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我给电影4分,必须是因为电影的可看性,在可看性上如果有故事的寓意,那才是5星好评,因此在看了几个文艺片后的《夏夜骑士》一出现,摄影镜头语言的表达到味了,调色、美术置景、道具到味了,小城市的生活气息与味道达到了。
2、单纯的小孩之间的兄弟情、被枯躁的婚姻生活和多年不能声张的性取向毁掉人生的爷爷、郁郁不得志并且发福成不成样的退伍老兵的懒散、母亲久居海外的留守儿童与退伍舅舅低志气带出来的表哥的日常这些都组成了一幅惬意的画卷,让人跟着镜头语言推进有序,慢慢的度过了110分钟而不自知。
当爷爷看到小男生露出那邪媚一笑但又忍住念想时,当小胖子霸王像小时候的我一样欺软怕硬时,当碎碎念的外婆知道些什么不得说但又慢慢地过着一家人碎碎念的依赖时,当退伍的舅舅看到被划伤的儿子二话不说背起就冲去医院时,都让人回想起儿时的细节,想起自己身边的某人,也许这便是人物的沉浸感。
3、村镇恬淡的生活、留守儿童的教育、别人偷的不争不抢VS自己人偷的严辞、退伍军人的不适、老年同性的悲哀,这一切可能性的话题都埋藏其中,但却没有任何的解决方式,只能任由这些不适、这些话题、甚至这些矛盾在生活的流转中被慢慢淡忘,这也许是本片最遗憾的地方……4、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节奏是慢的,甚至隔壁的白云之下听说更慢,而这个电影节又是充满着小民生活气息的,也许这便是东京的窍门所在吧。
构图干净,调色爽利。
叙事娓娓道来,沉得住气。
开场听着方言特别惊喜,能够把情绪拉回多年前对老师的怕和敬畏。
主角天天让我联想到了方枪枪。
然后在菜市场可以体会天天看到长发偷车青年的时候,激动得心里怦怦跳却又不敢言语的情绪。
特别喜欢的是每个事件前后都有交代和呼应,爷爷的烟酒,奶奶的自行车,两孩子的兄弟情。
两个小演员特别厉害。
哥哥这个角色,情绪饱满。
仗义、有担当,懂事所以也有所隐忍。
弟弟让人更有代入感,面对事情会有怯懦的情绪,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勇敢。
整个电影节奏掌握很好。
看似平铺直叙,却又让情绪慢慢堆叠。
感受类似《日日是好日》。
比较遗憾的是在哥哥手臂被划伤的时候,是全篇情绪的爆点。
但是除了舅舅一反常态的激动,没有感受到更多的点来支撑。
另外面馆老板的儿子这条线,也没有让太明白为什么占比这么重,却又潦草收场。
不过总的来说,看到电影最后所有人都重归于恬静,还是让我久久回味。
这是一部全川普的电影,现场观影的观众可能会反应没有太照顾所有人的口味。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成都待过很长时间的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剧中四川话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给电影添色不少。
整部剧是在讲儿时的故事,没有太大的起伏,比较平淡,比较温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故事线有点伞,中心意思表达不明确。
平凡最伟大吧,越平凡,越能真情流露吧。
7岁那年的暑假,父母带着我去姑妈家,大人们打牌到夜里,我则在百无聊赖中沉沉睡去。
迷糊间被留宿在姑妈家。
凌晨时我醒了,突然发现在陌生的床上时,突然想家,想爸妈,撕心裂肺。
我冷静的意识到哭闹并不是解决办法。
于是在谋划一个小时后,我爬起床提着鞋子,轻手轻脚的打开卧室门、大门,瞒过卧床聊天的姑妈姑爹,以及客厅里看电视的表哥,像一个越狱者一样,从5楼的单元房逃出,一路飞奔。
只记得那晚上月光特别亮,我跑过河边小径,跑过树影斑驳的柏油马路,跑过稻田和工厂,那两公里特别特别长,仿佛永远都到不了。
当晚回家后,出逃消息就传遍了大家庭,接下一周我接受了来自三姑六婆的批评,他们说的什么已经完全记不清。
反倒“出逃”的晚上,马路上的银色的月光,夜风吹过桉树静谧的声音,一直放在记忆里的角落,毫无用处的积灰,却在某些人静的时刻袭向我,让心脏重新跳动剧烈。
我在第三次看完影片后,我和尤行讲起我的这个故事——就如同电影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这样独一无二,闪亮却无用的生命片段,这或许是童年的本质。
而影片击中我的,是它唤醒了我,或者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矇昧而深刻的感受——鲜亮、未知、某种恐惧、某种深处贫瘠却没有尽头的美好。
这种感受随着长大彻底消失了,而电影让我重温了它。
我的私人观点是,一旦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不重视剧情,却愿意一遍遍进入它的世界,这样的电影一定是罕有而珍贵的。
那么,其他的不足都可以很大程度的忽略。
作为处女作,它有诸多不足,我也和导演也进行过多次讨论,其中有个问题是:为什么不更坚定,更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不让故事线更紧凑,节奏更快?
让这个具备商业片潜力的故事,更加受人欢迎。
后来尤行在某个点映中的问答让我打消了这个追问:it's about how to not to push one's own justice to others, how to live with the blurry world.(这是关于如何不把一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个模糊不清的世界共存的故事)。
但这个问题导致了我追问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东京会选择给《夏夜》,据导演说,东京的评委颁奖后说,《夏夜骑士》是没有“pretentious”(炫耀的,刻意的,自命不凡的)的,而很多新作品,却往往迫不及待。
这种赞许在我看来是超越影片本身的,他意味着导演在未来,可以以谦逊的姿态,探索自己及影像的边界,最终趋近更为精确的表达,这在当下是无比可贵的。
尤行求学于美国,他们这一代导演拥有了一些新的视野和特质,体现到影片中,是除去作者的趣味性外,他们的视听手法是基于工业化系统下的训练,一方面,要求追根溯源,根据剧作核心的逻辑,去逐一推敲建构各技术部门的手法,第二个表现就是展现出某种通俗却可以深入解读的美感。
关于童年的深刻记忆与坚实的技法,让这部电影看起来特别。
映后很多观众说看起来像杨德昌、小津或者是枝裕和,但却又有许多不同。
这大概是导演已经在逐步建立自己独特语言了吧。
首映后,我们又聊起影片的结尾,尤行说拍摄时其实出了很大的“问题”——原本这是一场很剧烈的冲突,可已经有了感情的孩子们,却不忍心作出这样的表演。
在最后他放弃了他的想法,让影片拥有了一个更温和的结尾。
他觉得,这样也好。
那个结尾在我看来是可信动人的,大部分时候,人无力对彼此做如此剧烈的挣扎的。
这个顺应自然的改动也让我感受到尤行骨子里的诚实。
这或许也源自童年,那些无用而闪亮的时刻,在暗中的馈赠。
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下去。
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提前观影机会,看到这部东京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影片根据导演尤行自己的成长经历改编,背景设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演员都来自四川,他们在电影中说的是地道的四川话,增强了电影的质感。
潮湿炎热的氛围刻画恍若梦境。
映后导演和制片人还解读了影片中观众感觉迷惑的一些多义性的设置。
也是暴力言情看多之后的一股清流。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
导演尤行的一篇长篇处女文艺电影,感觉有小津安二郎的风格。
成都话比普通话更能代入小市民生活,更接地气。
电影的画面唯美,夏天的西瓜、长豇豆、蜘蛛网、雷阵雨;大红色的座机、墨绿色台灯、大搪瓷缸的茶叶水、滋滋作响的电风扇,更是充满了怀旧元素。
影片的主线是通过外孙天天寻找婆婆被偷的自行车的小偷展开,以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复杂的成人世界。
想寻找明确答案,找小偷,却是最无果的。
少年、青年、老年人生各个时期的小人物的困惑和挣扎,以及自我和解和寻找出路。
家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以及相亲相爱。
特别是结尾,天天从一个怯懦的胆小鬼成长起来的过程,也真是所有人的成长。
影片极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
#桃花岛观影团#
#夏夜骑士 这是一部没太看懂的电影。
但是却又是一部值得七零八零九零回忆的电影!
在里面,你可以找到很多小时候物件,情节,人文。
电影剧情就剧情来讲,我更愿意把标题拆开,夏,夜,骑,士,四个字,感觉电影里面是都有了的。
连在一块,虽然连贯,但却感觉有些偏题。
情节是围绕骑展开的,讲述的是孩童时期,关于骑的故事,具体情节就不讲了,剧情还算是比较连贯,比较合理。
夏明季节,夜指时间,骑言故事,士揭主旨。
画面方面,大部分都是非常棒的,只是好些位置涉及到了慢放,有些没太看懂,足球可以理解,黑板处何解?
人物形象方面,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真实,都非常的好符合小时候的那种状况,无论是父辈,还是孩童,都有一种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父母的感觉。
缺点方面,除了慢放,好些画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似乎缺少声音。
还有些细节方面,总感觉缺少一些前因后果,比方说爷爷为啥对别人的孩子那么好,舅舅为啥有些叛逆,爷爷为啥偏向于弟弟,留下了空白,让人深思。
虽让剧情有些断层,但却更显真实,真实生活中,很多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菜市场、昏黄灯光笼罩下的家、饺子店、游泳馆……影片《夏夜骑士》并不牵涉较为复杂的环境设计,而是用几个较为简约(却不简单)的场景串联情节;同时,镜头也鲜少刻画这些场景的整体样貌,而是常温柔地凝目于桌椅、灶台、碗筷等细节,不疾不徐地诉说着带有夏夜微风、喧嚣蝉鸣的人间烟火。
将这些场景缝织起来的人物也并不复杂:血亲缺位的天天与外公外婆等亲人一起生活,除此之外便是那位面容模糊、一闪而过的小偷。
精心择选的场景与较为原型化的角色设计,为《夏夜骑士》塑造出富于小镇气韵的叙事空间,也为影片的美学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家人”各怀心事地前往饭馆、两个幼童扮作士兵试图抓住偷车的窃贼等段落,在影片中小镇这个原初的世界内是略超于现实的,它们让影片名称蕴含的浪漫意味得以显影;同时,这些段落又不与现实全然断联,在慢动作、配乐等艺术手段的辅助下,真实与奇思幻想两相合宜,从而形成了连贯的、自洽的影像经验。
环境的相对封闭必然引起环境中内部元素的同质化,在故事中的小镇,道德观念、人情世故与社交关系也都是相对封闭的。
这种极具戏剧张力的封闭性在影片的叙事中无处不在,因此,天天——作为故事的核心——内心的拉扯和断裂才更为得到凸显。
《夏夜骑士》剖析式地记录了他目睹偷车、试图抓贼等不同经历,但正是这些成长过程中的“日常小事”,是天天澄明、无蔽的童稚心灵与复杂社会现实磨合接轨的开始。
拉扯和断裂在影片中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便是“偷车事件”中天天与家人的抉择和困境。
天天所受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两个向度:在他喜欢的《三国演义》与家人的陪伴中,天天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初的善恶形态,它们是泾渭分明的;但当外婆的自行车被偷后,长辈们的一系列反应与天天本人的遭际却击破了这一层幻想。
当自行车被偷后,外公并未积极地寻找盗贼,而是通过二次付出代价的方式将失物“购买”回来;天天与表哥取走了车钥匙,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引贼上钩,但在行动失败后,却反遭家人将“偷窃”这一莫须有的罪名悖论地转移到了两名幼童之上。
在前后两重打击之下,天天的心灵一定备受折磨,他仍需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白这些事件背后的逻辑:尽管小镇这样的“乡土中国”有其温馨和熟稔之处,但人情关系的充盈必然导致律法的真空。
在法律、规则缺位的情况下,对于遇到问题的这家人来说,本该向外伸张的义理只得转移到家庭中,进而成为向内的暴力。
影片的另一处断裂体现在天天对处世方法的取舍。
借用导演的话,即在“父系”、“母系”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中的选择。
在传统的家庭秩序和性别分工中,父亲在双亲中是较多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一方,因此他较之母亲,更多地担负教导孩子如何进入社会秩序、通晓复杂真实情境的任务。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已然目睹太多的严父慈母;而正是因为这一源远流长、潜移默化的分工演变,才常使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不得不摆出威严姿态,因为他必须让后代在家庭这一仍有回转余地的空间中提前碰壁,才能避免孩子进入社会后遭遇更大的龃龉。
在《夏夜骑士》中,尽管天天的父母不在其身边,但这种性别分工的家庭教导仍然得到了实践:舅舅、哥哥扮演着“代父”,而外公、外婆则是“代母”。
在片中,舅舅多以阴晴难测的面目示人。
在捉住老鼠之后,他并未及时清理,而是将残骸置于地面,美其名曰“杀一儆百”;天天的哥哥尽管尚存天真的一面,但随着舅舅的影响,在雨夜抓贼、保护天天不被同学欺负等事件和细节中,不难看出他也逐渐认同了其父(即舅舅)的逻辑。
而作为“代母”的外公外婆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世原则——面对偷窃,他们选择自己吞咽和抹平种种不如意。
尽管在结尾寻仇的一场戏中,天天仍然善良(或是懦弱)地顺从了母系的原则,没有让哥哥进一步报复;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其今后的生长过程中天天将继续遭遇种种艰难的抉择,那定将是另一番曲折的磋磨。
正是在这两重拉扯和断裂中,《夏夜骑士》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发生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失落和困境。
人们的内心深处,或许都曾有小镇这样一个作为“原乡”的温柔存在,在那里,幼童时代的我们体验着浪漫与正义结合的“超真实世界”;随着时间推移,“原乡”坍塌,善恶、正义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和驳杂。
或许我们不必为其消失而感到焦虑,因为成长过程中的煎熬和矛盾,也自有其魅力闪光;而复杂、经世的现实生活,也更有可以拾取之处,进而滋养艺术创造。
从这一角度而言,《夏夜骑士》忠于了电影艺术的目的之一,那便是展现幽深的人性转变;同时,它更是一次关于童年记忆的浪漫的咏叹,像是一片落叶轻拂观者的肩头和心田。
从楼梯往下看的固定镜头暗示了天天接下来的遭遇拿菜刀划身高,音乐恐怖一家五口出去吃饭的背景音乐变得温馨《动物世界》与现实生活相穿插耗子入坑暗示坏人被收拾仰视镜头表现出父亲的威严和小孩对父亲的畏惧老师的过去和现在穿插,与带小孩有关后来发现是自己帮助的好友家偷了自家的自行车舅舅挑拨离间哥弟两的时候背景音是戏曲的开头的声音杯子原本是立起来的,舅舅因为担心儿子而下楼,杯子就倒了
激怒一位诗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解读他的诗。
但我还是忍不住瞎分析了这部电影,今天在二环路的峨影厂逛街然后看了这部电影。
第一印象是光影是很明显的,很多画面中强烈的对比色彩,没有计算有多少次是平分了取景的面。
97年的成都,印象中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如果质疑要找到这种印象,可以在老城区北门甚至近郊找得到,因为有些局部几十年也变化不大。
拍摄的大部分地点是在彭州,天天的外公外婆去灰市重买自行车的时候,就能听到好几声那浓郁的彭县口音,"七十"(qie shier而非成都话qi si,不仅是自贡话那种翘舌音,而且还有明显的儿化音)。
林路迪演得非常生动,但四川话还是差了一点。
制作上,还是粗糙了一些。
天天在看课上播放《英雄儿女》时比其他同学更认真,而且是真动了情。
但是翻开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时候,却夹杂了一本三国连环画《千里走单骑》。
这种对比耐人寻味,而这与电影名“夏夜骑士”在“单骑”上有了一次交汇。
当天天被允许看一集最爱的《三国演义》连续剧时,爷孙俩却居然都看睡了。
感觉要真是好看,不会看睡的。
这与课上连环画又作了一次对比,除了昼夜色调的对比,就连夜间的画面也是一分为二的。
舅舅从部队转业以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渐渐颓废,脾气乖戾,表哥则承袭了他爹这一脉的痞气和粗话。
老不读三国,外公可能也不想看三国里各路诸侯最后都一代不如一代。
这里没有交代舅妈的情况。
一座城市各个局部不一定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间范围,有的比较前卫,而有的区域则留在了时空之中。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可能是成都东郊甚至铁半城的记忆,这体现出集体性、平均意义。
但是,《夏夜/夏骑士》的时间性置换了空间性;就像“故乡”这个词,可以把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变成一个时间概念,然后思乡之情才可以世代沿袭)。
暴雨场景运用了许多次,如果只有一次可能才会给人留下明显的时间性,可惜看完之后都分不清时间了。
地点还是没有真正地转化为时间。
被性取向毁了一生的外公,渐渐和令人同情的外婆变成了这个家最亲的人,他们维持了一个时间意义的家,好让不怎么珍视亲情的儿女把孙辈扔回来就不管了。
另一方面,那位没收天天连环画又还回来的语文老师,则是离了婚把孩子抛弃了。
外公也是教师,语文老师也是教师,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都没有做好。
原本以为会像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或者《哈克贝利历险记》这种以儿童视角展现记忆,结果却加入了不少成年人的视角。
语文老师、外婆,这两个角色真的耐人寻味。
还有就是,为什么天天除了表哥以外,咋个就莫得什么朋友呢?
他生活的大院、学校里交不到朋友么,难道平时都去看连环画了么?
这部电影里若隐若现的,还包括了“男子气概”。
天天的班里好像女生全消失了,舅舅除了最后联系找份事做的战友之外也大概率没有其他同龄女性,外公的几个朋友饺子店长、老叶等等也全是男性。
所以,外婆和语文老师就显得特别突出。
天天和表哥周围似乎都没有任何女同学,校园霸凌的那个降班头好像欺负的也只是有点母的天天这么样个男生。
就连表哥也在吃饺子的时候,也说天天吃得少像个婆娘,所以点了自己吃不消的分量。
天天或许内心也有股小男子汉气,所以意识到找警察叔叔没有用以后,就开始了自己抓捕窃贼的计划。
天天也有可能意识到,成年人眼里的乖孩子应该都没有了那种“男子气概”,甚至都很窝囊,这也是天天更讨外婆喜欢的原因,最后对外公丢了自行车不去找那股窝囊劲对外公发了火。
外婆可能喜欢天天的地方,也正是他比表哥更多的窝囊劲。
她喜欢外公的地方,我猜也是外公身上这股窝囊劲,而且她对天天说外公是个伪君子,看来她已经是意识到了的。
所以,这么看来,电影又是在说外公、舅舅、天天三代人的“勇气”。
成年的过程也正是一种阉割的过程,此外还有一条权力线索一直贯穿他们家还有那个游泳池。
仿佛在影院里过了一个四川小城的夏天
电影很有感觉,夏日氛围很浓厚,镜头,画面,意境都美到极致,一个小事引发的一个家庭的故事,小人物,小家庭 ,小城镇展现的都是淋漓尽致的。有很多导演的小心思,会有一些巧思 两个小演员的表演有惊喜 。大人的存在有些勉强,而且太刻意。电影适合下雨天慢慢享受,老少中青三代人的生活困境和成长感受让人着迷,回味悠长。
突然想起《御赐小仵作》里的一句台词:“这话她父母说得,亲友说得,寻常路人也能说得,唯独公门之人说不得,公门人若要求百姓自己日防夜防,时时处处谨小慎微,那朝廷养我公门之人有何用?”
支持尤行的处女作,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九十年代成都夏天的一个周末发生故事,有点蔡明亮青少年哪吒和一一的味道。哥哥的义气勇敢,弟弟从邱少云那学到的隐忍,片中几对父子,爷孙的关系是刻画的尤其精彩。看的出来还是有尤导自己的成长痕迹。
少有的“标题党”电影,看了影片才知道抓偷车贼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剧情,整个故事非常流水账,事无巨细,但是,细致到很接地气,很真实,仿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儿时的一些生活剪影。因此,虽然平淡,但有味道,甚至有些内容还让人深思。这是我第一个可以与导演交流的电影,从而获知这个电影基本是导演儿时的自传,也印证了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琐碎,平淡,真实。
是个悬疑片没错,看完24 小时后还在想,导演你是想说啥。(两星半给小演员和布景与镜头。)
各方面都很一般的一个片子 摄影其实也没有很打动人。从映后其实能感觉到很多导演的创作意图 但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全家吃饺子的那段还不错。
很真诚的处女作,像一首隽永的小诗,喜欢里面的配乐。
对八九十年代情境还原得还算不错,那个舅舅真叫人看得着急,天天就像活在梦中。最后一小段让我想起了我哥。
想起我回不去的童年。
【天山电影院】能感受到导演有很多想要述说的内容,都经过了巧妙的隐喻和处理,但是可惜是感觉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处女座的确还没那么娴熟。摄影很棒。音乐…感觉不搭,有点有意而为之
缓慢怀旧就是有诗意吗,以及为什么会有Ludi Lin
小孩子演的真好,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成都的夏雨夜很有感觉
2022.9.19 燈光攝影都很好,配上這片真是白瞎了,一堆稀碎的情節和意象根本拼湊不出一個值得100分鐘的故事,不能說是很爛,只能說是稀爛。(舅舅好帥哦
故事内容不够有吸引力,打着悬疑的名头但是看不出悬疑在哪里~ 演员表现还算合格,没有出戏的地方,如果剧本精彩一些就好了。
三星半,摄影真的不错,不过剧情真的有点瞎,我觉得我对国产小众文艺片已经非常容忍了,但这部电影我觉得任何动机都没讲清楚,任何人物都没立起来,但本着鼓励我还是打了7分,真的不如之前看的几部,比如《郊区的鸟》《日光之下》《又见奈良》,日本那些名导可就别比了,纯属登月碰瓷。
看了个寂寞...
人物呆板没有灵魂,故事太碎缺乏卖点,片子平庸无缘奖项,真不知道这种项目是怎么拉到投资的,慈善家弄的吗?还是导演自己卖车卖房了?
7/10。乡土气息其实挺足的,但人文关怀太浓郁了,显得气氛总归是源于城市中的返璞归真,少了点独特的韵味。
以小孩视角呈现一个国家令人困惑的矛盾价值观和男性气质,也没有将其妖魔化,但过分注视男性气质的结果就是……片子的气质非常gay。林路迪的选角实在令人扶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