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比较害羞,可能内向,可能幽默大方,可能沉默寡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可能会怀疑我身边的朋友,可能会一眼看穿某人的心思,可能我可能知悉万物的轨迹。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知道的是,或许,我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会异于“常人”,我会拥有别人没有的特质,我或许会唱不一样的旋律,或许会舞不同的舞蹈,或许因为我是gay。
可这又怎样。
我是gay,我或许试图隐藏过这一点,也或许在某个时刻急切地想与人分享我的生活,我说不定会想大声地冲着街道嚷嚷,我是个gay,我是同性恋,我爱我身边的男人。
我说不定会质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已久的美它究竟是不是美,我或许会自问那些异性的爱究竟算不算爱,我也有可能会觉得我究竟是不是个应该存在的人,我与身边所有的“正常人”差别何处,我与这世界运转的规则有何不符。
可是,我既然认定了我是个gay,我就要好好做一个同性恋者。
这不是职业不是称号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巧克力棒,这是我的生活,也是我生存下去的依靠。
说不定那些草地应该是蓝色的,说不定这片天空是紫色的,说不定花朵儿应该散发着朱古力的味道,说不定所有的姑娘其实应该是短头发。
若我为gay,我则要走一遭自己的生活,我有理由也有准备去无视那些他人奇异的目光,我也有理由因为不被承认而感到愤怒。
我有激情我有信仰我有我自己应该享有的自尊。
其实我想说的是,若我为gay,我应该和所有的异性恋一样,拥有我独有的生活,即使你们没有,我也要有。
《米尔克》拥有格斯·范·桑特电影的标准元素:同性恋、死亡、青春……但也有更多的非格斯·范·桑特典型风格的元素,比如:政治、史实、传记……格斯·范·桑特此前也不是没拍过以现实人物为题材的电影,比如表现柯本最后时光的《最后的日子》,但那更多还是他个人迷离风格的体现。
而在本片中,他的个人风格烙印几乎淡去,那些标志性的悠长镜头也难觅踪迹。
格斯·范·桑特热衷表现同性恋不假,但是除了《巴黎我爱你》中的那个小短片外,他几乎很少展现同性爱情浪漫的一面。
而本片开头却奉献了我在电影中所见过的最飞速的一见钟情——仅仅是在地铁站里匆匆擦身而过,观众甚至连人影都还没看清,米尔克就已经认定了要与他共度40岁生日的人——Scott。
影片最梦幻的部分全部集中在开篇,Milk与Scott的第一次亲昵,两人离开纽约开车奔赴旧金山,以及两人初到旧金山开了自己的小店后,旁若无人地在路边一坐一蹲的接吻……这些段落依稀还能感觉到格斯·范·桑特的风格,斑驳晃动的画面,诗意的镜头,还有欢快的音乐,流露出他惯有的抒情气质。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爱情片。
电影大约开始10分钟后,就几乎再难寻觅这样有点梦幻的段落。
相反,整个电影充满了70年代纪实的气息,纪录片画面与仿旧的电影画面相互穿插融合,近乎难以区分。
难得的是,尽管影片中不时有游行、抗争的场面,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陈词、辩论,但是整体感觉却并不愤怒。
电影就是将那些活生生的现实摆在观众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
那些在我看来简直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观点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借以GOD的名义,如此“正气昂扬”的宣讲,甚至赢得台下热烈支持的掌声,不能不令人深思。
即便今天看来,这样的场面依然极具现实意义,30年过去,从6号提案到8号提案,同性恋者的抗争由工作转变为婚姻,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回到原点的原地踏步?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几处抒情段落。
Milk看完歌剧《托斯卡》的清晨,给Scott打电话,两人简单的对话充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深情,Scott那句“我想让你知道,我为你骄傲”,令Milk激动难抑,那心酸又幸福的微笑以及泛红的双眼即便是黎明前的昏暗也无法遮掩。
将近结尾,米尔克被枪杀的场景,画面变为慢镜,中枪的米尔克转身面向窗外,那里悬挂的正是预示了他悲剧命运的歌剧《托斯卡》的巨幅海报,而后镜头叠画,再次中弹的米尔克扑到在地。
整个画面也有着歌剧般的肃穆与震撼,格斯·范·桑特又一次充分展现了他美而伤的经典气质。
然后电影再次循环往复到影片开始不久Milk与Scott在床上的对话场景。
有意思的是,这前后两段同样的场面,如果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导演用的并不是同一条拍摄胶片,二者对话虽相同,但演员动作、神态都有些许差异,而且后面这条的镜头明显更为靠近两人的脸部。
言犹在耳,似曾相识,一语成谶的“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50岁”,却是在无奈地放大那份悲凉。
格斯·范·桑特的电影里永远不会缺少美少年,尽管只是担当配角,尽管掩盖在70年代老土的装扮中,影片里还是星罗棋布的埋伏着许多乍看上去也许没觉得很美的美少年XD不过这次不谈美少年,只说说两位主角。
西恩·潘其实已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家伙的表演永远不会令人失望,而且常常超出预期。
已往我是很喜欢他皱紧眉头,苦大仇深的男人样,不过这部电影里他完全改变了。
脸上时常挂着那种柔情蜜意的笑容(对西恩·潘用这样的形容词在过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啊),连那些阡陌纵横的皱纹都变得柔软起来,即便他在台上慷慨陈词时,举手投足之间也微微有点“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男人,他的可爱与刚硬,他的聪明与狡猾,他的孤独与抗争,他的疲惫与坚持,一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长相根本不漂亮的男人却能深深吸引你的眼球,打动你的心,这就是超凡魅力的奇妙之处啊。
还有不能不提的James Franco。
我绝对是很久以前就注意了这位大帅哥,只可惜总觉得他不是出现在不好不坏的电影里,就是扮演着不温不火的角色,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里他依旧很“温”,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每当他出现在画面里,就会感觉这部充满了不公与抗争的电影变得柔和起来,对,他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存在,不乍眼又难以忽视,若隐若现地让人感受到一缕温情。
最后想说的可能更像是题外话。
《米尔克》不是一部典型的格斯·范·桑特风格的作品,但却又是一部格斯·范·桑特作品经典。
历经一番番的远离与回归,借助多年独立制作的累积,格斯·范·桑特在再次转向主流电影后,又迈上一层新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主流电影就是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的老好人,就如同我也从不认为独立制作就是个性鲜明、言之有物的新新人类。
其实,在我看过的那些表现同性恋题材的“不佳”电影中,独立制作恐怕是占了多数。
它们的通病概括起来大约是不安心于老老实实讲故事,急切地想表达自己所谓的“新意思”,过分纠结于同性恋者的愤怒、压抑、怪诞,从而放弃了与大多数人情感交流共融的可能,最终沦为一种自说自话,甚至是无病呻吟。
反之,这也可以解释我何以会欣赏《费城故事》的平和与自尊,《断背山》的含蓄与包容,以及本片的抗争而不愤怒,因为这些电影带来的感动和感触可能触及任何人的灵魂,因而也就具有了根植于人性、存活于人心的更深远的生命力。
我们在捍卫我们的生活 ——————————————————《米尔克》 所传达的东西非常的多。
所以用一两篇文章要讲清楚这个电影是不容易的,也是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达不到的。
所以我第一时间看完电影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发表评论。
当看到米克对丹·怀特说(我经历过4段感情,其中有3个男朋友为我自杀过,因为我的错,因为我把他们悄悄地藏着,因为我不敢出柜,我的软弱。
)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安俊耀是一个gay,外表很man,很俊朗,很刚毅。
常人从他的外表根本看不出来他是gay,大学毕业之后就在社会上闯荡事业,最后自己开了公司,但是他一直没有出柜,对自己的父母,朋友,同事,同学,他统统都是以异性恋的公众形象出现的。
但是在 个人私人空间里,他确实是gay,而且有一个爱人男友杨光。
两个男人是秘密同居的。
两人在家里经常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和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家里可以摔的东西全毁了,每次打架就砸,什么碗,碟,盘子,玻璃,烟灰缸。
为了什么打架呢?
就是因为安俊耀一直把杨光藏起来。
安俊耀,自己不出柜,也不准杨光出柜,也不公开两人的恋爱关系。
可是安俊耀有什么朋友聚会,同学聚会从来不带杨光一起去,但是杨光很想去,很想接触安俊耀的朋友圈子。
有时候,一大帮同学要来安俊耀家聚会打牌,安俊耀要杨光暂时搬出去,回避一下,可想而知, 杨光认为安俊耀的这种方式太极端了,很受不了。。
杨光非常质疑安俊耀到底对自己是不是真心的,是不是,将来要把自己甩开,和女人结婚,自己到底算什么,男朋友如此在乎外界的看法,如此害怕外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如此害怕外人知道两人的关系。
杨光其实也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也低调,但是长期这样压抑,简直崩溃了,不想再过这种偷偷摸摸的生活,杨光很想放弃这段感情,可是内心里他真的离不开安俊耀,很爱很爱俊耀。
杨光很痛苦,为了安俊耀无休止的吵架,多次自杀,吃过安眠药, 最后杨光割腕,爱情死在一片血泊中。
——————————————————————————在中国大陆同志群体中,像安俊耀这种(伪直男)很多,他们大多最后都会和女人结婚,走入异性恋婚姻。
同志感情是(伪直男)负担不起的责任,过不起的生活方式。
“伪直男”会有很多借口, 不出柜的借口,辜负的借口,伤害爱人的借口。
很多“伪直男”过得很心安理得,他们大部分是可以接受女人的那一方,所以,他们抛弃自己玩弄过的感情,摇身一变,成了直男。
米克 就有点类似安俊耀,40岁之前都是一个(没有出柜的同志)在保险公司上班。
他认为被纽约警察认出是同志就会丢了饭碗。
当你公开自己的身份要受到歧视,但是,米克私底下应该没有安俊耀这种“伪直男”的矫情,要走入异性恋婚姻的企图。
但是就是这样,米克的3个男友都还是要自杀。
我认为, 米克对自己3个男友的负罪感是促使他出柜的一部分原因。
是促使他要改变的一部分原因。
很多异性恋朋友认为同志群体去争取《同性恋婚姻法》是荒唐的,甚至有一些同志群体内部的gay,也提出(就算中国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要真正去结婚的同志会有几个?
)我立刻驳斥, 《同性恋婚姻法》颁布的意义不在于(结婚的同志会有几个),而是能够证明同性恋生活方式也可以像异性恋一样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我一直非常支持《同性恋婚姻法》的颁布,因为,《同性恋婚姻法》的颁布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中国的大环境,那怕,中国的大环境稍微改善一点,这是绝对的。
不是天生的自我暴露狂,不是天生的的政治狂人,只是在捍卫我们的生活,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只是保护自己的爱人不受到伤害。
只是给需要希望活下去的人们希望。
美好的环境和生活需要开路先锋,而不是坐等现成。
你愿意做开路先锋吗?
为同志群体开辟一条宽广大道。
很感谢我的文字发出以来,已经有了楼下11位陌生网友支持 。
我很感动。
有了10以上回复者,我就要出来回复了,——————————————————————《米克传》这部电影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同志群体,《同性恋婚姻法》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颁布,它的受益者都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同志群体。
1978年,美国同志领袖遇刺身亡,已经30年了,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中国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美国的《反对同志结婚法案》就是(8号提案)却在30年后得到了通过,这让每一个同志,让每一个有良知和理解力的朋友感到寒心,(8号提案)在美国的通过,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倒退,进步历史的倒退,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不仅要问,千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 同志群体 排斥在 婚姻体制之外?
为什么你们要把同志群体逼到绝路?
逼到无路可走?
同志群体的安定幸福 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健康。
你们不让同志群体拥有结婚权,难道你们要把同志群体推向异性婚姻?
让一个gay 和一个异性恋女子结婚?
让一个lesbian和一个异性恋男子结婚?
伤害是双方的,同志群体和异性群体两方都是受害者。
或许,你们渴望看到 一个孤独终老的同志,(永不结婚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笑柄,面对来自家庭,父母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充满愧疚,罪恶感的走完抬不起头的惶恐的一生),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人类的良知和仁爱去哪里了?
附加最新新闻【阿根廷成为全球第10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2010年7月15日早晨,阿根廷参议院通过法案,阿根廷成拉美地区第一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经过议员们一天的激烈辩论后,承认同性婚姻的法案在参议院以33票赞成、27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
从7月14日开始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期间每一位议员都作了发言。
阿根廷的电视台实况播出了参议院就同性婚姻法案辩论和投票的过程。
根据有关法案,阿根廷法律中把婚姻关系限定在一男一女之间、以及把婚姻双方仅称为“丈夫”和“妻子”的条文将被修改,任何符合申请条件的两个人都可登记结婚,不论双方性别。
法案给予同性恋婚姻与异性婚姻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也允许同性恋配偶领养孩子。
此前阿根廷由于保守派和天主教会团体强烈反对同性恋婚姻, 阿根廷曾爆发了6万人的大游行,呼吁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太厉害了,有勇气的 6万阿根廷人,热烈鼓掌欢呼) 同性恋团体早已在首都布宜诺斯艾丽斯合法存在,墨西哥、巴西也允许同性婚姻,哥伦比亚也通过法律允许同性恋伴侣拥有合法的继承权等。
但阿根廷全是整个拉美地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并赋予了同性恋者与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如收养儿童、继承财产等。
阿根廷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
西班牙《国家报》称:“阿根廷91%的人口都是天主教徒,却成为拉美地区首个、全世界第10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消息称:“阿根廷总统挺过了数周来激烈的言辞的考验和天主教会的压力。
” 智利圣地亚哥的《信使报》表示:“阿根廷就同性恋婚姻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
” 巴西《圣保罗页报》称:“阿根廷参议院承认同性婚姻合法,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 全世界现在一共有10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他们是(合法的先后顺序) 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和冰岛先后实现了同性恋婚姻合法。
第10个是阿根廷。
热闹的欢庆,胜利的时刻
肖恩·潘的演技太好了。
不过这建立在我对这个人群仍停留在一种粗浅的认识上面的。
所以,瞧,就是那个样子,彬彬有礼,敏感而克制,注意仪表,而且很风趣。
甚至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是那么戏份十足,而不露丝毫的破绽。
虽然还是觉得他是在做戏。
到最后出现了主人公的真人历史镜头,却原来,那是更加自然的一个。
笑容谦和,从来不想是一个政治家的样子。
是啊,政治家的笑容里,我们惯来以为是缺乏诚意的,难免做作。
而真实的米尔克——竟然想用单纯、天真这样的词来形容他。
总之他们是独特的一群,他们格外敏感,他们因为自己的另类,而格外的容易理解人,所以,不少的男同据说是女性最好的蓝颜知己——他们细腻,他们肯像女人那样去打量这个世界。
肖恩·潘的米尔克很有尊严,他的魅力是他总是微笑着,不管别人刚说了侮辱他的话,他依旧笑着说下去,却在一场笑话之后,巧妙地占据了主动——他绝对算是聪明。
正如结尾所说,米尔克的斗争是为了“我们”——20世纪的“我们”,这既是扎米亚京的“我们”,也是大历史中一次次的我们,我们曾经是一个个工蚁,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裹挟而没有面目。
我们曾经在集权的国家中,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被要求成为一个个符号,被貌似崇高的主义规定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有国家的意志而不管什么个人。
“我们”今天是同性恋,明天就是黑人、亚洲人——如片中说的那样,“我们”斗争的历史,是人在一点点地发见自己,肯定自己,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
在黑人已经当选为国家总统的今天,斗争其实仍没有停止,人们仍要在学习宽容上走很长的路——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种的存在,知道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承认差异,容忍异端,知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是王小波赞同的罗素的话。
潘的温文尔雅的、聪明的米尔克,是在世界上刻下了一个记号。
一个勇于争取个人权利的,勇敢的人,“站出来”,他说,人应该学会正视自己,肯定自己,表现自己——我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这种勇气充满了敬意——仅这种勇气本身就充满了希望。
容忍有别于己的异类,没那么容易,所谓党同伐异。
而同性恋更是挑战了人类的道德禁忌,关于人的生存繁衍,而人类的问题还是会有很多,它们一个接一个连绵不绝。
关于同性恋的斗争,也是人在争辨着自己,试图了解自己所为何物的斗争。
理越辩越明。
要给人们希望,因为没有希望,生命就没有意义。
走过或走在后现代的西方,也在抛别虚无,或者只是永恒的好莱坞主旋律,在给人们一个虚假的希望?
希望,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先生这样说,也这样走着他的路。
而现在的路,已经是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柏油马路,这时的希望这回事,还有多少人类的真相呢?
跟自然越来越远的人,是否已经整齐划一的,如那些钢筋水泥般,却少了一点自然的鲜活与活力呢?
但还有米尔科的斗争。
在述说着希望。
他的斗争是人的抗争。
人,是独特而复杂的,不是整齐划一的。
而这里的米尔克,毕竟只是拿得上台面的,近乎于完美,而人类的丑陋的一面,更加真实的一面呢,他们的脆弱和疯狂呢,那并不是好莱坞希望提供给我们的,说来说去,我们仍然无需思考。
我们仍然只是做了一场美梦。
一直没看过西恩潘的电影,直到这部,真的让我完全被感动,不但是MILK本人的人格魅力感动。
在那么坚难的时势。
一直不放弃地去坚持。
影片很多地方都让我深深体会到如旧时服装也是对人束缚至身,裙由长变短又经历了多少人和年的抗争???
Milk is the biopic of Harvey Milk, a symbolic figure in the US gay rights movement (as the first openly gay person elected to public office in California), but who otherwise might be an unknown name to the public. The source material is decidedly intriguing, since Mr. Milk did not enter politics until he was in his 40s, and he died abruptly in office under very bizarre circumstances – he was shot by his peer, a Mr. Dan White, who also killed the mayor of San Francisco in a double homicide at City Hall.Given this richness in material, and the sheer firepower of the cast, it is arguably not surprising that Gus Van Sant has offered a fine civil rights film. (This is not to deny Mr. Van Sant of his credit – there are plenty of examples in cinema where excellent raw material was converted into nothing but waste.)Sean Penn has already received a lot of praise for his performance, so I will not go into a pointlessly lengthy discussion – suffice to say his acting is spirited and emotionally charged. He is given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shine, with numerous public speaking scenes where he delivers powerfully inspiring speeches. Once again, he proves he is one of the most skilled and truly talented actors working today.Perhaps somewhat ironically, the film takes a very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the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 Milk is an easy film to follow and enjoy, as long as you can tolerate, if not accept, the basic concepts of gay rights. There are a few intimate gay scenes, but there is nothing explicit or directly offensive – I think these scenes are themselves a gauge of how tolerant the audience is on the issues being discussed (while their presence will limit the film’s appeal and box office potential). The cinematography deserves praise for creating a very “up and personal” feel, as we are literally by Milk’s side, watching him from the front row as he rallies the troops or observing him from behind as he addresses 10,000 people.This review would not be complete, of course, without a discussion of the core issues. I think Milk would serve a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of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and it presents the gay community’s case in a clear manner – they are simply looking to be allowed to live their lives in their own way, and get equal treatment from society. Of course, the film is imbalanced as in somewhat portraying the religious anti-homosexual movement in a simple derisive manner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bigots” throughout the film by Mr. Milk). Regardless, the debate is one between liberal gay activists and religious conservatives. It may be easy to label the religious conservatives as a group of prejudiced hypocrites, but religion deserves to be well-respected (which is a hard concept for us post-80s Chinese, since we are so disconnected with our ow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eritage), and there is some truth in that society requires the preserva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values and morals.On the other hand, social progress by definition means the abolishment of obsolete values, and in terms of gay right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lies in the recognition that homosexuality is not a disease to treat but a natural and permanent part (of course, major controversy here over the word “natural”) of our society. If you accept this statement, then the rights demanded by the gay community are a mere exercise in logical deduction.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is exactly here – it is a fundamental and perhaps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 in philosophy and worldview, and even if we had irrefutabl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natural” claim, the debate would only be an extension of science versus God.The debate is currently gridlocked. Milk does not further the debate, but interestingly, it does offer a simple but powerful word that could be the “cure” – “hope”. For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it is hope that has kept it alive in the face of seemingly impossible odds. For society as a whole, it will also be “hope” that eventually pushes us to resolve our issues. Hopefully.8/10http://www.dani19.com/2009/01/29/milk-2008/
没有英文字幕,只能裸看,半猜半看的俩小时.<米克传>这样的电影,若是交给<独立日>的那位导演先生,恐怕更要变本加利的搞煽情,人家也是根正苗红的基,淋狗血又是强项.所以在gus先生的电影里,听到如此主旋律的配乐,我也不怀疑是耳朵不灵,很正常.他不是在作诗也不是写散文,电影自然不会象既往那般空灵,飘逸,诗意.......只需要如实纪录,外加许多新闻简报,好省事.于是给了sean penn机会大现身手, josh brolin的反派也完全不脸谱化,风头盖过JF的男2号.影评人说,这是成就演员的电影啊,冲着奥斯卡来的.恩,潘先生如果得奖,我等衷心祝贺,只不过,我等看客观众,who cares oscar?乔治克鲁尼被狗仔问及8号提案,答,gay issue和黑人问题一样,即使咱们不能活着看到同志婚姻合法化,下一辈一定看的到.<米克传>是30年前的旧事,按导演的说法,不到今天这电影也拍不成.石墙运动以来,美国基拉们一直没停止折腾过.电影里的"6号提案"是关于同性恋能否做老师的,接下来的是同志从军权同志婚姻权,一天没歇着,难怪华人老先生们抱怨,这还有完没完?同志们则说,不折腾不行啊,闹了30年还是结不成婚啊.30年是什么概念?嬉皮士都老了,披头士成了怀旧经典,婴儿潮的一代都当过总统了,性解放的回归传统了,出走的娜娜们回归家庭了,叫嚣着女权基权的激进派们都不见了,地球平了,全球化了,能源经济挂帅了.真的一切没变吗?<阿甘正传>里说,那些喧嚣的青春,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头来尘归尘,土归土.这话说的怎么这么孙海英,呸呸呸.长的漂亮的花架子黑人居然真的当了总统了,而差一点当上总统的另一位,就是个女人.米克在40岁生日那天,对被他勾搭上床的小青年说,我要改变.多年后的一天,他在电话里听到一个小男生告诉他,sir,I don't wanna die anymore.所以他说,just give them hope.10年前的一部电影叫phenomenon,男主角被闪电击中获得特异功能,于是他立马天降大任于斯人,改变了周围所有人的生活.谁知道最后竟然是脑子长了瘤作祟,逃不过一死.米克不正是现实的写照?难道辉煌都是幻影?所有一切,最后一粒枪子儿,灰飞烟灭?可看到结尾,长街之上的一根根蜡烛,觉得好熟悉,<甘地传>里也见过.而那部很不出名的电影phenomenon,却有一首很有名的主题歌,名曰,change the world.
记忆中能够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同志影片不多。
在当前的世界里,很难相信一个大国能够给与少数人群足够多的关爱。
顶多只是在美国部分州有相关法案,而另一“大国”留给我的故事,还是《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那般惨烈。
《milk》的提名,让我对奥斯卡的态度和导向性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当然,这种导向不是针对美国本土。
凡是上过艺术院校的人都应该清楚“奥斯卡”在世界、在美国和在中国的明显不对等地位,倘若《milk》真的斩获某些大奖的话,也许中国的同志影片也得以登上大雅之堂?
这无疑是对弱势群体的福音。
Harvey Milk,曾经的保险人,开过一家卡斯特罗相机店,为了同志的权利连续5年参选并最终当上旧金山市监察员。
在他40岁以前,是一个不敢出柜、无比怯弱而导致三任男友为之自杀的“老家伙”,一切从他39岁最后一夜在地铁邂逅Scott开始,那销魂的一夜里他说,不知道能否活到50岁,人生居然按照他的谶语走下去,48岁死于反对同志运动的监察员Dan之手。
Harvey承诺“这次失败我们就重回二人世界”“我大概六点到家,或者六点一刻”,结果却是Scott在第五次竞选之前离开了他,Jack在推翻六号法案之后自杀身亡——Harvey的五次恋爱都不得善终,他用生命里最后的8年为同志争取爱的权利,自己却只能目送爱人离去,没有时间悲伤。
爱情与承诺,从来都不是轻易的事情,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
“cilval right cilval war, gay right now!”“I know you are angry! I am angry!”一次次游行集会里展示着美国的民主政治,心生向往,却也看到人群的不可控制。
Harvey不是上天的选择,他本来就有着这样的实力,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一个不骄不馁的小政客,他永远有着热情和判断力,放得下一切,尽管在深夜,或是歌剧院还是有抑制不住的热泪,他已经把全部生命献给了美国的民主事业。
他们热情,因为他们想要继续生活在“伟大的国家”,一旦这个大前提被抽离,Harvey,你告诉我,还有什么必要让“你,你,还有你,继续给人们带来希望”?
写于2009.2.8,迟迟未发,它终于得奖,甚感欣慰。
《哈维米克的时代》1985年奥斯卡最佳长记录片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1132/
就人物传记来说,《米尔克》在主题选取、剧情节奏和主演的选择上,无疑是成功的。
今年的奥斯卡将“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颁给了它和它的主演西恩.潘也算是名至实归。
巧的是,在看它之前,刚看了另一部著名同性恋人物的传记式电影,《王尔德的情人》。
王尔德的情人中,那位最让他深爱的,也因此而改变他一帆风顺命运的俊美少年 Bosie 乍一出场便让人觉得眼光闪耀,没有比 裘得.洛 更适合的人去演这样的角色了。
影片是十多年前拍摄的,彼时的 裘得.洛 脸上完全没有现如今的成熟线条,眼神清澈,充满激情,拥有完美五官的脸庞配上清瘦均匀的身型,一派高贵的英伦气息逼人而来。
Bosie 年轻而任性,侯爵父亲的古板冷酷让他对王尔德的爱情更加炙热。
而王尔德对他极尽宽容和近乎疼爱的深情最终将自己引向了牢狱之灾,创作之路霎时转弯。
与王尔德的中年不幸相对比的是,米尔克在他40岁之后的不惑年龄,终于找寻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将米尔克带入这个自由国度的政治舞台,而且它造福了米尔克所代表的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权力和世人的正视。
两个相隔了近一个多世纪的不同国度且活跃在不同阶层舞台的著名人物,皆因正视了的真正的自我而与他们当时所在的社会艰难地抗争,同时也享受着他们所追寻的感情的美好滋养。
结局一个凄凉一个凄惨。
王尔德病逝时年仅46岁。
米尔克在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期被人枪杀,不到50岁。
看到王尔德的一句语录,觉得能刚好地形容这两位满心温柔、胸怀才情而又内心坚强广大的男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他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公开以同性恋身份从政的政治家。
哈维亲手缔造了美国旧金山的卡斯特罗同性恋区,推动了七十年代的同性恋民权运动,他年仅48岁,在职位上被刺杀,身中五枪,震惊全国。
我搬来旧金山已经两年多,住在游人如织的海边小意大利,平日里并不常去同性恋们的大本营卡斯特罗街,身边亲朋也少有同性恋人士。
若不是为了旧金山这段传奇色彩的历史,为了Gus Van Sant这位我非常喜爱的导演,对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尽管知道是以冷静客观著称的Gus Van Sant作品,对这样的人物传记片还是有所担心的——担心角度偏颇,哈维.米尔克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勇士形象,政客一面被刻意忽略;担心这个人物脸谱化,过分宣扬他的死亡牺牲,过分煽情而失了历史的份量跟力度;担心剧情僵硬,走激励——成功——悲剧的套路,只面向同性恋人士,失去大众基础。
11月26日,在哈维.米尔克遇刺30周年之际,《米尔克》在旧金山独立“地标”影院提前点映。
购票的队伍排成长龙,基本三小时前便全部售罄。
我提前一个多钟头排在队伍中间等待进场,坐在影院地上,努力的想从刚散场出来的观众脸上看出些端倪,未果——这大概是好兆头,起码影片没有刻意赚人眼泪。
西恩.潘的出场对于并不很熟悉哈维.米尔克的我其实并无特别的震撼效果——之前听过一些拍摄花絮的描述,很多哈维.米尔克的旧识看到化好妆的西恩都几乎情绪崩溃,以为哈维还魂。
但西恩的表演确实一下子就抓住,甚至打动了我,就在影片开始不久表现哈维于纽约地铁站邂逅后来的情人斯科特.史密斯的当口。
西恩的表演有一种柔软和幽默在里面,近景镜头的角度也取得好,大多是侧面,目光的焦点集中在西恩笑起来后眼角与嘴角的纹路之上,这样略微女性化的笑意传达出一种私密的亲切感,从一开始,Gus Van Sant要刻画与表现的哈维,就是这样一种带有幽默感的个人化的形象,这倒也暗合了后来哈维竞选旧金山立法院下院议员的口号:哈维.米尔克对抗政治机器。
片中哈维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生活与他多次收到暗杀威胁后录制暗杀遗言的片段交错出现,通过遗言中哈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政治理念的剖析作为线索,来串联起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我最喜欢Gus Van Sant与剧本作者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点出哈维发生思想转变的小细节,比如哈维从简单的街区社团活动中意识到团结抗争的力量,对斯科特讲述自己对政治运动的看法,还有他在加州立法院下院竞选失败后,对手艾格诺斯教给哈维至关重要的一点——除了告诉选民你反对对抗什么之外,你所支持的究竟又是什么?
除了电影拍摄的这些片段,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镜头也交织其中,通过平实又顺畅的剪辑,行云流水般的穿插,既与影片既定的叙事节奏相融合,又营造出一种七十年代嬉皮风格的怀旧感触,着实精彩。
Gus Van Sant这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在这部传记电影中几乎完全藏匿到了镜头后面,影片以叙事为主,展现个人情绪为辅,Gus标记性的长镜头故而凤毛麟角,仅在表现哈维竞选班子各自反应的一个环绕镜头中鲜露端倪,让人浅尝《迷幻公园》或者《大象》的熟稔风采。
他的冷静与克制让影片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中立地位,让哈维形象的塑造真实客观可信。
除了镜头语言的冷静与沉着,剧本作者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对刻画视角的选择对增强哈维的可信度也功不可没。
哈维.米尔克除了乐观开朗充满激情,善于演说鼓动群众之外,还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他作为政客的精明,甚至无情,在影片中都得到了相当篇幅的展现。
他不仅身体力行参加卡斯特罗区同性恋民众游行,带领并确保游行不演变为暴乱;他也很会使用政治手腕,当选为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后,让自己的同僚借助一次即将发生的暴乱,先一定程度上煽动群众的情绪,然后自己作为中间调解人的身份在媒体的聚光灯中出场缓解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他虽然在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退缩,但在处理与旧金山管理委员会委员丹.怀特的关系上却从狡猾的政治交易开始——影片对政治策略上的进退,竞选设计上的考量表述都很详尽,并没有刻意回避哈维政客的一面。
尽管身为政客,哈维.米尔克依然拥有震慑心魄的人格魅力——这一点我想要再次归功于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视角与西恩无懈可击的表演。
哈维在一次一次的竞选挫败后从不气馁,这位草根出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民间政治活动家的着眼点不是单纯的“赢”或个人权益,他全部身心的实践着他所信仰的“宪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他认为同性恋人士不能仅仅依靠自由派人士自上而下的施舍,而要勇敢 “出柜”,自下而上的斗争,相互扶持,壮大自己的声势,对一切歧视与不平等宣战。
尽管他的许多行为都离不开政治策略的影响与对媒体注意力的争取,但草根出身的他确实在任职期间切实为市民做出了实事。
在对抗1978年的加州第六号提案过程中,他一意孤行要深入加州最为保守的橘子县与六号提案的支持者,州长竞选人约翰.布莱格斯进行公开电视辩论;面对可能的失败,他沮丧焦虑,却依然心存希望——“我们必须给人们希望,希望更美好的人间,希望更美好的明天”。
在终于获选旧金山管理委员会委员后,他告诉自己的同性恋幕僚,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该穿最紧身的牛仔裤就穿”,西恩刻画此时的哈维笑容像孩子一样纯真,眼睛里有故意恶作剧的调皮可爱;在听完一场自己最喜欢的歌剧表演后,暗夜里哈维给旧爱斯科特打电话诉说衷情,目光中真情流露,泪光闪烁,又动人之极。
这样的哈维.米尔克,是一位非常立体真实的人物,他首先是一位富有激情乐观开朗的普通人,其次才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政治家,二者层次分明又相互渗透。
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Gus Van Sant一贯客观冷静的导演风格,但考虑到他本人也是同性恋,要说电影不表现他个人的政治倾向也是不现实的。
电影多次展现的同性恋游行镜头,还有展示哈维.米尔克在得知终于战胜加州六号提案后激动喜悦表情的细节,都显示出导演幕后对哈维.米尔克以及他领导的旧金山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尊重与支持。
但影片最令人欣慰的一点,是非常淡薄的说教意味,我想,这大概是源于主创人员对哈维.米尔克强烈人格魅力的信心与他所表达的“为人间缔造希望”理念的信仰。
除此之外,电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同性恋民权运动之上,哈维的经历,他所带来的启示几乎适用于任何少数族裔或利益团体——权利不靠施舍,平等不分寡众。
电影在表现哈维领导民权运动对抗加州六号提案时只侧重了他们不眠不休的策划、努力,并没有给出为何能近乎“奇迹”般打败保守中坚势力的原因。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加州最近刚通过的2008年第八号提案,取消同性恋人士婚姻的法律效益。
确实,传记电影《米尔克》并不是鼓动同性恋人士再次团结起来的宣传片,也不能为具体的民权运动提供切实的细节参考;它最为重大的意义,便是真实又客观的展现了同性恋人权斗士哈维.米尔克的从政经历,他的信仰,他的斗争,他的希望。
是的,希望,三十年并未间断的希望。
我想起11月4日加州八号提案投票那天,我在旧金山城里滨海路上看到一位八号提案反对者,举着小小的“反对八号提案”的牌子孤独的站在路边,沉默而又执着的面对着大海跟过往的车辆,料峭海风里一动不动。
我开车过去,从反光镜里不住的看他的背影,一瞬间眼眶突然就湿润了,一个人能够为了自己的信仰孤独的奋斗着,不计较别人的眼光,也不管最后是不是终于有所回报,这世界上理想主义的火苗,就是这样一个人又一个人的传递下去啊,不气馁,不放弃,摔倒了,爬起来再战。
我想,这便是希望的全部意义吧。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Sean演的很好
讨厌同性恋
敏感题材,还是看睡着了~~
不太感兴趣涉及政治的题材。
i just simply think that politics is bullshit
这就是81届奥斯卡影帝。以及一系列明日之星
不是因为影片质量差,主演太丑了
补登
潘演得很好,只是不喜欢这类电影
果然政治就是以嘴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黑社会吧。。或者说黑社会其实就是政治,而“合法”政治只是其中一种?
无感,故事讲得没什么吸引力,始终觉得就是把这个人的生涯挑点重点讲一下,剧情很跳,没感觉到他拉票付出了多少艰辛,所以投票成功的时候我也不会替主角兴奋。然后为什么没有记者采访同志呢?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记者在乎同志的心声吗?
【B+】作为传记片各方面都找不出缺点,出色的剧本和剪辑将一个乏味的政治故事讲得激动人心。就是看着西恩潘和付兰兰两个直男在银幕上接吻怎么看我怎么不舒服。
@2024-05-31 10:30:12
我感觉米尔克演的和智障父亲一模一样付兰兰那种随意惬意感是真的很帅我不是很喜欢本片的叙述
我痛恨这部电影,无法解释
影片败在蒙太奇,剪辑混乱、高潮分散是最大败笔。故事讲不好,让这部本可以成为经典的电影功亏一篑。就像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却炒了一盘不好吃的菜。不能因为是同志电影就过赞,确实没有拍好。
总之不是很喜欢
最近都没看电影,看本片居然睡着了。心情不好,看电影也不爽,再加上sb字幕,我实在是看不下去。有点像看断背山时的感觉,怎么都不能入戏。以后同性恋题材还是少看些吧。
看来看去,游行戏还是阿黛尔拍的最好玩。
harvey milk is a lengend,Sean Penn is a good 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