意义的?
也许还不如为了一只悠闲的骆驼。
也许不如来生做一只骆驼。
路障,会为它开
卡车,会避让它它是这片战场上,最有生气而又最符合天地运转法则的存在。
这种法则里,从没计入战争。
毛茨已经是心慈手软。
要知道,他的[黎巴嫩],连驴也不得善终。
被炸得肠子直流,痛得落下泪来毛茨一共就拍了这两部长片。
可每部,都遭受了最高的褒奖,和最声色俱厉的抨击。
几个士兵在坦克里,亲历了血肉模糊的战场在200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黎巴嫩]放映后,全场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也最终获得金狮奖。
但毛茨说:“我脑子想的只有我的国家,比起打动一百个精英记者,我宁可改变一位母亲的想法。
”但以色列同胞也并不都买账,尤其是老一辈。
他们在难民营待过,总是在高呼“为国家而战”。
这样一部反映本国士兵悲惨遭遇的电影,对他们来说,虽还原战争,却“太软弱”。
欧洲观众也以政治眼光看待这部电影,认为它把重点放在士兵身上,那受害者找谁哭去?
命运轮回了一圈,六年后的威尼斯电影节,同样的地点,毛茨再次迎来嘉奖与非议,口风却转了个弯,不再说他为士兵洗白,而说他为以色列抹黑。
可从[黎巴嫩]到[狐步舞],毛茨还是毛茨,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坚决地反对战争。
选用“狐步舞”这个名字,因为这种舞不管怎么跳,最终都会回到原点。
父亲疯狂跳着狐步舞剧情中的宿命论,打了个弯,却还是把儿子送向死亡,而且是最荒诞的死法。
影片结构中的宿命论,三幕式峰回路转,将两代人命运巧妙连成一气,却只是换了个姿势,接受影片最开始的死讯。
现实中的宿命论,毛茨跳着刁钻的舞步,变换着拍摄影片的手法与角度,却还是定定站在反战的原点。
可战场上,士兵换了几茬,枪炮进化几代,争端,依然回到了无法沟通的无解原点。
电影不能改变国家,国家自己才能。
-文: 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看到最赏心悦目的一部电影。
这种形式与内容兼顾,视听风格与表达主题俱佳的作品在九十年代比较盛行,近年来愈发少见。
我没看过这位以色列导演的处女作《黎巴嫩》,但是这部蛰伏多年创作而成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导演透过独特的三幕剧反思战争的荒谬本质令我深感震撼。
第一幕在密闭家庭里的叙事令人啼笑皆非,开场有一种独裁政府高压统治下的意味,战场上牺牲的儿子对父母而言首先是悲痛的,而报丧人却用强制手段控制父母的悲伤情绪,还跳过见儿子遗体的程序直接安排葬礼,如此荒诞不经的情节设计在报丧人通知儿子没死时达到顶峰。
这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抛出了悬念,无疑令观众对接下去的情节有所期待。
如果说这一幕是用轻松调侃的口吻来讽刺政府罔顾战士性命,那么第二幕描写四位年轻战士在边关守卫的叙事则显得无比尖锐,延续下来的荒诞感也逐渐增强。
士兵们颓废绝望百无聊赖的情绪与此起彼伏的超现实画面(狐步舞、骆驼、倾斜的房子)碰撞出强烈的荒诞幽默感,简约的对白设计与细节捕捉则不断渲染出末日般的压抑感,而突如其来的射杀场景更用反差极大的视听风格打破这种压抑感,令观众深陷于更为绝望晦暗的氛围里。
如果说这一幕算是直面揭露战争的荒诞与残酷本质,那么第三幕的设计又让人始料未及。
场景又回归到第一幕的家里,本以为儿子安然无恙的观众却对母亲控制不住的悲伤情绪深感错愕。
儿子究竟死没死这个巨大的悬念终于在父母的对话中泄露出来,但是这压轴一幕并非以此为主题。
这幕主要是描绘父母痛失至爱的情绪宣泄以及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坦然。
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儿子生前的一本手绘漫画带出的讽刺幽默效果。
动画场景的出现令人惊叹,生动地将父亲与儿子的命运勾连在一起,顿时也令父亲的形象更为立体传神。
这段突然让我回想起多年前一部以色列动画《与巴什尔跳华尔兹》,记忆呈现与梦幻化的处理,以及同样残酷的战争背景,不仅让我感叹以色列电影人对人性及战争的思考。
乍看上去,三幕剧独自为政,人物情绪与空间处理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下来却发现有一种荒诞的幽默感贯穿始终,除了第三幕较为弱化之外。
结构上更是契合了片名“狐步舞”的设计,回型结构增添了故事的宿命感,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致命创伤阐述得较为深刻。
风格上来看,导演喜用俯视镜头,第一、二幕均有出现,无论是父亲听到报丧人消息后的心理刻画,还是士兵们在边防地区行动的画面,人物头顶上盘旋的摄影机犹如上帝之眼俯瞰众生,独特的视觉观感不仅跟故事的宿命感紧密相连,而且令观众对人物及故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是被电影海报吸引而来的。
在海报上,一位年轻士兵胸前端枪双手作环抱状将枪口指向天空,双腿微屈双脚呈八字型向外跨立,脖颈向后头颅朝天空扬起,上身穿着黑色作战衣,下身着卡其深灰色裤子,脚上蹬着一双沾满污泥的半高帮沙漠靴,身形定格在片名《狐步舞》的一个舞姿动作上,上面是清澈的蓝天白云,下面却是泥泞的土路洼坑,旁边停着辆浅绿色印有一副风姿绰约的女子肖像在上头的面包车,背后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土黄色沙地,初看似互有冲突、荒诞惊奇,但细细看来却相互融合、一份奇异的美感,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才点开第一次观看了那个时不时登上国际新闻头条国家的影片,也才没错过这部片子。
影片共分为三段,在叙事上并非完全的平铺直叙,按时间先后来讲述故事,而是有诸多引子埋伏,时间上也是间有重合和跳跃。
影片开头与结尾时间叠合构成闭环,第一段中父亲麦可听到儿子乔纳森平安消息后透过圆窗看到候鸟成群结队飞过与第二段中儿子乔纳森在狐步舞结束后的某天执勤傍晚透过望远镜看到鸟群出现在视野里的场景相同,构成时间上的重叠,而在跳跃性上,我们不难发现第三段并非承接第二段发生,而是有所略过,所以我们会产生不明所以的感觉,但通过本在军营儿子乔纳森手中的画册到了父亲麦可这与麦可与妻子的对话了解到时间的跨度多少。
叙事上更是埋下诸多引子,在第三段其中爆发,悬念营造十分出色,如第一段的生死反转、父亲的种种奇怪举动(卧室埋头强忍不去抽泣、卫生间打开热水龙头冲手、踢伤无辜的狗)和过激情绪反应、麦可母亲只记得孙子乔纳森却认错儿子麦可、抽屉的杂志封面女郎、不断强调“士兵只有倒下”这一意象,都在第二段有所补充在第三段集中引爆所有冲突,最终让我们明白了人物的动机和心理。
在色调及氛围上,全片充斥冰冷肃杀和压抑孤寂。
家里逼仄的过道门廊、狭窄的人物活动空间、触目皆是的黑白色彩(白墙黑架、黑白相间的菱形地板)、军营里杂乱的狭小营房、凄清阴冷的雾气清晨、苍茫空旷的无人洼地、大雨磅礴的寂寞夜晚无时无刻不给人压力,进入导演营造的氛围中去,看着角色缓慢一步一步走向结局。
而对于主题而言,除了我们能相对较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父母失去子女那种锥心之痛外,我觉得在更广义面向来看,或许我们能从士兵阿米坎的话得到些启发。
他说:我们是在和未知作战,但我并不知道未知是什么。
”未知的极大不确定性,使得人人往往很难即时准确的反应和行动,因而乌云无时无刻不笼罩在那个国家上,无论你在战场或是战场外,两者并非孤立开来,而是互相紧密联系。
儿子乔纳森在雨夜因长期作战训练反应杀死了一个他颇有好感的姑娘,本以为未知是炸弹没想到一罐啤酒;父亲麦可因惧怕儿子乔纳森阵亡而匆忙找关系将其调离边境导致儿子乔纳森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死去,本以为未知是敌国枪炮威胁却不料只是头骆驼;儿子乔纳森在边境执勤端着枪防备未知,父亲麦可在战场外为儿子乔纳森担忧为儿子防备未知,每个人都身处这样的巨大不确定性里,随时防备着未知,最终改变了每个人的轨迹。
我用两天时间在思考,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观影的感受很奇特:开始的狐疑、紧跟着喘不过气的压抑、当中又夹杂着莫名其妙的笑点,然后是恍然大悟的结局和叹息。
总结一句就是,这是一部荒谬黑色的悲剧。
【名字】电影叫“狐步舞”,这是一种规则简单的舞步,“前右后左“,途中可以根据自身心情或停或动,舞姿随心所欲变化无穷。
最终脚步将踏回原点,过程呈“口”字型。
步伐的顺序有四,影片里出场的人物也基本以4为基数:一家四口,四个士兵,四个报丧的军官,四个枉死的路人。
还有象征着突发、分歧、踌躇、回归的四段内容。
截图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细节,值得回味。
【对应】除了与“四”相关,影片的画面还呈现着大量强烈的带有隐喻性质的对称与明暗分界。
男与女、直与弯、内与外、黑与白、方与圆、冷与热、清晰与模糊、圣洁与污垢。
人物的遭遇与心情,在错位的时空里奇妙的一一对应。
这样处理的效果,象征着命运无常,是非难辨。
而大量采用高处俯视的镜头,又有一种奇特的类似上帝视角的,旁观者的清醒。
【踱步】狐步舞,单从过程来说可以视为小范围的来回踱步。
电影有四处印象深刻的踱步:听闻儿子死讯,父亲在狭窄的卫生间里犹如绝望的困兽般团团转;荒芜之地里执勤公务,百无聊赖的儿子在边境线上持枪风骚的摇摆躯体;一匹野生的骆驼,旁若无人的往来穿梭着人类划分的边界;随着泥泞的皮靴在地板上厚重的摩擦声,长官下达了对误杀事件三缄其口的命令。
【倾斜】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一个细节。
士兵们的驻地,一个简陋的铁皮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下沉,而倾斜本身就代表着崩塌的危机。
从轻微的体感,需要用铁罐的滚动去判别确定,到显而易见触目惊心的大倾斜,沉没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切都提醒着观众,岌岌可危的屋子里将发生的灾难。
最恐怖的感受就是等待灾难降临,这颗希区柯克式的炸弹,一直让平和的画面里充满了危机感,把神经绷紧到了爆炸的一刻。
【冰冷】登场的士兵,包括夫妻之间,都有种说不出的机械和冰冷感。
从报丧的第一幕开始,军人阵亡的用语,葬礼的流程细节,对家属的安慰和用药安排,有条不紊的同时缺乏了人类的情感。
仿佛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一场根本不存在的噩梦。
荒谬得想要大叫,却又被困在几乎没有光线的房间里。
圆形的桌,菱形的地板砖,稍微转移一下镜头就立刻产生了目眩神迷的昏厥效果。
卫生间里的那个俯视镜头,更是把这种巨大的焦虑与混乱表达得淋漓尽致。
父亲打开热水烫手任由它红肿起泡,企图用疼痛刺激清醒,就是这种坠入深渊的慌乱和挣扎。
除了屋内的人,边境上的士兵对往来的旅客也是保持着冷漠高傲,警惕与杀机并存的复杂情绪。
即使是一个貌似远离战场的边卡,死亡的气息仍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黑夜里的车灯异常的刺眼,不知来者何人的恐惧感,一车一车的过客挑拨着他们不安的神经。
电脑屏幕上对照护照名称,关键时刻出现细微卡顿,生怕弹出的是“危险”。
连修理仪器都要带着水滴,分明有触电的危险。
贯穿全场的忐忑,不动声色的左右着观众的情绪。
【宿命】带着笑声的悲剧,嘲弄式的轮回。
父亲年轻时战场上幸运的死里逃生,战后成了他一生的心理负担,而最后这份“宿命债”又由儿子去承担。
逃出生天的是他,将儿子拉进死亡的始作俑者是他,接受造化弄人的还是他。
听起来最惨的人是他,可纵观全片,四个路人从此人间蒸发何其无辜,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士兵亦同样不幸,甚至包括那匹被撞飞的骆驼,它招惹谁了呢?
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在命运面前一切都苍白无力。
能做的只有努力的苟活着,把这些沉重的糟心的往事,狠狠地卷成烟团。
再涩的痛苦在麻草的交换传递之间也化了一缕青烟,伴随着苦笑与眼泪。
跳完这支狐步舞吧,在死神召唤前,在生命的音符没有停止前。
风骚妖娆的扭动着你的身躯,反反复复的前右后左,用余生踱步。
从92部各国申奥片中,翻找到一部非犹太复国主义论调的以色列电影 —《狐步舞》。
导演曾凭借处女作《黎巴嫩》斩获威尼斯金狮,影片基调同样超然于政治立场与是非争执,专注于刻画人物自身的矛盾与困境,这样的切口还是蛮刁钻的,毕竟大多数人选择战争片还是为了满足感官体验。
但其实《狐步舞》更应该被定义为非标准类型片,全片分为三幕:“悲恸”、“荒诞”、到最后一幕运用黑色幽默解构“解脱”,剪辑、叙事风格与正歌剧间穿插的幕间剧极为相似。
巧妙的是,全片的镜头语言表达是统一的,而幕与幕之间的叙事线索却做到了决绝的隔离,一幕阐释一种情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像某些深爱非线性剪辑的导演(比如诺兰…),刻意营造时空交错感,比如囊括六层梦境的《盗梦空间》和涵盖一周、一天、一小时海陆空三军撤退的《敦克尔克》,不画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就没办法理解所有情节,太伤神。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优势还是在于视觉听觉上的直观刺激,太多弯弯绕绕就显得不可爱了。
从获奖情况来看,民族主义电影还是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只不过个人英雄主义仍旧大行其道,过度神化个体不如塑造一位悬置的上帝,战争本身的罪恶和无意义,不该输给所谓的moral code.最后推荐两个最能体现文化多样性的片单吧,每年的“欧盟影展片单”和“世界各国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片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ccording to Samuel Maoz, the film was conceived as three episodes: The first sequence should shock and shake, the second should hypnotize, and the third should be moving. Samuel Maoz described the film as a "philosophical puzzle". The foxtrot is the dance of a man with his fate. It is the kind of dance where 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but they all end up at the same starting point.
《狐步舞》在以色列本土遭到政府的大力指责,说它危险国家形象,大量增加以色列的敌人。
原因自然是因为它的故事涉及到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明晃晃的表现现役军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也暗戳戳的指摘了政府对于冲突的草率处理。
环境造就现实,《狐步舞》的存在就是导演对于愤慨的表达,纵观全片,它的结构清晰、表达明确、共情动人,绝对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推荐给你们。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试图揭示古希腊悲剧的含义,它在于引起观众对无常命运的唏嘘恐惧以及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同情。
过程往往是不受其掌控,难以调和,极具宿命论色彩。
《狐步舞》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典型的古希腊三段式悲剧。
三个篇章自成一体,却又彼此关系牵连,就像是三枚摆放整齐的手榴弹,当一枚引信拉开时,其他两枚也会跟着爆炸。
第一段是表现父亲接到儿子阵亡消息的无言悲伤;第二段是儿子服兵役期间无聊空虚状态;第三段是母亲对于儿子死亡的情绪波动。
三个视角,三种情感,基调风格有所不同,第一段压抑窒息,第二段黑色幽默,第三段哀缓抒情,但它们无疑都是在表达着一种对外部环境乃至突然悲剧事件的情感反射。
作为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第二部作品,《狐步舞》继拿下威尼斯金狮的《黎巴嫩》,足足隔了八年。
它同样也是涉及战争题材,只不过硝烟从战场转移到了人心。
相比前作的大胆惊艳,这部作品显得更为精致沉稳,尤其是教科书级别的视听语言让人大开眼界,堪称是“拍电影”的典范。
摄影多以固定镜头为主,有着一种冷静的克制和无助的疏离,在极富空间感和科技感的环境之下,见得画面的层次性。
室内布景刻意制造的线条美感,就像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数的栅栏,扩宽了景深,强调客体环境的空旷和虚无。
人作为主体,就像是立于茫茫沙漠之中,而影片中出现的那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透视抽象画作,则是在证实着内心的慌乱,焦杂,无措,乃至面对突发灾难时,一步步陷入哀伤的漩涡。
父亲努力的在电影中保持冷静,面对一开始突如其来的丧子消息,他不像妻子一样昏厥倒地,而是呆呆地站在原地,像是瘫了一样。
这是一个悲痛欲绝的父亲,绝望的眼神,迟缓的肢体动作,喉咙里滚动的嘶喊,麻木机械的自残,在极富想象力的声音画面之中,被逐步的定格,放大,然后像烙印一样刻在景框里。
甚至我们不禁发出疑问:一个人的痛苦怎么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
而这种能量正是来源于内在的真实,这种真实得益于电影精湛到无以复加的视听,首先出色的声音效果无疑是立了头功:放大人物动作的音响,弱化背影音,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效果。
上一幕往往是无声,下一幕突然加上音量,猝不及防的反差,让观众始终跟随着主人公的内心波动。
偶尔点缀的俯视拍摄角度,凸显人物的渺小,脆弱,同时压缩人物的空间,制造一种无力的压抑感。
但这种压抑感很快就被乱舞的群鸟击破,从而陷入到一种无序的混乱之中,因为父亲得知儿子并没有阵亡,是部队里搞错了人。
这种失而复得,从大悲到大喜的情绪转变,让整个事件显得极为荒谬喜感,却又渗透着一种筋疲力尽的悲哀。
这种悲哀正是来源于父亲的秘密,而这一秘密则由第二段儿子从军生涯作为过渡,而这恰恰折射出两代人的某种传承:精神创伤的传承。
父亲因为年轻从军生涯的一段不堪经历,导致他一直活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中,所以他选择逃避,隐藏,就像是片中动画所展现的一样,在脸上贴上大大的“X”,来伪装自己。
只有在黑夜人静之时,真正的自己才会冒出头来,偷偷擦掉自己的眼泪。
这段简笔动画堪称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它源于儿子的速写本,也承载着两代人的伤痛。
毛茨在第二段儿子的故事里加入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元素,看上去更像是对第一段如此压抑的一种回击。
但实际上,却是为了让后面的悲剧显得更加刺痛人心。
所以我们会看到骆驼悠哉游哉地越过边界,会看到人们在失衡的货箱里玩起滚罐头的游戏,会看到有人跳起风骚夸张的狐步舞,会看到士兵儿子和路过女人的眉来眼去。
我们甚至以为会出现一段军中之恋,却还是狠狠的被毛茨打了一巴掌。
因为错把啤酒罐落地的声音听成了手榴弹,儿子把机枪扫向了车里的人们,包括那个他几乎一见钟情的女人。
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惨剧,让我们目瞪口呆,更让儿子不知所措。
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父亲的精神创伤还没消散,从军的创伤又降临在儿子身上。
就像是狐步舞一样,不管你舞步变化万千,最终都是要回到原地,这似乎在暗合着主人公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们终究都是回到了原点。
儿子的创伤凝聚在他的那幅画里:一个推土机举起小汽车,准备把它埋在土坑里。
父母都有着对这幅画各自的解释,却始终不知道儿子画这幅画的真正目的。
汽车里的人正是被儿子打死的男男女女,错杀事件被以色列当局压了下来,这件事成为了一个秘密,也注定成为儿子难以忘怀的经历,它和一直萦绕在父亲的阴影一样,都化作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两代人喘不过气来。
毛茨对战争的否定态度不言而喻,而那幅画里的推土机和小汽车也可以理解为以色列政府和无辜的年轻人。
年轻人被政府轻而易举的捏住,控制,肆意摧残,这是对政府胡乱征召年轻人从军的严厉批判,悲剧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该死的战争。
比起战争带来的肉体痛苦,内心的心理创伤才是最可怕的,它也许会延伸到下一代,再下一代。
绵绵不绝的悲伤,不断轮回的悲剧会弥漫在现在乃至未来之中,这才是最致命的。
毛茨有勇气,也有魄力,直指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而他只是提出了问题,问题的解决却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就像是父亲靠人际关系尽力地让儿子遣返到家中,以保他安全,他试图让事件变得圆满,试图把事件解决的漂亮。
可最后呢?
他只能是痛苦的回忆儿子的点点滴滴,他想起和儿子一起去车站,却没能好好珍惜父子的独处时光。
当第三段丈夫妻子在各自分享对儿子的回忆时,我们这才发现毛茨隐藏在电影的一个主题,或者说这个主题其实一直在涵盖全片,那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关系。
这很大源于毛茨本人的一次真实经历:有一天自己没有开车送女儿,女儿便自己坐公交去上学,恰巧那辆公交被恐怖分子劫持了,但幸运的是女儿因为司机没有等她而错过了那辆公交。
这件事给毛茨带来了很大影响,他自己在采访中也说,《狐步舞》的诞生正是来源于这件事。
除去对无常命运的唏嘘之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随时随地的在发生变化,死亡,伤病,都会突然袭来,但不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
这种爱也许会伴随着惨重的代价,就像是片中的父亲无论如何也让儿子回到家里,可儿子却在回家的途中发生了车祸。
从假死到真死,一波三折,剧本早已被写好。
你根本无法预知一切,也根本无力扭转命运,因为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而荒诞。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这部电影太好看了,我真的好喜欢三大电影节,能给这些好导演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能给欣赏作者电影的人莫大的享受。
这部电影的镜头让我折服,开局在房间里男主老婆昏过去后,推到后面那幅混乱的画,在我理解中,这幅多次出现的画展现了男主复杂、抑郁的心情。
在房间内,俯视镜头后接跟拍、压花玻璃后走近的男主、边境湖水的镜面效果、隐喻蒙太奇,还有最后男主夫妻的旋转镜头——人不转,背景转,这个镜头真的太美了,表达了夫妇此刻复杂的感情。
在边境男主儿子的部队修录音机(似乎是)的镜头又为这部艺术感十足的电影添加了理工科的色彩——果然,文理不分家,整个世界是粘合在一起的。
剧情也是一波三折,简单但有趣——男主儿子去世,虚惊一场,又间接因为男主而去世,而背后的哲理,在我看来是因果报应+宿命论,男主因为让别人替自己踩地雷,而让儿子受到了报应,而儿子因为误杀一车无辜的人而受到了现世报,但这样解读未免太过狠毒,所以我又想到了另一个解释,那就是宿命论。
大多数艺术造诣高的影视作品都有宿命论的体现,《寄生虫》、《老无所依》、《花样年华》都体现了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我认为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男主和儿子都因为宿命的指引而造成了他人的死亡,而男主一家人也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反战因素已经不算新鲜,但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战争。
那么反战元素就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这部电影,我对现在的以色列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好希望中国也能出一部这样的电影,给世界提供一个更好认识中国的窗口。
除了跳狐步舞和动画这两段,其他都不喜欢。
1.0分,观看10分钟果断退出,悲伤的视觉艺术吗?好乏味,后面再好也不想看了。
摄影很有特色,剪辑也另类,三段式描写,最后才看到原因。节奏太慢,可能也是特点之一。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
头一次看以色列电影,没想到竟然还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故事的内容发生在以色列,由于军队搞错了名字,错误的把儿子死讯送错了地方,导致父母精神崩溃。第二个场景,就是在戈壁滩上的四名小伙子,百无聊赖特别寂寞,有时候还会误杀平民,但是也没事,被军方包庇。第三个场景,召回他们的儿子,但是最后还是死在了路上父母崩溃。在电影的最后最最后,告诉我们真相,他的儿子为什么会死。。那就是死于车祸,为了躲避骆驼坠入了不高的悬崖。死了。。。基本上讽刺味道十足了
“有一种舞步,前前、右停、后后、左停。人生也好似这样,一切又回到原点。”反战也是代代相传的,因为只要战争继续,悲剧就注定会轮回。俯拍和小漫画挺有奇思妙想,可实际内容却显得空洞。
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故事很荒诞,镜头非常美。叉脸男的含义:黑叉由母亲哺乳传到孩子的脸上,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黑叉和那本犹太圣经都象征上一代人将自己的历史包袱遗传给下一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反而害死了儿子,说明导演不希望年轻人们延续父辈的仇恨。
导演自恋了
敢在开头就用爪子磨玻璃的声音来折磨观众,挺大胆的。第二幕的超现实边境非常吸引人,但到第三幕时,感觉导演已经被自己的“风格”绑架,骑虎难下了。
意义不明确,第一幕和第二幕撕裂感尤其严重,第一幕全是夸张的表演,第二幕是士兵生活的体验,以及几个表现欲望的片段。狐步舞这个元素也很突兀,最后儿子是出车祸死的,也没有体现反战的思想啊,那全片只做到了一点无聊的刻画
通过构筑空间感造成情绪压迫是本片的独到之处,接近尾声处漫画式的回溯更是神来之笔,对比看起来,对白则有些冗长。宿命论主题和诗化摄影之间的整合未能调试到最佳,因此,但许多看似是闲笔(实际上并不是)的镜头已然足够惊艳的时候,电影在剧作上过于工整的处理未免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
学会了简单的狐步舞,也学会了闷片配方:长镜头+大特写+无配乐。正因如此,对演员的要求极高,各种放大的表情太过细致了,第一幕父亲的悲痛,第二幕哨所青年的麻木,通行乘客的尴尬,历历在目。一段舞蹈骚气。不要说什么三段叙事,昆汀在《低俗小说》中早就玩过了。
大約五個場景為一部電影。在家裡的兩場戲,是最薄弱無力的。雖然分鏡上很活躍,但到底還是純靠對話在支持。不過最令人感到痛的地方在於路障那場戲。敏感與安全、年輕與經驗。都把各種灰色地帶從畫面上勾勒出來。最為之震撼。不過我認為影片每場戲串聯上太過獨立疏離。導致整體觀感不太好。★★☆
故事挺好的吧就是。。没有被打动和好无聊。 @2018-07-10 14:33:34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三幕剧,跳一段狐步舞,在方形位置中回到起点,戏虐成真。
再怎么玩也达不到表现派印象派的效果,何苦呢?
太迷人了,从摄影到结构,毛茨把镜头的空间感用到了极致,用运镜来表达情绪,值得所有摄影导演系学生反复观摩。三段叙事的空间割裂到结局,像是能听到电影的大喘气一样。这还只是导演第二部长片,惊叹了。年度十佳预定。
父辈的罪愆心理的传承,黑色×意味着蒙蔽双眼。人这辈子,无论怎样都会回到原点的狐步舞哲理。最孤独的一群人在边境瞭望不停,瞭望大雁瞭望家乡瞭望悲壮,跳起狐步舞。关于战争的思考,真的有战争存在吗?思考存在的意义。节奏非常缓慢,中间插入的漫画很有意思,宗教影响下的由乌龙到悲剧的情感救赎。
摄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