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只能通过活动抵制马戏团“虐待”动物,可是动物作为工具拉货时就不是虐待吗?
他们这个时候在哪里?
那些通过向名画泼油漆来引起大家注意的环保主义者使用的油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碳排放和污染?
这些坚持理想主义并付诸行动的人如果按照公司的模式,每次活动设定KPI,考察一下各种方式产生的影响好坏会怎么样呢?
“有些动物更平等”。
如果放在自然界,马和驴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食草动物,差不多相同的食物链上。
但因为对人类用处不同,它们被分为高级和低级,马被用来拍摄时尚画报,还可以洗澡,还要运动以保持身材(尽管这些并非它主动选择);而驴只能负责拉草。
还有一件更荒谬的事,之前和朋友去宠物店看猫,有三只布偶是一胎,花纹漂亮(对称)的8000,一般的4000,而花纹最乱的2000,这三只猫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猫与猫之间会因为它们的花色对称和不对称而更受欢迎吗?
人类社会产生不同阶级,并且依据他们的喜好给不同动物也分成不同等级。
从驴子行走路线来看,我推测EO在这里指的是 Europe,虽然它没有展现全部(也不是必要的)的欧洲国家,但也不少了。
从波兰到法国,从乡村到城市,从欧洲人到难民。
但是我对欧洲具体文化和导演对现状的看法并不清楚,所以不知道各种指涉具体含义。
个人联想:驴子从农场逃出来进入森林那段有致敬《猎人之夜》中两个小孩缘河而下的段落。
前一天,我看了《克兰先生》,克兰作为一个法国人被莫名其妙地当成了犹太人,最后被赶进通往集中营的火车。
这和本片结尾真是太像了,伊奥挤在牛群中间进入屠宰场。
《驴叫》随便记她走了,驴叫了(呼叫,呐喊,求助,哭泣)在丛林里,危机四伏,像是有无数红外线瞄准照射它,一声枪响,原来狼被驴要死了。
这段设计的还可以。
它看到路边鱼缸里的金鱼,叫了。
你从哪里冒出来的,我把你放了吧,无政府主义万岁他们喊蓝白必胜,无敌时,驴真的好可爱哈哈哈晚上的party,驴应该是觉得融不进去,不适合自己,太闹腾了,所以走出门,在旁边的草丛吃草,刚好看见一群人过来打砸。
它就静静在那看着,结果那群人出来看见了,也把驴暴打了一顿,驴:mmp不过那个机器狗我不理解看着小动物一只一只被杀,驴踢了一脚,他倒地了,驴救了车是的小动物。
接着驴被卖掉,它不是马,它当然是马,一样可以做成沙拉没腊肠。
这一路,驴的所见所闻路人想带它走:我这是救了你还是偷了你在路上,他和驴在车厢里聊天,他说他吃过很多很多肉,还吃过莎拉美腊肠。
驴一听,不高兴了,他喂草给它吃,它也不吃了,没胃口了。
哈哈哈笑死了驴的视角
这部“小毛驴历险记”勾起了我关于驴的一点童年回忆。
小时候我家门前是个菜市场,一个卖驴肉的屠户总是牵动着孩子们的目光。
清早,屠夫开着车载来一头毛驴,先把驴牵下来栓到一旁的栏杆上。
有的驴子似乎知晓自己的命运,倔强地不肯下车,然而终归抵不过几个成年男人的推搡拉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它们就这么站在一旁看自己的刽子手磨刀取盆做一些准备工作,时不时地反刍几下、屙个屎、嚎几声。
我不知道它们的叫声是否都有准确的意义,但这仰天长嚎总给人一种悲惨的感觉。
屠夫收拾好了开工,把毛驴领到宽敞的空地上,用一块布蒙上驴子呆呆的眼睛,退后两步,举起一柄大锤朝驴子的脑门抡去,多数驴子都会应声倒地、不再动弹,有的则还会抽搐几下,更有甚者在重击下还不会彻底晕过去,需要再补一锤。
随后会在驴的脖根处来上一刀,赤红的鲜血就汩汩地流到下水道去,习以为常的屠夫叼着烟卷,从容地开膛破肚、扒皮抽筋,掏出来的内脏满满一大盆,在冬天会冒着腾腾的热气。
围观的孩子鲜少会有胆怯挂在脸上,胆大的甚至还会去戳戳已经僵直似标本的驴头,想必亲眼见证一条鲜活生命的屠戮应和了一点本恶的人性吧。
用“驯顺”来形容毛驴再合适不过了,任谁拽着嚼子都会跟着走,随便系个结便认了这束缚,转着圈活动筋骨而不再挣扎。
驴子的生命就像是《驴叫》里的那样,永远行走在路上,从此处走向彼处,从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走向利用它、屠宰它的人。
那张面无表情的驴脸漠然地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却又好似流露着哀伤与愤怒、蔑视与自尊,这一在人类制定的牲口价值体系里居于末端的动物,在被奴役一生、见惯丑恶之后仍然温顺地走向屠宰场,成为奴隶主们餐桌上的香肠。
在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屠宰方式已经被更为人道主义的自动化手段所取缔,这份“人道”既是对牲口的,更是对人类的,它使屠夫和顾客不必再直面那些喷涌出的血液,从而使位居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哺乳动物免于承受良心的煎熬。
游离于人类社会边界的毛驴所揭示的,是导演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一个靠人性成为地球主宰、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其动物性的庞大种群,在各色生命的诞生与陨落间上演着一出又一出荒诞的戏剧。
我惴惴不安地写下这些文字,除了直面童年场面时的揪心,更因为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是否算是“暴力血腥”,也不知道当今“文明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是否可以容忍这样的表达,如果不能通过审核的话,应该也是一种“人道”的处理方式吧。
灵感来自于《驴子巴特萨》,但又与布列松不同,布列松的主角更像是少女,而这部的主角完全是驴,真正的在把驴当成角色在拍。
有很多驴的主观,也用了很多独特的镜头去拍驴,让观众更容易就和这头动物产生共情,被困在车里望向草地上奔跑的马时的羞愧、处在欢呼人群之中的不知所措等;甚至还拍了驴的意识,困境时会对女主人产生回忆、思念。
被人诟病最多的于佩尔段落,其实和被杀的司机、群殴的球迷等等段落一样,不过都是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只是电影在驴的行动线上做了大量的省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搞蒙,驴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
第一场戏的视听很棒,更棒的是驴逃走至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到位,不觉间已与驴的恐惧与迷茫感同身受。
在今天人与动物早已经历了漫长的相处历史演变,当动物与人产生情感后,动物协会再以保护的名义把动物带走,是真的在为动物考虑还是是一种缺乏人道关怀的形式主义?
是为了图点业绩而剪彩时一乐?
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一样,痛苦且残酷。
一个有意思的说法,EO不仅是片中驴的名字,也是驴叫声的谐音,有据有驴子对世界抗争、悲鸣之意,所以内地片名翻译为《驴叫》。
《驴子巴特萨》+《挽歌》=《驴叫》。
斯克利莫夫斯基时隔七年再执导筒,将《11分钟》中那个破碎的后现代群像贯彻到底:当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于21世纪复生,斯克利莫夫斯基将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完全交换给小驴EO,构建起一个完全以“驴”(动物)为中心的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分崩瓦解,而同时以“驴”之眼所见之物同样延续了《11分钟》式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凭着解构一切的勇气,割裂开看似完整、美好的欧洲世界。
碎片化的叙事包揽了现代世界一切乱象: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但斯克利莫夫斯基总是对这些充满戏剧性而可充分开展的事件视而不见,以现象的揭示者而非评价或解决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动物的内心幻象才能激起观者的兴趣,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但直至片尾的屠宰场,在黑幕徐徐降下之时,EO的生命才宣告终结。
2023.1.6
用驴子,加上公路电影,来看人情世故,见证生命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生命体验不用太多语言,矛盾冲突更多的放置在人之间的情感冲突,让一个看似动物电影,却多了更多的人味儿,红色的低调,让生命更加张扬,把故事和电影语言结合,我想做的恰到好处。
电影是有语言的,除了故事好看,更多的是你可以在每一幅画面里呼吸到不一样的电影空气。
11.24.2023 我并不会因为斯导拙劣模仿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而责怪他,如果我老了,我也会拍一个我自己的《扒手》,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和布列松各走了两个极端。
布列松减少人情味,加重哲学思想。
斯导则相反,他非常可惜地在煽动观众的情绪,不管是配乐还是剪辑的,都搞得花里胡哨,而布列松却是越简单越好,也就是所谓的Less is more原则。
可是斯导在把技术上的东西复杂化的同时,简单化了表达出的东西,每个几个片段就要来一段不知所谓的蒙太奇。
爱森斯坦说电影就是蒙太奇这句话没有错,但是100年前一些不知所在的蒙太奇是吊炸天的存在,到现在,因为一看到蒙太奇就觉得吊炸天的观众们会代入爱森斯坦说的话然后把那段蒙太奇简简单单的化为”厉害”二字,又因为蒙太奇的发生如此之快,他们会过滤掉大部分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最后想起某个片段时,只会觉得某些蒙太奇十分炫酷。
感觉斯导在《早春》里的表现就体现他明白这个道理嘛,怎么老了又忘了。
影片偏意识流以至于从头到尾看的都是懵懵的绚丽的色彩交替变换红色、蓝色、绿色、白色、黑色…都是饱和度极其高的颜色影片大部分视角都是EO的角度这是一只赋予了不同情感的驴它试图奔跑但总是会有圈住他的绳索万物皆平等驴和马却是天壤之别的待遇先入为主就是最大的问题保持动物的天然性才是需要努力去达成的
Eo 作为故事主角的Eo是一头天选之驴,它有自己的名字,它虽在马戏团身不由己,但有位会祝它“心想事成”的好友Kasandra;它的驴生经历丰富,在马戏团、养马场、驴棚、养貂场和牛牧场都有着工作经历;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它总能解锁生命新篇章,并且顺利通关。
最重要的是,它总是知道何时该出逃,仿佛,按人类的话说,它能一直跟随自己心底的声音。
影片利用场景色彩来暗喻主角处境的处理方式是很讨巧的,充满着白色光影镜头象征着Eo的自由意志,而每当画面变成腥红色,就意味着Eo接下来又要落入人类手中了,这也在提醒着观众,角色此刻终究是“被人类选择”的存在。
红色的画面,如一开始Eo的马戏团表演;在养马场奔跑的骏马;出逃的Eo被抓捕队带走;还有机械狗找到被打晕的Eo的场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安排机械狗的用意,虽然它救了Eo,但它是人造的动物,是冰冷的探测器,终究也归于人类控制。
而不单单是Eo,影片中的人类也无一不被人所制衡,尤其Kasandra,片头马戏团中她也陷在红色之中;随后她不得不与Eo诀别时,导演巧妙地让她被摩托车尾灯的红光包裹着;而在Eo到了意大利小哥家,得以在花园里悠闲地散步时,它脑海中却闪过旧友Kasandra的呼唤,这个单人镜头也是猩红色的。
Kasandra和Eo,是同命之人,却不是同道中人。
自然光下的画面看起来就舒适多了。
就像Eo在被旧友舍弃之后,撞开栏杆朝着月光跑去的画面;还有它随意大利小哥回家的远景;再如Eo牧牛时温和的日光与配乐。
特别是在Eo第二次出逃(从意大利小哥家)的时候,大门自动打开,它便毫不迟疑地踱步出去,逃离了只有人类的庄园。
这里和随后牧牛场景的衔接处并没有红色画面出现,我的理解是Eo从安逸中逃走完全是它自己的选择,或许是觉得孤独,或许是更加向往动物的世界,而它是如何得到牧牛这份工作的,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Eo的独自冒险,让我联想到了黑塞的主人公之一,悉达多。
黑塞笔下的主角们,尤以悉达多、哈勒尔、辛克莱为代表,他们的人生旅程总是以探索“我”为主线,一直孤独,也一直奔波不停,从未在某一种生活模式中停留,度过下半辈子。
Eo也是如此,它的两次出逃与《悉达多》中主人公神奇地相似。
第一次,悉达多从红尘中逃离,他身上的铜臭让他厌恶,他反思着、呕吐着,随后轻吟着心中的“唵”,他晕倒在了树林里。
而Eo的第一次出逃,在险些被射杀之后,它看着郊狼奄奄一息的可怜模样,仿佛自己也喘不过气了,转头向着日出跑去。
而日出,变成了旋转扭曲的猩红色山景,中间矗立着人类建设的风力发电机。
第二次,悉达多经历了与妻儿的团圆和与孩子的矛盾,从亲情的课业中醒悟,离开码头,坚定地走向林中,融入统一。
Eo的第二次出逃也更加光明和潇洒,它的脖子上自此没再出现人类套上的缰绳,它也可以自发地走出那扇铁门。
在走进影院之前,我未曾预料到,我会从这头少言寡语的驴身上获得此般的勉励。
除去某些共鸣之外,它有着我向往却不具备的一种灵气和勇气。
它作为人类绝对权力下的“牲口”,它是活着的。
或许它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它一次次主动逃出困境,向着未知走去。
Eo比我勇敢太多,它如同那一群不甘在人类社会化当中溺死的修道者,他们注定是孤独的,是“异类”。
可我们在有限的记忆中只活一次,何不将它付诸于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
哪怕面对的未来仍是命运的巨轮,哪怕我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做到,但我们会像走出庄园的Eo一样,面对敞开的大门,步履坚定。
附上黑塞借悉达多之口所言:“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
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
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
而发现则意味着自由、敞开、全无目的。
”
又是一部为视听疯狂鼓掌的片子!
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EO历险记:这只叫EO的驴被动物保护协会从马戏团解救出来之后,服务马场,服务人类,丛林历险,进入城市被消防员逮住,卷入足球纷争被打,被救起来又为了保护其他动物惹祸,当肉卖掉又意外逃出,被土豪捡回家又因思念马戏团的主人再次逃跑,最后意外顶替了一头小牛被咔嚓了…
我觉得特别精彩的是它的逃跑和惹祸:故意搞翻马场的柜子,踹了杀害小动物的人,影响进球还被打了,到处乱跑自己勇闯天涯…看到这些都觉得万物有灵,导演想展示的他的思考都藏在行为里。
没什么台词,人物也都是配角,观众就跟着驴的脚步走,借着驴的眼睛看和观察。
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态度和冲突,但这些“冷眼观察”也展示出了大量的人性:EO被爱过,作为伙伴他有名字有尊严,这也是他坚持要找到主人的原因;但这一路上看到了杀戮,疯狂,冲突,伦理等等人与人和人与动物间的矛盾,这些也正是我们应该看到和思考的现实。
精彩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摒弃语言,用视听展示一些动物的视角去描述人的生活和社会观察。
电影一直以来是融合的创作,文字视觉听觉配合去讲述和传达。
这部电影显然是更加侧重去使用视觉和听觉进行传达的!
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大量的红色和蓝色,配合蹦迪似的魔幻音乐,4:3画幅下的大场面和驴的眼部脸部特写,实验性艺术性拉满!
作为电影来说,故事性确实弱了一些;但从艺术观影的角度确实是审美上的享受。
影像已经进化一百轮,驴子巴特萨的孤独永存。
入围戛纳都过誉,这是我在上影节看到最讨厌最差的片子。驴子视角完全是乱用。用这样一种极端的动物隐喻的方式,他想说啥呢,除了一种明显的泛滥的动物保护主义,其他的表达完全不知所云,即便有也是非常劣质的编排,大把比它拍的好的电影。SIFF.NO16
影院沉浸式做驴
(LFF2022,Odeon Luxe West End)
6.5/10。我对动物拟人化的电影实在无感,抛开子非鱼的讨论,《驴叫》像一篇当代的伊索寓言。观众随着驴的POV视角窥探社会的一角,政治、运动、动乱、阶层、情感等等等等,人何尝不是一种牲畜?马的旋转奔跑致敬了电影的诞生。摄影是不如《贡达》的,也不如《奶牛》自然,但本片有一股老年人的可爱劲。最不喜欢的一点是用美好女孩当成驴的精神寄托,于佩尔客串只起到了给电影增加“星光”的作用,弊大于利。(以前一直觉得驴蠢,现在仔细看发现好可爱,甚至产生了想养一只的冲动)
很可爱的毛驴。lorenzo出场后和毛驴的戏份都挺可爱的,“我这算是救了你,还是拐了你啊?”哎哟喂 去看了幕后采访男主角(驴)主人家的视频,笑死我了,Tako对他的替身驴演员之一Hola一见钟情,“All he thinks about is sex!!”哈哈哈哈
动物视角也不算新奇了,但是视听确实做得很好。比较好奇为什么会做成4:3画幅。
波兰泰伦斯马利克倾情献映《生命之驴》
这才是为不能发声的人(动物)发声吧hh表面是一头驴的经历,辐射了动物保护/跨国运输甚至伦理道德等层面。
很容易被界定为动保大电影,但导演一上来就用一场戏给予否定。马戏团的驴子被动保组织拯救,和一群马关在一起,于是因人类的好恶,动物的阶层瞬间分开,马被悉心呵护,上封面杂志,而驴子则成了拉草料的工具。所以这部电影和动物关系不大,焦点仍在人类世界。而驴子仅仅承担一个视角作用,换成马、猪、猴也可以,重要是让观众跳出人类视角,试着从另一物种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暴力、悲悯和荒唐。但整部影片拍得还是太散了。而且用了驴子,就不可避免会让观众陷入到一种怜惜的情绪里,反而失却了对人类的反思。
或许通过该片向布列松名作表达敬意。现今的拍摄手法给表现带来了无限可能,至于能否达到前辈的高度,需要时间检验。
早就忘了<驴子巴萨特>讲的是什么,EO通过镜头的组接,变得具有人类思考能力一般的灵性,蒙太奇太吊
3.5。神圣而天真的动物、愚蠢而自私的人类。
230616影城/ 以为“驴”和波兰传统相关,没想到灵感更多来自“布列松”。影评和预告片多有误导,导演既没有打算让人沉浸式做驴,也不打算像传统动物电影一样将动物人性化,而是在布列松冷眼看人间的基础上,以“第三人称”的表演,将难民政治/动物福利与社群政治等联系起来,将城市与荒野联系起来。但由于缺乏驴的视角,没错,本片最缺少的是驴的视角,过多的公路戏和群像戏实际上让全片视点过于分散,特别是eo本身所处的位置,从而让本片有些流于形式。
这很难评:说好也可以很好,说差也是真的很差
#VIFF2022 廉价的《方形》。看得出来老导演真没油了,这么多议题随便往深一些都能大做文章,但却只能浮光掠影地拍,而且很多视角和这头驴完全无关。哪怕投机取巧成这样,甚至也凑不出90分钟片长,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皮毛都没有。最后,希望所有没啥音乐品味的导演,别再把你的喧嚣配乐塞满整部电影了。
驢的旅行vlog?本質上我們根本很難代入驢的視角,也無法得知牠看到這些人類時又在想什麼,一切都只是人類自以為的代入與想像,所以我覺得這樣一部片很沒意義
深陷其中又被动旁观限定了狭窄视角,也让空泛的浮光掠影与事件的生硬穿插有了些许可使人原谅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了,毕竟原本也没多好。投机且偷懒的影像宣传小报,还是噱头拼贴式的,没丝毫深度可言。看似有创新的视听设计,其实时刻悬着一个问题,驴子POV镜头的体验与客观镜头的展现被完全混淆了,原本代入与呈现这个包含关系的结构成了混乱交缠的麻花,使得两边“驴眼看人生——电影荒诞戏”都没达到,毕竟每个超出常规镜头出现的时候,都会有这是驴子的经历,还是描绘的驴子的恍惚。令人纳闷的是,有着如此形式野心的人,竟然忽视了驴,这一动物本身与人类在特写取景上应当变动的区别,和人类与一般动物脸部五官基本位居同一平面不同,驴这种四肢动物分列两边的五官排布在正面特写中明显不合适啊,这么致敬布列松,却没注意布列松怎么拍摄驴子。
一头驴的流浪之旅,看到快要睡着了。抽象电影,但是感觉好像也没啥好抽象的?
驴之公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