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片名,我想到了《东京物语》里的纪子。
在亡夫之母见背之后,她向亡夫之父袒露心声说,她自认为并不如二老所想的那样善良孝顺,她的心并不真的澄澈透明,她是自私的。
或许纪子已经意识到,她对二老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方面是她内心深处对于亡夫放不下的思念眷恋的转移;另一方面是由于她对未来充满焦虑,期待新生而又愧疚自责于这种想法,于是通过对二老尽孝,以填补自己的内疚感。
回到这部电影,浩辅对龙太的爱固然是真挚的,对他的帮助也是实在的,可是龙太离世之后,他却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想到假如不是因为他的介入,龙太恐怕也不会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压垮身体;他怀疑自己改变了龙太的人生轨迹,亲手造就了他的死亡;他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自私。
没有人性中的自私,恐怕也就不会有爱的产生;而没有人性中的感恩,宽容与体谅,也就没有爱的延续。
周吉夫妇会感激纪子比亲生子女更为尽心尽力的付出,龙太的母亲也会欣慰于儿子生前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真诚的爱人。
爱是一种先验的本能。
⚠️大量剧透预警⚠️建议看完影片后阅读—————————一开始会非常好奇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因为从小红书的一些预告片段来看,是两个非常温柔的人相爱,而且相处得非常温馨和甜蜜,在我看来跟利己主义四个字完全挂不上钩。
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及看过的一些短评之后,让我有了一些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可以撕掉同志电影前面的两个字“同志”,因为这部电影探讨的更多是爱情本身,同志的要素其实在里面处理的非常自然,而且关于自我接纳与父母接受的内容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述。
那回到这个电影名字本身,利己主义,带着短评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一开始也会觉得男主浩辅,在提出包养龙太的时候,给到的钱其实是少的,不足以覆盖龙太和他妈妈的生活与生病治疗费用的支出。
当时我会觉得纯粹就是浩辅想要占据龙太而提出来的。
因为钱不够,龙太想要补贴更多的家用,但是由于学历比较低,就只能白天做一些搬运的苦力活,晚上做洗碗的工作,最终导致了过劳死亡。
我非常的难以想象一个 20 多岁的年轻人过劳死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就是他的身体所承担的劳苦到达了一种怎样的程度。
我也因此会产生一个疑惑,像龙太之前所说的,要是没有遇到浩辅,他纯粹靠卖身还有日常的打工,会不会就不至于这么辛苦而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还有当浩辅自作主张提出买车时,大头浩辅出,龙太每个月出一点的时候,龙太是否会觉得有压力?
但仔细想一想,首先两个成年人,当浩辅提出了这么一个条件之后,答应每一个月支持龙太人民币一万多的费用,当然这其中还包含了情感的砝码,龙太是答应了的。
一开始我在猜想,龙太是不是硬着头皮答应的?
但后面龙太妈妈说龙太非常感谢遇到浩辅,原来生活不是地狱。
是啊,有谁会想要做着卖身的工作?
当时想把龙太拉出来的就只有浩辅了,即便龙太清楚自己需要非常辛苦工作挣钱,但他的内心是真心地开心的。
但可怜龙太一直这么委屈自己,没有跟浩辅主动说起工作及身体的状况,以至于过劳而死。
其实,我能够理解龙泰没有主动提出的原因,因为作为自己是接受的那一方,还要再提出更多的要求的话,会显得非常的无礼。
加上龙太可能觉得在自己这样的一个条件下,还有人爱他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他不敢再奢望能够得到更多。
而且从他前几次非常推脱的,将旧的情况下,接受了浩辅的支持,能够感受到他自尊心非常强。
他能够感受到与浩辅之间存在的阶级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他想通过非常辛勤的工作弥补,却也弥补不来的,甚至因此丢掉了性命。
影片后面看到浩辅的存款,发现他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帮龙泰了。
加上这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约定,不能单方面评价浩辅是利己的,责怪他引发了最终的悲剧。
要追究利己的体现,就是他并没有真正地站在龙太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并没有全面地、主动地了解龙泰目前的一个家庭的情况。
他作为一个时尚编辑来说,他看着龙太去做这些苦力活,并没有给龙泰介绍工作。
可能就是因为:一、没有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
二、浩辅自己想要维持自己表面的光鲜亮丽,不想去麻烦别人。
三、他可能会考虑到龙泰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人,而没敢主动提出。
不过,最后浩辅主动承担了照顾龙太妈妈的一个责任,说白了这个责任他并不用去承担,但他竟然这么做了,这反而是利他主义的一个体现,他甚至还提出了要跟龙太妈妈住在一起,这对于一个单身同志来说,是非常能够体现诚意,而且让步非常大的一个举动,因为表示他放下了再去认识新的朋友的可能。
这让我对他改观了。
所以我会更加困惑,究竟这个利己主义讲的是谁?
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定义?
但其实我会发现利己和利他其实很难辨析清楚。
谁能够说爱情一开始不就是出于一种利己想要占有对方而出发的行为,而当两个人相爱了之后,双方为了这个承诺,为了彼此共同的生活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甚至承担了原本不属于他的一些责任,这算是从利己转变成利他了,这就像浩辅的爸爸所说的: “毕竟相遇相爱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没办法,所以只能一起过下去了。
”
现代人的爱情有多少能够做到这种所谓的“没办法”,看似是一种无奈,实则它是对人性的考验,更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
现在的爱情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快感,是一种感觉。
可能今天还爱你,明天就因为这种感觉没有了,就能够轻易的说不爱了,离开了。
相比这样的人,我觉得浩辅,更显得是利他主义。
那利己主义说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从之前小红书看到的一些评论来说,这原先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小说,那作者,也就是浩辅这一个主人翁,他把这一部小说取名为利己主义,更多地是表达对龙太的一种愧疚。
他认识到自己起初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龙太着想,单单从个人角度出发做出了“利己”行为。
而也揭示了当他后面做出了更多是利他行为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他真正懂得了爱是什么。
正是因为爱,让他主动承担责任,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
正如电影最后他响应龙太妈妈的那句话,你就不要回去,留下来。
他说,好的。
爱不就是回应对方真实的需求吗?
之前读小说,因为是自传性质,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不够冷静的。
电影就克制了很多,镜头有时忽上忽下不知是导演的习惯还是调度不够熟练,开篇的几句独白往后也不见了踪影。
说回故事。
男主从十四岁失去母亲开始,一部分爱一直是缺失的,此时的不守恒很容易理解。
他带着缺失长大,武装自己,试图填补缺失的部分。
可是缺失的是爱,缺什么就只能用什么来填补,其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直到遇见龙太。
漂亮的外表也好,开朗的性格也好,吸引是不出意外并且快速的。
爱意逐渐外露,并从中获得快乐,因为那部分的缺失逐渐填补,开始变得守恒。
接着龙太突然坦白了,消失了。
原本堆积的爱失去了承载,像硬币一样撒了一地。
本来让它就这样散落着也没什么不好,可是这些都是这么多年一直太过渴望的东西,才会拼命地捡,拼命地想要装回去。
他把他留下,倾注所有的爱。
龙太和母亲相依,母亲需要照顾。
于是发现,能够承载这份爱的容器又扩大了一些。
既然如此,便开始无私地复制,肆意蔓延,企图让爱能完整覆盖两个人。
因为太过富余,偶尔会害怕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这是从十四岁开始至今欠下的,如今这样双倍也是还不完的,这是自己应得的。
利己主义的定义出现了。
啪——容器有一天突然碎了个彻底。
那些无限复制的用来偿还的爱,突然间无处承载便压回了自己。
太沉重了,让人无法喘息。
不能自己背负,复制也并不可逆,只好将这双份的爱转移回一个人身上。
龙太的母亲给别人介绍,从一直以来关照我儿子的人,变成儿子。
双手接过了这双份的爱。
原来只是为了让自己轻松啊,像是再次掉落的硬币,有人帮忙捡起收好,揣起来然后告诉你没关系,谢谢你我收下了,收得好好的,还要一直道谢。
痛苦减轻了,利己主义原来就是如此。
最开始以为不守恒是因为缺失,最后发现原来是因为付出。
从十四岁开始一直无处安放的爱,因为不知道如何收集,于是干脆压抑不去产生。
如今产生了,而且是大量的难以控制的,太过不熟练所以没有想到竟如此容易失控。
自私给予的爱无法回收,体量和容器无法守恒。
不守恒即是乱序,人的生理本能去排斥乱序,所以才会痛苦啊。
为了痛苦减轻而去放置爱的利己主义,或许是人能够去爱的一种本能。
*更新2024年主演的见面内容在后面*#HKIFF47 第6⃣️场没想到电影节之旅结束之前还给我蹲到一场日本导演的映后!
我又是第一个提问(真的很爱干这种事),签名也get到了,圆满完成任务!
与片名《利己主义》的印象不同,这竟然是一部温情片。
而且关于这部片的宣传中也从未提到,它不仅仅是讲同性爱情,其实也讲到了亲情。
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时尚编辑,在遇到了爱情后,又收获了亲情。
而他之所以能得到他人的爱,皆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很多爱。
即使他声称不懂爱,只是出于自己的任性,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别人。
明明看起来更像是利他,片名却偏偏是《利己主义》。
一开始我还觉得难以理解,反复琢磨那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
”“这样就足够了。
”终于联想到了其他的作品,《继母与女儿的蓝调》里有过类似的表达:“你想把你想要的东西都给我,这种感情,大家将它称之为爱。
”即使做一些以自己为出发点、看似自我感动的事情,其实也能够在他人之间传递感情。
挺好的不是吗。
男主角所缺失的,终在延伸的关系中得到救赎和修补。
这样就够了。
再次要赞爆铃木亮平的演技,真的太有意思了!
俏皮的小表情、有故事的眼神、放在胸口的手势、自恋地演唱、细致地画眉,都逗得观众哄堂大笑。
还有跟基友们的闲聊,据说都是自由发挥,台词真的自然又幽默。
“你好歹也努力一下。
”“我努力了呀,我真的很努力了,就是忍不住。
”“你忍得住,你不就忍住了‘不吃’吗。
”“不是呀,你看那个薄饼明明就放在眼前,不知道怎么就不见了。
”“就是抛物线一样落到嘴巴里不见了呀。
”和宫泽冰鱼之间意外的很有化学反应,两个人都很会演,每当看见恋人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你这是什么意思?
买东西的回礼?
”“不是的。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
”“…斋藤先生真是魅力十足。
”看到天桥这段大家都被甜笑了。
还要感谢导演拍了很多亮平的后脑勺、脖子、尖耳朵。
就算看不见表情,也完全不影响传递情绪,真的很棒。
总体而言是一部后劲很足的电影,总觉得没看够,又意难平。
映后氛围很欢乐。
结束后还有几名男影迷拿着原作小说给导演签名,早知道我也应该买的……不过还好我签的早,据说后来都在外面排长队签名了…最后灵魂发问:我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到铃木亮平!
#亚洲电影巡回放映-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精选电影《爱很自私》松永大司、铃木亮平、宫泽冰鱼影人见面没想到居然实现了去年随便许下的一个愿望!
去年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因为电影的后劲实在太大了,就让人特别想见见主演铃木亮平。
但是这部片本来就是2022年的,已经上映很久,从来没想过会有机会在香港再看到它返场!
而且!
这次它居然还带来了铃木亮平!
从前年开始变得很喜欢他,觉得演技看着非常舒服,而且有种优雅的气质。
算了算也看过23部他的戏了,索性还是比较劳模,多拍多看。
上次看完后很认真地结合导演的一些回应写了影评,这次听完分享后,发现跟之前的理解基本大差不差,没有特别想补充的了。
所以影评的内容欢迎看回之前的。
开始前先闲聊了一会。
亮平说昨晚第一次吃了火锅,那么多调料就已经把他给搞不会了。
还第一次吃了牛蛙,感觉甚至比河豚还好吃。
进入问答环节,问到导演演员是如何思考去拍摄作品和扮演角色的。
亮平原本只知道🏳️🌈这个词但不太了解,这次要演这个角色,他先是做了一些research,但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所以又接触了很多这个群体,去了解他们如何聊天,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花很多时间跟他们待在一起,这样去学习角色塑造。
宫泽冰鱼此前演过一部同类型的《His》,但他觉得自己的表现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接到这个offer,他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磨练自己,而且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gay,他也因此跟他接触的时间更多了。
导演则是在疫情期间,想为疫情下失去了许多、感到孤独的人们创作,碰巧遇上制作拍摄这部片的机会,才能拍出这样让人有共鸣的电影。
有人问到这部戏中主角浩辅的爱到底是大爱还是自私。
导演笑言香港观众的问题都很尖锐,他的解读与龙太母亲的“只要我们认为是爱,那就是爱”一致,认为爱与自私是并行的。
亮平讲了他对浩辅这个角色的理解。
他在演的过程中也经常在疑惑,浩辅有没有可能是把他早年失去妈妈的这种遗憾投射到了龙太身上,他对龙太的感情真的是爱吗,还是对他妈妈的赎罪?
甚至在龙太死后又把这种感情投射到龙太妈妈身上。
而且对方是否是被他逼迫着接受他的爱,他们真的有感受到爱吗。
他一直无法确定。
但是到了故事结尾,龙太妈妈对他说了不要离开我,他觉得那就是爱传达到了吧。
他认为只要是爱,当中必然有自私的部分。
当两人的Ego碰撞时,就会擦出爱的火花。
总觉得亮平讲这一段的时候眼睛都有点泛泪光。
后来我一直顾着观察铃木亮平手里的奖杯,忘了还问了些什么了…没问几个问题,主持人就说时间差不多要合照了。
亮平一激灵:这么快?
导演说:再问一个短点的吧!
然后又问了一个拍什么场景印象比较深。
就讲到浩辅要给钱龙太妈妈,龙太妈妈不收这一段。
两人一来一回真的演的很好,阿川佐和子真的演出了那种,你都以为她真的可能要收下了,但是她就一直不收的那种拉扯感。
最后的最后,亮平还主动说了这部电影对他最触动的地方,是他了解到原作者高山真,在中学时发现了自己的性向后总是想着要寻死。
他觉得造成这种想法的,绝不是高山,也不是和他一样的这些人的错,是日本、是世界、是这个社会带给他们的困境。
所以他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告诉了大家,会有把这样的题材拍摄出来的电影,让大家了解、看到这些群体。
亮平和冰鱼在快结束的时候被引导着比心了,真是很可爱的互动。
气氛一直都很欢乐,我只能说坐前排真的很爽,所以注意力都没怎么放在听而是放在看上了。
看到男主的社交觉得略尬又不失真,比如第一次见面就讲自己的经济情况和成长经历还有家庭状况,不合适吧hh看来我是有些社交恐惧症的。
评分有一小半是给演员的吧。
之所以觉得尬,是因为觉得关系不真实,有性吸引力,但经济与学识都不同,想到新鲜感过后就觉得尴尬,觉得真实是因为确实描写了交往过程中的钱与性。
现实一点看,男主这是请了私教外加特殊服务吗?
每次都是健身完回家做,尬hh看到男主突然表白自己是男妓要结束关系,因为无法专心于工作,让片子内涵上升到另一个维度,这让主题从有点尴尬的纯爱或者霸道总裁走向了更现实的一面,让主角变得更立体了。
对于男妓的描写,<老水仙>里也看到了性与爱的分离的描写,日本的性文化还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对于性工作者的情感处理。
不过男主得知性伴侣是男妓后第一时间不是检测吗hh影片开始讲述男主卖的时候的角色多面性,从进门的冷面到进门后的假装害羞,很专业呢hh看到有人对于10角色的意外,觉得对于同性的认知还是很刻板印象的。
一个月200000日元,10000元?
有点少吧hh sorry我有点何不食肉糜。
当男主提出一个月10000包养时,一边会觉得有点少吧,一边又觉得虽然赚得少点但更稳定更安全了...我...hhh还一边觉得这样的关系不能长久吧,如果关系不对等,激情退去都是鸡毛,虽然如此,但即使关系对等经济独立,也未必能长久。
影片还缺少对男主工作的描写,能做时尚编辑,在职场中混的人,工作中的干练老成与精明算计应该是了熟于心的。
男主和妈妈个头相差这么大?
选角不合适吧?
生物学上是亲生的吗?
很日系,道歉文化很多。
虽然到了这个年纪经常会听闻身边有人离世,但电影里这么写,我更愿意看日常琐碎。
“我根本不知道爱为何物”“不知道也没关系,毕竟我们觉得那是爱,这就足够了”片名为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经常是否定爱的,只有情感的需求与互利共赢,时常的自我感动。
就像我妈常把爱挂嘴边,我时常心里排斥,觉得儿女情长过于小爱。
但利己主义对于爱的否定,也有些妄自菲薄。
男主初次拜访带回家的菜,都快到人家家里人都死完了才吃,没坏吗?
发布日期:ぴあ関西版WEB 2023.02.10采访·撰文:华崎阳子原文链接:https://kansai.pia.co.jp/interview/cinema/2023-02/egoist.html翻译:雑食家
松永大司导演曾执导电影《卫生间的圣母像》(注:トイレのピエタ)。
本次,他基于高山真的自传性小说《利己主义者》,在铃木亮平&宫泽冰鱼的共同出演下,执导了电影《利己主义者》。
本作将于2月10日(星期五)起,以影院シネ・リーブル梅田为首于全国上映。
电影主人公为隐藏gay身份、幼时成长于农村、现于东京自由生活的编辑浩辅,以及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贴补家计而身兼数职的私教龙太,电影描绘了二人相知相遇,互相吸引的经过。
主人公浩辅由铃木亮平出演,龙太由宫泽冰鱼出演,阿川佐和子饰演龙太的母亲。
在电影上映前,导演松永大司与我们讲述了他的这部作品。
—这应该是您作为导演第一次如此切实地描摹一个爱情故事。
您是否能谈谈,是原作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您呢?
最初是制作人跟我说,希望我读一读原作。
gay这个主题首先是吸引我的一点,另外,由阿川女士扮演、龙太的母亲妙子有句台词“关于是否是爱,只要接受方认同那是爱不就行了吗”,她的这句话打动了我,我便有了把这部作品拍成电影的想法。
在构想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如果不切实描绘浩辅和龙太间的恋爱,两人的感情就难以作为故事成立,所以认真地描摹了恋爱的部分。
—在呈现恋爱方面,您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吗?
我希望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到心动。
不仅仅是恋爱开始的瞬间,两人在浩辅家里第一次SEX之后,有一幕场景是浩辅很犹豫要不要去阳台目送离开的龙太。
最初的剧本里其实并没有这个场景,是现场加上的。
为了让观众能感到电影中的两人是在恋爱,这次拍摄的时候关于这点考虑了很多。
—那么,在直截地描摹同性恋时,您最重视的是什么呢?
不管拍摄任何题材,我都会在剧本阶段收集各种资料,在此之上为剧本增添新的元素。
在这点上与拍摄其他作品时并无二样。
不过这次我还特别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是拍纪录片『ピュ~ぴる』(注:性少数题材)导演出道,又有gay友,就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个群体。
我当时想的是,不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想当然,而是要仔细地花费时间,摆正心态、从零开始收集材料,进行调查,假定自己仿佛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在此基础上去进行拍摄。
—在此前提之下,创作剧本阶段,原作的哪个部分您判断下来应该需要重点描摹呢?
这部小说是高山先生的自传性作品,所以我基本将重点放在描摹登场人物的感情变化上。
原作有很多独白部分,但我并没有选择将它作为角色的心声投入电影之中。
所以,如何在没有独白的情况下讲好整个故事,我在剧本阶段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希望观众观影时,能够感受到虽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故事内容还是与原作保持一致。
另外,这次在电影主题之外,也思考了很多关于表现方法论的问题。
—电影开头以铃木亮平先生饰演的浩辅在摄影棚参与照片拍摄的工作场景引入,后接他与gay友们的酒会和回老家的场面。
通过这一开头,可以很快了解到浩辅的为人。
请问这也算是方法论之一吗?
外景选景中发现那个摄影棚时,我就想着要在这里拍个一镜到底。
有这个想法其实也是因为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我重看了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穿普拉达的女王》。
那部电影拍得很好,在电影开头就悉数展现出了安妮·海瑟薇的生活和为人。
—我明白您说的。
对于电影来说,如何以影像的形式向观众介绍角色,这点非常重要。
因此这部电影选择以开头的一镜到底,展现铃木亮平饰演的浩辅对服饰的思考、工作内容和性特征。
之后又采用了各个场景一镜到底的电影拍摄风格。
为了让观众能够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有注重在开头塞入很多内容。
在老家的样子、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样子、工作的样子,通过不间断地将这些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浩辅的形象,我在这点上做了不少考量。
—也就是借助这一开头提示了电影的方向性是吧。
虽然我不清楚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我的确是想着在这里展现出摄影机持续追逐登场人物的拍摄风格。
在此处便已经提示出了整部电影都会是这样的风格。
—您是在写剧本时,就想着要用一镜到底的形式拍摄了吗?
写剧本的阶段还没有想到要用一镜到底。
是外景选景后,加上考虑到拍摄天数等现实性因素后决定的。
原本其实也提出了自己希望使用手持摄影机,电影风格则参考达内兄弟(注:Dardenne brothers)的《他人之子》(注:The Son)这部电影。
一镜到底拍摄时,拍摄技巧、导演、演员的力量,需要各方全力配合。
不过相对非一镜到底、分别拍摄多个镜头的形式,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的确如此。
比如在居酒屋和朋友交谈的场景,拍一次大概会花费2025分钟。
一个场景会拍上几遍。
不过相比之下,如果是分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摄这类多人场景,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我跟摄影师也说了,希望能拍出一镜到底就可以成立的影像。
因为我拍纪录片的时候是自己手持摄影机拍摄,有感受到在摄影机拍不到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表现,所以反向转化摄影天数、时间等各种不利条件,将电影基调定为纪录片风格。
—各个场景都一镜到底的纪录片式拍摄风格,让我在观看时获得了一种非客观的、贴近登场人物主观感受的观感。
您最开始说我有切实地拍摄恋爱,关于“切实”这点,如果拍得手法变得再客观些,观感应该就会完全不同。
而且我采用的拍摄方式,是一种让人感到仿佛身处人物近旁的特写手法,也是因此才会有“切实”拍摄之感吧。
不单单是内容和主题,采用的拍摄方式也可以将观众完全带入电影之中,所以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这层意义上,也可以说铃木先生和宫泽先生的搭配简直如画一般。
让这两位搭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
结果论而言,我挑选的男性主演大多身高都很高。
可能是因为我喜欢个子高的人(笑)。
这并不是说我讨厌个子矮的人,但两者在画面中给人的压迫感完全不同。
关于两位演员的选角,是因为我觉得在外表上不要有身高差应该会更有趣。
浩辅和龙太在经济和性格方面各不相同,但我希望两者在外表的呈现上都干练挺拔。
—原来有着这样的理由。
举个例子,浩辅在公寓上方挥手,龙太在下方挥手,这个场景其实象征了经济能力的差异。
我有非常注意描摹这样的部分,但在身高方面,还是希望二人是相近的,不想在外表上就显现出高低关系。
虽然二人的背负之物和生活水平都完全不同,但并肩而立时,还是不明示这样的区别为佳。
—这是因为导演您希望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这样去处理的吗?
如果将原作直接转换为影像,在视觉上直截地展现二者的关系,我觉得很可能会导致观众失去思考的空间。
其实人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复杂的,所以在身高上可以处理得更自由一些。
另外就是,两位真的都是受摄影机喜爱的演员,这点也有很大的关系。
—龙太和浩辅在一起时展现的笑容,破坏力特别强。
是宫泽先生特有的色气和清纯感并存的笑容。
每个人不都努力生活着吗。
不管怀有怎样的烦恼,不管如何辛苦,都需要工作,需要赚钱。
其间还经历了疫情,苦痛的人很多,但大家都努力着。
怀抱痛苦的人,他们的笑容更能击中人心,所以我没有给他设计充满悲壮感的表情,基本上收入镜头的都是愉悦的表情。
而当屏幕映现出表情背后的真实境况后,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所以我想大家肯定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象。
—我还没见过宫泽先生如此笑容满面的电影,真的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不仅是笑容,不管什么时候见冰鱼,他都是一副漂亮的面庞。
我认为这是他所拥有的人之美。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最好把它收入镜头之中。
龙太天使般的纯粹单纯,其实是冰鱼原本就有的特质。
我就想在电影中也呈现出来。
—刚刚您说到,阿川女士扮演的龙太的母亲妙子说的“关于是否是爱,只要接受方认同那是爱不就行了吗”,这句话打动了您的内心。
是这句话有给您什么感悟吗?
明明很多事都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可周围的人总是随意地去断定事情的好坏、幸福还是不幸。
说到底,这些事都只有本人才明白,并不是他人可以说三道四的。
老是想着去帮别人下定论,这种人我觉得真是多管闲事,闲着没事干。
日本人总是对需要关心的事毫不关心,而对无需关心的事处处关心。
特别是疫情期间,我越发感受到了社会的窒息感。
表面上,浩辅展现出的爱情仿佛像是他在用金钱购买什么一样,但3位当事人都觉得没问题的话,那不就行了吗。
这点非常重要,我也想将这一讯息传递给当下的日本。
—《利己主义者》这一标题也让我在观影时进行了许多思考。
观看后,我觉得自己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最后,我又一次把标题打在了屏幕上。
看过亮平非常精彩的表演后,当“利己主义者”这个标题再次出现,这时的感受会和电影开头看到“利己主义者”时完全不同。
这就是电影表达的趣味之处。
“利己主义者”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看完电影后,虽然的确会感到主人公是利己主义者,也希望大家能够尝试思考这个词到底是否负面。
—这样说来,前半部分两人的交往,到了后半其实是以另外一种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在整部电影中,能够感受到前后的联系。
特别是电影末尾浩辅捡零钱的场景,让人看着觉得心中有某种情绪即将涌出。
这也让人感觉十分具有电影的味道。
我在电影各处都有散落各种细节。
正因为观众是在大屏幕前观看电影,所以我增加了电影的讯息量。
此处特意没有拍近景,也没有插入回想片段,但我依旧认为这样绝对没问题。
我对工作人员也说了要“相信观众”。
我也希望观众在寻觅到电影中各种联系时,可以品味到发现的喜悦。
意识到前后联系时,大家肯定会惊叹“哇—”不是吗。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这样起鸡皮疙瘩的瞬间,所以如此进行了处理。
—好几个地方我都在心里“哇—”了。
说起来,浩辅掉零钱的那个场景,其实他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但镜头中完全没出现自动贩卖机。
但是还是能看出来他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不是吗。
负责拍摄的池田(直矢)当时有问我“要不要给自动贩卖机一个镜头”,但我希望持续拍摄亮平的脸,所以回答“之后加上音效,观众就能够知道是自动贩卖机了,还是重点拍铃木亮平的脸吧”。
结果,倒是有不少人说“那个场景虽然没有把自动贩卖机拍出来,但能够看出来呢”。
那处的拍摄方式,其实就展现了这部电影的风格。
—我感觉好像都拍到了自动贩卖机。
因为能够看出来是在自动贩卖机前买水,所以才觉得好像拍到了,实际上完全没有拍进镜头。
后期加入了在自动贩卖机买水时的咔嚓咔嚓咔嚓声,以及叮呤咣啷的找钱声音,所以能够明白是在做什么。
人的大脑会帮助补全整个场景。
—如此说来,虽然这部电影不算好懂,但在情感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原作的独白可以看作转化为了演员的表情。
我们拍摄的是人物的脸、人物的感情,制作总体是比较简洁的。
剧本也是以之后会增加内容为前提创作的,所以最初非常简洁。
亮平读剧本的时候甚至有问我“是不是太简洁了一点”。
我回答说“希望你相信我。
因为我想在排演时进一步完善”。
虽然亮平还是疑惑“能做到拍剧本上没有的内容吗”,我依旧回答“我想在拍摄现场增加内容,希望你相信我”。
之后进入排演阶段,他终于理解了我的用意,说“导演说的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啊”。
—您是在这部作品之前就与铃木先生有交往吗?
我与亮平认识时间很长,在我成为导演前,在亮平成为演员前就互相认识。
我们曾互相聊到,我说“未来某一天我想成为电影导演”,亮平则说“未来某一天我想成为演员”。
拍这部电影最初的镜头时,因为不希望氛围太过低沉,亮平有过来对我说“你还记得那时候的事吗”,我说“记得哦”。
“我们俩真不错啊”“是啊”,两个人就这样在角落互相聊着这些。
—可以说是跨越10年梦想终于成真了。
这期间当然也有深入的交往,15年?
应该10年以上了。
其实在拍摄每一部作品时,我都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但这次因为是和亮平合作,在此之上我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听您这么说,感觉又可以从崭新的一面来观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亮平,冰鱼也是,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信任我、追随我,这点真的是感激不尽。
另外,在宣传方式上其实也是一样。
主视觉图中我也并没有选择彻底露出两位的脸,因为我认为绝对是设计成美与冲击感并存的视觉会更好。
正因所有人帮助我实现了我的个人坚持,我也希望上映后能获得好成绩,回馈这一切。
—提到宣传方式,在提供给媒体的新闻稿中,附有一份“LGBTQ+用语集”,其中记载了必须注意使用的表达等内容。
这也是我提议的。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制作LGBTQ+用语准则的松冈先生帮助监修电影,由此感到,包括我们在内,其实各大媒体也是肩负着正确使用词语的责任的。
虽然很感谢各大媒体有心,考虑到采访时间有限无法去纠正一个个词语,所以提出希望在看完电影后进行采访,但如果进行采访的一方没有具备最少应有知识,将很难触及作品的本质。
所以我提议制作可以促进双方共识的用语集,请想要进行采访的媒体首先阅读这一用语集,在这基础之上提问。
—拍摄这部电影后,导演您内心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感受是否有所变化呢?
我认为选择导演这一职业的自己非常任性。
当需要进行选择时,我总是会优先我自己想做的事,优先制作电影这件事,结果给周围人添了麻烦。
但是,我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持续制作真正优秀的电影,拿出成绩,给周围人带来良好的感受和体悟。
所以,关于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与这部电影一样。
无法珍视自己的人,也无法珍视他人,因为我怀有这样的观点,所以对剧中阿川女士饰演的龙太的母亲说的话也会深有同感。
如果我过去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感受是否定的,那电影的切入点肯定也不会是现在这样。
应该说是我的想法正好与原作书中的观点相近,所以我对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看法并没有改变。
—我非常理解您的意思。
我拍不出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我想应该是自己的思考就正好居于原作之中。
刚开始看时,真觉得这是一部纯爱片,但越往后看越心惊,尤其在男一浩辅在男二龙太死后的表现,更能让人明白本片为什么要叫“利己主义”,导演真心吃透了原著小说,拍出了其中的内核。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酌情观看,但因为没有概括剧情的部分,建议看完电影之后再看,如果与你意见相左,欢迎友善讨论,毕竟每个人对同一部电影的感受都会是不同,没必要辩个对错输赢。
(浩辅与龙太母子合影)浩辅爱龙太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些残酷,他们之间有爱,但他并没有那么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影片很多地方都有铺垫,两位主角第一次亲吻,是龙太主动的,但两个人的关系一开始更多也只像是床伴,第一个说“爱”的人也是龙太,而浩辅在处理这段关系时,经常买美食,但都是送给龙太妈妈,请问有多少情侣,每次见面送礼,都要打着给对方妈妈送礼的旗号呢?
(浩辅给龙太送礼,说的却是送给他妈妈) 其次,在龙太为了赚钱要离开浩辅后,浩辅通过金钱让对方留在身边,一开始或许会以为这是因为“爱”,但实际想想,如果你的伴侣有经济问题,或者说是你所爱的人有经济问题,除了给钱的方式,难道就没有其他方式了吗?
影片最大的一处对比,就是龙太在搬家刷碗奋斗时,浩辅在拍摄写真,那他有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推荐龙太去当模特呢?
毕竟龙太的身材比例也不是太差,给个机会面试总是可以的吧,费用方面肯定比搬家刷碗要高一些吧,那浩辅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这暗示了他对龙太的爱并不浓厚,也和下个章节要讲的东西也有关。
另外,当你知道对象或所爱之人为了赚钱那么拼命,是想办法帮对方分忧,还是只给对方涂护手霜呢?
(浩辅拍写真 / 龙太忙搬家和洗碗 / 浩辅给龙太涂护手霜) 同时最能佐证浩辅并非是真心爱龙太的地方还有两处,一是浩辅和好友们聊关于“谎言”的地方,一种是伤害他人,一种是不伤害他人,而他是后者,他对于龙太的谎言,也确实做到了后者,只不过他或许把自己也骗了;二是结尾处他和龙太妈妈的聊天,也明确表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爱,这也从侧面表达出,他和龙太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
(浩辅和好友们聊“谎言” / 浩辅表示不懂爱)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对于浩辅而言,这更像交易,只不过在龙太眼中,这就是爱,所以相较于浩辅,龙太是真的爱上了对方,所以他也没有再从事与之前相关的任何职业,从两个人看彼此的眼神也多多少少能感觉到这方面的区别。
浩辅是怎样的性格?
说到这里,那可能就要问了,龙太死的时候,浩辅如此悲伤,这难道不是“爱”吗?
是的,我没否认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爱的,或许他也在这个时间,才反应过来,其实自己有些爱上对方,所以镜头语言中,也给了不少闪回的画面,但是他在葬礼上的表现,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那就是掌控欲。
从浩辅的很多细节来看,他是很明确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比如他没有和父亲一起生活,毕竟在一个父权的社会里,尤其是日本这样的家庭环境,脱离父辈,其实也有脱离他人掌控的意味;比如浩辅在和朋友聚会时,往往想要成为C位,尤其是吃蛋糕的那场戏;而他对于龙太的很多行为,也是有着诱导性的,比如第一次见面的夸赞,就很明显是语言挑逗,而后是送礼,不断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依赖,还带对方到自己家中,之后还要主动牵手等,可以说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和剧本进行的,所以当龙太要和他分手时,他显得手足无措,一方面可以解读为他动了感情,被对方甩了而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从他不懂什么是爱的表达来看,其实更多应该是遭到拒绝后,看到有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后,不知道要如何应对。
而此时的镜头语言也很有趣,导演非常喜欢用手持镜头进行拍摄,这一方面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这也是在男主内心状况的暗示,在被分手的这段时间里,晃动的频率很低,甚至有静止的时刻,这也代表了他内心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波澜起伏。
(浩辅被分手的不知所措) 从这些视角来看,浩辅的很多行为便更有目的性了,他用金钱的方式将龙太拴在身边,其实就是想要让一切重回自己的掌控,而所有脱离他控制的行为,他都有过反抗,比如龙太在自己家中想要强吻浩辅时便是如此。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龙太去世后浩辅的痛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方面可能是他发现自己对龙太有爱,但另一方面则是一切再次失去了控制权,就像他当初失去妈妈一样,接下来导演很很巧妙的让浩辅回家乡,看着自己妈妈的遗像发愣,而这也很好的引申出,浩辅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龙太去世后,浩辅盯着生母遗像发呆)浩辅想要的是什么?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不断地有表达浩辅与去世妈妈的羁绊,有很多闪回的镜头,而后半部分则是讲述他和龙太妈妈的故事,可能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浩辅对龙太妈妈是爱屋及乌,但越往后越会让人觉得古怪,因为他明显过度了,而这也正是浩辅想要的事物:妈妈。
浩辅早年失去妈妈,这也是他一生的痛,他和龙太交往以来,所送礼物的对象,都是龙太的妈妈,在得知对方生病要多次往返医院,更是要给龙太买辆车,这些都表明他的目标更多是为了龙太妈妈,虽然从其他角度也可以解读,比如这是怕龙太不愿意收下车子,而故意表示的说辞,但个人觉得浩辅此时说的就是真心话。
(浩辅为龙太妈妈买车,送给龙太) 同时,浩辅第一次拜访龙太家时,镜头语言很奇怪,持续拍摄浩辅的后脑勺,时间不短,一开始没有其他人物入画,后面是龙太妈妈入画,两个人聊了会儿天,后来不聊的时候,镜头语言也是一直拍摄浩辅直视前方的后脑勺。
一般情况下,这种初入他人家里,大多数会给正面镜头,看到来访者第一次“见家长”的局促不安,那为何要这样拍呢?
这也是导演埋下的暗线,隐藏了浩辅从头到尾都在盯着龙太妈妈,那眼神太炙热了,因为他想要的,就是与妈妈的羁绊。
(浩辅紧紧盯着龙太妈妈)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他默默盯着龙太妈妈时,对自己妈妈的回忆片段,以及最后他与龙太妈妈和解时,也都用了较为稳定的镜头语言,这也代表了他内心重回平静,而这就是他想要的,那种大特写晃动会让观众看晕,而这种不适感是浩辅内心的写照,只有在“妈妈”身边,才会得到安宁。
从这个角度来看,之后他送龙太衣服,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讨好龙太妈妈,在龙太偷偷亲吻浩辅时他的躲避,也是因为害怕惹龙太妈妈不开心,在得知龙太妈妈生病,第一时间去医院,也是真的有些慌了。
(浩辅拒绝龙太亲吻) 所以,当龙太去世之后,他便将龙太妈妈当做自己的妈妈照顾,这也是对他自己的妈妈,以及对曾经的痛苦,进行的一种投射,两个人的相处也越发的朝着母子的方向进行,就连出门购物,也不再是购买那些昂贵的精品,而是更加生活化,平凡化。
而他去医院照看龙太妈妈时,其他病床的患者说他是好儿子,龙太妈妈也承认这是她的好儿子,他便去了厕所,对着镜子留下的眼泪,这也是在表明,他内心渴望的是妈妈的爱。
(浩辅在医院厕所落泪) 到了这里,也就能明白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了,它并非讲是爱情,而是在讲男主浩辅如何走出内心对妈妈去世的痛苦,他做的所有事情,也都是抱着这个目的进行的,到了最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也算是鸠占鹊巢,真的获得了一个妈妈,而这也就是片名“利己主义”的由来,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利己”还是“利他”?
那么,龙太妈妈知道这些吗?
从很多地方来看,她是知道的。
龙太对妈妈隐瞒了自己的私生活,但通过其妈妈和浩辅的对话来看,她很早就知道了一切。
同样的,她也能看出浩辅的情况,尤其是在自己儿子去世后,对方一直如此粘着她,她有接受对方的一些好意,但也有拒绝,因为她能看出来对方把她当做了自己的生母去照顾,而她自始至终不可能成为对方的生母,这也是为何在她住院后,并没有去打扰浩辅。
不过,当她和浩辅在长椅上慢慢聊开后,便多多少少接受了这个“儿子”,因为他也是一个可怜人,两个人都有着伤痛,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了安抚,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浩辅来看她时,她会承认,这是她最好的儿子。
(龙太妈妈承认浩辅是自己的儿子) 通过这些,也能衍生出另一点,那便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男主一直以来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做“利己”,还是比较极端的“利己”,但从外人眼中,这也是一种“利他”,他对龙太的照顾是真的,对龙太妈妈的照顾也是真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长椅上,龙太妈妈会对浩辅说出那句“你不知道没关系,因为我们觉得那是爱,就是这样不是吗?
”
(龙太妈妈安抚浩辅) 这也是影片非常高级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利己”和“利他”是相反的存在,但其实两个并不相斥,反而像是硬币的两面,只有组合在了一起,才能成为硬币本身。
比如某人想要得到别人的夸奖,这是一种“利己”,那他就可能尝试讨好别人,就变成了“利他”;再比如某人想要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然后他去求助他人,这也是一种“利己”,最后在分功劳候,其他人也因此沾了光,这又变成了“利他”。
反之,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你帮助他人后,再遇到困难,大部分情况下,那些受过你恩惠的人,也会反过来帮你;再比如某人随手记录生活,分享了自己的旅游攻略,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种“利他”,甚至会起到避坑指南的效果,同时这也在无形中让他涨粉,有人愿意给他打赏,甚至一些商家也因为他的流量,愿意花钱找他打广告,就变成了“利己”,哪怕他原本就是想要流量,达到“利己”,但也做出了“利他”的行为… 所以,“利己”和“利他”从来不是敌对的,而是一体两面,想要达到真正的“利己”,就需要“利他”,而只有“利他”,才能够真正“利己”,这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含义。
就像片中的男主一样,不断的想要得到母爱,做出了很多“利己”的行为,但实际上也帮助龙太和他妈妈,变成了“利他”,最后也得到了回报,让龙太爱上了他,也让龙太妈妈认可了他,变回了“利己”,而龙太妈妈也同样依靠“利他”认可了浩辅,最后也让她不再孤单,完成了“利己”,这也是电影最后一幕,浩辅和龙太妈妈相视一笑的场景。
(浩辅和龙太妈妈相视一笑)
因我看片少,被推薦的這部影片讓我小開眼界。
短評中讀到一句話像總結,大意是他們真得很努力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現今的性少數世界。
片中多處表情特寫及手持攝影機拍攝的臉部拉近了觀者與演員的距離,易入情境,有在場感。
兩位主演很厲害,情慾與日常演繹得自然真切,收放自如。
他們的言語與肢體充滿細膩柔情,讓人信服這一對愛人。
男一浩輔先生講究衣著搭配,即使再難過也不忘對著鏡子畫好眉,多處細節生動形象地塑造出他的性格特徵。
角色設定讓白皙瘦弱的男二為健身教練也很有意思。
後半段男一照顧並接濟男二母親的情節再次引出“利己”主題,他也在彌補失去母親的遺憾和痛苦,互相推脫生活費的那幕很真實。
愛既無私又自私,是簡單的一見鍾情一眼萬年,也是複雜得不知所措永遠說不清。
愛人即愛己,為此愛才能繼續生長。
摘錄男一與男二母親的一小段對話:“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你對於龍太,對於我都有著深深的愛吧?
(看著浩輔,停頓)當然是咯!
”“我,搞不太清楚到底什麼是愛?
”“你其實不需要搞清楚。
我們覺得你付出的是愛,這樣不就夠了嗎?
(再停頓,看著浩輔)沒事的,沒事的。
”
日版的《阿黛尔的生活》mix《春风沉醉的夜晚》,既没有无产学生抗击小资审美的愤懑,也没有情感隔山隔水寄托追思的忧郁,却同样在同性题材的阶级反思上跨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浩辅凭名贵衣装而龙太以赤裸肉体作为各自游走社会的面具,二人在顶楼的缠绵被惬意包围,美好从中释放;但偶有前置的格挡物也在暗示阶级隔阂的始终存在,而这种残酷在龙太死后才被揭示——即中产的付出需要底层的妥协才能达成,无关于底层对社会体制的认同或不满,而是出于相信对方的真情实感。
龙太之死在此基础上更应被视为日本社会的转型正义契机,因小恩小惠的福利无法抵抗工作制度的压迫,原本以为他的死会成为破坏和谐关系的开始,事实上也是如此,浩辅亲身进入龙太家时显然局促不安,心意的传达也在失去了一个能接受妥协的中间人后也变得举步维艰。
此时则呈现出了付出一方的反复述说的必要性,述说基于尊重,于对方和公共空间的尊重,因此心意在以物件传达时能不间断地流动,公共空间正由这些尊重与信任组成。
尽管让对方母亲搬到自己家住的请求是一次尴尬却又令人心酸的弥补尝试,可最后母亲道出一早明了二人关系的真相,又促使其心结解开——付出与期望付出被接受始终包含自私动因,但爱在参与的起初就被该空间里的所有人感受到,这也是公共参与的价值不被结果决定之义。
为本片的导演和演员果断打出了4星,他们合力把一个不太可信、情节单薄,后半段说教味十足的故事讲得可信,动人。
剧本的文本其实比较弱,导演和两位主演功不可没,发挥了最大的能力。
导演的跟拍镜头特别准确,氛围和人物形象都出来了,定焦镜头跟着人物拍的方法,很多独立导演都爱使用,但特别容易拍的粗糙,或者拍得很眩晕,眩晕到让观众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影像,但本片导演能把镜头运动节奏和人物表情和情绪节奏,准确地融合,没有炫技感和粗糙感,始终都是人物情感在线。
影片的前半部分拍摄尤其出色。
如果不是因为前面情感戏太好,我大概会看不下去后面的夹带私货的部分,后面一直写浩辅在龙太去世之后如何幡然醒悟了自己的自私害死了龙太,资助龙太妈妈生活和治病,演绎了一段社会和谐的佳话。
失去了之后才理解了什么是爱,是一套纯爱文学的话语逻辑。
上一个日本纯爱文艺非常繁荣的高峰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日本社会的经济上行时期,当时《悠长假期》、《东京爱情故事》这种城市年轻人的恋爱故事带来的时尚感,折射了年轻人对把握生活仍然有信心的状态。
这部片子产生在经济下行期,疫情之后的日本社会,一片躺平,啃老,御宅流行的社会氛围,人们不相信命运可以改变,不相信爱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个故事纯爱的味道有些不同。
什么时候日本人不相信纯爱了,开始反思爱情中的自私问题了?
而不是像以前的纯爱片一样设定——无条件的爱情就是绝对正确的基础逻辑,这个问题从来就不需要讨论呢。
影片提出了一个有哲学意味的人类处境:中产阶级的城市白领浩辅拥有漂亮体面的大公寓,他的特殊性向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反而有一些同类、同阶层的朋友一起玩儿,他喜欢了社会阶层低于自己很多的龙太——至于为什么喜欢,本片里真的是靠演员——他谈跨阶层的恋爱,必然要付出什么,但付出太多,又会高于恋爱的价值,于是他评估了一番,给龙太每个月20万作为包养费,二人在经济关系和爱情关系之间的位置上相处。
那么问题来了,纯爱战士们肯定会觉得:你浩辅哥既然爱就要深爱,无条件拿出所有来爱龙太,要把房产证改龙太的名字,要给龙太介绍资源,找好工作,不应该看不起龙太的阶层出身,带他进入时尚圈,让他能挣快钱,不至于活活累死自己不行吗?
故事没有走纯爱故事的路线,因为不再是一个资源富足,人人都有自信获得资源,获得上升通道,人人都有能量去爱别人的社会了。
每个人都很艰难,于是,爱别人这件事其实要有很多条件,在自己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去爱另一个人,这种“精致利己”是和时代氛围、经济状况紧密捆绑在一起。
以前我们读的浪漫小说,比如亦舒的文,总裁爱女秘书,女学生之类的,有多少是当作真实社会还是可能会发生的假定性的白日梦来看。
但是现在,放到现实里,有多少人还会相信这种所向披靡的爱情?
《利己主义》用一段同性爱情的故事狠狠切入了残酷的阶层壁垒,它过于强大,根本无解,随着社会阶层固化,更加无解。
三分之一现实主义,三分之一纯爱文学,还有三分之一的鸡汤。
这个故事已经很不一样地写出了这个时代下的纯爱模式,有保留的、出于自私的爱情,人人都在自己的经济阶层处境下谈恋爱,只有纯爱战士们依然高歌猛进歌颂无条件的爱。
为了故事最终的治愈力,后三分之一,浩辅资助龙太妈妈,做了一个孝子,弥补了自己内心的愧疚,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私,让自己寻求到内心平静的自私呢?
浩辅是个怎样的人?
导演很有意味地安排了几场他和同好们喝酒聊天的戏,第一场戏,他对待感情的态度很轻佻,仿佛只要他想,任何人唾手可得;第二场戏,他认识了龙太,他说他很纯情,一种江湖老炮遇到新手的优越感;龙太去世后,他和朋友们再次聚会时,能看到这个人物身上的分裂感,内心所想和对人所讲的,并不一致。
他那么在乎身份和表面上的风轻云淡,实际上也是因为和龙太家庭阶层的巨大差异,他并不想掉进龙太的阶层。
人总是渴望比自己位置高的阶层,总是鄙视向下的阶层,无论你在哪个社会阶层位置,都是如此,这是人性。
浩辅从没有表露出和龙太处于一个社会阶层的亲近感,相反会可以不和盘托出二人关系的真实状况,一直到最后他对镜修眉的时候,他也在扮演自己的阶层身份。
爱情不是非黑即白,是掺合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阶层超级固化的时代,爱情故事不再是阶级调和的童话,而是血淋淋的人间差异。
有一段平行剪辑也颇有深意,这段才是导演的夹带私货。
龙太出去打了两份工,而浩辅在家做健身,两个场景之间做了平行剪辑,同样是纯体力的事,中产阶级是在锻炼休闲养生,而底层人民就是干纯体力活儿;龙太被累死的生活处境,是浩辅这个少爷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他也不想去理解,潜意识里觉得不是他的事情。
越来越大的人类生活处境的差异,就是同类之间彼此理解都已经不可能,那么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浪漫何存呢?
本片导演用了纯爱套路故事的外壳,包裹了一个阶级差异的爱情悲剧,真的不要去谈什么跨越阶级的恋爱,根本没有,也根本无法操作,最后自己为了爱人累死,一点儿也不美好好吗?
法国电影《阿黛尔的故事》里,爱玛意识到了和阿黛尔的阶级鸿沟,果断地分手,西方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似乎要比相信爱情战胜一切、弥合一切社会问题的东亚人要理智和清醒很多。
当我们还沉浸在古偶剧三生三世都爱你、都市甜宠剧霸道总裁花样爱你的戏码,作为现实的麻醉剂时,隔壁的日本电影创作者已经在思考爱情这件事折射着人类自私和阶级鸿沟,而阶级问题本身无解,他们的故事里不再笃信爱情战胜所有了。
金主0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应该叫利他主义才对,简直是完美的对象?
5分,剧情。。。要是想表达照顾男女朋友的家人那非要是同性情侣吗?这个故事发生在异性情侣不也是一样吗?那还船戏还男主周围一群人聊这个圈子的日常,这不割裂吗?
烂大街的叙事
处处都是错位,只有爱是真的……不美妙但也还是童话故事。无论选择搞钱还是搞恋爱都可能是错的,所以还是选能让自己开心的,就算选错了至少还能得到快乐。宫泽冰鱼,好白啊(¯﹃¯)
第35届东京电影节观影。因为觉得同性片大部分也都是会拍成爱情片只是角色性别相同所以看得不多,但这一部绝对没有踩雷。开篇看似是俗套的卖肉片,但两个主角的经历和背景给后续的故事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是相恋,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这样没有解答的问题感觉在日本电影里经常得到探讨,也或许是因为这些永恒的问题才使得日本电影拥有独特的魅力。大量采用长镜头和特写的拍摄与整部片子的氛围意外地很搭配,两个小时一闪而过的精彩故事。两个主角还让我想到,日本影视在同性片上对于人类多样性呈现的都特别棒,小麦肤色肌肉男可以在家里穿着妖艳的衣服唱歌,肤白貌美的奶狗到了床上也可以是猛攻。爱本身就可以跨越性别,就更不需要其它限制。对于娘1公0满天飞,给自己给他人不停贴标签的中国社会,人们还需要更多互相认知了解和包容。
铃木亮平戏好到我以为他在本色出演…
爱是幻象是投射在他人生活里的自己的影子。
好离谱的剧情,能看下去完全是因为宫泽冰鱼那张脸,他的动态实在太美了!具有说服力到代入那张脸任何离谱的bl文都可以成立的程度
故事看完前半段,觉得拍得那么平庸和想当然,而且你完全能预料后面将会有惨事发生。后半段在恋人身故后一下子就有了单身男子的况味,得以进一步展开的浩辅的内心世界,铃木亮平演绎得非常精彩。爱是习得的,人和人的相遇与连结,就是在尝试共情和补足彼此的缺憾。
纪念第一次在日本影院看完全程的电影 虽然对白只能理解一半 也正是语言文字的让位 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了镜头语言的力量 手持镜头的运用,减少镜头之间的组接,增强了场面调度。虽然我真的不太认同这节这种以“死亡”的悲剧主题的电影,但是的确很好哭。男主不拿影帝我真的会很伤心 最后三十分钟我的泪腺不受控的一直流 还有男二的牛奶水光肌白到发光!!!真滴过于美丽了啊啊啊啊啊啊(虽然最开始攻受站错了qwq
不错
“妓女有妓女的路,但绝对不能真情流露。”我还是爱上你了,我再也卖不动了。对于爱的“利己主义”之探讨,很深刻也很无聊。
不懂这个“利己主义”的逻辑,在我看来铃木亮平已经付出了许多,既给钱又照顾人甚至照顾男友妈。年少丧母,看得出也是比较缺爱的人,反而陷入了自责的漩涡。
和《亲爱的房客》一样的故事,日本人拍如此感人,台湾人拍令人生厌,大概还是演员太厉害。铃木亮平可以给全球蹭同性恋题材红利的直男演员做示范了。
真的这片子完美地(褒义)避开了我所有的想象(包括谁演1谁演0),甚至过半了都以为宮沢氷魚是来骗钱的。抱着看激情GV的心情来看结果后半段在电影院哭到妈都不认识。他们真的很努力在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现今的性少数世界。两位主演也辛苦了真的(甚至怀疑鈴木亮平是不是本色出演😂
为什么电影叫利己主义.....男主这也太好了吧
初恋?
除了感叹铃木亮平的演技 几乎没有什么好说的
我在看gv吗请问…在寝室外放声音看电影你让我咋整…
对话也过于直白地想把鸡汤灌给观众了,全程大半部分我竟然都感觉那个男孩是来骗钱的,why…人物塑造的好平,画面又一直focus人物特写…我不理解。哈哈可能还是啪啪啪的部分最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