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最后,导演用字幕写下了雷诺阿父子的后续。
有那么一行字些许表达了导演的惋惜:“当’尚·雷诺阿’成为全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女的被遗忘匿名,男的成就了好莱坞各项荣誉。
” 也许《雷诺阿》在表达的,不仅是老雷诺阿不断追求艺术的晚年生活,它更想突出的是这位影响了雷诺阿父子的“艺术家”。
电影巧妙的运用了一个家族的姓为名,落点却藏在了一位看似非中心的人物身上。
分享之前写过的一篇https://www.douban.com/note/776740658/
(短评写不下了,第一次没有匆匆结尾导演的聪明在于 用姓氏来概述这个电影,你说不上来到底是对父亲,还是对jean这个电影大师,亦或是对小儿子的记述,总之就是围绕着这么一家子。
从这个电影里,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圣母心,正如里面的女模特jean的妻子,我该不该对她抱有不好的评价,看到后来,导演一段话打出来,大概意思说 最后他们两个还是离婚了,但是jean成为了法国电影的启蒙者,他的妻子却被人们给遗忘。
一句话好像看似没有感情色彩,却满满的是导演的惋惜。
于是,我竟然突然觉得,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成为女主那样的人,可能是艺术家,可能是没礼貌,怎样的描述都行,我会倾向于去理解去尊重但不去评价别人的行为和人生,但我,永远要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
不懂艺术的只需要知道,这老头是个幸福的老头就行了,在绘画界人送外号:幸福的画家。
说2个段子他的画到处洋溢着幸福,自己本身长相很严肃的人,但内心却很温柔,导致当时他身边有很多女性相伴,有个女明星很喜欢他(按现在的审美也算漂亮吧),雷诺阿给她画过一副肖像,画的名字叫:珍妮 莎玛丽,你们去感受下那个女人的目光(・∀・)。
还有幅画是画一个少女的,那个少女本来是模特,但后来女孩睡着了,雷诺阿来了后,保姆想要叫醒这个女孩,但雷诺阿制止了,说她现在就是最好的模特,后来女孩自然醒了,看到雷诺阿后很不好意思的说:“抱歉,我睡着了”,雷诺阿笑着说:你摆的姿势很好,我已经画完了。
那幅画的名字叫:sleeping girl aka girl with a cat纯手打,算是科普吧,他二儿子后来去拍电影了。
有人说,观看法国电影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过程。
我想,大概是因为法国电影中包含了太多的元素,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各取所需,但总能寻觅到令人着迷的美丽。
安蝶乍看像一个美丽的花瓶。
但是逐渐感受,发现她有着女权主义者的新思想,有着不甘当model空耗生命、不被尊重的反抗,有着追寻梦想的勇敢与激情。
她像赭红色的阳光一样明媚。
相比之下,皮埃尔·雷诺阿显得老态龙钟,让·雷诺阿消沉又懦弱、犹豫不决,可可则带着少年未脱的稚气与叛逆。
皮埃尔·雷诺阿的晚年生活似乎是在苟延残喘。
多年的情人的离去、妻子的死亡、儿子们的离去、陌生和疏远、缠身的病痛被时代潮流裹挟的他,渐渐发现了命运的安排。
一生经历的痛苦,令他感到生命的无趣与绝望。
唯有在作画的时候,美好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生命便只剩下鲜艳的色彩,鲜花、青春的胴体、明媚的阳光,没有一丝黑色掺杂。
痛苦过后,留下的是美丽,也是一种表达与释怀吧。
让·雷诺阿出场带着战争中青年人的沉郁和低迷,战争的残酷全在他眼中、心中。
因此,他犹豫不决,明明想逃离,却放不下战友和责任。
被安蝶的激情和美好所打动。
他实在是一个有点老实、深情的角色,最后竟然真的信守了承诺,让我确信了他和安蝶的真爱。
赭红的色调、明媚的阳光、流动的色彩、在风中汹涌的海浪和林波,淡淡的叙事,含蓄的诉说,人的一生的心态和情感,都在这里了。
我不懂它要表达什么,又似乎懂了。
艺术,本就是经历过痛苦,才能留下美丽。
比美更美的,是在眼前被活生生摧残的美。
——波德莱尔片子想讲的,大概是被摧残的美与在现实中无法纯粹的美。
这也是小儿子从周遭体验中得到的直觉反应与影片中评论家对于雷诺阿的评价。
其画里美好的肉体中暗示着衰败的肉体,但正因为如此更显绝望。
在美中得见摧残,又于摧残的绝望中以美缓解绝望,却疲于现实中美的毁灭的不可抗性,只有疯狂地追求着美。
结尾,雷诺阿在窗前凝视着婴儿,想要回到对色彩、肌肤、母亲的肉体(也是每个婴儿出生第一次所见的肉体)最本真的感受,从美的绝望循环中得到解脱,重溯到没有"美"这个概念却能感知到美的状态。
然而,只有死亡在等待着他,或者他的儿子,也还有我们。
死亡能不能等待美呢?
遗憾的是,死亡和美的关系却没有继续探讨下去。
囿于题材的选取,该片不能承受更深层次的美学与哲学讨论。
一点薄见。
选角,场景,光线,一切都和印象派的画一摸一样。
朦胧且美好。
美好到失真,朦胧到好像只能看到一切关于美好的画面,关于悲伤的话题仿佛都被人刻意回避。
绿的发亮的杂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黄色的光芒,大片的蕾丝窗帘落在丝滑的年轻女人的肌肤上。
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大家躺在草地上晒着刺眼到发白的阳光,刻意回避着战争的话题,惬意却各自有着心事。
被阳光、绿树、溪流环绕的地中海庄园中,雷诺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执笔。
女性的美丽、小孩的纯真、自然的生机、家庭的温暖、生活的气息都留在画中了。
今时今日看到雷诺阿人物风景画第一感觉是我要去拥抱这片绿野和鲜花!!
心情都变成彩色的了!!
电影是纪录也是致敬,同样春风满面同样很美,一桢一桢细细欣赏!
一开始雷诺阿比较老气,对他关注不多,但在博物馆也见过不少其大作,自以为对他还算了解。
看完这本画册发现我错了,或者说又是标准艺术史的错,通过代表作认识的雷诺阿并不能真的代表雷诺阿。
完整的雷诺阿由印象派之前的摸索阶段、印象派阶段、回归古典主义阶段和晚期大融合阶段构成,这本画册所精选的作品很好地覆盖了雷诺阿的一生,William Gaunt所写引言文笔极佳,读了好几遍。
我喜欢传记片,艺术家的传记片尤其爱。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一是晚年的雷诺阿的绘画;一是小雷诺阿尚和安蝶尔的爱情。
可圈可点的是李屏宾的摄影,画面很雷诺阿。
电影讲述方式有些涩,零碎,行云流水感不足。
米歇尔布凯饰演的雷诺阿是全片的亮点,惟妙惟肖,至少我认为那就是真实的雷诺阿。
我看过一张雷诺阿的黑白照,他坐在轮椅上,变形的手抓住画笔。
片中有很多雷诺阿手部的特写,用布条紧缠着,让人心头一紧。
雷诺阿有一句名言是:我画女人的背,画到可以抚摸的样子,就停下了。
电影里还有一处我非常喜欢:大量的运用风声。
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几个分镜头之后,就有风声袭来。
加之轻柔的弦乐和钢琴声,整部片子的配乐极其简单,和画面相得益彰。
厨房是电影中的一个经常出现的场面。
安蝶尔在厨房发脾气摔雷诺阿的盘子;仆人们在厨房里合唱关于巴士底狱的歌;厨房里尚和弟弟的对话;尚上战场前和女佣的告别……厨房,是一个家庭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雷诺阿的儿子小雷诺阿没有成为画家,而是成了上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导演。
他为父亲写了回忆录,最后写道:父亲生前一再关照他们,千万确认他已经死透了,才能入殓。
为什么呢,因为雷诺阿生怕被活活钉入棺材。
片中几处雷诺阿真知灼见的语言,我都截图保留下来。
——观2012年法国🇫🇷版,吉尔•布尔多作品《雷诺阿》截取了雷诺阿耄耋之年的一个截面,概括了,或者说映射了他的一生。
此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酣。
雷诺阿也早就名满天下。
他进入了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他的两个儿子,老大尚,老二皮耶,都上战场了,并且尚腿受伤了,皮耶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了……两个人都在后方医院治伤。
比他小20岁的老伴在去年冬天也挂了,家里只剩下十岁左右的一个小儿子,和四五个仆人——这些仆人原本都是他的模特,后来跟他上床,再后来又成为了他的仆人。
所谓“仆人”,也就是留在他家,照顾他的起居,做饭,修剪花园之类,一句话:他准备养她们一辈子,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他想养着她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即使在法国这样的国家,即使出来工作,也挣不到几个钱,更何况这些女人并没有什么学历、文化,只不过是她们年轻的时候长得比较漂亮——可以做雷诺阿的模特;再说,此刻雷诺阿已经名满天下,一幅画就能养活她们半年——他也不在乎那几个钱。
老伴死以前,给他找了一个新模特。
这位模特叫戴戴,人不到漂亮、年轻,关键还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唱歌、跳舞,相当电影演员。
自从老伴死后,雷诺阿已经垂垂暮年,提不起精神了,似乎他快要死了。
当戴戴来到之后,戴戴青春的活力,特别是她的青春的肉体似乎又唤醒了他——他连续不停滴做起了画,雷诺阿晚年的作品焕发出来一种少有的生气和朝气……当然,他已经没法跟戴戴上床了,可是在精神上却早就占有了她;用他的话说,是“相见恨晚”。
当老大尚回家养伤的时候,跟戴戴相爱了……于是父子之间开始了一种扭曲的吃醋。
但是,在这个家庭里,这种情况早已不是司空见怪了,因为类似的事情早就上演过多次……很多人不明白这电影究竟在说什么,呵呵,这电影就是雷诺阿的传记呀,说的是雷诺阿的后半生啊!
至于你从里面看到了什么,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如果你没有看出来什么,那是你还没有看懂嘛!
我觉得:第一,通过这个故事再现了,或者说影射了雷诺阿一生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导演交代的够清楚的了;第二,雷诺阿的一生是艺术家的一生,雷诺阿的灵感大抵上是从女人——或者说从年轻女孩身上得到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喜欢她们柔软光滑的皮肤”,“她的乳房坚实,浑圆,轮廓曲线十分完美……”,也就是说,艺术家一生都埋在对女人的幻想里,这不仅是他的梦,也是他的现实;第三,雷诺阿是一位印象派大师,他以色彩征服人,而不是以线条……所以他对女人也是如此,他要的是女人的、以及女人给他的那种飘渺、朦胧的意象,并不是现实里的真实。
当然,雷诺阿也有真实的部分,不然何以跟一个又一个模特上床?
但是,作为艺术家的雷诺阿,这种真实并不是他的生活,而仅仅是他的艺术家生活的“下脚料”,或者“副产品”,仅此而已;第四,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价雷诺阿,也不要对他苛刻要求,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过去的雷诺阿,雷诺阿就是雷诺阿,这就是他的一生,这就是他的生命。
我们都喜欢大自然,就像电影的大自然一样,总是🈶️充足的阳光,阳光打在戴戴的侧脸,打在她的发梢;肩头、侧身,或者乳房上;森林,溪水,繁茂的植被,莎莎的风吹树叶的响声……谁不喜欢这些呢!
实际上,在雷诺阿眼里,年轻的、青春的胴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上帝创造了如此美妙的人体之自然,画她们,欣赏她们,享受她们,又有什么不好、不对呢?
所以,当我们把人体——当然也包括男人的身体,当归大自然,并把他们看成是大自然的时候,或许才能读懂雷诺阿。
太美!
陆支羽短评:老青少三代看安蝶的眼光, 很提醒人。更多的感触是老雷诺阿,他说:“走路,它用掉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画些画。” “我还能进步,我要画到力气用尽时。”他不用黑色,说:“生活中的烦恼很多,我不想再制造更多。痛苦、绝望、死亡不是我想画的,悲剧,别人比我更胜任。”
老年画家有严重关节炎、白内障、丧妻,一个女神般的模特却能燃起绘画的热情,就像往生的妻子特意派来的天使。配乐有点熟耳,很不错!
嘿呀钟意画画厚肝胆噶嘛
对两代雷诺阿的表现出奇的平均,都在讲缪斯才是他们真正的艺术生命。那个传说中让年轻的雷诺阿卖掉父亲的画作拍电影的缪斯女神Catherine Hessling,有几分个性却并不惊艳,联系到她之后跟让的决裂以及黯淡的演艺事业,可见模特跟演员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当看风景吧
对不起,但是真的除了美丽,几乎空无一物。
动人情愫+法国乡村。美。美如印象派,魔教。
这个电影名字应该叫老年雷诺阿日常,青年让·雷诺阿日常以及他未来妻子的不正常。100多分钟全是接不上的片段没点儿节奏感(也就临收尾有所改善)也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怪不得大家说片子颜色好棒,因为想不出别的能说的了。另外,如果翻译水平有限就请别发布资源了害人害己。
建议编剧写角色的时候参考下地球上的生物。
一星给摄影师
清新。
审美积累,画面真的好看!风景和年轻的肉体以及法式乡村的生活,在氤氲哀伤的氛围中散发着暖暖的美好。
摄影好好
画面蛮好,姑娘漂亮。
风景很美,喜欢法国乡村的夏日
女主的身体真美
女主美 画面美 剧情拉垮
起初以为是讲雷诺阿与他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后来发现不是。老年病痛缠身的雷诺阿,战场归来的儿子尚雷诺阿,美丽任性的姑娘。取景地好美,大风,阳光,花园,色彩,细腻的肌肤。海报设计里片名是雷诺阿的签名,点赞。
摄影就像一幅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