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故事很简单,主要就是讲述母亲为了幸福将儿子遗弃,儿子因为母亲不辞而别的一年而耿耿于怀,心生埋怨。
晚年母亲得了阿尔斯海默症,却一直记得和儿子一起看的那场被高楼挡去一半的烟花。
儿子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说要看一半的烟花,直到他看见被高楼挡去一半的烟花,遗忘的记忆被唤醒,儿子在这个时刻终于明白,原来母亲并没有不要他。
故事讲述得比较平淡,不过很多镜头真的很美,挺值得一看。
我不太理解,人和人之间,难道必须要通过对方的痛苦,原谅才会发生,难道一定要在对方得不治之症了,才会有所发现,才能原谅对方,然后和解吗。
啊!
生活的孤独、寂寞已经够痛苦了,又把这样一位没有丈夫的单身母亲,为了幸福遗弃儿子,又在寂寞中等待另外一位有可能是别人丈夫的男人的女人,在她晚年为了获得儿子的原谅,编剧让她患上了阿尔斯海默症。
啊,女人,你也太难了吧。
女人的不幸到底为艺术奉献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获得世界的某种原谅吗。
啊!
对不起,我是女人我有罪。
看完这部电影我太难受了,我无限同情故事里的母亲了。
前面我感觉有一点点乱,需要想一下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画面拍摄真的好漂亮啊😭我真的很喜欢啊😭关于她年少时候的爱情故事,我无法评价,因为代入之后我也不确定我是否会做出和她一样的决定。
主要是谁懂啊😭弹钢琴不自觉触摸到的手救命啊啊啊啊啊😭😭“你来找我教你那首曲子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那是我很喜欢的曲子。
”“如果是这样我很开心。
”回到主线,关于母子关系的修补👐更难评价了😭虽然一开始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儿子会对母亲如此冷漠,但当往事揭开,如果是我小时候被人抛弃,哪怕一天我也不可能再原谅了💧患有失智症的母亲在过去的回忆里挣扎一遍后,选择忘记了所有,却还记得儿子小时候随口一说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半朵烟花”。
儿子生气地怒吼着指责为什么母亲可以忘掉一切,忘记她带给他的伤害,留他一个人在儿时的伤害里苦苦挣扎着。
但他却不记得自己说过“永远不会忘记的”半朵烟花。
半朵烟花真的很好哭😭😭😭最后结局看着他眼睛里流出的泪,谁懂😭😭😭结局应该还是和解了吧,毕竟结局是儿子说出了妈妈对不起。
妈妈的扮演者真的好优雅啊 好漂亮😭看到里面的配角的经历再加上之前看过的几部电影,于是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以现在的心智 然后未来不小心结婚了 然后更不小心还生了孩子 这个时候你遇到了真正爱的人,是爱确认是爱 你会怎么做呢🙌最后,虽然影片中是母子关系的一种很特殊的很极端的情况,但我觉得我以后还是不要把一个无辜的生命带来这个世界了,还是别让那个小孩遭罪喽。
其次我也不能保证我会把这个小孩养成什么样😅,我真的很怕那个小孩拔我氧气管👉👈就酱!
母亲的阿尔兹海默症、被丢下的孩子以及新生命的诞生,这三个事件,象征着烦恼、伤害和幸福的情感漩涡……冷暖色调的运用、空间的循环跳跃、对比鲜明的回忆穿插、当下矛盾和治愈的临界呈现等都非常到位,由此塑造出真实且细腻的人物弧光和场景氛围……对百合来说,不被理解的孤独,其精神构筑的大厦早已崩塌……对泉来说,与痛苦的执念相比,忘掉的美好才是真正的遗憾吧……
票是冲着苏打和麻酱买的,进场前扫了一眼简介,发现话题跟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大概心里就有了一个预备,猜想到电影的主题多半围绕不为人知的患者生活和亲子关系展开。
看到最后非常欣喜,抛开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的尝试性描摹,导演把关注点落在了我意料之外的地方:谁说患者是那个唯一会遗忘的人呢?
作为健康者的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遗忘,有时这种遗忘甚至是为了配合自己的某个认知而有意为之的。
另一个让我难忘的点是导演对色彩意向的运用。
黄色是母亲的代表色,母亲在最后一场戏之前的所有出场中都会穿着黄色的衣物。
随着母亲记忆的消退和生命力的削弱,黄色在她身上占据的面积越缩越小,直至消失。
颇有些照应的,家里诞生的新生儿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则穿了一件黄色的上衣。
izma一开始的服装总色调是蓝色,随着孩子的诞生和心结的打开,逐渐变成紫色。
kaori的出场次数比较少,比较显著的是最开始的红色和后来频繁出现的大地色,某种程度上也与她作为儿子-母亲中间调和者的身份,以及一个新的母亲的身份相照应。
是我一贯喜欢的平淡叙事与漫长忧伤,尽管没有耳目一新的震撼感,但还是很感谢导演在这个自己操刀的故事里不仅试图呈现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中世界的可能样貌,而且让我再一次回到了“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的母命题上。
实在是后劲很大的一部片子。
也是参加的第一场映后。
剧本编排比较简单的故事,主要讲的就是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后,如何和曾经抛弃过的儿子泉和解的故事。
母亲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母职,她会坚持把家里的花瓶插一支当季的单支鲜切,也会抛弃儿子去到海边城市追求婚外的恋情。
很喜欢母亲在海边生活的那段日子,在租住的房屋阳台上,听着附近的有轨电车呼啸着穿过天空的零星,实在是带着海风的一段画面,无法用文字说尽。
“半朵烟花”的意象用的动人,百合子一直念叨的半朵烟花,原来泉和妻子认为是烟花大会上,绽放的烟火和水里的倒影形成完整的景象,但其实是母子相依为命的某一天,坐在地板上看到被高楼遮住的“半朵烟花”。
你以为她忘了,其实她是换了一种方式记得。
而泉真正明白的时候,百合子的记忆已完全消弭。
这个结尾当时看的特别难受,导演映后提到意象的时候,海提到了关于片中一个钓鱼场景是在湖里还是海边(指导演和母亲的原型记忆出现冲突),在亲子关系中,记忆出现混乱和错位是件常事,过往的具体事项早已模糊成情感的指代,而关于人的部分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
用鲜切花指代生命状态也不罕见,但导演用的有灵气且不生硬,花的种类变化,和最后花消失了、仅剩一堆空花瓶被作为遗物收检,线性的明线收束很成功。
所以用《百花》作为中文译名明显更好啊导演……ps人工智能着实有点败笔,导演在映后讲到自己想用人工智能被植入无数记忆却没有灵魂vs母亲的记忆在渐渐消失但情感仍存这一对比,但在亲情片里出现元宇宙实在让我出戏。
大概是大家都已经提前看过了,所以上映的时候只有周边的院线只有我一个人。
首先告诉大家这部电影值得去看,在家看也好,最好安安静静的。
在这之前我一年忍住了不找资源也不看任何解说,因为苏打说要休息了,这部可能是短期最后一部。
从一开头就交代了母亲的日子,已经在失智症(阿兹海默)中反复度过一天,全片几个一镜到底给我看代入了。
从男主出来找母亲后,母亲说他想看半朵烟花为见面的起始。
男主对母亲的冷漠完全归咎于是曾经被抛弃的一年,他并不在乎母亲是否外遇,也不在乎自己没有父亲,他只是难过的他有一整年被抛弃。
母亲是个典型的恋爱脑,但活的小心翼翼。
唯一的槽点在中间烟花的时候母亲突然生气说“泉,你是不是想看我找你着急的模样”,这里没有交代。
因为几乎每一份心情和言语都有过去对应的情景。
母亲是真真爱自己的儿子。
她所有的期望都是和儿子的追忆,其他角色都是铺垫,没有觉得拖沓,没有觉得谁谁故事线太少可惜。
他并不算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他没有那么多的起伏,甚至你没有认真看,他很容易带偏。
日剧几乎就是让你意想不到的,想得到的我认为都比较平庸。
但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日影,保持着平凡中的不平凡,让记忆点尤其新颖,也许有些老套,但依然触动人心。
结局那一段给我整破防,这一段的交代承上启下,破开心结。
母亲要的不是绚烂的场景,他要的只是和儿子曾经的普普通通。
儿子因为一年的抛弃对母亲有心结,表现得总是很冷漠,母亲同样,在那一年的中间发生的地震让她意识到她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
悲惨的是,即使她忘了所有事,她的记忆也会在某一时刻想到的是“泉永远不会原谅我了”。
难受的不仅是儿子,还有母亲。
也许去电影院可能不太有心情享受(如果你那边的电影院也能让你自己包场,那就太好了),但这也是一部可以在家里静静观看的好片。
母亲节跟妈妈一起看电影,结果在映影片一水儿6分,简介看上去也很像烂片,挑了一个最不烂片的来看,虽然评分极低,但是看完超出预期。
讲的是儿子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怨恨,但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跟母亲达成和解的故事。
因为抛弃儿子的原因是母亲跟有妇之夫同居,所以热评上有“三观不正“,”令人作呕“的评价。
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女人在亲情和爱情欲望冲突间的摇摆。
从母亲的角度,她是浪漫的人,她爱弹钢琴,以此为职业,每天买花,写日记,养金鱼。
在雨天被一位男教授敲开家门,他想弹的曲子正好是自己最爱的那一首,多么能打动母亲的浪漫相识缘由。
在日常的弹琴教学中,她渐渐喜欢上了他,希望跟他在一起,尽管他是一个有妇之夫。
从儿子的台词:”我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父亲角色从未出场,甚至没有父亲合照,可以推断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一直缺失着,可能他已身亡或者早就离婚,甚至未婚生子。
那母亲是不是已经忍受了长时间情感上的孤独?
另一个细节是,摆在她床头的鱼缸里,金鱼一直是一对,似乎也隐喻着母亲一直想要有来自另一半的依靠。
总的来看,母亲并不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她一直都体贴敏感,甚至晚年和儿子的相处都小心翼翼,偶尔会试探性想靠在成年儿子的肩头,跟儿子拥抱,但都被儿子躲开。
不难想象,她作为一个心理并不强大且缺爱的人,当情人出现时,她不顾一切,甚至放下儿子,跟情人同居的动机。
她的女性朋友跟她聊天时吐露的心声,也与此互为补充。
朋友说:”我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但是我只能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远远地看他一眼“。
母亲问:”你不离婚,跟他在一起吗?
”。
朋友说:“不行,我有孩子。
”这句话也展示了世俗意义上的母职惩罚,有了喜欢的人,哪怕离婚在一起都不行,只是因为孩子。
更何况母亲喜欢上的还是一个有妇之夫,情理都不容。
但是母亲没有放弃,似乎是因为孤单了很久,她坚定地”抛弃“了孩子,随着情人去了另一个城市,对外宣称这是她的丈夫,跟他同居了整整一年。
直到,一场大地震。
一开始,她从睡梦中苏醒喊的是情人的名字,急忙给他打电话。
但随着她走出门,看到整个城市变成一滩废墟,断壁残垣中,她行走了很久,最后呼喊出的是儿子的名字。
在大自然骇人破坏力的考验下,爱情最后让位给了亲情。
母亲回来了,带着被唤醒的责任一起,抚养孩子,继续当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爱人。
我觉得母亲这个角色很可怜,她爱情人,但是情人明显是一个不负责任而并不深爱她的男人,有家室却勾搭另一个有孩子的女人,也很少见他流露出的爱护。
他就是爱情的镜中花,水中月,一戳就碎的美丽泡沫(这男人也不好看)。
而她也爱孩子,但儿子因为她追爱的私奔对她冷淡,怨恨了后半辈子,让她度过了更加孤独的晚年。
理智上看,这是一场注定悲剧的爱情,还让她失去了唯一纯粹的亲情。
但,在她跟儿媳妇对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泉(儿子)的原谅了“,下一句她说”但是我不后悔。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就在于此。
这是一个一直礼貌体贴,浪漫但卑躬屈膝,没有存在感的母亲。
但是那场不负责任的私奔,似乎是唯一一段让她鼓足抛弃一切的勇气,活出自我的时光。
在那一年中,她不再扮演一个母亲,不再承担母职,而是作为一个”女人“而活着。
甚至我想,情人是哪个男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感受到来自于爱情,被爱着的感觉。
她坚定地珍惜和肯定这一年,尽管她知道这是儿子的怨恨之源。
我在这里看到了母亲作为女人的欲望,而不是一个被口口称赞的圣人一般的母亲。
在那个废墟中的长镜头,走过了一片断壁残垣,她喊出”泉(儿子名字)“的那一刹那,她那30岁的年轻美丽的花儿般的容颜,一下子凋零成了70岁满脸皱纹的脸。
年轻到老年的直观对比让人措手不及。
似乎这也隐喻着,母亲的青春从那一瞬间已经结束了。
我厌恶任何形式上的出轨,但电影里,我更愤怒那个”勾引“母亲的毫无责任可言的男人。
我惋惜母亲爱错了人,谴责母亲对另一个家庭的伤害,遗憾母亲安置儿子这件事不周全,完全可以把儿子寄养在外婆家或者看护所。
但是我理解母亲对爱情的渴求,我并不认为母亲”爱上了别人并与之同居(前提没有家室)“这件事情有错,也还好母亲她不后悔这个选择。
母亲不是成为了母亲之后就没有欲望了,欲望一直存在着,这里的欲望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事业,可以是别的离经叛道之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算她的欲望跟母职违背了,她可以追随所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人而活着。
有趣的点,老妈挑电影时,对这部电影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就看这部吧““为啥”“讲老年痴呆症的,会警醒我多多锻炼,以免患病——这部片肯定也会教育孩子好好对待ta们的母亲”哈哈,还挺可爱的理由。
川村元气导演的长篇处女座,有一些作为长篇而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叙事节奏松散、剪辑细碎,不过不妨碍它成为我心中对日式物哀美学的一次很浪漫的诠释。
在北影节的映后谈中,导演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片中的虚拟偶像KOE能够不断输入记忆、丰富数据,但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以至于泉认为应该让它“忘记”一些;患认知症的母亲不断地失去记忆,认不出所有人,但在此过程中,才得以或多或少和儿子就过去的芥蒂和解。
——「完整不能让人成为人,不完整才是。
」正因为人会忘记、会失去,才会想要追寻那些失去的部分,才会得以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格、特点,这才是人的魅力。
就好像百合子一直在寻找的「半朵烟花」,不是身着和服在海边看到的的盛大的绽放,而是曾经母子在居住的那个小小的阳台上,隔着建筑物的遮挡看到的残缺的烟花。
和花火大会上的转瞬即逝相比,也许百合子所有与儿子相关的记忆都褪色、消失,那半朵烟花却是永恒的,也因此成为了她的执念。
因为片中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和症状拍得真实而艺术化,猜到了川村本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实际上,作为原著作者、编剧、导演,川村在映后谈中说到,自己的姥姥也患阿尔兹海默症而后去世,自己在和她一起生活的最后一年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这部电影的原著作品。
在姥姥去世前最后的时光中,她几乎忘记了一切,所剩的记忆大概只有一百件左右。
这一百件左右的事情,川村导演说,对她而言可能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了。
——就好像百合子家中那个只能装一朵花的花瓶里,永远不能断的花。
这就是「百花」的来历。
而片尾最令人震撼的半朵烟花的意象,也正来自于导演儿时对于从家中能看到的烟花的记忆。
感叹于川村导演的细腻和浪漫,仿佛具有把一切平淡无奇的琐事变成「美」的能力。
正因为导演独特的美学的视角,全片的视听语言极为考究,在imax银幕上看尤其享受。
现实与过去的插叙用微妙的色调变化与运镜实现;而百合子最开始出现认知症症状时候的重复行为,拍出了动漫一般的循环叙事感。
三位主演的表演极度舒适和合拍,也充分抗得住导演挚爱的大特写。
最后,以前一直觉得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物哀」多少有一些无病呻吟,今天却反而因为这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被治愈到了。
想到奶奶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年,虽然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但现在回想起来,并不全都是糟糕的记忆。
那些正因为忘记而说出来的话、流露出来的可爱的一面,如此鲜活,仿佛能窥见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是「妈妈」、不是「奶奶」,而是一个不完美的独特的农村女性。
如果不是因为记忆变得残缺,也许我永远也不会看到她的这一面吧。
国内上映时片名叫做《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
这个名字强调了最后的陪伴,因为片中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迅速衰退。
儿子不能总在身边照顾她,另一边妻子身怀有孕,分身乏术的他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夫妻二人抽空去看望。
母子二人的关系看上去很别扭,客气、拘谨、隔阂。
原来,儿子童年时,母亲曾经抛下他跟自己的情人以夫妻名义生活了两年。
他们原本就是单亲家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离开,儿子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这段经历在儿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使母子俩有了隔阂。
长大成人的儿子想问母亲为什么抛弃自己,想要一个道歉,可是患病的母亲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抛弃他的事情了。
看过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剧集《幸运汉克》。
主人公汉克为自己年少时被父亲抛弃而耿耿于怀,几十年没跟父亲联系。
当见到年迈的父亲时,他鼓起勇气问为什么,父亲甚至已经认不出眼前这个中年人是自己的儿子了。
剧中对这段情节表现得很直接,感情冲击很强烈。
日本电影一向含蓄,没有表现得那么直白,但是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当伤害过你的人忘记了对你的伤害,尤其对方是父母时,这是否构成了二次伤害?
含蓄不代表温和,本片相比于《幸运汉克》,其实更残忍一些。
片中的母亲在神志比较清醒时表示,不能得到儿子的原谅很遗憾,但是她不后悔年轻时的那次选择。
如果影片就这样残忍下去,让母亲困在记忆里,儿子困在创伤里,就像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也就挺好的,我对本片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
然而,影片最终打出『半朵烟花』的温情牌,失忆的母亲最后残存的记忆仍是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于是,痛苦和创伤就被包裹在脉脉温情里,不再追究了。
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处理方式,也许也是比较现实的处理方式。
现实中的痛苦和创伤,往往得不到疗愈,只能这样和着温情,囫囵地搅在一起。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光听名字就知道是个母爱主题的、以悲剧为结尾的片子。
imax厅第一排中间的票,铆劲儿仰头儿只能看到字幕,所以我纯是奔着映后去的,原天真的以为能有菅田将晖,最后只有导演川村元气到场,主持人介绍的时候才知道他还蛮厉害的,《你的名字》《唐探3》《告白》《天气之子》《寄生兽》《阳光姐妹淘》等很多影视作品的制片,很厉害的制片人。
但我的建议是:不要跨界。
前面建立起来的母子关系:母亲很卑微,男主泉讨厌母亲。
泉总奔跑在找寻患阿尔兹海默症总是走丢的母亲,中间穿插母子从前相处的片段。
母子间一些互动,其实有打动到我,几度想落泪,“母爱”这种母题永远最能打动人。
前半个小时一直以男主为视点出发,然后突然转变成母亲的视角,开始回忆情史?
儿子的戏份将将一半儿吧,不如改名叫《母亲的罗曼蒂克史》。
中间用大篇幅讲述母子隔阂的源头--母亲知三儿做三儿,所以回忆都是母亲跟情夫,跟泉一点儿关系没有。
我最不能原谅的是母亲对于曾经的行为说“我对泉很抱歉,他大概不会原谅我的,但我并不后悔”,不后悔什么?
不后悔伤害了泉?
还是不后悔自己曾经勇敢追爱?
两者都不容在我的价值观里。
我不是说不能看出轨这种情节,《色戒》也有,但看的就是男女主的纠葛,本片重点在母子关系啊喂。
中间我一度睡着。
另外,我知道半朵烟花会有什么关键的意向,最后片尾也作为“妈妈生病忘掉很多东西但还执着于看半朵烟花(和泉小时候一起看的),证明其实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我的儿子泉”,泉也在发现半朵烟花的象征意义后对妈妈的恨释然。
本片在我看来是偏生活向的,但一些视听语言和台词并不纯现实。
还有一些情绪上的留白,片中出现很多背影,奔跑的愤怒的悲伤的…尤其在母亲在雨夜第二次走丢在泉小学里,泉找到母亲后母亲混乱的说着泉小时候的事儿,给了泉后脑勺儿滴水的一个推镜头。
按理说应该拍一个男主对于母亲行为的反应,但是点到为止。
说好听叫情绪留白,问题抛给观众,说不好听就是偷懒了,没给出一个很好的回应的镜头。
母子关系和阿尔兹海默症这几年都被拍烂了,能有人再拍还挺厉害的,这片儿到是创新了或者说偏题了,中间故事拐弯儿了,最后又落回来。
【虹桥艺术中心】已经忘记上次类似的大银幕体验是什么时候了,果然好的影院和安静的观众能有许多加成,有机会常来。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或许以后有,也可能没有了。一些长镜来直观展示心理的做法很特别。3.5
有一些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导演有想要更深一步探讨的欲望——譬如说记忆与遗忘的关系,男女之情与亲子之情究竟孰轻孰重等等,但最后还是回到了一个更为普世的大众更容易接受的角度上——一个背叛了儿子的母亲同时又被情人所背叛,最终选择回归亲情。通过对半朵烟花之谜的探究,母与子最终实现了和解,亲子间的美好记忆得以延续。故事很简单,靠氛围情绪吊着的片子。又见长泽雅美的短发,这个造型真是心头大好,但是她和男主看起来更像是姐弟。
这部电影最好看的部分是菅田将晖的鼻子。
不管如何主观意愿如何都无法对抗阿尔茨海默平等地剥夺原谅和补偿的可能 患者像是生活在后室而不自知 很可怕
2.5第一次看这种片子看出恐怖片的感觉
菅田将晖把儿子未愈合的伤表现得很到位 整体故事简单 在结尾回忆起母亲执着于半个烟花🎆的原因 让人落泪
bd
很震撼,尤其前半部分,到地震那里整个差点被吓死,原来没经历过大地震的人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感觉。。。镜头和画面简直一百分,如果家里有人有老年痴呆的话更加能共感。
“这么美的烟花,我终将遗忘。”“不会啊,只有半朵。”母子间的羁绊犹如半朵烟花,还是更喜欢《百花》这个名字。暗潮汹涌,情绪非常克制,原田美枝子影后级的深情表演直接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母子看烟花的画面太美,如影随形的地震与幽灵般的父亲,结尾一幕忍不住在影院暴哭。我们终会老去甚至将彼此遗忘,在无常的人生大海上漂浮,往事如一本泛黄的老相册,就算最后失去了所有记忆,但幸好还有爱。谢谢那些陪伴过我们的人。英皇IMAX厅,川村元气导演映后。#BJIFF2023#
持续性错位与重叠的时空与记忆。废墟尽头的海。一点一滴崩塌的日常。湖上与楼宇后的“半分の花火”。日记、相册、土特产,那些承载记忆的东西,到底是被谁偷走了?“对不起,我忘记了那些应该记得的事情”。本应深厚的情感以浅显的形态被导演表现出来,一种刻意的设计感弥漫全片,川村还是老老实实当制片人比较好,至少选片眼光还不错。原田演得太优雅太余裕,苏打麻酱还是比较偏姐弟,演得又太平淡。
拍得真诚、细腻,讲得是曾经被“抛弃”、缺失母爱的儿子如何通过目睹“一半”的烟火从而理解母亲的故事。现实的母子虽迷失记忆但“恨”得有感情,屏幕里的机器人虽能存储记忆却冷漠无情,一场记忆中的烟火将她们带回最美的瞬间,那一刻对照此刻,她们终于放下了包袱。导演用单场长镜头调度,让悄悄逼近角色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他们的内心,每一次丢失和找寻都是贴近真相的尝试。儿子学会聆听琴声里的奥秘,洞悉了母亲的为爱奔赴,当他也为人父,便明白了母亲的苦衷,面对身边已然呆滞的她,子欲养而亲不“在”,偷偷爬上心头。
阿兹海默都拍烂了 很像大学生申奖作品
跟李焕英不相上下。李焕英更感人一点。^ ^。#BJIFF23
难得在影院里看日本片,这部确实七分都多。现实回忆穿插可以用 但是本子太弱叙事实在太乱了 来回来去切割的让人毫无感动可言。浅叶最后咋的了,泉到底是谁的孩子,惠说那个话是啥意思,地震那段戏又假又没用吧,可惜了好演员。
过于炫耀技法 故事讲得不是很好 还是太嫩了
遗忘和记忆,记忆和遗忘,还有美好与创伤。我们总认为只有记忆才是人之所以为人,却未曾想到遗忘与记忆相伴相生。
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珠玉在前,这部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角度拍感受方面根本赶不上。但它还有一大半是从儿子的角度拍的——这部分里对“遗忘”母题的反复对照,他始终走不出的她终将忘记,她心心念念的他早已遗忘——可能是全片里最好的部分了。还有一小半是回忆——这部完全就是老阿姨在鬼斧神工化妆术下出演昼颜,一下子就狗血了。而且这种把小学的孩子留在家一年,简直就要上演无人知晓了的遗弃罪行为,不管多追求真爱多不曾后悔,确实难以理解。虽然京阪神大震确实是311前大部分日本人最大的集体精神创伤,但震一下突然就开窍悔悟了确实也难以理解。另,一时竟不知道是87vs93格差大还是58vs66格差大……(反正都感觉不是一代人)(可能因为女性花期短的原因还是后者更明显)
挺窒息的,做人真难
哈哈哈 结尾要笑死了 是不是和教授白头到老临终前嘴上说一说要看一半的烟花 儿子还要愧疚一下 虽然她抛弃了我 但她心里有我啊
纸巾都准备好了,结果全程冷漠脸看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