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Ma' Rosa,罗刹妈妈(港),私法拘留(台),我的玫瑰,罗萨母亲,抢救萝莎妈妈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年份:2016
简介: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详细 >
全程手持,结尾最佳。
菲律宾的生存乱象。以流通毒吸血底层贫困人群,高利当掉手机连坐车的钢镚都没有一个,凑钱赎人还需先街头果腹,眼泪和汗水混在一起并不分明,街头永远昏昏暗暗阴雨天,靠小本买卖谋生的一家人经不起一点点祸事,却还是满怀希望锁上小杂货车。明天永远不知道什么会先来。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太难了,生活不易,支离破碎。
菲律宾陋巷、警局一天一夜的故事。影片虽叫罗莎妈妈,但影片一半戏份其实都没在她身上,而是用摄影机追随三个孩子借钱继而游走在马尼拉破旧的居民区里。也由此管中窥豹了解菲律宾的一角。贿赂警察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但放置在马尼拉的陌生环境下还是能有些新奇之感。要零钱当路费等细节之处前后呼应做得不错。虽然女主角中间消失大段,但结尾吃丸子的面容动情之深,也让我对这个戛纳影后的头衔信服不少。
相比熟稔的手持,曼多萨更擅长同性特写。剧本很空乏,揭露的手段很幼稚。Thy Womb还没看到,总感觉导演在Kinatay之后没进步过。
手持晃动镜头冷峻如纪录片令人联想到伊朗的法哈蒂,但是更多是对现实的平白叙述,没有提纯为更高级一层的戏剧化,差别在这里。激烈冲突之后上音乐,古典就用古典音乐,现代影象就用呼吸感钢琴音乐。上下层的对比很明显。上层的一顿酒钱,下层要几度奔走呼号;上层在数钱,底层在互相伤害。黑暗时刻的儿女三线配合音乐,剧本一点问题没有。永远到达不了的梦类型的结尾是最好的。最精彩的是塑造了罗莎妈妈这样一个以家庭为重,强悍却又内心苦楚的经典母亲形象,如果结尾罗莎妈妈死于毒贩之手会是一个更完整的底层互相伤害闭合结尾。笔记:谢飞导演: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不好看
执法变成交易,保释换取自由。因毒而起的循环,又要为钱而终,却又无法而终。
手持加上相对狭窄的空间加剧了影片的禁闭感,如一场明知道无休止却仍坚持前行的旅行,喘不过气
3.5 MoMA
晃动的纪录片质感镜头
神来之笔吃肉丸
很普通…不喜欢
在不正规网站看的,清晰度真差。没想到菲律宾毒品这么猖獗,黑警察跟我们小镇的有的一拼。
#2017BJIFF 10#神他妈手持虚焦摄影,简直行为艺术。人生第一次因为头晕看不下去提前离场……什么菲律宾贾樟柯,只有社会底层和脏乱差共通
依旧是曼多萨擅长的题材,用手持摄影,晃动的长镜头,展现底层人民煎熬的生活状态。潮湿闷热的气候,脏乱混杂的街头,为了自由焦头烂额的一家人,绝望的气息扑面而来,结尾设置有力度~
那种异常真实的生活质感,不仅仅是一个手持镜头能搞定的,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没有丝毫的表演痕迹,对于业余演员来说,视镜头为无物是很难的,可见导演对于演员的调教功力不一般。东南亚那种潮湿、混乱、处处暗藏阴谋的街道实在太有电影感。两次警察在警局的跟拍,配合着阴冷的音乐,来自体制的腐败在视听语言下蔓延开来。最喜欢的是两次罗莎妈妈对路边家庭的一撇,那种羡慕的眼神实在让人心动。
菲律宾版民警故事,一切为人民币服务,破案神速生意兴隆,收钱就办事,从不和稀泥,还能讨价还价,抓小鱼买花生,抓大鱼买烧鸡,警民鱼水一家亲,还请毒贩吃烧鸡,警民鱼水一家亲,不服再灌一桶水,把菲律宾警方抹黑成这样,又破坏马尼拉创卫生城市,怎么还不以嫖娼罪,还有乱搞同性恋罪,把曼多萨给抓起来~
罗莎妈妈奔波街头,最后揣着高利贷,吃着一串鱼丸落泪那一幕,生存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