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可能把人物太戏剧化了。
我相信他在现实生活中是痛苦的,不会像电影里那么可爱。
父母不支持你,国家不支持你,也没有朋友支持你。
是什么让他坚持到23岁?
他的梦想也很有趣,就是参加奥林匹克,无论什么项目都行。
哈哈哈哈哈。
所以我相信人物刻画在这部电影里是不真实的,所以关于什么梦想什么的,在这个电影里没有什么价值。
仅仅赞同最后面关于体育精神的解释,奥林匹克精神。
<图片1>英国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电审进字[2016]第9号英国马福电影公司出品马修·沃恩制片英国巴伯尔斯堡电影制片厂英国萨维尔制片公司联合出品塔伦·埃格顿 饰 艾迪·爱德华兹配音 路知行艾丽丝·波本 饰 佩特拉配音 伍凤春蒂姆·麦克纳尼 饰 塔吉特配音 商虹休·杰克曼 饰 布朗森·皮里配音 凌云基斯·艾伦 饰 泰瑞配音 张瑶函马克·本顿 饰 里士满配音 汤水雨乔·哈利特 饰 珍妮特配音 马晓骥其他配音演员范哲琛 雪萌 惠龙 梁晓强林强 北辰 武文小米 于欣鑫 王震李仡 刘伟 上官琪枫作曲马修·玛杰森摄影指导乔治·里士满英国电影摄影师学会根据艾迪·爱德华兹生平改编原著西蒙·凯尔顿编剧肖恩·麦考利西蒙·凯尔顿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飞鹰艾迪译制职员翻译 李臻审校 胡怀栋导演 张瑶函 雪萌录音 赵朋飞 卢紫瀚录音指导 裴东峰歌词字幕定位 蒋蕾制片主任 王宜风制片 赵娜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行太过典型的励志片,配乐满满八十年代电子怀旧风,几乎与烈火战车如出一辙,不过有了喜剧元素显得有点好玩。
首先,让我引用一句小品台词,改革出现新气象,张瑶函都能当导演啦。
这是北京的又一次尝试创新,希望能继续开拓更多经验丰富的配音演员来当导演。
不过,这次张瑶函导的却出乎意料的差强人意,用一个网友形容就是跟电影频道播的水平差不多,的确,初出茅庐第一次当导演就是公映片,难免有些生疏,希望以后有所改进,再接再厉。
对了,而且这是继少年派后,时隔三年多后福斯的片再次交给北京译制。
这次是路知行配蛋仔,有赵路珠玉在前,难免会格格不入,而且跟赵路比,路知行的声显老厚。
虽然凌云配休杰克曼,但这次气场没到位。
再就是张瑶函汤水雨兼配太多,真的跟电影频道配的片似的。
最后拷贝做出来的时间码字幕少了汤水雨马晓骥和其他配音演员末尾三位,以及多个三行的字幕和最后的“联合发行”四个字(忘了拼图),奉劝北京做字幕能两行就两行,三行一定要谨慎要做好,要么别做三行,哪怕根据影片情况灵机应动找空位设置时间码都行。
个人打分:4.5 星
电影是块烧饼,故事是馅儿、人物是面、镜头是火候、宣发影评是芝麻,导演是大郎师傅,制片人是掌柜。
烧饼好不好,总要吃了才知道。
操心卖好,是掌柜,好食客首先是吃、然后探究为啥好吃、最后可能再拉师傅聊聊手艺。
《飞鹰艾迪》是块好烧饼,馅儿香面软温和酥脆,师傅手艺精湛;掌柜没太顾得上往咱们这圪塔撒芝麻。
但确实美味舒畅,不妨共享下。
一个简单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被精做细择后,成为了一个好的故事:一个简单的男孩儿抱着一个单纯的梦想,然后没有任何理由的去尝试、去努力;就这么简单——一个在努力的在路上跑的故事。
简单不代表单调、简明不代表单薄。
影片首段即为水中角度外看手表,清水微荡、指针走动——膝盖有疾患的眼镜小男孩儿悄悄出门,要去参加奥运——母亲的饼干——父亲的卡车。
起点即为主角、梦想、家庭。
而后是快速交待的成长,膝盖慢慢康复、眼镜一副换了一副、学习泥瓦匠、遇见雪场。
镜头始终在艾迪身旁,不远不近。
继续主角、梦想。
奖杯、奖状、雪橇,艾迪长大,要去参加奥运会——与父亲对话,父子之间1——你不能参加奥运、其实你就不该想这事儿。
波折,自我怀疑,扔掉奖状——发现新的项目。
继续梦想、继续努力。
跳台出现、跳台金童出现,艾迪找对了地方——与酒吧老板娘对话,异性之间——尝试15M跳台、成功,尝试40米跳台、屡战屡败——与职业教练对话,面对嘲讽——继续尝试、继续失败,遇见教练。
继续梦想、目标锁定。
修车厂汽车下的醉鬼出现,与醉鬼的对话,男人之间——第二次与醉鬼对话,第三次与醉鬼对话。。。。。。
直到成功说服。
师徒关系确立。
在主角凑齐时,故事已经过半。
一个单纯到二的大男孩儿终于用他的不停行动、不停对话获得了母亲、父亲、教练乃至组委会以及对手的支持。
除了比他自己更坚定的永远绝对支持着的母亲、总是不愿承认的父亲、还有太看重成绩本身的教练乃至从未主动认可他的组委会主席、几乎一直无视着他的对手。
一个个体强拗过其他个体、组织、机构。
这个想要证明自己、表现自我的精神,是馅儿里的盐。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调味不多,一个盒子两本书。
饼干盒子是永远的支持,无条件的支持、支柱。
是爱。
没有这个,很难想象艾迪的一次次着陆。
《1972荣耀时刻》是梦想,最单纯最难忘的梦。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灰白的,充满想象并为之拼搏的生活,充满朝气。
《教练之书》是链接,是飞翔的基础。
是三代高跳人的衔接。
最开始,是教练负责脑子、选手负责身子:教练挑选手;进步后,是教练和选手共同成长、进步:选手有权挑教练。
前提很简单——选手先是个完整的人,再做个好选手。
每一次高跳,镜头角度、位置、快慢都不同,并且都完全有理有据有节。
每一次对话都是成长的声音。
极其生活的、自然地就从一个懵懂少年飞到了90米的空中,这份自然,显然是导演的功力。
呈现结果,面对观众,非一般韧性和心胸不能为。
看电影是件和喝牛奶吃烧饼一样简单的事儿。
把烧饼做好、芝麻撒上、热腾腾的欢迎来吃:是电影人的本分。
用自己舌头嘴巴品尝、评判:是观众们的本分。
影评人本是美食家,只操舌唇的心、言罢滋味已是难得,总想跳开吃食谈谈买卖的:挣点眼球、失了本分。
艾迪的奥运梦得以成功实现,最大的原因在于有一位爱他,支持他实现梦想的伟大的母亲。
看完电影《飞鹰艾迪》,相信很多人的目光放在了一个没有运动天赋的小人物经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主题上。
也会刚知道,原来冬奥会有一项体育项目是跳台滑雪,而在英国有一位著名的跳台滑雪运动员,他就是艾迪.爱德华兹。
虽然他仅仅参加了1988年这一届奥运会,而且还是成绩最差的那一个,但是他那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一根筋的参与拼搏精神令所有观影人为之佩服与尊敬,这部可以算得上奥运会宣传片的电影感动了所有的观影人。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的,奥运会最重要不是胜利得奖,而是参与,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拼搏。
艾迪的成功不是偶然,看似是他不再乎别人的看法,以钻牛角尖撞南墙的精神一路向前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实际上,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位“放任”儿子实现梦想的母亲在支持。
那个晚上,幼小的艾迪背着书包告诉妈妈要去参加奥运会,表面上,妈妈没有阻止他,而是以“给一个饼干盒子装奖牌”的鼓励方式和他告别,在小艾迪出门后,却让爸爸去车站接他。
性格耿直的爸爸也没有用直截了当否定的话语刺激孩子,却以因为艾迪要参加奥运会,耽误了他看电视节目为由加以劝说。
艾迪爱爸爸,所以和爸爸回了家。
这个小小的事件中没有看到我们中国家庭常见的孩子的哭喊,大人的打闹。
接下来,艾迪一根筋的练习各项体育运动,妈妈永远是最支持他的那一个,这给了艾迪十足的信心来相信自己,这就是自信,要知道,成功绝对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啊。
电影里,艾迪的父母面对孩子难以实现的理想,没有阻挠,而是引导和放任,引起了我的深思。
同样做为一名母亲,我为小艾迪父母的做法深表赞同并鼓掌叫好,同时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深刻检讨。
对于孩子来说,哪有比父母的认同与鼓励更重要呢?
另:蛋蛋塔伦的表演可圈可点,从昨日绅士风范的英伦特工到今日很轴的艾迪,没有违合感,绝对是超有实力的小鲜肉。
还有狼叔,好瘦好高哦,褪去了金钢狼无坚不摧的威猛,剩下的就是帅了。
详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跳台滑雪运动员,有“飞鹰艾迪”之称的迈克尔.爱德华兹激励人心的真实事迹。
影片刻画了艾迪在运动赛场上永不言弃的宝贵精神,赞扬了他在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的非凡毅力和乐观精神。
影片的男主人公“飞鹰”艾迪,由曾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有杰出表现的新晋英国小生塔伦·埃格顿饰演,而好莱坞著名影星“金刚狼”休·杰克曼也重磅加盟,饰演艾迪的教练,为帮他圆梦卡尔加里冬奥会,对他进行严格训练。
冬奥会上艾迪有趣又颇具历史性的展示让他名声鹊起,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人物,并俘获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名为《飞鹰艾迪》,这不是有关于“鹰”的事儿,而是有关“飞”的事儿。
这部电影在今年的三月份已经上映了,当时口碑和票房都不错,只是出于某种原因,麻麻一直没来得及看这部影片。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励志的体育竞技片,也是关于艾迪的人物传记,当然不排除其中包含了虚化和夸大的成分,使艾迪本人神化了起来。
让我比较惊叹的是,本片居然没有一个妹子!
如果出现了也是中年妇女,一点也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若是按照国产青春励志电影的套路,男主角一定一开始就是一个屌丝,在心仪女主角的激励或讽刺下艰难地成长,最后屌丝逆袭、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不过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也的确是一个屌丝,最起码是一个loser。
但没有妹子的激励他也一样成就了自我。
这也没什么遗憾的,男主角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办法挑战的难度,在赢得冬奥会冠军之后还愁没有妹子吗?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若想像男主角这样事半功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一、把别人的话当成放屁当你做出一项决定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一些人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摆出一副瞧不起你的态度,然后说一些讽刺、伤人的话。
如果你在意了,那你就彻底失败了。
男主角艾迪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英国佬,在滑雪事业上是完全失败的。
因为没有英国人可以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参加滑雪这项运动,就像我们中国的足球一样,能获得世界杯的资格就已经是祖上积德了。
但当艾迪来到美国学习滑雪的时候,他从来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专心致志地为自己制定目标,然后一飞冲天、完美落地。
当然这都是他脑海中的设想,任何菜鸟在最初的时候都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连40米高台都会摔成狗吃屎,更何况90米呢?
二、把任何小进步都当成是跨越的一大步简单来说就是“乐天派”。
男主角在第一天挑战40米成功的时候就欢呼雀跃,当然免不了遭到教练的冷水攻击,但他从来都不气馁。
别人训练三四年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只用了一天就做到了,怎么能说“你永远也当不了滑雪运动员”呢?
他明明就很有天赋,你们都是瞎子吗?
于是他开始挑战70米。
自然在第一次挑战的时候摔成重伤,然后开始了教练的魔鬼训练。
当他真正参加冬奥会的那一天,70米的成功让他得意忘形,毕竟60.5米的成绩就已经创下了英国的记录。
他一下子就成为了英国人的英雄。
一时间各路的媒体都对他进行访问,而他也活泼和积极地配合着,他张开双臂模仿老鹰的动作被称为经典,因此大家叫他“飞鹰艾迪”。
声名大噪使他开始膨胀了起来,但教练没有在第一时间打断他,因为艾迪需要鼓励。
他的膨胀给了他自信,但在适当的时候,教练还是提醒了他——“你看起来像个愚蠢的小丑”。
三、永远不要忽视奋斗的过程艾迪最终成功挑战了90米,在片尾的时候闪现了一段字幕“奥运会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不要忽视你奋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瞬间,但过程却是永恒。
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努力的过程,那我们的人生将是很失败的。
我们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似乎只看到了艾迪取胜的光辉,却忽视了他夜以继日地练习。
他从小就酷爱体育运动,因此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和努力。
只是没有引领者,所以显得愚笨、非正式。
但他的师父也是同样的“非正式”,所以有时候并不是中规中矩的练习才可以取得胜利。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付出过努力的人是不会错过回报的。
好了,干完前面那一大碗鸡汤,麻麻说说我个人的感受。
《飞鹰艾迪》这部影片豆瓣评分8.1,但麻麻只想给7.5,原因何在?
这是一部标准的体育片的套路,虽然没有美女的陪衬,但重点还是在于男主角技能的提升。
只是这个提升的过程有点过于顺利,没有更多阻碍和失败的过程。
一个从来没有跳过90米高台的滑雪运动员,却能在奥运会上一举成功。
虽然险些失败但却如此惊诧地克服了过去,这就像让我相信一个从没有学过习的学生突然得了高考状元一样,扯淡!
本片虽然是一部传记作品,但更像是一个失败者的意淫。
影片结束在屌丝最辉煌的一刻,不如像繁华落幕般的收场。
我反而觉得,这不是一个关于屌丝逆袭并能让广大宅男产生共鸣的东西,这反而是关于天才的故事,应该和《少年班》等同。
于是看过影片之后,自诩普通人的麻麻,只能给出两个字的评价:无感!
历史上的《飞鹰艾迪》确有其人。
英国人艾迪·爱德华兹小时候腿有点问题,治愈后医生断定他此生不可能成为运动员。
而且他还高度近视。
但他心中有个奥运梦想,20岁开始练习高空滑雪。
第一次(也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参加奥运会比赛时才练了20个月,别的运动员可能已经练习了20年……最终他的成绩垫底。
这和我们印象中有名气的运动员形象太不一样了。
我们印象中的著名运动员是要取得金牌的,比如前几天大家都在怀念张怡宁在乒坛的独孤求败。
然而《飞鹰艾迪》中几乎每个人的成绩都可以碾压艾迪。
又或者,他们应该都拥有健美的身材,像宁泽涛那样。
然而塔伦·埃格顿为了饰演艾迪而增肥,电影中有一幕他在桑拿房遇见其他滑雪运动员……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这哪里还是《王牌特工》中那个拥有腹肌人鱼线的小男神啊!
很多运动员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独家动作,比如美国体操明星库尔特·托马斯的“托马斯全旋”,再比如“李小鹏跳”。
国际雪联也有以艾迪命名的“飞鹰规则”,但这个规则却是用来专门阻挡像艾迪这样的人进入冬奥会的……就是这样平平无奇的艾迪,却让人感动到哭。
电影最后打出字幕:“奥运的精神并不是夺冠,而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大意)。
”电影中,艾迪从头至尾都没有获得世俗成功学上的成功,就算最终站上90米高的滑雪台勇敢滑下,成绩依旧跟人差一大截。
然而他的行为也影响到了一些人。
比如休·杰克曼扮演的本来已经甘心做铲雪工、成天喝大酒的前高空滑雪运动员皮尔里。
皮尔里重拾梦想给半路出家的艾迪当教练。
就是这样的两个Loser,一步一跤跌跌爬爬进入了强者如林的冬奥会赛场。
其实我们更需要艾迪这样的“榜样”吧。
偶像们的光环实在太过高远了,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更高、更快、更强、更美、更青春……的资本,可能我们天生平凡,但也可以拥有梦想。
然后想尽办方法为着梦想努力,最终我们也许并不能实现它,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艾迪。
电影中,那个一路唱衰艾迪、总试图说服他继承自己泥瓦匠衣钵的父亲,终于在艾迪滑下90米雪道时,和母亲把手握在了一起,为艾迪紧张,为艾迪兴奋。
最后去机场迎接“凯旋”归来的儿子,掀起外套,里面的衣服写着:“我是艾迪的爸爸”。
为艾迪喜悦,为艾迪骄傲。
哪怕,这可能这就是我们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了——但也已经胜过别人无数。
现实中,艾迪参加完1988年冬奥会后,国际雪联推出了“飞鹰规则”,规定:只有在世界排名前50或者排名前三成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奥运会,艾迪也因此被随后的奥运会拒之门外。
艾迪说:“我在冬奥会上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代表了奥林匹克精神。
但很多联合会向国际雪联抱怨太多人关注我,才有这个规则。
因为我代表了奥林匹克精神而把我踢出奥林匹克赛事,这听上去很讽刺。
”好啦好啦,就让英雄美人归于传奇,让平凡你我归于沉寂,尘归尘,土归土,这才是平凡世界中最好的我们和最好的结局。
况且就算结局不好,我们就看过程嘛,过程不佳,我们再看努力啊……生如艾迪,总能找到闪光的一刻。
这部电影我最欣赏艾迪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他的坚持,而是他的懂得变通。
曾经他是想以滑雪进入奥运会的,但是竞争太激烈啦。
这时,他看到了高空滑雪,而英国那时候还没有高空滑雪队,此前唯一进行过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已经死了,所以如果艾迪能练成,那他就是第一人……于是,他就去练了。
忍无可忍,继续再忍,然而此路不通,换条路走。
谨以此文献给痴心不能死但又沉浸在挫败感中无法自拔的人们。
好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写观后感了。
嗯,因为是完全外行,所以也不过是观后感,与影评什么的毫无关系,甚至连幕后种种我都没有去查。
对于一个业余观影人来说,直到之前读到有关创作,有关电影的书,才明白,之前的自己啊,看电影都凭经验和直觉。
要说电影是大众的东西也行,但说它是艺术自然也不过分。
求仁得仁。
每个人立场不同,自然对一部电影所得所悟是不同的。
也许因为这部电影完全讲得不是一部天才的故事,所以,反倒,比起《荒野猎人》的肃杀和撕心裂肺,对我来说,更有代入感,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的感受。
或者,其实我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他。
我也从来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开始就有一个梦想,并执着得想要去实现它。
不论这个梦想在别人看来多么不切实际,多么可笑,也不论这个梦想有多少人在打击它,蔑视它。
我仔细想了想,艾迪从小在这点上比我幸福。
因为对于生,他有坚定的目标。
那日看吕世浩讲历史,他说,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本来就不是古代帝王所学的那个历史,不是那个从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及结果中学习教训和智慧的历史,而是为了培养匠人,得高分的历史。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年份,人物要比为什么,怎么办更重要。
也及,在郝明义写到有关读书的最开始的一章时,他说,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孩子们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何在。
(他写了很多,大致意思如此。
)而艾迪,不论是他小时候作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还是长成完全行为能力人之后,他始终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真是我所羡慕不来的。
有句话叫,当你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然而,这句话的大前提一定是,你想要。
作为艾迪的爹妈,爹是典型的爱打击人,不懂教育,其实也并不操心小孩儿教育的底层工人阶级。
当然,作为资本主义的典型——英国,工人阶级过得并不费劲,只是没有那么好罢了。
而妈妈呢,母亲这个世界级角色真的一度让我觉得很神奇。
尽管我从来并不想尝试扮演这个角色,但不得不说,那句民族的力量就是母亲的力量真是一句箴言。
不论什么时候,母亲都会是最支持孩子的那个人。
所以,幸而,艾迪还有他妈妈。
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有一个至亲还在支持着你,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当然,这个前提依旧是,你想要。
没有这个前提,不会有后来的金刚狼教练,不会有15,40,70,乃至90米高台的进步。
没有人真正关心你摔了多少跤,是不是20岁才开始这项别人从小就开始的运动,也更没有关心你会不会因此骨折,甚至伤残,乃至下半生不能自理或成植物人。
别人,只关心你有没有跳好,跳了多少米,而已。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你在经历的同时也在承受。
若没有非常想要,没有担当和觉悟,在面对70米高台就有人为此摔得上了担架时,你就早该退出了。
但是,你并没有。
大概,你早就顿悟了,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明知害怕却依然前行。
喜欢这部剧并不是传统的冠军成长记。
因为,自始至终,除了艾迪的精神特别励志之外,他始终没能超越自己本身的极限。
比如,他并没有天赋异禀,所以徒有一腔热情,名师指导,仍不能弥补他在天赋方面的缺憾。
我喜欢这种并非单方面励志的鸡汤。
就好像现在健身行业的各种鸡血一样。
好似人人努力几个月后就成了维密。
真正扎进去去学去练才会明白基因的强大和可怕。
而,除非改变我们本身的基因,否则,我们只会比之前的自己更好,却永远也比不过拥有比我们更好基因的别人。
所以,昨晚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那句,年轻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中年时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改变他人,只有老了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或者可以说,也只有改变和完善自己,才是唯一有效的路径。
关于艾迪还有一点,就是名师的重要性。
有一个好的老师带路,就算是游戏开挂了。
不然,在40米跳台,他就已经止步了。
也许之后会摔出感觉,但绝不可能摔到90米,也不会进步这么快。
所以,正确地去用力,也非常重要。
另一个,偏执。
凡是可以在某方面卓尔不群的人,必然有屏蔽外界噪音的机制。
听太多,受太多影响,反倒自乱阵脚。
而别人,永远都不过是别人。
不论是七大姑八大姨,哪怕是爹妈,伴侣,还是孩子,作为个体来说,他们都不过是别人。
如果不能分离出去,自己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更何谈成长,成就自己?
我们之所以被这样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所感动,多半是,自己做不到这样的极致,有人替我们做了,感情上就得到了某种释放。
就好像,他们替我们完全了一个心愿,弥补了一个遗憾。
然并卵,出了电影院,还是该干嘛干嘛(为咩想到斯坦福实验,情境的重要性)。
嗯,说好得为梦想奋斗呢?
咳,电影演完了呀
——你真的还要再试一次吗?那个世界一点都不想认识你。
——那又怎样?你是想告诉我,你的小时候从没有过梦想吗,爸爸?随便你,不试试,你又怎么知道。
他根本不明白,对一个真正的奥运选手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拥有绝佳的天赋技能,而是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
唯一能做的只有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
即使现在的结果是失败的。
那个人劝你把每次跳跃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次。
你这样看轻自己有什么意义呢?你永远不会把跳台滑雪当回事儿,因为你从来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好。
我当时太激动了。
但我对待跳台滑雪非常认真,事实上我热爱它。
我爱它的程度和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程度差不多。
我知道我一开始只打算参加70米比赛。
但是比我更睿智的人说过,如果太看轻自己,来奥运会比赛就毫无意义了。
为了自己而战,不要为了观众。
我虽然获得了金牌,但我并没有发挥好。
如果我尽了权力,就算名落孙山我也会更开心…你做的并不好…你已经进步了…我和你就像一点钟和十一点钟,我们彼此间的距离比跟其他人的距离要短。
输赢这些都是无名小卒需要考虑的,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是为了释放自我而跳跃的。
我们是仅有的两个可能在今天创造历史的人。
如果我们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没能全力以赴,我们会十分难过,后悔一辈子。
人要是都能心想事成就好了,主人公艾迪再次印证了人有梦想的重要性,一个小时候腿有残废的人,梦想成为奥运高台滑雪选手,历经种种磨难终成正果,成为当时英国破此项目记录的人。
他给自己的外号取了飞鹰这个称号。
光有梦想不经努力也是不成的,他吃了多少苦,一不小心就会残废甚至死亡,这里面多多少少有运气的部分,包括有家人的支持,遇到好的老师和同伴等等,缺一不可。
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少年运动员,从小就接受残酷的训练,但有多少能成为各类比赛的冠军,即使得了冠军,TA的后半生也不一定幸福,有的还很凄惨。
我不知道艾迪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但国外的运动员往往把参加比赛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当然他们也有职业运动员,比如足球,那收入高的很,足以养家糊口甚至过上上流生活,比如贝克汉姆。
国家的体制决定了他们发展体育的方向,国外要么是私有的职业运动员,让市场决定运动员的价值,所以他们对于观赏性不强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对于像美国感兴趣的是美式足球、篮球、棒球、拳击等,有的人就把它当作一生的职业。
为什么我们和当时的苏联、东德能在奥运会上取得高的成绩,我们是国家来培养运动员,那些没有观赏性的项目,如跳水、举重、体操等,往往我们能得金牌,特别在奥运会限制职业运动员参加的项目,比如拳击。
所以西方国家不要培养运动员、也不用安置退役运动员,不用发工资,甚至不用发奖金。
别人都是自费来玩的,带着这种心态反而能取得好成绩,你不看当时瑞典的几个乒乓运动员,本身都有职业,他们的运动周期也长。
经过这么多年,看了他这么多片子,终于终于终于get到金刚狼的帅点了,滑下来那段好酷好性感啊!片子本身非常喜感,励志也励到了,eg增肥到几乎没认出,和原型人物神似,真是前途无量啊
人物形象和动机跟动画片似的。而且内核狭隘化了奥林匹克精神:参与没说非得是钻空子花纳税人的钱去奥林匹克冒生命危险吊车尾式参与啊……
或许是这类电影看多了,产生了免疫。跟《Rudy》相比还是差很多。还有很讨厌里面的男主角诶!有梦想的人反而不需要去鼓励,应该关心的是那些没有梦想的人,他们才是值得同情的。
影片在这片神奇国度的票房“奇迹”,昭昭然折射出弥漫周遭的功利、浮躁和信仰缺失
补标 塔伦艾格顿演技可以 片尾不少史实片段 包括新闻发布会和小鹰舞蹈 可看出很多细节确实下过功夫 狼叔虽然是虚构人物 却也是有血有肉 临近结尾时一句“下届再来” 看过几个月后还记忆犹新 讲跳台滑雪主题的 尚有一部漫画 是冈本伦画的 只记得名字是单音叠词 另外就是孤高之人也很值得一看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窥一片而识现代英国电影——制作还行,笑点还行,情怀还行的差强人意三有产品,但就是不走心。配角一个比一个演得糟。不过那句我们俩一个像十一点一个像零点的台词写得真的很妙!
俗套有两种,一种是俗不可耐,一种是俗到可爱,本片属于后者,简单老套但热血沸腾,标准的竞技励志,模式让我想起当年的《铁甲钢拳》,二流教练、末流选手并没有逆袭但令人感动。搞笑是最大的亮点,倒数第一片段笑掉大牙又十分感动,四星,塔伦全程绷着演好心疼,嘴撇得跟八万一样,笑死加一星
燃!塔伦·埃格顿演的好,执着而不蠢;休·杰克曼 太帅!感动的瞬间还是挺多的,喜欢的部分也很多,尤其是与芬兰飞人在电梯里的对话,意味深长。还不错!
Stereotyped,平得不能再平,全程荔枝配乐什么鬼。体育传记片拍得有意思真的很难啊,看过最好的大概是狐狸猎手吧。不过这一部本来也不是一部有什么野心的电影,但是评三分又好像对不起那些拍得可以但不是我的菜的电影
励志类传记里,一般般吧
原来还有跳台滑雪这种运动
简简单单向前冲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这个主角夸张的面部表情……灾难。
在飞机上快进着看的……敷衍之作 除了休很帅之外 主人公故事写的不好 全程透着一股敷衍 主人公奋斗的理由很敷衍 连他碰到的阻碍都非常敷衍 最后胜利的也很敷衍 他的教练获得救赎的过程也很敷衍
过程枯燥就慢动作高潮,主角二逼就突出暗线,逻辑不够就音乐来推。
尽百分百努力,为了净化灵魂。
观感就是:重在参与,然后狼叔依然很帅啊
1988年英国男版傅园慧
全程都在好蠢哦好蠢哦好蠢哦哦哦哦好帅哦哦哦哦好帅好帅哦怎么这么蠢哦妈的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