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的谈话

Women Talking,女性的谈判,没有声音的女人们,谈话的女人们

主演:鲁妮·玛拉,朱迪思·爱薇,艾米丽·米切尔,凯特·哈莱特,丽芙·麦克尼尔,克莱尔·芙伊,希拉·麦卡锡,杰西·巴克利,米歇尔·麦克劳德,基拉·古洛安,莎伊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女人们的谈话》剧照

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2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3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4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5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6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3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4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5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6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7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8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9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20

《女人们的谈话》剧情介绍

《女人们的谈话》长篇影评

 1 ) “你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原来我是“Ona”的孩子……如果你是被父权凝视长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觉醒的,同时,也是被伤害过的…..这太有同感了,你会觉得,你就在她们中间,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奇怪..透过屏幕,直视她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切肤的痛跟狠,那双眼睛,就仿佛穿过屏幕,直视着你,正视着你鼓舞着你、警醒着你这就是女性力量天啊,是柔韧似刚的,是温暖而不软弱的,是强大的天啊,电影里探讨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探讨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男性会变成这样,“他们在孩童时期也如夕阳般美好”,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还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于女性的意义以及,施暴者的孩子对于女性而言是什么在“女权觉醒者”中,把自己当成“男人”的人,将会怎么被对待天啊那双双眼睛,是你和我的眼睛我相信,能理解女性地位的人,像August那样的男人,一定很少……如果你对此篇感到反感或是怪异,以及不理解,或许可以尝试想想,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经被“社会”主流给同化、奴役了呢?

你有试过,被人用语言调戏吗?

你体会过被尖锐的眼神锁定的不安全感吗?

为什么女孩们会怕?

你知道吗?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他们会扒下你的衣服,用异物一次又一次捅入你的身体,造成撕裂伤、内出血,那是伤口、那是永不可磨灭的创伤。

就像用一把刀,反复刺穿你的腹部,穿透你的肠子、捅破你的胃、搅碎你的肺你知道,你的一切都被人认为不重要的定位吗?

把你永远的定位于下位,但你知道吗?

我们都是人!

没有贵贱之分!

是谁有着私心,以这种方式妄图贬低另外一种人,让“女性”被奴役。

我们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的情感的我是我,不是谁的女人、谁的夫人、谁的老婆、谁的妻子我是我,不是谁的从属我就是我太好了,这部电影怎么能这么好呢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生,从小时候起就有这种思想,我小时候讨厌自己属于女性的特征,去追求一切“言行举止”像个男的那个时候的我,满嘴脏话,走路外八,坐姿劈叉,这就是小时候的我,眼中的男性形象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激进于“成为一个男人”我现在明白了我不想成为一个女人,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

小时候的我,或许打从内心里觉得,“女性”是脆弱的、软弱无力的、是总是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生存的寄生虫但,我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女性,她们传达着,“我们很强大的概念,我们温柔但不怯懦,我们柔软而不软弱,我们是柔韧的、坚强的,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不用成为谁的附属”我这才意识到,噢,原来做一个女孩儿没什么不好的,我要为我、你们、她们、大家,争取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你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2 ) 女性请说话,男性请倾听

恰逢妇女节前夕我就开团募集到四个姐妹一起来看,然后又加入几个姐妹聚餐讨论了一晚上。

有姐妹收到邀请纠结许久还是觉得题材太沉重不想看了,看的时候我和一个姐妹都在抹泪,但我们的泪点又不相同,她伤心的感觉居多,我振奋的感觉居多,而另一个姑娘没太看懂一脸困惑,这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这个题材就没法讨好所有人,首先男性和女性的观感肯定是大相径庭,其次同性别的观众内部也是各有各的立场。

这一群女人在一个闭塞乡下谷仓里的谈话,竟和前一阵上野老师对谈引发的全网大讨论不谋而合:女性主义到底希望追求什么?

女性能否克服四分五裂的现状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对于性别暴力至少达成了不能再沉默无视的基本共识,但是正确的对策是以暴制暴(拿起菜刀剁他丫的)还是远离暴力根源(不婚不育保平安)?

我想没有人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能说明没有讨论的意义,也没有人配或不配参加讨论,能够让各个立场的女性自由表达加入讨论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讨论本身能够扩大声音让人听到,而现状就是男性对于女性苦难的感受还很微弱。

比如今天某人跟我说他在和很多年没见的中小学同学聚会时,小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的女生现在回忆哭诉小时候被老师体罚和欺负,他十分震惊这和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完全不同,但也只能默默地听着。

“我们都上的同一个学,人和人的感受就相差这么大吗?

“他困惑地问我。

我说是的,人和人、男人和女人的经历感受就是相差这么大。

你因为个体幸运没有经历过的苦难,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无声地忍受。

我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性格懦弱被老师和同学语言霸凌,甚至工作后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性格懦弱都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还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认真倾听,尝试理解和反思,作为老师更有责任防止同样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就像电影中本喵饰演的August那样。

我虽然总体上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又相信通过不懈的对话和行动,我们想要实现的进步还是有可能的。

“We have been preyed upon like animals. Maybe we should respond like animals.“"We didn't talk about our bodies. So when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ed there was no language for it. And without language for it, there was a gaping silence. And in that gaping silence was the real horror.""Ask the men to leave?None of us have ever asked the men for anything. Not a single thing, not even for the salt to be passed, not even for a penny or a moment alone or to take the washing in or to open a curtain or to go easy on the small yearlings or to put your hand on the small of my back as I try, again, for the twelfth or thirteenth time, to push a baby out of my body.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uld have of the men, is for them to leave?"

 3 ) 赎罪吧

写完下面的东西,我自己读了读,好像大多数是与电影无关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只是记录,别浪费时间!

又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电影,这是对的事,好的事,当我说好和对的时候,可能就开始有女生要警惕了,这男的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在阴阳怪气!

其实并不是,如果只从性别,从性别,从性别的角度来说,此时此刻我就觉得很多男人都是S*,这跟女生没有关系,单纯的觉得S*,包括我自己在内,而女性,大部分的都是好人(也不能说好,好是相对的,就是本来应该如此),我所见的她们大部分不会去拿性别当武器伤害别人,只是安安静静的生活,这是我的观察,不代表别人,当然,觉得某些男人很S*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觉悟,我也是从一个小S*开始的,小时候在班上,总是莫名其妙的起哄,跟着大家去嘲笑女生如何如何,好像就是zzzq,不嘲笑反而成了他们眼里的另类,反过来看,男生可以嘲笑的点却很少,或许她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嘲笑,只有一些S*男生才会这么想,不说别人,我就说我这个小S*的事吧,我记性算事比较好,记得小时候,一二年级吧,学别的男孩子,对着女生脱裤子,吓唬她们,现在想起来,就是畜生啊,说出来是真的觉得自己S*,简直就是畜生不如,那时候没有发育,也没有人教我们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唉,反正就是不忍直视的回忆,我也很无语!

上面说这些,不是要证明什么,或是装作一副好像现在改过自新的样子,我其实是想提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那时候我以及我们班的很多男生都这么S*,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想了几点反思一下,不一定对,也不代表别人,只说我看到的,首先第一是家庭,父母从来没有教育过,他们自己也是充满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我记得我妈妈,只要家里有客人,几乎不上桌吃饭,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无法回避的,第二,学校的教育,我印象中到了初二才有了生理课,但是老师也是让我们自己看,那个课堂氛围,可以说对女生极不友好,荒唐至极,第三,本能,就算是到了今天,我自认为自己对女性最起码的尊重是有的,可某些时候,还是忍不住的会有一些“邪念”,我控制不住,好吧,就是控制不住,但也仅限于此,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脱裤子了,第四,不敢说,第五,这是几千年来的刻板印象,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我的理解是,大家都走的路,就一定是对的吗?

是不是我们形成了固有的思维,不去想想,或许这条路根本就狗屁不通呢?

再往下想,或许是男女之间轻微的体能差异,导致了如今的惯性,让男性认为,世界本该如此,其实这是最大的傲慢!

应该感到羞愧才对!

我想到了去年看的一部电影叫《男人》,看完让我觉得,唉,摸摸良心,我们是不是这样?

是不是?

别抬杠,别起哄,别争论了,确确实实,我们中某些人就是一帮自以为是的人!

上面这些都是看完电影后想到的东西,也只是聊聊个人的想法,我真心的希望,男男女女之间,能多一些理解(这不是屁话,你想想是不是?

),就是从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男人女人,什么东西只要极端了就变味了,只会让世界越来越分裂,宇宙会撕裂,地表会割裂,国J会分裂,家庭会决裂,男人女人会对裂,最后只剩我们人也裂开了,你说还有什么不会的裂的?

真的好累,还是那句话,最好的结局是互不打扰,这不是怄气的那种话,别说我提倡冷暴力,就是你也不想理我,我也不想说话的那种,大家相敬如宾,高兴了一起,不高兴了拜拜,至少我的世界是这样,真挺好的,哭着来,笑着走,就写到这儿吧!

另外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写出来,正好看完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跟这部电影有关,后面继续写点吧!

 4 ) 万能框架、唯一的流泪瞬间,以及关于"离开"

1. 这个故事是为了解读服务的,它有一个万能框架头20分钟演完我就有很强烈的感觉,这会是一个含义上、解读上都很丰富的故事。

让我们高度浓缩一下这个故事:一群女人遭受了侵害,一开始她们甚至都没有想清楚、说清楚这种侵害是什么,但她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逐渐明白了一切,这时,她们将面临几个选择:(1) 什么也不做,一切跟原来一样,日子继续过下去;(2) 留在这个环境里,反抗;(3) 离开。

你看,这个简直是个万能框架,可以对应上几乎所有种类的女性困境,不管是历史中的还是当代现实中的。

它们基本上都经历了这个流程,只不过可能最终达成的进程不同。

而且不仅是框架,主角们在谷仓里开会时所讨论的那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字字句句,桩桩件件,都可以跟大量的现实对应。

真的,她们每说一句,我脑子里就会飞快闪过一大堆熟悉的人事物。

她们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心的,她们所担忧的就是我们所担忧的。

我们和她们面对着同样的一系列母题,比如 price of fight、self-protection、justice、revenge、forgiveness、impact of social environment、education、patriarch authority、imposed doctrines......etc.每一个角色也都不仅代表她自己,而是一个类别的女人的缩影。

Ona:博学、温和,是情绪最稳定的那个

Salome:偏激、愤怒,却也因此充满了保护与改变的力量

Mariche:消极、短视,对改变的力量冷嘲热讽,习惯先审判自己,但这一切似乎是因为她已经把全部的精力都拿来支撑自己度过无法逃离的生活,其余的一切令她不能理解,也无所适从这三种人实在太眼熟了,你可以在今天任意一个讨论版块看到她们的身影。

还有孩子们,代表着更加模糊但也更加回归人之本性的新生思维:"We saw him! Why do you have to make it so complicated?"所以,与其说Women Talking讲的是新大陆某殖民地的一群女人的故事,不如说它是一部小小的、用fiction形式写就的《Femi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这样的创作思路无疑是有意思的,但如果观众不是我,不能在她们说的每一句话外想到千千万万的现实原型,这个故事又会呈现什么面貌呢?

失去了丰富的解读可能之后,那就真的只剩“women talking”了,作为一个故事这属实太过单调。

此外,如果去掉隐喻滤镜来看,一群不识字的女人们有如此优雅的语言习惯、语法如此严密的逻辑表达,确实不够合理。

但好在文本之外的东西本片处理得都不错,演员的呈现啊,足够压抑粗糙不“完美”的服化啊,blocking与一些肢体情节安排 (比如那些大笑) 啊,还有曲风大幅变换的配乐,都不错,能够撑起一部剧情电影该有的情绪感染力,这也是我最终打了四星的原因之一。

2. 唯一的流泪瞬间可能片子里的绝大部分东西我都在其他地方或多或少见过、感受过,真正击穿我的瞬间只有一个:“I'm sorry, Mariche.”Mariche这个角色在女性主义语境下常常被用来当靶子,或者反面的、反动的案例。

她告诉观众一个顽固又看不清楚真相的家伙在困境面前会呈现怎样一种摇摇欲坠、让人捉急的嘴脸。

在现实中也是,尤其是当年轻一代的小feminists听到年长女人种种“不够女权”的发言时,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很轻易就能把我们引导向一种态度:“她是错的,而且我们犯不着去拯救,她愚昧无知落后到没救了。

”而Women Talking给了这样一个角色爆发的机会,更是给了她我鲜少在别处见到的真心关怀。

“对不起,和人渣生活数十年,并且还保护住了自己与孩子的不是我,与丑陋残酷的现实朝夕相处并且活下来了的不是我,我没资格批判你。

”“对不起,劝你留在人渣身边数十年的是我,没告诉过你怎么保护住自己与孩子的也是我,我没资格奚落你。

”“我跟你说对不起,不是因为我觉得我该想办法让这事翻篇,而是我真的为了我说的那些话而感到对不起。

”即便在那些对我而言与信仰无异的问题上,你和我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依旧彻头彻尾地理解你的困境、全心全意地感受你的痛苦,你和我依旧在一种非常幽暗广袤但绵延不绝的层面上紧紧相连。

我怎能不为此流泪。

只可惜咯,这种程度的solidarity在现实中还不太常见。

3. 关于“离开”对女性主义创作者来说,“leaving”似乎是个绕不开的主题,或者说元素。

因为她们首先在写的肯定是困境,既然有困境,那必然要讨论“逃离”的可能性。

记得中学语文课上,讲到鲁迅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老师在上面讲一大通,我在底下边走神边悠哉悠哉地想,“啊?

为什么要走啊?

”那时候的我还什么都不懂。

后来慢慢长大,才明白“逃离”对于无数的女人来讲是一种近乎救命稻草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Lenu会离开那不勒斯,Laura会离开洛杉矶,Thelma & Louise会离开Arkansas,而Furiosa会带着一车的女人拼了命也要离开不死老乔的Citadel。

说真的,我第一次看《时时刻刻》还完全不理解Laura怎么能做到抛弃儿子。

这种挣扎在Women Talking中也有体现:“what should we do with the boys?” 女人们总是在为所有人考虑。

可是就像Laura多年后在儿子的葬礼上陈情的那样,“I had no choice. It was death. I chose to live.”有时候离开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呢,话又说回来,“离开”也许只是我们需要跨出的第一步,世界上无数的女人们也的确纷纷在精神上或物理上跨出了这一步。

But then what? 《狂暴之路》里有一条短评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的前辈中有多少曾选择过leave?

我们之中的多少人又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而诞生、长大、接受教育?

我们和我们的后辈呢?

会有选择 stay & fight 的一天吗?

也许短评中的“胜者”可以换成“勇者”:真正的勇者不是离开去寻找新世界的人,而是留下来改变旧世界的人。

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停止表达,就像这部电影一样,keep talking ✊

 5 ) 趁男人们去交赎金时,所有的女人决定一起逃离

在欧美一众明星中,莎拉·波利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童星出身的她,却一身反骨,12岁她参加一个儿童颁奖秀,因为拒绝戴象征和平的标志(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而被迪士尼列入黑名单。

后来参加示威游行,甚至被打掉牙。

正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慢慢和主流拉开了距离,后来接了很多小众电影,20岁开始自己拍电影。

去年,她凭借自导自编的电影《女人们的谈话》赢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今天来谈谈《女人们的谈话》这部电影。

《女人们的谈话》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在19世纪一个天主教殖民地上,所有的女人被秘密下药强奸几十年,男人们心知肚明却默不作声,事发后,女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该何去何从的故事。

这是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

虽然故事发生在19世纪,但是莎拉·波利并不打算老老实实讲一个关于女人过去的故事。

她用一种创新而大胆的手法将女人的过去和未来联结起来,将女人的历史和未来联结起来,让过去的女人开口说话,让历史上的女性跟现代女性无障碍沟通,让我们反思女人的历史命运,展望女人可能拥有的未来命运。

这种创新大胆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部电影的原因。

因为这些19世纪的女人使用了一种非常现代,也就是现代女性主义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尤其是鲁妮·玛拉饰演的那个角色奥娜,她的语言非常现代,她的思想非常独立,她就是一位现代女性主义者。

这是因为导演想让这些历史上失声的女人们开口说话。

如果这些女性受过教育,拥有思考和书写的能力,她们会怎么跟我们讲述她们的故事呢?

我想就是像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这样。

这是一种非常创造性的拍摄手法,它是一种关于女性历史的想象,也是一种关于女性未来的想象。

在两种想象之间,它指出女人未来命运的可能性。

所以,它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因为只有有创造性的事物才能激发人身上的力量和生命力。

其次,这种创新大胆表现在交错的时间背景上,这也是令许多观众疑惑的地方。

刚开始,从女人们的穿着打扮上,推测出故事可能发生在19世纪。

但是电影中本·卫肖扮演的男主奥古斯特跟女孩聊天时,突然说起二战防空洞的一些事。

第二天,一段音乐响起,一辆车子驰入村庄,他车子上的大喇叭一直重复“现在进行2010年人口普查,请大家出门做好配合”。

对于这样的场景设计,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疑惑,但是等你看完电影仔细想想就会恍然大悟。

因为这殖民地上,女人们所遭受的伤害,并不是孤例,也不是个例。

这种对女性的性暴力直到现在还很普遍,也可以说从未消失。

不信,你随便打开新闻看看,#66岁女保安被队长性侵后遭辞退#,#女子出差被老板强奸##韩国酒店员工刷卡进房性侵中国女游客#……女人不管生在哪个时代,不管生在哪个国家,不管什么年龄,都始终面临着被性侵的危险。

就像影片中一位女孩发出的灵魂疑问:“你们是怎么在那种恐惧中活着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女孩被性侵后的场景,早晨起来,她看到自己双腿间有血痕,大声喊母亲,母亲过来拥抱她,说这是恶魔或是撒旦的杰作。

直到,一个男人想强奸一个十六岁小女孩时,被她和她母亲当场抓到,这件事才曝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恶魔,这些性侵害全是当地男人做的,他们给女人注射牛镇定剂,然后强奸她们,让她们被迫怀孕,或染上疾病。

这样的性侵现象持续了多久?

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这里的每一个女人都被性侵过,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幼童,无一人幸免。

这里所有的男人都知道这一切,他们却都默不作声,他们纵容这种行为,并加入其中,男孩子一旦长大也加入他们父辈的行列,然后反过头来骗女人说这是鬼魂或撒旦做的。

当一个四岁女孩的母亲愤怒的想杀死强奸犯时,被警察制止了,强奸犯被警察带回镇上。

然后,这个殖民地上所有的男人们带着保释金前往镇上,要把强奸犯赎回来。

男人们离开前,留下话,让女人们原谅强奸犯,否则她们将要被赶出殖民地,而且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聚集地,宗教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这个地方,一切都是男人说了算。

于是,男人们走后,女人们立即召开集体会议,讨论她们该怎么办。

最初形成了三派。

一种是妥协派,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在这里生活,死后升入天堂。

这是一种非常落后保守的思想,在年长女性中最为普遍。

她们接受了男人的规训,内化了男人的暴行。

明明她们也是男权的受害者,却还反过来拥护男权,明明她们被男人奴役一生,反而劝女儿也这样活。

就像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一样,她们祖孙三代都被性侵过,她却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甚至不允许其他人谈论这件事,尽管她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甚至还留着男人暴力的证据。

因为她这种隐忍沉默的态度,她的家庭一片死寂,一家人像生活在坟墓中一样。

第二种是激进派,坚决不原谅男人,主张留下来和男人战斗,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以克莱尔·芙伊饰演的沙隆米,她四岁的女儿被性侵后患上疾病,她恨不得杀死全部强奸犯。

第三种是温和派,主张离开这里,在其他地方开启新生活,以鲁妮·玛拉扮演的奥娜为代表。

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两个派别,所以会议的讨论重点就在于“离开”还是“留下”。

不管“离开”还是“留下”,她们都选择不原谅男人们罪行,按照男人们所言,她们将面临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里电影拍得特别好,因为你看到女人们开始反思她们一直以来所信仰的宗教。

正是她们对宗教的反思中,她们体内的女性意识觉醒了。

这正如波伏瓦所说的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后天怎么形成的,是被教化而成。

而这种教化全部是由男人制定的,它最大限度的奴役女人,最大限度的保护男人的利益。

一旦想通这点,你就不会轻易被男人的言语洗脑了。

当有人害怕不原谅男人升不了天堂时,有人反驳:“我们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受到惩罚?

”面对犯病的四岁小女孩,大家默默祈祷,她的母亲质疑:“如果上帝真的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遭受伤害的时候他没有出来保护我们?

”这一质疑,令在场的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在一次次讨论和质疑中,大家不再关心死后能不能升天堂,而只关注于当下,怎样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不受侵害。

于是,她们让奥古斯特做会议记录,并在黑板上写出“离开”和“留下”的好处和坏处。

她们先列举了很多“离开”的好处:她们将获得安全,她们自己和孩子们将不再遭受性侵。

她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秩序,找到新的信仰,以爱为基础,大家友爱的生活。

当她们要列举“离开”的坏处时,那个四岁的小女孩跑过来,跟妈妈说她身体疼。

她妈妈默默地把她抱在怀里。

这时候一位年长的女性说:“离开没有任何坏处”。

“离开没有任何坏处”这句话也意味着“留下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根据目前的情况,她们留下来跟男人战斗,几乎没有赢的可能。

输了之后,她和女儿们只能继续被奴役,被侵害,被家暴。

渐渐地,大家都达成共识,决定一起离开。

然后带上重要的东西和女孩子们,也带上15岁以下的男孩子们。

15岁以上的男孩子们,将由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位男教师奥古斯特教育他们。

他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教育这些男孩子们成尊重女性的男人们,避免他们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混蛋。

奥古斯特为什么没有像这里的其他男人那样暴力罪恶呢?

因为他有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妈妈。

这说明“男人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人都是教化的产物。

如果,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文化,大家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这些女人们赶在男人们回家之前,带着孩子们和重要的东西一起离开,走向远方。

连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家的女儿和外孙女也加入了大队伍,她们只带了一个小皮箱,但她们依然决定离开这里,迎接新生活。

就像格葛瑞塔所说的那样“连马遇到危险的时候都知道逃离,为什么人不可以?”。

最后再说下这部电影的优点:没有出现性侵的直接镜头,而是重点呈现性侵给女人们留下的阴影。

比如那个需要服用抗生素的四岁小女孩,比如那个被性侵后,简短头发,再也不穿女孩衣服,再也不肯开口说话的麦尔文,比如时隔多年,想起自己被性侵的画面,还是会情绪崩溃的女人。

当有人问导演莎拉·波利“为什么电影没有出现性侵画面时”,导演说她看到影视剧中女人被性侵的画面就难受,觉得这没有必要,不知为什么成了男导演的拍摄癖好。

的确,男导演更乐于呈现性暴力,而且把性暴力拍得具有娱乐性来满足男性观众。

这其实是对女性的二次伤害。

只有女导演才会明确拒绝这么做。

公众号:时空记1994

 6 ) Recorder

女人的离开:离开是妥协吗?

离开是生理性的逃避吗,还是智慧的先卜?

离开是被迫的吗?

女人是蝴蝶吗?

蝴蝶要一代接着一代地飞行才能到达世界的终点;蝴蝶是逗号;逗号是停顿,是间歇,是过渡;女人,是蝴蝶吗?

天父会原谅女人吗,可天父甚至不知道女人的痛苦;这片殖民地,是独属于女人的荒漠吗?

为什么女人要爱,为什么要宽恕?

爱有那么伟大吗,爱是女人的牢笼吗?

 7 ) 从女人谈话(women talk to women)到女人发声(women talk to men)需要多久?

需要很久很久,但这一进程在加速。

1.群体创伤和个体经验/选择之间的关系:不同见解、不同选择从来不是分化群体的理由,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在这里的这些女性没有国家、阶级的问题,可形成强大凝聚力,这时候talking就非常重要。

如果再复杂一些的情况,可能就很难通过talking 快速得出结论并实施,但语言和表达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最怕的不是发声,而是根本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当下处境。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大声说出来,没有相应文字也要去创造。

同时,接受人的想法观点不可能都是从一而终的,转变想法也不是不可饶恕的,不能仅看相异的观点,更应该关注共同点。

女性结盟也是一样,少彼此挑刺多协同。

激进也好保守也罢,找到共同点协作推进就好,不赞同也可以理性沟通。

2.身份认同:里面有比较特别的两人,一个是认为自己是男孩的女孩,一个是被男性同盟驱逐的男人。

我一直想知道最终那个女跨男有没有跟她们走?

他很高兴最终自己被这些女性看作男性,但在男性同盟里是否就有他的位置?

他是否后悔自己没早些将自己扮作男孩从而躲过一劫?

在经历苦难过后他又将如何理解男性身份?

那个被驱逐的男人知道自己不可能跟着走,说自己留下教育所有未成年男孩希望他们未来不会走上老路。

从身份上来说他的教育理念多半会是失败结局,那又如何,有人愿意做出改变就已经进步。

最初对他印象很差,因为在女性很有见解地发表意见时,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心想亏他还是读过书的,感觉没带脑子,也不会共情女性。

但他的身份是很尴尬的,被男性同盟抛弃的他地位甚至不如女性(看起来)。

之所以尴尬,是因为他没有同盟,无法决定自己应该做出如何反应,甚至可能他都没有办法替自己发声。

可以说是父权下的另一种受害者。

女主也发表过意见,表示大家都是父权的受害者。

所以有人会愤怒,如果都是受害者,那谁能主持公道,谁能为苦难买单。

但现在我也不会试图去理解,谁是无辜谁是故意。

我不希望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者或者自称女性主义者,他们有他们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他们能多点对父权的抗争,好逃出父权的枷锁。

就像电影里那个跨,他隔着木屋的墙和弟弟说话,弟弟就像被父权牢笼控制下的男性。

当女性已经冲破枷锁往外走的时候,很多男性还在枷锁里无知无觉,还以为自己从来只会收获利益而不需要付出代价。

3.宗教与道德:想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基督教教义里原本说过除繁殖外的🌟交都是罪恶。

为什么这些男人还能大摇大摆做侵 犯的事,然后要求所有女性原谅,不原谅就会被赶出去,从而失去上天堂的资格。

其中有女性就质疑了,上帝不开眼吗。

但依然有女性选择留下因为不想去不了天堂。

我不能说她们愚昧。

我只是想说女性被规训得太好了,天天给自己带道德枷锁。

能被这种扯淡的威胁拿捏证明平时还是太给他们脸了。

另外,圣经里真的没有提及过不能暴力吗?

基督教徒家暴的例子也不是一件两件了。

嗷,我想起来好像犯错后忏悔上帝就会原谅呢。

宗教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权力工具,哪里需要往哪搬,能被束缚住的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了,卑鄙的人只会用来做更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所以6B4T才包含反宗教。

5.母性:母性也是。

我不是说母性不好,但比起男人,母性更容易因为孩子被道德绑架。

毕竟没了母亲孩子可是活不下去的,父亲可有可无时有时无也早就被讨论过无数次了,但凡父亲不是一个权力的象征,这世界可能都不需要父亲这个职位。

所以这里的母亲们想带走孩子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批判。

也希望世界上少些被父权制荼毒的孩子。

说女主理想主义,富于幻想,她幻想抗争后的生活,是女性有发言权,有受教育权等权利。

这里的憧憬成了本片里最闪光的一幕,因为与现实的割裂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虽然明知不可能轻易就能抗争成功。

我想起好像之琪说《芭比》就是完全不同于叙述苦难的女性主义作品,因为叙述苦难的太多了,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但《芭比》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一个区别于现代基础上的女性的生活,也许现在做不到,但以后说不定呢。

需要多一些这样带来希望和别的视角的作品。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8 ) 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离开原本是男性们为不主动原谅的女性们设置的惩罚,连带“无法进入天堂”。

但是为什么要看本世而要为了摸不着的来世去做决定呢,当下的环境已经烂透了,祖祖辈辈流转继承下来的父权没有这么轻易被动摇。

留下且战斗:不是很现实,和什么战斗,为了什么战斗,如何战斗,战斗赢或输后如何自处。

更大可能是暴力施加惯犯们会用暴力取胜,现状难以改变可能还会更糟,下一代男性们仍会觉得这是能达到自己目的的有效办法。

选择离开是因为留下就是把自己置于父权主义的暴力受害者情况下,所以要改变要离开要重建新社会新规则。

离开是为了不成为杀人犯,不为了复仇也称为暴力的施加者。

带上小男孩哪怕是青春期伤害强的男孩因为相信他们还能改变,而年纪更大的已经融入男权社会。

离开让暴力施加者明白不能依靠着女性生活又把所有女性当作泄怒泄愤泄欲的物品,忍受、退让与自我和解从来都只是精神上的救赎,而这些信仰可怕的是也都是来自成年男性施加。

有年长的女性已经习惯当下的社会离开不了,有人无法向前走自杀停留在过去,有跨性别者受兄弟性侵后流产选择脱离女性元素只对小孩说话,有更多人带着伤害活了下来,有更多的更年幼的女性持续受到伤害。

觉得所有“恶人”男性侵害者只出现背影的设定很好,不需要看见任何一张具体的脸,长到能看懂电影的年纪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太多张这样的脸。

喜欢开头的一段自述,虽然是架空,但谁能说不现实。

被性骚扰是所有女性共同的“秘密”,言语,动作,目光,酒桌上听色情笑话和梗。

表达自己觉得被骚扰了也很有可能会被怀疑有被迫害妄想、被反驳程度远远未达到、被责怪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全世界相同一贯的把戏。

喜欢片尾字幕的bgm,田野虫鸣,闯入一段daydream believer又戛然而止,继续虫鸣,然后响起孩童们稚嫩的歌声,离开令人窒息的环境养育下一代新新人类,而不是继续受伤害的女儿与施加暴力的儿子。

至于一些说对话不像不识字女性能说出话的短评,我觉得是文化上的高傲与自大,不识字不代表没可能有思想,她们的用词都很简单,与August做对比就可看出,后者为数不多的几句话里就有书本、名人引用。

而August,可能因为一位“反叛”有思想的母亲,也可能因为暗示的一些青春期事件,是未能成功获得男性之间同性认同感的“失败者”,买枪准备自杀,从女性得到认同、理解与鼓励。

喜欢问August的那句,如果你觉得你的所有想法都不重要,你的感受将会是如何?

答案是自杀hh这不正是片中所有女性一直以来的处境,而很多人坚强或麻木地活下了,痛苦是间歇发作的应激性过度呼吸,伤害是尺寸过大安装在嘴里十分难受的假牙。

承认自己受过伤害是了不起的事,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因为无法疏解情绪而改变认知导致认知失调,片中女性角色各有各的勇敢,是理想主义者的形象。

 9 ) 女性需要谈话,需要被听见

电影看到一半,忽然觉得演员的台词太有诗意和节奏感了,这样一群设定为没有读书不会识字的女性如何能讲出这样的话呢?

这种时候,现实的对照就可解疑答惑了。

我的奶奶和剧中女性的有些相似——没上过学,不识字,没文化,十几岁的年龄,被选定夫婿,除了作为母亲的身份被爱与感激之外,被认为不能主事,不重要,一生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在灶台与饭桌。

偶尔地谈心,她会用质朴的语言讲关于她自己女人的身份和自身的命运的感受,细细听来也是伤感而富有诗意的。

她们的诗意不是在典籍里的唐诗宋词,更不会是哲人们的沉思启示录,那是命运和天地孕育出来的细腻的感受,是点滴的生活滋养出来的。

先倾听,而不是否定。

另,不论是剧中的布景、色调还是整个故事设定,其实都很“话剧”,但这并不妨碍“WOMEN TALKING”这个象征意味动作与场景的延伸与阐释。

于我这个观众而言,电影传达给我的不是在一个村落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一群女人的命运如何的悲惨,而是在这样既定的环境中,一群女人的所思所想所说很重要,她们讲出来,被听见了。

比起展现苦难,于身处其中的女性而言,我们更需要机会去谈论苦难。

允许每个人发声,让每个人的声音被听见。

如今这个时期,关于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谈论时见于网络报刊,我们都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党同伐异。

比起单向道的输出,我们更应该倾听,去谈论,乃至于去争论,不辩则不明。

我们有什么依据认为自己就掌握了真理呢?

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我,或许都应该时时地警惕。

 10 ) 勇敢出走,然后呢?

当这群身着传统服饰、从没读过书、对家中男性言听计从、称自己所在地为colony、遵循几百年前生活方式(没电没汽车没自来水)的女性聚在一起讨论最近发生的连环迷奸事件,我以为这是十七世纪的北美某殖民地。

所以当二战被提起时,我十分迷惑;而当2010年这个年份出现时,我彻底震惊了。

原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一些人主动摒弃现代科技和社会模式,聚集起来过着简单清苦的生活。

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朴素人群”(Plain people),其践行者主要来自基督教新教的两个教派:重浸派(Anabaptism)和贵格会(Quakers)。

本片中的人就属于重浸派的一个分支——门诺会,更具体的讲,是生活在玻利维亚的“俄罗斯门诺会”(Russian Mennonites)。

在历史上,由于教义中的和平主义原则,他们拒绝参军、反对参与政府,遂多次成为宗教和政治迫害对象,被迫一路从俄罗斯迁徙到北美洲再到南美洲。

现在这个教派在全球有近50万人。

所以下次如果我再在集会上看到穿着上上世纪服装的人,那很可能不是cosplay,也没有穿越发生,而是人家平时就穿这个。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背景取材于真人真事。

那是在2005-2009年期间,玻利维亚的一个门诺会社群里上百位女性被下药强暴;后来发现作案者是同社群里的若干男性,长老会诉诸当地政府,将罪犯绳之於法。

小说作者Miriam Toews出身于一个加拿大的门诺会家庭,而且其社群所在地正是案发社群的发源地。

所以当身为作家的她听说了上述暴行,当然想写点什么。

应当说她的角度很新颖:虚构了一场女性辩论集会,让部落里的女性自己讨论自己的未来(三个选择:什么都不做选择原谅,死磕到底将犯人定罪,离开此地另谋出路)。

因为这些女性都不识字,所以安排了一个被逐出社群的男性角色来帮助她们记录,整部小说正是由会议记录所组成。

我看到网上有人批评辩论者的谈吐与其文盲身份不符,于是觉得整个故事太假。

我想,首先见识与读写能力未必成正比,其次本书/片本来就是女性作者/导演借人物之口,说出她们自己对当时情况的理解和想法,并邀请读者/观众来参与讨论。

所以我觉得不必太在意这个虚构场景的真实性,而是应该多代入式思考,即如果你是她们,你会怎么做?

那个跟我观点不一样的人说的有道理吗?

本来,是无为还是无畏,是走是留,都是有利有弊的。

如果按照现在me too的标准,被侵犯的标准操作应该是硬刚,但在那种一切事物由教会长老说了算的社群,反抗其实是没有出路的。

但对这么大的事装作没发生也不合适(更何况影片还刻意表现了家暴现象的存在),所以按照排除法,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出走一条路了。

那这个在我们看来较明显的选择,为什么让片中人花了那么长时间才达成一致呢?

因为这个选项附带三个严重的问题:1、长老们说了,如果她们离开,就等于抛弃了信仰,类似永世不得超生的诅咒,这对一辈子都是虔诚信徒的她们是致命打击。

2、她们需要与自己的男性家人分离,而有些可能是她们深爱的人(毕竟施暴者只是少数)。

3、她们能去哪里?

从没离开过家园、对世界一无所知、目不识丁的她们将来怎么生活?

影片最终让她们勇敢的挣脱了宗教的束缚,又温柔的履行了母亲的责任(带着未成年男性成员上路),但对迷茫的未来过于轻描淡写。

显然这仍然属于偏理想化的处理。

对这样的女性群体或弱势群体,自我意识只是第一步,外界的帮助同样重要。

最后我想啰嗦两句门诺会。

这个教派反对暴力仇恨,主张凡物公用,曾经推动过废奴,这些信条都有其积极意义。

但他们也思想相对保守,讲究男尊女卑,导致社群内强暴事件时有发生。

与很多崇尚简朴生活(simple living)的团体一样,他们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作为外人我们似乎不应干涉他们的信仰自由。

但我有两点疑问:他们一边不服从外界的权威,一边却在社群内部树立部分人的绝对权威,这是否有些虚伪?

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相当于人从出生起就不断被洗脑,这样子的皈依有何说服力(虽然他们追求主动皈依而非强迫)?

我一直认为,人要树立一个信仰,不管宗教也好哲学也好,至少应在接触过数种以上可能性后再做决定。

像国家宣传、父母之命、同伴压力、一时兴起等途径都是不可取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但也为他们感到惋惜。

当然,或许他们看我也是一样。

《女人们的谈话》短评

不会读写不代表没有思想… 口述史 口述文明真实存在

7分钟前
  • 真的真的不在
  • 还行

精准踩到了我的观影审美雷区:舞台剧形式、歇斯底里的表演、不说人话的台词和不看简介压根就不知道故事在讲啥的叙事方式……本来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了这幅神神叨叨的鬼样子了。要么就吊诡到底,像拉斯·冯·提尔那样;要么就踏踏实实,拍成正儿八经的剧情片,结果不仅四不像,还时时透露出一副高知精英的架子。不是把一群美丽的女演员集体「扮丑」,再辛辛苦苦地喊两句口号,电影就能躺着拿奖的,不该只是这样的!

11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较差

架空历史抹平了故事深度,人物和故事都很无趣

15分钟前
  • 薄暮秋风起
  • 还行

开头点明了剧作的架空性,让人无法在这个方面指摘,可以的……但我不想再看这种金句频出的开会大片了,可以想象之后会有各种out of context的台词截图。架空而论,你本的角色也不合适。知道了故事的现实来源发生在玻利维亚之后感觉更微妙了。

20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女性还是反省太多了。想要改变,让下一代的处境和生活不一样。

22分钟前
  • sherrychan
  • 推荐

看不进去……

23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较差

过分空泛和混乱,导致一群设定是目不识丁的女人一直在说着我听不懂的话。

25分钟前
  • 红了樱桃
  • 较差

瑕不掩瑜,其实这些讨论在今天也是经久不衰的议题,我们中间可能会有攻击、嘲讽、不理解,也有拥抱、安慰与和解,但能触及心灵的感动无非来自于女人们在一起的力量,感受到那种“sister”“sisterhood”的安全感,即使可能仍存在着分裂和派系,前途也未知。喜欢一起行动,一起离开的场景,无论留下与离开,已是不证而明的勇敢了。

26分钟前
  • 塞赫美特🎶
  • 推荐

请有声读物不要再假装自己是电影,请。

31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较差

片如其名,talking women…一群受尽男人压迫的女人通过对话讨论未来,是为了到天堂选择隐忍还是反抗斗争或离开,leaving or fleeing…Rooney Mara也埋没了…tedious & boring…

35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本来是年度期待 但略有遗憾 电影色调 拍摄手法确实令人称道 但这种全片怀旧的色调反而和现实产生了割裂感 也无从感受到女人们自救的勇气从何而来 最后感觉她们在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和伤害后也是无可奈何地撤离 也不能拥有平等的世界 当然演员全员演技都是满分

38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推荐

4.18 特别的无聊。这部电影充斥着精英高知的傲慢。令人作呕。想问问导演与编剧看到过普通人是怎么开会的吗?!

39分钟前
  • 牢骚大王历险记
  • 较差

@AMC Lincoln Square 13 剥夺了原著最有趣的特质:不把字词视作理所当的概念后的研讨(延展和偏移)但所谓的简明(字词仅看表面)配上剪辑后的节奏感、演员的优秀合奏(尤其是所有立场交锋场景会使得观众很在意角色)都使得这部片子很容易看下去(一小时四十分钟的体感就像四十分钟,几乎一晃而过)什么是剪片的粘合剂:配乐和旁白(时不时插入点生硬马力克)

40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前面以为是18xx年代,后面知道是2010年也太魔幻了吧。

41分钟前
  • jakefang
  • 还行

4.0。是因為前兩年劇院實在不景氣嘛?怎麼這麼多顯而易見的戲劇劇本流到影視業了?

43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太难看了,太难看了我的天,空洞!空洞!只有空洞!她们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吗?选择在妇女节的下午看这部电影,像是对我自己的惩罚……

47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很差

剧情勉强,不断睡着。两星给演员吧。

48分钟前
  • 彼岸
  • 较差

虽然题材不同 但和看「沉默的教室」有种微妙的类似的感觉 能懂想表达的痛苦和压迫 可也很清楚不是所有痛苦受压迫的人都有反抗和自救的选择 最后都能坐上离开的车

51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典型的高概念电影。在一个架空的背景下,一群殖民地妇女饱受当地男性催残,她们决定谈论对策。三种方案,留下来当无事发生,留下来和男人死战,以及离开这里。女人们从信仰开始讨论,然后是离开后的生存问题,最后为了下一代男孩不成为野蛮人和女孩不再担心被侵害,她们决定离开。这是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这是一个达成对男性权威说不的过程。可以说现实世界中几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浓缩在这一昼夜的讨论中了。可是,真正大字不识的女性是说不出电影中充满“大道理”的台词的。电影展示辩论的过程其实反而更加“架空”,真正了解过淳朴妇女的人,写不出这样的台词。这就是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毫无建树的原因吧。

54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好喜欢本喵喵的角色QAQ 哦 某几个低分热评不用点进去看我都知道是男的:)

57分钟前
  • arn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