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出来前几年,我就看过了原著小说。
Adam Kay 在小说里,讲了好多很好笑的故事,虽然,作者当初的感受肯定很糟糕。
我自己是一个睡眠不足就难受一天的人,所以我无法想象长期睡眠不足,自己得出多少事。
Ben 在剧中脸上总是肉眼可见的疲惫,巨大的黑眼圈。
我想,也许是这种慢性疲劳,让他对周围的人的情绪的感受不够敏感,也让自己内心积累了太多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
他对男朋友应该是有愧疚的,但每次男朋友试图进行情感沟通,他都迅速的逃跑了。
男朋友问:“你还好吗?
”“我没事”,他说。
看得我心里一揪。
Ben 在片中扮演的年轻医生的经历,虽然和我不是同一个行业,但在感受上,几乎就是我过去几年的生活的缩影(当然我比他惨多了,连对象都没有。
这就引发了一个灵魂疑问:他那么忙,为啥还有时间找到对象?
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刚来这份工作的时候,我纯粹是冲着这份工作比其他的选择技术含量“看起来”更高一些,而来的。
最后事实是技术含量似乎过于高了,让我心力交瘁……但是,是我自己厚着脸皮要来的啊啊啊啊啊啊。
怨不得别人。
完全是从零开始,然后跟着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员工学。
我比较幸运的是,当时还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时间也比较充足,还有耐心。
放到现在就完全不行了,老员工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完了,更加没有耐心给新员工讲解复杂的东西了。
还记得曾经一个项目常常连续两三个月的折腾,完全没有周末休息这一说,每天几乎都是九点钟、十点钟之后才能下班。
经常半夜接电话,有时候半夜还要去公司。
或者不得不在公司熬夜到第二天凌晨两点、三点、四点。
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熬下来的,也没想过跑路。
一切在去年达到了极限。
去年,部门的老员工走了一半。
我发现自己居然要同时处理三个复杂的项目……当然这在物理学上就是不可能的,于是最终效果实际上是我只能顾得上一个项目,另外两个没时间管。
那段时间每天都是事故频出,长期的慢性压力,让我的静息心率飙到了 90,这让我意识到我已经在猝死边缘了。
然后,心里有些东西崩塌掉了——我意识到,公司其实只在乎销售额,并不在乎员工的死活。
大家长期以来,默默接受了无止境的加班,接受了无止境的额外的工作量。
本来应该有的周末和夜晚休息时间,本来应该有的个人生活,都毁掉了。
这不是正常的人生。
而且,其实大家是有选择的。
辞职的前同事们,往往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至少周末能够最少休息一天,至少不用半夜接电话。
没有那么多的随机的异常,工作内容不再乱七八糟、无意义的消耗心力。
活了三十多岁,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为自己考虑,不再试图让别人开心。
我默默的找到了收入翻倍的、工作量回归正常的新工作,客户是行业内的一线公司,他们有钱有技术,管理上也是做高端产品应有的模式。
我默默的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考虑自己的长远竞争力,而不是只看公司当下需要我做什么——默默的练习编程、练习英语、写各个领域的技术总结……一切都会过去,公司也会死去,但是深厚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有价值的技术方向总会催生出新的好公司。
人生那么短,要做健康可持续的工作。
你有没有某个时刻意识到生活正在坍塌。
不是出现了世俗意义上的大灾难,世界哐当碎裂开砸你头上那种。
而是某个瞬间,当你抬起头时,觉得天空离你好像比昨天更近了一点。
在此之前,你虽然感觉到生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但自己应付的还算可以吧?
从这一刻起,你无比清晰地看到纠缠在自己身上的无数麻烦。
那是你的藤壶,你的菟丝子,它们长着一张柔弱又不打紧的脸,却一刻不停地吸吮你灵魂的营养,企图拖着你一同死去。
你感到自己的心在慢慢死去,尽管一切看起来一如往常。
你的家人朋友爱人都还在为你提供情感支持(当然你们之间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但这些好像都没有帮助。
外部在向你输送营养的同时也滋润了那些寄生虫似的麻烦,把它们变得更为强壮。
对于关心你的人们提供的支持你很难回报,事后总结起来,你做的所有事不过是用其他人伤害你的方式伤害他们,并让他们持续为你担心。
直到有一天,某个你尊敬的人或者是你自己突然点醒了你,搞砸一切的其实是你自己。
你愤怒你委屈你痛苦然后你意识到,ta说的全对,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就在为今天的崩溃做铺垫。
你以为自己应付的不错,至少有80分的水准。
但其实只是过去的你向未来透支了分数,导致不及格的局面直到现在才出现。
于是你抬起头,越来越近的天空终于压到了头顶上。
你想放纵,想逃避,想一烂到底,但这些都不行。
每天你睁开眼都忍不住要骂一句,淦,他们为什么要给失败者也颁发奖杯。
是的,胜利女神不止会亲吻胜利者的冠冕,还会给失败者颁发不可逃避的奖杯,俗称烂摊子。
失败者的造物也不会自动消失,它会日复一日地站在那里,彰显着你的失败。
你觉得很痛,你感觉很坏,你想好起来。
你只能一铲子一铲子地挪走挡路的渣土,企图在你昨日坍塌世界的废墟上开出一条路来。
未来或许会好吧,尽管失败的勋章还在原地,尽管有些人有些事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你别无选择,尽管你feel so bad。
这应该不算剧评,就是我自己没有逻辑的碎碎念,可能是因为刚看完趁热话比较多,字数超了,以下仅为自己存档用。
2022开年看完的第一部完整的剧。
配乐,画面,剧情等方面在三星和四星间犹豫。
剩下的完全由本威尔肖补齐。
三星与四星的犹豫是因为我也无法确定这样朦胧的一切尽在不言中,需要观众意会的,最后只在听众会中说出的几句话是否会有些不痛不痒。
但是想想好像撕心裂肺的表达也不太合适。
英国人嘛。
导演也很巧妙,很喜欢前几集中Adam下班后昏沉的色调以及他在晚色中的剪影。
医院的一切血腥,人性的复杂,就连妇产科带来的新生的喜悦都在镜头下变得像伦敦的天气一样阴沉,当然也有可能是滤镜的缘故。
很喜欢其中的一些英式幽默。
Adam在剧里表现得非常混蛋,但我又被本身上的那种脆弱感吸引。
他受的罪越多,我就越兴奋(。
关于自杀,想起了罗英锡在自己的书里说离开大公司选择从新开始就是因为不愿看到在一个成熟的体系中不断压榨着新人付出成倍的精力而得到结果。
虽然他们是搞内容的与医疗体系不太一样,并且还有全世界医学生一样苦逼的现实。
最后,很喜欢疼痛难免这个译名,再次感叹字幕组永远的神。
仿佛与“偶尔治愈”做一个呼应。
作者对于公共医疗体系中的一些观察在我看来如果用“绝对笑喷”作为这个作品的标题实在有些轻浮。
以及把人家老公强行改成女朋友这种操作,缺了大德了。
This is going to hurt,hurt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生。
不同的是患者可能一生hurt这一次或几次,医生却要一直忍受某种痛苦,困在医院走廊、消毒水味、鲜血、生命和死亡里。
一开始看到shruti下班“sorry I really tried”那里还以为考试其实没通过(再次意识到自己的做题家思维,只能理解不通过考试的自杀,不能理解通过考试的自杀),后来发现shruti其实已经通过考试了才恍然大悟。
Be careful what u wish for,当你设定了你的true calling,当你用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规划为其准备,然后你发现你命定的道路上——实习生、实习医生、咨询医生,你、五年后的你、十五年后的你,都困在同样的痛苦里。
当你发现你给自己订购了一个四十年期的地狱。
什么还能留下你?
而且最messed up的点在于,你痛苦的根源正是你慰藉的根源,你慰藉的根源也正是你痛苦的根源。
Shruti在奶酪店被接生过的病人家属认出,却无法真心地take the credit for it,因为你一旦爱生命、爱帮助他人的感觉,不把婴儿当做a bunch of cells而是真正地爱TA们,你就要预见到下一次失手的时候自己将要承受的无尽的痛苦。
所有的慰藉都是预付的货物,时间到了,又有血泪要偿。
日日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妇产科是existential crisis的关键切入口,“生死疲劳”,在夜以继日的折磨里,人类依然本能地受苦、挣扎、分娩、延续。
疼痛难免,活着的人继续啜饮生活的苦味然后生生不息,在习惯中前进,哭笑、流血、降生,等待死去。
Episode 1Nobody But Me – The Human BeinzAdam walking through the hospitalKiss with a Fist – Florence + the MachineAdam receives a call on his beeperWicky – HooverphonicAdam leaves the hospitalThe Tearjerker Returns – Chilly Gonzales & Jarvis CockerAdam performs the CaesarianThe staxte We're In – The Chemical BrothersAdam goes to the strip clubEpisode 2Trouble – Ray LaMontagneBeginning of the episodeMusic When the Lights Go Out – The LibertinesAdam goes to bedEverything I Am Is Yours – VillagersAdam leaves the hospitalEpisode 3House of Cards – RadioheadAdam returns home after dinner with his motherLet's Dance – M. WardAdam and Harry go to bedThe Tearjerker Returns – Chilly Gonzales & Jarvis CockerShruti leaves the hospitalMy Autumn's Done Come – Lee HazlewoodAdam and Harry speak outside the churchEpisode 4Toothpaste Kisses – The MaccabeesThe doctors get ready for workThree Little Birds – Bob Marley & The WailersMs Houghton singsHouse of Jealous Lovers – The RaptureAdam and Harry go clubbingThe Way I Feel Inside – The ZombiesAdam and Harry danceEpisode 5Remember Me – British Sea PowerAdam sees his first patient of the dayHands Around My Throat– Death in VegasShruti sees a couple trying for a babyDiving Horses – Death in VegasShruti tries to eat her lunchDirge – Death in VegasShruti goes up to the neo-natal wardModern Romance –Yeah Yeah YeahsEnd of episodeEpisode 6Fake Empire -The National Heartbroken Adam does his first shift at a posh private hospital and finds that it's not all it's cracked up to be. Shruti has a challenging night shift on the NHS WardSignal and Sign by Maxïmo ParkBorn to Cry by PulpOriginal Song that plays as Adam gets used to private hospital lifeEpisode 7 The Book of Love by The Magnetic FieldsOriginal Song that plays over the end credits
值得一提 舒蒂的线基本上就是原著亚当进入医院准备考试的内容 包括接手的一些病例和一些对话 和剧里已经成为副主任医师的亚当双线并行 既免去流水账叙事又极大丰富了镜头调度 同时增加了一个情感和意义载体 这个原创角色真的很妙最后舒蒂的结局也是包含了作者在原著里对考试、对NHS的思考和诘问怎么说呢 电视剧和原著确实在基调上不太一样 原著里令人爆笑的段子是作者在生活中采撷出的亮点 而电视剧体裁则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亚当的daily life 且通过配乐镜头等手段 传情达意的效果更强有时间再对比整理一下原著和剧的不同 以及舒蒂和原著前期的亚当的异同 又及我对结局的更多理解(举个例子 书里亚当本来打算买斑马钥匙扣给朱利安 剧里改成了斑马气球)最后 本老师 我太爱了
每次Adam和Harry同框的时候总是会有我大英伦摇滚响起hhh,虽然已经有人开贴但是我觉得老是回复人家很麻烦所以写一篇自己存着看。
肉耳识曲,听的不多,欢迎补充首先是第二集开头,Libertines的Music When the Lights Go Out,这里应该是原曲,前奏一响起我就燃起来了。
然后第三集有一首翻唱的Bowie的Let‘s Dance,非常平缓,soothing同时悲伤着。
本来原曲感觉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怎么说,挺词不达意的,可以说是optimistic和energetic的?
),但考虑到Adam在工作上真的难免受挫疼痛,我认为这里这样处理很合适。
第四集两人出舞池,响起Zombies的The Way I Feel Inside…感觉Adam就是这样吧,外冷内热,他对病人(或者是“客户”,哈哈)有真正的关心与热忱,对爱人Harry也很真诚。
只是英国人嘛,总是有点绕着说,到了Adam这儿就变成了一些傲娇。
但在晚餐时他不再继续以前死板的“Well work is fine…”,而是愿意向Harry分享工作上的事情…“I would want to say the things I want to say tonight…”这首的歌词真的很适合与人距离感极强的Adam啊两人共舞,是否就是呼应了前面的Music…和Let's Dance呢,哈哈哈
很有意思,在展示Adam和Harry的温馨场面后,镜头总会切向Adam的同事们:Let‘s Dance后,镜头一转到了深夜复习的Shruti;二人共舞后,镜头转向Tracy的家庭生活&Shruti…
这时候事情也是出现了转机吧,尽管事业不顺、失去亦友的病人,但也有好事发生…这就是医生吧第五集,Adam遭到同事投诉,情感也面临窘迫之境,A与H坐在车上,响起Yeah Yeah Yeahs 的Modern Romance。
“Don’t hold on/Go get strong/Well don’t you know/There’s no modern romance…”但我认为两人的感情不应该就这样断了。
把一切讲明,也许需要在生活与事业中做出抉择,也许需要放弃其一,也许能勉强维持,也许一无所获。
第六集,Adam和Harry分开(暂时?
),Adam去私立医院代班,响起Pulp的Born to Cry。
我就想喊一声:shite不要对他这么差好不好。
歌词如下:That coat that I gave you, All shiny and black, I'm sorry my darling, But I'm taking it back.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But I've got to go home, You can stay if you want to, If you want to sleep alone, Some are born to greatness, Some are born to die, Never knowing the difference, Never knowing why, Some are born to change the world, Some never even try, But darling, you and IWe were born to cry. 这不就是engagement party(现在不能叫这个了)后Adam的写照吗…他的善良与热心在冰冷的医疗体制被磨灭,无法做出“改变世界”此等壮举。
而之前Adam也在与朋友聊天中袒露:“也许我注定要一个人”…这首歌总之是配得极好,同时真的很能渲染那种超级悲伤无助的感觉了…镜头转到Shruti,医疗考试、父母期待、工作负压将要将她压垮然后响起一首Fuck This(对不起这首我怎么识别也找不出来…但是你英国人配乐有必要这么贴切么真的是,太伤人了镜头来回在Adam和Shruti之间切换,Adam到了更fancy却鸡肋的工作环境,Shruti更亲身体验Adam从前的生活,此时歌词唱道:Everything stinksEverything’s brokeSo fuck thisI tried and I lostand everything costsSo fuck thisIt’s raining moneyIt’s raining down in buckets…I’m switching my allegianceI’m swapping sidesCos only mugs have principlesand now the privilege is mineAll aboard for moolah land (金钱岛)Working cash in handwtfAdam你不仅见利忘义你还见色忘友啊(男友)吓我一跳第七集,一切仿佛又好转了,但还是惊人地无助。
在Harry的劝说下,Adam继续做了医生,cos it is what he‘ s meant to be然后幕黑,同名曲出(是jc唱的么?
还是ba?
我没查到)期待第二季!
(如果还有的话)如果这里Adam听了Harry的劝说继续做医生的话,他还会像原著一样在2010年退出这个行业吗?
不过虽然与原著不同,但我觉得以在听证会上就Shruti的死表达他对这个国家医疗行业的不满的处理很好
从讨论里搬来的图,不过自己在观看过程中听出的曲子更有共鸣感就是了哈哈哈,也很有成就感
全剧试图把一切的不幸都归结为英国难以维系的医疗体系。
但我看完的感受是,全片的痛苦更多是源于很多人都笃信的那套“职场不要谈感情”理论。
在这种理论体系下,当职场无心人才是正常的。
但是当遇到片中这样的职场环境,结果就是真实的伤害你以为自己没感情的同事。
片中两个主要的悲伤:1.巴基斯坦女孩的死亡,说白了就是死于周围人的冷漠。
男主完全忘记了和她订好的课业辅导,女性导师冷漠冰冷面对她的困难给出的回复是“爱干干不干滚”。
自杀危机干预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周围人识别危机信号给予关注,但是职场无感情论,提倡的就是工作中冷漠无心,谁用心谁“不专业”。
2.男主的濒临崩溃,源于被他“喜爱”的同事偷偷举报了,理由是认为男主的行为会伤害患者。
但是你就不能当面告诉他吗?
哪怕警告他你再这样做我会举报你。
都没有,直接用她也知道很大的可能直接毁了男主职业生涯的方式,而男主曾因为她遭遇性别歧视和病人吵架、被上级训斥等等。
黑女笃信的职场法则,差点把真心关心她的男主也逼自杀。
事实上人类这种生物中的大部分,是要相处久了垃圾桶都会有感情,何况是身边有情感有互动有回应的人类,这种天天劝你为了表现的更专业,在职场断情锁爱(主要指友谊之爱)的观点,在我看来是在劝你在每天精力最旺盛的8个小时做一个“非人”。
Part 1在第五集的39分钟,Tracy对男主的那段诘问撑起了这个剧的另一层架构。
Tracy:You refused to call your consultant, even though you knew you were out of your depth with Erika......You assaulted your patients, that’s what that is. If you cut someone’s tattoo-assault. Taking personal phone calls during deliveries? And disconnecting the emergency alarms? You are a liability. And what about bullying Erika into dropping her perfectly valid complaint? That was the cherry on the top of the whole cake of shit. It’s pride and it’s dishonesty, it’s arrogance and it’s entitlement. You think you are the cleverest person in the room. And that make you dangerous.......这段诘问直接动摇了(或者是明确了,毕竟作者开始借Tracy之口开始“审判”和提出另一个视角下的见解)支撑这个剧至此的两个核心元素的地位:男主以及喜剧元素。
在这剧改编之前,我一直很好奇原作中那些作为文字存在时可读性极高的直言直语如果摆在具体的场景里,是否会将其中唐突和冒犯的一面更显性化。
毕竟讲笑话和做喜剧都是微妙的艺术,要选择合适的培养皿,调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再加入必要的催化剂,才能使事件/物质中的喜剧成分显形。
喜剧不是一个已经提纯后的笑料,它是必须基于原始物质的的见解和表达,它本身就是一个最强力的观点,有时候甚至强到可以看似反过来重塑现实、“误导”观众和读者的观感。
但如果对原始物质性质的判断错误、观点平庸,那就往往会趋于冒犯、恶意以及无趣。
庆幸于这部剧基本具备了各种良好的配件来模拟那个内部条件适宜的培养皿:不止一位演员恰切的表现力、对值得着重探讨的话题和细节的敏锐捕捉和铺陈、姑且算基于当下良心或境况的直言,这几点条件共同促成了这部剧里喜剧元素在培养皿里显形,它们完美妥帖地从原始物质中滋生然后附着在上面,剧情非常流畅松软地游走在原始物质和喜剧元素之间,这其间无需生硬地切割和转折,只因它们可以看作一个物理上的整体,拥有一个共同的供剧情线穿梭的空间。
但是在第五集中,几个促成了喜剧元素显形的条件被这段台词侵入,本身密闭且安全的培养皿被暴露在原本空气中。
被合理提取及显性后的喜剧成分与现实以及作者真正观点的粘合&剥离问题是个有趣的问题。
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观点和某种意义上的正义似乎是被公然运用的喜剧元素的深层意义,但在Tracy的这番话中,惊人地,男主本身甚至男主的被默认为具有作者立场属性的喜剧元素部分被质疑和反驳了。
之前认为有趣的是否还是真的有趣(或者是值得赞许),那每一个生活瞬间的不经意的一些习惯、动作和倾向所带来的趣味性都可以被这段话所包含的视角生生折断,这是一个在喜剧甚至包含喜剧元素的剧情戏里都很少见的一笔。
之前的铺陈了五集的喜剧式观点铺陈和晕染被第五集的一段话侵入,但也因此使得这部剧的视角和立场产生有趣的偏移:第五集临近结尾处这段诘问的出现直接挑明了第五集的功能性(然后再由此看下去,也会发现第六集和第七集也颇具功能性。
所以这是前四集和后三集是两位导演的原因之一吗)第五集是自诘:Adam是anti-hero型角色,但在观众已经习惯了他视角下的正义(包含了一些喜剧元素所赋予的)与其共情后,他依然值得拿来再审视和推敲的。
这是编剧(即原著作者)难得的清醒:你很痛苦也相当尽力,但你的一些性格和作为依然不具有正义立场。
但哪怕如此,这个角色也不会为自己再辩解或是悔过或是与同事争吵,在被质疑了专业性之后,他惊讶愤怒伤感无解地像只被逼迫至极限但喑哑了的困兽一样返回他的订婚派对。
他被质疑他身心受创但他不会也无法做出明显地顺应质疑的举动和表示,这便是这个角色的完整性和自我意志。
在这个短暂的对峙中,一层新的视角被架构进来对主角进行诘问但与此同时主角依然保有他所有的痛苦和瑕疵。
这两者被危险地短暂打碎之后又都被很好地强化及拓展了。
由此开来:某种被熟知和默认的喜剧形式(可以指那种用喜剧元素来作为糖衣包装并合理化现实和立场的类型)被编剧又否认了一遍并由此提醒观众:留意现实和喜剧元素之间的杂糅与共存,它们都是恰当且自然的事物,惨痛的压力不足于压制奋起的讥讽触角,悲凉的情绪也不会被少许的毒辣言辞冒犯,反之亦然。
口中的犀利玩笑言语即便博得观众一笑也不代表已为自己成功开脱,随时架构进来的他人视角依然在暗处静待。
这种为男主开脱的同时依然在批驳和质疑的力量,使得共情和间离同时存在。
我想这也是男主角色塑造的一个妙处:呈现出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偏移常规之处和阴暗面的存在却不去定量前者的数值和后者的面积,让这个混乱又综合的个体在保有这份不完全光明的完整性的同时又时时刻刻在让人同步他的处境和情绪,至此我知道他的“正义”,也知道了我的“正义”。
喜剧元素的提取&显形&存在及其需要的条件之一(即男主本身的个性行为和定位)在这个剧里得到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紧密统一,它们几乎被同步认知到,同步发展,但也在同一瞬间被打破,然后各自强化拓宽继而再纠缠重组,非常有机,这个反应几乎就发生在第五集的这段话中。
第六集对私立医院的诘问是对整个医疗界观察和审视的拓宽,第七集是对NHS系统的诘问,这一集有奇怪的割裂之处,有一个值得理解但又与之前所有集数内核力量有所背离的力道:它利用了一个被持续观察和审视角色来说出作者最坚定的立场。
这并非完全不妥,在人物行为逻辑都可以算无误,但却抹杀了这个剧集之前在过失和立场上的犹疑和玩味。
此刻,这份魔力终究为了一封立场鲜明的给NHS的情书而稍稍褪色。
但除了这种观感上的一些问题以外,我没有丝毫立场来指责这份清晰且迫及的处理。
整部剧的细致构架和冷峻开拓以及最后这稍稍disenchanted的倾向,基本皆因编剧对喜剧元素和男主这相互促发和依存的两件套的处理而发展或者偏移,从这点上来说,这是很完备的利用了喜剧元素的剧集。
喜剧不仅仅是“喜剧”两字本身,它是对情绪的深入浸润和信息的高度提取,它是直面现实后眼神稍稍错开但不忘回击和揭示,是遮羞布、障眼法、诡辩术、解剖刀具和蒸馏器械等等的混合体,也许无需纠结于它会促发哪种类型的笑容和笑声或激起了哪些更复杂或者灰暗的情绪。
它甚至可以代表一切次生产品和促使次生产品产生的道具。
喜剧元素和男主除了相互促发和依存以外,两者之间更内在的融合是:作为某种性格的人类,如果他不进行此类模式的日常表达,那他可能都无法直视和承受人类和这个世界。
看采访的时候发现Adam Kay也坚定认为这是个comedy drama,只能深表赞同了orz.Part 2如果结合原作来看,会发现TV的主要内容大致对应的是日记最后导致他辞职的手术事故后的几个月。
尽管时间不一样、事故内容不一样、故事的走向也不一样,但能很明晰地感觉到作者真正想要探讨的问题。
原作中手术事故后那段时间的日子作者在心理和职业规划上经历了什么被寥寥几段带过,但依然能看出那段时间里作者所经历的痛苦:没有相应的支持系统来支撑他心理层面的溃败,他在职业上做出一些改变的尝试但最终依然选择了离开。
这也是为何TV中的故事是那么让人感到混乱和压力重重(不像很多观众期许的那样稍微轻松一些和更日常一些),因为那本就是作者职业生涯中最痛苦时刻的变体。
作者非常克制地在日记里描述了那段时间的经历,但这段经历大概日后在他的脑中不断翻滚,他肯定思考过“人为何放弃”&“医者为何放弃”以及“人为何继续”&“医者为何继续”这种看似完全相反但紧密相关的问题。
于是,他也想探讨另一种走向,为何得以继续,这不仅仅是作者自己命运的另一个支线,也是很多医疗从业者选择继续的心路。
至此,我理解了这为何是一封写给NHS的情书,Adam和Shruti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复数选择的浓缩,也是Kay本人复杂心绪的投射。
作者本人是清醒的人类,这部TV作品是他的第二次付诸于媒介的思索(不知道他的脱口秀是怎样的),是自我审视后的自我延展,而不是将他的书简单复制粘贴。
自此,书和TV作为脱胎于同一个体经历的两个变体(我倾向于把书作为第一个变体)互相照应相互交织。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要说简中世界吧,很多时候还是挺好笑的,至少,要比许多所谓的喜剧片好笑。
不仅懂得把能量从负掰扯成正,而且懂得把本质从悲逆转为喜,这「大智慧」就有无与伦比的喜感。
好比戏说,可谓抓到了博古通今的历史价值。
好比阿Q,可谓摸清了翻云覆雨的现实态度。
又比如指鹿为马,把「疼痛难免」(This is going to hurt)包装成「绝对笑喷」。
亚当·凯以此为名的书,中文版叫《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封面上赫然印着「掀翻整个英国卫生部的爆笑核武」,宣传文案则是「6年221篇男妇科大夫的私密日记,风靡33国的爆笑妇科段子集锦!
3句话1个笑点,脸红心跳到根本停不下来!
这次可是真的读懂女人了!
」文案末尾提到作者致英国卫生部长的公开信,揭露医疗服务体系各种问题,转头就不无欢欣地宣示「出版当日就被部长喊去谈话了」。
也说到医者之心和珍惜生命的,但更主要是烘托「冷面笑匠」的定位。
至于在正文里「义正词严」地把亚当的同性伴侣翻译成女朋友,那更是具有本土特色的至高幽默了。
卖书真难。
但接受不同,面对伤痛,处理悲剧,看来更难。
最近,由这本书改编的七集迷你剧《疼痛难免》上线,迅速以9.4高分拿下全球口碑剧集榜冠军,这一面提高了书的曝光度,一面也让人体现到这差异之下的辛辣讽刺。
故事的主角是本·卫肖饰演虚构的亚当,一名妇产科的执行主治医师。
他夹在科室不上不下的位置,每周工作得有97小时,疲于应付各种生死攸关的任务以及上司、病患的指责,却没有足以适配的薪资待遇,而且私人生活被不断挤占,直至爱情、友情都受到威胁。
哪怕是这样沉重的故事,也确实可以充盈诙谐成色。
这主要来自于他的日常斗嘴,以及自言自语或打破第四面墙的吐槽。
譬如他跟态度不好的温妮卡太太对话,每次都在互损,对方说自己死了没人在乎,他就说狮子和魔衣橱没准会想着你呢,对方口嫌他送的酒,他就说那是新鲜的蝾螈眼泪,总在暗搓搓调侃对方是老女巫。
又或者听到家长要给三胞胎取名米莉、比利和莉莉,亚当也会嘴上说好,心中暗笑,并联想到唐老鸭的三个侄子辉儿、杜儿、路儿。
欧美影视真实的一个表现,是允许主角或一些背负道德光环的人,用某些兴许带有冒犯性质的方式来不完美。
亚当应对过许多堪称稀奇古怪的病例,比如要帮患者从下体取出各式(不乏创意)的物件时,也像在替观众念出犹如神来之笔的弹幕。
这些相当英伦的幽默,往往能带来具有余味的会心一笑。
但相比日记体的原著,剧集的段子还是少了,在抻长的医院生涯展现中,搞笑的比重是要有节制地下降的。
结合过于困苦的环境和过于端正的旁人,亚当这种小人物式的磨难,把即时的心理活动烘托出了伤痛的气氛。
不同于国内出版社,或者许多受众对于爆笑近乎病态的追逐,亚当所表现的,更像是一个人在应对压力与负面情绪时的应激反应,他不只拿这些笑话当作繁重工作的调剂,而是当作溺水时好不容易得来的一根吸管,可能否喘上一口气,还得取决于风与浪。
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以悲写喜,不是从苦难里寻找笑料,来彰显一文不值的塑料乐观。
英国人的实诚,在于明刀明枪地告诉你,疼痛就是难免的。
亚当最常对男友哈利说的一句话,就是「还好」,掩耳盗铃地隔断了交心的宽慰,最终印证了事实上「一点儿也不好」的灾难性打击。
他的崩溃过程,剧集构设得很巧妙。
在非人性的日常职场中穿梭,亚当与刚才提及的温妮卡太太之间,有一段很特别的呼应关系。
那位85岁的寡妇,从来没见过两个儿子前来探望,渐渐地把孤独中的失望表现为冷漠与毒舌。
疲惫地封闭自我的亚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么一匹独狼,只是表现得更有隐藏性而已。
他们每日的互损,其实夹杂着一些期盼,期盼对方在又一天把自己从麻木中激活。
那么大的医院,或者说那么大的人间,谁能想到他们才是真正知根知底的「对手」呢?
所以,当老太太濒死,亚当还曾想过枉顾她不许抢救的愿望,而即便上司禁止他过多介入病患关系,他也还是去参加了丧礼,而且郑重地带上了男友。
温妮卡之死所造成的影响很深远,相当于切断了亚当跟自我的很大一部分沟通意愿与能力。
与此同时,《疼痛难免》还布设了施芮缇一线。
她是亚当的手下,也是亚当的过往。
聪明的她需要同时招架繁重的日常工作以及备考任务,严重缺觉,身心俱疲,最终,集中爆发的抑郁症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在这个时候,她又成了亚当的一种未来。
而且,剧集揪心地表现出,心理疾患缠身的历史只能在这个地方不断重演,就像亚当后来说的,英国平均三周就有一位医生自杀。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总被批评的亚当会不留情面地骂施芮缇,当后来施芮缇面对手下艾尔的时候,也无意间重复了这一套。
但她还没有彻底「亚当」化,所以还能在语气重了的时候及时刹车。
可又因为得知自己终将要变成的模样,加重了抑郁,更能印证亚当避无可避的宿命。
施芮缇极其短暂的经历,像是亚当甚至亚当们的缩写人生。
温妮卡预示的自我死亡与施芮缇预演的精神死亡,连带着真真正正的肉体死亡,把在繁重工作中还要应付上司玩弄、投诉威胁的亚当,彻底逼到了绝路边缘。
原著作者自身也患有PTSD和抑郁等心理疾病,只是在剧中,分派给了亚当和施芮缇。
他让角色跟他在现实中那样选择弃业,通过无奈的事实,来一反苦等柳暗花明的励志套路。
这部实质上贴着喜剧标签的丧剧,并没有兴趣教人化解悲恸或逆风飞翔,而是提醒人们不必一味任由外界折磨自己,甚至不要只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也就是说,剧集展现亚当、施芮缇这些个体在工作中分身乏术,并导致在爱情、友情等多方面全线溃败,不只是为了达到跟无数有过相似体验的观众的共鸣,而且要立体地展现一个可以说是吃人的体制。
最首要的对象,是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这体系通过税收来保障公费医疗保健,诚然有过相当积极的影响,但是,资金匮缺、人手不足、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又使得服务很难跟上病患需求,而从业人员困在超负荷工作中,身心都受到严重损害,却很少有人关注,甚至不被允许自我修正调节。
公立医院条件恶劣,但是一如剧中所示,私立医院有着极其豪华的硬件配置与福利待遇,哪怕医务专业水平完全跟不上,而即便是在同一个奔忙的公立医院里,高级别医生可以油滑地躲过许多差使,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巨大落差带来了难以逃避的剥削举动,作者以清醒的认知,引发了关于学医、从医的质疑。
他很现实地粉碎了职业光环,从最人性的角度,指出了医者仁心这种使命感下的医者不自医,指出了制度的漏洞百出只能引发越来越大范畴的恶性循环,而这才是促动卫生部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理由。
不仅如此,他指出了吃人的并不只是垂直的医疗体系,还包括有着相似本质的社会。
因为内在慕强、攀比、趋利避害、重利轻义的环境,使得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被各种目光所绑架,亚当母亲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
冰冷、畸形的亲子关系所钳制、蹂躏出来的心病,也早该引起重视了。
跳出自我审视之后,他还通过勾画形形色色病患及其家属的短暂照面,还原出现实世界的诸多面相。
各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失责、漠视、功利、刻薄等等,再西方,也很容易让所有人对号入座,至于家暴、自残等需要更破解关注的普遍问题,更有痛心疾首的一段段戏剧性展示。
《疼痛难免》竭尽所能地,从一个良心医生的角度,检视下至个体感官,上至体制构建的谬误与漏洞。
它必然存在满溢的窒息感,也必然不会让普罗大众得到轻松愉悦的观赏兴头,哪怕它在软硬件上,无懈可击地抗打。
剧集主创没有一丝遮掩、粉饰的兴致,但正因为有这赤裸的勇气与道义,带给外界许多改变的倾向性与急迫感。
这无疑是场「负能量」的胜利——不是指一味怨天尤人或尖酸刻薄的糟心情状,而是指这些能让人拨云见月的视角,让人抽身重启的魄力。
既然疼痛难免,起码不该一无所得。
本来很期待的。。可能是刚看完书没太久,剧也没什么亮点,反而有些矫情,半个月没动了弃剧状态
一集半弃了 视频有问题老是慢N多拍严重影响观感
So much humanity, even in the most shitty place. Humanity and love against the pile of shit we call life.
tnnd!jesus fucjing christ!!!!这第六集 就好像你坐下来准备好喝一杯redbush享受一下英国的乡村风景 结果倒完茶发现牛奶酸了 还有白人小男孩朝你窗户上扔石头 有病?非要写poc家庭逼死人?砸了白男就坐享其成是哇!我nm火球死了 poc excellence有屁用 真魔鬼了!我来这就是为了看白人吐槽自己啥也不会但是占尽体制内优势?看白人说poc家庭自己逼死年轻一代?明明是这该死的!该死的!英国社会!我宁愿看个julian和shruti受到赏识的white savior story也不想看这个sb结尾(多加一星给音乐 tracy、club scene和shruti爸妈)
boring。连妇产科医生的视角里都看不到女。“喜剧”部分也拍得不好
男主毒舌拧巴的性格是我弃剧最大的原因。
天啊真的好辛苦
和fleabag一样不是我的菜
想起一句话: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还有另外一句:你真正的简历只是你所有痛苦的目录。
▫️医疗剧永恒的主题:怪人▫️放弃了精英路线的医疗剧,主要角色不是天才,不是美人(本肖虽然好看但在这里面憔悴到感觉随时都可能暴毙,也很符合过劳医生的设定了),没有人缘,甚至业务能力都有点问题……里面的病患一个惨过一个,也不会给你什么惊喜反转,总之就是各种丧……得到了这几年全球失业人士的强烈共鸣,人生啊!就是这么不如意呢!▫️医生真的太辛苦了,天了这种职业居然还有人愿意做!!看病的时候多多感恩戴德今天没有暴毙街头吧!!▫️以及:男主这个性格真的… 如果真的遇到这个类型的人就赶紧跑好吗,不要和他做朋友!你不配得到Harry!不配!!!Harry是全剧唯一的小天使!
剧名翻译的很好,比书名更贴近作者本意
忍着看了1集,很难看,就是政治正确的无聊美剧,这么好的原作,这么好的演员,你们英剧完了。
丧的很真实 不知道为啥 喜欢不起来
这个好看哈哈哈哈哈哈,又丧又焦虑又荒诞对镜说话非常《伦敦生活》,女主长得有点像张子枫(不是)想了想为什么喜欢这个剧,可能是喜欢它窘迫压力的状态和一种淡淡的释放,四舍五入精神pua
没看懂高分的原因,医疗剧本身觉得难以超越格雷。也可能是我没注意到更深原因,剧情一般,而且通篇都超级压抑,看了以后很难受
这明明就是一部普通的医疗剧啊。惊喜在哪里?
4/5。但依然打五星。已经看完七集,编剧的立场从男主身上游移开后并稍稍反击这个人物内在特质和处事方法的部分堪称后三集最有力笔触之一。编剧借别的角色诘问男主,男主诘问自己,同时也在诘问整个NHS体系和私立医院的各个方面,这种反思诘问的交织很难得。/////看了第一集。ost很亮眼。从头到尾都能沉浸……不同情绪间的转换被剧本和表演处理得很丝滑流畅。这个剧保有了NHS体系下各种粗鲁和简陋的意味及个体的脆弱、不完美和不稳定,在直击人心(各种意义上,褒贬都有)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显露出私人状态下的坦诚,自然而然地吸入和释放情绪。
看了四集,不太喜欢这种压抑风格,放弃了。
It's annoying, I don’t like it
I wasn't expecting this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