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
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
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
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
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
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
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
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
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
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
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
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
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
”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
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
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
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
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
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
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
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
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
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
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
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
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
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
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年铭兴想找自己父亲帮助自己去韩国。
开始少年在故乡老家,周围只有狗叫声和闲聊的老年人,他只有一个白色的球玩。
通过后面父亲说的话,推测他应该是会踢球的,甚至可能想去韩国踢球。
他的朋友小胖也已经去了韩国,孤独的他向往着韩国,向往着自己的未来。
想去韩国的他,很快就为了这个想法去了城市。
他想找到自己父亲,资助自己前往韩国。
影片没有拖泥带水,下一个镜头这个男孩就已经到了父亲的摩托车维修处。
他没有找到父亲,没有解决问题的他只好外出寻找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同事告诉他,他父亲经常去洗发店和洗发小姐聊天。
铭兴通过这一线索,无意结识了一个洗发小妹。
洗发小妹想帮助他寻找自己的父亲,在期间,少有与异性相处的铭心处事十分被动。
哪怕是帮别人推一下海盗船,都用的是疑问句式。
聊的话题一开始也都是铭兴寻找父亲的话题,直到后来,聊到了韩国,他们才有了共同话题,开始向对方诉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韩国。
影片一开始满是老人的村庄也表明那里或许并不是很适合年轻人待着,而影片中同龄人的接触,也显示着铭心不是特例,他们这样的小孩子对未来都有一种向往。
哪怕洗发小妹把培训台词记的再熟,哪怕铭兴的车再怎么点不着火,他们对韩国,对未来,对想变好的目标是永远都不变的。
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得到的答案却是让他失望的。
两千块或许可能,而五万块少年也知道自己的条件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明明韩国就近在眼前,但是生不到那里,那里就是他的梦想。
可能有点宿命的意味,他和洗发小妹同样在这灰扑扑的城市中碌碌无闻,他们或许努力了,但是那种努力用五万块就可以抵消掉。
他们彷徨无助,却又无能为力,他们似乎不应该拥有梦想,但是他们人物最美好的地方就是他的梦想。
或许未来有一天,他也会放弃,像他父亲一样,放下踢球的想法,去当一个摩托车修理工。
但是即使这样,他的梦想也不是不值一提的,这个梦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所在了。
导演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用十分质朴的镜头,普通平凡的城市街景和平淡的故事,把这个平凡少年的不得志却又拼死挣扎的少年给描述的淋漓尽致。
或许一开始觉得很平凡,但是当我们看完之后就会发现,这个片子是平凡的如此真实,就好像你我他的缩影一样,感同身受。
《延边少年》此部短片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特定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在与朝鲜相接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里,渴望冲出这一环境、打破自己常规生活格局的年轻一辈。
往往这些年轻的“少年们”都是孤独又不甘于平凡的,如片子里的延边少年。
片子里运用了风格化镜头语言描述延边少年,他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寻找着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着一种青春式的悲凉。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片子偏慢的节奏感和稍显安静又带着隐隐伤感的影片基调。
这些固定的长镜头,画面内部的主体都是少年,客观地记录了少年的寻父过程,他的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了少年在片子里的孤独感。
他一直都是自我行动者,哪怕片子里有不短的篇幅是关于他和姐姐共度的一个晚上,但姐姐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是令他在过程中多了一层(也许是关于异性)遐想,而这层遐想也是他自我的孤独产物。
另外,也有一些俯拍角度、交代少年身边环境的固定长镜头,让观众和少年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更让观众感觉到这个环境和少年之间的距离感。
两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而是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少年想要逃脱出这个环境的力量冲突。
尽管少年是孤独又迷茫的,但是当他骑上摩托车开始了自我的旅程时,这种力量冲突就出现了。
片子里重复了不少“隔着玻璃看外面/里面”的镜头:在少年的屋内透过窗户看窗外骑上摩托车出发的少年,在美甲店的对街透过店的窗户看正在工作的姐姐,在街上透过游戏店的落地窗看正在玩游戏的少年与姐姐,在外面透过操控室玻璃看少年弄海盗船的按钮,在父亲的摩托车店里透过玻璃门看门外的少年。
重复出现的“玻璃”产生了一种“隔离”,似乎阻碍着观众去真正认识“玻璃”另一面的事物;好像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去了解少年和姐姐,以及他们代表着的那群年轻人。
前一晚在海盗船上唱着韩文歌想去韩国的姐姐,第二天早上还是喊着无聊激动的口号照常上班;偷偷去到边境的少年,看到不让过的情况后,就默默地往回走了,尽管骑着摩托车的他在风中依然潇洒。
这群渴望着打破身边平凡环境的年轻人,在影片的最后又归于现状和平凡。
他们用来对抗身边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而影片中一块块玻璃的阻隔在告诉我们,现实的力量压迫着“玻璃下”的一个个年轻人。
镜头里的少年,带着意气风发的潇洒离开了家,走上了寻父、去韩国的路;尽管最终寻得父却又没有让他遂愿,独自去往边境,又折途而返。
这与拉美电影中的公路片有着相同的“套路”:启程时为了自己的要寻之物,终不得,不得之物在最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延边少年最重要的,是他最后依然潇洒地骑着那部快要报废的摩托车,那一份孤独又骄傲的少年意气。
电影讲述了延边少年不安现状,想去要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却无奈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阻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
电影结合延边少年展示了很多延边的场景,荒凉的野外,破旧的摩托车店,残破的游乐场,以及混沌无所事事的人们。
身边的一切都是“坏”的,快要废弃的摩托车,停电的轮船,没有信号的电视机,玩着玩着坏掉的游戏机,好像生活不断地在给少年前进的道路上施加阻碍,但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好像有一丝温情的时刻都是欢愉的,似乎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美甲店女店员也只是被生活在被动的推动向前。
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韩国好像是避风港,更像是“理想国”,他们似乎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 一起玩游戏机,一起坐轮船,不安和孤独的少年以及不甘寂寞的女店员不仅仅在生活之中无所适从,在“爱情”面前也是不知所措。
荒凉落后的延边小城,少年和女店员是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荡一番,但现实的困境却阻碍着他们。
电影的最后少年面对想去而不能去的韩国,少年转身骑尘而去,少年的背影是孤独的,是落寞的。
导演最后留白,少年回去是甘于生活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孤独和想法都得不到合理表达和倾诉的时代,孤独、阻碍、困境都会是我们成长和追梦的烦恼吧。
影片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人公,那个总是“皱巴巴”的男孩。
而是男孩他爸没事就老去“聊天”的“小娘们”。
片尾卡司里她叫“姐姐”。
姐姐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姐姐陪男孩等不知所踪的父亲的夜里,诉说着对异国的向往,她用和这片土地相近的语言,唱着动人的异国情歌,歌声里充满着温柔和希望。
但天总是会亮的。
当男孩重返姐姐工作的美甲店时,姐姐只是穿着制服的美甲店员工,在晨会上复颂着千篇一律的“行业激励口号”,像个机器一样用身体和言语,表达自己的“绝对服从、没有借口、行动行动、立即行动”。
夜晚那个向往女团梦的姐姐被白天杀死了,而这种死亡姐姐每天都在重复。
姐姐像是未来的男孩。
当男孩被拒绝回到村庄而调转车头返回城市,去五万块的学校还是花两千就能去的韩国成为了这个小故事未告知的结局时,我们似乎可以透过姐姐来窥探每一个延边少年的未来:他们内心有梦想,但生活每天都嘲笑这些不切实际的梦。
他们或许想挣扎,但生活又将他们锁在了原地,像一个机器日复一日的工作。
而在这一层面,姐姐也不仅仅是延边少年的缩影,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写照。
在 路 上 ——《延边少年》影评 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几位老人凑在一起打牌,他们一边唏嘘时光易逝,一边回忆着各自的青春芳华。
棚子旁的树下,一个少年默默看着朋友踏上去往韩国的旅途,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了羡慕、迷茫还有惆怅。
朋友远去了,少年转过身看着那群迟暮之年的老人,他忽然很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害怕转眼间自己已白发苍苍,却只是在这个小镇上浑浑噩噩度过了一生。
这是魏书钧导演创作的一部短片——《延边少年》开篇的场景。
故事发生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县城并不繁华,道路两边的店铺破破烂烂,歌厅舞厅亮着俗气的霓虹灯……外面的世界很大,但这个县城却构成了自己的小王国。
它守护着他的居民,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和精神世界。
故事中的少年在朋友的影响下,也萌生了去韩国的念头,他迫不及待的找父亲商量。
父亲的汽车修理店逼仄昏暗,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令人感到压抑、无力。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邂逅了美甲店的女员工,他们一起去打电玩,聊对韩国的憧憬,女孩给他唱韩文歌,他用手推着海盗船对女孩说:你上来吧,我推你。
第二天清晨,男孩醒来时女孩已经工作,和同事一起大声喊着公司的口号。
男孩无奈的摇摇头离开了,他们的故事让人觉得结束的太匆忙却又那么理所当然,就像虽然男孩一直在摇海盗船,但是我们都清楚女孩终究不可能坐上去。
男孩找到了父亲,他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一刻,他的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少年的期盼与不安。
可惜,父亲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有五万,爸送你读汉族学校。
”这段场景中,少年和父亲之间始终隔着一扇污浊的玻璃门,这扇玻璃门就像是父子俩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隔阂。
父亲缺乏对孩子的关怀,同时也不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
他自己无悲无喜的活着,觉得孩子也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
看到这里,内心更是愈发沉重。
少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愿被一成不变的生活和秩序绑架,而他最亲近的人却恰恰是摧毁他的梦想的人。
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清楚一点: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养育了儿女,恩情深重,但这不能成为 “绑架”孩子的筹码。
影片的最后,少年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彷徨,没有出路,也不知回去之后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知道他最后的选择,就像我们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一样。
但,只要我们还拥有着少年的倔强和希冀,我们就会一直在路上。
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延边少年》有其出彩之处,如流畅的叙事,光影的运用,场面的构建,主题的表现形式等等,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影片以十五分钟的篇幅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少年骑车离开村庄并前往城市去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骑车寻找父亲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的叙事内容也是围绕着寻父这一线索展开。
在寻父的过程中,美甲店店员和父亲的先后出现支撑起影片的结构,同时两个人物角色也照应着影片两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谈一下影片的主题,考虑到导演的年龄和个人经历,我认为《延边少年》这部影片侧重点在于少年。
少年的特质有很多,且不同的少年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影片习惯性的歌颂青春,《延边少年》将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延边地区的少年,他们既有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渴望与面对异性不知所从,也有着对于逃离旧生活,去新的世界闯荡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恰恰体现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于自我民族身份认知障碍与模糊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影片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而是使得大众将视角投向了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主是画面上光影的呈现和镜头的运用。
首先说镜头的运用方面,在影片多次呈现了许多男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凛冽的寒风少年骑着摩托车这一视觉呈现很好地塑造出少年的形象,尤其是影片开头少年开车前往城市和结尾处开车折返的两组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更赋予了影片深远的哲学意味,首尾呼应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完善,层次更加清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光影的呈现,大光圈的使用增添了影片的美学气息,如朝鲜族少年与美甲店小姑娘在海盗船的片段,女孩悠扬的歌声,海盗船动的咯吱声与光影交错的画面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效果。
除了美学上的作用,光影的呈现也给灰旧的现实世界增添了梦幻色彩。
城市夜景的绚烂多彩与影片开头村庄的荒凉寂寥形成强烈反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味。
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地,这部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第一个,影片的叙事全部建立在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导演试图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然而植入手法略显生硬,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如边界的政治标语,国内店铺的团队文化建设以及结尾处因朝鲜问题的边境封锁。
太多的植入并没有与影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反而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
第二个就是影片的留白处太多,中国虽然讲究以留白为美,但过多的留白只会使得观众感到内容空洞,不明所以,如电影的结尾,少年在遇到边境封锁后掉头驶离,画面最终也定格在空荡的大路上。
可能导演是想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这样的结尾太显仓促。
综合来看,这部影片是中国90后导演给予我们的一个惊喜,在现有阶段就能如此细致地观察生活,并将其呈现在荧幕上是值得称赞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与艺术创作态度并不断发扬。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
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
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
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
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
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
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
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
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
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
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
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
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
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
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
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
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
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看完《延边少年》,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在我看来,迷茫的延边少年追求韩国梦,与盖茨比的美国梦的追求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迷茫的少年与迷惘的盖茨比,遥远的韩国梦和不可及的美国梦。
首先是剧情方面。
短片的开头,是少年靠在电线杆上,远眺着一个年轻人坐着简陋的、开往韩国的卡车离去,电线杆的另一边是从韩国归来的人们用韩语讲述着生活的琐事。
废墟中的家、收不到信号的老式电视机、即将报废的摩托车、一玩就坏的电玩……破旧的偏远小镇的反衬下,是遥远的韩国的美好——去到韩国只要2000块钱,去到韩国就能赚到钱。
短片从一开头便开门见山地表现了少年对于韩国的渴望,或者说是迷茫的向往。
后续故事,表为寻父之旅,实为寻梦之旅,找到父亲从而寻找去往韩国的路。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个在美甲店工作的女人。
女人陪他一起寻找父亲:一起在电玩店里玩游戏,在海盗船上给他唱歌……在没有父亲的生活里,女人作为一个温暖的来源,给予了他父亲所未给予的温暖,因而他对她是好奇的,甚至是渴望的。
一个迷茫,不得温暖,憧憬韩国的少年与一个年轻漂亮,同样向往韩国的女人,他们或许并没有滋生爱情的火花,但是他们却被梦想——远离这个偏远落后小镇——牵扯到了一起。
最终,少年找到了父亲。
全片少年唯一一次韩语就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去韩国”,至此,观众便了然,原来那么久的寻父之旅只是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去韩国、提供给自己去韩国的资金。
其次,人物方面。
全片仅出现的两个清晰的脸——少年和女人。
影片开头一系列场景:少年远眺,老人聊天和落后的小镇景象,可见,少年对所过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是麻木的,因而越麻木,他就越向往大家口中的“韩国”。
但是,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决定吗?
不是的。
少年对于韩国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到韩国,而妄想骑着摩托车一路开到韩国,却不知中间还隔着一整个朝鲜。
因而他是迷茫的,是所有那个城镇少年们都有的逃离感。
女人也有着一个渺茫的韩国梦:她想到韩国做女团。
“咱爬的挺高,你爸来了也能看见”这是女人带少年去海盗船找父亲的话。
细想一下,女人带少年找父亲的都是什么地方?
电玩店和海盗船。
其实女人只是带少年寻找格式化生活外的乐趣吧?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讲述自己的梦想。
在那个海盗船的夜晚,讲述梦想的她是模糊的,她的歌声更是飘渺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她的韩国梦是遥不可及的。
而与之对比的真实处境是什么?
她只是一家小美甲店的小员工,梦醒的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小美甲店,念着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口号。
与少年不同的是,她虽然也有着韩国梦,但是她更加清醒。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因而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美甲店继续做个普通人,勤奋地工作。
少年和女人,两个同样怀揣梦想的人,在这个小镇里互相取暖,互诉梦想。
但是,少年的迷茫让他第二天执著地骑着摩托妄想开到韩国,而女人的迷茫确实更加清醒的,第二天她还是那个为生计而工作的小市民。
短短的15分钟的小片,导演生动地塑造了两个丰满的怀揣着韩国梦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感。
少年追梦路-观《延边少年》有感这部影片的拍摄地是延边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魏书钧表示拍摄前自己曾深入延边当地体验生活,副导演历尽艰辛从近万人中寻找出合适的主角,拍摄时剧组克服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日照时间短等困难,完成了影片《延边少年》的全部制作。
此影片讲述的是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今朝鲜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青年都选择了离开村庄到城市去发展,所以很多朝鲜族村庄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们。
这部影片中的村庄也尤为典型,村子落后并且也没有人去改变现状。
这部影片中的少年不甘心被困在毫无生气的村庄,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追梦路。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就是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镜头,花东星看到伙伴小胖坐上车去韩国之后看了一眼正在打牌的老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少年很喜欢踢足球,看球赛。
也许,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事情,所以,少年决定去韩国踢球。
在他找到父亲摩托车店的时候发现父亲并不在,在他与父亲店里另一位师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少年也并么有太多的关心。
在少年的追梦路上有一位陪他一起寻找父亲的伙伴,我们称她为“姐姐”。
这位姐姐是父亲经常去的美甲店的服务员。
他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对于异性的追求和好奇,和接触异性时的毫无章法。
两个人在河边的娱乐场所等了父亲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
但是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渴望。
其实,二人都是年轻人,在小县城里困着,对于明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还能走多久。
第二天,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
姐姐已经回到岗位上工作,少年知道这条路还要自己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和父亲说要去韩国踢球,还告诉父亲小胖去韩国只花了两千,表现出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但是父亲却说要拿5万让少年去读汉族学校。
少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了,脸上的神情落寞中又露出一抹坚定。
少年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梦路。
影片的结尾,少年走到了边境被拦下,不得不掉头回去,在转身的那一刻透露出无奈和恋恋不舍。
影片是以少年骑车的背影结束的,表现出他的追梦路还很长,不知道少年最后的去处,也不知道他是否坚持到最后。
但是,我愿意相信少年走到了最后。
其实,我的家乡也在延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虽然延边为朝鲜族自治州,但是很多朝鲜族父母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朝鲜族学校,他们普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读汉族学校以后会更有出息,所以,在影片中父亲拒绝少年送他去韩国而是让他去汉族学校读书。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社会背景,朝鲜族现在的青壮年都选择在外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孩子们的关爱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它也体现出现代青年的共同点,虽然对于未来和明天和迷茫,面对困难可能会不知所措,追梦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得不到支持,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却选择了放弃。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少年体现出了,在追梦的道路上哪怕再不安和迷茫也要挺起胸脯向前走。
延边少年之烦恼,无所事事,心血来潮,南柯一梦,撞北墙而回头,前路未卜,天空灰暗
怎么说呢,乱七八糟的,cuc大学生作业水平。
个人感觉,看的过程里觉得剧作有不顺畅的地方。
短片就应该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
因为时长局限,反而为《延边少年》的留白赋予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和韵味。同时延边的城市风貌与夜晚的街灯阑珊,都赋予着人物之外环境的独特气质。而遗憾的是这些在后来的《野马分鬃》里都难再寻觅。
可见未来大师之形
影像风格还不错,虽然很像某几位的电影。这个片长也没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几句对白拼凑空镜,也能感受到那种迷茫。
哎呀期待了好久有点失望,车、少年、成长的欲望、荷尔蒙,还是直接看野马分鬃就好。
技巧不错,故事空洞
我看了个啥?只有一个镜头还不错 来回晃着听女孩唱歌
你去看FIRST 再来看魏书钧 都排队道歉
调度好喜欢 海盗船那场好妙好有灵性 结束的很突然但想来也可以接受
?
延边人去韩国打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略显僵硬。但我好喜欢夜里被推动的海盗船吱呀着到天明。
复制贾樟柯和达内,很有意思。更提醒我应意识到作者完全还原现实并不能还原一个人,汽修工美甲店也有灵魂,作者要想办法显现出来他的全部
多年前看过,又重看。固定镜头,用光,景别,跟拍(车内)。
多好的片子啊
退一步是父亲,进一步是韩国,延边少年知道自己想去哪,五万大于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