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如果说利刃出鞘第一部是狼人杀的话,利刃出鞘第二部《抽丝剥茧》则是标准的剧本杀。
先引出案件,再回忆推理还原真相,最后侦探退场,复仇者开始放大招以暴制暴。
侦探布兰克的思维逻辑依旧优秀,只是剧情如他在剧中说的那样,开始觉得人人都有杀人动机还蛮悬疑的,杀人手法可能会很复杂很稀奇。
事实上凶手杀人非常简单粗暴,很多人都看见了,但迫于利益关系,无一例外选择沉默。
所以案件本身很简单,复杂的只是人性。
另外《抽丝剥茧》的时长有140分钟,剧情整体推进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估计会有观众忍不到死人就弃了,这点确实不如第一部给人的吸引力强。
因为故事发生在富商迈尔斯的私人岛屿上,在看的时候就一直再想,如果演员们打开的是无人生还模式,那电影看着应该会更有激情吧。
剧情按照时间顺序从2010年开始,州长贝拉、科学家里奥、明星伯迪、主播杜克是安迪的好友,他们都处在事业的低谷期。
安迪拉来聪明的迈尔斯为众人出谋划策,帮助大家顺利度过难关,并成立了阿尔法公司。
2018年,挪威科学家向迈尔斯兜售了新能源氢燃料的想法,使得迈尔斯计划把公司全部资源都投入进去,遭到了安迪的坚决反对。
于是迈尔斯提供假物证,串通所有人给假口供,用知识产权归属的方式将安迪踢出公司一无所有。
安迪不甘心,竟是意外找到了真正的物证,并向所有人讨要说法,结果她被杀了。
2020年,妹妹海伦来找侦探布兰克,两人决定前往迈尔斯的私人岛屿调查真相。
迈尔斯寄给大家的机关箱,别人像玩密室逃脱一样破解,海伦直接用斧子劈开了,这是对观众的一种暗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直面问题的核心。
海伦模仿姐姐安迪的言行,来了就直接贴脸怼,扯下了每个人的遮羞布,顺便还听到了很多消息,证明所有人都需要保护迈尔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都是杀害安迪的嫌疑人。
如果观众够细心的话,应该能发现杜克的台词里早就透露了杀安迪的凶手是迈尔斯,自己对菠萝汁过敏,这也是他的死因。
迈尔斯一直在强调今晚将有关于自己的死亡游戏,还以为他会真的被杀,特别是杜克被杀、海伦被枪击的时候,以为剧情将进入刺激的互杀阶段,还满怀期待的。
结果布兰克仅仅是还原了迈尔斯是凶手的真相,就跑去和达罗抽烟聊天去了。
这个达罗到底是干什么的不清楚,为什么要加这么个角色很疑惑。
当迈尔斯烧毁海伦找到的证物时,布兰克没有任何后手,只是对海伦指点了一下迷津。
这个反转很意外,虽然侦探的推理和海伦的证据,无法把凶手绳之以法,后面的剧情会让一些观众不喜。
可用迈尔斯的心血氢燃料点燃了蒙娜丽莎的真迹画像,也算是一种比较畅快的报复,让迈尔斯从此成为世界的罪人。
这是一个挺好的思路,既然常规途径无法惩治恶人,那就不要硬坳降智,造成逻辑硬伤,换个方式效果也不错。
最后还要靠墙头草们再一次集体口供才能惩罚凶手。
但这些墙头草们是不是转变得有点突然啊?
画烧了以后,迈尔斯惹上麻烦自身难保,这几个墙头草依靠迈尔斯的情况得以改变,最后指证是墙倒众人推,这还说得过去。
但是前面海伦砸东西的时候,那几个墙头草也跟着砸东西泄愤过瘾,Why? 这个时候画还没烧,他们自己的问题还要靠迈尔斯解决,这过瘾的代价有点大吧。
要说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吧,那么多年都落井下石一个德行会忽然改过?
编剧只是为了迎合一个人性善良的童话结局,让人物角色有了这样不切合实际的转变。
我看侦探剧是来体会凶手和侦探的心思巧妙和智慧的,这些探案的过程是经得起推敲的,让人有理由信服的。
一旦缺失了真实的基础,那么这个过程就会打折扣。
影片中使安迪败诉的是墙头草们,指证迈尔斯的也是他们,看来不管是好人坏人,最好都远离墙头草们。
但好像很难找到不为私利刚正不阿的,自己在利益和压力面前也不敢保证。
现在有很多人宁可不交朋友,因为他们知道,你在人群中有价值,你会受到尊重甚至簇拥谄媚,如果没有价值,哪里来的尊重。
所以很多人为了避免受辱,选择自己走自己的路。
这部影片全靠后面部分的反转拉回来。
前一半昏沉又无聊,叙事节奏很慢,人物性格扁平无特色,箱子看似奇怪,好想有些玄幻的意思,但也只是为了开箱,并没有什么悬念,穿插对疫情封控的批判,对自由的渴望但是又不是很明显,到了大洋葱岛上,只是无聊的开party想喝醉。
开锁的部分是对每个人性格、身份的介绍,政坛夫人过于浮夸,是一个脾气不好、急性子的、情绪不稳定的女性。
科学家并没有想象中的专业和渊博。
登上杂志的女郎只会不明所以的傻笑。
开锁这里的人物塑造有点无厘头,演员的演技也不出色,并没有什么亮点。
无聊的侦探在浴室泡澡,突然他也收到邀请。
直到出现了一个非白人的脸时,才有一丝悬疑气氛浮现,她也收到了邀请,那么她是谁呢?
直到码头那个场景,安迪来了,与大家格格不入,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到格格不入的原因,显然她不应该在这里,但是无法获取完整的信息。
侦探也来倒是留下了第二个悬念,也许这背后还有一个上帝般的人物存在来设计这个局势。
来一座岛玩,带上了侦探,这是要侦破什么离奇故事吗?
在这里观众会有很大的期待。
初来这座岛,有一个拍摄海水的空镜头,配上了音乐,有点奇幻故事的意思,很吸引人,让观众联想来了这座岛会有什么奇幻事情发生。
抵达后,迈尔斯和每个人互相拥抱,唯独没有与安迪拥抱,见到安迪他的笑容带有一些非常真诚热情欢迎的意思,但是显然安迪与他之间还是有隔阂,有一道鸿沟。
抵达之后,故事线也很破碎,奇怪的游泳池谈话,并没有获取什么有意思的线索和悬念。
迈尔斯嘲讽每一个在场的人,登上杂志女王与安心睡裤的关系,安迪大发评论,威士忌和迈尔斯亲热被他男朋友发现、安迪与他们争吵、晚上的聚会迈尔斯设计的悬疑死亡推理游戏又被侦探给推翻了。
这里会有死亡的事件发生,死亡的人是迈尔斯,他的五个朋友中可能有一个人是凶手。
这里给观众起来了第二个悬念,但是观众的期待随着侦探勘破而落空。
直到这里还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这个影片的剧本没有张力,平铺直叙对于阅推理悬疑片无数的观众来说,非常平淡且无聊。
所以会有大量的广角镜头出现,大量的介绍“美丽的party要开始”、“今晚会非常有意思”。
就凭对白显现在幕前,可见,编剧有多懒得设计情节和冲突。
剧情的反转在于伯蒂跳舞,壮男离奇死亡,安迪不见了,手机不见了,枪也不见了。
随着安迪也被枪杀,这里的情节容易让人联想到更迷幻的上帝可能要出现了,使剧情推向更广阔的的想象空间,更恐怖的人可能是一个大boss。
没想到,反转是侦探说了一堆胡话,所谓“该做一个了结了”。
又是由侦探介绍前面没有讲清楚的故事冲突,人物关系,前来的目的。
这是抄了1的反转。
迈尔斯想要利用氢能源发电挣一笔大钱,合伙人安迪不同意,迈尔斯利用律师,联合四个朋友在法庭上说谎,颠倒黑白,证词是迈尔斯白色阿尔法的创始人,让阿尔法真正的老板安迪丧失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夺走她的创造成果。
影片中让人疑惑的是,朋友们背刺安迪是为了什么?
州长明明还没同意签字,科学家还要反复验证氢是否安全,他们没有谈妥,他们陷害安迪的目的是什么呢?
五个白人倚靠孟加拉国有色人口安迪的成就,从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获得了人生中的一些机会,反而把有色人种的创造物、成就、财富掠夺了。
他们与安迪的关系是赤裸裸的欺诈和掠夺。
从殖民时代到今天全球化时代,即使全球走向自由和民主,贫穷国家的人民也可以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来到美国追求良好的教育,开创良好的事业,但是在这片国土上的白人至今还在掠夺。
利刃出鞘2 (2022)6.62022 / 美国 / 剧情 喜剧 悬疑 惊悚 犯罪 / 莱恩·约翰逊 / 丹尼尔·克雷格 爱德华·诺顿 《利刃出鞘2》设定的时代背景为疫情之下,这一点还是令我比较惊喜的,疫情之下发生的谋杀案,这个主题很为新鲜。
与前作相比,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比如:1.都是发生在一个与世较为隔绝的别墅里2.每一个人都与死者有着不一样的矛盾,都有杀死死者的理由3.都属于是“富人打架”4.都有多次反转…我觉得这就是《利刃出鞘》这个系列的风格吧,我还是挺喜欢的。
但也有很多不同,比如从这一部的场景布局,道具上来说很明显能看出来这一次网飞给剧组的钱还是比较多的,做的都很为用心,希望中国电影也能学习一下。
这一部中也更为突出了丹尼尔饰演角色的侦探才华,电影中一些拍摄手法也非常令我动容,比如一个画面能给到所有的主角,每个主角脸上的表情都不太一样。
还有一小段我觉得特别好,当安迪遭到枪击后,布兰科环视四周,一个一个犯罪嫌疑人从四面八方的登场,更加给这起案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而又危险。
这次的配乐个人认为做的也很好,《Theme From Glass Onion》这首配乐一出,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奇幻,神秘,尤其是当渡轮接近岛屿时,这种感觉很为强烈。
最后丹尼尔坐在海边,看着警船靠近,也有一种拨开迷雾,看到本质真相的感觉。
后作在部分情节中也提到了前作,比如丹尼尔一开始在glass onion中和爱德华的对手戏,提到了:我曾经收到过匿名信,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对应了第一部中丹尼尔收到埃文斯的委托信。
《利刃出鞘》第一部 玻璃洋葱这个名词我也很喜欢,玻璃,透明,表现出能很容易观察到他人的内心。
洋葱,一层一层剥开迷雾,也剥开真相,带领大家走进本质。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一部确实不输上一部,但唯一就输在了前半部分的节奏上,确实有些慢,不像第一部那么紧凑,充实,但依旧很推荐!!
很希望这个系列能走下去,打造一个侦探布兰科的大ip!!
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在中国院线上映,毕竟前作也在中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如果上映,我还是会选择去买票的。
一部还挺好看的电影,用挺好看来形容,是因为他很符合娱乐属性,我说人们现在被好莱坞片子和各种爆米花电影惯坏了,以后一大批观众会难以接受慢节奏平铺直叙的艺术片,因为这种电影太爽了,看起来很舒服,快节奏步步层叠犹如你刷一个小时抖音一般,你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但他不如《子弹列车》好看,不如那个爽,但依旧是挺好看的电影。
幽默属性叠加的不错,夹带了许多这两年的热点元素、疫情、网课、ai、NFT、机器狗、新能源,但是作为推理电影他和名侦探柯南一样弱化了推理部分,明天看一下第一部再说。
这片配乐是真的棒,每首音乐都很有特色且切合当下的镜头片段所表述的情绪,很喜欢那个报时钟的“咚”,深入灵魂,没想到竟然是囧瑟夫配的555,本以为他会作为破案元素在揭晓时刻发挥作用,但并没有。
蒙娜丽莎是无辜的,毁坏艺术品来达成目的可不是个好习惯啊小朋友们,但烧着的蒙娜丽莎确实比普通的好看…玻璃洋葱,透过外表直接看到本质,也许导演就是让我们别寻思,跟着我的节奏看就完了,耐飞有东西,还很多东西,隐隐约约看见了电影的发展,不好说,但我知道绝不是虚拟拍摄。
3.5,剧情一般,前半部分配合剪辑和视角达成了一个叙诡,因此两个小反转都很有趣,但是穿插叙事结束后故事就开始崩盘了。
最后一爆炸还是变成了柯南剧场版。
明明是暴风雪山庄模式,从头到尾一个重要角色都没死,第一个半小时才死了一个路人炮灰,你不说我还以为不是在看利刃出鞘2而是社交网络2。
编剧一定反复研读TSN三十遍不然写不出这么有既视感的台词,从骗股份到平时说我骗人的时候才说我们,餐巾纸上的设想和窗户玻璃上的公式,砸电脑和把你家全砸了,其他人问女主你想要什么,我第一反应还是Im coming back for everything!
太好笑了感觉美国人是不是很讨厌🦎 推理和剧情整体挺没意思的,电影前半段靠叙事视角才勉强有趣,后半个小时一直在等反转居然没有,还有那个烧餐巾纸的桥段属实有点若质了吧,其它几人反水也莫名其妙的。
看一半的时候觉得剧情应该是这样的:在Blanc的视角里,是双胞胎妹妹前来求助,然而故事进展到最后,他们发现其实并不是妹妹办作了姐姐前来,那就是姐姐本人,她杀了妹妹伪装成自己自杀,自己又装成妹妹前去找侦探Blanc求助,只为自己去取得那张被夺走的关键证据餐巾纸。
除了代餐以外比较有趣的地方应该就是里面塞了蛮多名人梗的,从杰二叔到莱兔,像是在找彩蛋本来只是单纯的看完1后觉得不错所以一直在蹲利刃出鞘2,结果蹲到了踢死你代餐,我边看边笑笑得有点精神恍惚了,虽然片子本身就内样但是代餐还是很快乐的
这个不知道干啥的人是伊桑霍克??
不会吧??
有谁知道吗??
如果不是这个角色,那伊桑霍克哪里出现了呢?
efficient man具体是啥?
破案了友友们,喷药那个
凑字数:马友友的客串还挺好玩的哈哈哈。
一些画面和设计还是蛮有喜感的。。
众人作证可以扭转现实或是致人死地或是让恶人恶报,配合那句“我要对法院、机制负责”,还是有点讽刺的。
和大李源一起看的,绝对是史上最垃圾的推理片。
剧本本身的逻辑性就一塌糊涂而且剪辑的还乱七八糟,看的十分难受。
甚至演员的表演都很浮夸,男主像逗披,爱德华诺顿也是话痨,最出戏的是金发女,超浮夸的表情和刺耳的尖叫以为是在看歌剧。
吐槽数不胜数,让人极其愤怒:1作为一个推理片居然整整一个小时才出现第一个凶杀案?太不尊重人了!
2富商把这些合伙人通过解密的方式召集起来有什么必要?
直接叫他们过来呗!
反正都是熟人!
都互相认识;3这些人也不是以智慧擅长的人:主播、健身博主、运动衣服生产商,让这些人来解密能说明什么?
4爱德华邀请这些人的目的就是看黑女噶没噶,如果没来就说明她噶了,可这里面就有两个严重的逻辑漏洞:第一,如果黑女没有解开机关盒子爱德华的目的不就白费了吗!
谁也不能保证黑女一定就能打开!
而且就算打开就一定来吗?
第二,如果以这种方式来验证黑女的生死,那么直接一个电话或者一个邮件发过去岂不是更简单明了!
5这些好朋友来了也就是吃喝聊天而已,没看到他们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富商到底想干啥?
6带枪壮汉看见老婆被爱德华上也没反击啊,反而继续和boss嘻嘻哈哈反被噶;7频繁给到蒙娜丽莎的特写有什么用?
这个真的太人不解,观影时就无数次看到这幅画的特写,以为它有什么深意才这么干的,没想到最后直接给个一把火就烧没了,导演一定是精神不好才会给无关紧要的东西这么多镜头!
8我相信这个金发女是故意演的很夸张的,不是她的演技就这个水平。
当带枪壮汉噶的时候和黑女复活时她都最大程度的张大嘴巴,漫天的狂吼都是她的杰作,非常的浮夸,我相信是导演让她走搞笑风的;
9本以为把带枪壮汉噶的方法会很精彩,没想到仅仅就是个拿错杯子的食物中毒??
这么婴幼儿的方法你也好意思演出来??
就算我给别人讲故事我都不能讲,因为这个方法实在太low了!
10谁会穿着西装胸前还呆着一本厚书??
西装这样的衣服有装书的格子吗??
11一个出名侦探出去不带窃听器等的实用工具,偏偏带着一瓶辣椒酱,实在是鬼扯的厉害!
12爱德华是个玻璃制品狂热爱好者;13男主除了破解食物中毒和汇总了一些人的情报就没有推理了,推理的时长也就10min,对于2个半小时的电影可以说严重的注水!
14黑女拿着决定性的重要证据,居然纹丝不动的眼睁睁的看着爱德华用打火机烧,说她是植物人我也信!
15最无法理解的是黑女的餐巾纸证据没了既然开始大规模打砸玻璃制品,损坏财物?
把整个大别墅都给点燃并且还烧蒙娜丽莎,这种十恶不赦的行为与鬼子有何区别?
她的所作所为甚至比凶手还恶劣!
正义化身男主居然是这起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本以为他能来一个釜底抽薪拿出被人忽视的证据和严谨的推理来扳倒凶手,可真没想到它居然怂恿黑女进行暴恐行为,妥妥的恐怖分子!
16最后其他人的大记忆恢复术也是莫名其妙!
黑女打砸了玻璃制品和火烧别墅后众人一下子就站在了黑女这边,这里面有逻辑上的联系吗?
剧情:爱德华的合作伙伴黑姐创造了公司的未来发展计划,写在一张纸上,爱德华将他据为己有声称是自己创作的。
黑姐上诉却被其他的伙伴打压导致诉讼失败。
前几天黑姐有了能颠覆爱德华说法的实质性的证据,爱德华知道后前去噶了她,但并不知道她的生死。
于是通过解密的方式邀请好友来参加剧本杀,如果没来就说明她噶了。
此时的黑姐已经噶了,但黑妹觉得姐姐是被害的,于是联系了男主来帮她破案。
黑妹化装成姐姐的样子混进聚会,这期间黑莓开始了收集信息,看谁有黑姐的那张重要的证据。
晚上带枪壮汉通过新闻知道了黑姐已亡的消息从而威胁爱德华,因为带枪壮汉看见了是爱德华干的,于是爱德华干掉了带枪壮汉,并切断电源。
黑暗中爱德华又枪击了黑妹但被黑妹胸前的书挡下了,回去后男主讲了这些事情,但没有证据。
这时黑妹出来拿了那张有标记且绝版的餐巾纸,爱德华居然拿着打火机直接就给烧了,导致证据彻底没了。
走投无路的黑女听了男主的建议,做了人类史上最恶劣的事情:打砸烧,击碎了所有的玻璃制品还用新能源炸毁了跑车、烧掉了大别墅,名副其实的罪大恶极,跟索尼一样的罪大恶极。
也是男主的超级黑历史!!
只有这个姐姐还算正常:
本来以为《阿凡达:水之道》会救一把中国电影市场,后来确实也救了一小把,但实在不成气候,堂堂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号召力完全比不上我们的主旋律大片,连提鞋都不配。
这一方面是防疫政策放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观众已经不是十三年前的观众了,最主要是这部电影本身质量不行,撑不起那样高的期望。
我把对这个电影的疑问都写在了前面一篇文章,并且发到了豆X知X,可惜都无人回应。
看来不是我没看懂,而是这电影就这么烂。
前几天在电脑上看了《利刃出鞘2》,当时心想要是这片能上映票房肯定比《阿凡达》好,因为它符合中国观众猎奇、小玩小闹、追热点的德性。
这片子,耍了点小聪明,玩了点老花样,新瓶装旧酒,略有痛痒无伤大雅,讽刺富假丑恶、崇尚穷真善美,而且角色出门戴口罩、上船打疫苗,让中国观众觉得老外也紧跟时事不落伍,接受起来不难。
《阿凡达》演员出言乳滑,影片却能如期上映,想必公关花了不少力气,最终电影的质量非常对不起公关人员的辛苦努力。
这年头外国电影想让中国观众接受很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刺痛大国自尊。
《利刃出鞘2》没有这方面的过失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没能顶替《阿凡达2》上映或者与其一起上映,我再次为其感到可惜。
那么《利刃出鞘2》到底好看在哪里?
核心的一个看点是悬疑,而且是出人命的悬疑,不出人命的悬疑,中国观众会觉得小题大做。
然后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这有增加了故事的刺激性。
接着这是个最有钱的那个人玩弄很有钱的一群人,最后被两个没钱的人破案,并让有钱人身败名裂的故事。
败裂的标志性手段也很有无产阶级特色,就是把一副世界名画给烧了……这样的故事注定受中国观众的欢迎。
其实一部电影检验中国观众喜不喜欢看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故事能不能剪成一部三分钟的短片,然后想象着把它放到抖X或者X站上有没有人看,就行了。
《利刃出鞘2》可以剪成《三分钟看马斯克如何玩火自焚》,保管很多人看。
言归正题,除去媚俗的成分,这个片子在技法上还是很优秀的,故事编排滴水不漏,叙事节奏快慢得当,细节埋伏精致入微,作为一部原创剧本的电影,很优秀。
外行看肯定是很热闹,内行也能看到一些门道,不过对于现在中国拍电影的人,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大家压根什么都拍不了。
所以最后还要感谢外国人为电影市场积贫积弱的我们带来了这么一部看上去很乐呵的好片子。
第一部《利刃出鞘》重现了推理电影的古典美感,没有故作大格局,还很有些高级的幽默感,在一堆所谓“后现代”新侦探电影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第二部“抽丝剥茧”依然延续了推理电影“暴风雪山庄”式的经典设计,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彼此猜忌。
但以推理而言,续作的力度其实减弱了,诡计设计并不出彩,也缺乏缜密推理,推理爱好者可能多少有点失望。
但电影依然好看,娱乐性更胜首部。
导演深谙如何保持“低调奢华”,星光熠熠的明星阵容,连龙套都是休格兰特、伊桑霍克、高登莱维特、马友友和小威,却着意于搞小品,叙事和阵仗都尽量收着来,生怕被打上“大制作”标签。
电影在讽刺方面几乎火力全开,对科技新贵new money的嘲讽几乎是点名道姓地朝着埃隆马斯克而去,好莱坞不爽其人久矣,也确实比上一部讽刺old money显得更加应景和过瘾。
讽刺其实没什么,关键是要讽刺得巧妙,讽刺得到位,讽刺得好玩,这方面“抽丝剥茧”做得非常出色,作为喜剧电影的成色要远好于侦探电影。
除了科技新贵,电影还捎带手带入一堆标签角色,政客、网红、明星,人人都自私自利,沆瀣一气互相勾结,寄生在有钱人身边。
新贵则直接被写成了一个冷血无情毫无道德感的人,最大的讽刺是电影没怎么在“坏”这个点上做文章,反而是不断地强调和突显这就是个不怎么聪明又自以为是的“笨蛋”,又蠢又坏。
不得不说,这个切入点实在太棒了。
是非观淡薄的新贵们才不在乎自己会不会当坏人,道德的批判绵软无力。
反而是对其智商的嘲笑,更容易刺激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
这是作为new money不得不去跨越的一道门槛,他们要证明自己的成功不是命运垂青而是实力使然,但多数时候可能现实情况正好相反。
普通人自然乐见得有钱人出糗,重金设计的所谓高级杀人谜题两三下就被侦探剧透得底儿掉,那一刻的幽默感与讽刺力度在观众耳边呼呼作响,怎能不让人开心欢笑?
其实抛开推理部分的薄弱和略显失控的结尾,“抽丝剥茧”依然延续和保持了前作那种精致、细腻、内敛的叙事美感。
双视角叙事带来了剧情的颠覆,也漂亮地完成了细节的扩充和草蛇灰线的呼应,虽然案情本身谈不上曲折离奇,但让人豁然开朗的小设计在电影里比比皆是,节奏感也拿捏得很好。
电影并不止于吐槽的噱头,编剧显然是用了功夫,写出了生动的人物,也编排了好看的剧情。
至于表演,爱德华诺顿饰演科技新贵几乎手到擒来,根本费不了什么功夫,当然也缺了些第一部“美队”的颠覆惊喜;丹尼尔克雷格的侦探同样大胆,尤其是对比007的硬派而言,这个喜欢给自己加戏,又无比毒舌的粉色系爱好者,用一种克制的表演法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
对比而言,“抽丝剥茧”反而比第一部更让我觉得喜欢,除了说喜剧做得高级,未必不是打工人看电影时,总觉得里面含沙射影嘲讽的,怎么看怎么像自家老板,而格外多了几分共情的缘故吧。
想试试鹰眼辣椒酱和莱托酒酿茶
什么东西!!!开头的盒子竟然是最炫酷的东西了吗
3.8星。喜欢布景华丽的电影。就是蒙娜丽莎可惜了。
故事无聊,也不出彩。
2022.12.24
马斯克:感到冒犯
蒙娜丽莎:我没有惹任何人🤷🏻♀️
笑得想死,莱恩·约翰逊是让马修·沃恩夺舍了吗,搞续集那种浓浓的离谱感,非得弄一出全明星闹剧,悬疑脱离推理,侦探违反科学,结构更一塌糊涂,除了彩蛋有点儿意思,不行给休·格兰特和丹尼尔·克雷格出个恋爱番外得了,首相和MI6顶级特工版《真爱至上》,保你来年还能卖好几部续集。
又臭又长,恕我直言,看了五十分钟了,有点儿看不下去,比一差太多了。
当喜剧片看还是挺有意思的,最逗的是也住在岛上的那个人就真的没任何交代哈哈哈
the first hour is really boring
一层一层拨开洋葱 发现这剧啥都没有
这片至少7分吧。豆瓣打分真迷。推理部分很简单,递酒杯那里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主要是讽刺zz正确。最后居然把《蒙娜丽莎》都烧了,真的是绝。喜剧风格,有几处挺好笑的。几个客串大牌,只认出休格兰特了。整体略拖沓,控制在2小时以内会比较好。
开的太高,结局处理的怎么说呢,古典推理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证据只指向安迪的死,开枪者和巴蒂斯塔的死就纯是猜的么。没有证据全靠猜的故事不配叫古典推理。
从利刃出鞘还看出了白莲花度假村的感觉;和第一部相差不大,推理戏没有第一部来得直接;这种悬疑片都是前半部分比较无聊,后面渐入佳境,好在这又是喜剧悬疑片,笑的同时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
22LFF#6玻璃洋葱,一眼就能看到底,这类迷题说简单也简单,记住相信你相信的,别被新的线索干扰,可惜线索太多,怎么能不被干扰,又怎么知道哪个是第一条线索而深信不疑。轨迹设计的还好,尤其前半部分,大爱,很阿加莎的感觉,后面开始玩起来了新花活。BTW,这部配乐很赞,首首都喜欢的。喜剧效果千禧一代会爆笑,老人可能理解不了一些梗诸如NFT之类。BBTY,片尾字幕才意识到富豪是爱德华诺顿演的,他这么老了吗?我看的时候感觉这个人像马斯克和吴京的结合体7.5-8 今年商业片top5(今年也实在是没看到什么特别精彩的商业片)
6.5 只有第60-70分钟能看,想看个本格推理电影怎么就这么难?
完全没法和前作相提并论。这部除了娱乐性之外,推理和人物动机全都垮了。
自从有了zzzq,猜凶再也不费观众的脑细胞了耶!
圣诞节看一个密室谋杀推理悬疑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整体都很好,但对于一个悬疑推理故事来说,选角方面的问题太明显了……没法不怀疑那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