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炒剩饭式的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贪腐、信仰缺失、贫富悬殊还有糟糕的环境配上老套的情节架构,故事情节突兀、头重尾轻不知所云,冯导这次真是的成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引来万众期待,没想到是一部十足的大烂片,看完把我气得不行、、、看完烂片后的心情是极度不爽的
看了首映,两个场次的观众加起来接近三百人,可能冯小刚心里想:我失去的一定可以夺回来,而且基本不费吹灰之力,不就是喜剧吗,连什么《青春》都5亿多了,我闭着眼睛玩也得超过8亿吧,华谊的股票你就给我涨吧!
看的过程中,我笑了,心里;周围观众也笑了,大声。
直到回来写点什么,总感觉比《顽主》和《甲方乙方》少了些什么!
起初有点想不通,《甲方乙方》有的这里都有呀:故事框架,主题,主要演员,王朔的纯调侃语言!
《甲方乙方》没有的这里也有呀:年轻的演员、时下接地气的事件和嘲讽内容,场景调度和花大钱拍出来的画面,王硕纯调侃之外内敛心思的语言!
都没问题呀!
怎么还是少了什么呢!
现在基本懂了!
看1997的《甲方乙方》和1989的《顽主》的人,是我们,现年过了30岁的人。
当年看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依然相信真善美,如下事物在生活中不多见:全民傍大款但又不承认,全民仇富但只要富了就炫富,全民仇官但拼命考公务员,全民教育医疗房产三座大山但只要有钱就炒房,全民不互助而是互害。。。
所以,1997年《甲方乙方》里的大款想要受苦等等故事,绝对是电影银幕上的精彩故事,只因生活中并不多见。
于是,爆笑,有时间即重看,能背台词,是谈资。
可是,2013年,上面说的1997年生活中绝不是主流的那些个事物,已经遍及全民:年轻人生出来就变老了,中年男只奔钱女人只奔有钱男,老年人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
于是,《私人定制》里的每一件事情全都随处可见,看电影的人最多感觉这只是对全民老中青三代现有本能的一次电影夸张,而已,绝无触目惊心的笑,最多有点意思的笑,而已。
因此观众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如我,在简单的时代看《甲方乙方》笑抽的人,待时代复杂如今日时,再看《甲方乙方》的更新版《私人定制》,只能会心一笑,绝无再抽的可能。
——我们记住的不是《甲方乙方》,而是看简单时代《甲方乙方》的我们自己!
第二类,年轻人,生在今日这个复杂时代的人们,没经历过《甲方乙方》那个简单时代的年轻人们,看《私人定制》,电影故事内容全是身边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真实写照,自己心里明白:都全民不助人为乐了,你即使看一个助人为乐的电影,散场出门看见有人摔倒你当然还是不会真的管了。
于是,年轻人看这部电影绝不会在乎内容,而是演员的表演形式,如我听到身边的观众一直在说:“这哥们长得像只狗,哈哈!
葛优那个样真逗,哈哈!
这句真逗,哈哈!
” ——————此处用朔爷的风格再总结一遍就是:人民都被骗但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真话显得语出惊人;集体蹉跎了15年岁月之后,人民全知道被骗了但又集体装不知道的时候,面对说真话的人,人民不在乎丫说的是什么,只在乎丫的口音是不是好玩!!!
—————————— 同一部电影在两个年代放映,产生了如下不同效果: 银幕上放的不是自己,放的东西新鲜自己也没见过——15年前的《甲方乙方》。
银幕上放的就是自己,自己即使讨厌这样的自己散场之后还是会继续这样活下去——2013年的《私人定制》 有的好电影,内容超越所有时代,即使看电影的你变了,看的结果永不变,如:《霸王别姬》 有的好电影,内容具有时代感,那个时代的你爱的很,这个时代的你,无共鸣,你最多在这个时代把那个时代的你看的那个时代的电影翻出来,以回忆当年的自己为目的,再看一遍,依然,爱的很!
觉得朔爷和刚子有点玩不起不想玩了,所以没好好玩,因为群众里面有坏人,群众整体都太坏了。
以前他们两个想帮下面骂上面,现在发现下面上面都得骂,因为两人才琢磨明白:没有下面哪来的上面!!!
可是同时也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老哥儿俩到底是下面的还是上面的了!
所以一个在道边蹲着看车来车往,另一个要度假,最后他们都一定会移民!!!
但是移民之后也一定发现不回北京吃着卤煮神侃就不舒服,所以还得回来!!!
博客:blog.sina.com.cn/qudi微信:Kevin13119微博:曲笛QQ:1004001333豆瓣:Kevin
结尾有点不足,但教育意义也不错。
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满意,反正我看了的确高出同类其他电影非常多,这是实话,下次导儿的电影还买票。
从小到大唯一追随下来的导演便是他了,小时候在家里五六遍放大腕不见不散甲方乙方口味难改,尽管是看了不少高大上的电影吧,但是仍旧喜欢看这些冯氏喜剧,看葛大爷看他推的女主和新人。
曾经的自我怀疑在看了第二个故事的时候瞬间转换为彻底的自豪,这就叫电影拍的漂亮。
从过年那阵开始的确就开始期待这个他放话出来“笑抽了你们算”的贺岁片。
的确啊,我大冯导好几年没拍这个了,其实他容易么?
这个电影第二部分,理解他的人应该都觉得是非常精彩的。
当年人家搞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那么多人都说冯导您还是喜剧去吧(当然我也承认一九四二他一拍我就觉得没【那么】沉重了,不过这个电影还被好多人说符号太浅显了呢真该把这些人拉过来补习私人订制),这回私人订制,真心的好片子,首映的转天凌晨就很多号称资深观影专家的,说【贺岁还是当年的贺岁冯氏已难以是当年的冯氏】【中间睡着了】等等。
对于这些人,难道你们不知道电影就在讽刺你们吗。
他这个心态真不错,真的。
当年看夜宴的时候还是上小学的小孩子,夜宴的不知所云我的确是和很多人一样的看法觉得这真是一大败笔,但那时候他一说【悲剧一点都不难比喜剧简单多了】的时候,那个时刻真是我第一次顿悟。
这个电影其实真是教会我挺多事的,也包括,对于自己内心的认识也多了很多。
冯导继续,葛优啊真不老,那演技叫一个登峰造极,开头那部分好像还黑了下国共剧吗?
下次冯导再拍历史题材,求让陈老师演常凯申。
《私人订制》公映的第一天在口碑上遭遇滚滚差评,综合微博认证的影评人的言论,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即便没有打破《富春山居图》的底线,但也远够不着《小时代》的上线。
影评人当中,戛纳电影节中国唯一青年评委magasa最先给予《私人订制》彻头彻尾的差评,称其看得令人满腔怒火。
到底《私人订制》的人品出了什么问题,现分享一下众影评人官号评论。
magasa:人有喜怒哀乐,剧为什么只有喜剧和悲剧呢,应该有一种叫“怒剧”,《私人订制》就是。
真的可以让人看得满腔怒火,世上竟有这样没有羞耻的电影!
过去是冯小刚为大家制造流行语,现在沦落到抄老段子和网络俗话,我一点也不意外,和春晚取向很配,怪不得中选。
说郭敬明和《富春山居图》不好,导演水平确实有限,看得出他们像Ed Wood一样努力,冯小刚是铁了心来糊弄你。
过去说非1非2烂,有人说里面有“老男人的情怀”,我看这次还能发明什么说辞。
文白:《私人定制》想告诉我们什么:1,官员腐败是群众导致的,不是他自己的原因;2,不喜欢俗的都是神经病,此生只配弹棉花;3,有钱人过得真惨,穷人比有钱人过得好多了;4,中国遭遇污染,需要道歉的我们,而不是政府更不是企业。
这些逻辑很眼熟,在一些报纸上似乎总能见到。
大旗虎皮:《私人定制》不尊重电影,瞧不起观众,没有人物和结构,只有广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编几个笑话逗你玩,再把电影作为公器说两句狠话。
但就这么几段“笑话”、几句“狠话”,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不新鲜!
对权力、艺术和金钱的讽刺太偏激,而毫无效力,如果影片太滥可以导致停盘,那要警惕被华谊套牢了。
影评老大爷暗夜骑士:微博、微信上全是议论这个片子的,口碑不妙,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今晚还打破了《钢3》的内地“零点场”纪录。
我因为片子看得太多已近麻木,雅俗都能接受,不管是玩儿故事情节还是言语段子也无所谓了。
刚一个人电话跟我聊,说了一句话,他觉得张艺谋应该能欣赏得了这个片子。
大奇特: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不良生:看过《私人订制》:大家满怀初心迈入午夜厅,掐着大腿一路挤笑,散场时面面相觑尴尬回家,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章节太碎,台词太满,结尾变成环保朗诵诗;可圈处是宋丹丹体验了一把富婆之后孤独走回自己昏暗的小胡同一幕,全城灯火辉煌,而人生各自明灭。
荡科长:《小时代》比《私人订制》好看,就这样。
何小沁:谁自掏腰包去电影院看这,谁才是真正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在众多影评人差评带动下,《私人订制》的豆瓣评分已降到5.5分(12月19日上午9点),目前还在持续下滑中。
冯裤子:这里是好梦一日游吧姚远:对对,来来来,坐下说冯裤子:像我这样的,咱们这儿接待吗姚远:我们这儿不搞三六九等,凡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冯裤子:哎,屌丝这词听说过吧姚远:哦知道冯裤子:屌丝是什么?
不就是JB毛嘛。
好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拿它自嘲,这不是脑残嘛。
哈,太他妈有幽默感了姚远:打住。
您就直接说您有啥梦想得了冯裤子:我这人啊,打小心眼不大,总是这看不惯那看不惯,还容不得批评,谁批跟谁急。
谁要敢说我的不是,我非写微博骂回去不可。
这些年没少得罪人。
姚远:我猜您是位训练有素的网评员冯裤子:我是个训练有素的导演。
我就想过一天心宽体胖大人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瘾姚远:闻过则喜?
冯裤子:(点头)姚远:那你明天过来吧。
我们先安排一下。
(第二天)姚远:我们是这么给你安排的。
先把你双规,然后连夜召开民主生活会,对你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唇枪舌剑不留情面。
冯裤子:我是坚决不急,嬉皮笑脸,还给大家沏茶倒水递烟点火。
姚远:额,可以。
于是我们恼羞成怒,把你绑赴批斗大会。
会场设在一个宽大敞亮承办央视春晚都绰绰有余的地方。
你是想戴高帽还是剃阴阳头?
冯裤子:戴帽剃头都要。
咱们……哎——对,先剃再戴。
我批斗的时候,有红卫兵和女文青吗?
姚远:有。
我们都做了周密的布置。
有不下200个女文青哭着骂你是大流氓。
哭出声的多给一盒杜蕾斯。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十几个人分坐两边,个个怒目圆睁)A:冯裤子同志听取意见不耐心,看似性格脾气问题,实质是官僚主义B:干事急于求成,过于注重规模声势和形式C:一味追求速度,背离科学发展观D:喜欢带女下属出差,生活作风很有问题E:总是去宾馆连夜加班,太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冯裤子:嘿嘿,姚先生就没告诉过你们我是一喜剧导演?
姚远:严肃点!
啊--大家先休息会。
15分钟后再继续。
众人开始放松,七嘴八舌。
——哎,私人定制你们看了吗——别提了,真他妈难看,可惜了我那几十块钱——我看了一半就出来了——三个小品+一个公益广告,这也叫电影?
太糊弄人了——里面那段子都老掉牙了,太低估我们的笑点了——要我说啊,这电影最大的良心就是没把它拍成3D的——不比不知道,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真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哎你们看,豆瓣上评分才5.4分“你们这是要干嘛?!
还有王法吗?!
还有天理吗?!
”众人寻声望去,见是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冯裤子。
此刻像换了个人,脸上红一块白一块,嘴唇哆嗦,怒视了一圈后,摔门而去。
第二天大家才发现,冯裤子回去一连写了七条微博,大骂影评人,最后还直称:真痛快,过瘾。
我看过回来在豆瓣上说电影好,居然有人问我收了多少钱,我他妈就是觉得好。
第一个故事是对权力和人性的无奈,范伟演的太好了。
第二个故事是对俗的赞美,其中那个雅过敏特别逗,给那些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特别清雅的人一个响亮的大嘴巴,俗就是生活,别以为自己成仙了。
第三个故事是对普通人的关爱,我特别喜欢宋丹丹的北京腔,我奶奶过世之后就没人说过这么土语,我听着特别亲切,当然这是个人感情有个细节,宋丹丹过完一天几百万也就凑合花生活,回到胡同口那家“驴肉火烧”小店的胡同,我又心酸又想笑,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这些故事每个都让我感慨,唯一觉得不好的是白百合,李小璐还有那个男的都太嫩了,如果换成徐帆和刘蓓和何冰就完美了。
哦,对了,《甲方乙方》原著是王朔,好梦一日游为什么要去大街上夸人,小说比电影表达的更深刻,你们先去看明白原著,加上王朔这么多人对人性的沉淀就明白了。
反正我觉得很棒,今天冯小刚在微博上骂的我都替他痛快。
当然是骂的那些所谓的影评人,作为一个导演,既然是出来卖的,就得不怕被骂
人最怕眼高于顶,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自己上的时候就各种困难。
所以球星的粉丝爱说:你行你上啊!
你行你铁啊!
不过,把文艺批评家同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等同起来是幼稚的,虽然确实有时候有些人能兼顾这两种身份。
就比如说,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拍过什么惊世神作?
但你能说他的影评没有价值嘛?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
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
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
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
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
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
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
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
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
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
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
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
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
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
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
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
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
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
请允许我先短暂地高雅一下。
————————————————————————————2003年,杭州,当时的我还是一个非常高雅的艺术院校的学生,钱塘江畔,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
每天都是讨论莫奈、高更、安格尔……一串现在已经都记忆模糊的名字的高雅人士。
那年我在美院的老师因为搬家而留了一台电视机、一个VCD、一张《大腕》VCD给我。
六人宿舍里,当时因为临近毕业只剩下我一人住,看了好多遍《大腕》,在一个高雅的环境里,只有《大腕》带给我无数欢乐,以至于很多台词都能背出来。
200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现在想来,就算彻底地告别了高雅,往俗这条路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就在我往俗里走了一步的时候,我敬爱的冯导却走向了高雅,连续拍了《夜宴》、《唐山大地震》……简直让我措手不及。
所以2013年,在电影院里,看到《私人定制》的时候,简直眼泪都出来了。
————————————————————————————什么是贺岁片呢?
不就过年让大家高兴一下的电影嘛?
有点思考,不用那么深,就够了。
所以求求列位,不要逼冯导最后拍《夜宴2》来贺岁了。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都变了,你让这帮人,再拍一个当年那样的屌丝电影,那是不可能了。
就像你让张艺谋再拍个《红高粱》一样,他拍不出来。
所以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
是冯导有钱了,还想着娱乐大众,并以此为目标来做。
屌丝的时候娱乐大众,有钱了,还想着娱乐大众,这才是冯导演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你看那些《英雄》《无极》就知道这帮人有钱了就拍不了好电影了。
但冯小刚还可以,至少没让我们失望。
我很奇怪,那些在网上骂声不断的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贺岁片才会觉得好?
牛逼电影多了去了,看都看不完,好好在电影院里高兴一下才难得。
就像第二段里面,大导说:把你们喜欢的都砸了,就是你们不喜欢的,就是高雅了。
那,你们到底喜欢的是什么电影?
我就真心疑惑了。
别总是不知道啊。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总知道不喜欢什么啊。
所以,影片临近结果。
葛优说:那些有钱都很累,没你过得开心。
是的,就像冯小刚,他也过得不开心。
但是他还豁出一张老脸,为人民而娱乐一下,多不容易?
他要是过世,我一定去送张大横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还得是个喜事。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
那个。。。
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
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
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
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
我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
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
”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
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
真够酸的!
——内附华谊兄弟研究论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私人订制、冯小刚、华谊兄弟作者:雪球释老毛一、《私人订制》:一部中规中矩之作昨晚看了《私人订制》,晚场,90%满座,人民群众对金三角“冯小刚+王朔+葛优”热情很高,观影过程中不时有笑点,但爆笑程度大不如以前的冯氏喜剧,很多笑点老化,最典型的是那个坑爹的结尾对白,十年前的老段子喽!
回顾去年贺岁档,光线传媒《泰囧》屌丝逆袭,小成本搏取12.65亿票房破华语片记录,《西游降魔篇》票房12亿。
《私人订制》无法复制《泰囧》以小博大的辉煌,但可以维持票房8亿的基本判断。
整体来说,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贺岁电影,作为金三角,这个水平确实大幅低于预期,豆瓣评分5.3,时光网评分5.9,但同期的华语大片实在太烂,《私人订制》在同档期是没有对手的!
《无人区》看了,太暗黑,不适合作贺岁片,估计和《一九四二》一样,叫好不叫座。
《四大名捕2》,今年最烂大片,无与伦比之烂!
当时放映厅坐了不到一半人,台词极其乱搞,情节简单幼稚,诸葛先生穿着睡衣走来走去,冷血是头中国人兽,追命是个打酱油的,铁手是大叔爱上小萝莉,无情不但男变女而且健步如飞。
大Boss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白胡子老头,像极了指环王的巫师甘道夫,而且最坑爹的是竟然最后没有打Boss就电影结束了,看来还要拍第三集,坑爹吧!
陈嘉上,自从《画皮》之后就是一烂片之王!
冯小刚导演则保持了一贯的质量稳定,至少是不糊弄观众的导演。
《私人订制》在冯小刚的作品里算中乘吧,三段喜剧小品拼凑,手法是一贯的讽刺+温情,最后很矫情,艺术成就比不上《一九四二》、《集结号》,讨好程度比不上《非诚勿扰》、《天下无贼》,其实就是《甲方乙方》的2013版。
只不过《甲方乙方》是在1997年,人民普遍不富裕但有幸福的期盼,对未来充满希望,70后一代人的心态是昂扬的、向上的,结语葛优那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意味深长;《私人订制》是在2013年,16年后,70后一代人都富裕起来了,拿着土豪金,开着mini,才发现其实失去的更多……。
二、冯小刚:一位想要退休的导演因此,《私人订制》最后的结尾是道歉,向大自然道歉,向历史道歉,向人民道歉……。
这个结尾太矫情!
其实,我看冯小刚真正想道歉的,是向一直支持他的王氏兄弟道歉,向一直支持他的影迷观众道歉。
华谊兄弟的起源,是因为冯小刚。
当年冯小刚拍电影没钱,做广告的王中军冒险投资给冯小刚才有《甲方乙方》,才有了后来的冯氏贺岁片,才有了华谊兄弟这个资本市场的神话!
《私人订制》是向冯氏大片的起点《甲方乙方》致敬,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冯小刚用《私人订制》还王氏兄弟一个情,一个了断。
冯小刚老了,冯小刚累了,很可能下一步冯小刚要做的是退休。
这不是新闻,是旧闻,自《一九四二》开拍以来,外界频传冯小刚“鸭梨山大”,冯小刚曾在微博中透露厌倦拍戏,“主要是拍这个电影体力上太累,我现在时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变得娇气了 吃不了苦了,我经常在想,不能让电影成为我生活的全部。
”更早在2010年宣传《唐山大地震》时,他就直言自己59岁一定退休,“多一年都不行。
不过我和华谊还有一个五年的合约,打算把这五年的五部戏拍完了,就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人生。
”于是,这才有了冯小刚导演的道歉。
该还的情还了,该道的歉道了,该怀的旧怀了,该致的敬致了,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三、华谊兄弟:一个成年人的童话一部大片能竟然让华谊的股价涨停跌停?
冯小刚老了退了,华谊还是不是那个华谊?
其实这都是伪问题,无论有没有大片,无论有没有冯小刚,华谊根本就支撑不起350多亿的市值,这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
(一)商业模式拍电影纯粹就是赌博,每一部大片都是一项风险投资,明星薪酬、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动辄投资过亿,但上线公映只有十几天,票房收入靠天吃饭!
广告收入只有那几个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才有号召力。
电影业的老祖宗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投资大片《埃及艳后》票房失利差点破产,曾经的影业巨头米高梅已经破产了!
为什么电影公司这么脆弱?
用波特五力简单分析一下:上游:观众是冲着名导、明星进影院的,明星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身价越来越高,跳槽风险巨大,影视公司议价能力有限;下游:观众口味越来越刁,连冯小刚、陈嘉上这种级别的名导,只要一不接地气,随时被挑剔的观众抛弃;竞争对手:没有差异化,都是烧钱拍大片、建院线、挖大明星,这个行业有钱就能搅局,烧钱就能颠覆……;潜在的进入者:影视业没有门槛,土豪有钱就能杀进来,完美等网游公司进入了,优酷等视频公司的进入了,万达等房地产公司也进入了,而且一签就签张艺谋……,这个行业将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
老实说,除了航空、钢铁几个奇葩行业,还真找不到这么恶劣的行业环境,这么屌丝的业务都能被资本市场打扮成白雪公主!
华谊兄弟就是在给股民讲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二)行业空间电影市场这些年确实高增长,主要得益于票价一直没涨,相对收入而言便宜了,导致屌丝消费升级,从看盗版升级到看影院。
但看电影人多电影公司就能赚钱?
坐飞机的人多航空公司就能赚钱?
天底下哪有谁靠拍电影发财?
记得香港一个混迹影视圈的老戏骨说过:香港的邹文怀搞了一辈子电影,嘉禾也就那么点身价。
邵逸夫是有钱,80年代人家就想悟出这个道理了,毅然结束邵氏业务转型搞无线电视台,其实邵逸夫发达靠的是地产而不是影视。
(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公司高估值一定要有强大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支撑,高估值才有可能被消化。
把资本市场讲的故事抛开,我们来看一看华谊兄弟真实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吧。
华谊兄弟过去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42%,利润复合增长率只有33%,明显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
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借了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整体增长的光,也就是池塘里的鸭子,随着水位线上升而上升,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飞翔。
要知道,当初冯小刚拍电影,王氏兄弟投资完全是基于友情赞助,其实华谊的电影业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亏损或微利的。
在高增长中,我们都会发现,华谊兄弟长期的ROE只有可怜的13%,在A股里基本处于屌丝级别,别说跟银行、白酒这些高富帅行业,甚至跟很多上档次的制造业都没法比。
而且这个娱乐龙头的现金流是一直是入不敷出的,过去5年里经营现金流负4.4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负8亿。
从ROE和现金流也完全可以印证,拍电影根本就不是一门靠谱的好生意。
(四)业务拆解王牌业务:电影2013年前三季实现营收10.23 亿元,同比增44.5%,净利润4.12 亿元,同比增207%。
但仔细分析的话,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西游降魔篇》3.9 亿元票房入帐,以及出售部分掌趣科技股权获得3.25 亿元的投资收益。
依赖一部大片,获得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很难保证每年都有N部《泰囧》或者《西游降魔篇》,事实上华谊的《大明猩》票房表现就不尽人意。
出售掌趣科技的3.25亿收益是非经常性损益,更是不可复制的。
而今年的高业绩除了为马道长和王家兄弟高位套现改善生活之外,对小股东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提高基点,为2014年的低增长埋下颗地雷!
大片是华谊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其他业务更是惨淡,基本上是萎缩和倒退。
电视剧:前三季公司电视剧收入1.42 亿元,同比下降35.5%。
《孩奴》、《连环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在异常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无声无息。
经纪业务:艺人经纪收入1.07 亿元,同比下降29%,还是大幅下降。
院线业务:影院收入1.54 亿元,同比增83.3%,利润仅仅是有望扭亏。
共有15 家影院投入运营,新增4家,院线是靠资本投入获得的增长,而影院业务是典型的重资产业务,和万达、橙天、UME比,华谊没看出有什么优势。
中国的院线是典型的重资产、低回报行业,而且竞争极为激烈,从院线的单幕金额来看,2010年163万为最高峰,然后不断下滑,表明新建影院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观影人次、票房的增长速度,资产回报率极低,院线大跃进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手游业务:这个是市场最爱讲的华谊的故事。
华谊以6.72 亿元的对价,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
银汉科技股东承诺13-15 年净利润不低于1.1 亿、1.43 亿和1.859 亿元。
这笔投资按13年承诺的利润是10倍市盈率收购,不算贵。
但这点利润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华谊兄弟350亿的市值。
就算按承诺的13年利润以创业板的60倍市梦率计算,银汉股权也仅值30亿,就算比成本价增值5倍,也不及华谊350亿市值的一个零头而已,靠手游怎么支撑?!
而且从收购价可以看出来,手游公司在一级市场收购价也就是值10倍市盈率,翻一番也就20倍估值,否则人家为什么卖给华谊?
手游业务为什么不值钱?
因为手游是典型的多输市场,客户黏性极弱,竞争门槛极低,研发团队叛逃极易,成功极度依赖渠道,手游的利润其实都被91这种渠道分成赚走了……,高风险,高竞争,低壁垒,低回报,这种市场最终进入者将会没有赢家,全是输家,就像老巴描述的航空业,轮子上企业,典型的多输市场,除非像91、360、QQ那样掌控渠道,否则没有任何长期价值。
(五)结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让我们把如梦如幻的华谊兄弟和A股著名的大烂臭招商银行和贵州茅台比一比:招商银行,2002年上市,2002年净利润17.34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452.7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26倍,复合增长率38%,ROE稳定在20.6%。
结论:秒杀华谊兄弟;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2001年净利润3.28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13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40倍,复合增长率为39%,ROE稳定在28.35%。
结论:秒杀华谊兄弟。
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来看,华谊兄弟只是一家平庸的公司,经营着一门屌丝的生意,只不过我们经常看娱乐八卦,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而已,熟悉的公司不代表是好公司。
与A股真正的好公司相比,华谊兄弟就是个笑话。
可见,市场先生是疯狂的,华谊兄弟,超过20倍市盈率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A股创业板真是个童话王国啊!
华谊的真实ROE根本就很惨淡,盈利模式极不稳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赌博,盈利高度依赖明星和名导的个人魅力……,这种盈利模式就没法高估。
腾讯入股是产业资本基于战略合作的考虑,这种不差钱的大金主是不在乎成本价的,就像嘉士伯的重啤收购价,这个价格不能作为估值标准。
如果让我买$华谊兄弟(SZ300027)$ ,我最多只肯出每股6元钱,2倍PB,对应的是12年盈利的15倍市盈率,这个估值已经是非常公道的了!
超过6元钱买华谊,根本不是投资,而是在赌市场热度的变化,击鼓传花,玩博傻游戏。
原文出处http://xueqiu.com/6146070786/26709126
成全自己,恶心观众。王朔和冯小刚神经错乱了吧?
如果和”甲方乙方“比,或许使我们的眼光有所提升,或许片子没有那么纯粹的娱乐,或许更多是为了讽刺和提升高度,不过,总体而言是不错的,本意是好的
恶心自己,成全别人
导演和编剧都老了……(老了不可怕,最怕八十了都还不服输,见着姑娘就哆嗦着说:「扶我起来试试」……)(既然是电影就甭掰扯那些有的没的,拍的烂就是拍的烂,这都看不出来或不承认还有啥可说的。原本是温和的3星,现在果断改1星!)
立意不错,但是笑果不好,又是一部明星集邮的影片,可惜了葛大爷!
当创新逐渐失去的时候,这样的喜剧片还能喜剧吗?
真的,如果有谁看了最后道歉的四段还觉得感动,赶快跟他绝交。导演都说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你们还真觉得被成全了没被恶心到,我被恶心到了!两颗星给前面的黑白戏和李小璐给我的一点点改观及勉强挤出来的笑。
看完这个又去看了一遍甲方乙方,觉得还是97年的片子乐呵。冯导也跟着大环境在变呀,大伙儿歌颂祖国他就歌颂祖国,大伙儿开始学着讽刺说教,嘿,他也跟着学会了。但最后一个故事还是挺催泪的,我想我妈了。
当小品看了,挺有意思的,最后来了下环保公益,
明摆圈钱,毫无诚意,一声没笑什么水平?
无才无德无气量,奈何天朝有土壤,投机倒把捞票房,国师巨导美名扬。七条微博喷粪汤,誓为婊子争牌坊,丧心病狂缝小肛,送君一星做狗粮。
冯小刚的圈钱之做
就这剧本,王朔怎么就写出来了呢,冯导怎么就拍了呢,葛大爷怎么就演了呢?、、、
王朔不卑不亢的难揍的价值观不太喜欢,但是有时候觉得值得尊重。
挺好的
老本子又一次翻新,三段毫无关联、浮光掠影的小品。一、三段一个权一个钱,以冯小刚的认知水平不值得抱期望,第二段雅俗之辩本来最有深挖的可能,结果一个宝强获大奖加弹棉花老哏就糊弄过去了,如果让弹棉花大导受到艺术圈更热烈地追捧好歹还能多点讽刺效果。更糟糕的则是三段放在一起后还不如小品,结尾强行升华主题演的都是啥,跟前面有毛的关系,晚会小品都不敢这么糊弄,如果不是最后用两头牛的老哏自我揶揄了一下,我连两星都不想给。
哈哈哈哈,不仅仅是烂的原因吧,让人焦虑了都。一个司机花那么多钱就实现这么一个破白日梦,这样的故事你告诉我是写实,讽刺现实哈哈哈哈,怎么可能!!
特别接地气,故事简单朴实,每个人都能懂。讽刺调侃了时下各种热点现象,贪污,腐败,土豪,爆发,雾霾,环境,污染,微博,微信。 很诚意的作品,不做作,冯小刚豁出去玩观众,取悦观众,拍了一部大家身边摸得到的故事。有社会责任的作品。
我非要给五星
还可以 去电影院看的 我觉得挺搞笑的 最后宋丹丹坐在车里 背景音乐响起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时真的听哭了 在之后 这首歌红了 每次听到心里总会有点难过