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失望,真不相信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华语女导演之一的张婉婷的作品,这居然是拍过永垂华语电影史册的[秋天的童话]以细腻见长,以生动叙事取胜的张婉婷的作品,整部电影似流水账一般,叙事混乱,"细"已经不见,只剩下一个"腻",结尾非常的糙,印象深刻的只有片尾成龙出生时的照片,这部电影倒很适合成龙一家包场观看,顺便用给房祖名上一堂家教课。。。。。
原谅我的标题篡改了张爱玲的名句,但是看《三城记》时,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脑子里蹦跶,挥之不去。
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无论看过多少电影,听过多少故事,都无法真正体验战争年代的残酷。
生命在那时候那么轻,也难怪爱情会千疮百孔。
看完电影,我恶趣味的想,这部电影还是严重地美化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虽然那种对爱的坚守,穿越火线和海峡的力量仍会给人一点感动。
原谅我在看一些美化片中主人公爱情的桥段时,仍会感到一丝不适。
比如汤唯和刘青云在多年重逢后,穿着当铺偷来的华服,上到豪华酒店对面的天台,就着烛台的微光喝着红酒,跳着舞说着绵绵情话,庆祝新年。
这画面太不真实,尤其影片的前面烘托了半天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常和亲人的离散。
在人设有点虚浮站不住脚,节奏有点跳跃着上不着下时,支撑我看完整个电影,演员真是功不可没。
刘青云从来不会令人失望(当然,我会忘记自己看过大魔术师这部影片的事实),《三城记》里,他这个大老粗真是可爱又痴情,对前妻好,对现任更好。
他这个国民党编外特工,和精英没有半毛钱关系,暗杀、逃亡和死里逃生里又穿插着几幕喜剧化的场景,在你刚刚觉得松口气可以笑一笑时,刘青云来一段关于死人的细致入微的剥白又让人寒毛直竖。
汤唯的气质还真是最合适这个年代,哪怕穿得大棉袄,头发简单地一束,仍是万种风情,吸引了一波男人的目光。
如果她略施粉黛,旗袍上身,那就更不得了,导演就安排了一段土豪垂涎美色,抢亲被她崩掉的戏码,这真是朵带刺的玫瑰。
秦海璐反倒在电影里显得不功不过,但又无比贴合这个角色,一边劝汤唯不要死守一个不靠谱的男人,另一边自己却因爱人死去而孤独终老。
最后一个略显莫名其妙的角色是那个救了刘青云,之后一直认他为老大,跟着到处跑的小货郎,真是一点都看不出来是井柏然演的,幸好我认真看了片头的演员表,两厢联想了一下才对上号,这个演员还真是令人意外。
最后,无论电影里的爱情渲染得多感人,片中的徽州、上海场景多精致,都无法绕过男女主人公抛弃自己孩子这段事实,这里导演处理得还算不错。
汤唯在决定偷渡去香港,踏上火车之前,给两个女儿一人五毛钱,并交代孩子们:“钱花完了,妈妈就回来了。
”然后她上了永别的列车,孩子们则完全没有离别的伤感,还沉浸在五毛钱的喜悦中,多么残忍的真实。
文/梦里诗书 三座城间战火纷飞,乱世浮萍的爱恋,本已《三城记》会是犹如《乱世佳人》般的典藏,但电影无论是从组织能力还是剧情架构上皆若同一盘散沙,难以入戏空洞的情感渲染,为人的只是冗长与难耐,辗转三城的奔走,不过仅只是一场徒劳的爱。
据闻这是一部根据成龙父母经历改编的电影,就蓝本言这确是一个赋有传奇色彩,呈现战火中命运与爱情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经过回炉加工变成电影之后,却变的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一部呈现爱情的电影而言,《三城记》对于爱情的把控是全然失衡的,生硬凌乱的叙事,不曾有何般真正能动情以细腻之处,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并未有能得见于小的动容,人物塑造欠缺须有的奠基,仅只是按部就班,如同完成作业般的生硬讲出了三段式的分分合合,这种几近无差别的分合使得电影主线的塑造欠缺了波澜。
刘青云与汤唯及一众配角的选角,同样并没有人给演技上的惊艳,所有的人仿若都是从它作的戏中走入了《三城记》,刘青云的配音无疑是此剧最大的问题,而汤唯更仿若是一个被定了型的演员,不论是台词还是演技都还是那个透着一成不变的文青女,汤唯是需要被定型的演员,她的美感是需要与电影特定人物结合的,而不是一个能胜任所有角色的万能贴,至于秦海璐与井柏然的辅线更是不尽如人意的。
战争的苦难并没能成为其中的引索,而只是一味的为了呈现战争苦难的苦难,《三城记》里例如背景音乐很多元素都是与内容断层的,战争的悲剧色彩对于剧情主线的推进更近乎毫无关联,这样未尝与内容相结合的呈现,虽令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苦难,但却并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就仿若在一场电影中看了令一个小故事般,而音乐与镜头更只能感受到剧组的自嗨,在一个苍白的故事之下,再好的镜头质感和音乐都无法挽回剧作的败笔。
用文艺沉闷的手法去拍一部本跌宕起伏的爱恋,当战争的苦难中呈现爱情,却又被剥离了战争,碎片化的三城之爱,何以不会是徒劳无力?
战争年代一个义气的警察匪子和寡女月容的爱情故事,战争年代简单平淡的生活是最大的奢侈,混乱中两人失散、重聚、再分开、再团圆,他们始终执着地寻找对方,没有顾虑、没有保留,只要两个人在一起。
喜欢汤唯,喜欢秦海璐,喜欢刘青云,我觉得演得都很好,电影也很好看。
最后偷渡船怕被警察抓,把人从舱底拖出来直接扔海里的情节真实又震撼,没有特别的包装和渲染,就像在说吃饭喝水,但深入人心。
就好像影片对于战争的处理一样。
在香港海边翘首等待的人纷纷跳海冲向被扔到水里的家人,被这一幕触动到。
联想到现在乌的战争,无论正义与否,战争带给人民的始终是伤害,祈祷和平。
三个城市是安徽、上海和香港,但其实剧情跟城市关系不大。
秦海璐那对儿为送手表牺牲的支线在片中略微牵强。
月容他俩各自抛下两个亲生孩子只要和对方在一起的精神也不太像为人父母。
瑕不掩瑜吧。
看完翻评论才知道原来是成龙父母的故事。
呵呵
嗯,还是喜欢看小众的文艺片,“三城记”,评分并不高,以战乱时期的爱情、亲情为主线的题材,是关于成龙父母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乱世浮沉爱弥坚.故事简单,其实我看完最大的感悟是那时代的爱情一别可能是一辈子,无止境的等待,因为相信.而我们现在转身就可遇见,都不屑再回头,这个什么都快捷什么都容易的年代,爱情也变得好容易被替换啊……
作为一个职场单亲妈妈,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共鸣就是,阿龙的父亲和女主月荣的妈妈真是倒霉,这么多年,都是帮子女带娃,不仅没有人帮助,也没有经济支持。
最后房道龙和陈月荣在香港重逢,我想的却是,四个孩子从此真的是孤儿了。
尽管在整个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大多数时间也都在上海流落,并不怎么管孩子。
百度了一下,成龙的两个哥哥,后来在家乡作了普普通通的百姓,至今,成龙都不愿意开口叫他们哥哥。
而成龙的祖父,这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经历了饥荒、灾祸的老人,连什么时候去世,都已不可考,便如在电影中莫名其妙消失一样。
父母最大的悲剧,不是孩子不争气,是好不容易孩子大了,孩子又生了孩子,再丢给你抚养。
就像是打游戏通了十几关突然断电,又从头开始一样,实在是让人沮丧。
男主女主深情相拥,三口之家甜甜蜜蜜,背后,却是父母的无端辛劳,以及四个孤儿的凄苦并不为人知的一生。
所以,林凤娇默默隐忍也好,房祖名不成器也好,吴绮莉也好,吴卓林也好,成龙的渣,似乎是上一代的遗传。
所以,很抱歉,我一点都不感动。
香港导演张婉婷,曾有《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岁月神偷》这样的经典,影片整体摄影和驾驭风格,功底还是很明显。
尤其是第一个小时,虽然节奏有点慢,但还是好看的。
然而到了第二个小时,就慢慢显示出了对整个宏大的叙事背景的驾驭不足。
这个战火纷飞年代,为爱辗转,分离团聚的故事,如此苍白而无力。
事实上,我是个极容易被真爱打动的人,安徽村庄里,拉二胡,唱小曲,围桌吃饭的场面,我也感受着平淡的幸福,然而,对于整个电影传递的,乱世唯有爱情的道理,我实在感动不起来啊。
譬如说,电影颇用了点篇幅,描述当时民生有多艰难,人有多可怜。
从男主的嘴里说出,饿死的、冻死的、吓死的、被砍头死的分别有什么细节。
男主受伤时,女主为了救他,把所有能当的都当了,包括男主祖传的送她的信物。
男主好了之后,就带着男二井柏然去打劫了当铺,把信物偷出来,顺便偷了很多钱。
然后呢,男主女主男二女二就换上华服,跑到酒会,像模像样地跟外国人一起倒数迎接新年。。。
我的三观当即崩坏了好吗!!!
你们才刚苦成那样,一打劫有了钱马上穿在身上去挥霍。。。
这都什么人啊。。。
你们打劫了当铺,当铺的小伙计也是会死得很惨的你们知道吗。。。
他们一个是鳏夫,有老爹和两个儿子;一个是寡妇,有老妈和两个女儿,两个人几经辗转,终于在香港团聚,开启他们新的人生,生下了13磅巨婴,取名陈港生——也就是成龙。。。
而你们留下来的四个小孩和老父老母呢,他们在大陆经历饥荒经历文革,我想到这些,怎么可能为他们自己追求爱情,几番艰辛终于团聚而感动呢。。。
我也只能说,你们命都很大,命都够硬,命也很好吧。。。
在爱情的完满结局下,亲情的遗憾和痛心,是这个片子久久的悲伤与遗憾啊。。。
还有一个,我也看着颇有点膈应。
就是汤唯十六岁嫁了,跟前夫生了两个女儿,这个就很草草地交代了一下,说汤唯跟这个男人毫无感情啥的。
然后这个男人就被炸死了。
后来汤唯跟刘青云恋爱之后,有一幕她特别娇羞地说,他也是我的初恋。。。
我不知道这里是汤唯表演的问题,还是故事铺陈的问题。。。
虽然我可以理解汤唯跟死去的前夫真的没啥感情,或者换个方式来表达——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呢?
张婉婷的镜头依然很美,徽州水乡,繁华上海,有几幕确实很动人。
乱世里的爱情,在讲述者的眼中很跌宕,在围观人的眼中略平淡,但好歹是有些触动的,关于承诺的重量,对对的人的执着渴望。
只是再多积极的要素,都在汤唯张口的一瞬间,被打破了。
我很难理解一位也曾受到华人圈专业电影奖项认可的口碑还不错的电影女演员,可以对人物的塑造如此飘忽立不住,可以将台词说到如此差的境地,不必和中戏毕业话剧出身的秦海璐比,只和纯业余演员井柏然比罢,仍然是输了。
汤唯显然已经深陷在“自然派”“气质派”路线的迷思中不能自拔,于是黄金时代的萧红成了汤唯,于是成龙母亲在三城记里成了汤唯,唯独汤唯她自己,似乎成不了任何一个角色,因为无法放弃自我,演员的基本修养,在哪呢。
一手好牌,却打烂了。
电影如是。
演员如是。
看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我觉得很不错,情感很真实,也很细腻。
但是到后来,房道龙为了逃命,抛弃了自己的儿子,陈月荣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子女母亲,只身偷渡到香港。
难道这就是爱情?
为了爱情,可以真的什么都不要???
我觉得真是可耻!
陈月荣因为当时没能和爱情一起跑到香港,在家度日如年,日日思念爱人。
完全没有为人母也该抚育子女的本能。
最终将孩子扔给寡母而逃,去追寻的自己的爱情,可想而知她的母亲子女会有多痛苦!
可耻啊!
影片结尾才知道,哇,这居然是成龙的父母。
居然还有人把这么可耻的事情实名并拍成影片向全世界宣传!
确实挑战了我对情感的认知。
不过一想到是成龙的父母,也许,他不认自己的女儿,也是一脉相承吧!
“有心的人啊,有笑的脸庞”。
这笑容,是我深爱的你的笑,也是深爱着你的我的笑。
这笑容,让我尝到初恋般的美好,也伴我熬过无尽黑暗与惨淡。
这笑容,是只属于你我的信仰,任何旁人都无法介入,任何时空都无法阻隔。
这笑容,跨越了战争与动荡,穿越了山东、安徽、上海,最终在香港的海边绽放。
电影《三城记》用第一人称“陈月荣”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独自带着两个幼女逃回乡下老家,为了养家,第一次私运黑土(鸦片土)就被边检长官房道龙发现并带入小黑屋。
一番盘问后,房怜她辛苦,放了她一马。
事后,月荣意外得知,房因病去世的老婆竟是自己的童年好友。
都是新丧,房的两个儿子也跟自己的女儿岁数相仿,两家人常来常往之后,两人情投意合。
可惜因为母亲的阻拦,因为时局的慌乱,因为房道龙需要躲避争端四处逃难,两人虽彼此倾心却一直不复相见。
等终于在上海见面两人决定去香港厮守终生时,月荣却被幼女和亲情牵绊而滞留上海。
多年以后,月荣偷渡至香港,终于被房道龙从冷冷的江水中救起,在沉沉的夜色里,两个相爱的人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算上自己的名字在内只认识九个字的房道龙没有正经的工作,喝酒打架几乎是常事,用神通广大交际花一样的仇肖玲的话来说,“月荣,房道龙在外面的女儿多了,也不止你一个。
”陈月荣不这么认为,她几乎想也没想:“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他只有我!
”陈月荣的话很简单。
理儿,却不简单。
就像她的为人。
她没有因为丧夫被婆家打骂而认命,一个人前挑后拉的带着两个娃走着山路回到了娘家;她眼看着家里一个妈两个娃没饭吃,自己找来仇肖玲执意要冒风险去卖黑土,因为越危险卖的人越少越能赚着钱。
对于生活,她从来都有自己的判断和主张。
对于爱情也不例外。
她相信在那样的世道敢押了她又自己做主放了她的男人是有善心也有魄力的。
她在饭桌上听他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看他给儿子们尝加了辣子的白酒,跟着他打响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枪,也跟着他第一回弹唱了自己人生的幸福之歌:有心的人儿,有笑的脸庞……认定了就是认定了。
在那样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女性若是光亮亮的出门晚上就不一定能回得了家的时代,心里有那么一种认定是多么重要!
这样的认定,如同一种信仰,支撑着她,扛起了家。
她知道,他只有我。
她认定,他在等我。
所以,当有人来抢亲,她用他留给自己的那把抢,当了回能开枪的“泼妇”,把自己都震傻了;她逃到了上海,帮厨,做佣人,纺纱,再苦再累,却都认定,他在等我;她感受到身边其他男人的爱意,却用礼貌和缄默作为回绝,心情好的时候,她会哼唱那首只跟他一起弹唱过的歌:“有心的人儿,有笑的脸庞……”这样的深情和认定,一直给陈月荣介绍撮合的仇肖玲不懂,直到仇肖玲自己遇到了喜欢的人阿华。
她说,阿华是她的初恋。
陈月荣也淡淡的说:房道龙也是我的初恋。
这一刻,月荣的深情到了极致。
初恋不再是简单时间意义上的概念。
对于这个女人而言,尽管她曾有过一个男人,还跟那个男人生了两个孩子,可是这个相聚短暂常常分离的房道龙才是第一个她真真实实地体会到爱情美妙的男人!
她称呼房道龙为“阿龙”,她喜欢侧脸看着他,喜欢他呼来喝去的山东人特有的大嗓门,喜欢他在乱世也能有无数的谋生本领的帅气。
在这份被她称之为“初恋”的美好感情面前,其他的一切感情都只能是将就,连开始都完全没有必要了。
她只能拒绝,因为拥有了阿龙,就别无他求。
跟阿龙在升平酒店顶楼起舞的那一场戏,是两人感情里最温馨甜蜜的时刻。
他为她亲手戴上失而复得的定情玉坠,深情的跟她说,我们结婚,生个孩子……她伏在他的肩头,微笑不语,像极了18岁的少女。
也许在她的内心里,一直都住着一个18岁的少女。
第一段婚姻的辛苦流离只不过是化了妆的幸福,引领着她遇到房道龙这个深情的男人。
而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岁月弄人,也不过是在他们相遇后,给她的“初恋味道”加上一点调味剂。
她沉浸在他给的幸福里,沉浸在自己的简单认定里,从不放弃,一直追寻,直到承诺成真,直到把香港变成他们俩的爱城。
爱是一种信仰。
有心的陈月荣,用三城一生实现了她的信仰。
有心的人啊,有笑的脸庞,它在黑夜,给我春光……
一种看《情深深雨蒙蒙》的感觉,抗战背景下甜腻造作虚假的儿女情。
上映的时候,我一直纳闷谁会想买票去看成龙父亲的故事?其实要不提成龙父亲这个梗,片子还行吧。工整娴熟,张婉婷夫妇还是在水准之上。但就是也没什么特别。汤唯没有说的那么差啊。
大时代小人物,情感细节有,但放在大时代就略小家子气。以及绝对是致敬了天字第一号!!!
裹脚布。
真正的乱世浮生,比《黄金时代》更接地气,比《太平轮》更接近普通人。但是相比前两者《三城记》整体乱了许多,流水账感明显,精致度不够。另外看演员,汤唯总是一个模式,刘青云一脸的“我是香港人”的感觉。
真的挺差,还成龙父母90%的故事取材……刘青云和汤唯都能凑成对儿,汤唯演技可真是不好,还愣是一部玛丽苏电影。
很不错
汤唯还好当年脱了,否则凭她的颜值和演技怎么可能成名。
相信大部分人都因为之前的《岁月神偷》对张婉婷夫妻很期待,但这部作品真的令人失望。人物空洞,感情单薄,剧情缺少高潮,几乎所有的缺点都被这部电影占尽了,即使说慢节奏也不是这般的没有节奏。拥有这么好的阵容却拍出了这样的电影,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20151008
历史,就真的只是个背景而已...民国偶像剧。
主线挺好副线乱,但是刘青云特别特别好,一开始唱“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光面容神情就无缘无故催人眼泪,所以我偏爱。
本片有一个亮点:汤唯唱曲。从色戒《天涯歌女》开始她就一展歌喉,再到晚秋和三城记,其实汤唯唱法很老式,但放到电影里,声音的魅力也被放大了。过去几天,耳边还会想起《永远的微笑》的旋律。
真的是一部需要静心看的电影,看惯了浮躁叽叽喳喳的爱情电影,突然静下来看这样一部电影,真的是感动又暖心。井柏然真的越来越出色,不管是演技还是颜值。摔倒的那一下每个人都会笑,他还继续演下去。几位主演都是在拼演技,配乐也好听极了,力推!
他曾在深秋 给我春光(๑• . •๑)
成龙他妈的故事,导演还是很到位,每个镜头都很讲究
汤唯和刘青云啊!!!完全没有存在感!居然是秦海璐和井柏然这对挽救了一点这部片。
汤唯,一个依赖好导演、好剧本、好对手才能好的演员。共鸣,或许是她最缺乏的本领。
真好,最后,终于在一起了。
其实怕去电影院看此片的人,有大部分是被之前的黄金时代吓到了,票房失利反应在了这部电影上。不过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毕竟张婉婷的功力在这,带着平静的心去看待一部2小时的乱世浮萍故事。香港金像奖也真是日了狗了,汤唯这部这样用心还比不上一个演技尚可但还欠火候且出场不足1小时的春夏。
要不是真人真事真觉得很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