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这部剧热播时,觉得很像自己父母一辈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这样为了生存,和一个完全不合适的人组合在一起,抵抗生活的风波,所以为它的真实而感动,最近看了不少老年夫妻散伙的新闻,两个人在漫长的人生中一辈子互相怨恨,真真是婚姻和人生的失败。
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是有的,反映的人生也是真实的,而当下因为类似的人生造成的苦果和恶果也是真实的。
不少老人熬到子女成家甚至第三代长大,才有心思回想这一生的苦难和不满,对伴侣的怨恨简直是不能抑制,再也没有半分温情,我想石光荣和储琴老了肯定是一样的。
希望所有的人在组合家庭时有尊重自己,尊重感情的权力和能力,不要重蹈这样的覆辙。
最近在网上大海捞针地淘电视剧看,电视剧海报铺天盖地应接不暇,却一部部的不忍直视不堪入目。
突然记起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看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便开始了温故经典。
不看不知道,一看停不下来。
如同大快朵颐大汗淋漓地吃完一大盆热乎乎母亲做的我最爱的红烧猪蹄,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大肚腩的心满意足。
看完我和朋友感慨道,2001年拍的电视剧制作就如此精良,怎么到现在就是各种烂片神剧满天飞?
朋友说,是啊。
还如数家珍地道出了亮剑,血色浪漫,士兵突击等不可多得的好电视剧。
言归正传,看到有很多人抨击石光荣和褚琴的婚姻,并表示 “ 永远不喜欢这样的“爱情”。
即使被强奸的一方爱上了强奸犯,我也不喜欢这样的故事,也不会轻易原谅强奸犯的罪恶。
” 私以为石光荣这个角色,恰恰是那个年代从军人的真实写照,电视剧塑造出这样不完美的主角,恰恰是电视剧的优点,其实足够写实就不错了,难不成给你写部主角是英雄,又不是直男癌,温文尔雅,谦逊有礼,以德服人的?
编剧只负责讲故事,剩下的就是观众们的见仁见智了。
剧中配乐十分的出色,堪称绝配。
演员也真是入木三分无可挑剔,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
我想重点聊聊石晶这个角色,她打扮朴素漂亮,行为举止大方,执着深情,敢爱敢恨,勇敢直率,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想去看内蒙古大草原,便去内蒙古当了兵,遇上了她的初恋——骑兵队长胡达凯,长得高大威猛,脸庞棱角分明又心思细腻,在她因炮弹炸伤而住院期间,他请了所有回家探亲的假,在医院陪着她照顾她。
后来胡达凯部队改了建制,从此双方都杳无音信。
石晶就这样一直等了他七年! 七年间她无数憧憬着和他再次见面的场景,却想不到在北上的火车上遇到了。
火车偶遇她哭了,那时的他胡子拉碴,娶妻生子有了家庭。
当看到他的假肢,她哭的更凶了! 原来他在对越反击保卫战中光荣地负了伤!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右腿! 所以他一直没有和石晶联系……石晶终于理解了胡达凯不愿拖累她的心,也放下了自己的心!
真相大白当爱情里掺杂着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战场上的硝烟滚滚英雄壮举,一切都变得那么崇高伟大,纯粹而又感人!
恶心。
差点没被搓吧死的好几茬人,津津有味的看着这本该让他们发怒的剧。
就好象新纳粹说奥斯威辛当年是植物园,结果犹太人说是,里面的薰衣草现在都没有这么香的了
如果说哪部电视剧中的军人形象最丰满,最能深入人心,最有特别之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或许可以拿出来细酌一番。
以往的以军人为中心的电视剧大篇幅的在剧情中描述其勇猛之处以表现想要表达的中国军人形象,以达到宣扬军旅生涯或者塑造令人敬佩的军人形象的效果,要么慷慨激昂,要么雄伟宏大,引起观众的共鸣;不同于传统观念下的军人形象,《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叙事方式的重点剑走偏锋,不仅用部分笔墨描述战场和军人的刚毅,而且更重于描述军人的儿女情长和军人家庭的爱恨情仇,塑造了一幅幅有血有肉、贴近人民生活的战士和子弟兵的形象,使观众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引起情感上的共振。
剧中的石光荣是个刚毅伟大的军人形象,同时还是个父亲,是丈夫;三位一体的叙事将这个形象无限的贴近生活,充满真实感,这正是他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作为父亲,他面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专属于军人的严格与关爱,同时又有不断的矛盾;作为丈夫,他面对妻子有着自己独特的包容,同时又有数不清的争吵;最终妻儿都因为他的极端手段和性格对他产生或多或少的意见,整部电视剧都描写出了很具有真实性的家庭状况,但是所谓“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所凸显出来的,“激情”来源于平淡,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爱,这是这部电视剧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也表现出了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一位军人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和理想主义的生活状态以及从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当然在剧情的走向中,尽管石光荣看似不可理喻,但是实际上正是作为军人的石光荣责任感的体现,褚琴同样在时间的洗礼下,学会了对丈夫的理解和关心,同时褚琴感受到了来自于石光荣身上的那一股炽热的力量——来自军人的品质与对生命的激情——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来自于奉献的激情。
何谓激情?
是轰轰烈烈的大干一番事业?
或许并不是,这部电视剧中的激情,是“平淡的激情”,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穿着创造出无限意义的激情,而这些,都融入了看似平淡的日子中,在最后回望过去,会发现过往的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活的热爱都在里面熠熠生辉。
或许在剧中部分剧情在有些人看来充满争议,就拿石光荣与褚琴结婚来说;石光荣在一次偶然中喜欢上了褚琴,但是为了和她结婚他所采取的手段或许不尽人意:石光荣绕过褚琴直接找了褚琴的父母,通过“动之以情”的软磨硬泡取得了其父母的同意,随后找到上级,强制性的手段的使用以达到和褚琴结婚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褚琴的参与,这一情节使得无数人诟病,也引起无数人的抨击:“何为女性的人权?
女性在这部电视剧里算什么?
”难道这样看似处处充满矛盾的情节真的是这部电视剧的污点么?
或许并不是,如果咨询老一辈的人的观点,他们或许会表现出与人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导演想表现的或许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样貌,他想突出的不是女权问题,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革命先辈们在恋爱、结婚方面的态度和做法,突出了我们历史上先辈们的家国情怀的担当和奉献,当代的观众更不能站在现在的环境中琢磨过去的那种做法,当大部分人民整日生活在战乱的环境中、当人民连饱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正是有如同褚琴这样舍弃小我、忠心向党、热爱大家、顾全大局的令人敬仰的人,才会涌现出众多能够供人瞻仰的革命精神,这样的客观的历史真实不正能体现出这部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充满磨难和坎坷的岁月么?
无限贴近真实才能感受真实。
石光荣的生命和褚琴及孩子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时就凸显出了时代的意义,从一个军人家庭的情感变化中注入了更深的主题,整体来看,这部作品还是一部符合当时大环境的主旋律电视剧,他展示了情节跌宕起伏的家庭历程,宣扬了家国情怀和家国命运相连的情怀,向观众呈现了专属于那个时代的、令人回味无限的激情岁月,是奉献和为了家国的激情。
这个电视剧是给我很多力量。
激励我奋勇前行,不惧不畏,不悔不尤。
刚开始我是觉得各种剧情片段很艰苦,我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有的时候吃馒头,没有菜,吃咸菜,喝粥没有滋味的时候,我就看这部电视剧。
我觉得他们吃白菜粉条就馒头都很有滋味,对比中我觉得我吃的应该更有滋味。
在对比中感受幸福。
现在我再来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多是被他们的精神感染,人可以不向任何地方寻求力量,力量来源于自己的心,勇敢的心,跨越山川,趟过河流。
烈火青春,灿烂燃烧,不痴不怨,永结诚心。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海枯石烂,爱情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平淡与真诚。
不要说爱得轰轰烈烈,我们都是生活中的大多数,避免不了的是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油盐酱醋。
所谓激情,就是你拿自己的热情去和生活磨合。
有人说此剧不好,但不得不接受的就是在那个年代,爱情就是如此。
褚琴起初并不喜欢石光荣,但在了解了石之后,难掩的仰慕之情足以看出。
石身上是有太多的缺点,但作为一个军人,他是合格的,他待褚琴的父母胜过了一个亲儿子所能做的,所以总得下来,他是优点多过了缺点,再者说来,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
和褚琴的生活中,也有争吵,也有不快,褚多得是谅解与包容,石适时的让步与承认错误,这才是维持夫妻生活的绝妙之处吧。
不要把爱情过于理想化,我们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最实际最平凡就是激情。
19岁,文工团的漂亮姑娘褚琴被战争英雄石光荣看上,从此开启了她孤立无援的一生。
比起脾气大、又爱说教又老的大男子主义沙文猪的石光荣,褚琴更喜欢跟她同为文工团的年轻又有文化的帅哥谢枫。
可惜,褚琴没得选。
她地主成分的父母指望靠她跟首长成为亲戚,她的上级希望靠她维持好跟首长的关系,她的组织希望她能够为首长解决生理需求和生子需求的工具。
所有人都在以他是战争英雄为由而道德绑架她。
是的,都解放了,褚琴还是被强娶了。
结了婚,有了孩子,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结果丈夫是个战争狂,抢着要上前线,害褚琴每日都活在变成孤儿寡女的恐惧中。
好不容易安稳回来了,褚琴还是无法幸福。
某天被丈夫家暴,她逃出了家,结果领导领导碍于首长的面子让她回家,父母父母也不庇护她,硬生生把她送回家。
发现自己怀孕了,不想跟给家暴男生孩子的她想要堕胎,可身为那个要真正“怀孕”的人却没有权力选择要不要孩子,想要堕胎还需要丈夫签字同意才行。
看到她为了流产不断的跳舞,我不禁想起《花儿》里面类似的剧情,后者的女主得以坚持自己的舞蹈理想,而的褚琴的舞台理想呢?
在她父母命令她尊父母之命跟石光荣结婚的那天就破灭了吧。
石光荣怎么会同意堕胎呢?
种自然是越多越好。
于是,褚琴还是得生下这个自己不想要的孩子。
作为一个好面子的男人,石光荣让完全不尊重褚琴蘑菇屯老乡来家里久住,而且甚至在褚琴反对的情况下,强行把当时重要的大件缝纫机给送人。
好不容易孩子看不下去,给她出了气,却被石光荣暴打。
想要离婚,结果领导以石光荣是战争功臣为由,道德绑架她。
那话术是相当有意思,大意就是组织为了履行对功臣的责任,不能让她离婚。
多直接啊。
小说里暮年的褚琴会一边看爱情小说,一边流泪,幻想当初如果初恋没有离世,如果能跟他结婚,一起过一辈子,那该有多好。
褚琴对石光荣真的有爱情吗?
恐怕是像《一个女人的史诗》里欧阳萸对田苏菲那样的吧。
《激情》从来不是一个关于伟大爱情的故事,但是个反映那个时代的现实的故事。
偶然在头条看了石晶与胡达凯七年后在火车上相遇的情景,感慨万千,很是感动与难过😔于是搜了一下这部剧,一集一集的看完了,看到最后眼泪直流!
军人石光荣在战争年代与文工团女兵褚琴,一见钟情,在众人的帮助下相结合。
解放后戎马生涯的石光荣因个人经历形成的性格问题和处事方式,与妻子儿女矛盾不断……悲欢离合在这个家庭交织。
差不多快二十年前的剧,同类题材里的翘楚。
时常感怀,有些人有些事就是格格不入世人眼,却独独毕生坚持,将人格立了起来。
石光荣无论是战斗中的一腔孤勇,对家人子女的严厉苛刻,看似石头一块不近人情,事后仔细想想,其实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有自己的坚持与行为准则,一生贯之,很羡慕很倾佩。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性格,还是要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予以分析讨论,才是对的。
石光荣是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无爹妈,当兵了才有口饭吃,在部队好好打仗为解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他和褚琴的婚姻生活,要是在现在,会被骂死的,根本不会让播出来,因为现在很多人他没办法想象那个时代的婚恋观,他们认为人生而自由,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自由是石光荣他们那一辈人用生命用鲜血用牺牲换来的!!
笑死
已记不起情节了 但在这之后基本看不下去军旅题材的电视剧 希望如今的剧有些突破吧
用袁腾飞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巨恶心的电视剧,您还激情燃烧的岁月呢。这种强行美化一代人惨剧的东西实在是为害后人,为祸后世。
没想到2001都是21年前了,只能说那个还看电视剧的年代选择性不多,那时候看的津津有味,现在回看只有情怀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石光荣的处事方式——但是那个时代的演员演戏真用心啊,剧本写得也真不错,哪像今天……
x
小时候挺喜欢的 长大后发现原来才22集啊
这里丁海峰的角色好可惜啊。当时红了好几年,过了十年左右,孙海英炫耀说自己爱看美国大片,不喜欢国产电影,这纯粹是个人喜好的事情,他倒秀得自己很有优越感的样子,都被骂是激情燃烧坏了脑子,从那以后对这演员没啥好感,自然就不关注剧了
父母亲都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时代不同了,不给强暴犯买单。
大人们都很喜欢看 我觉得还不错 有点意思 现实生活中这对夫妻很浪漫
自打知道这两老鬼不信马列信主去了,直接给差评吧...
孙和吕在这部剧后“燃烧”过头了。
我多么希望孙海英在我脑海里依然是那个演了石光荣的好演员,而不是那个演了范增的神棍和现实中的脑残。。。同样的还有陈JB和乔家大院。
嘛~一种剧集的开端……
没感受到为啥这么火
我当年是怎么看过来的。。。
很不错那个女演员
其实对于革命时期逼着妇女嫁领导的故事,我奶奶就是实例。那会儿去干革命的妞儿,基本都被逼着嫁军人,不结婚就说你思想不过硬。其实麻痹的在我看来就是强抢民女。
挺接地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