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报什么企图心,只是因为刚好有时间,同事又刚好给我了一张票,反正多看片子总是好的,然后就去了。
去的那天是一个什么法国交流活动的开幕式,去了好多法语系国家的大使,法国的参赞说法语好性感啊!
导演本人看着也很有风度,风度翩翩,感觉很舒服,翻译小姐也非常专业,很让人羡慕。
好了,blabla了一大堆致辞终于开始看片子了。
开场第一组镜头就是一只小鹿(或者是一只羚羊?
)在奔跑,然后拿着枪的人们开着车在追赶,时不时地开枪,有的打到了枯树上,树上有很多弹孔。
导演给有着弹孔的枯树很长的一段镜头,凄惨又绝望的安静,我想这就是导演对这部片子定的一个基调,因为整个片子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法语电影,而且是关于非洲的,所以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幸好有这样的好奇心,因为片子的调调不是那么紧张,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紧张刺激故事充满了跌宕起伏。
这个片子更像是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在恐怖气氛下廷巴克图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所谓的男女主人公,但更多的像是群像,通过各个方面去表达一种无言的反抗。
主人公一家在沙漠里的安逸生活算是一种铺垫,这种安逸相对于城里的恐怖气氛是截然相反的,也预示着这种平静一定会被打破,只是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城里的人们呢?
当那些武装分子接管城市后,对居民们的那些着装、音乐要求,也是埋下了伏笔,这是反抗开始的源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反抗不能只用语言,要有具体的细节支撑,所以导演选取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情节去表现,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深浅来写吧,一个是女巫,她的鸡,她的裙摆,她的肆意,在那座城里像是一个另类,特别的绽开着。
后来导演解释说她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她的存在就想表达女人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还有就是唱歌,武装分子禁止唱歌,但还是有人在晚上唱歌,那种热情让人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却被禁止了,这还不算什么,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女人被鞭刑,她在受刑的时候没有屈服,一边挨打一边流着泪唱歌,那种震撼,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那种不屈,我想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还有就是两个人被活埋,只留出一个脑袋在外面,然后人们往他们的头上扔石头,两个人就那样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方式,简直觉得没有一点人性,这是谁想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一点还击之力,只能去承受,真的十分愤怒。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踢足球,踢足球也是被禁止的,所以孩子们只能凭借想象去踢足球,看着他们踢得那么认真,心里很酸,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也要被禁止。
正如导演所说,这些细节一个一个被呈现出来,哪怕他不用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也能够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好的片子一定是要有细节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我想这个片子会大打折扣。
至于男主人公的杀人和被判刑,我觉得由头有点勉强,虽然故事有铺垫说他们对GPS那头牛的喜爱,但是在我看来一头牛不足以让人失控到去拔枪杀人,所以关于这一家最后的命运转折,我觉得反而不如前面的片段来的震撼。
但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摄影特别赞,我想写影评也是因为镜头太美了!
给女主人公还有她女儿的镜头,表现了女性的美和坚定。
最让我震撼的是主人公杀掉渔夫的时候那一组镜头。
用了一个很大的景别,渔夫倒在水里,男人一步一步趟过河走向对岸,那个时候是夕阳,男人在岸边喘气的时候,渔夫挣扎着起来又倒下,这全部是在同一个镜头里完成的,再加上配乐,那种美和悲伤直达心底。
之前我从未看过这样的表述方式(也跟我看片子少有关系),这一个镜头足以让我记住这部片子很久很久。
我还喜欢结尾的那一组镜头,女人去找男人,两个人死在了一起,女孩在跑,男孩在跑,骑摩托车的男人在跑,黄色的沙漠起起伏伏,这个时候开头的那一只小鹿又出现了,它也在跑,镜头结束于女孩的奔跑。
结尾虽然我觉得好像有点突兀,却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达,这样的结束或许更能让人去回想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像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那样,小鹿,小孩都很可爱,也都很脆弱,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们弱小却又很强大,也许这就是导演本身对于宗教问题的一种看法。
整个片子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纪录片,那种真实让人揪心。
这次通过大家跟导演的交流,通过观众提出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出来虽然世界扁平化了,都说地球村了,可就像美国人看我们是想象中的一样,我们对于非洲的很多印象都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好兄弟。
从心理上和地理上,我们对于那块大陆上的人们和生活都了解的太少了,因为未知才觉得恐惧,电影之外,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其他文化里的东西。
在漫天的黄沙里,仍有这么一群人和他们对于神的信仰在闪闪发光,那些被禁止的行为,被按下暂停键的歌声,被埋没在沙漠里的生命,都成为了廷克巴图这座城市及其文化被吞噬的印证。
从技术和剧情表达上来说,我认为故事的几处转折是略显生硬的,尤其是这两段:第一段是男主在水里误杀了他人之后,他被带到法庭接受审判一处;另一方面则是女孩被强迫嫁给一个陌生人的场景,显得有些前后节奏不一致,导致我在观看时会偶尔跟不上剧情走向。
加之多种语言的呈现和陌生的试听环境,更让我产生一定程度的“脸盲”,丢失了剧情的核心。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部作品里对于宗教的反思和文化侵略的呈现是极其出彩的,它并没有向这个世界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种种突如其来的不公“怒吼”,而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和对于信仰的敬畏去以最隐秘最隐忍的情绪讲述最爆裂的故事。
在我看来,最为动人的地方有三:一是小男孩与被杀的名为GPS的牛之间的故事,我认为这是有象征意义的,GPS本来是导航功能的简称,它在生活中为人们指引方向,而牛又是最通人性、神性与灵性的动物,将这二者结合实际上是对于被文化侵占后本地人被束缚的生活和迷茫的未来,再也没有指引了,来自上帝的信使也在混乱中被杀害;第二个是忍受刑罚的女孩,她跪在地上被鞭打时,她的头纱仍然紧紧的贴在她的额头上,或许可以称之为对本真的坚守,也可以被认识为是新时代下旧传统的束缚,但不论如何,她在坚忍了开始的疼痛后实在无法承受下去,便在沙漠里高歌。
导演只给了几句歌词的呈现,没有英文字幕的翻译,但语言的力量是跨越文本的,她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尽力的啼叫;第三个则是最后夫妻二人双双殉情而亡后的场景,男孩和女孩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里奔跑,他们成长中的支柱突然消失了,他们的人生却还在继续,但这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像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惊慌乱窜的小鹿一般。
这三个部分的叙事和直白但深刻的,导演没有运用过多的场面调度和剪辑,而是用相对简单地镜头去呈现画面,正如前文所提,往往最爆裂的情绪藏在沉默里。
当新的势力介入时,原住民们的生活习惯与方式都方方面面被迫改变,他们被迫适应,这同样可以被视为是被客体化的民族性被侵略的证明。
最后我想提到的一点有关于片名和它所代表的意向(此观点来自豆瓣作者@小小农),诚然,这些惨绝人寰的悲歌是在廷克巴图里所发生的,但是影片并没有大篇幅的呈现这个城市的本来面貌,相反,它的地缘属性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这座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非古迹在电影里仅仅成为了“一个符号”,任何地标性的建筑如寺庙、大学等都没有出现。
最多的场景即是这些平凡人们的家里,法庭,以及大背景的漫漫黄沙和波光粼粼的湖。
换句话说,廷克巴图不再代表具象的地域名称,它可以是任何一个被外来势力介入而摧毁的家园,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在文化侵占的过程和结果上时,几乎很难注意到这座城市的印记也被抹去了。
从点到面,从廷克巴图到更广泛的世界,这些悲剧有可能在任何一处“隐秘的角落”里发生,而电影要做的,就是捕捉到黝黑的面孔上绝望的神情,和他们不再明亮的眼睛,以让人们去思考,去反思,去看见更多的现在。
下载这部电影的时候瞄到是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好奇这么没听说,看完之后再搜索一下,才发现是最佳外语片提名,最终是颁给Ida,这部电影也看过。
里面有一个镜头很精彩,绝望的年轻人对着空气踢足球,因为当局不允许踢足球,不允许唱歌等一系列娱乐,我不清楚是不是为了抵制西方文化,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走极端了,人们已经享受过这种快乐,你再把它拿开太困难了。
西方文化的入侵也是伴随着西方经济军事力量发达而产生的,而有些倔强的民族选择了抵制,有些选择了包容并蓄。
导演的镜头是平铺直叙的,没有很多震撼人心的镜头,很简单的讲述了ISIS(?
)接管一个小镇之后发生的事情。
女人必須穿襪子,戴頭巾,戴手套。
講馬里語的人不許抽菸,不許聽音樂......禁止隨意,禁止坐在家門口,禁止聚集交談......廷巴克圖,這個陷入宗教極端分子控制的地方。
廣播裡隔三差五傳來所謂“真主的新規定”。
這是在廷巴克圖,人們注重自律和修行。
“真主的規定”不寬容,不自由......有人開始懷疑,懷疑這是不是真主,是不是先知。
儘管懷疑,但大多數人都選擇遵從“真主的旨意”。
他們遵守“吉哈德”,也不遵守。
——取決於對它的理解。
事實上,這是伊斯蘭宗教學概念。
語出《古蘭經 》啓示,是阿拉伯語“جهاد”的音譯,中文有時又譯“傑哈德”。
其字面意思是:努力奮鬥,盡心盡力,克服困難,努力多做好事。
伊斯蘭教法學家認為,穆斯林為學業、生計、事業的成功努力奮鬥也屬吉哈德。
在伊斯蘭語境中,吉哈德可以是個人的行為和責任,也可以是社會集體的行為和責任。
因此其詞義的解釋一般包含兩層含義:同個人私欲作鬥爭屬於重大吉哈德,反抗侵略和暴政屬於微小吉哈德。
吉哈德的法學定義是:以言語,財產和生命為主道奮鬥;為捍衛宗教信仰、生命財產、擴張侵略而努力奮鬥。
回到廷巴克圖,這裡的一切事情以伊斯蘭教法審判和定奪。
遠離廷巴克圖的沙丘上,住著基達內,薩蒂姆,托婭一家。
他們是虔誠的教徒,他們選擇留下來。
Why stay?
① 那種遙無止境的逃亡,又有什麽意義?
② 既然仁慈的真主在這裡,他一定會主持正義。
一次意外,基達內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
”“不能再繼續忍氣吞聲了。
”他對妻子說:“有些話我沒有說,但我知道你知道。
”他錯手殺了一個人,不得不接受真主的審判。
他在審判前的那個夜晚流著淚說的話,擊中了我。
他對妻女的愛,尤其是女兒托婭。
這部影片的大部分鏡頭是緩慢的,像在平鋪直敘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
但是平靜也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突然想到了一首詩。
『我愛你,但是我不敢說,我怕我說了我馬上就會死去。
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以後再沒有人像我一樣愛你。
』很簡練直白,很深刻動人。
除了基達內,還有踢球的孩子們,戴著手套賣魚的女人,在屋子裡歡快地彈琴唱歌的一家人......但,他們對自由的堅守換來的卻是殘酷的懲罰。
在廷巴克圖,沒人能逃過。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一只鹿在狂奔。
無所畏懼的樣子。
End,托婭一路狂奔,嘴裡念着什麽。
萬分堅定的樣子。
這在世界邊緣發生的事情,實在不足爲奇。
有人反抗,但力量不足以抗衡。
好像沒有實質的意義。
但,這樣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群,這個地方的生活,應該被獲知。
我想,或許這就是導演拍攝此片的目的。
这部电影要是拍成纪录片就好了 问题是它并不是一部纪录片这部电影处于这两种类型之间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剧本一般,起承转生硬,从故事到故事表现手法都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展现极端宗教组织对本地生活的破坏非常生硬,只是把恶以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解析也没有深入想象一下 如果这部电影里所有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 而且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即使没有现场镜头 也是极其有说服力的 剧情片和纪录片还是有区隔
高级灰色调下,用平缓的节奏展示了2010年的廷巴克图的混乱残忍:女人被迫带手套;不能娱乐,唱歌;通奸男女双方实施石刑......露出头埋沙里,扔到死为止;看上的女子被强制带走结婚......这是与我们没有时间差的野蛮无理的世界,就发生在此时此刻,麻木绝望......反抗在不断爆发:边唱歌边流泪承受鞭刑的女子;踢着不存在的足球的男子;强权下维护子母的父母。
然而枪杆下的霸权,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最后都是沉默和消亡。
片中最喜爱的是一身色彩艳丽,穿高跟鞋女人。
爽朗的笑,抱着一只鸡,仿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她的存在或许也是导演的奢望了。
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马里通布图终日遭受圣战分子的迫害"半壁江山都被入侵者占领了"。
女性首当其冲。
通过讲述 Kidane、Fatima、他们的女儿Toya和Issan,以及他们的小农庄的故事,Abderrahmane Sissako对"被媒体和全世界忽略的"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示反对。
这位导演用镜头见证了自http://www.bdyingshi.com/35572.html己心中热爱的萨赫勒地区"男女平民寂静的反抗",借此揭露现实。
标准的文艺闷片,平实到有些像纪录片,描绘了极端伊斯兰教组织控制下的非洲小镇的斋月日常,情节略松散,节奏略缓慢,小镇居民由木知木觉地听天由命,到偷偷摸摸地苦中作乐,到冲突发生后不再沉默地奋起反抗,但仍难以逃离草芥般任人摆布的生活。
印象比较深的一幕反而是伊斯兰教官僚表面上严格要求小镇居民遵守斋月戒律,背地里自己却偷偷抽烟。
先简述一下剧情,Timbuktu被极端组织控制,并颁布了一系列禁令。
主线:牧民Kidane有一头叫GPS的牛在被Issan放牧的时候误入了渔民Amadou的渔网里而被Amadou击杀。
Kidane去讨个说法的时候失手枪杀了Amadou于是被组织抓捕审判处决。
支线:控制下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惨状。
在电影里,没有十足的阴暗,没有十足的惨烈,但是那美丽画面的背后,无时无刻的不透露出当地人们生活的痛苦与压抑。
禁止踢足球,孩子们只能凭着假想出来的空气足球奔跑在球场上。
禁止演奏音乐,人们只能偷偷躲在屋里弹奏乐器来为生活添一点趣味。
各种各样的禁令压得人踹不过气。
足球被组织成员捡到,都不敢说是自己的球。
偷奏音乐被抓,被判刑鞭子狠狠抽在身上。
未婚同居,埋在地里被乱石砸死。
一开始,我看到Kidane被判死刑时,还只是觉得他们严刑峻法。
看到后面,我才发现,哪来的什么法,所谓的法仅仅是他们控制人们和满足自己的工具。
一个组织成员看上了一个未婚少女,去求婚。
不光什么礼物都没有,在女儿不同意,妈妈也不同意之后,就说那我会用force。
因为家里没有父亲,母亲托人去找judge,明明是illegal的事,可是judge却说依照法,把那家女儿许配给成员。
而Kidane就是被这样的法给审判,没有丝毫辩解申诉的机会。
不过在这阴暗的环境里,希望之光还是没有灭掉。
孩子们为了假想的足球挥洒汗水,女子在鞭刑时放声歌唱,大婶在楼顶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
开头和结尾的鹿或是羚羊(原谅我眼神不好认不出)的奔跑,小女孩和小男孩结尾的奔跑,导演的含义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自己的看法是,他们拼尽全力奔跑,想逃离这一切,逃离自己的命运。
但是逃脱掉了吗?
影片戛然而止。
我没看这电影,我只是看了电影评论。
马里跟非洲伊斯兰国家一样,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类似苏丹分裂成南北苏丹,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族也要求独立,但是什么让这些国家暂时存在的?
是宗教,对,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一定程度抹平了非洲人的种族意识,但是伊斯兰教也产生了一些军事组织,西方称为恐怖组织,西方打击恐怖组织,打击伊斯兰教,却唤起了非洲人的种族意识。
所以,这部政治宣传片就是宣传,当地人生活不好是恐怖组织害的,只要没有恐怖组织就有好日子,其实恐怖组织没了,好日子一样没有,因为图阿雷格分裂分子还会闹事,维和部队被杀就是一例子。
在某些人看来,宗教不过是捍卫自己权力的工具,他们定的律法,口口声声以真主名义,实际上却只是为了自己。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终其一生就是要把美好的摧毁,把恐惧散播出去。只是苦了众生,面对绝望只能求饶或者逃跑。当然,也可以在鞭打下依然歌唱。
个人水平有限,真心不知道为嘛这片子能拿7分。除了孩子们不许踢足球,不许唱歌这样的剥夺娱乐权利让我心动了下,没什么了
很愿意相信这样平实的叙述:信仰卫士原来是群拿着自动步枪的混混,天天编新教法、强娶妇女、禁止足球的同时又争论哪个队最强,圣职人员都看不下去他们穿鞋带枪进寺庙。可笑又可怕
极端宗教似乎是迷失在原教旨思想中的普通人。非洲电影获奖最多的纪录!
艺术上的美轮美奂 救不了故事本身和讲故事技巧的薄弱
拉图尔讨论的宗教
要表达的是好的 从其他角度看天朝不也是如此 只不过习惯了而已
平庸
法国片总是很有点特立独行,这又是一部并不很主流的反恐片。全片开枪杀人的次数还不如用石头砸死的多,除了可怕的石刑,全片差不多把这批亲基地的控制者的恶行控诉了个遍。可能太流水帐了反而没有很多震撼人心的所在,当然有很多精彩但没有经典。#还有G多##电影#
美丽的文明古都,如失怙幼鹿,仓皇逃窜,任人宰割。
摄影美翻,颇有点胶片的质感。节奏上有点失衡,但是没有过度煽情,表演都比较真实。宗教的荒谬性以及“殖民者”的为所欲为都是在平淡中叙述,未尝不是好事
台湾片名的翻译挺有意思,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这种题材的剧情,结合非洲大陆的荒芜,不被吃惯了大餐的评委选中才怪。
廷巴克图,一个被极端组织统治的西非城市。在那里,只有寂静的悲伤...平静的电影,残酷的电影,最后,小女孩拼命地逃,但,她又能逃多远呢?
这种题材很少看到,反映伊斯兰极端分子控制下的人民生活,和某种形态的社会蛮像的,给你一定的秩序,但你要交出全部的自由。剧情上过于平淡,但是从画面上、音乐上是有不少亮点。
由一头牛引发接连的惨案,感受到了命运的飘摇,如同在空中随风飘摇的气球,不知道在哪一刻突然炸裂。心中依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空中。企盼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该来到的最后都到了,一个都不少。好压抑,影片透露着让人窒息的绝望。
叙事的程度很少,更像是在描绘,但还是挺震撼的,不论是小贩僧侣歌者牧人居然都在用生活反抗暴行。然而看一遍(还缺乏背景知识)并不能全然了解这歌自然文化宗教压迫状态完全相异的非洲土地。有很多的隐喻,GPS奶牛之死,枪与吉他,空气足球。
GOOD
#Berlinale 74th 补课【D+】
导演挺raw的,社会政治意义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